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读设计模式
从网上淘来了一本《design pattern explained》,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细细的读完了这本书,初读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 explained》读后感。
本打算单单的从技术角度进行总结的,但是却全然没有头绪。说说自己的粗浅的感悟吧。书里没有把23中设计模式全部罗列出来,摆上类图和源代码,恩,这样的做法在作者看来很傻。作者说,将目标集中在设计模式解决问题本身上“only tells us what to do but not when to use and why to do it”是的,我们需要的应该是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思考结果。从这个角度讲,设计模式里我们应该学到什么?设计模式是一组伟大的思想结晶。我们的出发点是应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需求,并且降低未来的维护难度。我们使用的技术手段是面向对象。所以,我们要学习:究竟什么是面向对象?为什么要面向对象?怎么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不是封装继承多态。面向对象之父告诉甚至我们,封装继承多态不是他最big idea--message passing才是!但是message passing也仅仅是看到了表面而已,message passing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an object should responsible for themselves!而且这只是管中窥豹,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为什么要面向对象?面向对象使我们的代码易于书写和维护。不要以为using namespace或者encapsulation就是易于书写和维护,真正的易于书写是指,当我们编码时思考的难度降低了,当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所做的更改减少了。怎么面向对象?书中说要从三个角度考虑:conceptual level、specification level和implementation level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事物的发展难以摆脱否定之否定原理,程序设计也是如此。面向过程是很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设计思路,因为他符合了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但他有他固有的缺点,其实可以把面向过程看成是高度耦合,松散内聚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式。任何两个对象,或者说模块间都可以互相访问对方的成员,模块间分工并不明确,分工的依据是任务的完成顺序。这样一来我们处理问题会很头疼,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控制模块不要错误的访问数据,读后感《初读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 explained》读后感》。而某个模块任务的完成可能会用到很多其他的模块,当某个模块改动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会给其他的模块带来怎么样的负面影响,就像作者说的“Like asnowball that picks up snow as it rolls downhill,a focus on functions leads to acascade of changes from which it is difficult to escape.”那高内聚,低耦合的面向对象又有什么好处呢?面向对象里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封装,这个封装不止是对数据的封装,还包括对行为,对概念,对实现细节等等的封装,尽可能的叫对象去负责属于他的责任,而外部不需要关心的细节则一概隐藏起来,这似乎更加符合人的思路。这本书里不停的提到《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就像建筑一样,房子是用来住的,作为用户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怎么去盖这所房子,不需要知道房子的骨架--我们只负责住,房子只负责保护我们。传统面向对象与新观点下的面向对象书中不停的重复三个观点(源自四人帮):Design to interfaces.封装细节,使使用者和被使用者都能更好的responsible for themselvesFavor composition over inheritance.防止类爆炸,提高内聚。Find what varies and encapsulate it.封装变化,应对可能的需求变更。书中余下的篇幅都是在介绍几种设计模式,里面详细应用到了这几个观点。设计模式这一部分我不敢太多的赘述,我还没能将这些模式应用到实践中来。稍作粗浅的总结吧。可能有很多错误的理解,希望诸位看官能帮我纠正~the facde pattern:封装复杂的接口或者不需要被外部了解的细节,对外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the adaptar pattern:封装不同的类,使他们具有相同的对外的接口,方便使用。the bridge pattern:概念和实现分离,说实话,这个我真没理解,求解释。the abstract factory pattern:由控制器负责对象类型的选择,工厂负责生产相应的对象。隐藏对象合成的细节。the strategy pattern:这个模式很好的实现了两个原则“合成复用”和“封装变化”。将可能出现的变化封装起来,在原对象中组合该封装该变化的对象,靠一个config对象来控制策略的选择。the decorator pattern:这个模式的本质是装饰类的功能,在实现原有类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功能?木有理解,求解释。the singleton pattern:无须多言,保证只存在一个实例。the observer pattern:说白了就是一群对象盯着消息队列,监听到自己能处理的消息就做出相应的行动。the template method pattern:木有理解。the factory pattern:工厂是抽象的,只定义了子类需要实现什么功能,具体怎么实现,由子类决定。
第二篇:初读《桃花源记》
“未成年人读书节征文”
读国学经典,识中华民俗文化
初读《桃花源记》
湖州爱山教育集团510班韦一笑
家庭地址:湖州港湖西区7幢407室 联系电话:外公***
国学经典,在我心里就像是一座文化大山,壮严巍峨,高不可攀,但又令人无限向往。尽管已经学过不少唐诗、宋词,可是学习文言文,对我而言,还是大姑娘上花轿——第一次。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开始阅读古文《桃花源记》。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晋太元中”就一下子把我打晕了,“这是写什么呀?”我自言自语地嘟囔。不管了,先读下去再说,哪怕是囫囵吞枣。好不容易读完了,哎——真是很可怜,全文中我只有“桃花林、”“杂树、”“芳草鲜美”几个词还有点明白,其余的就是一头雾水了。好在读之前方老师指导过:学古文不要怕,读时要心静,反复诵读,细细体会,不懂的字、词、句要对照注释、字典来理解。于是我定定心,稳稳神,又开始读第二遍。这次读,我边读边把不懂的字、词用笔划出来,然后再看旁边的注解,有的就干脆去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或到网上去搜。读完第二遍,我发现整篇文章差不多都被我用红笔划满了,但那些原先不懂不理解的字、词、句,却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这下我心里很有些小小的成就感,于是一鼓作气地开始读第三遍。读完第三遍我忽然想起了“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于是连忙打开了我的《中国成语故事》,嘿,里面就有“世
外桃源”这个成语,还有译成现代汉语的《桃花源记》,边上还配着一幅精美的插图。
查阅完相关的资料,当我再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文章里描写的地理环境、乡村美景、各种人物开始在脑海里清晰起来,渐渐地变得生动了。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水彩山水画:一条清澈的溪流从远处的群山中奔流而来,溪流的两岸是灿若云霞的桃花林,而远处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我又仿佛来到了一个宁静、美丽、富饶、和谐的乡村,那里有平坦肥沃的庄稼地,有排列整齐而又整洁的农家房屋,有四通八达的乡间小路,池塘清清,桑竹茂盛,鸡鸣狗叫互相呼应,还有勤劳、淳朴、好客的庄稼人。而他们一声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又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
更加让我吃惊和佩服的是这么一篇精美的文章,写了时间、地点、风景、人物,而且文中还有对话,而作者仅仅用了300余字,真是“惜字如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写作精神。因为是古文,所以有许多字、词的运用和现代是大有不同的,我打算在下一次阅读时再细读体会。还有,这个“桃花源”为什么就找不到了呢?这个问题我也要好好想想,或去请老师指点。
有老师的指点,工具书的帮助,我初读了《桃花源记》,瞥见了国学经典这座文学宝库中绚丽的风景。我爱文言文,它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祖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智慧,我要终身享用它。
注:《中国成语故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条形码9787807627500
指导教师:方亚云
第三篇:初读有感
初读《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
史 宴
我是从事幼教工作的一名普通管理者的,教育科研一直是我最薄弱的地方,正当我困惑怎样更快帮助老师和自己成长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这本书,单单从书的名字,一下就吸引了我,关于幼儿教师科研的书籍是少之又少,虽然这是一本针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书籍,但里面有许多我们幼儿教师学习的地方,我浏览了对这本书作者的简介及介绍,以下是内容: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1982年参加工作,担任过中学教师、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
1997开始教师教育工作.曾经担任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现辞去处长职务专事教师教育工作):
2001年至今受聘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
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研究课题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出版《校本培训研究》、《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有效研修》等著作。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看到这些对陈大伟教授的简介,已经让我爱不释手,对购买这本书的欲望增强,于是乎,我义不容辞的选择它。
拿到这本书时,我先浏览了目录,主要有以下五个话题。
话题一:教育研究,我心有主。
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
话题三:规划研究行动。
话题四:脚踏实地做研究。
话题五: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初读前言时,我被陈大伟教授对现在教师分析的状况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现在的教师受种种因素影响,一线中小学教师纷纷涉足教育科研,但大多又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中小学教师被无效教育科研困扰的现状是我忍不住撰写《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根本原因。这同样也是幼儿教师现状,分析的非常精辟、到位。
我不由得想到我园教师与教育教研的现状,大部分的是年轻教师,一线的教师有实践的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何谈做课题研究,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继续往下读,又发现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大伟教授非常用心为了让教师更好的理解并读懂,用了《论语》方式表达。他说虽只是东施效颦,但总想见贤思齐。于是把有关“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问题汇集起来研究一番,然后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本书以两位一线教师与作者的平等对话为主线,采用了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对话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突出对话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再加上书中引用的“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圆”等来自生活的实例,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情趣,叫人欲罢难休。
越读越得劲,喜欢一本书就是没理由,书里能够把“把问题当朋友”,拟人化,变成我们容易接受,不陌生的话题,从而再以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思路、制定计划、确立研究的路线,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教育科研与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指令性任务,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触摸、感受、并置身于其中的“幸福乐园”。只有这样,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才会有“研,然后知美”的体验与收获,教育科研的有效绩才能落到实处。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到“幸福科研路”。
第四篇:《流泪的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初读课文)
《流泪的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真正的伟大是平凡。
2、认识作为文学巨匠的托尔斯泰其实有着普通人的心灵和情感,感受他的伟大魅力,从而受到人生启迪。
3、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认识作为文学巨匠的托尔斯泰其实有着普通人的心灵和情感,感受他的伟大魅力,从而受到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真正的伟大是平凡。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展示托尔斯泰的头像)
二、新课
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1、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人们称他为托翁。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艺界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抓重点词语“文学巨匠”“梦寐以求”理解。
2、夏里亚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见到的是活生生的本人。”抓住“有生以来第一次”理解见到托翁很不容易。
3、以前,夏里亚宾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
4、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僵硬了。”
5、于是,夏里亚宾动情地写道:“我感觉到了这位文学巨匠内心的温柔,我觉得很幸福。”
/ 2
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托尔斯泰的平凡?
1、然而,托尔斯泰又是一个极其谦和的人,他把每一位客人都当作平辈的朋友,给以最热情的接待。
2、这位大作家居住的小屋温馨而简朴。踏着木制的楼梯走上二楼,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托尔斯泰。
3、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夏里亚宾感到非常局促害羞。
4、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他含着泪水,唱出就要被枪毙的再也不能回到家乡的老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行眼泪。
5、托尔斯泰夫人稍后对夏里亚宾说:“您可别向别人说您看见列夫·托尔斯泰流泪了。您知道,他有时很怪。他不愿别人说他是个感情脆弱的人,其实他心里既有冷静的思考,也有炽热的感情。”
找句子读一读,谈体会。
三、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托尔斯泰,从中你受到哪些启迪?
四、总结 总结本课的主旨。
/ 2
第五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初读感知)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初读感知)
学习目标:
1、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 3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②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2)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3)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4)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②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③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1)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2)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3)师生互动后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 3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
2、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近(大)远(小)一儿远(凉)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