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课报告

时间:2019-05-14 01:4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茶文化研究课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茶文化研究课报告》。

第一篇:茶文化研究课报告

茶文化研究课报告

茶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饮料,是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这说明了它与日常生活有须臾不离的关系。茶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也渐渐的成为了一种文化。于是,它变得既俗又雅,既野又文,既能解渴疗疾,又可悦目赏心,受到了世人的青睐和欣赏。

-茶的由来-

公元前2700年的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目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也因此而来。传说天帝为了便于神农鉴别百草的性质,就赐给他一根赭色的神鞭。各种草木用神鞭一打就现出各种颜色:红色的代表药性热,白色的代表药性寒,黑色的表示有剧毒,绿色的则表示能解毒。神农就是用神鞭发现了茶叶的解毒功能。

这个传说尽管有些神话色彩,但肯定是有所来源的,只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加上了人们的想象也演义了一下。虽为传说,但原始社会以茶解毒,在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正是: 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茶文化的发展-

从魏晋的名士风流到大唐的王朝气度,茶文化得到了发展。

最早介入茶文化、对茶的精神功能进行阐发的是道家思想。而且他们往往将茶与宗教神仙初步交融。后来扬雄在赋中说到他对茶色、香、味的品评:“百华投香,隆隐芬芳。蔓茗荧郁,翠紫青黄。”汉代文人们饮茶、写诗、作赋,到三国时期许多文人都喜好以茶为饮,使原来简单的饮茶事宜逐渐笼罩上了文化氛围。

大唐天子们嗜茶,以他们的天子之尊为大唐的茶文化的发展添加了一道绚丽风采。唐代文人们也积极介入茶文化,正所谓是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皇室的重视、民间的大量需求以及茶区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多,自然就促进了各地茶叶生产的质量的提高。而历史上最恢宏的一页莫过于陆羽的“茶圣”《茶经》对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作了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再后来,又出现了茶诗、茶文、茶与歌舞、茶与对联、茶与书画、茶人茶事、茶谚语等。其中我们熟知的诗人苏轼一生就写有三百多首茶诗。可见茶文化再后来的发展。

中国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野生药用阶段→少量种植供僧寺、贵族饮用阶段→大量发展阶段→衰落阶段

-茶道·茶艺 –

作为茶文化核心内容的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出世的节操,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烂漫思想;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文化活动的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得到讲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可见,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沽,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茶道,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个词语。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道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欣赏茶艺的冲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分类与名品 –

 制茶工艺

茶叶的不同是因为制造工艺的不同,在茶叶的制造方法上,影响茶叶品质最主要的因素是发酵、揉捻以及焙火。

(一)发酵

实际是指茶青和空气接触产生氧化的作用,即茶青的“渥红”过程。发酵的结果是茶叶从原来的碧绿色变成红色。发酵程度直接影响茶叶的香型。未经发酵的茶属菜香型(绿茶类);发酵20%左右,就会变成花香型;30%左右,就会变成坚果香型(包括铁观音、水仙、佛手等); 60%左右,会变成成熟果香型;若其全部发酵,则变成糖香型(如白毫乌龙)。当茶青发酵到人们需要的程度,用高温把茶青炒熟或蒸熟,以便停止茶青继续发酵,这个过程叫“杀青”。

(二)揉捻

揉捻是把叶细胞揉破,使得茶所含的成分在冲泡时容易溶入茶汤中,并且揉捻出所需要的茶叶形状。揉捻成形后就要进行干燥,干燥的目的是要将茶叶的形状固定,并且有利于保存使之不易变坏。

(三)焙火

焙火是茶叶制成后用火慢慢烘焙,使得茶叶从清香转为浓香。焙火是影响茶叶特性的另一个要素。焙火和发酵对于茶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发酵影响茶汤颜色的深浅,焙火则关系茶汤颜色的明暗。焙火越重,茶汤颜色变得越暗,茶的风味也因此变得更老沉。

 茶叶的分类

按茶叶颜色、品质和特点分类。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晒青绿茶。

经过杀青、揉捻后主要经过炒滚方式干燥的绿茶称为炒青绿茶。而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蒸青绿茶是以蒸汽杀青方法杀青的绿茶;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

 名茶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中国名茶就是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名茶之所以有名,关键在于有独特的风格、商品的属性、社会的承认这些方面。我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1.西湖龙井

属于炒青绿茶,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2.洞庭碧螺春

属于炒青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银白隐翠、清香淡雅,其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三鲜”

之称。

3.黄山毛峰

属于烘青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4.庐山云雾

属于炒青绿茶。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5.六安瓜片

属于烘青绿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品质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最优,故称“齐云瓜片”。该茶外形单片平展、顺直、匀整,叶边背卷、平展,不带芽梗,形似瓜子。

6.君山银针

属于黄茶。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得其名。

7.信阳毛尖

属于炒青绿茶,亦称“豫毛峰”。它在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

8.安溪铁观音

属于乌龙茶类,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沉重匀整,色泽砂绿。

9.武夷岩茶:

属于乌龙茶类,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其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

10.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省祁门。公元1875年一经问世,就以其优异的品质成为红茶中的后起之秀,它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被誉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其特征是茶叶外形细紧纤长,完整匀齐,有锋毫,茶味香气特高,汤色红而味厚。

-茶与民俗-

(一)茶与婚礼

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用茶叶表示爱情珍贵。

(二)茶与祭祀

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古往今来,茶叶虽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饮料,但在历史的发展中,茶人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这说明茶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茶也开始走入“文化”之列。茶的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 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

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

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

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

五.研究结果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1.茶的起源及发展

茶,原产于中国。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3000年。茶字最早见于周公旦《尔雅》“槚、苦茶”。:槚和茶都是古代茶的名称。晋代《华阳国志》上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这就表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的时代,茶叶便作为贡品,由贵族享受了。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制茶历史可简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a.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b.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 c.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d从蒸青到炒青

e.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类

2.茶的传播

在公元4-5世纪,中国茶最早传到了朝鲜(古高丽国)。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中国茶文化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晓写就的一本《中国茶摘记》里有详尽的说明。明代万历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沙俄。明崇祯年间,英国威特斯船长专程率船从中国购买茶叶。到了清代顺治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到德国。十九世纪末期,中国茶叶、茶树、茶种又先后传入了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乌干达、马来西亚等国„„中国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谓遍地开放,在世界各地显示出不同的文化风采。于是中国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一变成为世界的了,及至今日,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没有不饮茶的国家,没有不饮茶的民族”了。

3.茶的品种

由于历史的积淀,我国成为世界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饮誉海内外

按采摘时间的先后,可以把茶分为春茶、夏茶、暑茶(台湾等地有暑茶)、秋茶和冬茶:根据种植的地理位置不同,茶可分为高山茶和平地茶。目前通常见到的有两种分法,即按颜色分和按工艺分。前者分出的茶称为基本茶类,后者分出的称为再加工茶。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中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香味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分别简介如下:

①、绿茶

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按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种植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茶。代表品种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

②、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叶色黑褐油润,汤色红亮鲜明,这是经过发酵加工形成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品牌是“祁红”和“滇红”。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可分为以下几种:祁门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

③、乌龙茶

乌龙茶又名青茶,属半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播青、杀青,揉捻、干燥。典型的乌龙茶叶体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是,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醇厚的滋味。其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乌龙茶种类因茶树品种的特异性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味,产地不同,品质差异也十分显着。可分为以下几种:武夷岩茶(如大红袍)、闽北水仙及其它、铁观音、台湾乌龙。

④、白茶种类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晾晒、干燥。白茶的品质特点是干茶外表满披白色茸毛,色白隐绿,汤色浅淡黄亮明净,滋味鲜醇。,味甘醇。白茶是我国特产。代表品种有银针白毫、白牡丹。

⑤、黄茶种类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黄茶芽叶茸毛披身,金黄明亮,汤色杏黄。黄茶制造历史悠久,有不少名茶都属此类,代表品种有“君山银叶”、“蒙顶黄芽”等。

⑥、黑茶种类

黑茶是全发酵茶,叶色油黑,汤色澄黄,香味醇厚。黑茶多被制成紧压茶,供销边区少数民族饮用。代表品种有“普洱茶”

再加工茶类

①、花茶

又名窨花茶、香片茶等。因茶使用花的种类不同,可分为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玉兰花茶、玫瑰花茶等。目前市场上都以茉莉花为主窨制。

②、非茶之茶

人们习惯把当茶饮用的都称为“茶”。不一定非得有茶的成份,是“茶”概念的一种引申,故称作“非茶之茶”。市场上非茶之茶甚多,均不属于茶叶的范畴,但它却以保健茶或药用茶的形态出现。例如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菊花茶、丹参茶、胖大海茶„„。这些“茶”与真正的camellia Simooms是完全不同的植物种属,可以说没有一点亲缘关系。它们虽不是茶,但又不能称为假茶,其真正的含义是把这些植物叶或茎叶加工成千样后当茶泡饮。因此,这些非茶制品在广义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员”。它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保健作用的,故称为“保健茶”,也叫“药茶”,是以某些植物茎叶或花作主体,再与少量的茶叶或其它食物作调料配制而成,例如绞股兰茶;另一类是当零食消闲用的“点心茶”,例如青豆茶、锅巴茶等。

③、紧压茶种类

古代就有紧压茶的生产,唐代的蒸青团饼茶,宋代的龙团凤饼,都是采摘茶树鲜叶经蒸青、磨碎、压模成型而后烘干制成的紧压茶。现代紧压茶与古代制法不同,大都是以已制成的红茶、绿茶、黑茶的毛茶为原料,经过再加工、蒸压成型而制成,因此紧压茶属再加工茶类。如云南沱茶、湖南砖茶等。

④、工艺茶 我们之所以把工艺茶独立出来放入再加工茶的范畴,主要是基于我们近几年来对“茶叶加工艺术化”倾向的考虑,各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茶名不断涌现,让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不说早年的“牡丹绣球”、“出水芙蓉”等,就说如今的“贵妃环”、“千千结”、“金丝螺”、“金葫芦”、“凤眼”等,举不胜举。5.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

自从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知的 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 自觉和深化。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公780年)。全书共三卷十章,仅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内涵。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此外,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6.我国茶业现状与发展

茶叶是公认的健康食品之一。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茶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茶叶资源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贸易国。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何加速我国茶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优化配置我国茶叶资源,并且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于发展我国的食品工业,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振兴我国茶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a.我国种茶面积、产区与产量

我国现有茶园110万亩,年生产茶叶60万亩、茶副产品2万余吨、茶树修剪及更新改造采摘枝叶3万吨,另可生产茶花50万吨或茶条12—15万吨。目前,产量约占世界的1/4牞产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以南的贫困地区,种植面积已达1715万亩,年产量在69.86万吨左右。红茶的年产量为4.79万吨,乌龙茶为6.84万吨,紧压茶为4万吨,茉莉花茶加工量保持在11万吨以上,其他茶为3.16万吨,优质茶可以达到11.5万吨以上,产值58亿元。

b.我国茶叶生产现状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刘年艳对我国茶叶生产现状作出如下分析:

(一)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组织形式多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目前我国茶叶生产主体有:(1)一家一户的茶农;(2)茶商或茶叶大户;(3)委托加工基地;(4)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五种类型:(1)农民+农民.表现为:一部分农民在家搞生产,一部分农民在外搞销售.通过亲戚关系维护着产、供、销产业链.(2)茶场(厂)+农户.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茶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3)市场+农户.在我国大型茶产区都存在或建有一定规模的茶市,也叫“产地市场”.茶农通过这个市场与外界大市场相联系.(4)公司+基地.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5)茶农.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二)区域分布明显,新型茶区快速发展。我国红茶区主要在广东、云南,乌龙茶区主要在福建,花茶区主要在福建、广西、湖南等,名优茶区主要有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省及主要的茶区。特色茶产区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发展的新亮点,如新昌的龙井产区,平江的银针产区,安溪的乌龙茶区,云南的普尔茶等等。由于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及各地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新型茶区正在快速发展,如山东日照茶区、陕西午子茶区及湖南、云南、广西等地的新茶区就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

(三)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产品将成为我国茶业新的增长点。总的趋势是:普通红茶、中低档红茶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花茶在经历了长足发展后总量正在减少。绿茶快速增长,绿茶中,名优茶发展快。乌龙茶快速发展,保健茶生产增长,市场稳定。传统茶叶创新速度加快。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绿茶、红茶、乌龙茶的产量比例由1990年的70:23:7调整为2000年的81:8:11。2000年名优绿茶的产量达到13.5万t,比1990年增长3.2倍;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5.0%提高到19.8%。

(四)茶叶产值快速增长。2000年茶叶行业的农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比1990年增加1.9倍,年均递增14%。其中,名优茶产值1990年为65亿元,占当年茶叶总产值的19.8%;1999年达到54亿元,占当年茶叶总产值的56.5%。

(五)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家庭式、小农性质的企业多,现代全球化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能制茶或开个茶庄就算一个企业。全国仅加工茶叶的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t。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导致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营企业中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没有知名品牌,出口茶叶只能以原料茶为主,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中国有近千个茶叶品牌。但没有象“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制过包装,装上茶叶就有了一个茶叶品牌。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有的纯粹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卫生指标不合格,农残超标。

(六)生产力水平低。一是无性良种少;二是高山优质茶产区茶园少;三是现有茶园因肥培水平低,分散、老化、抛荒等现象严重;四是茶叶采摘不力,优质春茶原料往往因采工组织不力,销售渠道不畅,不能及时采摘,浪费巨大。因为茶叶容易老化,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一把草”的说法。茶厂生产力水平低。因茶厂规模小、设备差,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竞争实力弱。茶厂规模仍有缩小之势。湖南五大花茶厂年产一万吨,面临私营企业低质低价争原料、抢市场,都陷入了亏损状态。猴王牌销量从1996年的10万担下降到1999年的7万担。各初制厂规模小、设备差,有一定规模的国营集体茶场却一分为几,掠夺式经营。

(七)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茶叶项目投资缺乏有效管理,投资失误。据有关人员介绍,西部边远某县,为开发茶叶一年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三大项目(儿茶素厂、老茶园改造、厂房设备),该县效益每亩近千元的良种茶园仅200亩。儿茶素厂因全国有50多家,有效益的仅有1~2家,该厂至今没有效益。一个地区现有良种繁殖基地不少于10个,还在投资上千万元搞种苗工程。据测算,这些资金如用来进行种苗补贴,可以发展几万亩良种茶园。

(八)我国茶叶产业技术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拉大。第一,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我国目前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只有19%,而日本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为93%,肯尼亚为90%,斯里兰卡为55%,印度为30%。第二,我国茶园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2000年我国茶园单产为737.5kg/hm2,只有世界平均单产的61%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肯尼亚茶园单产达2285kg/hm2,印度为1851.9kg/hm2,日本为1760.6kg/hm2。第三,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我国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设备落后、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的情况,难以达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由此造成一是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二是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在日本,茶叶加工厂和加工设备已经达到了自动控制的水平,即使在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茶叶加工也已实现生产连续化。第四,产品档次低。我国茶叶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很低,无法满足国际市场要求。在日本的茶产业中,深加工产品占到约三分之一;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有装备和技术一流的茶叶加工厂。这些国家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近20年来,袋泡茶消费量比例已由占茶叶总消费量的2%上升到60%~90%。我国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拉大。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茶叶科研水平与各产茶国相比各有千秋,但近10年,我国茶叶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不快,与世界先进产茶国相比差距已越来越大。例如生物技术在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已明显落后于日本与肯尼亚;在茶叶产品的多元化方面,落后于斯里兰卡;在茶叶的功能性研究上,落后于美国和日本。2001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茶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报告内容,就比较明显地反映了这种差距。国外发展良种茶园,政府给予补贴,我国则没有,我国对良种改造投入不足。

c.我国茶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刘年艳指出,现阶段,我国茶业发展需要突破以下四道坎:

首先是家庭式、小规模、传统化的茶叶产销模式与茶业产业化生产、全球化经营间的矛盾。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茶叶的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缺乏工业化的标准模式。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国现有130万公顷的茶园面积,产量却只有84万吨;而印度虽然只有90万公顷茶园,但产量却可以达到100 万吨。

二是传统而原始的交易方式阻碍了我国茶业发展。茶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要求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来推动。而目前,我国的茶叶交易仍是以传统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为主,一家一户经营,不但交易规模小,而且大多还停留在自产自销阶段。

三是我国茶业全球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应对全球化经营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按全球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茶业全球化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经营主体的规模及其对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我国有能力从事出口的大都是国有企业,面临着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

四是现有茶业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我国茶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需要。在国内,企业发展找不到权威性服务机构提供有效咨询,目前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茶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不能专业化。我国茶业经营主体从总体来说是本土性的,现代服务体系还未能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加入WTO后我国茶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国内消费市场将受到冲击;内外销市场无序竞争影响茶叶市场;非关税壁垒依然存在.面临的机遇主要有:利于我国绿茶出口;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有利于促进我国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我国茶业为迎接WTO应采取的对策有:①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②健全行业管理;③注重科研与文化宣传;④灵活运用WTO的有关政策.e.发展“大茶业”的基本内容

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建立一个较为成熟的茶叶产业,已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候,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基础的手段,对目前的茶叶产业进行系统整合和战略重组,摆脱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培育几个顶天立地的行业“龙头”,集中资源和优势,加强科技投入,开创新功能、新产品、新内容、新内涵,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市场网络,增强市场的导向与调节功能,规范市场竞争,加速我国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进行战略重组,培育行业龙头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进行产业化经营,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是建立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开发国内外两大市场、创造世界品牌,进行品牌经营是实现“大茶业”战略的基本途径。

4、科研、教学、文化、信息与茶业经济一体化,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总结

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叶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上。从茶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其“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最为重要,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发,若再品出更深的境界,就成了“吃茶去”公案的禅宗开示以及茶道的精神之源。茶文化由于有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等等,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quot;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两者相结合。注重着这些茶的”味“外之音--感兴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

举世审美价值、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剧变的情况下,青年人首当其冲。中国的美食甲天下,然而抵挡不住麦当劳、肯德基等等的冲击,茶不也难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咖啡等洋饮料的夹击吗?遑论茶文化!令人难过的是,时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乐文化“等这些不在精神文明范畴的亚文化,倒是充塞在各种媒体的时尚版块中大放异彩,真叫人看不懂了。振兴中国茶文化的呼声已经响起了许多年,然而,一直到今天,却收效甚微,有识之士,憬然忧之。现在国内寥寥可数的几本茶刊,如上海的《茶报》杂志、杭州的《茶博览》杂志、广州的《茶文化》杂志等且都是内部刊物,流通范围太小。唯江西的《中国茶文化》号虽为公开发行,但也只能将就在《农业考古》编辑部的名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茶文化刊物的悲哀,但无论怎样讲,这些办刊之人毕竟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领头羊,他们真是劳苦功高,让读者能深刻而又具体的感悟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有许多细致的情况,圈外人是难以知识的,通过这些刊物,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这样能不能就振兴和弘扬中华茶文化呢?我想是能的。自从台湾”茶艺“导入大陆,全国各地的茶艺馆像雨后春笋不断涌出,加之近些年来国内外茶文化活动频繁不断,这正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高潮。几千年来,中国茶文化几多兴衰,其故颇多,大小气候都有,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振兴和弘扬茶文化也就不能操之过急,要求立竿见影是难以办到,现在我们只能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各个方面进行工作,假以若干年,庶能有成,在这方面,各地茶文化的NGO组织(民间)做出的贡献不小,其精神可嘉。

参考网站:中国茶叶网、中国食通商务网、中国餐饮运营网、盛世茶城网、中国餐饮业网 中国食品安全报。

第三篇:关于安溪茶文化的研究

关于安溪茶文化的研究

安溪茶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珍爱,而且随着茶叶生产和销售的发展,其美名已经传遍全国各地,并驰名海外。但是,安溪茶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跟上茶产业发展的步伐,人们对安溪茶文化了解不多。因此,下面我们主要通过描述安溪铁观音的来源、历史、品质特点等方面来介绍安溪茶文化,加深人们对安溪茶文化了解。

一、安溪铁观音的传说

相传,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有个叫魏荫的茶农,他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菩萨前敬奉一杯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观音菩萨为其真诚所感动。一天,观音大士托梦于他,并对他说“念弟子虔诚备至且具良善之心,其诚可格天德可感神,今特来感化于你。”于是便引领魏荫至观音仑打石坑,指着石崖峭壁处的一株茶树说“这是一株珍奇的摇钱树,是取之不尽可造福于世人的好茶树,汝宜珍惜,勤加培植传播,造福于万民,他日必将名传千古。”说完便就飘然而去。第二天,魏荫便顺着昨夜梦到的道路寻找,果然在一石壁上找到梦中所见的茶树,该茶树叶肉肥厚,嫩芽紫红,品质绝佳。魏荫十分高兴,并把它挖回家,种在铁锅中,因为其茶树是观音托梦所赐,又移植于铁锅中,因名为“铁观音”。魏荫没有忘记观音大士的教诲,将铁观音传给乡亲们。

二,铁观音的历史

铁观音的产地福建安溪是古老的茶区,其境内有丰富的茶树资源,适合于茶树生长的环境和其悠久的产茶文化。中国有关于茶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安溪产茶历史则可追溯到唐朝。在宋元时期,安溪产茶有了一定的普及,无论在寺庙还是在农家都有产茶。由于元朝末期的大**,此时从中原迁来大量的百姓定居于安溪,这些人为安溪茶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其中一个叫做苏良的茶农,他发现了乌龙茶并把它传播于世间,为以后铁观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饮茶,种茶,制茶之风盛行,并迅猛发展,成为当时农村的一个重要产业。铁观音展则起始创于乾隆初年,经过培育特别是压条育苗法(无性生殖)的发明,铁观音在很短时间得到普及和提高了产量,并且逐渐开始了向外贸易。起先铁观音先在厦门,漳州等销售后来传入台湾和闽北地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海外市场的开拓,安溪人远渡重洋,将茶店,茶铺开到新加坡,吉隆坡,印尼等地,有的茶商也把茶叶销售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间称之为“二九”,日寇占领闽粤沿海一带,封锁口岸。因乌龙茶出口的厦门、汕头两口岸被占领,乌龙茶无法输出,当时茶庄、茶行倒闭者不计期数。茶叶上市无人买,当时茶农哀叹:“铁观音虽好无人买,恰似落水凤凰不如鸡,饥荒年逢乱害,茶叶换不到茶豆叶,只好砍下茶树做柴烧。”可见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是何等可怕,尤其是以茶叶为主要经济的茶乡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当时令人心寒的困境可想而知,因而安溪铁观音地位一落千丈。

经过百年外侵内乱挫折后,终于迎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心时代。此时,茶乡人民政府鼓励茶农医治战争的创伤,发展生产,铁观音终于了转折之机。茶乡人民开始着手于铁观音茶园的重新建设。开垦荒园、修治水土、重新种植幼苗、补缺差位等一系列措施的改造。铁观音的发展现状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由于茶乡人们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茶园面积和茶产量很快得到了恢复。1955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扶持政策,短穗繁殖实验成功,加速了铁观音茶树的推广和发展,但此时新中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计划经济,受到其经济特点的制约,民间茶叶贸易戛然而止,茶产业发展很慢,因此其期间安溪铁观音的发展只处于复苏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观音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十年的“文革”**中,铁观音同样遭受到一次惨重的打劫。因为当时的“只抓革命,不抓生产”,政府不敢抓生产,没有了政府的支持而且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加入了这次革命中去,因此,茶叶生产无人管,茶产量受到影响。接着,政府甚至推行“一粮为纲”,不顾可观条件,强令茶乡人民将茶树挖掉,改种粮食。茶园面积也因此大面积消失。由于铁观音原种植在高山地区,水源短缺,因此许多粮田无水灌溉,大部分粮田颗粒无收,人们生活困苦。以1970年松林头(松岩村)为例,当年就有158亩茶园被挖空改种水稻,因缺水无法灌溉而导致颗粒无收的占90%以上,形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可叹局面。当年铁观音产量就减少了30%,十年文革使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起来的茶叶经济体制受到严重破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溪县落实茶叶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一手抓千斤粮,一手抓万重山”把发展茶叶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改革开放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度,广大茶农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安溪铁观音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增大,茶产量和茶园面积迅速增大,铁观音茶店、茶铺在全国乃至南洋各国如春雨般出现。如今,除西藏的县级城市外,全国各个县级城市都有铁观音茶店。这时,魏荫茶业公司、八马茶业、冠和茗茶厂等著名茶企开始建立,这些企业逐渐成为安溪铁观音的领导者。

然而,安溪人民并不仅仅只满足于市场的茶需求量的增加,他们更要追求高质量的铁观音茗茶。因此他们在抓生产的同时还抓铁观音的质量。个体茶农是安溪铁观音的重要生产者,所以政府开始对个体茶农进行培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铁观音的质量的品质。为了提高铁观音的身价和大力创造知名品牌。在1991年,侨居新加坡的魏连枝,魏荣南父子深怀爱国爱乡之情,返梓举办了“松林头”魏氏铁观音茶王赛之后,安溪先后在泉州、广州、深圳、上海、香港、澳门举办茶王赛,茶王的铁观音价格暴涨,分别以1993年1万元/500g、1995年5.8万元/500g、1996年16万/500g、1998年20万元/500g、1999年35万元/500g,在1999年香港铁观音茶王赛中以1000g卖出118万元的最高纪录。铁观音茶王赛使铁观音身价百倍甚至塞过黄金价格。在赛出名次的同时,号召广大茶农“强化品质意识”,在过程中互相学习,倾心交流共同提高,以优质,名牌,精品扩展市场。由于茶王效应的轰动,铁观音故乡茶农的品质意识增强,铁观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近十年以来,安溪为了提高铁观音的知名度,安溪还组织了安溪茶业文化艺术团到全国各地开展茶文化演出,安溪文化艺术团也到国外开展文化交流,该艺术团现已应邀到了日本、法国、科威特、韩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安溪茶文化艺术团到各处开展文化交流时,安溪铁观音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三,安溪的气候适合铁观音生长

气候条件:

安溪铁观音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11℃~21℃,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1800毫米,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和多云雾特征,为铁观音的优异品质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相对气候导致茶叶生长缓慢,有利于新梢组织中可溶性氮化物、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合成。高山茶园漫射光多,也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合成,同时昼夜温差大又有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使糖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的增加,从而形成安溪铁观音香气清高幽长,滋味浓郁甘鲜之独特品质。

土壤状况:

安溪茶园以红土壤为主,PH值在4.0-5.5之间,土层深厚;耕作层大1米以上,土体松软,土壤肥沃,保水性能练好,有机含量较高,矿物质营养丰富,特别是土壤中铁,锌,含量较高,有这种土壤状况为安溪铁观音形成色香味和良好的独特的保健功奠定了天然基础。

四,铁观音的品质特征

铁观音的外形独特。优质铁观音茶叶卷曲,结重实,呈青蒂绿腹蜻蜓头,并带有青蒂小尾。色泽清润,表面带有白霜。铁观音不仅外形奇异,内质更佳。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金属声,清脆者为上,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冲泡展开后,叶底肥厚明亮,叶背后曲目绸而有光泽,呈现青蒂绿腹,红镶边的特征。有人形容铁观音外形为“青蛙腿,蜻蜓头,蛎乾形,茶油色。”铁观音还特别耐泡,有“七泡而有余香之誉。”

铁观音可分为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三种。清香型香气高强,馥郁持久,花香鲜爽,醇正回甘,茶汤金黄绿色。浓香型为传统方式制作,其干茶肥壮紧结,色泽乌润,香气纯正,带甜花香或密舌、粟香等,其汤深金黄色或橙黄色,醇厚甘滑,叶底带有余香,可多次冲泡。陈香型铁观音是由清香型、浓香型铁观音为原料经过长时间醇化而形成的,该铁观音称陈年铁观音,民间称其老茶。

铁观音不仅品质优异,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茶多酚、蛋白质和氨基酸等成分,且含量远高于一般茶类,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功效。

抗衰老

铁观音中儿茶素中,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儿茶素类具有很强的抗癌变和抗氧化活性,铁观音儿茶素组合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它可以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化分子,减轻由活性氧诱致的损伤或影响,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抗癌

铁观音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阻碍断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对防治癌症有较大的作用。此外,铁观音的含硒量在六大茶类中位居前列,硒能刺激免疫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抑制癌细胞的产生和发展。

抗动脉硬化

铁观音富含有茶多酚化合物,而茶多酚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还可以明显改善血液中高密度酯蛋白和低密度蛋白的比值。咖啡碱能舒张血管、加快呼吸、降低血脂,对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减肥健美

铁观音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物质,不仅可以提高脂肪分解酶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组织的中性脂肪的代谢活动,因而长期饮用铁观音能改善肥胖者的体型,有效减少肥胖者的皮下脂肪和腰围,减轻其体重。

防治糖尿病

铁观音中多酚类、维生素B1、犯酸和磷酸等,能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对于中度和轻度糖尿病患者能使血糖、尿糖减到很小或者正常;对于严重糖尿病患者,能使血糖、尿糖降低,各种主要症状减轻。此外,铁观音中的铁、锰、氟、钠和钾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其他茶类,经常饮用铁观音,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防治龋齿 铁观音中含有较丰富的氟,而一般食物中含氟量较少。铁观音中的氟化物约有40%~80%溶解于开水中,极易与牙齿中的钙质相结合,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氟化钙,起到防酸抗龋的作用。

醒酒敌烟

铁观音之所以能够解酒是因为铁观音中的茶多酚能和乙醇相互抵消,从而达到解酒的效果。铁观音敌烟是因为其含有一种酚酸类物质,能使烟草中的尼古丁沉淀,排出体外。同时铁观音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和维生素C等多种成分协同作用能提高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把人体中的尼古丁从小便排泄出去,减轻和消除尼古丁带来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敌烟的效果。

提神益思

铁观音中的咖啡碱的存在,使得饮用铁观音可以提神益思。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消除睡意、增进思维和提高效率等功能。同时,铁观音中的咖啡碱的兴奋作用不像酒精、烟碱之类伴有继发性抑制或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乌龙茶中有70多种香气,其中10余种为铁观音所特有的特征型香气,这些香气成分对愉悦身心和扩展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铁观音的采制

铁观音鲜叶采摘是开始制作铁观音的第一步,其采摘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铁观音有多种品质。铁观音可以分四个采摘 春茶月4月28至5月38,夏茶5月20至6月30,署茶8月10至8月25,秋茶10月10至10月25,各个季节中秋茶最好其他次之且采摘时间最好为11:00-15:00,其次15:00以后,上午11:00以前是品质最差的,不宜采摘。

采摘时要求只采摘其中面2-3叶片完整,茶枝不扭伤,力求茶头均匀,不采单叶,不采鱼叶,不带根蒂和老叶。(1)而且采下的茶不能大把握在手中,以防损伤茶叶,因蓬松放入茶篓和茶袋中。(2)同时也应该注意不宜将不同的树龄,不同地块,不同嫩度茶叶混合,以免影响茶叶质量。(3)要防止在太阳下暴晒,防止雨淋,防止挤压损伤,防止闷袋时间过长而出现无氧呼吸。采摘茶叶因及时送到加工厂地及时摊凉,但要灵活掌握,不使鲜叶水分蒸发过快,以保持鲜叶的新鲜程度。

制作铁观音要经过晒青,凉青,炒青,摇青,揉捻,烘焙,烘干。(1)晒青:亦称日光萎凋,目的是散出一定水分,使内含物质初步浓缩并在光和热的作用下使内含物质发生初级理化变化。(2)凉青:目的是静置晒青叶,使其叶梗水分互补平衡(即走水),摇青后也要及时凉青,目的一样,从而促进决定铁观音品质成分逐步形成。(3)摇青:闽南语中也叫“筛青”,目的是翻动鲜叶,使叶缘互相碰撞,叶肉细胞破损出汁产生酶促化氧化作用,生成茶黄素、茶红素和芳香物质等有色物质。(4)杀青:目的是通过高温快速破坏酶活性,停止做青过程的酶促氧化作用,使做青过程形成品质固定下来。(5)揉捻:目的是将炒青叶揉出叶汁,在推,搓等力的作用下,使叶汁粘附叶表,使炒青叶初步卷曲成条,从而逐步形成铁观音特有的蜻蜓头状。(6)烘焙:目的使其蒸发一定的水分以再塑造铁观音外形。(7)烘干:此时,茶基本成型,目的使茶成品水分保持在4%~5%。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凉青和摇青要反复多次,烘焙和揉捻也要进行反复多次。安溪铁观音的冲泡步骤(1)温杯:用开水冲洗盖瓯;(2)置茶:将茶叶投入盖瓯;(3):提高水壶,将开水注入盖瓯,使茶叶在盖瓯中旋转;(4):刮沫:用盖瓯的杯盖刮去浮在茶叶表面的泡沫;(5)洗茶:十几分钟后将第一泡出的茶水倒入茶海,清洗茶杯;(6)闻香:重新注入开泡1-2分钟后,提起盖瓯的杯盖闻茶香;(7)巡茶:将盖瓯中的茶汤依次分到各个茶杯中;(8)品茶:边啜边嗅、细品茶汤。铁观音的品饮也是十分讲究的,品饮时不能猛饮猛喝,只能边啜边饮,浅斟细饮,这样才能品出铁观音的茶香,体验到铁观音的茶韵。

六,铁观音的茶俗

安溪人的生产、生活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品茶,饮茶风格独树一帜,就连民间淳朴的民俗风情中也含着浓浓的茶的味道。

凡客来友至主人以茶相待成为风俗,探亲访友、礼尚往来,主人以茶为谢,增进友谊是安溪茶乡人民交朋结友的联谊方式,特别是上好的铁观音更显示友情之重。

知己朋友,聚首谈心,品评一泡天观音,增加了聊谈之雅致,有人说“来谈身边事,先品天观音吗”就是生动的写照。

婚姻有着浓厚的茶俗:在婚事喜寿宴中,上过几道菜后,新郎都会端上一盘好茶,逐席敬奉。新娘则请喜糖。客人有时还出了一些顺口溜,祝福新娘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吉祥贺句,增进席间清高雅情趣。婚姻当天或翌日清晨,新郎新娘相随泡上甜茶依俗称呼人家或至亲戚友,受敬者要准备“红包”压茶当,作为答谢和关爱。新娘子能从“头倒客”从娘家带回“铁观音”茶苗回夫家,表示在夫家扎根发芽、开花结子,象征早生贵子,连招贵子之意。

在安溪,丧葬礼仪也有茶俗:在亲戚奔丧,堂亲送丧,朋友同事探丧时,主人都要对客人敬上一杯清茶,客人饮茶品缅怀逝者,寄托哀思,企望得以讨吉利、辟邪气。清明节,后辈上坟扫墓跪拜先祖,亦要敬奉清茶三杯。

在安溪农村中,几乎在每个重要祭拜场合,包括大年初一祭拜祖,敬佛,敬土地公等都要用三个小茶杯,并且在茶杯中装满茶叶(有时候将铁观音放在纸上)。家人出远门时,为祈求家人平安,要摆些水果,铁观音等来祈福。这种风俗也被远行人带到各国各地。

安溪茶俗已被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空常来喝茶啊”是安溪人日常生活中见面时的问候语。在劳作时,人们也没有忘记带上茶水。(直接将茶放入开水中,然后装在水壶里)。累时喝茶水不仅解渴也延缓疲劳,也能增添劳动劲头。当然了,劳作或散心回家时,经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茶。闲时在家安溪人民也经常喝茶来消遣时光

现在,我们安溪人已经和茶结下了深刻的情结。茶已成为安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它不仅给安溪人带来了财富使安溪摘掉贫困的帽子,而且给安溪人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这篇文章通过对安溪铁观音文化的介绍,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们了解安溪,了解安溪茶文化,为安溪茶文化的传播提供服务。参考文献:

[1] 李玉祥、海帆著,《安溪铁观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5月。

[2] 魏月德、杨江帆、陈百文、周圣弘等编著,《魏荫与铁观音》,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年11月。

[3] 姚国坤、朱红缨、姚作为编著,《饮茶习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月。[4] 余悦著,《中国茶韵》,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5] 龚建华著,《中国茶典》,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6] 丛书编委会编撰,《中国茶文化》,外交出版社,2010年8月。

第四篇: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

——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

【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思想影响。两者一个是本国主流文化的附属,一个则是本国主流文化的砥柱。相比之下同宗同源,却也各有特色。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日文化 茶文化 饮茶 儒家思想 茶道精神 审美

【正文】

自隋唐时代以来,中日两国就展开了悠久的文化交流。从政治制度到语言文字,从吃穿习俗到建筑规划,无一不互相影响着。而中日的茶文化交流,更可以说是两国历史交流历程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中国有茶艺,日本有茶道,若是论对于茶的喜爱,两国人民可是谁也不输给谁。

什么是茶道?著有《わびの茶道》一书的京都学派学者久松真一先生是这么认为的: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1]

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中国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精华之一,最初的起源点,就是在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栽种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树主要产于我国的南部。饮茶之风据说源于西周时期。然而唐代之前,中国还没有“茶”这个字。在《诗经》、《礼记》及《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只有“荼”的记载,从唐代的《茶经》开始,“荼”字才“始减一画作‘茶’”。而且在汉代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发现了茶根的医疗作用。直到东汉,人们才开始饮用茶叶。

就这样直到780 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才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其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共十个部分。[2]自《茶经》出世以后,茶开始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茶文化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与日本的茶道文化不同,中国的茶道更多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中庸”、“和谐”的思想,贯彻“礼、义、仁、德”的精神。唐末宦官刘贞亮曾提出所谓“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从中可明确地看出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茶文化,强调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品格。实际上,这些品格本质上都是孔孟的中庸、和谐思想的产物。深受儒教影响的中国人,其实性格就像茶一样,清醒、理智、平和。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学士还是凡夫俗子,饮茶品茶,其目的都是使人心平气和,从而达到自省的目的,也能冷静、理智地待人接物。这些何尝不是儒家思想的要求呢?通过饮茶文化的推广,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环境,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庸和谐之道的茶文化。

自宋以后,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更是息息相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了近代茶馆业的兴起,饮茶与文化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起来,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著名作家老舍更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不朽剧作《茶馆》,揭示出了20 世纪中国的生活场景。

日本茶文化——禅宗思想的充分体现

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八世纪时,由遣唐使从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中,有一位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被誉为“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将中国禅宗思想引入日本茶道,提出了茶道的“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寄语社会安定, 国家和平以及主客谐和,人与人之间,突出了“平和”之意。而“清寂”,则表示茶室环境的幽雅清净与陈设的古色古香,隐含着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之意。这四个字,是茶道的精髓和宗旨,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千利休或者其他的人物把禅宗的思想内涵引入茶道,那么如今日本人席间的茶水可能早就被可乐或其他饮料所代替了。日本茶道之所以在文化中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它的传入与发展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日本国民文化的形成过程。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与禅宗思想密不可分。茶道之茶被称为“侘び茶”,“ 侘び”在日语中是“幽居安乐”的意思。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却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精神追求。它劝告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朴实廉洁,修身养性。这一点实际上也与儒家思想有着微妙的共同点。

日本的茶道注重内观内省,自我修养,其真谛是悟禅宗之精神,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异】

(一)中日茶文化,从表现上来看最大的不同,可谓是形式的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带有平民性、随意性、开放性的特征。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众所周知,其以程式严谨、繁琐为特色。

笔者曾有幸到北京的老舍茶馆体验一番,周边的环境很幽静,馆内陈列着各种精美的茶具,种有花草,养有鱼鸟,还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实在是很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除了北京,笔者的故乡四川也有其独特的饮茶文化。四川人,特别是成都人,爱喝盖碗茶,其饮茶习惯就更为悠闲一些,通常是评书人在一旁说书,台下的饮茶人们就着各种点心——大概就是瓜子和花生之类“上不了台面”的干果——开始摆“龙门阵”(聊天)。比起日本茶道的形式严谨,中国茶文化更多的带有随意性在里面。

(二)而往深层次了说,两者文化的来源也不尽相同。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所谓饮茶十德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三)中日茶文化在两国主流文化思想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茶文化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处于辅助性的支流地位,而日本茶道在日本的思想文化中则处于主导性的主流地位。

中国茶文化成熟于唐朝。那时适合于中国地域特点和社会特点的、塑造中国国民性的思想已完全定型。儒家思想提出了适合于中国封建社会特点的社会规范,确立了中国国民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茶文化,茶文化变为了体现中国的主流思想的一种手段,只能处于辅导性的支流地位。

而日本的主流思想的形成过程和茶道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日本还没有作为主导地位的系统的思想文化。那时,他们从中国输入大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茶文化),而后进行本土化。他们改造输入的中国思想文化而创立日本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中国茶文化是他们改造而注入日本特性的一种重要文化。因而,日本茶道也就必然成为反映和规范日本国民性的主流文化。

因此,日本茶道成为了日本国民修炼国民性的媒介,在文化中占有主导作用。相反,中国茶文化从来没有成为修炼中国精神与国民性的手段,而主要是成为了中国国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

说到共同点,首先,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和谐的思想,贯彻“礼、义、仁、德”的精神,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仅仅是指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则是“和、敬、清、寂”,茶道的每一道严格的工序和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身养性。禅宗要求人们达到“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境界。从茶室的布置,到茶具的清洗,到碾茶、插花„„每一个细节都无不体现着“和”的思想。

同时,两国茶文化都体现了两国国民对于舒放性灵的要求。中国自古以来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背负着这样的重任的中国人,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需要一种休闲娱乐予以调解。

而对于天生具有悲观情绪的大和民族来说,舒放性灵和娱乐休闲就显得更为重要。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给了这个民族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如今的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却又不景气。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精神上的放松与安宁。茶道的在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恰恰符合了人们这一需要。在茶室的活动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一切等级可以放下,人们平等相待。一切“忠”、“义”、“理”的观念都可放下,进入和谐、美好、融洽的心灵解放活动中。

通过茶艺或茶道解放身心,正是中、日两国国民如此爱茶的共同原因。纵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境界追求与文化地位,无论是中国茶艺还是日本茶道,对于本国的国民来说,都离不开心灵的放松。理解了茶文化,也就理解了东方文化。此话可谓不假。正是因为茶文化这独特的魅力,才使得其成为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注释:

[1]百度百科——茶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39397.htm [2]百度百科——茶经 http://baike.baidu.com/view/69079.htm

参考文献:

[1]朱卫新.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东北亚论坛,1999(01)92-93 [2]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02)317-321 [3]陆留弟.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农业考古,2001(04)318-325 [4]张娅萍.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渊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88-89 [5]关睿.“茶道”的蕴意——中日茶文化比较[J].成功(教育),2007(10)143-144

第五篇:茶文化实习报告

茶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饮茶文化的起源地。近年来,茶叶的绿色保健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世人的青睐,茶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茶文化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此次实习,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四川省部分知名茶叶企业进行参观,了解到茶文化在茶叶企业文化中的渗透;另一方面,深入茶叶观光园区内部,体会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渗透结合的部分典范。

茶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作为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形态,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中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实习地点:

乐山夹江天福观光茶园、峨眉山竹叶青生态茗园、雅安名山万亩观光茶园

三、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的第一站是乐山夹江天福观光茶园。夹江天福观光茶园是天福集团投资于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位于成都往乐山、峨眉山的成乐高速公路夹江天福服务区,总占地面积380亩,是到乐山、峨眉山旅游必经的第一站。天福茶园是一个茶业综合园区,包括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形象店、观光茶园、茶博物馆以及茶食品加工厂。我们重点参观了观光园区以及茶博物馆,观光茶园建设呈阶梯式排列,另外配以特定的乌龙茶品种园,园区内修建有各式风格小阁楼,满目翠色,茶香四溢;茶博物馆主要以宣传中国传统茶文化和天福企业文化为主,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感受到了茶文化在茶叶企业文化中的渗透和影响。

随后我们来到峨眉山竹叶青生态茗园,不同于前者的是竹叶青公司侧重点在宣传企业文化,竹叶青作为中国茶企知名企业,不仅在茶叶加工技术上创新求实,同时在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宣传方面也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内容。“平常心,竹叶青”,在竹叶青企业生态茗园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有幸欣赏到竹叶青的特色茶艺,同时认真观看了企业的宣传片,我们了解到了从原料到产销的层层把关,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厚重,同时从茶文化的展示和渗

透中,感受到企业以及产品本身的魅力,以达到吸引消费者以及潜在消费群体的目的。

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与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其核心区为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有茶树良种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品种区试园1000亩,已成为集种植、科研、观光、休闲、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区。位于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山脉西北部,总面积3万余亩,核心区1万亩。主要通过借助茶文化圣山——蒙顶山的宣传效应,另一方面重在科研园区,其中有茶树与桂花、银杏等间作,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实习感想

在这短短三天的实习中,我们还是收获了很多。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已经形成包括茶景点、茶艺茶道、茶文学、建筑以及渗透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国的各大产茶区可谓发展迅猛。诸如名茶产地风景区、茶博物馆、茶馆茶楼、观光园区等的建设,从这其中可以深切感知到茶文化发展的热潮,当然,这其中雷同现象居多,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打造地方特色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部分,另外发掘当地茶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对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也应该成为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下载茶文化研究课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文化研究课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文化实验课(小编整理)

    实验一习茶的基本礼仪与技法 一、实验目的 1、认识茶叶泡饮常用的器具及性能。 2、掌握习茶的基本操作及要求。 3、了解习茶的基本礼仪与规范。 二、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

    茶文化实习报告 1

    前言 大三下学期来临之际,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实习。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深深明白“危机与机遇共存”的道理。现代公司先进的管理,配套齐全的设备,紧张的工作,经验丰富的工......

    茶文化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茶与茶文化研究报告 (学年度2013-2014) 校别:南春中学指导老师:李文虹班级: 高二班组长: 洪史聪 组员: 刘锐兵 谢宗倍 陈文鉴 陈俊佳 叶泽坤 肖淑林 蔡思青一、背景 课......

    茶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茶文化的调研报告 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

    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5篇

    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

    茶文化

    第一课时华夏茶史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 3、感受......

    茶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摘要: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或高等教育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手段民族性和传统性应是高职大学......

    茶文化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