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美文点评大全
“如何做美文点评”
示例
乡水悠悠让我陶醉
盐城一考生
外婆的家在苏州农村,那里隔绝了尘世的喧嚣,惟留下缠绵的乡音,悠悠故乡水,还有那外婆沏好的碧螺春……
“这里是水的世界,看那东西的小河横贯了这小镇上的一切,人事景情融在水里渐渐淡了,散了,化了……”听余秋雨先生讲述这小镇乡水的故事不觉出了神,还是自己去水边走走,去感受乡水的气息吧。
正值夏日,烈日当空,走着走着忽觉清风袭袭,顺着凉风,紧走几步,果真,发现一条静谧的小河穿梭于水乡古镇。
一切悄然无声,我蹑手蹑脚,不敢打破这独有的宁静。这河面像冷翡翠,仙人镜,还是珠玉盘?一时间我惊呆了,竟不知该何以修饰。当然最在意的莫过于为何日光是如此清凉?定睛细视,找到了其中的原委,那红日当头,恰投入河面中央,万丈华光在水面上散射出条条五彩的光带,光带又好似被这清水所陶醉,脱去了层层的灼热的华袍,最后竟成了点点光斑,在款款柔波中组成螺旋样,好似在跳小蜜蜂的“八”字舞……
轻风袭袭,吹来一群野鸭,悠闲地在水中划过层层同心圆,而后是几只翩然的蜻蜓,沾水润舌,此情此景,不正是“蜻蜓点水款款飞”吗?
人与景在此刻真正地相谐,相和,带着这点灵感,我划动我的笔尖,任点点心雨飞舞跳动,任款款思绪飘入云天,任丝丝愁情融入水中,我温柔地写下我生平第一篇诗歌――《东方版威尼斯》。
不经意的一道残阳铺入水中,抬起望去,一个梳着长辫子的村姑,正拿着个棒槌在水边洗衣,头上小鸟在轻鸣,耳。边雏燕在呢喃,她轻轻拭干珍珠般的香汗。远处,袅袅炊烟升起,依稀可见朦胧的青砖白瓦。我无意离去,不知是陶醉在这天堂般的美景之中,还是正留恋这天使般的苏州美人?
这悠悠的乡水,不知陶醉了多少人,也不知滋养了多少年的文化底蕴。夜黑了,月色如水,水如天,独立水边悄然思:在这“中华文化的后花园”里,乡水陶醉了唐伯虎,金圣叹,还是小小的我……
第二篇:美文 点评
转瞬即逝的美
原福州十一中学 高三 翁文君
点评:林秋人
美,发生在一瞬间,消逝在一瞬间。
它像是流星,在瞬间划过天际,消逝了;像是光阴,在一分一秒中,从手指缝中流走;像是微风,在一瞬间轻抚你的脸颊,稍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种花。因为花给人以美感,可以让人的心情愉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花有许许多多,而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的。菊花是一位隐士,它象征着高洁;牡丹是一位王者,它象征着高贵;莲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陶渊明曾说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莲花象征着纯洁。我对美丽的花儿都十分地喜爱,但是对一种花感到很奇怪:它一年四季似乎都不开花,只是有时会有几个花蕾或者几片花瓣藏在花叶之中,它就是昙花。难道也有不会开的花?那时,我十分地纳闷,带着疑问,我去请教了外公。外公可是个专家,一听我的话脸上乐开了花,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不是昙花不开花,而是它开的时候,你没瞧见罢了!”“那它什么时候开呢?”“夜里的某一时候”“那好,我今晚就要看看它的样子。”说干就干,晚上,我把草席铺在阳台上,头靠在枕头上,瞪大双眼等待花开,一分一秒过去,“怎么还没开?”我心里抱怨着,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了后悔不已。第二天晚上,我还是来阳台,看昙花开。这回可是万无一失的,因为我补眠充足,晚上不乏困。“开了!开了!”只见昙花像刚睡醒似的,张开了手臂,伸着懒腰。这时,月光朦胧,微风阵阵,缕缕清香犹如缥缈的歌声,昙花开始卖弄起她那洁白轻柔的舞裙,飞舞着白里带红的飘带,翩翩起舞,何其美妙!何其动人!可惜好景不长,不一会儿,月落花谢,在花盆中只剩下低垂的残花。真是昙花一现,美在瞬间,但这瞬间美在我心中却成了永恒。面对昙花,我浮想联翩。
花开无声,美在瞬间,美在无人知晓的深夜。
这种美不是常常被我们忽视了吗?我们不是常常忽视了身边无数小事中所蕴含的瞬间之美吗?请看:他人遇到困难,当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时,美就在瞬间产生了;你去买东西,店主找错钱,当你诚实归还时,美也随之产生了;风雨之夜,你把迷路的老人送回家中,当老人一家欣喜若狂之时,美也就在霎时产生了。
美,转瞬即逝。你无法将它紧握手中,也无法阻止它的产生,美就是这样,在无声无息中产生,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好好把握美的瞬间,让美成为永恒吧!
(写于2003年)
【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从昙花一现之美,悟出了要“好好把握美的瞬间,让美成为永恒”的道理。
文章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文章的结尾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而且文章用了比喻、拟人和引用,增添了文采。
文章中的红色字,是第二稿时添加的。比较补充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所添加的描写和议论,意在突出瞬间之美,以此照应题目,突出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
1、在记叙文中,应该在重点部分,即高潮部分着力。只有这样,才能紧扣题目作文,否则文章可能重点不突出,或者偏题。
2、在描写中,我们可以直接描写、抒情和议论,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还可以用间接描写、抒情和议论,来烘托或者反衬主要描写对象。特别是对于一些几笔就可以写尽的形象,或者早已被别人写得没有新意的描写对象,可以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来使形象更美好,更丰满。例如文中的“月光朦胧,微风阵阵”就是侧面描写。
第三篇:十篇经典美文点评
十篇经典美文点评
编制:蔡文 审核:卉原中学高一语文组②
【一】“元芳体”背后的潜规则
蒹葭
继“杜甫很忙”“包青天很黑”之后,近段时间来席卷网络的红人“桂冠”则落到了李元芳头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爆红网络,乃至发展出了在网络上家喻户晓的“元芳体”,一天之内被网友问到250万次。
网友认为,作为长期追随“高级领导干部”的铁血护卫,“李元芳”的回复有着很深的官场智慧。李元芳既要在危险时刻成为力克群魔的孤胆英雄,又要时时处处赔着小心做好“领导同志”的参谋与助手。既不可以“无能”,又不可以“太能”,当他频频遭遇“你怎么看”的提问时,总是先来上一句“此事必大有蹊跷”的万能句式,之后就洗耳恭听“上级”对事件的“神算”与推理,不多言,不妄言,既充分尊重“领导”权威,分寸拿捏得又恰到好处。而且,还能为“领导”断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官场潜规则”也不过如此。为什么这里提到了“潜规则”的问题呢?让我们把同样的事件平移到现代的官商场中来看。
单纯听“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倒是有几分民主意味,可如果下属逢此问则必答“此事必有蹊跷”或“此事背后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明明心中有更明确的看法,却总是装出似懂非懂的神态,不免有讨好逢迎之嫌了。
神剧中狄公是一个推理如神、手眼通天的智囊型人物,所以李元芳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他的一代战将,就算脑袋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也无碍于事件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官场中可以少一些元芳体,那么很多闹剧本是可以避免的。
莫言红了,家乡的高粱红也跟着“红了一把”,“万亩红高粱计划”就是“赔本也要种”;贫困县门口种的山寨“迎客松”耗资30多万,却在两年后被拆除;乌鲁木齐飞天女神雕塑从与群众见面到悄然拆除仅仅存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如此这般,不一而足。如果作为副手的官员可以直言进谏少说空话的话,可以想见,这些“一把手”、“一言堂”、“权力的冲动”所造成的悲剧就会大大减少。
“们的官员习惯了这种一言蔽之的“规则”,那么最终造成的结果,只能是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脱节和社会的停滞不前。【点评】
在我们也嬉笑的说“元芳,你怎么看”的时候,作者却抬起头,仔细打量着对话的 双方,揣测着他们的心理:问的人,不一定是真问;答的人,不一定是真答。神探狄公尚且如此的问;好参谋元芳尚且如此的答;今日诸公又如何问,诸参谋又如何答呢?这是个问题。联系社会的种种乱象,甚至让人怀疑的是,诸公可能根本就没“问”,诸参谋也根本没有“答”的机会!所以说,俯下身的真“问”,和挺直身板的真“答”,都很难得!
【二】 杜甫被很忙真的这么严重吗?
大漠飘雪
最近杜甫突然被很忙了,一些人满怀不平,又上升到高度,有的拿民族情感,有的难拿质议论,有的拿出对大诗人的崇敬的理由睥睨,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认为这种涂鸦,是对杜甫的不尊重,是对民族文化的不尊敬。
真的这么严重吗,杜甫被很忙,被看成文化涂鸦也好,被看成文化穿越也好,总之成了一种现象,那就是高调个性的时代,没有什么不可为;在网络媒体时代,没有什么不可流传。这种被一些把课间无聊赖的学生的一种恣意创作,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令人想到大禹之水的故事,是堵好,还是疏导好?
不能否认,这些杜甫很忙,李白hold不住的涂鸦,确实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景点的涂鸦,无论国度发达与否,不分皮肤色泽,涂鸦一直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但课本上的涂鸦,难道是中国特有?具体来说,这些孩子确实太有才了,不仅想象丰富,而且创作的“涂鸦”作品很有喜感,杜甫被涂鸦的画片,充满了现实生活情趣,表现了这些孩子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理解,或者现实社会对这些孩子的折射影响、潜移默化。如果拿素质论,拿民族文化情感论,对这些孩子似乎有点小题大做。
杜甫本身就是现实主义诗人,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诗句,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著名诗句,当然诗人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比如引发杜甫热的那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诗,虽是杜甫当时心境的写照,可是类似的场景,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眼里就是“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情,说明诗人的生活和情感对诗人的影响有多大,难么为什么要对孩子的天性上纲上线?
孩子们之所以喜欢穿越,一方面和成人世界的“穿越”文化蔓延有关,发生这种现象,很难说都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更多的是随意的“创作”娱乐,这种影响,很难不对在作业考试升学压力下的孩子们发挥作用,他们如此也就是发泄一下压力,自我娱乐一下神经。在目前这种公信失调,权威失衡的现实中,孩子们的这种创举不应该被棒杀,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加于引导,不应该对孩子的种种出于好奇的“创作”施加更大的压力,毕竟他们不是主流,也不会对文化的传播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充其量是文化繁荣中的一朵浪花而已。【点评】
在中国,长久以来就有太多的官员和太多的家长,他们总是以“威严”示人,稍有
不慎,他们就把一顶顶“高帽子”扣在这些“贱民”和“顽劣子孙”头上。在“杜甫被很忙”事件上,孩子们不就背上了“对祖宗不孝”、“对祖宗文化不孝”的恶名吗?让人庆幸的事,此时作者出现了,他看着这些“大作”,看到了孩子的洞察力,看到了孩子的生活情趣,看到了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太多时候,我们太爱“上纲上线”了,而忽略了事情本身。
【三】节制使用“最美” 防范道德浮夸
曹林
从“最美教师”到“最美司机”,再到“最美孕妇”和“托举哥”,社会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的好人。每涌现一个感人的英雄,舆论就喜欢冠之以“最美”,几乎每个职业都已经发掘出各自行业的“最美”了。毋庸置疑,这样称呼,虽然用多了会让人感觉话语贫乏和赞美套路化,却是公众发自内心的朴素赞美。“最美”是网络用语,带着网络传播的特点(“最”的标签更容易广泛传播)和网络草根的情怀,这便是“最美”符号的源头。
那些美好的行为令人感动促人奋进,不过,“最美”之类的符号用多了,就容易让人产生道德审美疲劳——物极必反,“最”字用多了,就让人没感觉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有人抱怨的,现在一看到“最美”,甭管事迹多么感人,首先就没有感觉了。当然了,更让人担心的是,这容易在社会上滋长一种道德浮夸风,大家沉浸于“最美”包围的氛围中,产生一种“道德完美”的幻觉,对现实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和判断。
也许对那些英雄的壮举,我们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我们受到的震撼和对他们的景仰,于是习惯性地选择了“最美”这个词。确实,无论是吴斌,还是张丽莉,他们的行为让人震撼,再高级的形容词、再高调的赞美都不为过。但这种千篇一律的、套路化的“最美”正的尊重和赞美,并不是使用这种千篇一律的符号,并不是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怀。
另外,“最美”在语言学上也是不合适的。没有最美,只有更美,人类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追求中,是没有止境的。对英雄之举,需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赞美,而不是无节制地唱高调,过度高调显然就是“不着调”了。另外,“最美”的标签也不利于典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冠以“最美”后就被捧上神坛,平凡的公众只能将其供着膜拜,而不会去学习和行动。
我不相信没有比“最美”更合适的词去形容我们的道德典型,“最美”滥用,暴露出了网络语言使用的一种惰性:喜欢从众随大流,缺乏创新精神,热衷于追风赶潮。一个流行词、流行语风行后,不把它用滥、用臭、用到让人反感,是不会罢休的。很多词语,就是在这种过度消费、过度传播、过度阐释中被毁掉的。【点评】
面对眼前这道“最美”的风景线,我们真不知道是“你最美”,还是“谁最美”:“乱花”已经迷了人的眼。当我们习惯了用“最美”评价每个“美”的人和事的时候,让人怀疑的是:“美”是不是已经褪了色,生活是不是已经不太“完美”。在这种千篇一律的赞美声中,作者渴望有“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怀”,渴望有远去的“创新精神”。到那个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世上“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四】利益诚可贵,仁义价更高
豆啸 在市场经济浸润下的今天,传统思想中的“重义轻利”观仿佛早已雨打风吹去。房子可以重盖,生平可以重写,历史可以新考,疮疤可以遮掩,文化可以展览,艺术可以评价,仇恨可以笑泯,情爱可以俗化„„那利益为什么就不能至上呢?你没有听过?“现今”社会变成了“现金”社会了,所以,有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 不要在单车上笑了。
上海“染色馒头”热气尚存,宜昌“毒生姜”仍在熏制,沈阳“兽药豆芽”又在疯长,“楼歪歪”、“桥脆脆”„„我们还有没有安全底线?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圣人孔子早已将这一义利观纳入君子之风,让弟子们好好继承发扬。“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义,孟子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至于远不及生的利,则更不必言之了。这些难道不让那些只追求利益而放弃商业道德的企业汗颜吗?
《吕氏春秋》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可谓逐利的一把好手。一次他派门客冯谖替他去讨债。临行前,冯谖问他是否需要带些东西回来,孟尝君随口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什么吧。冯谖到了地方,将契据烧毁,并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赏赐给了百姓。次日,他回齐向孟尝君交差,孟尝君倍感意外。冯谖说:“我为您买了义。您只有一块封邑,却从百姓渔利,我将债全部放还,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次年,孟尝君因不受赏识而被贬回封地。离地百里,便见百姓上前相迎,不禁感叹:“先生替我买的义,真是重于利百倍啊!”以此可见,信义的价值之深。
钱学森抛弃国外高薪厚职,甘愿回国建设祖国航天事业。他曾说:“虽姓钱,但不爱钱。”为祖国伟大事业献身是他们甘之如饴的生活,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同舟共济,艰苦拼搏,这便是一种民族大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曾说过:“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由此可见,义与利并不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并不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一定能体现大义,而腰缠万贯也不一定就是耻辱。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被活活饿死纵然值得敬佩,但现世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大义。
义与利本就是一朵双生花,在面对取舍时,希望世人能舍利取义,但更希望能“义利双收”。【点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圣人之教还在,“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的论
说还在;“冯谖买义”的典故还在,钱学森的民族大义还在??可是“义”在现实生活中却似乎已经不在。作者开篇列举的种种,不禁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我们到底怎么了?在缅怀这些“名言”“名人”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苛求我们“舍生取义”,而更希望我们“义利双收”,这是一种宽容,还是一种无奈呢?
【五】四大名著是四面镜子 透视国民的劣根性
张天野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养分。不过,在四大名著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透视到国人的一些毛病。
譬如,随地大小便和乱题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掌心里翻筋斗云,看到五根手指耸立入云,以为到了天边,于是孙大猴子文瘾发作,在中指上题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顺便还撒了泡猴尿。可怜我佛从此沾染了猴臊气,呵呵。《红楼梦》里有关撒尿的故事也不少。刘姥姥进大观园,由于吃坏肚子, 急咧咧就要在茵茵碧草上解手,亏得被众人制止。刘姥姥乃一介村妪,可鸳鸯这荣国府老祖宗的红人一样是夜晚内急,打算就近在草丛里解决,却撞见了司棋和她情郎这对野鸳鸯。《水浒传》中林冲和宋江这两位,一个是赳赳武夫,一个是落难小吏,却都好题诗。林冲命好,幸好遇到了朱贵,就此逼上梁山。宋江运气就差了, 被黄文炳发现反诗,差点丧命。
注重关系学。《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从此奠定了蜀汉的基业。《水浒传》里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以义气为纽带,使彼此关系紧密。不仅如此,宋江等人去东京汴梁谋划招安大计,走名妓李师师的门路,才得通达圣听。再看《西游记》,西天路上的妖精大都有后台,孙悟空无计可施,只能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动用如来、菩萨和天庭这些关系网,来制服妖精们。整个一个靠关系打妖精嘛。《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也深谙此道,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织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薛蟠打死人命,跟没事人似的,因为他知道,一定会有贾雨村这样的官员去给他揩屁股。大观园成立诗社,找管家婆王熙凤要银子,公子姑娘们也懂得送 顶“监诗御史”的头衔。
西方人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虽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在封建王朝,更多时候讲的还是“刑不上大夫”。《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讲,曹操行军,号令三军不得践踏青苗,违令者斩,言犹在耳,曹操的马惊了,踏坏了青苗,曹操割发代首,居然赢得了美誉。《水浒传》李逵屡次违犯梁山军规,甚至怒砍梁山大旗,宋江只是大声呵斥,或者假意要杀,别人一求情就顺坡下驴。此无他,李逵乃宋江的第一心腹矣。这是“刑不上大夫”的升级版本“刑不加亲”。《西游记》里满天神佛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却对自己门下私入人间作恶的妖精仁慈得很,一句“这是你师徒该有此劫”,就搭救了妖精。
四大名著是四面镜子,照见国人的毛病。我们读书,切不可讳疾忌医,只道此是小说家言,就放过自身的毛病,这样岂不辜负了几位先贤的教诲? 【点评】
读史可“明志”,读史可“鉴古通今”,可“史”又何尝无处不在,比如“四大名
著”。捧读“四大名著”,我们似乎就是在照镜子,观照到了我们根根“筋骨”和条条“劣根”。“随地大小便和乱题字”的恶习,“注重关系学”的处世之道,“刑不上大夫”的等级观念,作者随手就可以在“四大名著”中找到佐证。在批判书中人物种种劣行的时候,试问你又扮演“四大名著”中的谁呢?
【一】 最踌躇的门
林特特
一个人对你意义非凡,想到他,你便感到软弱。临见一刹那,如横着一道门,心酸、甜涩、怯懦,及至推开,又不知说什么,呵,那真是世上最踌躇的门。
我在三毛的《蓦然回首》中见过它。三毛写,和恩师顾福生约好见面,早到了两分钟,却不敢进门,只静静地站在夕阳下等。等到时间到,等到有人领她进院子,通往客望有人通知她,“顾福生出去了,忘了这一次的会晤”,但门终于开了,顾福生就在她的面前,于是“二十年的光阴飞逝,心中如电如幻如梦”,她变回少女时的样子——“情怯依”。(材料一)
我想起,我的偶像、一位女作家。我曾模仿她的笔调写作文,因她确定了高考志愿,了曾热烈地找过她、千方百计取得她的联系方式,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想哭,“只由衷地感激你美好如初”——后来,我写给她。(材料二)
我想起,我的一个女友,认识一位画家,并爱慕他。画家给她信息、邮件,她从来不回,“其实也回过,只是删删写写,写写删删,永远没发出去。”一次,画家邀她看画天的春天》中,李春天每每撞到梁冰。“见了他,我说什么?”画展归来,女友惆怅地两手一摊。(材料三)
好吧,我推开一扇踌躇的门,发现那人美好如昔,女友靠近却溜走,没推开,也没给自己失望的机会,都算幸运。
要知道,不幸的推门者,在书中比比皆是啊。
老舍在《微神》中写初恋。他对初恋的回忆凝固在旧时门边一双绿拖鞋上,他后来去找初恋,初恋已变成暗娼,他鼓足勇气,再去找初恋,初恋已睡在一口薄薄的棺材里。彻底,幻灭。(材料四)
我总想,最幸运的推门者是谁。是那些挨着透明的门,无限接近,试图推开,却始
终推不开的人吧。如罗曼·罗兰。“我来到波昂,贝多芬的故里„„我重新找到了贝多芬的影子和贝多芬有力的手搀扶起来。”他在《贝多芬传》的序言中如是说。(材料五)
他没有见过贝多芬,却终生在贝多芬身上汲取力量,那力量支持他勇往直前。他不用踌躇,不会失望。【点评】
何谓“最踌躇的门”?作者为我们开启了五扇“门”:三毛面前的门,“我”面前的门,“我”朋友面前的门,老舍《微神》中“他”面前的门,罗曼·罗兰面前的门。这些门有被推开的,有没被推开的;有不透明的,有透明的。推门人有幸运的,也有不幸运的。由他人的“门”到自己的“门”;由现实中的“门”到文学作品中的“门”,作者全方位的为我们诠释什么是“最踌躇的门”。
【二】 快的负面
星竹
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从来就不是越快越好,过快的速度不但没有令我们受益,还造成了很多危害。“快”让我们过得不幸福。
很多人都以为,皮肤病是因为皮肤长不好才出现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多数的24天,但免疫系统的破坏会改变皮肤的正常生长周期,不少皮肤病患者的代谢周期缩短到了7天,甚至3天,最快的只要1天。因此,旧的皮肤还没有长好,就被新的皮肤破坏,而新皮肤又被更新的皮肤所破坏,周而复始,皮肤永远无法痊愈。长期以来,皮肤专家一直都在与这种古怪的“快”现象做斗争,只要治愈了这种“快”,皮肤病就会被彻底根治,这个“快”是患者与研究者的大敌。
越南有一种野稻米,一年四季都在疯长,不用浇水施肥。但它像许多物种一样,由于生长过快,机体里囤积了大量的有毒物质,使它成了无法食用的废物。(材料二)但是科学家发现,只要控制住它的生长速度,让它缓慢下来,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野稻米也将从此变为金米粒。
月„„最后美国人发现,他们的技术足可以使一只小鸡在十几天里长到5斤以上。相当可怕。那已经不再是鸡,而像是一块放在笼子里不断膨胀的肉,鸡肉的味道都没了。而淡水鱼在生长素的催促下,20天就能长到3斤重,人吃了难免要患上种种怪病。(材料三)由于生长得过快,鸡和鱼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沦为垃圾食品。于是美国人停止了这些领域的继续探索,开始研究快速肉食对人的危害。
英国人很早就发现了一种对人体非常有害的物质—空气胶,许多人因为呼吸了过量的空气胶患病甚至死亡。但研究发现,空气胶又是一种特殊的漆,这种漆的坚固性赛过钢铁,非常坚硬,如果把它留住,人类将受益无穷。但遗憾的是,这种空气胶只要一生产出来,瞬间就会化成气体挥发掉,并对人体产生危害。(材料四)如今是一个讲究“快”、被“快”字充斥的时代,没有什么事物不是用速度来衡量的,仿佛只要“快”便是先进,便是优越,便是真理。人们把“快”当成了宝贝,完全失去了对“快”公平、公正、全面的评判。
心理学家总结道:人类焦虑、不安、失眠、抑郁、紧张等许多疾病,都与我们生活中对快的追求有关。是快改变了我们,让我们过得不幸福。快的负面,已经让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如果把追求的脚步放慢一些,把对利益的索取放缓一些,去掉三分急切,留住三分轻闲,过随遇而安的生活,我们就能开心许多。【点评】
文章开宗明义:“过快的速度不但没有令我们受益,还造成了很多危害”。为了让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作者先后列举了皮肤病的病因、越南的野稻米、美国的白条鸡、有毒的空气胶四则材料。材料涉及到了人类自身疾病,也涉及到了人类吃的米、吃的肉、吸的空气,这些都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让我们 “心生敬畏”,让我们重新审视“快”。在这些材料论述的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的得出了结论:去掉三分急切,留住三分轻闲,过随遇而安的生活,我们就能开心许多。
【三】 人得藐视点什么
陈鲁民
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
前也俯首贴耳;鹅的眼睛看东西是缩小的,因而敢于向比他大得多的人发起进攻,常被人用来看家。(材料一)我绝不敢提倡大家都来像鹅那样看东西,但时不时藐视点什么人或物,也是不可或缺的。
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或为“冢中枯骨”,或““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材料三)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社会上那些投机钻营的无耻小人,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假名士真草包,假公仆真蛀虫。
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材料五)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藐视你!
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想“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独善其身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虽千万人吾往矣。”哪怕你是世界首富,环球名人,哪怕你好运连连,官升如飞,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藐视你!【点评】
文章由牛没有所藐视和鹅有所藐视谈来,引出人“藐视点什么人或物,也是不可或缺的”的论断。作者先后列举了曹操、谢安傲视群雄,李白、阮籍藐视权贵,谢灵运、刘少逸恃才傲物三则材料。每则材料各有侧重,从藐视“无耻小人”“谄媚之徒”,到藐视“假名士”“假公仆”,再到藐视“假明星”“假作家”。收束到一起,得出结论:人得藐视一些人。所举材料多有相关史料的直接引用,既增加了材料的真实性,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四】 诚信男孩“震惊”了什么
李泓冰
江苏扬大附中学生徐砺寒估计没有想到,他在放学途中不慎弄坏了他人轿车后视镜后留下的那张道歉及赔偿联系的小纸条,会令车主“无比感动”和“极度震惊”,并引来一连串感人的后续(材料一):被撞车主感动之余主动不让徐砺寒赔偿;一家修车行表态愿意免费为受损车主修车;网友们纷纷感慨,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美好„„
细看大家对此事的感叹,如出一辙,都觉得男孩的诚信弥足珍贵。现实中我们时常面对的窘境,是互信的缺失,是对陌生人留个心眼儿,是对各种商品、各种服务的疑虑重重,是可能的肇事逃离和得理不让人,更有似乎随处可见、一触即发的争执和吵闹。我们无奈地要成为各种“专家”:要学会验证阳澄湖大闸蟹的“金毛银爪白肚皮”,得掰开月饼学会辨认馅子是否隔年,去修车必须认明修车铺子会不会以次充好„„(材料二)缺乏诚信,人们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成本,才能维护商业信用、保证正常运转。更不消说,我们还在为诚信缺乏付出的高昂精神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中学生的赤子之心便更显得珍贵。
在经济急剧增长、城市不断扩张中,曾经倚仗熟人社会道德压力来规制行为的文化传统正遭受挑战,诚信危机在不断挑战国人的承受极限,也弥漫到我们身边的所有领域:„„(材料三)在情感约束越来越少的“陌生人社会”里重建道德规范,虽然艰难但势在必行。徐砺寒的诚信举止,更大的意义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下一代正在告诉我们,“诚信”二字有重塑的可能。
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已经把“诚信”二字,郑重写入城市新的价值取向。确实,诚信不光关乎道德,也关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西方学者福山在《信任》一书中说:“一个国家的福利及其他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一个普遍的文化特性,即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材料四)
事实上,我们已经洞悉诚信之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我国郑重提出“把诚信建设早就大力推进“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材料五)然而,托举向善的力量,我们不能全都往“社会”身上一推了之,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面对的考题——碰到需要负责的事儿,我们能否像中学生小徐一样,恪守诚信,勇于担当? 【点评】
“诚信”是人们谈论的一个老话题,而本文却不显的“老”,其原因就在于文章以热点材料引入,并以此立意为文。作者联系了社会中“诚信”的种种缺失,从商品造假到学术造假,从对各种服务的疑虑到对别人帮助的顾虑,触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人不得不为我们的未来感到一种忧虑。而作者列举的城市、国家已经把“诚信”写进了城市建设规划中、国家发展体系中,无不反映了社会已经出现的“诚信”危机。材料有“现象”,有“理论”,相得益彰。
【五】 有弯曲才能找到直
李丹涯
欲望总喜欢走猫步,总爱从生活的起点出发,取一条直线,直达目的地。就像一支箭,“啪”的一声射中靶心。走猫步的欲望很强势,很直接,然而,猫步毕竟只属于秀场,下了舞台,我们还是要沿着俗世里弯弯曲曲的路,迂回到达终点。
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没有谁可以让他们亲密接触,怀揣着梦想的火种出发的人,如果非要心急火燎地向终点直奔,势必会出现“撞南墙头破血流”的下场,正因为他们太心急,而被梦想的火焰自焚了心灵。
一味走捷径的人势必要误入泥淖,又有谁能说弯路不好呢?
蜿蜒迂回,才能承载汹涌水流的冲击,百川东到海;弹簧因为懂得弯曲,才能承载数以万钧的压力;女人因为有曲线美,才能妖娆妩媚。(材料一)
世界上没有不倒弯儿的生命,每一个关节正因为懂得弯曲,才能完成前进。我们往往都是通过行动上的弯曲,从而完成实践上的直线。
翱翔蓝天,(材料二)我、你、他总要通过这条路到那条路,然后在该邂逅的路口相逢。太笔直的枝条往往很难绽放花朵,雪来的时候看一树病态的梅,那些躲在虬枝上的点点鹅黄,往往是能量积聚喷薄的表现。(材料三)生命的版图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弯弯曲曲才能勾勒出生命的特性美。
第四篇:美文摘抄及点评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阅读美文,摘抄美文,更是一种享受。下面是关于美文摘抄及点评的内容,欢迎阅读!
窗外
从我居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红点点,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立时,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几经周折,几度沧桑,又一次次地失落了许多至爱的朋友,生命不正如同这随风而逝的繁花么?
这件事过了些时日,也就渐渐地淡忘了。一次,我下乡归来,感觉到室内空气有些沉闷,就不经意地打开了窗户,顿觉眼前一亮: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制,我诧异,当初在落英的背后,为什么竟没有发现这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
是的,芙蓉的最后一叶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
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
我久久地伫立窗前 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
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
●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散文,作者借窗外的芙蓉树和三角梅告诉我们:
生命中没有永恒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怀阳光,每天都会有美丽的风景出现在你的窗外。
作者文笔洗练,在刻画芙蓉树和三角梅的形态的时候,只用寥寥数笔勾勒,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是我们确实感受到它们都是非常美丽的。我想这归功于作者能抓住两处景物的特质。很多时候,我们写东西不用面面俱到,只要写到事物的神韵,那就大功告成了。
作者的行文非常流畅,多处的心理描写促进了行文的开展,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叙述方式。一景,一感,一思,其实不是那么难。
正像作者窗外的芙蓉树,正像后来火红的三角梅,正像三角梅之后还可能出现的诸多风景。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是即使说过听过一万次这句话的我们,依然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总是觉得,生活太枯燥,我们总是觉得,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
其实不是的,只要我们改变心态,我们便会发现,到处都是新的风景。我想作者正是因为有了一颗热爱生活、感恩生命的善感的心,才能从自己的窗外发现无限的风景。
清明雨上
明日清明,不知会不会雨水纷纷。
月影斜雾,遗忘了这即将彷徨于人间的挥毫儒雅的节日,听着许嵩的清明雨上,独自一人回忆起过往,红尘旧梦。
曾经的很多个夜晚,不想再匍匐于现实的尘世俗染里,然后逆着月光,品味着中国风的阳春白雪,奢求着那缓存起来的点点古韵。不想长大,却年年复年年,涓涓心事付流水,又是一年清明。
喜欢挥毫在蒙蒙的薄雨中,忽然的沉默,自然的内里轻挑起几丝弦动,泛起感动的旋律。岁月涟漪,家外的瓦房,石板路,青苔绿痕梦断于记忆。当年,当年,想当年。
夜凉往事已如烟,故人饮觞月明前。窗透无痕思绪断,珠帘谁愿伴我眠。
不想完全的把自己扼杀在现实的所谓里,只是还幻想起那么不觉的愀然空灵,忽视了所有的目光,遗忘下所有的背负。
清明雨上,古韵总会在似水流年里春暖夏凉,任凭世事无常,任凭宇宙洪荒。
昨日太行山上,层迭峰石,突兀傲松,却静止于空洞,亿万年轮,看透了鸢飞戾天,看透了鱼翔浅底,看透了烟雨情愁,看透了日月星辰,木雕流金,将感情深深地埋在悬崖绝壁间。所以我开始彷徨,寻不到你的所藏,庆幸的是,我找到了,太行清明,你把泪已千行的岁月蕴藏在那双明镜的眼眸,雨打湿了眼眶,然后微笑的让行人用她辛辛苦苦打上来的山泉洗手,那无声的暗示,那佝偻的优雅,还有那日日的皱痕,年年倚井盼归堂的眷恋,是太行之行带给我的最美的感动。物言无情人有情,无言泪已拆两行。
明日清明,清明雨上。
●点评: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以“明日清明”起文,化用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行文充满了古典而绮丽的韵味。诗化的语言,华丽却又不嫌泛滥的词句,读起来仿佛我们也沉浸在清明淡淡的烟雨情愁中了。我也很喜欢许嵩的《清明雨上》,只不过我听歌的时候想的不是红尘旧梦,而是那句“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作者的这篇文章,不妨碍我也从作者的行文里找到些共鸣的默契。
巧用排比,信手拈来,一段文字读起来如行云流水,遏制不住的清愁淡雨,让人仿佛要淹没在作者的文字里。于是感动,为文字感动,也为文字背后一颗善感而温柔的心感动。
太行清明,宇宙洪荒,那一座山的暗示,山的沉默,凡人不会完全明了,却知晓这是天与地共同的智慧。如果有机会,也想在清明雨纷纷的时节里登上太行山,看绝壁,吻山泉,听山语,感受太行清明沉稳而古老的气息。
第五篇:美文摘抄加点评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下面是美文摘抄加点评,请参考!
(一)美文摘抄加点评
一次心灵的洗礼,或许是参观一次意味深长画展,欣赏一次别有风趣花展,或是欣赏一场幽静典雅的舞蹈,或许是倾听一场耐人寻味的音乐会。音乐,能让人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里沉醉,迷路;音乐,能让人深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徐徐清风之感。
一次音乐会,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深有感触,一生受益。那一次,妈妈领我去看一次音乐会,说是别人给他的两张票,也不好浪费,所以我就勉强的答应啦。一路上我沉思着,音乐?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让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如醉如痴,坚持不懈;让着名音乐家朗朗那么痴迷。音乐,到底是什么?
进入啦会场,我愣住啦,那么多的人,每个角落里都是人,有工人,学生,老师,店员,手艺人,我想:音乐该有多么大的魅力呀?音乐到底是什么?我坐在位子上静静地等着。“刷”的一声,灯光暗啦,主角周周以轻盈而矫健的步伐出场,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上面卷起啦一阵暴风雨,观众们像触啦电一样给予演员排山倒海般掌声。音乐响起来啦,周周拿着指挥棒,激情高昂的演奏着,那优美的音韵在半空中颤动,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劲爆,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啦出来,音乐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舞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啦刚才涌起的那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舞台上激情高昂,优美的音韵,优美的旋律,在周周的指挥下,流露出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周周虽然是智障儿童,智商只有五六岁的智商,但是仍然全国各地的巡演。
倾听啦这次音乐会,我收获到啦许多,我懂得啦音乐是什么?音乐就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陶冶情操,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倾听这次耐人寻味音乐会还丰富啦我的课外生活。给啦我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音乐的倾听!一次感受音乐的美丽!
点评:
题目新颖,引人入胜,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一样,一双美丽的眼睛能让人更加妩媚,一个巧妙的题目也能让文章画龙点睛。心灵的洗礼就十分耐人寻味,不仅突出啦中心,而且吸引啦读者的眼球。文中对音乐那种独特的美好感受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主角周周以轻盈而矫健的步伐出场,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上面卷起啦一阵暴风雨,观众们像触啦电一样给予演员排山倒海般掌声。音乐响起来啦,周周拿着指挥棒,激情高昂的演奏着,那优美的音韵在半空中颤动,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劲爆,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啦出来,音乐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舞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啦刚才涌起的那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舞台上激情高昂,优美的音韵,优美的旋律,在周周的指挥下,流露出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像这样震撼人心的文字,怎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是音乐让人震撼?还是文字让人汗颜?
(二)美文摘抄加点评
八九岁的时候,我经常去树林里捉螳螂。
有一次,我去捉螳螂,意外的发现一只母螳螂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一只公螳螂。我对此产生啦疑问:同类怎么会吃同类呢?我由此萌发啦研究研究这个现象的想法,我便做啦实验:我从树林里捉来两个螳螂,都是公的,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盒子里,第二天一看,两个螳螂都生龙活虎般的活着。我对此又产生啦疑问,为什么它们不互相吃咬呢?我就又做啦一次实验。我有意的捉啦一只公螳螂和一只母螳螂,把它们放在啦一起。第二天看,那只公螳螂果真又被那只母螳螂吃掉啦,为什么呀?我就带着疑问开始观察那只活着的母螳螂。那只母螳螂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过啦一段时间,母螳螂竟然生出啦螳螂卵。这是为什么呀?我带着种种疑问查阅啦好多资料,终于得到啦答案,原来公螳螂体内有母螳螂产卵时所需的营养。
从这件事情中我得到啦一个结论:生活中充满啦知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一定有收获。
点评:
这篇作文从构思到说理有独到之处,开门见山入题,结尾结论点题,简明扼要。本文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尤其第二段条理更清楚,研究问题的过程令人可信。本文的小作者,能在玩耍中发现问题,更可贵的是还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几次疑问几次实验,最后得出啦结论。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