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论文写作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艰辛的革命历程已经被载入史册,在一个和平年代,不妨抛却政治、革命等因素,简单阅读这篇回信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别样的东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这个时代的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大革命失败后,夺取政权的国民党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种艰难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红军前途产生担忧与怀疑的悲观论调。正是这个时候,毛主席写下了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回信。信中回答了对“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阅读这篇文章时,即使我在课堂之上已经了解到详细的背景,但是阅读仍然很困难。我无法明白毛主席所认识的“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具体含义;我也无法理解他所断定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其他似是而非的问题比比皆是。最重要的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行文时论断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而且在历史的今天看来大多数都是对的。
每个人的思想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必然经过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面对很多我无法理解的问题,我决定翻阅《毛泽东选集》,我相信在这里,我会找到答案。看完了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我惊叹于毛主席对于社会各阶层的认识。他在这篇文章里,论及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每个阶级都有详细的区分并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细想一下,这个难道仅仅是博览群书就能做到的吗?我觉得不是。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与考察中国社会,不会有如此之论述。之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到了他在农村地头奔走的身影,也看到他调查记录的细致。读到伟人背后的这些故事就不难理解他的重要论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读到这些故事,可以想象他在大多数人坚持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模式时所感受的落寞;读到这些故事,不难想象他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自内心的坚定与自信。是呀,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毛泽东联系中国的基本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起来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道路。马列主义的正确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但是前期中国革命的历史教训也告诉我们:照搬苏联经验,不加创造地运用马列主义,是会犯错误的。
天才的毛泽东的实践精神着实令我敬佩不已。正如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辟言论一样,调查、实践的精神贯穿毛泽东革命的始终。斯洛在《西行漫记》中记载了毛泽东早年的一则故事。“第二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一个名叫萧瑜的同学与我同行。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睡觉的地方: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没有一个铜板游历五县,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有这样的魄力着实让我佩服。“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在调查中,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的现状,很多问题也就真实地展现我们面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阅读着毛泽东,不禁想到自己。一年的生活中,记忆深刻的竟是那一件小事。那次我们班长提议开展义工的活动,我们小组五人承担了这个活动的策划与开展。当我们在康桥开
会讨论时,我们订下了详细的计划。我与另外一个女生负责了解养老院的具体情况。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们决定出发。我们辗转了一番终于找到了那个地方。夕阳西下,慈祥的爷爷奶奶在整洁的院落中享受属于他们的安闲,抑或回忆着属于他们共同的话题,多么和谐的“夕阳美”。可惜这只是我们的所谓的“夕阳无限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破旧的大门紧紧锁着,抬头望去,一位奶奶在二楼窗前傻傻笑着,那般寒冷。我们不知那里面是否还有正常的老年人,我所想说的是,正常人在这样的压抑奇怪的环境下必是无法正常生存的。明显的对比之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很多时候与我们想象的有很大差距。显然,我们没有毛主席那种强烈的调查意识,我们离开了这个地方,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我们之前的认识上思维,我们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能将眼界置于社会乃至世界之中,这是很悲哀的。也许有人说,我们理工科的,潜心学术就行了。我认为这样是不好的。理由有二:
一、大多数人的思想总是倾向于理想主义。当我们放眼社会时,震撼于社会现实的种种落后时,我们从人类层面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而这正好可以提供给我们持久的动力与热情。
二、科技就是服务于社会的。既然这样,当我们放眼社会时,我们不是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这样我们不就获得源源不断的外在推动力,更好推动进步。感动于钱学森等一批建国初期的科学家,对于祖国与科学的热忱使得他们永远地载入史册。也许,有的人会说,时势造英雄,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那一批的人。希望有一天,我们这一代也能像他们扛起历史的责任。
从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晰地看出毛主席的不凡哲思。中国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被他理解与运用得恰到好处。他在信中批评了林彪的错误思想,指出: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三次“会剿”,好象很有力量,其实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十分露骨,军阀混战业已形成,实质上这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降,革命潮流开始复兴。
四、现实的客观情况是,各种矛盾都向前发展了,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正如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分析矛盾,平衡矛盾。毛主席的“实践论”在历史的发展中被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也称“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探索中积极前进,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确实完成了许多重大建设。但是,面对这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各种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改革似乎缺少些什么。我决定学习毛主席辩证唯物主义来思考这个问题。理论与实践是我们改革的两个方面,而且本来就是矛盾的。如果我们过分地夸大
理论作用,我们就会犯革命早期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这样必然不利于促进改革发展;但是我们如果一味地重视实践探索,我们必然会犯改革盲动错误,这样势必会延滞改革的步伐。思考之后,我还在《西方文明史》找到了例证。欧洲中世纪宗教改革,以宗教的虔诚信仰,激发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前提;宗教改革,修道院的出现使得社会开始追求理性、崇尚科学,用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这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厚积薄发,欧洲在中世纪几百年的时间里,在看似平静的社会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坚实的铺垫。欧洲在一百年时间里完成的思想基奠是深厚的,而我们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中,我们有所改进,终于赶上世界的步伐,不至于被时代落下。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近代的改革是被动的,我们是在西方的铁蹄下被迫打开国门的,我们是在西方的枪炮声中睁眼看世界的,我们亦是在无奈之下选择革命的。我们的思想基础是薄弱的,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逝去,当那个国家危急存亡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人民群众的“可以燎原”般的革命热情已经尘封进历史中。没有深厚思想基础,我们的人民似乎缺乏了一种信仰,我们的改革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在肯定并坚持我们的探索精神时,我们不是应该同时重视思想的启迪吗?我们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中深深地扎下我们的根,我们要有自己民族的坚实并普及开来的思想文化。同时,结合我们实践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改革才会更有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早日实现。
读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距离与伟人对话,带给我的启迪是深刻的。虽然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已经滚滚而逝,但是毛泽东伟大的思想却是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他的实践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让我这个在象牙塔中生活近二十年的时代青年深感惭愧,在惭愧之余,当然也激发了我的强烈时代感,我对于社会与世界的探索热情。我相信这将让我受用终生。而且,当真真切切地学习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思考社会时,不管结果如何,带给我的快乐与思想的进步都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1日,第二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4、《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东方出版社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97页-108页
点滴之水,持之以恒,也可穿石,星星之火,抓住时机,更可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意思是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这篇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目的文章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大发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心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撒向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30年1月,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下中国,党内的一些同志对时局的估量和行动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赞成在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首先对这些错误消极的理论做出了批评指正。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半殖民地国家这一本质,说明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工农民主政权的口号的正确性,以及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提出通过波浪式发展政权。否定了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的看小犯革命力量的错误认识。其次又通过对中国政治形势的认识提出了中国的革命主观力量虽弱但是反革命力量也相对较弱,所以中国革命走向高潮一定比西欧快,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中国革命力量虽弱但是在“布满干柴的”中国,“很快会燃成烈火”。最后毛泽东在行动策略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革命战术应采取“分兵一发动群众,集中一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信心,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革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毛泽东作为一名领导人以发展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领者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向着胜利的曙光前进。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也一再强调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本质,抓住实质”这一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不仅在时局估量和革命方针方面有重要意义,对我们个人的生活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现象是事物外在方面,它是表面的、多变的,而且我们眼中所看到的现象可能是真相,还可能是假象,甚至有时候只是我们的错觉,世间万物变化万象,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如在生活中通过别人的一言一行判断他的性格爱好,在学习中通过对错题的研究找出不会的知识点等,总之,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毛泽东同志还教育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不畏强权,用于拼搏。
纵观全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申于今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不畏强弱的积极乐观的向上态度和科学分析的方法,更多的是无数仁人志士用血书写的 经验和教训的感动,遗留下来的永生不灭的民族精神,燎原之火正在中华的土地上呼啸着,燃烧着新一代人的激情,奔向民族复兴的新的征途!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我们,正如同广阔平原上的星星之火,只要坚信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以及由此为基础的思想,为之不懈的努力,就能够看到社 会主义事业的燎原之势。
第三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无论时间的车轮如何急不可耐,那催马扬鞭的车辙印记总会因岁月的磨蚀而消逝不见,但那些动人的故事,却会因为一代代的口耳相传而变得越发鲜活,像极了那久经酿造的百年醇露,迷人、引人入胜。
依稀记得中学时学过的毛主席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恰逢近代史课程需要我们的读后有感,便借此机会将已经开始模糊的记忆重新刻印了一遍,虽说是重新,但此时的心境与理解与那时已是大有不同了!
文章写于一九三〇年一月五日,如若用高度概括的哲学理论来简简单单的给这篇文章的用意下个结论,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无非便是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耳耳,乏味且没有什么精神上的鼓舞,虽然这是高度抽象的定义,但是对于我来说,整篇文章里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才是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
整篇文章自信而不矫作,处处显示着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稳而准,准而狠,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虽然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读着这句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缩略理论不觉惊艳,但这基于的是对全局的把握,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大局观,怕并非平常人随意可以做到的吧。
文章中的这一大部分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请允许我摘录在此,并非为了拼凑文章,实在是因为,这一二三四五六的分析针针见血,直指问题的重点,可以说回答了为什么这个重要的问题,而任何问题的推动的发展,必须经过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毛泽东的这一部分简明扼要的将是什么与为什么合二为一,并为文章后面的怎样做打好了基石,但从文笔上来看,也是相当调理,相当具有逻辑性的
摘录: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 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一,就会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二,就会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因之,也就会明白农村起义何以有现在这样的全国规模的发展。
三,就会明白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的正确。
四,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
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六,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⑴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⑵、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写至此处,字数已然足够,但文章之精髓未显,我们还要继续剖析。毛主席的言论实在精辟而富含说服力,及时并不想全文照办,但若少了每一句话,不免会将原意歪曲几分,还是摘录下来的好。
文章的开头我写到,我欣赏的是毛主席基于理性思维的革命和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这一点在无数的立正里有理有据的将事实还原与我们的眼前,令我们从迷雾里看见了革命的必然,也就是虽然只有星星的火苗,那熊熊的烈火,早已经是必然的产物,文中一句话说得好,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此,我深表认同。下面是对于革命必然性的论证,我摘抄于此: 既然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了。
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华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另外,毛泽东在文中对各种游击战术的论述,也是本文闪闪发光的地方,对此,我不再论述。
最后,我用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是的,这就是美丽的明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光芒闪耀。
第四篇:毛概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精选)
读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13级市场营销二班 30号 陈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回复林彪同志征求关于红军意见的一信。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不合实际过分悲观的思想。当时党内一部分同志缺少对革命和时局的正确认识。一部分同志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建立政权的苦工是徒劳,他们希望先以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后,再进行全国武装起义。他们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事实,这种全国范围的内甚至一些小地方要先争取群众再建立政权的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是并不适合的。而还有一些党员盲目自信过分主观看大了革命力量忽视了反革命力量,亦不可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一句有名的古语,它形容新生事物初生时力量虽小,但是发展却十分迅速,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毛泽东认为,看事情必须要看到它发展的实质。新生的革命力量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很弱小,但它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未来和革命发展的趋势。旧势力固然强大,但终究要被新事物取代。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便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比喻中国革命。中国革命出生在艰难的环境里,但这革命的星星之火既然已经燃起,必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燎原之势。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及时安定了同志们的决心,鼓舞了革命的士气,坚定了革命信念,让所有同志上下一气,在认清革命现状的同时又对中国革命满怀激情与信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现出一种不为强恶、积极向、勇于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生不灭的名族进取精神。给人一种强大的鼓舞和鲜活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它依旧给我们以启迪,依旧触动人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认为我们是痴人说梦,极尽嘲讽打压,但是无可否认中国还有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努力发展自身不断朝着这一伟大的目标奋斗,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谁说就不可以呢,相信社会主义的星星之火可以发展成燎原之势,相信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奋斗下那个充分自由平等富裕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终有到来的一天。同样的对我们个人来说,不论在生活、学习、工作上我们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论困难多大多可怕也不要畏惧和逃避,要不断发展和开拓自己的优点优势,要用切实的努力和奋斗让希望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大势。同时对于自身的缺点和不利的势头要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要将好的火种发光发热,将坏的火种扼杀在摇篮里。
第五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20101810512 金融五班 洪文堆 联系方式:***
火与水,亘古不变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滴水,为了不被蒸发,最好的办法是融入那容纳百川的大海里,在此得到永生;星星之火,宛若蜉蝣于天地,颤颤巍巍让人不禁要将其和夏虫短暂的生存时光相较,但只要有不屈的信念,能认清好时势,存在便是发展的无限希望,星星之火,亦可燎原。且可待燎原之时那热情的焰火滔天,那遍及九州乾宇的熊熊烈火,谁曾想,它曾是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中国的一句古语,早已耳熟能详。但当读罢毛泽东写给林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顿觉醍醐灌顶,对这八个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以及一段锤子与镰刀碰撞出的星星之火燎原、进而延续了1921南湖小舟上理想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毛泽东在信中分析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些悲观思想,批评了部分人对当前中国国情没有一个比较良好的认识,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国情,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从而认为现如今为大革命所做的艰苦工作徒劳,偏好轻便的游击方式。并指出了:
一、部分同志在革命的过程中,有的犯了“革命急性病”,有的则过分地看重客观导致悲观主义,对于当前的时局没有做恰到好处的估量,因此而恶性循环地产生一些诸如盲动主义等不好的效果;
二、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的确大为削弱,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也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四运动及其后的大革命运动已得了充分的证明;
三、革命要抓住事情的本质,采用科学的指导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不拘囿于当前,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程度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其源远流长的思想也让我们对他指挥的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信中毛泽东也站在唯物辩证理论的角度多次对主观力量与客观力量进行了博弈:
一、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弱,但立足于中国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统治阶级的客观力量即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组织等)也是弱的;
二、对于主、客观力量的估量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深究其根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一个最好的点来评价双方,做最好的评估,对大局做好最充分有效的准备;
三、反革命的潮流在三次进剿井冈山后已经逐渐走向下坡路,而革命的潮流在时局的带领下正在逐渐恢复,彼消我涨之下,革命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四、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迅速的就要燃成烈火——帝国主义与整个中国的矛盾以及中国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正日益激化,因此,在如今中国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况下,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的要到来。从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在革命的风头浪尖、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仍然保持着一个异乎常人的冷静思想,并不是主观臆断地纸上谈兵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好地分析了星星之火可燃原的客观条件在于何处,握着整体大局,掌舵着中国革命的方向。
“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发动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等思想在此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认识到了群众必然是属于我们的即信中提到的“屠杀主义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的消灭。在将来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
二、总结了之前党在领导革命运动的一些错误,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说明党当前最主要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基础及创造中心区域产业支部;
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对半殖民地中国革命是否能蓬勃发展起来的要素
毛泽东在给林彪的这封信中同时也对红军行动战略做出了一些答复。强调了1927年以来红军根据中国国情形成的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宗旨的独特游击战术对于革命前期发动群众以及壮大红军力量的重大意义,但同时也指出了单靠简便的游击方式是不能适应大革命的高潮的。只有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等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与游击队、民兵队等紧密默契地配合起来方能促进大革命的高潮。
信中毛泽东对将争取江西的时间机械地定为一年以及大革命将要到来的论述也颇为精彩:“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之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
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透过一封信笺,掸除时间的尘烟,拨开历史的卷轴,呈现在眼前的是世纪的风雨,是星星之火在风中的不屈,反而借着可能消灭自己的狂风,拿住九州的柴木形成了燎原之势。先驱已将希望的种子洒向乾坤,960万平方公里是一片片绚烂的红色。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面对着这段历史,我们在感慨毛主席高瞻远瞩的儒将之风时,仍然要紧紧把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有目标,再大的挫折面前,只要做好对时势的把握,抓住燎原之木,微小的火光也能掀起熊熊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