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建设项目雨水利用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雨水利用工作的通知
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及《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市规发[2003]258号)、《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管理的通知》(京水务节[2005]29号)等法规和文件规定,为加强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建设,推动雨水资源化进程,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现就进一步加强雨水利用工程建设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其它构筑物等建设工程设施),均应建设雨水利用设施。雨水利用设施应与建设工程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雨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应符合有关建筑标准。
二、收集后的雨水,可用于绿化、回补地下水、水景或作为中水系统的补充等用途。
三、鼓励已建成项目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雨水收集利用。在修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同时,应该按照有关标准修建雨水管道。
四、建设单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有雨水利用的内容。在编制建设工程设计任务书时,应将本通知要求在工程设计任务书中予以明示。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明示内容及相关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五、施工图审查单位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应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及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依据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对项目中涉及雨水设施的设计内容进行审查。
六、建设项目中涉及雨水设施的内容应纳入施工合同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施工。
七、建设项目竣工后,节水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有关节水法规进行验收。
八、项目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及物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已建成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设备的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九、雨水利用设施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应按照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建[2000]142号)组织工程竣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建设行政部门不予备案。
经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研究一致同意,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北京市水务局牵头,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等部门参加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前期规划研究,制定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实施计划,协调解决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推进全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
第二篇:我国雨水利用现状
雨水系统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技术。据有关资料记载。雨水系统的利用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的阿滋泰克(Aztee)和马雅文化时期。现代意义上的雨水排放系统足从20世纪80 年代到9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随着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 紧缺和环境与生态问题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城市雨水排放 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 非标准性应用。大中城市的雨水系统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我闰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已显示出良 好的发展势头。由于缺水形势严峻,北京市开展的步伐较快。北京 市水利局和德围埃森大学的示范小区雨水利用合作项目于2000 年开始启动;北京市政设计院开始立项编制雨水利用设计指南; 北京市政府66号令(2000年12月1日)de也明确要求开展市区 的雨水利用T程等。因此,北京市的城市雨水利用已进入示范与 实践阶段,可望成为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龙头。通过一批示 范r程,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实现城市雨水 利用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从而加快我罔城市雨水利用的步伐。
第三篇:第2部分 雨水利用工程模式
第2部分 雨水利用工程模式
第2部分雨水利用工程模式
目前国内外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人畜生活用水、集流补灌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城市雨洪利用及回灌地下水等几个方面。
2.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组成所谓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及其他缺水地区,将规划区内及周围的降雨进行汇集、存储、以便作为该地区水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一种微型水利工程。它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家庭经济等特点。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系统一般由集雨系统、净化系统、存储系统、输水系统、生活用水系统(解决人畜饮水及生活用水)及田间节水系统等部分组成。其系统构成如图0—1所示。
图0-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系统图
(一)集雨系统
集雨系统主要是指收集雨水的场地,按集雨方式可将集雨场分为自然集雨场和人工集雨场。
自然集雨场主要是利用天然或其他已形成的集流效率高、渗透系数小、适宜就地集流的自然集流面集流。如东南沿海的海岛、石灰岩溶地区的局部地方及村庄、房舍、庭院、道路等可作为集流面集流。
人工集雨场是指无可直接利用场地作为集流场的地方,而为集流专门修建人工场场地。如在华北、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山区的部分地区需利用专门的田块作为集蓄雨水的场地,将集蓄的雨水供其他田块使用。
人工集流常用的集流防渗材料有混凝土、瓦(水泥瓦、机瓦、青瓦)、塑料薄膜、衬砌片(块)石、天然坡面夯实土等。
(二)输水系统
输水系统是将集雨场的雨水引入沉沙池的输水沟(渠)或管道。
(三)净化系统
4在所收集的雨水进入雨水存储系统之前,须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以去除雨水中的泥沙等杂质。常用的净化设施有:沉沙池、拦污栅等。
(四)存储系统
存储系统可分为蓄水池(水柜)、水窖、旱井、涝池和塘坝等。
蓄水系统包括储水设施,净化设施,消力设施等。
1、储水设施
其作用就是存储雨水。西北、华北黄土高原一带,主要是建水窖(窑)和蓄水池。蓄水容积相对较小,窖(窑)和蓄水池使用的建筑材料可分为土窖、砖石窖、混凝土薄壳窖和水窖等。土窖施工方便,造价低,但容量相对较小,对土质要求较高。砖石窖较坚固耐用,容量也较大,但造价较高,施工难度较大。混凝土薄壳窖防渗性能好,寿命长,容量大,但造价较高,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较大。水窑为卧式全封闭的结构类型,容量大(80-200m3),长度不受限制,施工较方便,但窖底防渗处理要求高。各地可根据地形地貌特征,经济条件,施工技术水平和当地材料来选型。
2、净化设施
在所收集的雨水进入存储系统之前,一般须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以除去雨水在汇集与输送过程中混进的泥沙等杂物。常用的净化设施有:沉沙池,栏污栅。
3、消力设施
为了减轻进窖(窑)水流对窖底的冲刷,要在进水暗管(渠)的下方窖(窑)底上设置消力设施,根据进窖流量的大小,选用消力池或消力筐或设石板(混凝土板块)。
(五)生活用水系统
生活用水系统包括提水设施、高位水池、输水管道、水处理设施等。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对于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的补充灌溉,促进农业生产,建设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2生活用水
雨水汇集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集流面汇集雨水形成的坡面地表径流以备高效利用。集流面及修筑材料的选择是雨水集流效率大小的关键。常见集流面处理方法有利用自然坡面、自然植被管理、地表处理和化学材料处理等,修筑材料有柏油、混凝土、铁皮、塑料薄膜、水泥土夯实、三七灰土夯实、原土夯实、化学材料等。集流效率随修筑材料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指南》,柏油坡面集流效率为70%,原土夯实坡面为23%,混凝土坡面为75%。目前雨水集流材料研制虽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现有集流材料主要还是水泥、硬地面等,新型高效低成本绿色环保集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推广相对薄弱,人工修筑的各类集流面多限于庭院或试验区,亟待大规模推广应用。
最初的雨水利用是从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开始的,利用雨水解决人畜饮水已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重视。例如利用雨水规模最大的泰国,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泰缸”工程,建造了1200多万个2m3的家庭集流水
泥水缸,解决了300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在非洲肯尼亚的许多地方,世界银行的农村供水和卫生项目把雨水存储利用作为该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校、医院建造了许多10~100m3的储水罐,这种技术后来被推广到非洲的许多地方,带动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发展[13];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用屋顶雨水集流系统解决家庭生活用水问题,1983~1993年,USAID资助了一个面向全球的雨水收集系统计划(RWCS),以后又建成了雨水收集信息中心(RWIC)和通讯网;德国作为欧洲极力主张广泛进行雨水利用的国家之一,自1989年制定屋面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I1989)以来,雨水利用技术已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并且逐步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我国利用雨水解决人畜生活用水,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现出雨水集蓄利用的强大生命力。如甘肃省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解决了130万人、118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青海省已在干旱山村建成雨水集流井71625眼,总蓄水量达42万m3,基本解决了10.56万农村人口、15.7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200万处,蓄水容积160亿m3,解决了3600万人及250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为3000多万人创造了较为稳定的水源保障
2.3农业生产用水
世界各国都有利用雨水资源发展农业灌溉的例子,特别在严重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将有限的降水资源集中收集、储存和供给,从时空分布方面对降雨作了再分配,解决降雨季节与作物生长需水期不相一致的矛盾。
雨水存储是将汇集的雨水径流加以储存,以缓解降雨在时间空间上供需错位的矛盾。在黄土高原地区使用较多的蓄水设施主要有水窖、蓄水池、塘坝和涝池等。水窖作为一种地下蓄水工程,其建筑简单,造价较低,主要用于人畜饮水和部分农田补灌,常见形式有圆柱型、球形、瓶型及烧杯型等,构筑防渗材料有红黏土、混凝土、水泥砂浆及塑料薄膜等,容积一般为30~60m3。蓄水容积及防渗系数是蓄水设施建设中两个重要参数,涉及到土壤、地形、降雨、水文、技术经济等诸多因子,其设计、规划与布局都关系到有限雨水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问题。目前蓄水设施的容积及防渗系数确定大多采用经验估算法,如可用日用水量乘以
2.4 生态环境用水
生态环境建设是边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边境生态环境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如严重的沙化、草场退化、土壤干层、造林成活率低、小老树等,均直接或间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过程中仅重视生产和生活用水,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尚未考虑生态环境用水有关。因此,合理量化生态环境用水已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
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所消耗水资源量称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常用计算方法主要有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水文法是利用实测水、沙资
料,建立降雨、产流及其产沙模型,利用模型计算某时期治理流域在未治理状态下的产流产沙量,并与同时期实测产流产沙量相比,求出水土保持措施减水量,扣除流域治理前后生产及生活用水增量,得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水保法是从由下垫面条件改变而引起水沙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质量及其蓄水拦沙指标等因素分别计算各项措施的用水量,进而计算水土保持措施综合利用水量。上述两种方法相比,水文法简单易用,对同流域使用效果较好,而水保法属于经验性统计方法,其计算精度依赖蓄水拦沙指标大小和各种治理措施数量、质量等,对区域范围使用效果较好。
(2)植被生态环境用水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其在维护生态环境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植被生态环境用水应该优先得到保证。同时由于水资源紧缺态势的加剧,人们对可再生性水资源的认识已从传统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发展到立足于可利用的雨水资源和土壤有效水资源水平[13,14],此水平已涵盖地带性植被用水范围,因而应将地带性植被用水纳入到总的植被生态环境用水中进行研究,以为以植被恢复为核
第四篇: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推广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XX市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推广会,目的在于将雨水利用与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共同推动XX市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参加会议的有XX市各相关部门的领导、各大设计院的专家和各大城建业主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负责人。我们很荣幸请到了几位专家给我们介绍雨水利用的意义和技术应用,他们分别是:XX市节水办主任XX、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XX、北京泰宁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今天会议的议程有四项:一,请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XX副主任致词;二,请北京泰宁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介绍雨水综合利用技术;三,请XX市节水办XX主任介绍昆明的先进做法。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请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XX副主任致词,大家鼓掌欢迎;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请北京泰宁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介绍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大家鼓掌欢迎;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请XX市节水办XX主任介绍昆明的先进做法,大家鼓掌欢迎;
通过几位领导和专家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技术,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内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担、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其应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几位领导和专家的精彩介绍表示衷心的感谢!
雨水回收利用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希望大家在日后的工作中积极推广和应用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共同推动南宁市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第五篇:家庭废水及建筑物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淡水资源越来越贫乏,已成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全国有600多座城市缺水,然而,大量的淡水资源-雨水,却经建筑物天面承接后,绝大部分被直排入下水道而白白地浪费掉。现有的建筑物雨水回收利用装置(专利申请号:01230313.5),是将天面雨水直接排入楼下装置的水池收集,用于绿化、洗车等。
然而,上述的雨水回收利用法仍然存在以下缺点:
1、回收的雨水与其他生活废水混在一起,容易腐变,使水质变差,仅能用于绿化、洗车等一些抵挡用途,利用价值不高,并且还要付出体力或其他能源。
2、要在楼下设置较大的水池,才能达到较大量回收的目的。但在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城市,要大量设置这样的水池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难于普及,也就达不到大面积雨水回收,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天面雨水储蓄利用装置属于水资源利用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建筑物天面雨水储蓄利用装置,其能在建筑物天面上承接、收集和储蓄雨水,并由下水管直接送入各层户内及楼下,用于洗涤,浇灌花草、冲厕等,经过过滤净化后,还可用于饮食。
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在建筑物天面平面上设置储水器,在储水器上方设置集雨水层,集雨层设有进水孔,储水器上接有下水管,下水管穿越各楼层进入到户内及楼下等用水处。
储水器呈方形或多边形平底盆状,深为25~40cm,用性能优良的耐老化、致密材料制成,也可用钢筋混凝土在建筑物天面层施工时一起捣制或单独捣制成柸,再在其表面上加防渗水层和保护层而成,与建筑物天面层浑然一体。储水器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由多个组合而成,各储水器之间有管道相互连通。
集雨层为支撑脚的无孔隙平面层,边缘有高于其平面的档水边,其底略高于储水器,用耐晒耐老化材料制成,其厚以可承受行人为度。整层呈向一边略斜或脊型的分水设置,在雨水汇聚处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孔,进水孔设有栅式和篓式过滤器,集雨层的面积等于或大于储水器口面面积,最大可以覆盖整个建筑物天面。
下水管上端与储水器连通,自上而下竖向穿越各楼层,并在各层中设置水平下水管,在下水管终端出设有阀(龙头)同时,还设置有至少一条溢水管,以排出天面积水。
本实用新型在下雨时,集雨层所成承接的雨水自行经进水孔的过滤器进入储水器储蓄起来,储蓄的雨水由下水管送入各层户内及楼下供人们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能将收集的雨水储蓄起来,替代部分自来水,减低城市用水压力,充分利用淡水资源,节约能源,且使用方便。
2、储水器可代替面防水层,集雨层代替隔热层,并还可在其上面作休闲等活动。因而适应性广,相对造价低,效益好,能打面积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列1:如图1所示,呈平底盆状的两个储水器(1a、1b)水平设置于楼顶天面平面层(14)上,它们之间留有约5cm的伸缩缝(11),并有导管(3)相通,与女儿墙(12)亦留有约5cm的伸缩缝(11),深约40cm,用pvc塑料板材经裁剪后焊接或用专用胶水粘接而成,底部设有出水口(2)与下水管(17)链接。
平面集雨层(4)设置于储水器(1a、1b)的上方,呈为脊型分水(6),层后约5cm,由层板(29)支撑脚(5)构成,如图4、5所示。层板(29)由水泥混凝土预制成方形板块,支撑脚(5)预制成拱桥形块状,然后再用水泥砂浆(25)砌成,横缝(24)和纵缝(23)对齐,类似普通隔热层,如图1所示。边缘的挡水层(10)也用水泥砂浆砌成。在雨水汇聚处设有2个进水孔(7),每个进水孔内均有栅式(8)和篓式过滤器(9)。图6为篓式过滤器(9)的剖面示意图。该篓式过滤器(9)有内层(26)和外层(27)、中间夹层为过滤棉(28)。
下水管(17)上端与储水器(1a、1b)连通,自上面下竖向穿越各楼层(14、20)各层又设有水平下水管(18)与竖向下水管(17)连通,在下水管(18)的终端设有水阀(龙头)(19)。
溢水管(21)沿外墙(16)敷设,如图2、3所示。
下雨时,集雨层(4)收集的雨水自行经进水孔(7)的栅式过滤器(8)和篓式过滤器(9)流入储水器(1a、1b)储水器(1a、1b)储蓄的雨水经出水口(2)、栅式过滤器(13)、下水管(17、18)送到各用水处,打开水阀(龙头)(19)就能很方便地取用。
实施例2:如图3所示,图中的储水器(1)是用钢筋混凝土在建筑物天面层施工时,一起捣制或单独捣制成柸体,然后在其表面加高效防水层,再在防水层上以上水泥砂浆铺成一层保护层(15)而成,与建筑物天面浑然一体,集雨层(4)及下水管(17、18)等与实施咧1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