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共5则)

时间:2019-05-14 01:4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非金属矿工业主要包括非金属矿采选和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等。“十一五”期间,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非金属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0亿元、利润3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4%和41%。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专栏1 “十一五”期间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

(二)部分矿种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010年底,非金属矿开采加工企业减少到约9万家。高岭土、膨润土、石墨、萤石等主要矿种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高岭土、膨润土企业分别达到年产20万吨和30万吨的规模。

(三)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采选及深加工关键工艺和设备取得突破,采矿机械化、大型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以提纯超细、改性复合为代表的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快速发展。石材数控加工中心、红外切机等广泛应用。

(四)进出口结构优化改善

原矿和初级产品出口比例有所下降,加工制成品比例提高。2010年我国非金属矿业出口额130亿美元,其中加工制品比例超过50%。普通产品进口增长趋势明显,2010年石材产品进口额2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五)产业集聚速度加快

石墨、膨润土、耐火粘土、萤石、菱镁矿等主要产品呈现比较明显的集聚发展态势。石材行业已形成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80%。

当前非金属矿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统筹不足,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关键矿种过度无序开采。二是企业“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应差。三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深加工及应用技术较弱。四是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监测亟待加强。

二、需求预测

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和产品,同时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的品种、性能、质量和产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非金属矿工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专栏2 2015年主要非金属矿产品国内需求预测量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非金属矿工业发展方式,立足满足国内需求,坚持保护性开采和综合利用,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非金属矿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性开发。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保护政策,合理开发利用非金属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突出重点。着重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市场潜力大的重点矿种,扶持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非金属矿工业全面优化升级。

坚持扶优扶强。引导优质要素向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集聚,促进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综合利用。注重低品位、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尾矿等资源梯级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重点矿种加工利用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加快发展,采选企业数量减少20%,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工制品占出口比重提高到70%以上,尾矿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四、发展重点

(一)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进非金属矿物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高性能非金属矿加工制品,开发专用化、功能化品种。

专栏3 产品发展重点

传统产业配套的大宗产品。汽车用新型高性能温石棉、针状硅灰石、石墨等摩擦材料,石墨基密封材料,超细碳酸钙、珠光云母等。轻工用超细活性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硅灰石针状粉,云母、膨润土等专用功能填料。化工用催化剂载体,吸附剂,高分子材料改性用填料等辅助材料。农药新剂型用纳米凝胶材料、高效载体材料。机电用高性能绝缘材料、减磨材料及润滑材料。电子工业用元件包覆材料、研磨材料、高性能电极材料、功能涂层材料等。

新兴产业配套的新产品。高纯石英及光纤预制棒。高纯超细石墨、锂离子电池石墨电极材料、石墨板材、改性石墨。碳酸钙、膨润土、高岭土等纳米矿物材料。耐高温云母绝缘材料与珠光云母材料。环保用吸附材料等。

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优势骨干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整合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尽快做强做大。严格行业准入,淘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促进石材产业集聚升级。

优化重点矿种产业布局。以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矿业经济区为基础,优先抓好萤石、耐火粘土、石墨、高纯石英、高岭土、膨润土等重点矿种产业发展。

专栏4 重点矿种产业布局

萤石。实行开采和生产总量限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着力现有产能优化,引导资源高效利用,以浙江、湖南、江西、内蒙古、福建等主要产区为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深加工,加强上下游产业互动。

耐火粘土。实行开采和生产总量限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以山西、河南、贵州等主要产区为重点,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发展优质耐火材料、高端磨料磨具等加工制品业,保证稀缺资源优质优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石材。在环渤海、东南沿海、长江中上游以及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依托水运、港口和区域市场优势,建设2-3个大型石材集散加工基地,重点支持福建南安等石材集散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石文化创意设计产业。

石墨。控制选矿能力,依托资源产地及产业基础,在黑龙江鸡西、黑龙江萝北、湖北宜昌、湖南郴州等地建设专业化石墨深加工基地。

滑石。稳定原矿产能,以山东平度、广西桂林、辽宁海城加工基地为重点,开发高性能矿物材料及制品。

高岭土。支持江苏苏州、广东湛江、广西北海、黑龙江依安以及内蒙古和山西煤系高岭土基地建设,发展高性能加工制品。

菱镁矿。控制总量,加强技术改造,调整结构,鼓励发展高性能和高附加值耐火材料产

业。重点支持辽宁营口、辽宁鞍山深加工制品基地建设。

碳酸钙。重点提高行业集约化程度,提高装备水平,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支持安徽池州、浙江长兴、四川宝兴等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碳酸钙加工基地,发展系列化超细、改性碳酸钙功能填料。

膨润土。支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应用,支持广西宁明、新疆夏子街、内蒙赤峰等发展膨润土。

珍珠岩。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行业集聚集约发展,鼓励开发新型保温材料,重点支持河南信阳、山西灵丘等产业基地建设。

(二)加快技术进步

研发关键技术。发挥骨干企业带动科技创新的作用。在非金属矿资源地及产业集聚地建立专业化研发中心,着力突破非金属矿物制品关键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适应下游产业需要的精细化产品。加快石材文化创意设计和定制产品研发能力建设。

开发专用装备。加快开发大型、高效、节能且保护非金属矿物结构,满足非金属矿开采和加工特殊要求的专业化设备和成套装备。

完善标准体系。修订完善现有非金属矿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等相关标准,研究制订新型非金属矿物加工制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跟踪研究相关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专栏5 重点发展的工艺技术与装备

推广超细粉磨、粒度分级、干法粉碎及干法提纯、微波活化及微波干燥、低温(节能)煅烧纯化技术、矿物高纯化、表面改性/改型、复合、纳米材料制备等深加工技术。

开发滑石、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萤石、晶质石墨、碳酸钙、叶腊石等重要非金属矿的低品位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石墨、石英等大宗产品提纯与下游新产品加工技术,新型表面改性剂、分散剂、石材养护剂等关键辅料生产与应用技术。

开发大型卧式超细搅拌磨和密闭砂磨机,大型干法和湿法精细分级设备,非金属矿加工用微波活化及微波干燥设备,大型连续式粉体表面改性机,大型直热式矿粉高效低耗连续煅烧窑炉,满足高长径比硅灰石、大径厚窄分布云母、保护晶体结构的特种加工工艺与大型设备,高性能非金属矿功能填料/产品制备工艺与设备。推广石材圆盘锯、链臂锯等矿山机械化开采技术和碎石料、石粉的综合利用技术。

(三)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矿山开采。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对矿山开采进行科学设计,优化开采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治理矿区废石、废水、塌陷区,修复损坏严重的矿山生态,新开发项目要同

步推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

加强选矿及尾矿治理。采用先进选矿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纯度和品级,提高选矿回收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共伴生矿物的回收利用水平,加大尾矿治理,鼓励从尾矿中分离、回收有效矿物或成份,支持以尾矿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开发。

推广清洁生产。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鼓励非金属矿加工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发展循环经济或生态工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弃物资源化研究与应用开发。

五、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工程

工程目标:掌握核心制备技术,开发专业装备,建设产业化示范生产线。

主要内容:以研发能力强的企业、科研院所为主导,以示范项目为支撑,选择优势非金属矿种,开发深加工及制品关键技术和装备,在重点企业或专业基地建设精细化、高水平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产业化示范生产线。

(二)高端产品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牵引,加快发展高性能非金属矿制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主要内容:以大企业为主导,采用产业联盟等形式,鼓励下游产业向非金属矿物领域延伸整合,着重发展石墨负极材料、高效石墨发热板材,石英光纤预制棒、石英坩埚等高端产品。利用高岭土、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生产纳米无机胶凝材料和高效农药载体材料等功能矿物材料。加快发展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用高效生态环保材料。

(三)绿色安全示范基地工程

工程目标: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和绿色产品开发,构建和谐示范区。

主要内容:选择典型矿区或生产基地,推广使用先进技术,优化矿山开采,实施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认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应用开发。加强尾矿治理,加大选矿尾矿的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开发生态环保节能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节能减排,消除安全隐患,推动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特征的绿色安全示范基地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非金属矿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对石灰石、硅质原料、萤石、耐火粘土、石墨、菱镁矿、高岭土等主要矿种进行跟踪分析,定期发布行业运行信息。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严格行业准入

大宗产品实施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开发,控制总量扩张,加强环境治理,鼓励高水平规模化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增产能须在本地区重点矿种发展规划指导下有序发展。制定关键矿种生产行业准入条件,规范行业准入,实行保护性开发生产,鼓励集约化生产,着重发展精深加工。

(三)加强协调和政策支持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加大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政策支持,增加科研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非金属矿业的合作与开发。

第二篇:德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德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素材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明显增强、消耗不断降低、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进入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市委、市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超前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的过硬措施,设立亿元规模骨干企业临时还贷周转金,实施“两暂停一严禁一规范”,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了企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信心,保证了全市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2009年,全市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以“重点项目建设年”为契机,加大投入,调优结构,积极推进工业调整振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运行主要运行特点: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6亿元,年均递增25.5%;实现销售收入3276亿元,年均递增28.6%;实现利税388亿元,年均递增24.4%;实现利润196亿元,年均递增17.5%。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35亿元,年均递增22.6%;主营业务收入3706亿元,年均递增25.3%;利税440亿元,年均递增22.1%;利润225亿元,年均递增1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达到3600户,比2005年增 1

加1818户。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1%,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5.3:55.2:29.5调整到2009年的12.4:54.6:33。

(二)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日趋优化,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突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明显、区域比较集中、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文化体育用品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集群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4亿元,实现利税283亿元,利润141亿元,分别占比重的73.8%、73.4%和71.8%。其中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四大优势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7亿元,实现利税243亿元,利润119亿元;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体育四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实现利税93亿元,利润46亿元。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完成产值7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5%,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初步形成了大型企业规模化、小型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格局。2009年,我市大企业的培植又有了新的突破:莱钢永锋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华能国际德州电厂过50亿元,临邑恒源石化进入省百强企业名单。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81家发展到

2009年的615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由17家发展到34家,过20亿元的由4家发展到17家,过30亿元的由3家发展到7家,过50亿元的从无发展到2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848家,比2005年增加552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达48家,比2005年增加27家,过3亿元的企业达15家,比2005年增加12家。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环境条件。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趋势看好,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

有利因素:从国际经济形势看,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触底企稳,出口加速下滑势头将得到抑制,下一步,国际市场需求将会增加,出口企业的订单数量有望进一步回升。从国内因素看,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们直接争取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从我市因素看,国家正在制定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我市四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两大“国字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提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京沪高铁、德大、济邯等铁路和德滨、济乐等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设,都使德州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也为我们发展工业经济带来了难得良机。

制约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需求不足、产能过

剩成为“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更为紧迫。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既面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全新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和国内外经济全面复杂带来的严峻考验。

面对上述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驾驭局势、趋利避害的能力,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十二五”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目标和重点

——经济总量。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50亿元,年均递增15%;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年均增长16%;利税850亿,年均增长15%。

——工业结构。到2015年,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到8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0户;特别是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5%以上。

——重点企业。到2015年,争取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

四、“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度分析,确保目标实现。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扩大监测范围,完善监测调度,抓好重点企业运行的组织协调、监测分析和调度服务,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搞好预测预警,有针对性地谋划,研究应对措施。搞好节日生产调度,保证节日期间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二是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十二五”期间,重点是抓好市场转型,实现单一市场向内销外销均衡型的转变。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消费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时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增加产品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创新营销方式,以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及“网上世博”等为契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加强供需衔接,努力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不定期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国家信贷政策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掌握企业资金需求数量,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体系和工作平台,努力保障企业资金供求总体平衡。

四是加大淘汰落后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若干意见要求,突出建材、钢铁、电力、有色、造纸、棉纺等重点领域,继续抓好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腾出市场空间。要把淘汰计划分解到市,落实到企业,加强调度检查,确保工作进度。

第三篇: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

根据《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徽州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期间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规划的制定为徽州区未来五年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徽州区加快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徽州区政府将通过制定规划,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确保完成“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

一、现实基础和时代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着力点,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招商引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全社会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7.85亿元,同比增长71.1%,实现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税3亿元,同比增长6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00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技改投入10亿元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6%。

2.经济运行质量步入良性循环。我区获得省“专精特新”企业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户,高新技术企业10户,高新技术产品20个。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著名商标7个,省名牌产品1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户,获得各种专利67项。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企业38户,通过ISO14000环保认证企业5户;获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企业65户。

3.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以“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一区三园”建设,园区新增开发面积5.43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亿元。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区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户,新增税收收入超百万元企业30户。

(二)“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基础进一步夯实,在精细化工行业已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制约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需继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需要转变。与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工业提升”行动计划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和规模有待进一步做大。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4%和15%,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现有的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具有较强带动性的大企业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招商引资和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近年来我区招商引资连创佳绩,但企业规模不大、投资力度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关联度不强,对调整经济结构起到的影响不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其所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仍然不大,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不多,工业投资不足问题依然显著。

三是人才培育和融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致使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现象日益严重,对行业的发展已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大部分企业由于技改、研发等投入致使资金周转不畅,流动资金短缺现象突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严重影响到企业做强做大的发展步伐。

(三)“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环境

1.国家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为巩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趋势,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

推动由出口导向、投资拉动转为内需、消费为主战略的政策,为徽州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2.省市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促进经济有利增长,全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三条高铁”和“黄山北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徽州区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3.自身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徽州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拥有一批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和具成长性的新经济增长性企业,增长能力可持续释放,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园区拓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加强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加快“一区三园”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加快工业化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2.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的原则。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壮大提升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努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优势产业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专业镇和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强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环境、制度和市场等优势,着力形成自身的特点,突出重点把主导产品做大,集中力量把支柱产业做强。

4.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坚持自主创新原则,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品牌和商标,加强科技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培养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增长的原则。把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增长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拓展循环经济工作,积极发展绿色化工、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等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徽州经济优质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五个显著提升”。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两番,年均递增32%,工业增加值总量达45亿元。

二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120户,比“十一五”末翻番,其中园区企业占95%以上,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80%以上。培育20亿元产值企业2户,培育10亿元产值企业2户,亿元产值企业达35户。

三是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利税15亿元,年均递增30%,年外贸

进出口完成1.7亿美元。

四是工业技改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完成工业技术改造60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户,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20个。省级名牌产品20个,国家名牌产品实现零的突破;上市企业3—5户。

五是园区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园区新增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新签招商入园项目200个。园区竣工项目10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实现税收收入7亿元。

四、主要任务

按照“提升企业形象,加快产业发展,打造千亿园区”的发展思路,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工业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形成以新型精细化工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强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引领、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作为增强全区工业经济实力的主要抓手。加快新型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集聚和资源整合,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形成以恒远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皖南机床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以通源服装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谢裕大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集中财力、物力,培育、发展现有的产业规模,实现企业迅速扩张裂变,加快产业集聚步伐。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紧紧抓住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的机遇,广泛宣传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着力把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关联度大的产业链。以黄山精制药业为龙头,加大科研投资力度、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形成集聚度高的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生物医药及其他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家,产值70亿元以上,形成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把发展工业的重点放在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优势,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集中力量建设好“一区三园”(徽州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低碳经济园、总部经济园)。以深入实施“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为载体,扩张园区发展空间,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园区环境和入园项目建设力度,优化园区产业结构。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化推进的示范区。以化工企业搬迁为契机,加大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进园区升级改造。发展供给型和配套型企业,打造以化工原料及产品、建筑建材、电子信息和商贸流通等现代化服务基地。

(四)扩大投资规模,强化产业发展保障

科学把握合理的投资方向,使投资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导力量,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把投资的着力点放在规模效益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上,在抓投入中优化产业结构,在上项目中提升产业层次。全力推进对上争资,增加资金投入来源,结合区情实际,突出发展所需,积极论证、包装、储备、编报一批对接性好、牵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提高项目编报质量,扩大对上争取资金份额。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民间发展活力,真正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的良性循环。

(五)发展循环经济、总部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落实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发展生态型经济。以徽州循环经济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基础设

施建设,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建设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设施,实现污水和二氧化硫集中治理、盐集中综合利用。建立企业内部、企业间、园区内外资源“三大循环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坚持项目预审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不符合产业政策、“两高一低”项目入园。围绕工业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抓好重点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提倡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绿色”发展。

五、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

(一)突出做好政策落实,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关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的有利政策机遇,认真执行区政府已经出台的《关于印发徽州区促进城循环经济园入园企业建设和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徽州区加快打造千亿园区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工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强化抗风险、抢机遇、保稳定、促发展的意识,全力以赴保护和支持企业发展。

(二)全面拓宽发展思路,加速工业结构调整

以园区整体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东低碳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化工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科技为动力加快调整步伐,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人才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坚持走“产学研”之路,吸引科技、管理等高技能人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等,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早日实现“工业强区”目标。

(三)推进园区经济建设,加快工业项目建成实施“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加快徽州经济开发区低碳经济园二期、三期、循环经济园、总部经济园的建设。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创名牌产品等谋划项目,做到高起点、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避免盲目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努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招商质量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实施重点区域招商,不断扩大工业招商覆盖面,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协作配套型工业企业,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配套,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五)创新金融工作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政府协调,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创新融资方式,鼓励优势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规范民间资本进入融资市场的运行与管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通过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运用ERP系统等先进管理模式,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大力推动企业通过互联网推销产品、收集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实力。

(七)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打造创新型人才培育平台

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我区工作,结合我区产业特色,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有效地合作机制,加强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设,建立对高级人才的奖励制度,加快培育形成一支高素质、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企业家队伍,支持和鼓励各类人才在我区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四篇: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骆铁军详解《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10月26日,在第八届中国钢铁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详细地介绍了即将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基本情况。他透露,如果顺利的话,《规划》将在下月初正式对外发布。

四个判断 三个转变 两个支撑 一条主线

骆铁军用两句话概括了“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的总体情况。第一句是,“十一五”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5年。第二句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他介绍说:“在《规划》中,我们作了四个判断,体现了三个转变,立足两个支撑,坚持一条主线。”

四个基本判断是:第一,钢铁工业规模已经很大,发展迈向新台阶,已具备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第二,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原料价格的制约日益增强。第三,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全球一体化的增强,使中国钢铁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对中国钢铁的影响日益增强。第四,钢铁行业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无论是行业自身还是外部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必须转型、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基于这四个判断,《规划》确定,钢铁工业的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提高,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人才成长转变;第二个转变,是由注重钢铁主业生产经营,向注重生产和服务协调发展转变。第三个转变,是由注重国内发展,向注重国内和国际协调发展转变。

《规划》提出,钢铁行业要立足两个支撑:第一个是要支撑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个是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规划》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确定为钢铁工业“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加快东南沿海布局

骆铁军分析了钢铁工业面临的四大主要问题。

一是品种质量亟待升级。实际上我们的品种质量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是在一种高消费、低标准下满足的需求,是一种粗放式的需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们长期使用300MPa的Ⅱ级螺纹钢来支撑建筑行业,而国外已经使用到500MPa或600MPa。另外,不同行业都提出了轻量化、高强度用钢需求,减量化用钢也是钢材产品升级的方向。二是布局调整进展还比较缓慢。实际上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已经形成了,但是现在就缺一个角——东南角。现在环渤海的5个省、市产能在4亿吨左右,自己消费一半,大部分还要运往东南沿海。因此,从大局上讲,“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在东南沿海布局。三是能源、环境、原料的约束增强。特别是环境,现在除了国家制定了节能减排指标作为各地考核的标准外,还须解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钢铁行业是耗能大户,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节能方面入手。原料问题更加突出,下阶段行业内要加强整顿铁矿石市场秩序,探讨保持上下游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十二五”,钢铁工业靠什么转型,关键是靠技术创新。骆铁军指出,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很多不足:多数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缺乏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才,工艺技术装备和关键品种的创新成果少,研发投入比较低,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基础研究滞后、原始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是“十二五”要努力攻克的不足。

六大目标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规划》对“十二五”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做出了基本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将呈现低增速、低盈利运行态势。

骆铁军介绍说,《规划》确定的总的目标是:钢铁工业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钢铁总量、品种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节能环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企业具备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初步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同时,《规划》还确定了六大目标:

第一是产品升级。产品质量要明显提高,稳定性增强,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等高端品种自给率达到80%,400MPa及以上螺纹钢使用比例超过80%。

第二是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家确定了单位能耗指标是降低16%,我们在做“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时,整个工业的单位能耗指标要降低20%左右,钢铁行业将这一指标确定为18%。同时,提出平均吨钢综合能耗要低于580千克标煤。

第三是产业布局。“十二五”时期,要建成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北钢南运”的问题。

第四是资源保障。基本建立利益共享的铁矿石、煤炭原燃料保障体系,新增境外铁矿石产能1亿吨。

第五是技术创新。《规划》提出,要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达到1.5%,绿色低碳冶炼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高效生产和节能减排等共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第六是产业集中度。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要由48%提高到60%。

九大任务重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优化布局

《规划》还确定了“十二五”钢铁工业的重点领域和任务。主要包括加快产品升级、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兼并重组、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等九个方面。

骆铁军重点介绍了强化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三个方面。

在强化技术创新方面,他指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是推动产品升级,二是促进节能减排。在推动产品升级方面,重点是提高量大面广的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钢铁工业有一些新的技术需要开发,如加快烧结烟气脱硫脱硝、高温高压干熄焦、高炉高效喷煤、能源管理中心的三废综合利用等。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增强冶金科研院所、高校和工程设计单位的创新动力,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工程设

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巩固和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总之,我们认为,钢铁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在于绿色发展,要突出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骆铁军说。

在加快产品升级方面,骆铁军指出:“产品升级要分两个层次:要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品种质量、档次和稳定性放在首位,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大部分企业、大部分品种来说,应该是“十二五”的一个重点。同时,要加大满足新兴产业需求和一些高精尖的品种的开发,但是这个开发主要应由少部分有实力的企业承担,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金的浪费。”

据介绍,工信部和住建部最近准备发布一个关于推广使用Ⅲ级螺纹钢的指导意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Ⅲ级螺纹钢使用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80%。现在新的钢筋混凝土使用规范已于2011年7月正式使用,下一阶段我们还要研究螺纹钢生产标准的修改,彻底取消Ⅱ级螺纹钢。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他指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改变北重南轻的局面,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厂。第二是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等钢铁大省要减量调整区域内钢铁产业布局。第三是中部地区,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不增加钢铁产量,推进产业升级。第四是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西部市场相对独立的区域要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第五是对于新疆、云南等沿边地区,要积极探索利用境外矿产、能源和市场,发展钢铁产业。

第五篇:旌阳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旌阳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旌阳区工业加速发展、改善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为了大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化工业道路,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寻求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增添发展动力,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工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一、旌阳区工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截止2009年底,区属工业企业共1083户,职工平均人数37967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61.13亿元、工业增加值44.39亿元、销售收入144.86亿元、利润总额8.63亿元、利税总额13.03亿元。

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64户,职工平均人数17705人,资产总额77.4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7亿元、工业增加值34.74亿元、销售收入102.46亿元、利润总额6.63亿元、利税总额9.19亿元,综合能耗折标煤32.68万吨, 全员劳动生产率18.38万元/人。

(二)工业布局现状

区属工业在所有乡镇和街道办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含天元)和黄许、德新、孝泉、扬嘉、柏隆五个乡镇工业园区。2009年,“一区五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

产值81.56亿元、工业增加值23.2亿元、销售收入76.51亿元、利润3.68亿元、利税5.57亿元,分别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75.5%、66.8%、74.6%、55.5%、60.6%。

其中,工业集中发展区(含天元)、黄许、德新、孝泉、扬嘉、柏隆分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81亿元、4.83亿元、3.63亿元、5.78亿元、1.86亿元、2.64亿元,分别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1%、4.5%、3.4%、5.3%、1.7%、2.4%。

(三)产业结构现状

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以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产业为支柱。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77.57亿元、72.28亿元、5.52亿元、7.43亿元,分别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71.77%、70.54%、83.25%、80.84%。

2009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5亿元的工业产业中,机械加工业达到35.08亿元,天然气化工业达到26.89亿元,电线电缆制造业达到15.59亿元,新材料产业达到7.75亿元,建材产业达到7.08亿元,食品产业达到6.62亿元。

在产业主导产品上,机械加工产业以发电设备配件、冶金设备配件、专用设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为主,天然气化工产业以天然气开采、化肥生产为主,电线电缆产业以电力电缆、通信电缆为主,新材料产业以塑胶管材、精细化工材料为主,建材产业以水泥、砼制品为主,食品产业以粮油、调味品为主。

(四)“十一五”期间主要成就

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前四年,区属工业企业净增159户,工业经济总量增长2.3倍,提前1年实现“十一五”规划超160亿元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64户,资产总额净增39.7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4倍、工业增加值增长2.4倍、销售收入增长2.3倍、利润总额增长2.7倍、利税总额增长2.2倍, 基本提前1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2、工业投入创历史新高,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8.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73倍。区属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76.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75倍。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户。三大支柱产业的重点企业均实施了重大技术改造,大型机床、数控加工中心、新型合成氨及尿素装置已成为产业主力装备。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1%,新产品主要是风电、核电、智能电网部件,成套机电设备,建材和化工新品种等。

3、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一区五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9.7亿元。“一区五园”建成区面积翻番,入驻企业达到770余户,占区属三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建材、食品产业的比重超过80%。特别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较快,目前建成区面积已达10余平方公里,工业企业由“十五”期末的60余户增加到33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6户,工业总产值达到64.7亿元。

4、支柱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投资76.9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8%,拉动工业投资增长1.24倍。三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6%,其中尤以机械加工发展迅猛,其比重上升11%。其它主要产业中,新材料、建材、食品、纺织服装产业的比重分别+3%、-5%、+1%、+0.6%,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

5、工业产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果。“5.12”特大地震对区属工业造成严重冲击后,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工业战线奋力拼搏下,工业产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果,2年多的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历史上工业投入和产出最快的时期。列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的220个项目,已竣工215项,完成重建投入60.7亿元,提前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双95%”目标。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与省内先进县(市、区)比较,仍然总量偏小、水平不高,且发展速度上也有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上,三大支柱产业占有突出地位,其它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还比较弱小,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更低,产业层次亟待提升。

三是产业集聚度不高。仅机械加工产业具备了产业集群雏形,且产业内部关联度较低,产业链不长、主导产品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资源共享弱等问题突出。

四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仍无销售收入过 4

10亿元企业,缺乏有带动性的大企业支撑。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能力弱,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很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五是工业招商不足,大企业、大项目引进尚无实质进展,引资亿元以下中小型项目居多,且部分项目落地困难。

六是工业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增长,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任务艰巨。目前资源和环境约束效应已经趋强,表现在工业用地问题突出,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供应紧张,交通运输压力增大,环境保护要求提高,人才资源不足。

(六)“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优化布局的有利条件

1、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国内经济明确了“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基调,使“十二五”期间整体上处于危机后的上升时期,有利于工业加快发展。

2、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成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区属工业加快发展的机遇。

3、地震灾区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有助于争取国、省、市的投资、财税政策在工业产业的落实,有利于工业园区、优势产业发展得到更多支持。

4、前期工业大规模灾后重建奠定的基础和灾后重建政策的继续执行,将形成区属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持续的新动力。

5、城乡统筹深入、大力改善民生、发展低碳经济等社会进步进程,将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对工业新 5

兴产业加快发展极为有利。

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三个创一流”的工作要求,结合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市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抓住全国重装基地建设、城乡统筹和灾区产业振兴的机遇,加速壮大区属工业经济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在“十二五”期间,改善工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巩固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发展产业,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空间布局优化、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

到2015年,区属工业总产值达到435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133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19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2.8%。

2、产业结构目标

巩固提升机械加工、电线电缆、天然气化工优势支柱产业,实现机械加工产业向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变,优势支柱产业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着力培育新材料、电子、食品、纺织服装四个加快发展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的比重上升5%以上、达到21%。

3、工业布局目标

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和产业集聚,将“一区五园”整合为“一区四园”,突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发展。把天元镇、扬嘉镇整合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扩展到26平方公里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以上,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20%、达到80%以上,力争把工业集中发展区升格成省级经济技术园区。加快发展黄许、德新、孝泉、柏隆四个乡镇工业园,“一区四园”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6%、达到93%以上。

4、产业素质目标

“十二五”期间工业更新改造累计投入1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达到产品销售收入的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25%以上,新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户、省级技术中心5户、市级技术中心20户。

5、企业成长目标

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50户以上。其中过5亿元企业30户以上、过10亿元企业10户以上、过30亿元企业1至2户。

6、可持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区属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提高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户,建成5户以上清洁生产企业。

三、“十二五”时期重点工作

1、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层次升级。促进优势支柱产业层次提升和加快发展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靠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优化和升级。调动各方面资源,大力促进机械加工产业向装备制造产业在量和质两方面的转变,促进电线电缆产业向新品种、新市场、大规模拓展,促进天然气化工产业在新储量开采、高附加值产品上深入,把新材料、电子、食品、纺织服装四个加快发展产业作为工业招商的重点方向,扶持加快发展产业开拓市场、加快投入产出、迅速扩大规模。

2、突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集中和产业集聚发展。抓住城乡统筹和全市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乡镇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以工业社区为单元,按照宜业适居的原则,适度超前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发挥工业社区在资源集约利用、促进产业集聚、节能减排、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突出效应,提升工业园区的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产业竞争力,深化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布局。大力扶持工业园区内特色产业园、孵化园的建设和发展。

3、突出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抓好50个工业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根据各项目储备情况制订不少于30个重点项目。对项目落地扩大考核部门对象和考核力度,实行重点项目区级领导监督和协 8

调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完善重点项目建设优惠政策、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各类特色项目向上争取支持。加强工业招商力量,组织企业以企招商、以项目引资,着力于引进带动型、总部型项目。

4、突出龙头企业发展,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坚持从优先发展产业中筛选龙头企业并动态管理,实行区级领导联系制度,在政策扶持、要素协调上优先。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市场、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整合上下游企业,构建服务平台,创建特色园区,延伸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兼并、资本运作、上市融资,打造数个有代表性的大企业或集团。

5、突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和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信息服务、营销策划、管理咨询、工程咨询、技术咨询、技术创新、引资、引项、人才引进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所有优先发展产业建立商会或行业协会,以企业孵化园管理机构为主组建小企业服务中心,鼓励和扶持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小企业服务中心或组建小服务机构。

6、突出节能减排增效,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工业新型化方向,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加强节能监管,推广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率,注重以循环经济来规划工业园区的详细布局。依据省、市规划和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以及产能。

四、“十二五”时期工业产业发展主要方向

(一)巩固提升优势支柱产业

1、装备制造产业

到2015年,把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成首个产值和销售收入过百亿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过115亿元、销售收入过108亿元,年均递增22%,比重保持在32%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60亿元。

重点发展电工专用设备、中型发电设备、中型机械加工设备、数字自动化仪表系统、压力容器等成套装备,强化重大技术装备部件、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部件、军工部件配套,加快发展汽车配件、冶金配件、工程机械配件等。把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全市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的重要园区。

2、电线电缆制造产业

到2015年,电线电缆制造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51亿元、销售收入过50亿元,年均递增22%,比重保持在14%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15亿元。

重点发展坚强电网和智能电网专用电缆、重大技术装备特种电缆、低烟无卤阻燃电缆、高性能绕组线、高阻燃电缆、带状光缆、宽频带局域网电缆等。

3、天然气化工产业

到2015年,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80亿元、销售收入过74亿元,年均递增20%,比重保持在22%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投入过30亿元、产业技改投入过 10

20亿元。

重点加快天然气新储量勘探、新探明储量开采和深层天然气开采,重点发展合成氨高浓度化肥、多元复合肥、精细天然气化工产品。

(二)培育加快发展产业

1、新材料产业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32亿元、销售收入过30亿元,年均递增27%,比重上升2%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15亿元。

重点发展新型功能金属材料、新型塑胶制品、新型玻钢材料制品、皮革化工新品种、新能源电池、以材代木制品、新型建材等。

2、电子产业

到2015年,电子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2.5亿元、销售收入过2.4亿元,年均递增35%,比重上升0.5%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2亿元。

重点发展半导体制品、单晶材料制品、多晶材料制品和复合材料制品。

3、食品产业

到2015年,食品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26亿元、销售收入过25亿元,年均递增26%,比重上升1.4%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10亿元。

重点发展肉类精深加工、绿色保鲜蔬菜加工、优质粮油加工、特色调味品、特色风味食品等。

4、纺织服装产业

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12亿元、销售收入过11.4亿元,年均递增30%,比重上升1.1%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10亿元。

重点发展纯棉精纺、纤维混纺、印染加工、服装服饰成品等。

五、主要保障措施

1、全面落实工业发展鼓励政策,制订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办法。

进一步强化政策驱动,全面落实工业发展各项配套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制订进一步鼓励总部经济发展、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等办法,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2、加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夯实工业集中和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

抓好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规编制,统筹工业社区布局。加快西一、二环路的贯通,尽快形成新园区干道网路。协调争取新增变电站尽早开工建设,完善园区电网。协调落实天然气供应增量指标,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统筹给排水工程建设,协调争取集中治污工程尽早建设投运。

3、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培育现代制造服务业。加快融资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优质资源流向优势产 12

业。培育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设计研发、管理咨询、生产力促进、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合作。

4、大力实施工业品牌战略,扩大品牌效应。支持帮助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对新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免检产品、驰名商标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以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的奖励,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5、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支持帮助企业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充实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积极探索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和办法。

6、加强工业发展服务,提高行政效能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认真开展治乱减负工作,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为企业及其职工创造安定和谐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环境。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日

下载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5篇材料)

    工业规划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以及富民强镇、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总目标,精神再振奋、目标再加......

    中国家电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发布

    中国家电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发布 发表日期:2011-11-25 发表人:转载 上海证券报 《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日前由中国家电协会正式发布。《规划建......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详细解读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详细解读 信息来源: 全球铝业网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news.alu1886.com/问:《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包含铝工业的内容,为什么还要......

    详细解读《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详细解读《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 全球铝业网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news.alu1886.com/ 问:《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答: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 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

    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

    中国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之发展现状

    中国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之发展现状 From:中国钨业协会 2011-7 钨是具有独特性能的战略稀有金属,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