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xiexiebang推荐)
摘 要: 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瓶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词汇学习
Abstract:Metaphor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in language.It’s also a way of human life being rooted in language thinking and culture.Metaphor is one kind of means to make the abstract idea concretize in vocabulary teaching.It can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traditional vocabulary learning if started with metaphor, so metaphor can help students study vocabulary better.Key words:metaphor;conceptual metaphor;vocabulary learning
一、引 言
Richards指出:隐喻是人类无处不在的原理,人类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有一个隐喻[1]。Derrida也将其视为整个语言系统的象征,把隐喻看做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和表达活动,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2]。所以隐喻无处不在。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修辞》。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的发展、隐喻已从狭义的理论转变为从人类认知高度出发的隐喻认知理论。Lakoff & Johnson的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界限,进入了认知研究的领域。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其工作机制是将源域(source domain)中我们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较陌生抽象的概念上[3]。映射反映的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如“他不买账”是将“商品交易”的模式投射到“社会交易”的目标域来理解。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形成不同概念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能形成一个系统一致的整体。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来自隐喻概念,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隐喻将理性与想象结合,是人们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这一角度出发,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也是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现状分析
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观察与讲解。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词汇太多,且无规律可循。还有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误区,喜欢背一些偏难生僻的单词。有的甚至将整本的单词背下,但当口语交流或写作时就词穷,所以词汇学习一直都是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瓶颈。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词缀法、典型例句法、循环记忆法、扩大阅读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都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的、二维的、机械的和缺乏意象,由此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根据文秋芳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有学者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metaphoric competence),即对隐喻的意识与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项的扩展意义(metaphoric extensions of meaning)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5]。从上述各个角度出发,隐喻都应被视为我国外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性隐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
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活本质,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 the station(处所),at five o'clock(时间),at war(状态),aim at(方向),at high speed(方式)等。Beyond 一词也有空间概念产生其他比喻意义:
The house is beyond the bridge.Buying a car is beyond our means.His words are beyond my understanding.She pushed patience beyond the limit.比如balance一词,不仅指天平两端的平衡,还可以说“心理平衡”、“社会发展平衡”、“经济均衡发展”等等。人们用同一个词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及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隐喻影射[6]。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推动词汇以有理的方式演变,是理解一词多义和语义转移的钥匙。因此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多义现象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延伸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向学生指出人类这种隐喻性思维的特征。
英语中的多义词辅义作为中心意思的拓展许多是有理据的,有据可查。许多我们现在认定的中心意思也多源于隐喻,只是由于频繁使用,人们渐渐淡忘了其隐喻意义,而变成普通的词汇。因此多义词乃至中心词义的隐喻讲解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以对金钱的态度为例,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汉语中却表达为“挥金如土”,中西民族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我们对多义词的意义即可对此有清楚的认识,bank最基本的意思是“堤,岸”,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呢?堤岸储水(water),银行存钱(money);河水中的水流为current,银行流通为currency;水可流动(flow),与之对应的 money flow 表示“货币流量、资金流量”;melt 可表示冰的融化,也可表示“换成现金”;水可冻结(freeze),资金账户同样也可冻结(frozen capital,frozen account);水的沉淀(deposit)对应于银行的资金沉淀——存款。故running account表示流水账。所以银行和堤岸在功能上并无太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功能是储蓄,作为该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bank 还可表示“聚合体,组合,库”,memory bank(内存体),data bank(数据库)blood bank(血库),eye bank(眼库),food bank(救济食品发放中心)等。
2.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人群和人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之间尚存在差异,更何况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的人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往往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人类思维的共性。隐喻的认知共性表现在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隐喻作为一种各民族共有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正迁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还要通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从认知的角度看,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就是了解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一门语言。
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世界领先,英语中因此有大量与航海与捕鱼有关的传统隐喻,如把原来水手的话over head and ears(淹过头部和耳朵)应用到其他领域,就创造了其他有趣的隐喻:over head and ears in debt(债台高筑);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头工作)。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所以我们的许多谚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如中国位于东半球,属季风性气候,当东风登临大地时,它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因此汉语中的东风常用来象征新的生机。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因此雪莱的《西风颂》正是迎春之歌。
英语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明,因此英语中有不少来源于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传统隐喻,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riddle of Sphinx(难解之谜)。英语中还有很多来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隐喻,如burn one’s boat(起源于罗马皇帝恺撒征服不列颠的故事,喻指断绝后路,斗争到底),Dutch courage(起源于历史上英国人与荷兰人斗争,喻指酒后之勇)。此外一些源于文学典故的隐喻,如:Don Juan(喻风流人士)和pickwick(喻憨直之人)等,同样有着浓郁的英语文化特色,很难为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掌握。中国历史悠久,出自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传统隐喻更是数不胜数,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等;出自神话传说、经典文学作品的隐喻也是极其丰富,如:八仙过海、世外桃源等等。
四、结语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隐喻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学,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新词含义、多义词以及词汇运用的理解。在隐喻基础上学习英语词汇,使得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化难为易,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它不仅培养学生隐喻思考技能,更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是有益的探索。
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必将对词汇的教学有深远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隐喻方法更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习者的词汇能力,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词汇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地挖掘、提炼和引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 Richards[KG*2]I A.The principle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12.[2]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l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31.[3] Lakoff G &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20-25.[4] 文秋芳.从全国外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2):24-28.[5] Low G.On Teaching Metaphor[J].Applied Linguistics,1998,(9/2):125-147.[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77-78.
第二篇: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砖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一词多义作为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英语词汇学习的复杂化。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词形和原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原义与衍生义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关联起来的。本文就联系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最终得出了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隐喻,词汇教学
一、引言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词汇习得一直都是学生难以突破的瓶颈。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也早已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词汇教学与语言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汇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多种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于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帮学生理清多义词与各个义项间的隐喻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多义词学习方法,有效地记忆词汇。二、一词多义现象
(1)一词多义的定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响其
[1]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多义词即多义聚合的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意义的词。随便翻开一本字典,没有任何一个单词的义项是单一的。一个词可能刚出现的时候其义项比较单纯,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逐渐获得新义,也就是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义。换句话说—词多义就是词义变化的结果。
一词多义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尽管一个词的义项很多,但各义项之间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体现在: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以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2)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的产生主要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为了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每种语言都在造新词、向其他语言借词、给原有的词添加新义,以增强其表达能力。其中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而经济的。因为客观世界当中和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是无穷的,而各种语言无论造多少新词并从其他语言借来多少词,词汇总量总是一个有限集,因此决不可能实现一个单词一个义项,而
需要由一个词义引申出若干其他意思,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义。[2]
另一股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词义转化的形式是丰富和多样的。人的思想活动,即心理活动,是词汇转义的基础,也制约着词汇转义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在接触语言符号的同时,掺杂了个人的感觉、体验、表情和社交,不由自主地在心理活动上对语言实行了转化,一词多义自然而然产生。
三、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
(1)隐喻理论的阐述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工具,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式的。应结构上而形成。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即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借助于已有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方法来联想描述抽象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一具体抽象的过程便是隐喻模式的运用。人们往往先认知自己周围具体的事物, 包括人体本身及具体的器官, 然后借助对这些具体事物的认知,来描述其他抽象、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 形成隐喻语言。3
根据Lakoff的观点,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就实现了两个认知域之问的映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例如:Life is a long cure.“曲线” 在几何上是一种有很多曲折的形状,把“曲线”映射到“人生”上,说明“人生”也是曲折坎坷的。
(2)一词多义与隐喻关联
王文斌指出,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一个词语产生以后,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其中的一些隐喻义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它便会固定下来,同时,又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所以我们就有teeth of tomb(梳齿),eye of needle(针眼),neck of bottle(瓶颈),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眼镜架)中的teeth、eye、neck、bridge都是比喻用法,它们与本体之间外形相似。一个人心肠硬我们说他长着heart of stone(铁石心肠),狡猾的人被我们称为 fox(狐狸),一个漂亮的女人被我们称为vision(极美的人或物),爱读书的人我们称他们为bookworm(书虫)。这样,一个词,我们通过隐喻这种认知方式,就被我们很好的运用,一词多义现象也得到了发展。
(3)英语“eye”一词多义的个案分析
日常语言词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某个词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义项就可能越多。这一特点在eye一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eye有23个义项,其中“眼睛”是eye的本义,其他几项可以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扩展的意义即衍生义。根据Ullman的观点,eye在最初用来表示“眼”这个概念的时候具有任意性,音和义都没有认知理据。[4]但是衍生义“视力”、“针眼”、“芽眼”于本义有相似特征,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因为这些义项中各实体引起了“眼睛”向不同域的映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判断”、“密切注视”则是在相似基础上和本义产生的联想。语义范畴大,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
由于这些隐喻性较强的义项的长期运用,其意义已储存在人们 的头脑中并成为字面意义,已感受不到隐喻性的存在了。人们在使用时可以不假思索,不经任何隐喻思维就能从头脑中提取。哲学家Davidson认为当隐喻变为死喻,其隐喻意义就成为死喻的字面意义。所以在学习一词多义的时候要让学生重新将这种死喻回归到隐喻中,构成语义的树状,甚至网状结构。
四、一词多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1)用构词法指导学生掌握单词
多义词至少有两种词义,多则达十几种词义。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单词时,喜欢简单地罗列中文词义,要求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容易产生记忆上的混淆,导致理解的错误,并不能在实际交际中应用。听说读写译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死记硬背单词必然影响其它步骤的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词汇组成规律与记词技巧是比不可少的,其中对构词法的了解和掌握尤其重要。对构词法应灵活记忆,在实践中归纳、理解并在阅读中善于分析,这样记单词和阅读文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构词法主要有三类:合成法、转换法和派生法。
(2)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使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这时不但词义范畴扩大化了,而且原形意义、范畴等级也发生了变化。[5]比如foot一词,最初是指人身体的一部分“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比喻桌子或椅子等事物的底部,如at the foot of the table,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等。
英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隐喻性来自于认知的隐喻性,英汉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词汇发展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共性的,词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教师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立足本义,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词汇的隐喻联想。只有掌握了本义,才能借助隐喻思维进行语义推导,也就是把抽象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建立在具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否则,离开了本义空谈隐喻下的词义引申将是无源之水。
(3)将隐喻能力的培养放在词汇教学WPS程序模式中
出于经济原则,各语言都在利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义,英语中的一词多义也同样普遍存在。英语中孤立的一个单词是很难被赋予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词汇只有按照语言规律组合成词组或是句子,置于上下文的特定情境之中,才富有活力。
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可按照“单词——词组——句子”(WPS)的程序模式。如在教take一词时,可引出词组take off再进而引出句子:(a)Take your coat off.(b)The plane took off.(c)Her acting career really took off.在语境当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分清楚 take off的一词多义性,由于和take off相搭配的名词不同,他们的意思也产生了隐喻联想,从“脱衣服”到“飞机起飞”,最后引申到“事业大成”。
(4)加强目的语文化导人
隐喻认知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够借助隐喻去理解语言和认知世界。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能重合,但不同语言的隐喻化系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例如,“猫头鹰”在汉语文化里是不祥之兆,在英语文化里却是“ 智慧”的象征;“龙”在汉语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而英语文化中的“龙”却象征着“邪恶”。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拥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学习者也应该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和认知特点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应该加强目的语文化的导人。
五、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重要且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是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英语教师运用隐喻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把复杂、抽象、机械的词汇学习变得简单、具体和生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01.[2] 段福满.谈英语一词多义现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4,(3).[3] Lakoff &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4] Ullmann, S.Words and Their Use [M].London: Frederick Muller Itd.1951.[5] 王文斌.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2008,(3).
第三篇:教学隐喻
论教学隐喻
摘要:隐喻是我们所熟知的概念,教学隐喻作为教育隐喻中的一重要理论也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当中。中西方对教学隐喻的研究发展迅速,教师隐喻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以及教育理论的完善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了解和认同。关键词:隐喻;教学隐喻;价值
一、隐喻与教学隐喻
在人类思想史上,隐喻一直备受思想家们的关注。西方思想界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变,而我国思想界对隐喻的认识则经历了从认知到修辞再到认知的双重转变。
从狭义定义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我国《辞海》和《修辞通鉴》都将隐喻视为比喻的一种。《辞海》指出,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与明喻相比更为紧切,其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用“是”等比喻词,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修辞通鉴》认为,隐喻是以是、成、为、成为、变成、等于等常用喻词构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其本体和喻体比类似更贴近,是比明喻更近一层的比喻。可以看出,我国专业词典普遍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类型,并认为其常见形式是“A是B”。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学普遍将隐喻视为比喻的一种类型。
从历史长河中看,隐喻广泛地存在于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人类文化中,其在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认知和文化建构的基本方式,隐喻在教学中的广泛存在是必然的。在教育学领域,许多研究者仍在狭义层面上理解“隐喻”,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类型。但已有一些学者将隐喻视为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在我国,以教学隐喻为论题发表的著作还极为少见。李冲锋和刘徽的相关论文并没有对教学隐喻概念作明晰的界定,但从其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所言的教学隐喻主要是指以“教学是什么”或“教师是什么”形式表达的教学思想。高维在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教学隐喻》中明确提出教学隐喻的定义,就是指教学思想与实践中一切通过其他事物认识、理解和表达教学相关问题的语言和认知现象。具体来讲,其包括教学思想与实践中的一切比喻、类比、象征等。如有的教师曾经说过:“教学宛如调酒”;“教学与旅行”;“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语文教学犹如诗歌”;“教学如接枝”。
二、教学隐喻的价值 首先,教学隐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教学隐喻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学隐喻往往用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事物来类比抽象的事物,它的形象性使其避免了纯粹的概念和逻辑的枯燥和乏味。教学隐喻的情感性,是指它能够体现不同的事物的相似之处,使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心灵在观察熟悉的对象时往往因“轻车熟路”而感到松弛自在。教学隐喻的创造性,是指通过将教学与其他事物类比,来形象地表达新鲜的思想时,往往需要人的睿智,以发现不为常人所察觉的相似性或创造相似性。这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教学隐喻的开放性,是指教学隐喻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学的隐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不断地通过新的类比,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例如,如果说教学即存储(将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代表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的话,那么教学即登山,则具有明显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意味,因为其更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共同体的存在,以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另外,教学隐喻的开放性,还指创造隐喻者对其教学隐喻的个体性解释的重要性。即使是同一个教学隐喻,不同的人往往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两个教师都用“教师是变色龙”这一隐喻,但一个教师是从与校长、其他教师和学生交往中角色和表现的变化方面来使用的,另一个教师则是从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方面来讲的,两者有根本的不同。这也体现了教学隐喻注重个体的理解,关注独立的个性。
在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中,有很多隐喻。这些隐喻是教育家们对教学的睿智的发现,也是其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我们每每读到这些隐喻,会被他们的敏锐和智慧所折服,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精神体验。这是教学隐喻人文价值的的重要体现。
第二点是教学隐喻的认知价值。教学隐喻既有感性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其既能鲜活、形象地表达思想,避免教学概念的呆板和枯燥,又不像教学口号那样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在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隐喻,甚至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夸美纽斯的“种子”等隐喻,杜威的“生长”隐喻可被视为其教育学思想的基石。20 世纪以来,即使是现当代的被视为有科学基础的教学理论,仍然不能离开隐喻。可以说,隐喻仍然是这些理论的“根基”,如果没有隐喻,这些理论将无法展开。然而,人们往往关注这些著作中的概念、逻辑和思想,而较少关注和探讨其中丰富形象的隐喻及其背后的思想“支点”。教学理论中的隐喻不仅广泛地取自生活领域,而且来源于其他学科。对教学理论中的隐喻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从另一视角认识教育学尤其是教学理论的“品质”。
最后,是教学隐喻的实践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也广泛地存在着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师的隐喻。这些隐喻一方面受教育学家的思想或隐喻的影响(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另一方面则扎根于实践,具有自身的逻辑。它们以生动、形象、简洁的方式反映了教育者等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看法。对这些隐喻进行研究,并揭示其背后的思想和逻辑,对于认识教育者等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思想的认识是模糊的,其自身很难开发出体现自身教学思想和实践的教学隐喻。这样,教师教育专家就可以通过开发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建构自身的教学隐喻,从而实现对自身教学思想和实践的反思。教师教育专家通过指导教师反思自身的生活史和教学史,写作反思日记,练习句子完形,设定教师开发教学隐喻的进程和内容以及从教学隐喻分类体系中选择并分析适合自身的隐喻等,对教师构建和形成自身的教学隐喻提供了策略和方法的支持。
总之,教学隐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认知价值和实践价值,我们不应该忽视甚至排斥隐喻,而应珍视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隐喻。正是这些隐喻的存在,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了具有无限复杂性的教学。教学是复杂的,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可以预期,我们的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还是要诉诸于创造新的教学隐喻。
参考文献:
[1]刘徽.论教学隐喻———从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说起[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8(1).[2]高维,徐文彬.教学理论中教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
第四篇:大学校园生活英语词汇与短语
大学校园生活英语词汇与短语
(———上海海事大学)
穿衣服get dressed,Wearing Clothes 制服uniform 刷牙brush one's teeth 洗脸wash the face 整理床铺make the bed,bedmaking 打扫房间clean the room 锁门lock the door 离开公寓Leave the apartment 去餐厅Go to restaurant 吃早餐have breakfast 早锻炼Morning Exercises 跑步running 早读morning reading 列队fall into rank 集合gather,解散dissolve 上课go to class 老师好Hello Teacher,Teacher well 做笔记take notes 玩手机 fiddle with her phone 下课class is over 去卫生间Go to the bathroom 打水fetch water 喝水drink water 吃午饭have lunch,go to lunch 午休noon break,midday rest 去北广North Garden square 去超市Go to the supermarket 去饭 go to the restaurant 叫外卖Ordenng Takeout 去女生公寓楼下To the girl's apartment downstairs 等人wait for someone 等你Waiting for you 约会make an appointment 约了人吃晚饭 About a person for dinner 我可以约你去散步吗 Can I take a walk around you 我可以约你去看电影吗Can I go to the movies about you 吃晚餐have dinner,have supper 去吃晚餐go to dinner 去图书馆go to the library 借书borrow books 还书return a book 晚自习self-study at night,Night classes 回公寓 back to the apartment 用电脑use computer 看新闻Read the news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看球赛watch ball game 看电影see films 听音乐listen to music 玩游戏play games 聊天Chatting,have a chat 洗澡take a bath,have a bath,take a shower 睡觉go to bed,go to sleep 关灯turn off the lights 取快递Take delivery 晚点名evening roll-call 辅修法学A minor in law 理发have a haircut 社团活动Club Activities,Community activities 打篮球play basketball 洗衣服wash the clothes 晾衣服hang clothes out
第五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3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3 【摘要】文章从现时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笔者从实际教学中探讨了几种教学法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速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探究发现以及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词汇;方法;兴趣
小学牛津版英语从4A开始实施“写”的训练,即要求小学生开始掌握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时“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能根据拼读 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能对所学单词加以运用。” 自然教学法的创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词汇是语音的基本建筑材料,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虽不如会话教学那么重要,要求四会的单词非常少,但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词汇教学是比较乏味的。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英语词汇,继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每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笔者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现分述如下。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不足即时间的制约。
众所周知,小学英语每周只有3课时(一共大约是175分钟);学生在家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套教材内容多,词汇量大,与之形成较大反差。而且加上遗忘规律的作用,学生在课上会读了,明天没有英语课,得不到及时巩固,学生对单词印象越来越淡薄,等下一节课时,学生已经忘光了,必须得重新开始。
实际上学生一周英语学习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对于词汇的掌握尤为不利。词汇的掌握必须脚踏实地,没有时间的保证是难于达到教材要求的词汇量要求的,只能停留在听、说、读的水平上。典型表现之一是:学生看着图片能说出一些单词,但指着单词要他们拼读出来或让他们默写单词时,往往有一定的困难。用认知心理学观点看,学生对语言符号信息的认知加工还只是处于模糊掌握的阶段,尚未精确化地被大脑编码和储存,所以当它们被要求从记忆中提取输出语言符号时,出现障碍。
(二)语言环境的缺乏即环境的制约。
要学语言,环境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所处的是汉语世界,缺乏学英语的语言环境,相比之下,学生学英语比学汉语困难得多。他们学习英语是一种刻意的学习,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要说英语的语言环境与文化环境是谈不上的,课本几乎是唯一的英语信息源,凭着一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课堂上跟老师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练。典型表现:学生在课上学了几个单词,一下课,学生由于羞愧心理,不好意思用英语进行交流,就不能及时巩固,刚学的内容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结果的好坏还要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环境就是现实,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会认读单词这个现实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三)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对英文字母学习产生负迁移即母语的制约。
大家都知道,英文的26个字母与汉语拼音在写法上是一样的。他们在一年级已经接触到汉语拼音,并且在大脑中已根深蒂固。而26个英文字母在三年级刚刚学,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拼音字母系统与英文字母系统形似而神不似,在读法上却是天壤之别,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接受,对处于起始阶段的小学生英语学习产生了较强的负面作用。众所周知,人的大脑接受新事物具有先入为主的效能,加上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发展还比较落后,所以他们的定势思维较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对英文字母的学习有一股抵触的“暗流”。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比较区别和纠正。有时,我让他们拼一下某个单词,他们会按照汉语拼音的读法来拼,这是学英语词汇的又一大障碍。典型的负面影响的一个例子如:学生拼读“nice”,常读成“n —i/i/—c—e”。这一点笔者认为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使他们早日摆脱拼音的负影响,提高学习质量。
(四)学生对26个英文字母的熟练程度不够即基本功的制约
小学生学习英语,26个英文字母就是他们的最基本的“认知结构”,是学习其他英语知识的凭借。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英文字母的掌握程度是参差不齐,有的六年级学生对有些字母还存在问题,令人堪忧。其典型表现是:学生顺序朗读26个字母问题不大,但从中任取一个或几个写法上易混淆来读问题就大了。这说明学生在字母的形状与字母的发音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快速的反应机制。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因为三年级英语教材中编排字母教学时只要求完成单一的字母教学任务,没有安排切实可行的字母训练项目与内容,这就影响了教师执行字母教学时的效度;二是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字母本身是抽象的符号,容易遗忘,学生往往学得快忘得快。因此,由于字母基础的不扎实,学生学习单词时充满了障碍,拼读速度缓慢,导致记忆单词的速度严重滞后,影响词汇学习和掌握的进程。
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制约,可想而知,小学英语教学步履维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这几年的探索中,笔者积累了一些学英语词汇的经验和对策:
二、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课堂效能,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
1、首先,要着眼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在实施词汇教学时,尽量把词汇置于能听、能看、可触摸、可感受的情境中去,使学生不至于感到词汇学习单调乏味而失却兴趣。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三点:(1)学习词汇与简笔画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在学“ apple/banana/pear/orange/meat/milk/fish”时,我用寥寥几笔勾画出它们的轮廓,学生一下子明白画的是什么,然后“趁热打铁”边指图边说单词,这样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了它们,并且通过简笔画教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快捷、简单、明了的效果。(2)学习词汇与体态语结合起来。体态语包括动作、表情、手势等,有时,这些无声语言胜过千言万语,更能表达其意思,让学生明白。它就是一门艺术,是学好英语词汇的绝好方法。如学习“ happy/ tired/sad”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板书再生搬硬套的采取领读、跟读方式来学习。而是露出一个微笑,学生也模仿我的样子,我趁机说“ happy”,学生立刻明白这一表情与“happy”的关系,也理解了“happy”的意思。然后双手向后一扬无精打采代表“tired”,双手摸眼扮哭状代表“sad”,这样,学生边表演边学单词,记忆会更加深刻,而且不会混淆它们的意思。
(3)学习词汇与儿歌结合起来。通过听英语歌、唱英语歌曲学习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唱英语歌曲,易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两只老虎》这支歌曲的旋律大家最熟悉不过了,上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会唱。因此在学单词“ pen/pencil/bag/book/.”时,我利用这支歌的曲调,重新编了一首歌:What' s
this?
What' s
this?
It's a pen.It's a pen.What' s
this?
What' s
this?
It's a
pencil.It's a
pencil.这样学生不仅在无形中就学会了本课的重点词汇,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要充分利用早读课,开展单词拼读比赛、背单词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多运用不同的英语词汇,这样既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词汇积累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要在课外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延伸学生接触英语词汇的时间。例如:把学过的单词图片贴于教室,并定时更换,让词汇多进入学生的眼睛,增加刺激学生记忆的强度,起到一种“习染”的作用。
(二)强化字母基础,提高学生记忆
英语学习,26个字母必须烂熟于心。为训练学生对英文字母熟练掌握,在三年级每节课的热身练习中,笔者安排了字母复习这一环节,采取由易到难、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例如:快速认读字母,在卡片上写下一个或几个或一窜字母,快速闪现几下,让学生读出;找字母的左邻右舍,出示一个字母,让学生快速说出前面和的字母;给字母排队,出示若干个顺序倒乱的字母,让学生按顺序排队;把易混的字母组合在一起,滚动、反复出现,加强字母的拼音读法和英语读法的比较,使学生逐渐能分离出字母的拼音读法和英语读法。随着字母的掌握,学生拼读记忆词汇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三)加强学法指导,注意评价方法
1、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有好的教法,更要教给学生好的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新的词汇时,可以用我们已经会读的单词引申出新的单词的拼写和读音。例如:教mine时可以由nine和line引出,这样学生既可以很容易的读出来,又可以很方便的拼出。
2、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加强学法指导,作业要少而精。例如:布置回家作业是“抄写词汇三遍”,其学法指导可命名为:“一照二看,三默四背”:先让学生看老师写,边写边示范,第一遍照着书上写,第二遍看着第一遍写,第三遍默写,写完再背一遍。
3、要教会学生学会“比较”词汇,类同的、形近的、相同词根的要放在一起记,比如像“pen、pencil、pencil case、pencil-box、ball pen”和“ruler、rubber”次类单词,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记,既省时间又可记得牢。
4、注意发挥评价机器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认真作业的积极性。例如:学生抄写作业连续3次得到A可得到小红花,默写连续三次得到A也可得到小红花,背单词背对话先背出来也可得小红花,等等。学生在获得被肯定和成功的喜悦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词汇默写全对的学生逐渐多了起来。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英语词汇教学必须立足于时代和科学的发展,以一定的科学教学理论为依据,在实际中结合教学对象和教材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满足时代发展及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断关注和学习新的教育动态,收集和吸取成功的范例,结合实际,创造出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