第一篇:市2006年汛情分析预测
一、汛情形势预测分析
年初以来,我市气候较为异常,不仅阶段性气温变化幅度大,而且雨量时空分布差异性很大。3—5月份全市总降水量仅为xx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近xx%,使我市出现了较重旱情;但进入6月份后,我市局地强降雨天气频繁,且雨量偏多,全市6月份平均降水量达xx毫米,比历年同期多xx%,比去年同期多xx%。据气象部门预测,7、8月份,我市降雨量仍将持续偏多,且形成局地强降雨几率较大。
由于前期干旱,目前全市江河水位平稳。水文部门预测预计2006年松花江为中水年份,接近常年,xx水文站最高水位约为xx米左右;预计xx河、xx河等中小河流为中水或中高水年份,但因局部短时强降雨引发河流暴涨及山洪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但进入6月以来,xx流域面雨量为84毫米,比历年同期多xx%,xx流域面雨量为xx毫米,比历年同期多xx%,相似于19xx、19xx、19xx、19xx年(这四个年份xx江干流虽未发生大洪水,但最高水位均超过警戒水位)。据预测,未来7、8月份整个xx流域及其上游xx、xx流域降水仍然偏多,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出现集中降水时段。此外,8月份xx江流域还将受到台风影响,使我市主要江河汛情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我市今年大江大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中小河流突发洪水和局部暴雨山洪灾害的威胁很大。
二、几点建议
(一)切实树立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门要充分认清防汛工作的重要性,要按照“从最坏处打算、做最周密部署、向最好处努力”的要求,切实克服麻痹思想和畏难情绪,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做好安全度汛各项准备工作。
(二)深入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要进一步深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通过各级领导包区域、包堤段、包水库、包险工等方式,建立起划段包干、插标亮界、责任到人的责任体系,全面调动各级领导抓防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项防汛措施落实。
(三)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洪预案。当前重点要抓好防御中小河流突发洪水和山洪易发区预防山洪灾害预案的编制工作,注重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把做好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作为重点,特别是要使群众真正了解预案,在灾害发生时跑得出去,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四)加快排除影响安全度汛的各类隐患。各地要对今年防汛大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进行全面整改,力争在大汛前完成整改任务。对来不及修复的,要通过制定度汛方案、细化抢险措施、加强汛期巡查、落实抢险队伍等措施,确保汛期安全。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城市内河和主要河道的清障工作,保证行洪安全。
(五)切实抓好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的落实。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按要求备足备齐各类防汛抢险物资。防洪重点城镇、山洪易发区和重点险工弱段要切实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必要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洪水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六)认真做好xx安全度汛工作。今年xx防汛抢险的重点是xx站、xx、xx涝区堤防临时排水口、xx、xx岸、xx堤防穿堤涵闸等部位,相关地区要全面抓好这些部位的防汛措施,提前备足抢险物料,加强巡堤检查和安全监视,完善应急抢险措施,落实抢险责任人和抢险队伍,确保松干安全度汛。
(七)重视水库和中小河流的安全度汛工作。水库和中小河流是今年我市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病险水库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各地要对水库和中小河流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再检查、再落实,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要严格执行水库的调度运行计划,对病险水库要实行死看死守,必要时要降低水位或腾空库容运行,确保万无一失。
(八)切实加强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今年我市防御山洪灾害任务重、难度大,各地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预警和人员安全转移上。要加强山洪易发区气象预测预报工作,完备广播、电台等预警设施,防洪责任人手机要24小时开机。要通过发放防山洪“明白卡”等方式,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确预警标准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将自救自保机制落到实处。
(九)加强雨情水情监测和日常管理工作。气象、水文和防汛部门,要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动态,加强雨情、水情的预报监测和防汛会商,及时提出科学准确的工作方案和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各级防汛部门要加强汛期值班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为及时掌握险情、灾情和组织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第二篇:市储蓄存款形势分析与预测
在当前物价指数偏高、存款实际利率增长呈负数的情形下,居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储蓄分流十分严重,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储蓄存款组织将遭遇近几年少有的寒流,一路凯歌高唱的格局将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针对XX年以来吴江市居民储蓄增长速度持续回落的现状,近日,笔者就此做了调查和分析。
XX年初以来,吴江市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呈持续回落态势。截止XX年12月底,吴江市储蓄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74.74亿元,比年初增加250105万元,增长16.7%,同比少增116042万元,增幅与XX年同比下降了6.91个百分点,比XX年同比下降了15.67个百分点。加上XX年1月份,增长幅度同比已经连续12个月回落。今年2月份存款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升,但3月份又回落。目前,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长幅度已经回落到XX年时的水平。
从XX年底各金融机构的储蓄形势分析看,除中行和交行有所上升(中信和商业银行由于业务量较少,扣除不计)外,其他机构全线下挫。其中,建行、农信和邮政增幅明显减少,同比分别降低了13.54、37.22和15.68个百分点。而据统计,XX年,吴江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651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8元, 比上年增长14.45%。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同储蓄存款的连续下降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今年3月份各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形势情况看,情况有所好转,但除邮政增长迅猛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仍呈跌势。与XX年相比农行、农信、邮政有所上升外,其他金融机构全线下挫。其中,工行和交行增幅明显减少,同比分别降低了4.12和13.21个百分点。
储蓄存款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
存款持续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自XX年四季度开始,在农副产品涨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居民消费物价连续上涨,XX年全年CPI同比累计上涨3.6%,6月份甚至高达5%,创历史新高。XX年消费物价指数虽有所下降,但1至2月的消费物价指数仍旧上升2.7%,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中生产资料一项已涨价7.2%。很明显,通胀压力仍然存在。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使存款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扣除利息所得税和通货膨胀率)变为负数。以XX年更改后的最高档储蓄存款利率—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目前为3.60%,扣除20%的利息税后为2.88%,而6月份CpI同比上涨5%,存在较大的负差。可见,目前所有档次的储蓄存款实际利率均已是负值,并有逐月上升的趋势。储蓄存款的连续负利率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银行不再成为居民财产保值增值的最佳选择,居民宁愿用其于消费或寻找风险较大的理财途径,从而造成了储蓄存款的分流。
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相对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吴江市金融系统全面压缩贷款,对一些风险行业实行退出机制,企业一方面缺乏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又想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在从银行获取贷款无望或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下,纷纷把把触角伸向民间,许多企业通过集资、入股等形式融资;其次就是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由于这种投资收益率极高,很受当地民众欢迎。据调查,目前吴江地区有40%以上的中小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中小流通企业和新建企业中民间借贷现象更加突出。民间贷款利率比银行利率高,有的年息甚至高达10%左右,居民受利益驱动也会把原有的银行存款转移到企业以取得更大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
投资渠道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储蓄存款。在存款利息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股市、房地产、债券、基金和保险现在已经成为吴江人新的投资渠道。XX年年初,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股市开始走出了颓势,上指、深指连创新高,对股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政策的偏向也无疑给股市打了一针强心剂,伴随着佣金的减少,吴江居民对股市预期高涨,大量的资金流入到了股市。但随着股市不断低迷,截至今年2月份上证指数甚至跌破1200大关,股市资金面临严重缩水,很难抽身而退。同时房地产开发也在周边城市的影响下持续升温,房价快速上升,从XX年年初的1300多元上涨到今年2月份的3500多元,房地产利润大大提高促使许多居民用闲置资金购房房地产,增加风险投资比例,而这部分资金很大部分就来源于储蓄存款。另外,居民购买新发行的基金、国债和分红保险等投资也急剧增加,在各种金融品种收益远远高于储蓄存款的情况下,居民纷纷选择新的投资渠道。
居民消费观念有所转变,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也是影响储蓄存款少增的一个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吴江人更加注重对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且日益呈现多样化特点,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XX年吴江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亿元,同比增长20.3%。由于消费与储蓄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因此今年消费支出的快速增加,必然对储蓄存款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当前储蓄存款形势的预测
从总体情况看,XX年以来吴江市居民储蓄存款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款增幅出现了连续11个月下降的反常现象,储蓄存款分流现象严重。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各大金融机构的努力下,储蓄存款还是保持着月均10.6%的较高增长速度。截止今年3月底储蓄存款同比增长速度虽然分别比XX和XX年减少13.61和22.36个百分点,但新增储蓄存款与XX年和XX年底相比,仍分别增加56077万元和70520万元,增幅分别达39.04%和54.57%,增长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见,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维持在9%-15%的平稳增长速度是适度的,是适合当前经济增长水平的。
随着投资渠道不断扩大、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储蓄存款分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未来一段时间居民储蓄存款总量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首先是目前宏观调控是适时适度的,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居民收入和消费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各种盲目投资和投机性行为将大大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储蓄存款的增长;二是股市的持续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投机动机;三是居民储蓄存款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预防性和积累性消费,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消费升级,这部分存款不会发生大规模的转移;四是预计下半年物价上涨水平将有所减缓,存款负利率的现象将有所改善,国家在今年2月份调高储蓄存款利率是稳定居民存款的一支很好的强心剂。
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我们认为,要保持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银行应当加大对金融品种的创新,以多渠道吸收公众存款;其次是避免吸储恶性竞争,降低储户的存款欲望;另一方面,央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采取有效手段,如尽快实现利率自由化,减免利息所得税等政策手段增强居民储蓄的信心和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孟庆华)
第三篇:市储蓄存款形势分析与预测
在当前物价指数偏高、存款实际利率增长呈负数的情形下,居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储蓄分流十分严重,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储蓄存款组织将遭遇近几年少有的寒流,一路凯歌高唱的格局将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针对2004年以来吴江市居民储蓄增长速度持续回落的现状,近日,笔者就此做了调查和分析。
2004年初以来,吴江市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呈持续回落态势。截止2004年12月底,吴江市储蓄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74.74亿元,比年初增加250105万元,增长16.7%,同比少增116042万元,增幅与2002年同比下降了6.91个百分点,比2003年同比下降了15.67个百分点。加上2005年1月份,增长幅度同比已经连续12个月回落。今年2月份存款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升,但3月份又回落。目前,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长幅度已经回落到2002年时的水平。
从2004年底各金融机构的储蓄形势分析看,除中行和交行有所上升(中信和商业银行由于业务量较少,扣除不计)外,其他机构全线下挫。其中,建行、农信和邮政增幅明显减少,同比分别降低了13.54、37.22和15.68个百分点。而据统计,2004年,吴江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651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8元, 比上年增长14.45%。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同储蓄存款的连续下降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今年3月份各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形势情况看,情况有所好转,但除邮政增长迅猛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仍呈跌势。与2004年相比农行、农信、邮政有所上升外,其他金融机构全线下挫。其中,工行和交行增幅明显减少,同比分别降低了4.12和13.21个百分点。
储蓄存款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
存款持续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自2003年四季度开始,在农副产品涨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居民消费物价连续上涨,2004年全年CPI同比累计上涨3.6%,6月份甚至高达5%,创历史新高。2005年消费物价指数虽有所下降,但1至2月的消费物价指数仍旧上升2.7%,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中生产资料一项已涨价7.2%。很明显,通胀压力仍然存在。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使存款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扣除利息所得税和通货膨胀率)变为负数。以2005年更改后的最高档储蓄存款利率—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目前为3.60%,扣除20%的利息税后为2.88%,而6月份CpI同比上涨5%,存在较大的负差。可见,目前所有档次的储蓄存款实际利率均已是负值,并有逐月上升的趋势。储蓄存款的连续负利率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银行不再成为居民财产保值增值的最佳选择,居民宁愿用其于消费或寻找风险较大的理财途径,从而造成了储蓄存款的分流。
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相对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吴江市金融系统全面压缩贷款,对一些风险行业实行退出机制,企业一方面缺乏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又想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在从银行获取贷款无望或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下,纷纷把把触角伸向民间,许多企业通过集资、入股等形式融资;其次就是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由于这种投资收益率极高,很受当地民众欢迎。据调查,目前吴江地区有40%以上的中小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中小流通企业和新建企业中民间借贷现象更加突出。民间贷款利率比银行利率高,有的年息甚至高达10%左右,居民受利益驱动也会把原有的银行存款转移到企业以取得更大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
投资渠道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储蓄存款。在存款利息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股市、房地产、债券、基金和保险现在已经成为吴江人新的投资渠道。2004年年初,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股市开始走出了颓势,上指、深指连创新高,对股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政策的偏向也无疑给股市打了一针强心剂,伴随着佣金的减少,吴江居民对股市预期高涨,大量的资金流入到了股市。但随着股市不断低迷,截至今年2月份上证指数甚至跌破1200大关,股市资金面临严重缩水,很难抽身而退。同时房地产开发也在周边城市的影响下持续升温,房价快速上升,从2003年年初的1300多元上涨到今年2月份的3500多元,房地产利润大大提高促使许多居民用闲置资金购房房地产,增加风险投资比例,而这部分资金很大部分就来源于储蓄存款。另外,居民购买新发行的基金、国债和分红保险等投资也急剧增加,在各种金融品种收益远远高于储蓄存款的情况下,居民纷纷选择新的投资渠道。
居民消费观念有所转变,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也是影响储蓄存款少增的一个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吴江人更加注重对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且日益呈现多样化特点,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2004年吴江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亿元,同比增长20.3%。由于消费与储蓄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因此今年消费支出的快速增加,必然对储蓄存款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当前储蓄存款形势的预测
第四篇:州市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4—2005年广州市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广大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更加自觉,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手段更加科技化、现代化。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发展文化产业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广州市的文化产业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2004—2005年,广州市文化发展趋势,大体上是按照“全省建设文化大省会议”以及“广州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计划》的思路运行。广州市将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市”的总目标,大力拓展和不断完善广州的文化中心功能,提升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岭南地方特色文化为一体,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文化体系,力争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发展水平进入国内大城市前列,逐步把广州建成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广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面临三大机遇和挑战。
(一)广东省“文化大省”和广州市“文化强市”建设为文化产 随着“文化大省”和“文化强市”建设的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任重道远。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的目标,广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中,理所当然要做排头兵。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几年前就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为实现建成“文化中心”的目标,广州文化必须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建设文化强市,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是广大市民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城市赢得发展的先机,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重要途径。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在全省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做大做强城市文化经济,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总格局中发挥龙头作用。
建设文化强市,必须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塑造“文化广州”品牌形象,着重增强广州文化中心的功能,全面构建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体系。要把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及其体系的建设,作为全面构建现代化大都市文化体系的战略基础和核心任务。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努力建设富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一批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文
化馆等群众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文化创新,赋予城市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发挥广州历史文化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共同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全面推进广州的城市文化建设。
(二)市场经济发展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经济挑战 的发展,经营性文化自然要追求利润,公益性文化也不得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传统文化单位将面临新的情况。市场经济遵循的是公平竞争、适者生存的规则,但是文化则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就需要一方面争取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扶持和指导;另一方面,文化单位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主动强化自身运作,共同为公益性文化提供保障,为经营性文化拓展空间。
(三)进一步对外开放为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成为一个开放度和对外依存度都相当高的国家,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更是如此。从初步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过程中,我们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激荡将会不断加剧。入世后贸易保护期限的逐步临近,CEPA的实施,“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都意味着与对外和对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将日益广泛和深入。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也面临着跨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国际资本试图大举进军文化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作为文化市场首先开放的广州,肩负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事业改革的历史使命。
加入WTO是中国与世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碰撞,也是中国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的大势所趋。原来政府对各类产业的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广义的文化产业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进入全球化竞争。这对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在经济总量方面,广州的文化产业比起发达国家甚至国内先进城市还相对弱小;在文化产业的结构方面,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在文化资源的配置方面,缺乏国际化配置的能力。在出版业方面,按照WTO的规则惯例,我国出版物印刷、零售、批发将逐步放开,对广州出版业的现行出版体制提出挑战,并与之争夺出版资源、冲击出版市场和控制网络出版。在新闻媒体方面,互联网对广州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也将带来一定的冲击。国外电影力图从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进入我国电影业,对广州的电影业形成新的压力。广州市的演出娱乐业也会受到冲击。但是,我国加入WTO,也为广州文化扩大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极好的发展机遇。首先,广州可以利用进入WTO的时机,引进境外高品质的资本资源,和广州特有的岭南文化资源相结合,创造新的产业优势。其次,可以引进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样式,激活自己的文化创造,并可以促进广州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再就是通过加入WTO,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将会在互相交流借鉴中,走向一种双赢的新局面。可以预想,2004—2005年,广州文化事业的走势如下: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人文环境;逐步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服务网络化的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朝我国华南地区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之一的方向迈进。拥有进入国内大城市前列的多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群体;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基地和文化管理体系。逐步形成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优质高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亚太地区有较强辐射力的文化市场,在交易种类、交易方式、服务规范等方面都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广州成为整合开发岭南文化资源的中心和文化产业中心市场的所在地,成为对全国的文化贡献率最高的城市之一。逐步建构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管理机制、法律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保障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总体而言,广州市文化事业将会得到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浅议税收收入预测分析
浅议税收收入预测分析
2010-07-27
云和县地税局直属分局课题组
税收预测为提升调控能力、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增强组织收入前瞻性的重要工作,而且税收预测已列入省局对地方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提高税收收入预测的准确性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要明确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准确性,深刻认识其在组织收入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以下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及工作现状,对如何提高税收收入预测的准确性进行几点探讨。
一、目前税收收入预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税收收入预测手段落后。税收收入预测需要以大量的基础数据为依据进行梳理分析测算。而这些数据在TF2006版中可以采集,但缺乏有效的分析整理手段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科学结论。同时,税收预测分析所运用的数据基本上用人工采集,人工分析,数据利用率低,准确率不高,从而影响了预测的精确度。
2、税收分析数据来源不充足。真实、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是做好税收预测分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税收预测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TF2006软件,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的多。而TF2006软件中,重视了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表、税款入库等数据收集,而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银行存款等大量数据,基本上没有采集或采集不全,有的项目即使采集,也由于缺乏真实性而无法使用。基于这样的数据作出的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无法指导税源管理工作。
3、税收分析方法缺乏创新,内容单一。多年来,税收预测分析方法始终停留在各税种的完成对比上,对行业分析发展态势不明确,对一些重点税源发展变化态势把握不够,对一些重要增减税收因素分析不透彻,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象,只是就税收分析税收,就数字分析数字,缺乏深层次的实质性分析内容。具体表现:一是预测分析报告千篇一律,对管理决策没有价值;二是对经济、政策、征管三大因素缺乏量化分析;三是对重点税源的税源质量和变化趋势分析力度不够。
4、收入预测准确性受计划考核影响因素较大。从计划编制原则上讲,税收计划的编制要在税收收入预测的基础上形成,但税收计划的分配与下达并不以税收收入预测为基础,而是与政府的财政预算有关;对税收计划完成情况考核的刚性,也使税收收入实际完成数更接近于税收计划,而考核收入预测准确性往往是与实际收入数相比,也迫使预测数向计划数“靠拢”,或努力使实际收入数向预测数“靠拢”,从而使税收收入的预测失去了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提高税收收入预测准确性的措施和方法
在按照省局关于做好税收收入预测的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我局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积极探索开展税收收入预测的新思路、新办法,具体措施如下:
1、科学分工、分组预测。分局局长亲自牵头,科学分片,成立三个税收收入预测小组,每个小组每月至少深入企业一次,对企业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状况密切跟踪,全面掌握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
2、建立税源预测分析例会制度。每月月底召开例会,集体研究每个小组掌握的企业信息及分析预测结果,就纳税人户籍管理、户数变动和当月预计收入情况以及税源管理、组织收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专题汇报,再由税收计划岗对相关指标和内容进行审核和汇总,进一步拓展税收收入分析预测的深度和广度。
3、完善社会协税制度。取得地方政府的纵向支持,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建立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机制,确保收入预测数据更全面。到县经贸局、发改局、工业园区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全县的相关经济发展计划,到财政国库科、经建科收集资料,以各单位提供的数据为参考;不定期召开国税、地税、财政联席会议,交换信息。通过与各部门的联系,收集各部门的经济数据,以此加大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控,使预测数据的得出更为准确、科学。
4、健全重点税源信息采集制度。充分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加强对重点税源、项目的监控预测,着重点放在对企业的走访调研上。通过对重点税源、重点项目实地考察、纳税评估、跟踪管理、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实行全程监控,把握工程进度,项目变化情况,摸清税源增减变化情况,防止因情况不明而影响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增加收入预测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5、建立税收预测分析人员培训机制。做好税收预测分析,人员的素质是分析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起预测分析人员的培训机制。通过经常化的定期培训,逐步提高预测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预测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不断开拓分析思路,切实加强税收分析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组织收入工作赢得主动和先机。
6、加强数据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分析预测质量。从抓税收数据质量入手,重点加强税收数据审核,每月认真开展TF2006系统内垃圾清理和审核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数据误差,改善税收数据质量,有效提高税收分析预测工作效率。
7、充分应用税源预测结果。建立税收分析预测长效机制,将预测结果与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相结合,对分析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给各工作环节,有效预防和打击涉税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