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恩施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恩施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增长、规模壮大、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显现,全市特色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工业发展目标,为加快工业发展、打造“仙居恩施”奠定了基础。
1、工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效益稳步提高,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2亿元,较2005年16.8亿元增长2.69倍;工业增加值28.6亿元,年均增长26%,较2005年的8.1亿元增长2.53倍,比规划目标18亿元增加9.6亿元。在三次产业结构由中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7.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6亿元,年均增长30%;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17.3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亿元,年均增长28%;利税总额由1.85亿元增加到10.78亿元,年均增长42%;五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户,达到101户,较2005年44户增长1.29倍。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在产业结构上,主导产业集群已显雏形,多元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富硒绿色食品、水电能源、矿产建材、医药化工、机电制造及烟草等企业逐步集聚,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由于中烟公司恩施卷烟厂的落户,烟草产业销售收入份额由2005年的13.44%增长到2010年的31%,富硒绿色食品、水电能源、矿产建材、医药化工等产业规模工业销售收入保持较 快增长,特别是富硒绿色食品产业连续三年进入全省重点产业行业。在企业结构上,优势骨干企业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预计全市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0家。
3、工业项目及技术改造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共引进中烟公司恩施卷烟厂、滨湖印刷等工业重大投资项目9个,总投资额18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51个。预计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0亿元。中烟公司恩施卷烟厂、腾龙水泥、云龙河电站、罗坡坝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均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
4、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完善工业用地规划,积极争取工业用地指标,增加工业建设用地存量,落实土地报批工作,年产50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园项目已启动实施;二是加速工业园区建设,完成5.1公里的金桂大道建设,启动次干道建设,开发区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分两期建设完成,8家企业已入住标准厂房,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入园企业和新的工业落户项目不断增加,目前入园企业已达12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规模工业对市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工业化程度低,推进工业化进程任重道远。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仅为20.7亿元,仅占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强,与全省其他工业发达县市相比差距甚远。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缺少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没有国家名牌产品和国家驰名商标,仅有4个省名牌产品和5件省著名商标。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支撑工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尚未形成。
三是工业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融资难,全市“十一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年均投入仅6亿元,企业装备水平差,生产工艺、生产方式落后。
四是经营管理粗放,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落后的经营管理方法仍占主导地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短期行为、掠夺式开发现象明显。
五是工业发展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强市、工业兴市战略的一系列举措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规划严重滞后,工业用地储备,项目承载力弱等制约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工业发展既有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
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一是政策支持。国家实施中部地区掘起、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战略,我市在政策覆盖范围内,受惠于多种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以及省委、省政府“616”对口帮扶,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
二是大环境提供了新空间。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逐步扩大;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化,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全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三是资源凸现了新优势。从区位情况看,我市处于鄂渝湘黔四省结合部;已建成开通的沪蓉西高速和2010年11月开通的宜万铁路将使我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从资源配置看,我市矿产建材、农副产品、水能资源、生物资源以及劳动力、电力等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我市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四是理念有了新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企业改制已经完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开放性经济具备了一定规模,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委及全市上下抢机遇、全民创业、求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抓招商、上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
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产业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剧,区域间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断凸现;大企业大集团垄断市场、主导控制产业发展的趋势加速,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企业拓展市场空间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大多数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较弱,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高素质企业家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竞争力难以提升,市场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我市工业产业绝大多数不在国家、省产业振兴纲要范畴,难以获得大项目的支持。
二是资源和能源挑战日益突出。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利润大量向采掘业等上游行业集中,下游制造业因市场竞争或政府限价,无法进行价格传导,利润不断下降甚至亏损。同时,煤电油运供需紧张,特别是土地供给日益严格,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加大、扩张能力受到束缚。
三是招商引资和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土地价格、税收、收费等优惠政策与周边省份相比没有优势,吸引投资的载体不大不强,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程序严格,企业信用担保推进缓慢,致使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项目资金十分紧张。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重点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仙居恩施”建设,发展生态工业,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步伐,坚持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和已形成的六大支柱产业优势,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牢固树立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思想,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资源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全市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工业增量翻番的目标。
2、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工
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围绕推进“仙居恩施”建设,探索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洁净生产,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关联度;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工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引导企业项目入园建设发展。
3、坚持突出特色。充分利用资源和特色优势,根据资源秉赋,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重点围绕绿色富硒食品、水电能源、矿产资源和农林等生物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食品、能源、矿产建材、药化和生物产业。
4、坚持扩大开放。坚持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集聚发展要素,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实施体制东接、资金东引、产业东联,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采取招商引资、利用民资、上市融资等办法,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水平。
5、坚持项目带动。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比较优势,抓好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编制质量和水平,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大工程进入国家和省、州“十二五”规划项目并得以实施,力争规划中的每个发展重点都有项目支撑。
6、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加科技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特色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三)发展目标。
——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达到14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达到55亿元。
——规模工业户数每年增加10户以上,期末突破150户;每年培育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力争期末超亿元企业达到25家,力争培育上市企业2家以上。
——规模企业利税年均增长15%,期末超过18亿元。
——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入100亿元以上,争取每年有20家投资超千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现省、州、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发展重点。
全市“十二五”工业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重点扶持六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富硒绿色食品。按照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延伸链条、提高档次的总体思路,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明显、实力雄厚、加工增值率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10家。突出肉食品、茶叶加工、特色蔬菜、副食饮料四大重点,实施湖北省思乐牧业集团有限公司50万头生猪屠宰及肉食品加工,支持恩施玉露茶叶集团公司茶叶综合精深加工、恩施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中心及物流配送中心、恩施宜恒植物油有限公司扩建植物油生产线及茶油精深加工、湖北省恩施新美农业有限公司恩施新美生态农业科技园、基地、加工厂房、冻库、科研大楼、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慧农农业、巨鑫公司等企业特色蔬菜,开来饮料、元福食品、茂和食品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十二五”期末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具体项目详见“十二五”工业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2、推进中烟恩施卷烟厂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档升级,加大金叶烟草技改扩能以及锦华纸业、卷烟材料和包装、印刷配套企业的扩能技改,“十二五”期末实现产值50亿元。
3、水电能源。围绕水电能源、火力发电、洁净能源三大重点,继续加大水电、煤矸石、风力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姚家坪、太阳河分水滩等水电站,大唐国际发电有限公司2×30mw煤矸石发电装机9万千瓦的风力发电项目,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支持圣奥新能源、慧聚太阳能企业项目建设,推进清江煤矿、太阳矿业等公司煤炭扩能技改项目建设以及亿利达等公司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和通龙燃气公司年供气5000万立方米项目建设。“十二五”期末实现工业
总产值30亿元(具体项目详见“十二五”工业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4、矿产建材。坚持综合开发与深度加工相结合,加强对铁矿、高岭土、石灰石等矿产及林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建设100万吨铁矿开采精选、5万吨高岭土开采加工、6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5万立方米人造板、5万套实木家俱、10万套实木套装门以及陶瓷、塑钢和节能环保建材产品等项目。“十二五”期末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具体项目详见“十二五”工业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5、医药化工。充分发挥“华中药库”的资源优势,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积极推进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加快重点制药企业技术改造,开发具有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加大对弘翔药业有限公司年产2500吨中药饮片、恩施自治州佳保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吨厚朴叶、恩施市锦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用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提取喜树碱项目及湖北恩华生物开发有限公司500吨生物提取物生产线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十二五”期末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具体项目详见“十二五”工业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6、机电制造。加快实施恩施长源轴承有限公司、恩施工具有限公司扩建改造,支持山泰公司、信达公司扩大缸体及钢构生产线,招商引资建设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十二五”期末实现产值5亿元(具体项目详见“十二五”工业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四、主要措施
1、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一区六园基本构想,突出开发区规划、建设。继续坚持“机制活区、科技兴区、工业主导、全面发展”的基本方略,按照“防止产业趋同、鼓励错位竞争、形成项目关联群”的战备思路,抓住大机遇,制定大规划,实施大开发,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推进大发展。到2015年,全面完成2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础配套建设,在硒都工业区重点建设三个工业园即建设年产50亿元的食品工业园、年产值50亿元的烟草工业园以及高新技术工业园,在高桥坝、七里坪工业园重点建设建材、机械制造工业园,在大沙坝主要建设好医药化工工业园。
2、着力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围绕富硒绿色食品和医药化工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能、建材矿产等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推进煤炭技改扩能,促进石煤(煤矸石)综合利用,抓好节能建材产品开发,整合林产品加工企业,推进林产品深加工,规范矿产有序开采,综合利用,促进建材产业发展;壮大烟草工业,推进卷烟技改扩能,调整产品结构,加强配套建设,壮大烟草工业;提升机电产业、扩大缸体、轴承、钢结构生产规模,推进汽车零部件项目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抓好沿海及东部地区电子产品产业转移,提升机电制造产业。
3、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工业项目112个,总投资150亿元。按照重点产业分类,富硒绿色食品项目39个,总投资37亿元;烟草产业项目3个,总投资3亿元;水电能源项目16个,总投资75亿元;矿产建材项目26个,总投资26亿元;医药化工项目15个,总投资9亿元;机械制造项目13个,总投资5亿元。项目完工全面达产后可新增产值100亿元。同时,筛选出30个信息产业项目,总投资4亿元。在项目实施中突出四项重点:一是突出技术改造,支持“退城进园”及入园企业项目建设;二是实施“双亿元项目工程”,“十二五”期间内推进30个以上投资过亿元、产值过亿元项目建设;三是推进信息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四是加大对工业项目建设的调度力度,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重点调度、重点帮扶,促其达产达效。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筑巢引凤,吸纳更多的市外资金,推进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4、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必须依托一大批骨干企业支撑。一是实施“双十佳”十佳龙头企业、十佳成长企业扶持规划,选择一批优势企业进入“双十佳”给予重点扶持,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培育2—3家上市企业。二是继续抓好企业成长工程,每年新
增规模以上企业10个,新培育过亿元企业3家,新注册企业50家。
5、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要有突破性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要紧紧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和创立科技攻关小组,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和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建企业技术联合、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全市工业提档升级。
6、加大政策争取力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十二五”规划精神,准确了解和掌握关于工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信息和政策导向,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项目准备、园区建设、技术改造、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衔接对应,争取获得最大的政策支持。
7、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工业经济领导体系,继续坚持“四个一”制度,切实关心、支持、尊重企业界人士,积极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工业项目策划机制,超前规划,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增强工业用地项目承载能力,精心谋划重点项目,组建项目规划专办,构建以政府引导支持、部门协助、以企业为主体的项目策划机制,根据资源优势,结合产业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论证一批重点项目,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库。建立监管机制,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建项目规划、评审、申报、验收工作专班;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工业经济发展的考核,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考核办法。
8、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效益、人才是竞争力的观念,遵循人才市场化配置原则,坚持引育并重,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人才培育机制,建设好企业家、科技人才、市场经营者三支队伍,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
第二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泸溪县商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自“十一五”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扩内需、保增速、抓项目、求发展”以招商引资为龙头,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开辟新兴市场,稳步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和万村千乡工作,我县商务工作成效显著,现将近几年来商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05、2006、2007、2008、2009五年共签订招商引资意向、协议、合同项目42个,合同引资33.12亿元。2005、2006、2007、2008、2009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0.87亿元、1.89亿元、3.2亿元、5.03亿、6.29亿元,五年增幅分别为64.5%、117.2%、69.3%、57.2%。、25.1%每年到位资金在上年基础上净增1个亿以上。今年年截止到9月底共引进项目 15 个,合同引资22238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达59480万元,同比增长29.84%,占州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的76.25%。虽然近几年来在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下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招商引资的步伐,但是我局自今年以来正积极探索从东部和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我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外经外贸工作扎实深入
1、截止今年9月底全县共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和备案注册企业25家,其中常年开展对外贸易并有较大业绩的有鑫兴冶化、金天铝业、金旭冶化、鑫海锌品、晓园生物等5家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县大部门外贸企业已经开始开展自营进出口贸易,更有望在年底前实现湘西自治州加工贸易零的突破;还有泸溪的农业支柱产业椪柑也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计划于今年12月份在县级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俄罗斯椪柑组展会,全面打造 “泸溪椪柑知名品牌”,为今后外贸出口任务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经过这几年来我局扎实工作的努力,多次汇报,今年四月份省人民政府已经认定武溪工业园区为湖南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基地,主要特色产业为不锈钢、有色金属。为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和有力的保障。
三、内贸工作稳步推进
1、“东桑西移”工作示范点工作进展顺利:自“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以来为增加老百姓收入,消灭产业空白树。我局将此项工程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于今年会同州商务局、州农业局在潭溪、武溪镇,新办桑蚕示范点320余亩,新开面积有3000余亩,这项措施可使老百姓增收20多万元。
2、“成品油”安全排查
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与正确指导下,为了消除成品油安全隐患,我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每年在分管商务的副县长的带领下,局班子成员与安监局主要负责人配合到全县所有加油点检查,排除“成品油”安全隐患。
3、定点屠宰监管日渐规范
“十一五”期间为了搞好生猪定点屠宰厂基础建设及标准化升级,防止和避免肉产品注水及病害猪流入市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在县级领导的重视下我局督促屠宰场加快技术进步,推行机械化屠宰、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强化定点屠宰企业出厂肉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同时要求屠宰场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做到“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由于实行“一票制”统一纳税收费和多部门强有力的联合执法,杜绝了逃、漏税费,取得了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惠农千万家
为发展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促进农村消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商务部实施了“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市场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把家电下乡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这几年以来,我县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工程建设,我局多次下乡与农民朋友直接沟通,了解最新动态,掌握农民购买心理与购买力度,使家乡下乡产品不断完善其机制,从而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信任和支持。现“万村千乡”工程,基本完成乡镇农家店10余家;“家电下乡”工程,完成备案已有80家,销售达到5241台(件),销售总金额达到957.1779万元,农民实得补贴124.1038万元。惠农政策,进展超过预计,来势喜人。
十二五发展规划: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局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组。经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精心论证,并征求各方意见,形成了泸溪县商务局“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将规划上报,请予审定: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引外资、扩内需、促出口、保增长”不断创新商务工作机制,不断突出以商招商,强化物流项目建设,完善城区市场功能配套,提高服务业水平。以全面激活农村市场消费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通过强化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和城区商业区建设;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培育新型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商贸流通企业;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规范成品油、药品、酒类流通及生猪定点屠宰市场秩序,净化市场消费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总的目标
“十二五”期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5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达1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未来五年,编制泸溪县商务网点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总量达30万平方米。实现生产服务行业与生活服务行业协调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市场体系。到2015年,成品油、药品、生猪定点屠宰、酒类等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市场税收大幅增加。
三、工作重点
一是制订成品油“十二五”零售体系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道路建设与改造迅猛发展。到“十二五”末期,车辆拥有量预计年增长15%,成品油销售量预计年增长15%。“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加油站25座。其分布为 :城区5座、国省道4座、县乡道16座。
二是加强屠宰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屠宰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宰杀率。加强乡镇中心屠宰场的辐射能力,缩减乡镇屠宰点,强化冷鲜肉市场监管,生猪定点屠宰率城区100%,乡镇达98%以上。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生猪定点屠宰量年5万头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屠宰。
三是建立完善药品流通管理体制。根据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通知》精神,“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五项主要工作:一是研究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有关促进政策并组织实施;二是维护公平竞争,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三是指导和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业组织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四是建立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
五是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开展业务培训,推动行业信用建设。
四是着力搞好外贸自营出口。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前提下,“十二五”期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10家,培育扶持龙头出口企业2~3家。工作重点着力于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组织鼓励县域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督促、帮助进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沪洽周、湘商大会等国内知名会展及各种境外会展。积极打造我县农产品品牌,创造我县出口特色。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县外贸出口突破1000万美元,利用外资突破1000万美元。鼓励支持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国外企业合作,逐步做好外派劳务等工作。
五是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利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新型经营方式,整合商贸流通资源,全面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同时,结合我县县情,重点走农工商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培育发展1~2家大型流通骨干企业、3~4家大型专业市场。改造和完善3~4家集贸市场,配套城乡一体化销售网络。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为抓手,着力打造扩大内需,全面激活我县农村市场,着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着力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的物流中心。
六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四星级酒店的建设,开发休闲旅游,新建高标准的休闲农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营销与策划、礼仪司仪、劳务输出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型产业,规范整顿休闲、沐浴、按摩、足浴等服务行业,全面提升餐饮住宿行业的服务水平。七是开展协会工作,加强行业自律。为了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按照“企业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未来五年,在现已成立成餐饮协会的基础上成立药品流通业等行业协会,不断促进我县服务贸易经营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联合与合作,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规范服务贸易行业行为。
八是加强商务综合执法。“十二五”期间要把商务综合执法工作落实到实处。加强酒类管理,对全县各批发企业、名酒店铺、商场超市等场所进行监管,消除监管“盲点”,杜绝管理漏洞,严禁不合格酒产品进入市场,让群众喝上“放心酒”;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以及销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违法行为,规范定点屠宰市场,让群众吃上“放心肉”;打击成品油超范围经营、以次充好等违规行为,取缔无证经营,关闭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点,保障成品油市场安全稳定运营。切实转变商务管理职能,履行市场管理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范文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驱动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高强度投入、跨越式增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为建成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奠定
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
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㈣发展四大行业
——食品加工。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商圈及物流优势,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扶持一批名牌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集中和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引导、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包含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等众多环节的完整的食品加工链条,使我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成本优势,在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科技现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之上,采取政府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业。
——包装印务。适应广告、印刷、包装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寸滩港现代物流中心、XX城商务中心、观音桥商贸中心建设,推动我区现有包装印务企业提档提速和新发展一批包装印务企业,做大做强包装印务产业,构建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构筑印务产业基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积极丰富印务产业文化内涵,将发展包装印务企业与发展都市工业相结合,做大做强我区印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建材、新材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的新需求,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把我区建材工业培育成为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工业废渣得以有效利用、能源消耗得以有效降低的新型产业。围绕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
㈤实施五大战略
——投资促进战略。开拓创新工业投资领域,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对工业产业增加投入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保持支柱产业投资的领先位置,加大重点产业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汽车及汽摩零配件、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投入。通过有效的工业投入,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工业科技工作要以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从全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需求入手,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凝练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产业结构
优化,提高我区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战略。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规划中,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发展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树立产业集群理念,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安、海尔、中集等三大产业集群,依靠三大产业强势龙头带动全区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市
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集群战略中逐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并以名牌企业为龙头,推动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加紧组织制定XX发展工业经济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完善对名牌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名牌,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强化名牌意识宣传,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激励区内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区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我区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
㈥狠抓六大举措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顺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工业管理部门从“企业主管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转变,提高工业管理部门对工业经济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大工业经济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引导重点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引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解决好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也可以采取年薪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摒弃那种“我管企业”的旧思想,确立“我为企业”的新思维。制定推出“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维权投拆制度”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并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对于重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要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确保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撑,转变增长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我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方针。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名牌带动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资源向名牌集中。通过强化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楼宇集中,在工业发展区域上形成合理布局,使园区间、楼宇间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工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制定工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依托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建立工业教育基地,培养大量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立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培养、输送、就业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同时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驱动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高强度投入、跨越式增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为建成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
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㈣发展四大行业
——食品加工。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商圈及物流优势,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扶持一批名牌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集中和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引导、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包含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等众多环节的完整的食品加工链条,使我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成本优势,在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科技现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之上,采取政府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业。
——包装印务。适应广告、印刷、包装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寸滩港现代物流中心、XX城商务中心、观音桥商贸中心建设,推动我区现有包装印务企业提档提速和新发展一批包装印务企业,做大做强包装印务产业,构建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构筑印务产业基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积极丰富印务产业文化内涵,将发展包装印务企业与发展都市工业相结合,做大做强我区印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建材、新材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的新需求,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把我区建材工业培育成为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工业废渣得以有效利用、能源消耗得以有效降低的新型产业。围绕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
㈤实施五大战略
——投资促进战略。开拓创新工业投资领域,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对工业产业增加投入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保持支柱产业投资的领先位置,加大重点产业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汽车及汽摩零配件、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投入。通过有效的工业投入,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工业科技工作要以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从全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需求入手,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凝练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我区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战略。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规划中,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发展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树立产业集群理念,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安、海尔、中集等三大产业集群,依靠三大产业强势龙头带动全区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集群战略中逐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并以名牌企业为龙头,推动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加紧组织制定XX发展工业经济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完善对名牌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名牌,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强化名牌意识宣传,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激励区内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区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我区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
㈥狠抓六大举措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顺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工业管理部门从“企业主管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转变,提高工业管理部门对工业经济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大工业经济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引导重点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引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解决好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也可以采取年薪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摒弃那种“我管企业”的旧思想,确立“我为企业”的新思维。制定推出“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维权投拆制度”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并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对于重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要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确保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撑,转变增长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我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方针。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名牌带动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资源向名牌集中。通过强化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楼宇集中,在工业发展区域上形成合理布局,使园区间、楼宇间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工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制定工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依托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建立工业教育基地,培养大量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立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培养、输送、就业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同时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怀柔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怀柔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2006年4月5日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怀柔工业发展状况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 “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一)主要经济指标
(二)行业发展目标
(三)科技进步目标
(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工业生产基地)建设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结构
(三)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集群,实施企业倍增计划
(四)继续走“引进扩张、引进调整、引进强区”之路
(五)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挖掘内涵式发展潜力
(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第三部分 2020年远景展望
一、发展战略
二、奋斗目标
编制依据:
1、国家和北京市编制的“十一五”规划的有关精神和要求
2、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3、《北京市怀柔区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
4、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关于《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纲要》
序 言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怀柔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跨越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面临着城乡统筹发展和北京2008年奥运商机,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怀柔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战略大发展的总体目标,正确处理好生态涵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自主创新型、生态环保型为导向,发展低消耗、无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创建出具有怀柔特色的新型生态工业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怀柔工业发展状况
“十五”时期,怀柔工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食品饮料、包装印刷三大主导行业,培育生物医药和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保持着高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是“十五”期间推动我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8.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84.1亿元,工业利润9.3亿元,工业增加值36.4亿元,工业税金11.81亿元,出口交货值6.79亿元。乡镇企业完成企业总收入120.1亿元,企业总利润10.3亿元,企业增加值26.1亿元。
上述主要经济指标与2000年相比,工业产值增长120.1%,工业收入增长130.0%,工业利润增长120.4%,工业增加值增长119.3%,工业税金增长240.2%,出口交货值增长67.0%,乡镇企业总收入增长62.8%,企业总利润增长128.1%,企业增加值增长104.4%,年均分别增长17.1%、18.1%、17.1%、17.0%、27.7%、10.8%、10.2%、17.9%和15.4%。实现了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全面完成了全区工业、乡镇企业“十五”发展计划。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制度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1、行业特色明显,骨干行业拉动作用强劲。
从“九五到十五”经过十年的调整,行业优势进一步显现,支柱产业日趋成熟。以都市型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食品饮料、包装印刷、汽车及零配件三大主导行业进一步壮大,三大主导行业2005年完成工业收入143.1亿元、工业利润7.2亿元、工业增加值26.3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量的77.7%、77.4%和72%。与2000年相比,工业收入增长111.2亿元、工业利润增长6.2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21.7亿元,年均分别递增33.2 %、48.4% 和 41.7%。
高新技术产业中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机械电子等通过重组、引进新项目逐步壮大,生物工程和新医药行业新引进了玛诺公司、北京一生物、森星医药、瑞普森生物等企业。机械电子行业新引进了富连京制冷、冬之尼电子、安德数字机床、海湾科技和中宸泰克等企业。服装纺织、家具制作、新型建材行业占工业比重同比分别上升0.84、0.88和3.37个百分点。优势骨干行业的发展壮大,为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良好基础。
2、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龙头骨干企业贡献突出。
到2005年底,工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有193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4家。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73.7亿元,工业收入170.9亿元,工业利润8.7亿元,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量的92.1%、92.8%、92.5%和91.8%,其中:福田欧曼、爱芬食品、红星酒业、统一饮品、汇源果汁、大北农饲料、红牛饮料、太平洋制罐、波尔亚太制罐、奥瑞金制罐等龙头骨干企业增长强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对全区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坚持引进扩张、引进调整、引进强区战略,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如:朝日啤酒、统一饮品等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纷纷落户怀柔,全区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4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全部项目达产后可新增生产能力100亿元以上,壮大了优势骨干行业,扩大了经济总量。
4、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期间,区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共有 186家完成重组转制,改革面达 98%,其中产权制度改革企业 176 家,占企业总数的 93 %。通过改革,国有集体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12.24 亿元,盘活资产13.6亿元;引进到位资金8.8亿元,置换职工身份8719人。通过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两个退出”,实现了资产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创建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运行机制。二是推进区直、镇乡、村企业破产和不良债务清偿工作。推进区直、镇乡、村企业改革、破产企业共计15家;对区直、镇乡、村企业不良贷款进行清偿和核销;累计共破产、清偿各类债务11.9亿元,为企业重建信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5、依托科技进步,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到“十五”末,全区工业累计有44家获得市科委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引进开发新产品16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4项,填补国内空白3项;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4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1人。完成ISO9000认证85项,ISO14000认证26 项,红牛饮料和御食园食品获国家食品行业HACCP最高认证,其产品可直接出口。科高大北农饲料获市工业促进局、市乡镇企业局等部门组织评比的现代成果二等奖,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6、清理整治“五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
“十五”期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关闭了一批落后生产工艺和污染严重、资源能源高消耗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北京京都黄金冶炼厂氰化氢气体泄露事故发生后,按照“政府监控、专家指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关闭了黄金生产工艺,并对生产工艺中存放的1300立方米含氰液体进行无害化处置。到2005年底,共关闭非煤矿山企业130家,占全区非煤矿山企业总数145家的90%,同时对已关停的“五小”企业加强监管,进一步巩固关闭成果。
(三)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载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1、构建了“三区十基地”的工业空间布局框架。
到2005年底,我区已建成市级工业开发区三个、区级工业生产基地十个。形成以雁栖工业开发区、杨宋凤翔科技示范区和北房经纬工业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即:山区五镇乡、雁栖镇、怀北镇、怀柔镇、大中富乐、庙城镇、桥梓镇、九渡河镇、渤海镇和欧曼汽车等十大工业生产基地发展的格局。以“三区十基地”为主体的全区工业空间布局结构已经形成。
2、资源整合、标准化厂房建设取得实质效果。
“十五”时期,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化解发展空间不足、资源制约等瓶颈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五年来,盘活、整合土地3000 亩,拆除破旧房屋设施45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7.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8亿元,工业区规划建成区全部达到了“七通一平”标准,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3、布局集中、企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食品饮料、包装印刷、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通讯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全部集中在工业区和工业生产基地内,入区企业达359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46个。2005年,“三区十基地”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8.1亿元,工业收入145.7亿元,工业利润7.83亿元,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量的83.9%、79.1%、84.2%和81.0%。初步形成了布局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区工业在改革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科学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加强调控,有效规避行业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粗放以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三是工业发展空间不足,进一步发展与资源制约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企业规模小,名牌、名企少,缺少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势拉动作用的超大型企业。
第二部分 “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企业集群、发展集约”的工作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走适合怀柔特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推进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
(一)主要经济指标
——工业总产值:“十一五”末380亿元,增长101.5%,年均递增15%。
——工业销售收入:“十一五”末370亿元,增长101%;年均递增15%。
——工业利润:“十一五”末19亿元,增长104.3%;年均递增15%。
——工业增加值:“十一五”末73亿元,增长100.5% ;年均递增15%。
——出口供货额:“十一五”末14亿元,增长105.9%;年均递增15.5%。
——乡镇企业总收入:“十一五”末241亿元,增长100.8%,年均递增15%。
——乡镇企业利润总额:“十一五”末21亿元,增长103.9%,年均递增15%。
——乡镇企业增加值:“十一五”末52亿元,增长99.2%,年均递增15%。“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
(二)行业发展目标
一是充分利用“三区十基地”已形成的集聚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国内大企业总部、科研院所等入驻怀柔,推动高端发展;二是重点引进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电子通讯及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建材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巩固壮大现有汽车及配件、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优势支柱产业,打造都市型产业集群;四是依托工业区和小城镇配套发展为工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五是推进工业开发区和工业生产基地的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到“十一五”末,主导行业从目前三大支柱发展到六至八个具有一定企业集群和产出规模的支柱行业,使全区工业呈现出行业特色突出、产业相溶性强、门类较为宽泛的产业结构,提高全区工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三)科技进步目标
“十一五”时期,继续推进企业品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向深度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积极落实国家扶持品牌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的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院校的联合,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怀柔工业节约型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保障五个再生资源利用示范项目的顺利建设投产;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打造雁栖生态工业园区;推动北京金运通大型轮胎翻修回收利用一体化和汽车拆解回收利用一体化等两个工业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的建立。工业万元GDP能耗下降15%;工业万元GDP水耗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工业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着力打造以杨雁路为中轴、以雁栖开发区为龙头,南连北房经纬工业区和杨宋凤翔科技园区的东部工业经济带,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抓好山区、金桥、聚源地、富乐、雁栖等十个产业基地建设,使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二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8600亩增量土地分期分批规划整合,即雁栖工业开发区4300亩、北房700亩、杨宋1000亩、庙城1000亩、雁栖镇800亩、怀北800亩,总计规划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力争每年有四分之一土地通过征用、流转或租赁的方式取得土地开发权,为下一工业发展创造资源条件。三是严格杜绝土地出现新的闲置,新引进项目在规定时间内未开工建设的,要明确要求其在限定时间内开工建设,逾期要采取措施或依法收回所占土地;进一步加大存量闲置土地整合力度,每年计划整合开发区、工业生产基地内存量闲置土地500亩,建设竣工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四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完善雁栖开发区和镇乡工业区(工业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2006年计划投资2.9亿元,其中雁栖工业区D区投资2亿元、经纬、凤翔工业区和庙城镇聚源地工业生产基地投资9000万元,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结构。
依据各工业区(工业生产基地)发展状况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怀柔工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取向,在工业行业空间布局上,雁栖开发区要着力打造京北都市型产业基地和重要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园区;杨宋凤翔科技园区要以汽车零部件为主打造汽车零部件基地;其他工业区(工业生产基地)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做大做强一到两个优势骨干行业。根据发展需要,整合三个开发区管理体制,实现区域统筹规划,开发、服务与管理,加强协调、联动和互动,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产业集聚的格局。“十一五”时期行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是:全面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先进制造、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优化、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充分利用中科院研究生院落户怀柔的机遇,广泛开展科技研发、应用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北京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继续发展都市型工业,做大做强现有食品饮料、包装印刷行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巩固其支柱作用;加快调整优化汽车制造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核心零部件的企业来怀发展,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服装纺织、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与本地区农业资源关联度高的农产品加工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积极引进高端产业和与工业关联度高的物流业及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努力,怀柔工业将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业门类较为宽泛,优势骨干行业特色更加突出的产业格局。
(三)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集群,实施企业倍增计划。
“十一五”期间,计划选择60个具有发展潜质和成倍增长能力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加强协调服务、政策扶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等途径,创造有利于企业成长壮大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更新装备、更新技术工艺,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等技改措施,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等改革措施,形成内涵与外延互动的发展态势,促进其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强劲拉动作用。到“十一五”末,形成企业规模10-100亿元企业10个、3-10亿元企业12个、1-3亿元企业24个和14种小特精尖产品。
一是重点培育欧曼重卡、爱芬食品、红牛饮料、红星酒业、大北农饲料、玛诺生物制药、统一饮品、奥瑞金制罐、汇源果汁、中冀福庆公司等具有10亿元至百亿元生产规模的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逐步做大做强;二是以东明化学、朝日啤酒、太平洋制罐、波尔亚太制罐、茂华建材、有研粉沫、顺思童服装、英思沃器材、兴发水泥、水兴广振、中东鑫达、希望饮料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3亿元—10亿元规模企业;三是以北京一生物、新源食品、天惠参业、富连京制冷、康师傅饮料、健力宝饮料、丘比食品、红螺食品、御食园食品、长富食品、上海紫江、诚一食品、奥特奇生物、科锐博华电力、奥星恒迅、富春龙车厢、世东凌云、辛营服装、弗拉蒂尼制衣、古诺凡希家具、四维保安器材、新中联包装、斯普乐线缆、福斯特线缆等为重点培育一批1亿元—3亿元企业;四是以中宸泰克、哈威管材、天威瑞恒、刮拉瓶盖、杰普莱斯医疗器械、威亚高性能纤维,科莱恩色母粒、海湾科技、嘉誉诚智能卡、双得利智能仪表、东方磁源、安德数字机床、益美高制冷、雷蒙赛博机电等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小、特、精、尖企业和产品。
(四)继续走“引进扩张、引进调整、引进强区”之路。
全力开展招商引资,为全区工业和乡镇企业持续发展提供项目支撑。一是树立工业发展全局一盘棋思想。举全区之力,以雁栖工业开发区、北房经纬工业区、杨宋凤翔科技园区为主要载体,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力争每年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0个,引进利用区外资金不少于25亿元。二是实施招商选资、绿色招商策略。适度提高项目准入门坎,侧重引进拥有核心技术和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引进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劳动力吸纳能力强、无污染、综合消耗低的项目,杜绝低质量项目落地工业区(工业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引进和培育上下游行业相关联的企业进入园区,提高产业关联度,做长产业链,做大企业集群。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大公司开展招商工作,力争引进一批规模大、牌子响、税收贡献大的优势项目,壮大龙头骨干企业集群。四是实行招商引资领导责任、目标责任和重大项目联系推进责任制度。做到每个招商引资项目都有领导联系、部门推进和专人负责。充分调动各方招商的积极性。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做到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以政府的高效优质服务留住项目,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项目在办理手续、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各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使投资者引得来,留得住,有发展。
(五)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一是在企业创新上,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积极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速产业技术进步。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二是继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名牌、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开发产品深加工等高端技术领域,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巩固现有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加速培育北京知名品牌产品和企业。在未来5—10年内,力争树立几个国际知名的品牌形象,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和跨国企业来怀投资发展。三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充分利用北京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商务流程,互联互通,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重点推进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要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提高对电子商务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投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挖掘内涵式发展潜力。
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业,走适合我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在资源利用上,研究制定《怀柔区工业用地控制指标指导意见》。在节地、节水、动力、能源等资源消耗指标上,进行分类指导,不断提高亩投入强度和亩产出效率;第二,建立企业正常的入驻和退出机制,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进入工业区和工业基地。对现有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和行业逐步淘汰退出,推进产业升级;第三,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内部挖潜。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和项目。第四,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园区建设,实施《循环经济行动方案》。重点抓好大型轮胎翻修厂、亿鑫建材、龙源一手、金铭沃得、哈威管材等5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拟建成汽车拆解回收利用一体化的再生产业基地和废旧轮胎翻新、橡胶加工、混炼胶加工为一体的再生产业基地,推动我区回收再生一体化的规模化发展。
(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面临着良好机遇和外部环境。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重在“生产发展”,在于推动农村的生产力建设,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有三点: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培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三是在山区集中建4个农民生产、就业基地。北部山区在汤河口地区整合不少于500亩的土地,建农产品加工基地;雁栖镇重点是对已经形成的虹鳟鱼一条沟进行整合提高,增强其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渤海镇除利用原渤海工业小区发展部分工业外,着力打造三渡河绿色餐饮走廊;九渡河在团泉地区建1500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抓好以下三方面具体工作:
1、以纳入市、区两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重点,继续推进二三产业专业村建设。每年新发展10个二三产业专业村,推进10个老二三产业专业村巩固提高, 对年内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突出的村,给予重点扶持。
2、整合山区和农村土地资源,在产业发展、产业培育上下功夫。继续探索“集体土地,村民自建”、“土地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向二三产业合理流转,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每年整合山区和农村产业用地200亩。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山区中心镇、村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等项目,每年建设二、三产业项目不少于5个;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在招商引资洽谈时,要把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本地区农民就业作为企业落户的基本要求,围绕企业需求,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形成“定向培训、就近就业、迅速转型”的二三产业就业转移模式,实现农民从培训到上岗的无缝隙就业链条。引导农民以投资者、所有者、经营者身份进入二三产业,鼓励扶持农民自主创业;立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3000个,其中吸纳本地农民就业2000人。
第三部分 2020年远景展望
一、发展战略
怀柔作为首都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京-承走廊上的重要城市,同时是首都东北部都市型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发展思路上要坚持两个第一(环境保护第一,科技进步第一), 面向两大市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把握两个关系(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实现两个突破(绿色工业、生态园区)。要放眼京-承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未来5-10年,将聚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大高地,在40平方公里的新城规划中,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形成产业中有城市,城市中有产业,新城与产业基地连成一体的发展格局。
二、奋斗目标
1、经济总量:按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到2015-2020年经济总量将达到800-1000亿元规模,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2、生态工业: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到2020年,达到最低资源消耗和零有害物排放的生态工业目标,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