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课 楚王问鼎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教学个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第二篇:课题四:《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课题四:《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
2、能力目标:理解青铜器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3、情感体验目标: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教学重点、难点与学习重点、难点
1、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的社会风尚,西周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巨大社会变化,都对青铜器器物种类、样式、装饰纹饰内容、青铜器的社会性质、审美风尚发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变化都不能孤立地从青铜器自身寻找原因。
2、本课程难点有二:一是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不熟悉,这段历史文献记载简略,是随着近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进展才逐渐明晰,但仍存在着大量的疑点。
3、再就是,古代青铜器的名称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在教学中要抓住要点,不强求学生一一详记,主要是通过对代表性器物的分析教学生学会鉴赏古代青铜器艺术的要领。内容结构
1、青铜器主要器类(炊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的性质、特点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成就。
2、商后期至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前后辉映的两个高峰,又各自受其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
3、青铜器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青铜器中的礼器是奴隶主贵族政权、军权、神权和财富的象征。
青铜器铭文(金文)内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并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教法与学法
讲解、比较、讨论等方法 教具
教科书、粉笔、资料、图片等。
教学互动过程
一、课前组织
安排学生就坐,稳定学生情绪,作好上课准备。
二、情景导入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象征,那么,青铜器便可以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代表。而夏商周在史学上被成为“青铜时代”。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
1、首先从“楚王问鼎”的典故中引申出古代青铜器的重要性,部分青铜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青铜治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历经了夏、商、周,持续了1500多年的时间,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古代中国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在中国发现的青铜器,不管是数量、种类,还是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2、青铜是什么?
青铜: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且增加硬度,同时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涨大,所以,青铜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小,有较高的铸造性能。青铜器的铸造成功,是人类快出时期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二、青铜器欣赏
提问:你知道得最有名的青铜器是什么? A商代司母戊鼎(着重鼎文化)
1、鼎文化(1)提问:鼎是做什么用的?功能? 鼎原始社会日用的饮食容器。
商周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礼器”。(2)提问:鼎象征什么?看看这些文献和成语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用鼎制度,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文献又载“铸九鼎,像九州”。成语: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 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用作“别上下,明贵贱”
2、青铜工艺的产生及背景
(1)奴隶社会的建立,有了大的集体工作的场所,为青铜器的制造奠定了基础.(2)青铜工艺作为奴隶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青铜器上的铭文直接反映了奴隶社会的真实情况.3、挖掘故事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4、艺术特点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立耳、方腹、四足中空。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立耳、方腹、四足中空。
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
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B商代 四羊方尊(着重讲解铸造工艺的成就)
1、文化起源
文献记载的商代文明仅限于黄河流域,一件无意间发现的青铜器揭开了辉煌的江南商代文明的一角。——四羊方尊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礼器。
2、欣赏
方口大沿,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重达34公斤。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设计奇特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纹饰—— 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四角各塑一羊,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羊胸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饰高浮雕蛇身有爪的龙尊四面正中,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的恰到好处。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铸造工艺
四羊方尊被认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C西周大盂鼎(着重讲解书法成就)
1、造型
造型端庄稳重,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双耳立在口沿上,腹下略鼓,口沿下及足上部均饰饕餮纹,足上部有扉棱。腹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2、书法成就
金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书法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
(1)金文由于是铜铸的,有凝缩力——浑厚(2)笔画上铸的曲线,转折处有弹性——坚劲婉曲。(3)结构上单字端正,——严谨有序。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特征——“器制沉雄厚实,刻镂深重凸出,纹饰狞厉神秘”
问题:为什么说青铜器是狞厉美?狞厉表现在哪?(图片)狞厉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饕餮纹 问题:饕餮象什么?
• 饕餮纹——真实的想象出来的东西。还具有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吃人的饕餮
• 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外族),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袛(本族)。• 狞厉的美通过变形、恐怖的动物形象。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指向了某种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
饕餮纹: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D春秋战国 越王剑(科学技术成就)引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卧薪尝胆”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跃入人们眼帘 春秋战国越王剑——是我国兵器制造史上不朽的杰作 欣赏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它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全剑长55.6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米。剑身上装饰着菱形花纹,剑格(剑柄与剑刃相接处)两面也用蓝色琉璃镶嵌着精美的花纹。镌有八个错金鸟篆体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千古之谜
• 勾践剑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锋芒毕露寒气逼人? • 绚丽的菱形暗纹如何产生? • 古人采用何种精密技术铸出剑柄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个同心圆?
1、锋利结构——锡铜双色剑,剑脊红黄色,刃黄白色。X荧光分析中间铜含量较高,两边锡含量高。从金属性质上来说,铜的韧性好硬度低,而硬度高韧性差在外力冲击下易折断。
观察其他断剑的横断面,(图)分次铸成的。刚柔兼备,智慧令人惊奇。
2、不生锈材料——“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溶点大约在4000℃。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我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工艺。形态记忆合金——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
3、剑表面的纹饰,双面交叉构成的菱形,从剑格到剑峰,随剑体的变化逐渐变小,但视觉上确是规范均匀的,富有装饰性。
纹饰用力擦拭不会磨损,但又不是用机械方法潜入剑身的。像现在的电镀工艺。技术研究人员分析纹饰区和非纹饰区的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这种纹饰的形成,是一种优先腐蚀、氧化的处理方法。青铜表面涂有金属膏剂经扩散处理后,表面呈白色。没有涂金属膏剂的地方是铜黄色。这个剑早期可能是黄白相间的菱形纹饰。后经土壤埋藏的腐蚀,变成黑黄相间的色泽。
4、薄壁同心圆的剑首
由11道极薄的铜片制作的同心圆,最小壁0.2 毫米,最宽壁1 毫米。壁高0.2—2 毫米,槽宽0.3—1 毫米。同心圆的槽底部分布突起的绳纹。现代的青铜铸件技术厚必须大于3毫米否则无法成型。有了各种方法的猜测——车削法,失蜡法等。仔细观察后发现壁内光滑,有的似乎有旋纹。猜测可能是用带齿的模板制作出来的。先用硬木刻出有同心圆的剑首样式。再制作陶范。然后浇铸青铜溶液。薄壁技术源远流长。很多容器口、底厚0.2毫米。E春秋 立鹤方壶(美学成就)造型风格
巧夺天工 青铜时代绝唱
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当然,方壶装饰最为精彩的乃是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以及伫立莲瓣中央一只立鹤。仙鹤亭亭玉立,双翼舒展,引颈欲鸣,表现出的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形神俱佳,栩栩如生,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因此莲鹤方壶被专家们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它说明郑国的工业科技水平特别是青铜器铸造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器物都具有了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反映在艺术造型上,则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
莲鹤方壶的艺术风格已迥然有别于殷商、西周,在盖顶莲瓣中心立一张翅之鹤,全然超出了西周以上神秘凝重的氛围,显露出清新的气息,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在开创一代新风,是时代精神之象征”,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的开端。F秦汉 长信宫灯(着重设计构思的精巧)造型特点
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
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
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三、各个时期的特征(对比特征)
商代的青铜器装饰感强,神秘﹑厚重由权威。西周的青铜器风格趋向俭朴,追求朴素淡雅之美。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造型奇巧,手法趋向写实,纹饰易于理解。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更加轻便,精巧,实用。
四、讲授新课欣赏评述青铜器的分类和用途: 食器:鼎、利簋、甗 酒器:尊、觥、角、爵、觚 水器:鉴、盘 兵器:戈、钺、剑 乐器:铙、铃、编钟、鼓
工具及车马器:犁、锄、镰、铲、斧
四、教师总结本课要点
归纳感受青铜艺术的独特魅力:数量大,造型丰富,种类繁多。质量高,刻有文字,以器件的多少与不同组合来显示地位身份,流行广泛等等。
五、拓展,布置思考题
1.搜集资料,对某件青铜器作一欣赏 2.对青铜艺术作一点评价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中的古代工艺美术专题中,曾接触过青铜艺术,但进行专题欣赏还是第一次。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经典作品,认真研读,有些重点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立鹤方壶”、“越王剑”等要“耳熟能详”。
2.对青铜工艺的一些常识、艺术特点,要重点讨论,作为学生必知的内容。
随堂练习题
1、青铜器的常用纹饰是饕餮纹、夔龙纹等
2、青铜器的分类: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工具及车马器
3、青铜器四个重大时期的特征:(同上)。代表作品
课后拓展题
1、搜集资料,对某件青铜器作一欣赏
2、对青铜艺术作一点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系统分析著名的青铜器物,从司母戊大方鼎国之重器的大重、四羊方尊高超的铸造水平、大盂鼎书法成就、越王剑的科技水平、立鹤方壶美学成就、长信宫灯设计巧妙。全面地展示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成就。让学生叹为观止,由衷的赞叹青铜器的铸造成功。
第三篇:读问鼎有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我一直在实践,读问鼎有感。因为前段时间去了很多地方,一直在整理照片和游记,欠了很多读后感。现在又在弥补我高中以来的一个梦想。金融操盘手,天天在一家投资公司做外汇见习操盘手,天天对着电脑看K线图,感觉很高兴,但是我知道,我真正的兴趣在于销售,天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毕竟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的生活。
《问鼎》写的是一个外企的销售从销售走向副总裁的艰难道路,但是和其他书籍不一样的是,以前看过的书籍总是把主人公写的像好莱坞大片的男主角一样,无所不能,无往不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定会解决,最后一定会取得成功。看过后尽管感到收获很多,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问鼎》这本书则不太一样,写的很真实,把刚开始销售工作和管理经验还有跳槽经历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如实地在写,因为有过一些实习经验,所以看起来特别有感触,特别是团队管理的那一段。因为以前带过团队进行销售。一个人刚工作的时候,有种很强的动力和销售能力,但是后来因为业绩突出开始带领团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很多管理方面的经验都是想当然的,所以团队成绩并不理想,反而挫伤了我的积极性,读后感《读问鼎有感》。所以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格外感同身受。
大四了,最近一直在忙于找工作,很累,心很累,在重庆可以找到很多很不错的工作,但是我还是想选择最终在大连工作,大连这边的校园招聘我又总在重庆,也赶不上,社会招聘倒是很多,但工作确实都很一般。倒是过了很多面试,但是都选择了不签合同。看着朋友们一个个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不得不说,有点急,不过我对于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有些东西得随缘,也急不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高中的一个朋友前两天在QQ上联系了我,说他现在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在祝福他的同时我也在暗暗下着决心。一定要努力追上,以后的路还长,追求成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这个假期少了很多以前的快乐,兄弟们有的忙出国,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工作,有的忙考试,就连我也在温习着高中的梦想,在学习着操盘的技巧。能在大连见面的并不多,见面更多的都是靠电话网络。真实的感受到了一些东西。不知道几年后大家会是什么样子,结婚后大家会是什么样子,希望一切都好吧。还有着一直以来的友谊,没有那么多物质的杂质。
不知道为什么写这一段,抒发点感情吧,每当一个转折点即将到来的时候,总会有种这样的烦闷,前几次转折都这么过来了,每一次转折都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比较顺利,至少对于自己总还是幸运和理想的,这次我相信也一定会这样。就像《问鼎》这本书里写的那样。我终究是会问鼎一份理想的未来。
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还算是一篇读后感吗?也许吧,今天写的真的是一篇感,只是希望,我的朋友们和我都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第四篇:徐州楚王陵导游词
徐州导游词之狮子山楚王陵
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它主要是以汉文化的发达而著名。“两汉文化看徐州”充分说明了徐州的汉文化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徐州出土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汉墓群。狮子山楚王陵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汉墓是考古工作者在94年底至95年初发掘的。据考证墓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这座王陵的出土,对我们考察西汉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地理、封域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汉代人民所创造的这一段历史风情吧。
各位游客,这座墓葬总长117米,总面积851平方米,是徐州目前已经出土的汉墓群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它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和主墓室四个部分组成。现在我们来到了外墓道的扩展处。这一部分没有做完,各位可以看到这里残石林立,这种情况在古代墓葬中非常少见,一般的墓葬凡是在入口处都修凿得很平整。大家请看这些工具,当时工匠们就是用它们来打凿陵墓的。再看这些石头本来是准备做塞石用的,已经凿出了雏形,但因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在一种不正常情况下突然死亡的。等看到后殿时,我们就会了解到他具体的死因。
从这里望过去,最能感受到这座墓葬雄伟宏大的气势。这就是外墓道的主体部分。两侧的墙壁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差不多有五层楼高。这样深又这么窄,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使人抬头仰望之时,会产生一种天荒地老的永恒感来。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墙壁修凿的十分平整,凡是山体本来的自然裂隙,像这些地方都用特制的石条镶补起来,使得整个墙壁看起来更加整齐规范。
在前面墓道接口处,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这种在直墓葬入口发现陪葬墓的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四个字,说明此人是负责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个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务长或后勤部长。
既然有食官,自然就有厨房了,接下来让我们到厨房去看一看。第一间墓室就是庖厨间。各位里面请。这是发掘现场的照片,在这间墓室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像这样看起来很小的陶罐,实际上比一个人双手合抱还要大得多。在这些陶罐旁边,还出土了一些“兰陵丞印”的封泥。我们都读过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后来据此推断兰陵酒源于唐朝,也算年代久远了,而这一发现,却把兰陵酒的历史至少推前了五百年。有了酒,当然还要有菜。在这里,出土了一些鸡和牛的骨头。有趣的是,在鸡骨当中发现有“符离丞印”封泥。这表明这些鸡都是由符离县进贡给楚王的,可见符离集烧鸡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相当著名了,以至作为贡品被进贡到这里。
在这个角上,还有一口水井,很浅,是象征性的。因为当时的人们“视死如生”,生前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拥有。
旁边的这个灯箱上,放着陶甑和铁釜的照片。上面这一件是陶甑,它的底部有孔,相当于蒸笼,大厅的展橱里陈列着它的真品。至于铁釜嘛,就是一只大铁锅了。曹植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指的就是这样的铁釜。这是一组炊具,下面烧火,中间煮,上面蒸,不但设备齐全,而且配套成龙。好,接下去我们到西面瞧一瞧。
这一间是楚王的御府库。在这个位置上,原来是一个漆案子,上面陈列着一组玉器,木器经不起岁月的侵蚀,都已经朽烂了,只剩下这组玉器,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是高足杯、玉耳杯还有玉卮。其中以这一件玉卮最为珍贵,这样的玉卮目前国内仅有两件。另外还出土了一对玉蝉,玉质相当好,像凝脂一样。通常玉蝉都含在死者口中,表示金蝉脱壳,死而复生,而这只玉蝉却是在玉耳杯中出土的,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很可能是取吸风饮露的意思,用不食人间烟火来象征主人品行高洁。
这个室也出土了很多大件的青铜器,如铜壶、铜鼎等等。最精美的要数这两条金腰带。这是其中一条腰带扣放大后的图案。这件带扣是由纯金打造的,重达三百九十多克。图案也非常精美,刻着一只熊、一条龙在嘶咬一匹飞马。这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从整体上突出一种雄浑悲壮的气势。整条腰带是用海贝和金花镶嵌在丝带上面做成的,而海贝只有在偏远的内陆地区才显得珍贵,同时金带扣上的图案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由此,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金带扣很可能来源于中亚地区,所以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依据。在这个室的门口,还出土了一件护卫镇门玉豹,线条流畅,手法细腻,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现在我们把它的复制品放大以后,摆在大厅,当做我们的馆雕,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前面这间墓室是储藏间,出土了大量铜器、炊器、礼器以及一部分漆器。这件铜鑑,实际口径有七十多厘米,青铜器能冶炼到那麽大,却毫无裂纹,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在右面这个角落还有一个大铜 鑑。考古人员进来以后,就发现里面盛满了水,非常清,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有一个木瓢。当时大家都激动不已。一个木瓢在水里泡了二千多年,还能保持原来的形状,简直不可思议!所以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把它取出来。以前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就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水里漂着一节藕,可是一取就散掉了。所以这一次考古人员接受教训,先从下面把水放掉,等木瓢一露出水面,立刻用防腐措施处理。但是很可惜,只要水面轻轻一晃,整个木瓢就像梦一样消散的无影无踪,说起来很有神话色彩吧,可这间墓室更富有神话色彩的是这两件铜豹。和刚才那件带扣上的图案一样,这也是一种夸张变形以后的四不像,既像豹,也像虎,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吉祥兽,有护卫避邪的作用,放在这里是用来镇门的。也许是出于巧合,或者说他们真的能保护这间墓室。我们都知道汉墓有“十墓九盗”之说,这一座也难逃噩运,然而盗墓者的盗洞已经挖到了这个室门前不到十公分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并没有发现这里。我们出来就可以看到盗墓的情况。
再往前走我们就进入主墓室了。四块塞石一组,一共四组、十六块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十米。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者们从天井东侧向西北方向挖盗洞,一直挖到墓门口,定位之准,比今天的考古斟探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塞石—就是现在照片上土填的那块地方,打上牛鼻眼,用绳系住,像牵牛一样平拖出来,然后从这里直接爬进了主墓,因此没有发现后面的三间墓室。刚才我们走进去的那三间都是保存完好的。这就是被盗墓者拖出的塞石照片。盗墓的时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时候—公元8年左右。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而这些塞石每一块都重达五、六吨,这样浩大的工作量,绝不是一两个毛贼、十天八天能干得了的。因此推测,这肯定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这里就是甬道了。这是我们考古工作队进入主墓后,由内向外拍摄的照片,上面的黑颜色,据推测就是被盗墓者的火把熏黑留下的痕迹。当时,盗墓者就是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四块塞石打上牛鼻眼拖出去的。今天,我们把剩下来的这四块拖出去的时候,用大吊车、钢架盘还搞了一个多星期呢?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恐怕只能说:咱们中国古代人的勤劳智慧表现在建设上和破坏上同样有着惊人的成就。
在塞石的内侧有一块朱砂印文,请看,这就是放大以后的形制,写的是“第乙下阳,东方二,简道,广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上面这段文字说明的是这块塞石所处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塞石是由内向外共分甲、乙、丙、丁四组,这一块就是位于第二组下面自东起的第二块塞石。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墓葬的设计者对每一块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准确的标注,可见西汉时期墓葬建设水平之高。
前面这间墓室可以说是一间小型银行了,我们称之为钱库。发掘时,从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钱,一共十七万六千多枚,不但如此,在塞石和甬道的淤土里,每走一步都有大量的铜钱出土。其实盗墓者已经进入主墓了,可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觉得铜钱面值太小,加上已经改朝换代,就更不值钱了,里面有的是金银财宝,所以没有拿。很幸运,给我们留了下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铜钱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墓出土这麽多铜钱的情况非常罕见,而这些铜钱的发现对我们考证这个墓的时代很有用处。
与钱库的情况恰恰相反,对面的墓室出土文物就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被盗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银器都已被盗,只剩下一些铜镜的残片以及铁甲片、铜箭头等。但也有一个地方值得一看。我们进到这个室以后,总会把目光的焦点落到这个地方,人之常情,当年盗墓者就是这样。他们进来后,先把这里扒开看了一下,看看是不是连着王后墓?按照汉代葬制,一般楚王墓和王后墓都是相连相通的,所以这个讲法也说得过去。可扒开来一看,却大失所望。原来这里只不过是山体自然的裂隙,用石条镶补的。可话又说回来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这座山海拔只有54.3米,可有了这座墓葬,它的价值和地位可就大大不同喽。
对面是附属间,原来也是打算打凿侧室的,因为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现在看起来像个猫耳洞,故无法确定它的用途。
说起来这座墓葬最有意思的还是陪葬墓。和其他的墓室不同,这间陪葬墓是用空心砖封门的。一来为了表示区别—这是陪葬墓;二来又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暗示—空心砖比较玲珑,象征女性,这是一间女性陪葬墓。在这里出土了一组玉器,有玉枕、玉佩、玉冲牙、玉舞人等。玉佩就是女子佩在身上,走起来叮叮当当,所谓“环佩叮当”的饰物;还有玉舞人,也是女子佩带的装饰品。这是那位长袖飘飘,舞姿翩然的玉舞人放大后的照片。发掘的时候,地上铺着一层红色的漆皮,是红漆棺朽烂剩下来的,漆皮中浮着死者的牙齿和头盖骨,从陪葬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女子,很可能是楚王的一个嫔妃。至于她到底是痴情殉葬还是被迫殉葬就不得而知了。
前面也是一间陪葬墓。其形制、结构、封门方法都和刚才那间大致相同,但这间墓室被盗的情况却特别严重,几乎可以说已经空无一物了。我们只能推测,这个室离主墓更近,很可能陪葬的嫔妃地位更高,陪葬的器物更精美,所以被盗的如此严重。我们再来看看对面那间。
这个墓室出土了三件非常漂亮的金饰。左边是镶有祖母绿的金带钩,中间是金狮头,右边是金鹈鸪。它们不但金质纯净,雕工也十分精美。但“黄金有价玉无价”,对面这对玉龙更有价值。可是为什么盗墓者没有拿呢?因为当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而且玉龙象征着王权,把它盗出去,用也没什么用,买也没人敢买,留着还容易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盗墓者没敢拿走。这里是一些散落的玉棺片。盗墓者最感兴趣的就是楚王的棺柩。他们进入以后,打碎玉棺,从里面把金银财宝都取走后还不满足,又把楚王身上的金缕玉衣拖出来,抽走了金丝,把玉片扔掉。这种乳白色、半透明的小玉片就是金缕玉衣上面的。这件玉衣共有四千多片玉片组成,最小的一片只有0.5厘米见方,“一寸小一寸巧”,这样精美的玉衣国内还是首次出土,根据打碎的玉棺片我们首先复制了一件玉棺,就放在原来陈放玉棺的位置上。这件玉衣也已经复原,在徐州博物馆中展出。
这就是这座墓葬最主要的部分—楚王棺柩所在地。这件玉棺就是考古工作者根据残存的玉棺板复制的,长2.8米,宽和高都是1.04米,用一千六百多片不同形状的玉片连缀而成。这样的玉棺目前在国内一共只有两件,另一件是河北满城中山王后—窦绾的,但形制要小得多,也没有这一件这麽华美。至于这位楚王,也算煞费苦心,历时十九年,给自己造了这麽大的一座陵墓、这麽漂亮的玉棺,可惜“机关算尽”,最后尸骨还是被盗墓者随便扔了一地,成了千古的讽刺。而且这个墓室位置比较高,室顶还有一个裂隙,两千多年以来,由于墓内积水的作用,大部分文物和楚王的尸骨都被冲到对面的西侧室去了。
这是西侧室发掘现场全景。文物分布十分密集,发掘的时候,几乎没有插足之地。考古工作者采用悬板架空的方法,历时一个多星期才清理完毕。这就是大块的玉棺板,我们主要根据它来复制玉棺。这张照片上还能看到楚王的部分尸骨,最清楚的是下颔骨。各位可以看到,楚王的牙齿保存得相当完好,这是我们推测楚王年龄的重要证据之一—从骨骼来看,这位楚王死的时候很年轻,还不到四十岁。现在我们已经根据他的遗骨复制了一尊楚王像,就放在后室,马上我们就能看到。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些近距离拍摄的玉器照片。半月形的叫做玉璜,它通常是握在手里象征权力的;古人的宇宙观中是以“天圆地方”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圆的玉璧就是用来祭天的。
再向前走就是后殿了。这里原来是乐舞厅,我们从中出土了一组石磬—一种曲尺形的打击乐器,共十七件,复原后的楚王像就放在了这里。这件半身的铜像,是国内首次根据遗骨复制的两千多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据专家考证,他就是西汉时的第三代楚王—刘戊,他是刘邦的侄孙、汉景帝的堂弟。在位二十年,这座墓葬就修了十九年。按照汉代葬制,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墓了,所以规模如此宏大。景帝三年时,野心勃勃的刘戊打算继续扩张,于是联合吴王刘濞,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当然这种争权夺利的战争是没有人民支持的,所以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刘戊便畏罪自杀了,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多岁。因此这座墓葬修得虎头蛇尾,外观十分宏伟,内部修凿却比较粗糙。在东面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明显的、正在打凿的痕迹,但是没有来得及完工。一般来说,棺材都应放在后室正中的地方,寿终正寝嘛。既然没有完工,只好移到了甬道东面的棺床上去了。假如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座墓葬会修成什麽样子。然而在这里,恐怕只能说这是一份历史的遗憾了。
关于这座墓葬的情况,就简要介绍到这里。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到大厅去看一下。看完之后请大家到门口集合。
第五篇:楚王过江续写
西楚霸王项羽八千子弟失江东,但没有失落,带领着二十八人冲出重围,之后恰巧碰到之前失散的一千多人,陈县本来兵力就不多,再加上项羽勇猛无敌,立刻被占领,之后项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许昌,开辟了一条道路,一路打一路逃,到后来逼近了英布的领地,英布二话不说,直接投降,并且攻打彭越,彭越也投降,随即项羽与刘邦再次进入相持的局面。
项羽对此当然不满意,天下原来是我的,为什么要给你?数数自己兵力一共三十万,也不顾英布、彭越劝阻,与韩信的十二万大军进行作战。
这个时候,一件事打乱了韩信原本计划的清清朗朗的计划
韩信(不是多多益善那个,姑且称为韩王信),率兵投降,攻击韩信的后方,韩信派部将前去镇守,原本能稳赢,可是因为一般兵力去抵挡韩王信,结果大败一场,项羽封英布为大将军,彭越为左将军、韩王信为右将军,在韩信边境大败韩信。
这个时候,一股强大的力量终于出手,项羽的老巢,陈县被攻破。
汉高祖刘邦,终于出手了!
项羽得此消息,立马带领三万大军、英布日夜兼程到许昌攻击陈县,刘邦一看完蛋,陈平却不慌不忙,将普通士兵盔甲罩在连同出征的几位重臣中。
这时,项羽立了一个不知名的军师,大败刘邦,夺取陈县,却因为没有屠城,造成了他想杀的没杀掉,不想杀的杀掉了的局面。
这是,前方传来了一个让项羽无比振奋的消息。
彭越在前方败韩信,韩信部队三十万人二十万投降,韩王信转攻蒙古。
项羽大喜,任命英布协同灭韩信,自己去支援韩王信一同攻打蒙古。猛人出马,一个顶百,第一战连斩六百余人,蒙古急忙退却,因为项羽一万对一百万,居然回去时还有七千士兵,而且毫发未损!
这是地形的缘故,项羽士气高涨,蒙古士气低落,且项羽还有韩王信做后勤队长,所以必胜。
这个时候,一名人才来投,这也注定了刘邦的失败。
这个人,叫做萧何,也是刘邦的后勤部长,项羽趁机突击刘邦的后部,将刘邦和韩信切裂开来,这下就算韩信是神,也没有办法了。
韩信还有办法,最后一个办法。
韩信率领所有兵力投降,并计划着到时候全军一起上,杀的项羽片甲不留。这个计划确实是个好计划,但是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1:项羽真的会来吗?
2:项羽知道了怎么办?
3:刘季知道了,带兵杀来就完蛋了。
这三条缺陷,篇篇都漏了。
项羽派了大将英布接受投降,刚来就斩了韩信,大乱,彭越、韩王信从左右杀出,大军乱套,全部投降,刘季带兵杀来,项羽带兵击破刘季的老巢,刘季死战不出,最终死亡,汉高祖就此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