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6:4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攻坚时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是我省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发展基础。

1、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9554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781家,完成增加值8182.8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税2860.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1%。钢铁、装备制造、石化、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医药等7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8.1%、22.0%、8.1%、13.7%、16.2%、13.9%和12.6%。钢材产量达到16757.2万吨,持续10年保持全国产量第一;水泥产量达到12594.3万吨,比2005年增长42.4%;维生素B12、维生素C、咖啡因、青霉素工业盐等原料药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焦炭、纯碱等基础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万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8%,年均增长28.2%,其中技术改造投资8823亿元,年均增长25.3%。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钢铁、装备制造、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7.4%提高到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3%提高到9.8%。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河北钢铁、冀中能源、晶龙实业、天威保变、长城汽车、冀东发展等一批龙头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39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6.5%。具有聚集特征的工业园区204个,入区企业1.84万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4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0.4%。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钢材板带比达到57.8%,高档轿车板实现了零的突破,形成了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风电设备、高速动车组、乘用车、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太阳能光伏和索具等一批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产品。

3、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示范工程,截至2010年底,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0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8家,其中国家级6家;突破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平坦化、药物缓释控释技术、半导体照明、高速列车、风光储输等一批重大技术,累计开发新技术1.5万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0项,申请专利4.8万件。蓝鸟家具、华日家具、安平丝网、梅花味精、长城干红、今麦郎方便面、老白干香型酒、露露饮料等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中国驰名商标达到94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49项,省名牌产品达到814项。全省19.4%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科技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41家。

4、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双三十”工程,加快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2.733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累计淘汰炼铁3696万吨、炼钢1888万吨、玻璃5622万重量箱、水泥6139万吨、焦化796万吨、造纸205万吨、酒精15万吨、印染3亿米、制革650万标张等落后生产能力。全省钢铁连铸比连续多年保持100%,居全国领先地位。优质产能比例快速提高,水泥新型干法工艺比重达到85%,玻璃浮法工艺比重达到78%,分别比2005年提高55个和45个百分点。

5、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到45.6万公里,电话用户数达到5604.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9.7%;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00万户,网民达到2197万人,居全国第6位;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667万户。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建立了整合12个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网和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和人口与人力资源等5大基础数据库。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扩大。“中国搜丝网”、“中国大营皮毛网”等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成为我省电子商务应用的亮点。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远程教育、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文化信息共享、城市社区信息化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唐山暨曹妃甸列为8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之一。河北钢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工程,近3.5万家中小企业应用了“信息魅力”服务平台。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偏重,缺乏投资回报率高、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步伐缓慢;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度依赖产品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过度依赖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大。

(三)面临环境。

从国际看,气候问题、资源问题已演变为经济竞争的焦点,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资源的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迅速启动,发达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生物、信息等领域正在酝酿新的技术突破,并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再工业化”,意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产业竞争模式呈现新变化,精益生产、精准化管理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绿色壁垒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减少40%至45%,我省目前占比较高的“两高一资”类产品将逐步失去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等战略部署,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省内看,“四个一”战略成为我省工业快速发展的引擎,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一圈、一带、一区、一批的“四个一”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集群经济、链状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集团经济的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调控形成的倒逼压力,促使我省传统的以资源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内循环发展模式加快转变;《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为我省工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深化和拓展“对标行动”,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节能减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战略布局,加快工业由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变,由过分追求量的扩张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完善城镇化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聚集的平台,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加速农业现代化,通过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发展。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促其做大做强。

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保持工业合理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扩大高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规模,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业规模;推进循环经济,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资源和环境等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壮大科研力量,建立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坚持沿海开发与内地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我省沿海地区资源、港口优势,推进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依托冀中南和环首都原有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推进沿海与内陆地区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开放性工业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主动承接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及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移;鼓励我省优势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省外投资办企业或兼并重组省外企业,充分利用省外资源,积极拓展市场空间。

(三)发展目标。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达到1.5万亿元以上。5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万亿元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7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重点企业达到3%以上,拥有科技机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40家、400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10家、200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2%以上。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普遍得到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前10位的钢铁企业产能占全省钢铁产能的75%以上。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5%和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的比重提高到38%以上。

产业聚集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园区)达到65个以上,其中超千亿元10个以上,形成5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工业聚集区完成工业增加值95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创建50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光纤网络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普遍建立环境监测和污染监控信息系统。党政机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网上行政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落后生产能力逐步淘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专栏1:“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性经济

运行工业增加值(亿元)81831500013%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5351250018%预期性技术改造投资(亿元)2205820030%预期性技术

创新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551[0.45]预期性拥有科技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19.425[5.6]预期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家)2740[13]预期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223400[177]预期性类别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性产业

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9.820[10.2]预期性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8.225[6.8]预期性石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2.115[2.9]预期性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比重(%)26.538[11.5]预期性信息化

水平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85预期性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70预期性可持续 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约束性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20]约束性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约束性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约束性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约束性注:[]为五年累计数;主要污染物指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首要任务,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企业装备升级换代,产品提档升级,提高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千亿元基地、百亿元园区和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由大变强、上档升级。

(一)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关键技术突破,鼓励重点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导产业从单台产品向成套设备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创新效益转型,着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按照“资源节约、生产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推动企业聚集,形成车辆装备、工程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产业集群,重点扶持1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装备制造基地。

车辆装备。加快长城汽车乘用车和河北长安微型车等小排量乘用车发展,巩固我省微型车、SUV(运动型多功能越野车)、皮卡车国内产销量领先地位,加快保定长客轻型车建设,提高中高档汽车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工程车、旅居车、高速公路检修车、新型环卫车等高附加值专用车。加快开发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高效节能柴油机、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等汽车零部件。

工程装备。依托宣工、秦冶重工、唐山住友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高驱动液力传动履带推土机、高吨位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盾构机、大型轮廓自动成型掘进机、物探式掘进机、旋挖钻机等整机和相关配套产品,提高技术水平。支持张家口煤机、石家庄煤机、河北天择、冀凯等企业发展新型大功率采掘、提升、洗选设备,做强煤矿装备和油气开采储运装备。

专用设备。依托潮白河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冶金成套设备、电机和传动装置等,依托中钢邢机冶金轧辊、唐山先隆轧辊等企业发展高效连铸机、连续式棒材轧机、高速线材轧机等冶金设备,依托唐山盾石水泥发展立磨、辊压机、日产5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装备主机设备、新型节能水泥设备等,依托太行机械厂加快发展纺织机械设备。

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针对远洋运输和海洋开发需求,发挥我省沿海优势,做大修船,做强造船,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山海关修造船基地、曹妃甸修造船基地、曹妃甸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山海关船舶配套产业园等基地、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多用途散货船、油轮、化学品船、海洋风车安装船等船型的维修制造。

基础产品。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发展大型模锻件和铸锻件、高效电机、金属索具、大型精密模具和轴承、高精齿轮传动装置、高性能刀具、高强度紧固件、液压元器件、橡塑密封件等产品。推进巨力集团索具、博深工具切削工具等扩能改造。抓好滦平北方链条、临西轴承、泊头数控机床等基地建设。

专栏2: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园区 1.保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年产轿车和SUV越野车200万辆、微型车66万辆、CNG客车26万辆、专用车7万辆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

2.潮白河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电机和传动装置、新能源汽车、转炉设备、高炉炉顶设备、连铸机、扇型段棒线材轧机成套设备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

3.沧州管道装备基地。重点发展无缝钢管、螺旋钢管、保温管、防腐耐磨管、弯头等。到2015年,管道装备制造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

4.张家口市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井工煤矿成套输送设备、工业链条及吊索具、露天煤矿破碎站系统及洗选环保设备、大型带式成套输送设备、风机整机及关键部件、大马力推土机和小型挖掘机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5.邯郸专用车生产基地。以利达、思达、新兴重机、宇康、恒天为龙头,重点发展罐式半挂车、高压气体长管半挂车、中压罐式半挂车、旅居车、沥青车、轻型卡车、中重型卡车等。到2015年,年生产能力达到31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6.唐山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以住友建机、住友重机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液压式挖掘机、减速机、冶金设备、矿山设备、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油田开采设备等优势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

7.永年县高强度紧固件基地。依托永年紧固件规模优势,生产各种高强度紧固件。到2015年,年生产能力达到75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40%上升到6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

8.邢台汽车基地。依托长征、红星、金后盾、御捷马等企业,重点发展各种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6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

9.戴卡汽车配套产业园。依托中信戴卡,加快技术升级,进一步扩大产能。到2015年,形成年产1000万只轻量化铝合金车轮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10.曹妃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加快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制造、德龙重工修船、冀东水泥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冀东日彰节能风机制造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组、节能风机、船舶修造、卸船机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11.山海关船舶修造和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巩固国内修船领先地位,大力发展船舶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

12.邢台冶金装备制造及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端精品冶金轧辊、大型连铸连轧设备、重型冶金装备、干熄焦设备以及风电、水电、热电设备用大型铸锻件等。到2015年,年产冶金轧辊3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13.徐水索具工业园。以巨力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软索具、钢丝绳索具、链条索具、梁式吊具、钢拉杆、索具设备、索具连接件等系列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二)做优做强钢铁工业。按照“淘汰落后一批,沿海搬迁一批,就地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的思路,以减量、提档、整合为重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技术改造,推动设备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高技术化,实现由规模扩张向结构调整转变,实现内陆存量压减并向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促进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支持优势企业瞄准高端,做精做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高档板带材、棒线材、管材、型材、特种钢等精品钢材系列,支持钢材深加工,重点发展满足我省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发展需要的造船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涂镀层板、高档轿车面板、电工钢、管线钢、冷轧不锈钢板材等高附加值产品。推进钒钛深加工,发展钒钛制品、钒钛金属、钒合金产品、钒电池、钒钢材深加工等。

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三废”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加强和完善废钢铁综合利用,积极开发适合我省特点的选矿新技术。落实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决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

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支持全省各类钢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上下游产业链重组,打造重组整合新优势、新途径、新模式,推动全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支持河北钢铁、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省内外钢铁企业,形成规模超过5000万吨、3000万吨的2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培育3至5家具有较强实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全省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整合到15家左右,力争省内生产规模前10位的钢铁企业占全省总产能的比重达到75%以上。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办厂(场),积极开拓海外、省外铁矿石、焦煤等原料供应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和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曹妃甸精品钢、京唐港造船船用钢、黄骅港优特钢3大临港基地和承德钒钛制品基地,推进实施唐钢优质板材升级、邯钢优质板材升级、宣钢优质建筑材和钢结构用材系列化、滦县500万吨钢铁、石钢搬迁等一批重大项目。

专栏3:钢铁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1.渤海新区千万吨优特钢基地。大力发展机械、船舶、汽车等行业用钢,积极开发高速重载铁路和石油开采油井管用钢。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

2.曹妃甸精品钢基地。结合淘汰唐山地区的落后产能,加快京唐钢铁公司二期工程。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

3.乐亭千万吨造船用钢基地。结合唐山地区钢铁企业整合和淘汰落后,依托河北钢铁集团唐钢中厚板公司,在乐亭联合建设千万吨造船用钢基地,产品以中(宽)厚板级造船用型钢为主。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4.渤海钢铁集团沿海钢铁基地。以唐山渤海钢铁集团联合重组为基础,在唐山丰南沿海地区建设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重点发展板材和异型材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5.承钢千万吨钒钛制品基地。整合承德钒钛资源,建设国内最大的钒钛制品基地,重点发展含钒钢材、钒渣、高钛渣、钛制品、系列钒产品、钒电池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0亿元。

6.邯郸特种管材基地。推进钢铁材料先进技术的研发和高端无缝钢管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形成年产30万吨双金属复合管和高端无缝钢管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

7.承德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持续推动尾矿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循环经济链条并逐步延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三)推动石化工业循环发展。

按照“扩大规模、集约集聚、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的思路,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产品深加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石化循环经济园区、基地,推进石化工业链状发展、循环发展、聚集发展。建成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任丘石化基地等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基地、园区,其中超千亿元2家。

石油化工。继续抓好石家庄、唐山、沧州临港和任丘4大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加快中石化石家庄炼化、中石油华北石化两个千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石化曹妃甸大型炼化一体化、中海油中捷石化大型炼化一体化、中石油华北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石化沧州炼化500万吨炼油改扩建、石家庄及沧州旭阳化工40万吨己内酰胺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合理、技术先进、上下游产品关联配套的石油化工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省原油年加工能力力争达到4000万吨。

煤化工。以邢台、唐山、邯郸、沧州、张家口等设区市为重点,以冀中能源、开滦集团、旭阳化工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建设冀中南和冀东煤化工基地,围绕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三条主线,坚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发展循环经济,谋划建设煤制气中心、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甲醇制烯烃项目,支持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氢精制等项目建设。

盐化工。加快纯碱、烧碱、PVC(聚氯乙烯树脂)等传统优势产品升级改造步伐,延伸氯碱上下游产业链。依托三友集团、金牛化工、沧州大化集团等优势企业现有产品,加快形成氯碱—TDI—PVC循环经济产品链。鼓励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唐山三友集团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推进宁晋矿盐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河北盛华北方氯碱基地、宁晋盐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精细化工。加快发展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性产品和原料、面向汽车机械产业的结构性材料和产品、面向轻纺产业的差别化和专用化产品与原料,重点发展涂料、染料、塑料加工助剂、橡胶制品及医药中间体、信息用化学品等。推进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工、橡塑产品、化工机械等产业协调发展。坚决淘汰氮肥、农药、氯碱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快邯郸新型化工园区建设,支持奥华化工、建新化工等优势企业发展。

专栏4:石化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1.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三化合一”的循环经济,完善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炼油、己内酰胺、环己酮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2.任丘石化基地。实施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炼油质量升级和100万吨联合芳烃等项目。到2015年,形成1000万吨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0万吨乙烯裂解、40万吨聚乙烯、60万吨乙二醇、100万吨三苯的年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3.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中海油中捷石化千万吨炼油、PVC、TDI、MDI、己内酰胺、二甲苯等项目。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4.邢台煤化工基地。依托旭阳集团、建滔集团、恒源化工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烯烃、异丙苯等产品,加快推进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5.唐山石化基地。打造曹妃甸“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三位一体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加快开滦集团京唐港、曹妃甸煤化工基地建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6.衡水工程橡胶基地。重点发展盆式橡胶支座、板式橡胶支座、桥梁伸缩装置、桥梁支座、橡胶止水带、橡胶水袋等。到2015年,打造成国内同行业规模最大的工程橡胶生产、技术研发和物流配送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

7.冀衡循环经济园区。到2015年,形成年产10万吨高效消毒剂系列产品和500万吨基础及延伸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

8.邯郸新型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燃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

9.宁晋盐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到2015年,形成年产200万吨井矿盐及100万吨纯碱、40万吨离子膜烧碱、40万吨合成氨、10万吨有机硅单体等系列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10.张家口市望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盛华化工北方循环经济氯碱基地建设,重点生产聚氯乙烯树脂、烧碱、片碱、液氯、氧气等。到2015年,形成年产100万吨树脂、1亿块节能环保型蒸压粉煤灰砖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四)改造提升建材工业。

按照“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整合重组、低碳发展”的思路,推进建材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附加值高的新型建材,加快建材工业改造升级步伐,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水泥。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大力推广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线,鼓励壮大下游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等产业链,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的、高品质的水泥构件等深加工产品。支持冀东发展集团在国内外整合重组水泥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全省水泥熟料企业由目前的400家整合到150家左右,力争省内生产规模前3位水泥熟料企业的水泥产量占全省产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31.4%提高到60%以上。支持企业联合重组,通过等量置换落后产能建设新线,推动淘汰落后工作。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水泥散装率达到70%。

玻璃。严格控制平板玻璃产能,遵循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市场导向、兼并重组、合理布局的原则,发展高档用途及深加工玻璃。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节能玻璃、电子平板显示玻璃、汽车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等新型玻璃产业,以及超白、超薄、Low-E玻璃等优质浮法玻璃以及玻璃深加工产品。推广“浮法玻璃在线表面改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平板玻璃生产能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整合省内玻璃企业,推进沙玻集团、耀华玻璃等企业的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玻璃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冀东发展集团、三友集团等企业相机主导重组玻璃企业。到2015年,全省玻璃企业由目前的76家整合到30家左右,力争省内生产规模前3位企业的玻璃产量占全省产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37%提高到70%以上,浮法玻璃产量占玻璃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其中优质浮法玻璃产量比重达80%以上,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

陶瓷。依托惠达陶瓷集团、唐山陶瓷集团等骨干企业,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加强建筑卫生陶瓷品牌建设。加大工业技术研发力度,发展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工业设计,建立各种类型的产业联盟。鼓励陶瓷行业采用大吨位球磨机和大型喷雾干燥塔,推广使用大型辊道窖技术、低温快烧和一次烧成工艺及卫生陶瓷高压注浆工艺改造现有生产线,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专栏5:建筑材料业重点基地、园区

1.沙河优质玻璃基地。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及玻璃深加工、高硼硅耐热玻璃、建筑装饰微晶板材、高铝基板玻璃、新能源玻璃、离线LOW-E镀膜玻璃、电子信息用玻璃基片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

2.武安新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建设节能低碳资源循环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3.广平新型建材基地。建设年产20万吨交通运输工业铝型材生产线,10万吨建筑铝型材生产线;新增40条铝合金型材挤出生产线、44条浇注式隔热铝型材生产线。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

(五)调整优化轻工业。

按照“绿色生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轻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霸州钢木家具等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基地建设。

皮革。积极推广环保型皮革化学材料应用,提升皮革、毛皮的深加工能力,提高终端产品比重。延伸皮革产业链,发展高档多功能鞋面革、沙发革、服装革、汽车座垫革,加快发展皮鞋、皮革毛皮服装、箱包等高中档皮革制品,高档、中档产品比重分别达到20%和50%。淘汰皮革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辛集等皮革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辛集东明皮革、肃宁华斯裘革、辛集梅花皮业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

造纸。调整造纸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档办公用纸、高档文化用纸、工业特种用纸、包装纸及中高档生活用纸产品、彩色新闻纸等,加快低档印刷书写纸、包装纸及纸板等产品的升级换代,中高档产品比重由60%提高到80%。采用深度脱木素技术、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全自动控制系统等改造制浆造纸生产线。推广非木浆碱回收、白泥回用、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技术。提高废纸的回收利用率,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和非木纤维原料开发。淘汰落后造纸生产能力。塑料。重点发展农用塑料、新型工程塑料、功能性塑料、新型塑料制品和汽车、医疗等产业用塑料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广长寿命功能性农用薄膜、特种管材、新型环保阻燃塑料制品、新型免喷涂塑料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快对塑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完善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综合水平。加快沧州明珠、邯郸力尔型材、宝硕股份、华夏实业、亚大塑料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五金制品。开发厨房用品、电动工具、装饰五金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性能、高质量新产品开发速度。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改造钳、刀具、节水喷头、可调套筒、燃气用具、锁具等传统加工工艺和加工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加快虎牌集团、英凯膜金属网等优势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家具。依托香河国家家具质检中心加快建立国家级家具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设计水平。推广使用新型材料和高品质、高性能的家具五金件,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建立健全家具环保达标检测机制,加强对原辅材料及成品的检测,推动家具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家具产品升级。加快蓝鸟、华日、富沃德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日用玻璃和陶瓷制品。加快玻璃瓶罐轻量化进程,提高中高档玻璃器皿和工艺玻璃比重,推进玻璃瓶罐原料标准化、配料自动化、窑炉大型节能化、生产规模化,重点发展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瓶、轻量模制瓶。陶瓷产业重点发展骨质瓷、高石英瓷、强化瓷等,开发航空、化工、电子信息、电力等领域使用的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特种陶瓷等高技术陶瓷,推进陶瓷生产清洁化、标准化,促进节能减排。

加快培育太阳能家用产品、新型节能家电、节能照明电器、新型电池、绿色日用化学品等新兴潜力型轻工产业,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6:轻工行业重点基地、园区

1.霸州钢木家具基地。重点发展各种中高档钢木家具,加强品牌建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

2.安平丝网基地。重点发展铜、铁、不锈钢丝网和聚酯网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

3.邯郸美的集团空调系列产品基地。重点建设总装线、制冷设备备件及电子元件生产线和研发中心等。到2015年,形成年产350万套空调、200台冰箱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4.香河家具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各种中高档家具的生产、销售和物流配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

5.辛集皮革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服装革、皮鞋革、沙发革和皮革制品、服装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

6.白沟箱包产业基地。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发展各种中高档箱包。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7.唐山“北方瓷都”陶瓷生产基地。依托惠达集团、唐山陶瓷集团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日用陶瓷、卫生陶瓷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8.肃宁裘皮基地。重点发展裘皮加工和交易,形成“养殖、原料市场、初加工、裘皮制品深加工、成品市场”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六)改造升级纺织工业。

按照“优化结构、强化创新、产业聚集、名牌带动”的思路,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纺织,做精做专纤维,整合提升印染业,培育壮大产业用纺织品、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终端产品比重提高到35%,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75%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常山纺织等6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基地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差异化、功能化纤维混纺、交织面料,高档色纺纱线及面料,新型纤维面料和多组分纤维面料,加速生态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纺织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淘汰棉纺织行业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高级土工布、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和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加快发展多功能、差别化涤纶、粘胶、氨纶等纤维,超仿真和高仿真仿棉、仿毛纤维,以及碳纤维、芳纶、高强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万吨级竹浆、速生林材浆及纤维、医用生物特种材料等。加快发展高档、舒适、休闲、健康、功能、定制等服装,打造自主服装品牌,支持开发生产具有环保、智能、防火阻燃、抗菌、抗紫外线等特殊功能的功能性家纺产品,以及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家纺产品,着力培育一批服装家纺技术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创意中心。加快常山纺织、唐山三友、邯郸纺织、河北宁纺、河北宏润等骨干企业发展,抓好石家庄常山纺织整体搬迁改造、三友集团40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邯郸海盛威搬迁改造、保定恒天纤维素短纤维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印染合理布局,加快印染工业园区建设。鼓励采用先进工艺设备进行前处理改造,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监测与控制工艺技术,支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印染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淘汰落后印染工艺技术装备。

专栏7:纺织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1.正定纺织服装基地。重点发展棉纺织、服装、家纺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2.高阳纺织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毛巾、毛毯、棉纺、印染。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3.宁晋织染服装基地。重点发展棉纺织、服装加工、印染。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亿元。

4.清河羊绒基地。重点发展羊绒制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5.容城服装基地。重点发展西装、休闲装、棉服、衬衫、内衣、童装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6.邯郸纺织服装工业园。重点发展家纺、服装和印染。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七)发展特色食品工业。按照“质量安全、精深加工、清洁生产、聚集发展”的思路,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调整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设京东食品加工基地等7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基地。

重点巩固粮油加工、方便食品制造、乳制品、肉(禽)类屠宰及加工等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食品添加剂、休闲小食品等特色行业,引导食品工业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高压技术、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静电杀菌技术、速冻升华技术、新型包装技术等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加快食品工业向营养、安全、方便化、功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快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食物资源高效利用,提高食品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超50亿元、超百亿元骨干大型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乳制品、葡萄酒、白酒等行业重组整合。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以及畜牧、水产业的紧密结合,抓好优质奶源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的建设。依托河北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品物流业,鼓励大型专业化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重点建立集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及配送等功能为一体冷链物流体系。

支持京东食品加工、大名县面业、赵县淀粉、衡水现代食品加工等基地建设。推进昌黎葡萄酒、怀涿葡萄酒、隆尧方便食品、沧州小枣、太行红枣及核桃制品、兴隆山楂、唐山板栗和张杂谷等地域品牌向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延伸,增强品牌整体竞争力。加快秦皇岛金海粮油、三河汇福、邢台今麦郎、石家庄君乐宝、衡水老白干、秦皇岛骊骅淀粉、石家庄洛杉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

专栏8:食品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1.京东食品加工基地。以三河汇福粮油、三河福成五丰、大厂福华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牲畜屠宰及深加工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2.隆尧方便食品基地。以今麦郎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各种方便食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3.遵化食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板栗加工、蔬菜加工、果汁生产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4.大名县面业产业基地。以五得利面粉集团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小麦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深度,建设挂面、方便面、速冻食品生产和配送基地。到2015年,形成年产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亿元。

5.赵县淀粉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淀粉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和加工深度。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6.抚昌卢—怀涿葡萄酒基地。到2015年,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形成年产70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7.衡水现代食品基地。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方便食品和饮料制造。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为实现我省产业结构根本改变的重要举措,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等三大优势产业,力争打造成为我省的后续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产业,力争在部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一)新一代信息产业。

按照“依托优势,做大做强、技术创新、合资合作”的思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行业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建设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廊坊市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园区,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通信网络设备。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卫星通信系统、应急通信指挥控制系统、多媒体通信系统、工业监控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元器件等配套行业集群式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信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的合作,继续做大通信系统配套产品。支持54所发展卫星导航产业,立足北斗与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应用,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形成百万套导航终端生产能力。

平板显示。进一步完善液晶显示产业链条,重点支持TFT-LCD液晶材料、液晶模块、液晶屏生产线扩能升级,发展液晶屏生产设备和玻璃基板产业,引进有机电致发光屏和等离子显示屏等项目。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发展激光光源模组、光电器件、显示终端等产业。推进曹妃甸中视中科激光光源产业化和激光电视显示屏幕国产化。抓好旭新玻璃基板、乐凯膜材料等项目建设,巩固现有竞争优势。

半导体照明。加快形成半导体照明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支持外延材料、芯片制造企业完善关键生产工艺和技术,突破大功率管芯的封装技术,推进半导体照明向通用照明、背光源、汽车照明等新的应用领域发展,重点开发白光、高亮度及功率发光二极管光源、城市照明及景观光源、铁路和公路信号显示系统以及高档、智能、大型美化装饰显示系统。支持半导体照明公共检测平台建设。支持石家庄和保定市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扩大市场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同辉电子、鹏远电子、鑫谷光电、冀州雄邦、华威凯德等企业,加快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封装、光源模块及相关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

应用电子。支持网络、医疗、安防、汽车、电力等领域应用电子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培育发展新奥博为核磁共振、介入手术导航系统和秦皇岛康泰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测仪等高端医疗设备,支持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海湾安防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加快发展。

电子专用设备。培育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智能测控设备仪表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晶龙实业集团的单晶炉、石英坩埚,13所、45所清洗、切割、外延炉等生产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扶持东旭玻璃基板生产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加强工业智能控制测试设备仪表的研发生产。

物联网。搭建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重点加快RFID(射频标签)、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中电科河北物联网、廊坊物联网服务、秦皇岛数据产业、唐山物联网技术应用、邯郸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等5个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海量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基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润泽信息港建设,在环首都地区建设为政府机关、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等提供服务的大型信息存储产业园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应用软件,支持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积极拓展软件服务外包,大力推进主机托管、数据中心、内容服务、运行与维护等外包服务。大力推进石家庄、廊坊市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鼓励软件服务企业进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和承接外包业务的能力。突出抓好秦皇岛康泰数字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廊坊信和服务外包基地、保定中石油地球物理科技园等基地和正一电子软件数码动漫、新禾网络储存系统等项目建设。

(二)生物医药产业。

按照“调整结构、技术创新、清洁生产、聚集发展”的思路,加速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与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新版GMP改造升级,加快2个主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医药基地建设,推进3个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培育全国领先、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创新医药品种,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15年,化学原料药与制剂比由6∶4调整到4∶6,中药比重由26%提高到30%。

生物制药。大力开发免疫抑制剂类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多肽类药物,以及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和抗体药物,加快基因重组人血蛋白、丁苯肽等产品的产业化。

化学创新药。重点推进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创新药物、首仿药产业化。推广应用膜分离、手性合成、新型结晶、生物转化等原料药新技术,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质量、产率,促进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靶向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现代中药。重点推进中药材种植生产规范化,加快传统中成药的二次研究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研发生产。培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推广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剂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快中药现代化。

重点建设石家庄、安国两大医药基地,抓好华药工业园、石药制药园区、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等基地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发展物流等相关服务业,提高综合竞争力。重点扶持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石家庄四药、神威药业、以岭药业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三)新能源产业。

按照“整机装备成套化、高端产品规模化、关键技术自主化”的思路,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成套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占领产业部分领域制高点。

光伏发电。进一步提高硅材料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做大做强单晶硅、多晶硅电池,积极开发非晶硅、微晶硅、非硅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加快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自动跟踪装置、储能装置等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抓好保定、邢台市等国家级光伏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保定英利集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晶龙实业集团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天威集团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新奥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及薄膜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风电。重点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为其配套的风电齿轮箱、叶片、风力发电机、液压控制系统、变流器、刹车制动器,以及增速器轴承、发电机轴承和主轴轴承等。加快保定天威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中航惠腾叶片、国电联合动力风力发电机、冀东发展集团兆瓦级直驱风力发电机、中钢邢机风电主轴等技术改造步伐,扩大风电产品规模,提升产品水平和质量。

核电。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核岛补水器和热交换器、管道管件等装备,以及压力容器锻件、主管道锻件、主管道、核级泵、核级阀等配套产品。支持秦皇岛哈电公司核电主设备、石家庄阀门一厂核电阀门、渤海重工和宏润重工核电管道、唐山中冶京唐核电阀门铸件等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成套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网络化和规模化,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重点发展高压大型输变电设备,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轨道交通设备,通用飞机及航空配套装备,自动化系统成套生产装置及工业机器人等。依托保定天威重点发展超高压直流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提高输变电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唐山(丰润)中国动车城建设,提高动车整车设计、总装和配套能力。加快石家庄通用航空、张家口直升机等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唐车公司高速动车组国产化和扩能改造、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搬迁、石飞公司搬迁扩能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中冶京唐公司大型多向模锻件及重型装备自主化、新奥博为柔性加工机器人、廊坊大型医疗检测设备等项目建设。

(五)节能环保产业。

抓住建设“两型社会”和“两型企业”发展的机遇,加强技术攻关和市场开发,大力发展大型节能环保产品和节能技术服务,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基地、园区,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加快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大力推广高效机电设备、环境检测设备、节电节水器具、电袋除尘设备、烟气脱硫脱硝、工业“三废”和有毒有害物质处理、二次资源利用等技术和装备。加快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制造、再利用产业发展,着力抓好承德国家级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航工业再生战略金属及合金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尾矿资源、冶金渣、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脱硫石膏等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废旧资源再制造、再利用示范基地。大力培育节能服务产业,重点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产业和合同污染防治服务产业。加快邯郸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保定节能环保制造业基地、沙城生态工业园、唐山国华高效洁净煤技术大型设备制造基地等基地、园区建设。

(六)新材料产业。

以高性能材料为重点,发展壮大现有优势高性能材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培育新兴材料,继续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先、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材料,促进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复合、纳米、智能等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档焊接材料、工程塑料等材料,鼓励承德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积极研发氟材料、微晶玻璃等新型非金属材料,加快硅材料、钒钛材料、高速钢、非晶带材等基础性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推进河北硅谷年产1200吨碳纤维、河北天元碳硅钛导电陶瓷、河冶科技高速工具钢、中钢研科技集团非晶带材、唐山天赫钛业海绵及钛材料、诚志永华TFT液晶材料、邯郸力尔PVC型材、永诚焊接新材料等项目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产业发展制高点。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制造、动力电池、充电装置、电控系统等研发生产,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重点支持长城汽车、廊坊中华、秦皇岛金程等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海天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风帆AGM(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和动力锂电池、平泉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神州巨电聚合物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电池发展。推动曹妃甸电动汽车、唐山亿威电动车驱动总成、保定宇能电气充电装备等扩能升级。加强与上汽等大公司的合作。鼓励唐山、保定等市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优先在公交、出租等领域应用省产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

(八)海洋产业。

科学规划海洋产业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

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区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和发展,鼓励临海电力生产企业利用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生产,实现余热的回收再利用。加强海水化学元素提取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钙盐、镁盐、钾盐和溴素系列产品加工。推动海藻蛋白类、多糖类、维生素类活性物质规模化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产业化,重点开发抗肿瘤、抗病毒和治疗心脑血管病、老年性疾病等海洋药物。综合开发利用藻类、贝类、棘皮类海产品,加快开发海洋保健食品和化妆品。

专栏9: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基地、园区

1.唐山(丰润)中国动车城。重点建设高速动车组、特种车及相关配套产业生产、科技研发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形成年产1600辆动车组、800辆城市轨道客车、1200辆碳钢车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

2.保定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天威集团、英利、风帆、国电动力为龙头,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光伏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及配套产业、电力电子、汽车电子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

3.邢台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单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太阳能光电、光热产品和太阳能装备。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4.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化学创新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制造业,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提升医药研发、孵化、检测、咨询专业化服务能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5.廊坊信息产业基地(含燕郊)。重点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通信网络产品、新型元器件和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6.廊坊物联网服务产业基地。以云计算、数据加工与处理、网络服务为主体,加快推进润泽国际信息港、信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和产业聚集能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7.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列车制造、检修、轨道运输装备配件及汽车整车和通用飞机等。到2015年,形成年产9万辆CNG运输车、LNG运输车、自卸车等汽车,8—10架高档公务机,160—200架各类通用飞机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8.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传感器设备、微电子和光电子产品、网络接入设备、数字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设备、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应用软件、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平台。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9.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陶瓷新材料、纺织新材料、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新材料、有机光导鼓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10.张家口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及硅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显示关键零部件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11.安国中药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加工业、中药材深加工业、现代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材商贸流通服务业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12.秦皇岛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安防电子、医疗电子和平板显示等。着力打造“中国数谷”和“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集数据传输与服务、软件与技术研发、数据产品生产于一体的数据产业集群。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五、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国家关于加快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十二五”规划确立实施的“四个一”战略,加快构建环首都绿色新兴产业、沿海地区重化工业和冀中南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明确11个设区市的产业发展定位,提高中心城市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突出发展集群经济、特色经济和集团经济,打造一批重点基地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千亿元企业集团,以产业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升级,加速优化我省产业战略布局。

(一)加快环首都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建设环首都14县(市、区)绿色经济圈。按照“面向高端、协作配套、产业互补、绿色发展”的思路,积极参与北京都市型工业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首都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智力资源,以及高端产业溢出效应,加快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建设,提升环首都圈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带。抓住北京第二机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机遇,招商引资,谋划发展临空高新技术产业。面向首都市场,扩大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生产规模。

打造怀来-涿鹿、涿州、燕郊3个对接北京桥头堡。怀来-涿鹿,主要对接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与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依托涿鹿科技园区和沙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产业等,打造环首都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涿州,主要对接北京市永定河经济发展带、中关村(丰台)科技园、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窦店工业开发区、大兴生物产业基地,依托涿州经济开发区和松林店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及其应用产业、特种材料等,打造京南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燕郊,主要对接北京市东部临空经济创新服务中心,依托燕郊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打造京津塘高科技产业带的高端制造基地。加快京津周边其他县(市)电子产品制造、汽车配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与京津配套产业和服务京津产业的发展。

提升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4个中心城市工业发展水平。廊坊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服务外包、食品等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数据云存储基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核心区。保定市重点做大做强能源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业,大力培育应用电子和软件、高端设备和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建成我国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基地和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制造基地。张家口市重点壮大装备制造,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承德市重点巩固钒钛钢铁优势,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扩大食品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智能仪器仪表、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钒钛制品基地。

(二)推进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

打造沿海11县9区经济隆起带。充分发挥沿海地区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强力推进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互动,建设冀东北、冀中南工业聚集区,吸引京津和国内外资源加速向我省沿海地区聚集;引导省内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推动钢铁、石化、建材和重型装备向沿海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

着力发展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和北戴河新区3个新增长极。曹妃甸新区加快培育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我国重要的大型钢铁基地、化工基地、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渤海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特种钢铁产业,着力培育煤化、石化、盐化、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五位一体”的化工产业集群,逐步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化工产业基地和特种钢生产基地。北戴河新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产业,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加快秦皇岛、唐山和沧州3组团经济转型。秦皇岛组团,依托秦皇岛经济开发区、北戴河经济开发区,加快市区装备制造、数据产业、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建设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壮大周边县汽车铸件、粮油加工、葡萄酒酿造等特色产业。唐山组团,重点依托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丰润装备制造园、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园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冶金矿山装备、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系统、节能环保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沿海重化工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支持水泥、陶瓷,以及迁安钢铁与冶金矿山装备、迁西钢铁深加工、滦县食品、玉田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发展。沧州组团,依托沧州经济开发区和沧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石油钻采装备、塑料加工等现代工业,提升市区工业发展水平。

(三)加速冀中南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

加强对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4市的规划协调,推动其与环京津城市群、沿海经济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有利条件,发挥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石家庄市东部新城、邯郸市冀南新区、衡水市滨湖新区、邢台市新区4个产业基地为重点,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设太行山前先进制造业产业带。突出石家庄、邢台、邯郸3个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动周边县(市)产业升级。石家庄市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医药、装备、化工和纺织服装5大产业基地,加快东部产业新城和南部工业区发展,加大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软件、高端装备、循环化工、新型高档纺织品和高档面料等产业扶持力度,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卫星导航、通用飞机等高端制造业基地,带动冀中南先进制造业发展。邢台市重点建设旭阳煤化工园区、光伏光热工业聚集区、汽车产业聚集区、玻璃产业基地、内丘清修岗工业聚集区等节点基地园区,打造太行山前工业隆起带,发展重型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太阳能光伏、煤盐化工、玻璃深加工制造、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等,建成国家级太阳能光伏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和玻璃深加工基地。邯郸市重点建设冀南新区、邯钢工业区、邯郸经济开发区等3大产业平台,发展精品板材、钢材深加工、重型装备、家电制造、新型建材、新材料等,建成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京九铁路、大广高速沿线现代轻工业发展。重点发展衡水市现代轻工产业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邢台市东部纺织产业群、方便食品产业群和邯郸市东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衡水市现代轻工产业群整合市区路北工业聚集区、桃城工业聚集区和武邑循环经济园区,统一规划布局,全力打造以衡水市区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平台,重点发展橡塑制品、玻璃钢制品、精细化工、日用化工、五金机电等,形成带动周边县(市)轻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邢台市东部产业群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方便食品、小家电、自行车、汽摩配件等。邯郸市东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林木板材等。

(四)打造一批大基地园区、企业与链状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一批超千亿元产业基地园区。突出集聚发展、协调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促进产业、知识技术、人才和服务向优势园区集聚,形成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的良好态势。“十二五”期间,继续支持石家庄、保定、唐山、燕郊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廊坊、秦皇岛、临港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壮大,向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迈进,尽快把渤海新区千万吨优特钢、唐山(丰润)中国动车城、保定能源装备、邢台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廊坊信息产业、保定汽车及零部件、潮白河装备、沧州管道装备、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任丘石化等11家基地、园区打造成千亿基地园区,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引力,构建河北省集聚国内外优势发展要素、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扶持省级工业聚集区加快发展,尽快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一批超千亿元企业。重点支持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等2家超千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培育开滦集团、长城汽车集团、新兴铸管集团、邢台晶龙、旭阳化工、保定英利、中石油华北石化公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新奥、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等10家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抓好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推进精深加工、延伸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资源等为纽带,加快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形成立足全球市场、具备参与全球产业竞争能力、体现产业发展方向、行业领先、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树立河北产业标志,打造企业“旗舰”,充分发挥其产业发展核心支撑和领军作用。

一批超千亿元链状产业。加快推进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与完善产业链,大力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链状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形成小麦粉、方便食品、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白酒、葡萄酒、饮料等;化学药及制剂产业链,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辅料、制剂等;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光伏玻璃、电池、单晶硅设备等,以及输变电成套设备、风电设备、汽车、高速动车、现代通信、石油化工、煤化工、优特钢等。

一批超百亿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扶持邢台清河羊绒、高阳纺织、晋州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肃宁裘皮服装、辛集皮革服装、大营皮毛加工等一批纺织服装产业群,卢台和平乡自行车零部件、临西轴承、永年高强度紧固件、沧州孟村和盐山管道、昌黎缝纫机零配件、河间和宁晋电缆、东光包装机械、南皮五金机电等一批装备产业群;香河家具、霸州金属玻璃家具、永清玻璃制品、文安和邢台县板材、曲阳雕刻、安平丝网、武邑金属柜、武强饶阳乐器、枣强玻璃钢等一批轻工产业群,赵县淀粉、张家口坝上马铃薯、怀涿葡萄酒、丰润乳制品、邢台隆尧方便食品、曲周色素、涉县核桃加工、平泉红山绿色食品、昌黎干红葡萄酒、大名粮油等一批食品产业群,沙河玻璃、广平新型建材等建材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0个以上。

专栏10:千亿元工业企业

1.河北钢铁集团。推动企业向沿海转移,重点实施唐钢司家营铁矿二期和南区采选、邯钢精品板材工业区、承钢钒钛制品基地建设、石钢搬迁、涞源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

2.冀中能源集团。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推进实施华北制药集团非粮发酵生物丁醇、新型头孢、新型头孢原料药系列产品、培养基级白蛋白等项目,以及峰峰集团煤焦化、聚苯硫醚和金牛化工PVC等项目建设,实施石煤机搬迁改造。

3.开滦集团。加快区域开发和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曹妃甸、京唐港、新疆和内蒙4大煤化工园区和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区。

4.长城汽车集团。推进中、高档轿车和混合动力、纯电动车型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和产业化,完善轿车和SUV系列产品,开发中高档皮卡车,建成国际领先的汽车技术中心,形成200万辆生产能力。

5.新兴铸管集团。加快高端装备材料产业园、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新兴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推进双金属复合管、煤气联合循环发电专用设备、精密无缝钢管等大项目建设,形成年产450万吨管道、1300万吨钢、30万吨铸锻件、8万吨钢格板的生产能力。

6.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结合淘汰唐山地区的落后产能,积极开展首钢京唐钢铁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形成年产钢1000万吨的能力。

7.新奥集团。发展和延伸能源产业链,提高清洁能源分销运营信息化水平,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装备,拓展生物化工、高端医疗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年产500兆瓦非(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微藻生物质综合利用、地下采煤技术产业化、数字医疗设备等项目。

8.中石油华北石化公司。推进炼油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实施炼油质量升级与安全环保技术改造、乙烯及下游加工等重点项目,形成炼油综合能力1000万吨、乙烯80万吨的生产能力。

9.晶龙实业集团。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加强产业链优势和各种技术优势,提高集团综合竞争力。形成年产单晶硅棒2.1万吨、单晶硅片12亿片、电池7300MW、组件3000MW的生产能力。

10.英利集团。重点发展光伏、电子级硅材料等产品,建设年产1.8万吨多晶硅材料、15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5万台大容量储能飞轮项目,形成年产多晶硅2.4万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6500兆瓦、飞轮储能装置45万套的生产能力。

11.旭阳化工集团。重点发展焦化深加工,构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快邢台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针状焦、炭黑等项目,定州煤焦、生物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PBS降解塑料、异戊橡胶等项目,唐山产业园碳纤维、环氧氯丙烷等项目,沧州产业园己内酰胺、环己酮等项目建设。

12.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推进炼油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实施炼油质量升级与安全环保技术改造、年产40万吨己内酰胺等重点项目,形成炼油综合能力1000万吨、己内酰胺40万吨的生产能力。

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务求实效,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益。

(一)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工艺改造、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提升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手段的普及应用,鼓励企业将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等高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各环节。深化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完善产业链网络化协同设计手段,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推广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加快普及集散控制(DCS)、制造执行(MES)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成套化,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强轻工、纺织、医药、食品等行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重点企业基本普及综合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加快在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调度优化。加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与分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推动食品、医药行业建立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系统,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继续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水平。推广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计算机决策支持(DSS)等信息应用系统,推进无线射频、全球定位、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推进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全球协同的研发设计、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快研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系统,建立从咨询诊断到实施、运维的全程服务体系。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及服务(SaaS)模式,减少中小企业用于硬件、软件、人员的投资。加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财务、人力、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在线培训,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网络进行营销推广,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

强化信息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区域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食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水平,推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平台集成发展。实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工程,支持下一代移动通信、3S(GNSS、GIS、RS)、机器到机器(M2M)、射频识别(RFID)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物流平台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发挥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商贸、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模式,提升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网络,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发挥各类网络和传输方式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网络统筹和共建共享,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宽带化、泛在化和综合化宽带网建设,提高3G网络覆盖率。加快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改造,构建双向互动综合多媒体信息网。进一步完善网络布局,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先导性应用,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强化电子政务应用。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交换共享和网络信息安全三大基础支撑体系,实施党政机关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工程、网上行政服务工程、京津冀信息畅通工程等。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按照集约化、一体化、协同化的原则,加强面向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宏观经济、金融、税收、法人、教育、文化、地理、人口、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管理社会和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业务领域全程信息化,推广社会保障卡,将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先期纳入发卡范围,逐步实现对社会保障服务对象的全覆盖。积极发展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和国民数字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不断夯实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救治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基础。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设备普及,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建立成人在线学习远程学历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网上教学与实训平台。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推广数字城市管理模式,构建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加快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进程。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精准、智能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积极推广智能控制、自动检测、视频监控等技术在优良品种培育、种植养殖生产、疫病防控、节水灌溉、测土施肥、饲料配比、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完善河北农业网站群,整合12136三农服务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方面资源,构建全省农业服务中心,壮大农业专家技术咨询队伍。走低成本、广受益的信息技术普及推广路子,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巩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可靠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强化对农村就业、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治安防控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推动与各类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

(四)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的分析、研究、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建立信息安全检查监督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信息安全检查数据库和检查信息系统,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指挥调度机制、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和通报机制。加强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电子认证,落实等级保护制度。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制定风险评估方法和管理规范,完善风险评估相关的配套规范和工具,积极推进风险评估工作。广泛开展信息安全测评,强化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建立网络信任体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专栏11:信息化重大工程

1.传统优势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工程。结合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从关键环节到全流程的深度融合,每年重点支持100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

2.节能减排信息化工程。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方面的应用。3.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全面推进电网、交通、水利等战略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4.数字旅游工程。建立以主要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要素的一体化数字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业竞争力。5.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工程。重点推进面向企业、行业、产业聚集区和区域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全面应用,加强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集成,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6.农业产业化助推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方面的应用,打造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农业信息服务无差异,促进高效农业、精准农业、订单农业的发展。

7.产业聚集区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善提高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园区数字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园区服务功能和水平,促进产业聚集,为实施我省十二五“一圈、一带、一区、一批”的战略重点提供支撑。

8.网上行政服务工程。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力推行网上行政服务,紧跟下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网站功能,全面提升网站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9.机关办公公共服务平台工程。围绕效能型政府建设,组织开展网上办公,积极推进视频会议、电子公文交换、网上辅助办公等应用,开展移动电子政务研究和应用试点,提高政府机关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10.社会综合治理数字化工程。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急联动、公共安全、司法管理等系统应用,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11.经济运行信息监测工程。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建设和完善经济运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监控系统,提高政府经济调节能力和水平。

12.党政机关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工程。构建省、市两级信息交换共享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食品药品追溯、综合治税及各部门监管信息共享与再开发、再利用。

13.教育资源信息化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全省教育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14.居民健康档案数字化工程。建立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主题数据库,积极开展全省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规范公共卫生管理,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

15.民生保障一卡通工程。以社会保障卡为基础,依托我省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立民生保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省民生保障一卡通,为百姓提供便捷的保障服务。

16.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工程。建设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立河北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17.智能城市与物联网应用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空间规划、公共服务、应急处置、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应用,推广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18.数字社区工程。建设标准统一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开展智能社区试点,鼓励建设数字家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19.京津冀信息畅通工程。按照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纪要确定的九大领域,开展信息共享研究和对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合作试点,分重点、分阶段务实推进。

20.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构筑河北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我省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七、实施九大工程

(一)技术改造工程。实施千项技改工程,围绕钢铁、装备、石化、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11个重点产业,延伸与完善32个产业链条,重点实施创新能力提高、“两化”深度融合、重点企业壮大、产业聚集升级、产品结构优化、节能减排增效、安全生产提升等7大专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着力解决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重、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的瓶颈问题。每年滚动实施1000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二)技术创新工程。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通过合作开发、兼并收购等方式快速提升技术水平,突出抓好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幅提高大中型骨干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中心等专业化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在工业聚集区、开发区(园区)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每年研究开发1000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尤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促进我省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

(三)对标超越工程。深化和拓展对标行动,充分发挥“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产业、企业向高端发展。完善对标指标体系,围绕创新理念、技术装备、研发设计、产品标准、节能减排、经营机制等关键环节开展对标行动。积极打造对标培训交流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完善对标指标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对标交流咨询服务。建立对标政策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对标成效。开展“六个一”对标示范工程,每年创建示范企业、标杆班组各100个,评选标杆工人、优秀推进个人各100个,优秀推进单位、示范产业集群各10个。分行业制定对标技术路线图,开展对标、达标、超标、制标,支持企业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使更多的企业产品、技术、管理成为行业“第一”或“唯一”,对标行动覆盖面到“十二五”末达到95%以上。

(四)产业聚集工程。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聚集,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连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园区。以工业聚集区为载体,扶持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企业“退城进郊”步伐。鼓励企业实施异地搬迁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50个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10个以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工程。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原则,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环保、制造业服务化、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检测认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支持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十大知名品牌会展,培育10个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培育50个工业设计示范企业,建设100个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个总部经济集聚基地,培育20个集成承包示范企业,提升服务能力。

(六)品牌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品牌战略,鼓励企业瞄准主攻方向,在“精、深、专、特”上下功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和特色县域经济品牌。深入推进质量振兴战略,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夯实创建名牌的质量基础。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力争更多的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兼并重组相关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一批知名度、美誉度高的世界知名、中国名牌和河北名牌产品,优势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到2015年,中国名牌产品由49项增加到100项,中国驰名商标由94项增加到150项。

(七)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节水工艺及设备,在工业各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和有偿使用,促进排污权有序流转,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00个“两型”示范企业,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00个节能、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工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中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示范试点工作,改造一批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工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抓好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石家庄市循环化工示范基地、承德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的建设。

(八)军民融合工程。围绕军工电子、航天航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发挥科技先行的优势,打造一批军工民用产业基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把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制造基地、保定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定州长安汽车工业基地、凌云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山海关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邯郸派瑞科技产业园、邯郸汉光办公自动化耗材产业园等8大基地打造成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加快培育唐山曹妃甸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涿州航天科技产业园2个军民融合园区。到2015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

(九)管理提升工程。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我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转变,深入实施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和企业精细化管理,用5年时间,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轮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我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建立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1000家以上,总结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及时向全省企业推广。

八、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按规定提请修订完善《河北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研究制定《河北省信息化条例(草案)》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扩大产能。落实省政府关于技术改造、民营经济发展、工业聚集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向沿海转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引导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我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的骨干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并在资金、土地等要素上给予优先支持。

(二)加大财税扶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其中预算内安排不低于5亿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适度增加,激励性省级财政返还各设区市、县(市)省级工业聚集区的资金中,30%要用于支持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省级产业发展资金、科技经费等要加大对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在省产业发展资金中分项设立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建立淘汰落后产能补助机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国内外各类银行、金融组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扩大信贷投放。鼓励企业通过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上市、风险投资、信托、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适时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争取信贷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重组、互相持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以参股、获取红利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鼓励以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参与项目的建设。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全省再担保体系,开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

(四)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常态化招商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重点扩大与世界500强、央企和国内大型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层次人才。全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主动承接京津地区重化工产业战略转移。积极承接国内产业的转移。充分发挥廊坊“5·18”经洽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的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博览会和专业展览会,支持企业开展网上国际贸易,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鼓励钢铁、建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拓展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来我省建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推进兼并重组。以产业链完善与延伸为纽带,以钢铁、水泥、玻璃、煤炭、医药、食品等行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支持省内企业通过合并、股权和资产收购等方式,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到我省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境外实体企业、知名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支持冀东发展集团整合我省水泥资源。以沙玻集团、耀华玻璃等为主体,推进我省玻璃行业的兼并重组。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尽快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骨干企业。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500至1000亿元、100至500亿元企业,力争分别达到10家、15家、35家以上。

(六)加强项目管理。按照新开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建立重大项目库,加大协调力度,完善各项条件,促进项目按进度达产达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实施重点项目审核、征地、环评绿色通道,确保在承诺时限内完成评审审批。建立技术改造投资统计体系,开展预测预警。建立省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评估考核机制,对组织合理、成效显著的项目单位进行表彰。落实国家准入条件,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对国家限制类项目严禁新建和通过技改扩大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消除安全隐患。

(七)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引进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实现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环境留才。加快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在创业启动资金、工作场所、住宅公寓和商业担保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抓紧培养一支以中高级技工为骨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10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100家人才培养示范企业。充分发挥各类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技术学院等自身优势,培育高水平技术工人。加大对企业核心技术开发有突出贡献、起关键作用的人才激励力度,实施高薪、期权期股、技术入股等政策,使大企业的研究开发岗位能够吸引人才、稳住人才。

(八)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省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快完善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适时开展实施后评估工作,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的考核和奖惩。各设区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等的衔接。省有关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积极参与规划实施。

第二篇:德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德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素材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明显增强、消耗不断降低、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进入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市委、市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超前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的过硬措施,设立亿元规模骨干企业临时还贷周转金,实施“两暂停一严禁一规范”,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了企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信心,保证了全市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2009年,全市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以“重点项目建设年”为契机,加大投入,调优结构,积极推进工业调整振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运行主要运行特点: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6亿元,年均递增25.5%;实现销售收入3276亿元,年均递增28.6%;实现利税388亿元,年均递增24.4%;实现利润196亿元,年均递增17.5%。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35亿元,年均递增22.6%;主营业务收入3706亿元,年均递增25.3%;利税440亿元,年均递增22.1%;利润225亿元,年均递增1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达到3600户,比2005年增 1

加1818户。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1%,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5.3:55.2:29.5调整到2009年的12.4:54.6:33。

(二)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日趋优化,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突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明显、区域比较集中、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文化体育用品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集群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4亿元,实现利税283亿元,利润141亿元,分别占比重的73.8%、73.4%和71.8%。其中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四大优势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7亿元,实现利税243亿元,利润119亿元;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体育四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实现利税93亿元,利润46亿元。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完成产值7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5%,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初步形成了大型企业规模化、小型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格局。2009年,我市大企业的培植又有了新的突破:莱钢永锋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华能国际德州电厂过50亿元,临邑恒源石化进入省百强企业名单。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81家发展到

2009年的615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由17家发展到34家,过20亿元的由4家发展到17家,过30亿元的由3家发展到7家,过50亿元的从无发展到2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848家,比2005年增加552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达48家,比2005年增加27家,过3亿元的企业达15家,比2005年增加12家。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环境条件。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趋势看好,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

有利因素:从国际经济形势看,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触底企稳,出口加速下滑势头将得到抑制,下一步,国际市场需求将会增加,出口企业的订单数量有望进一步回升。从国内因素看,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们直接争取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从我市因素看,国家正在制定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我市四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两大“国字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提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京沪高铁、德大、济邯等铁路和德滨、济乐等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设,都使德州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也为我们发展工业经济带来了难得良机。

制约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需求不足、产能过

剩成为“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更为紧迫。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既面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全新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和国内外经济全面复杂带来的严峻考验。

面对上述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驾驭局势、趋利避害的能力,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十二五”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目标和重点

——经济总量。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50亿元,年均递增15%;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年均增长16%;利税850亿,年均增长15%。

——工业结构。到2015年,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到8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0户;特别是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5%以上。

——重点企业。到2015年,争取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

四、“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度分析,确保目标实现。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扩大监测范围,完善监测调度,抓好重点企业运行的组织协调、监测分析和调度服务,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搞好预测预警,有针对性地谋划,研究应对措施。搞好节日生产调度,保证节日期间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二是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十二五”期间,重点是抓好市场转型,实现单一市场向内销外销均衡型的转变。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消费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时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增加产品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创新营销方式,以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及“网上世博”等为契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加强供需衔接,努力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不定期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国家信贷政策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掌握企业资金需求数量,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体系和工作平台,努力保障企业资金供求总体平衡。

四是加大淘汰落后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若干意见要求,突出建材、钢铁、电力、有色、造纸、棉纺等重点领域,继续抓好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腾出市场空间。要把淘汰计划分解到市,落实到企业,加强调度检查,确保工作进度。

第三篇: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骆铁军详解《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10月26日,在第八届中国钢铁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详细地介绍了即将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基本情况。他透露,如果顺利的话,《规划》将在下月初正式对外发布。

四个判断 三个转变 两个支撑 一条主线

骆铁军用两句话概括了“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的总体情况。第一句是,“十一五”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5年。第二句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他介绍说:“在《规划》中,我们作了四个判断,体现了三个转变,立足两个支撑,坚持一条主线。”

四个基本判断是:第一,钢铁工业规模已经很大,发展迈向新台阶,已具备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第二,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原料价格的制约日益增强。第三,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全球一体化的增强,使中国钢铁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对中国钢铁的影响日益增强。第四,钢铁行业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无论是行业自身还是外部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必须转型、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基于这四个判断,《规划》确定,钢铁工业的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提高,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人才成长转变;第二个转变,是由注重钢铁主业生产经营,向注重生产和服务协调发展转变。第三个转变,是由注重国内发展,向注重国内和国际协调发展转变。

《规划》提出,钢铁行业要立足两个支撑:第一个是要支撑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个是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规划》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确定为钢铁工业“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加快东南沿海布局

骆铁军分析了钢铁工业面临的四大主要问题。

一是品种质量亟待升级。实际上我们的品种质量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是在一种高消费、低标准下满足的需求,是一种粗放式的需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们长期使用300MPa的Ⅱ级螺纹钢来支撑建筑行业,而国外已经使用到500MPa或600MPa。另外,不同行业都提出了轻量化、高强度用钢需求,减量化用钢也是钢材产品升级的方向。二是布局调整进展还比较缓慢。实际上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已经形成了,但是现在就缺一个角——东南角。现在环渤海的5个省、市产能在4亿吨左右,自己消费一半,大部分还要运往东南沿海。因此,从大局上讲,“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在东南沿海布局。三是能源、环境、原料的约束增强。特别是环境,现在除了国家制定了节能减排指标作为各地考核的标准外,还须解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钢铁行业是耗能大户,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节能方面入手。原料问题更加突出,下阶段行业内要加强整顿铁矿石市场秩序,探讨保持上下游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十二五”,钢铁工业靠什么转型,关键是靠技术创新。骆铁军指出,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很多不足:多数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缺乏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才,工艺技术装备和关键品种的创新成果少,研发投入比较低,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基础研究滞后、原始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是“十二五”要努力攻克的不足。

六大目标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规划》对“十二五”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做出了基本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将呈现低增速、低盈利运行态势。

骆铁军介绍说,《规划》确定的总的目标是:钢铁工业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钢铁总量、品种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节能环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企业具备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初步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同时,《规划》还确定了六大目标:

第一是产品升级。产品质量要明显提高,稳定性增强,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等高端品种自给率达到80%,400MPa及以上螺纹钢使用比例超过80%。

第二是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家确定了单位能耗指标是降低16%,我们在做“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时,整个工业的单位能耗指标要降低20%左右,钢铁行业将这一指标确定为18%。同时,提出平均吨钢综合能耗要低于580千克标煤。

第三是产业布局。“十二五”时期,要建成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北钢南运”的问题。

第四是资源保障。基本建立利益共享的铁矿石、煤炭原燃料保障体系,新增境外铁矿石产能1亿吨。

第五是技术创新。《规划》提出,要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达到1.5%,绿色低碳冶炼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高效生产和节能减排等共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第六是产业集中度。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要由48%提高到60%。

九大任务重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优化布局

《规划》还确定了“十二五”钢铁工业的重点领域和任务。主要包括加快产品升级、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兼并重组、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等九个方面。

骆铁军重点介绍了强化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三个方面。

在强化技术创新方面,他指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是推动产品升级,二是促进节能减排。在推动产品升级方面,重点是提高量大面广的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钢铁工业有一些新的技术需要开发,如加快烧结烟气脱硫脱硝、高温高压干熄焦、高炉高效喷煤、能源管理中心的三废综合利用等。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增强冶金科研院所、高校和工程设计单位的创新动力,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工程设

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巩固和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总之,我们认为,钢铁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在于绿色发展,要突出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骆铁军说。

在加快产品升级方面,骆铁军指出:“产品升级要分两个层次:要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品种质量、档次和稳定性放在首位,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大部分企业、大部分品种来说,应该是“十二五”的一个重点。同时,要加大满足新兴产业需求和一些高精尖的品种的开发,但是这个开发主要应由少部分有实力的企业承担,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金的浪费。”

据介绍,工信部和住建部最近准备发布一个关于推广使用Ⅲ级螺纹钢的指导意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Ⅲ级螺纹钢使用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80%。现在新的钢筋混凝土使用规范已于2011年7月正式使用,下一阶段我们还要研究螺纹钢生产标准的修改,彻底取消Ⅱ级螺纹钢。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他指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改变北重南轻的局面,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厂。第二是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等钢铁大省要减量调整区域内钢铁产业布局。第三是中部地区,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不增加钢铁产量,推进产业升级。第四是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西部市场相对独立的区域要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第五是对于新疆、云南等沿边地区,要积极探索利用境外矿产、能源和市场,发展钢铁产业。

第四篇:旌阳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旌阳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旌阳区工业加速发展、改善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为了大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化工业道路,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寻求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增添发展动力,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工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一、旌阳区工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截止2009年底,区属工业企业共1083户,职工平均人数37967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61.13亿元、工业增加值44.39亿元、销售收入144.86亿元、利润总额8.63亿元、利税总额13.03亿元。

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64户,职工平均人数17705人,资产总额77.4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7亿元、工业增加值34.74亿元、销售收入102.46亿元、利润总额6.63亿元、利税总额9.19亿元,综合能耗折标煤32.68万吨, 全员劳动生产率18.38万元/人。

(二)工业布局现状

区属工业在所有乡镇和街道办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含天元)和黄许、德新、孝泉、扬嘉、柏隆五个乡镇工业园区。2009年,“一区五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

产值81.56亿元、工业增加值23.2亿元、销售收入76.51亿元、利润3.68亿元、利税5.57亿元,分别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75.5%、66.8%、74.6%、55.5%、60.6%。

其中,工业集中发展区(含天元)、黄许、德新、孝泉、扬嘉、柏隆分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81亿元、4.83亿元、3.63亿元、5.78亿元、1.86亿元、2.64亿元,分别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1%、4.5%、3.4%、5.3%、1.7%、2.4%。

(三)产业结构现状

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以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产业为支柱。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77.57亿元、72.28亿元、5.52亿元、7.43亿元,分别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71.77%、70.54%、83.25%、80.84%。

2009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5亿元的工业产业中,机械加工业达到35.08亿元,天然气化工业达到26.89亿元,电线电缆制造业达到15.59亿元,新材料产业达到7.75亿元,建材产业达到7.08亿元,食品产业达到6.62亿元。

在产业主导产品上,机械加工产业以发电设备配件、冶金设备配件、专用设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为主,天然气化工产业以天然气开采、化肥生产为主,电线电缆产业以电力电缆、通信电缆为主,新材料产业以塑胶管材、精细化工材料为主,建材产业以水泥、砼制品为主,食品产业以粮油、调味品为主。

(四)“十一五”期间主要成就

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前四年,区属工业企业净增159户,工业经济总量增长2.3倍,提前1年实现“十一五”规划超160亿元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64户,资产总额净增39.7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4倍、工业增加值增长2.4倍、销售收入增长2.3倍、利润总额增长2.7倍、利税总额增长2.2倍, 基本提前1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2、工业投入创历史新高,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8.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73倍。区属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76.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75倍。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户。三大支柱产业的重点企业均实施了重大技术改造,大型机床、数控加工中心、新型合成氨及尿素装置已成为产业主力装备。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1%,新产品主要是风电、核电、智能电网部件,成套机电设备,建材和化工新品种等。

3、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一区五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9.7亿元。“一区五园”建成区面积翻番,入驻企业达到770余户,占区属三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建材、食品产业的比重超过80%。特别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较快,目前建成区面积已达10余平方公里,工业企业由“十五”期末的60余户增加到33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6户,工业总产值达到64.7亿元。

4、支柱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投资76.9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8%,拉动工业投资增长1.24倍。三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6%,其中尤以机械加工发展迅猛,其比重上升11%。其它主要产业中,新材料、建材、食品、纺织服装产业的比重分别+3%、-5%、+1%、+0.6%,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

5、工业产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果。“5.12”特大地震对区属工业造成严重冲击后,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工业战线奋力拼搏下,工业产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果,2年多的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历史上工业投入和产出最快的时期。列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的220个项目,已竣工215项,完成重建投入60.7亿元,提前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双95%”目标。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与省内先进县(市、区)比较,仍然总量偏小、水平不高,且发展速度上也有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上,三大支柱产业占有突出地位,其它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还比较弱小,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更低,产业层次亟待提升。

三是产业集聚度不高。仅机械加工产业具备了产业集群雏形,且产业内部关联度较低,产业链不长、主导产品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资源共享弱等问题突出。

四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仍无销售收入过 4

10亿元企业,缺乏有带动性的大企业支撑。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能力弱,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很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五是工业招商不足,大企业、大项目引进尚无实质进展,引资亿元以下中小型项目居多,且部分项目落地困难。

六是工业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增长,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任务艰巨。目前资源和环境约束效应已经趋强,表现在工业用地问题突出,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供应紧张,交通运输压力增大,环境保护要求提高,人才资源不足。

(六)“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优化布局的有利条件

1、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国内经济明确了“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基调,使“十二五”期间整体上处于危机后的上升时期,有利于工业加快发展。

2、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成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区属工业加快发展的机遇。

3、地震灾区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有助于争取国、省、市的投资、财税政策在工业产业的落实,有利于工业园区、优势产业发展得到更多支持。

4、前期工业大规模灾后重建奠定的基础和灾后重建政策的继续执行,将形成区属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持续的新动力。

5、城乡统筹深入、大力改善民生、发展低碳经济等社会进步进程,将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对工业新 5

兴产业加快发展极为有利。

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三个创一流”的工作要求,结合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市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抓住全国重装基地建设、城乡统筹和灾区产业振兴的机遇,加速壮大区属工业经济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在“十二五”期间,改善工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巩固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发展产业,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空间布局优化、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

到2015年,区属工业总产值达到435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133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19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2.8%。

2、产业结构目标

巩固提升机械加工、电线电缆、天然气化工优势支柱产业,实现机械加工产业向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变,优势支柱产业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着力培育新材料、电子、食品、纺织服装四个加快发展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的比重上升5%以上、达到21%。

3、工业布局目标

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和产业集聚,将“一区五园”整合为“一区四园”,突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发展。把天元镇、扬嘉镇整合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扩展到26平方公里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以上,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20%、达到80%以上,力争把工业集中发展区升格成省级经济技术园区。加快发展黄许、德新、孝泉、柏隆四个乡镇工业园,“一区四园”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6%、达到93%以上。

4、产业素质目标

“十二五”期间工业更新改造累计投入1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达到产品销售收入的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25%以上,新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户、省级技术中心5户、市级技术中心20户。

5、企业成长目标

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50户以上。其中过5亿元企业30户以上、过10亿元企业10户以上、过30亿元企业1至2户。

6、可持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区属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提高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户,建成5户以上清洁生产企业。

三、“十二五”时期重点工作

1、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层次升级。促进优势支柱产业层次提升和加快发展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靠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优化和升级。调动各方面资源,大力促进机械加工产业向装备制造产业在量和质两方面的转变,促进电线电缆产业向新品种、新市场、大规模拓展,促进天然气化工产业在新储量开采、高附加值产品上深入,把新材料、电子、食品、纺织服装四个加快发展产业作为工业招商的重点方向,扶持加快发展产业开拓市场、加快投入产出、迅速扩大规模。

2、突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集中和产业集聚发展。抓住城乡统筹和全市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乡镇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以工业社区为单元,按照宜业适居的原则,适度超前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发挥工业社区在资源集约利用、促进产业集聚、节能减排、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突出效应,提升工业园区的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产业竞争力,深化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布局。大力扶持工业园区内特色产业园、孵化园的建设和发展。

3、突出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抓好50个工业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根据各项目储备情况制订不少于30个重点项目。对项目落地扩大考核部门对象和考核力度,实行重点项目区级领导监督和协 8

调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完善重点项目建设优惠政策、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各类特色项目向上争取支持。加强工业招商力量,组织企业以企招商、以项目引资,着力于引进带动型、总部型项目。

4、突出龙头企业发展,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坚持从优先发展产业中筛选龙头企业并动态管理,实行区级领导联系制度,在政策扶持、要素协调上优先。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市场、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整合上下游企业,构建服务平台,创建特色园区,延伸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兼并、资本运作、上市融资,打造数个有代表性的大企业或集团。

5、突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和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信息服务、营销策划、管理咨询、工程咨询、技术咨询、技术创新、引资、引项、人才引进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所有优先发展产业建立商会或行业协会,以企业孵化园管理机构为主组建小企业服务中心,鼓励和扶持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小企业服务中心或组建小服务机构。

6、突出节能减排增效,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工业新型化方向,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加强节能监管,推广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率,注重以循环经济来规划工业园区的详细布局。依据省、市规划和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以及产能。

四、“十二五”时期工业产业发展主要方向

(一)巩固提升优势支柱产业

1、装备制造产业

到2015年,把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成首个产值和销售收入过百亿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过115亿元、销售收入过108亿元,年均递增22%,比重保持在32%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60亿元。

重点发展电工专用设备、中型发电设备、中型机械加工设备、数字自动化仪表系统、压力容器等成套装备,强化重大技术装备部件、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部件、军工部件配套,加快发展汽车配件、冶金配件、工程机械配件等。把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全市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的重要园区。

2、电线电缆制造产业

到2015年,电线电缆制造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51亿元、销售收入过50亿元,年均递增22%,比重保持在14%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15亿元。

重点发展坚强电网和智能电网专用电缆、重大技术装备特种电缆、低烟无卤阻燃电缆、高性能绕组线、高阻燃电缆、带状光缆、宽频带局域网电缆等。

3、天然气化工产业

到2015年,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80亿元、销售收入过74亿元,年均递增20%,比重保持在22%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投入过30亿元、产业技改投入过 10

20亿元。

重点加快天然气新储量勘探、新探明储量开采和深层天然气开采,重点发展合成氨高浓度化肥、多元复合肥、精细天然气化工产品。

(二)培育加快发展产业

1、新材料产业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32亿元、销售收入过30亿元,年均递增27%,比重上升2%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15亿元。

重点发展新型功能金属材料、新型塑胶制品、新型玻钢材料制品、皮革化工新品种、新能源电池、以材代木制品、新型建材等。

2、电子产业

到2015年,电子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2.5亿元、销售收入过2.4亿元,年均递增35%,比重上升0.5%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2亿元。

重点发展半导体制品、单晶材料制品、多晶材料制品和复合材料制品。

3、食品产业

到2015年,食品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26亿元、销售收入过25亿元,年均递增26%,比重上升1.4%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10亿元。

重点发展肉类精深加工、绿色保鲜蔬菜加工、优质粮油加工、特色调味品、特色风味食品等。

4、纺织服装产业

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过12亿元、销售收入过11.4亿元,年均递增30%,比重上升1.1%以上。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技改投入过10亿元。

重点发展纯棉精纺、纤维混纺、印染加工、服装服饰成品等。

五、主要保障措施

1、全面落实工业发展鼓励政策,制订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办法。

进一步强化政策驱动,全面落实工业发展各项配套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制订进一步鼓励总部经济发展、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等办法,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2、加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夯实工业集中和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

抓好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规编制,统筹工业社区布局。加快西一、二环路的贯通,尽快形成新园区干道网路。协调争取新增变电站尽早开工建设,完善园区电网。协调落实天然气供应增量指标,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统筹给排水工程建设,协调争取集中治污工程尽早建设投运。

3、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培育现代制造服务业。加快融资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优质资源流向优势产 12

业。培育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设计研发、管理咨询、生产力促进、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合作。

4、大力实施工业品牌战略,扩大品牌效应。支持帮助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对新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免检产品、驰名商标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以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的奖励,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5、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支持帮助企业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充实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积极探索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和办法。

6、加强工业发展服务,提高行政效能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认真开展治乱减负工作,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为企业及其职工创造安定和谐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环境。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日

第五篇: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工业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以及富民强镇、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总目标,精神再振奋、目标再加压、标杆再提升,负重俱进,跨越发展,主动融入市《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构建重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园区,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宜居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

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加快对重化工园区、民营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度,着力培育新的工业园区、倾力打造工业重镇。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工业带动一、三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至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不低于8亿元,gdp增长33%,达到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1、计划完成的几大重要的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0万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1.8亿元,工业入(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库税金1100万元。

需完成的重点项目,其中农业项目1个,内容为小官湖鲜切花基地建设;工业项目4个,深圳合兴发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家居项目、南通市新峰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投资2200万元的服装工艺项目、杭州客商李先生投资5000万元的纸浆包装罐项目、青岛客商邱孟国先生投资3000万元的塑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2个,分别为河滨商住区建设项目和商贸步行街项目。

2、“十二五”工业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未来的五年里,全镇将集中所有的力量,根据现有的优势和发展条件,明确定位,坚持市场化动作、企业化招商,全力打造的“三区四基”工程,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大突破。

“三区”:①产业集聚区。规划占地1000多亩的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确保工业投入16亿元,新上规模以上企业16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万元以上项目2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内资达20亿元。②民营工业园区。继续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加大引导典化力度,强力推进民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步伐,争取形成以机械、服装、药品生产、塑料制品、农副产业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倾力打造新型民营工业园。③中心商业区。以东朱堵村为中心,镇区继续向东、向南扩张,形成占地3平方公里的中心商业区,到2015年,平均每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00家。

“四地”:①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镇是一个有着30多年的花卉种植历史,种类齐全,品种优良,以青班线、青抗线为主的精品花卉种植,形成了10000多亩的种植规模,产品主要为大、中、小、高、矮苗,赏花、果、叶品种,乔木、灌木、草本等11个品种100多个系列,花卉产业的兴起发展不仅满足了客户、城市亮化、道路绿化、家庭美化的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我镇的花卉苗木种植将在原来的10000亩基础实现0亩的种植规模,成为镇域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②废品拆旧基地。继续加大推进力度,重点扶持壮大望仙河拆旧业,通过政策引导,多轮驱动,扩大拆旧面,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到2015年,基地拥有废品拆旧专业户100家,其中大户10家,平均年创经济价值5600万元。人均增收450元。

③禽畜养殖基地。积极创优环境,在马朱孟村规划占地100亩,扶持农民发展鸡、鸭、鹅、猪、兰狐等经济动物规模化养殖,以此来带动农民的发家致富,到2015年,养殖基地养殖户将达到150家。

④竹编及稻草帘加工基地,一改寺后和岗尚村过去那种零散型加工,通过引导和采取有效措施,把零散加工户集中到规划区内,扩大加工规模,形成竹编和稻草帘加工基地,到2015年,基地将有加工专业户30家,年可纳税150万元。

下载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5篇模版)

    济南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济政字„2009‟70号)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十......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大全)

    解读《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4月27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交通运输......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文)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详细解读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详细解读 信息来源: 全球铝业网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news.alu1886.com/问:《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包含铝工业的内容,为什么还要......

    中国家电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发布

    中国家电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发布 发表日期:2011-11-25 发表人:转载 上海证券报 《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日前由中国家电协会正式发布。《规划建......

    详细解读《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详细解读《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 全球铝业网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news.alu1886.com/ 问:《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答: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