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深入了解全公司共青团工作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全公司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全面把握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脉搏,提高共青团组织对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力度的适应性,掌握基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今后的工作更能贴近团员青年的想法和要求,在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公司团委于近期开展了团员青年思想状况调查。
一、活动组织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由公司团委统一组织,参与对象为公司全体在岗团员青年,调查主要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11月21日至12月中旬,被调查人数为303人,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开展,共下发问卷303份,收回有效问卷285份。问卷调查涉及青年的政治态度、工作状态、工作现状、学习状况及对团组织和公司的意见、建议等诸多方面,共计50道题。公司团委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和分析,从基本情况来看,近94%的团员青年参与了此次问卷填写,基本能够代表和反映大多数团员的意志和愿望。
二、组织情况
公司团委对回收的285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其中男职工248人,女职工37人,年龄20岁以下43人,21-25岁140人,25-28岁62人,28岁以上40人,己婚76人,未婚209人。工龄3年以下138人,3-5年94人,5-10年27人,10年以上26人,其中中专、技校毕业129人,大专毕业83人,本科以上毕业65人。党员23人,团员224人,群众38人。见习生73人,初级职称143人,中级职称46人,技工20人,技师3人。技术人员148人,管理人员64人,政工人员2人,技术工人71人。
三、调查情况简述
1、关于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长远发展方面。对于公司运行的发展规划,有9%的青年很了解,71%的青年基本了解,20%的青年不太了解。认为公司的管理水平非常好的占6%,好的占43%,一般的占46%,很差的占5%。认为目前影响公司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中政策导向的占21%,思想观念占23%,管理体制占23%,分配机制占21%,激励机制占12%。对公司发展前景的开发认为形势良好的占66%,认为困难较多的占17%,认为效益较差的占16%。这说明大部分青年的认知度很高,对企业改革发展普遍关注。在公司的收入分配机制上,认为合理的占12%,基本合理的占64%,不合理的占16%。对自己目前收入非常满意的占3%,满意的占30%,感觉一般的占51%,不满意的占16%。可见在收入分配上,应当注重一方面保证合法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防止差距过分拉大。认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非常合理的占9%,比较合理的占77%,不合理,完全没有科学配置的占14%。在对公司风气的看法上认为好的占19%,一般的占74%。对公司有归属感的占71%,没有的占29%。说明了大部分青年对企业存在较强的归属感,愿意将自身的人生价值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同步发展。
2、关于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政策方面。认为自己的才能在目前工作岗位中全部发挥的占12%,基本发挥的占70%,稍有发挥的占17%。对于自身目前工作状况感到非常满意的占10%,基本满意的占75%,不满意的占14%。其中12%的有跳槽的想法,没有的为70%,对于跳槽的原因认为“收入不丰厚”的占28%,“个人发展需要不能满足”的占42%,“对公司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21%,“领导同事关系难处”的占5%,“工作压力大”的占5%。对自己的未来期望是“努力工作,提高能力,争取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占74%,“没有发展,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的占11%,“练好本领,熬几年再说”的占7%,“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发展期望”的占5%,“如有合适机会,准备在近年内跳槽到其他公司”的占2%。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生力军的青年群体,对企业当前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由此看来企业在留住人才、促进青年的成长成才方面,一要依靠优厚的待遇;二要依靠企业和个人良好的发展前景;三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力度,要不断营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3、关于青年的行为价值取向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青年价值理念的变迁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物质、轻奉献的倾向,但总体而言,其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工作态度是“积极主动超前完成”的占60%,“完成份内工作即可”的占38%。对自己工作的积极性认为发挥充分的占20%,比较充分的占39%,一般的占40%。在影响工作积极性方面,认为“生活方面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占40%,“认为领导不力,管理不善”的占12%,认为“分配不公”的占29%,“感到没有奔头没有前途”的占19%。对于工作方面希望多“创造学习机会,进修机会”的占43%,希望“完善激励机制,多劳多得”的占42%,希望“领导放手使用”的占12%。
4、关于青年群体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认为对自己思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工作环境”的占72%,“社会风气”的占18%,“学校教育”的占3%,“文学作品及广播电视”的占7%。对入党有愿望的占69%,不想入党的只有3%。认为最能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收入提高”的占50%,“福利改善”的占14%,“职位晋升”的占9%,“挑战性工作”的占5%,“环境改善”的占16%,“领导认可”的占6%。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占37%,“建立美满幸福家庭”的占54%,“平平淡淡过一生”的占10%。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得到社会承认”的占23%,“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占23%,“使个人生活水平改观”的占47%,“挣钱成为大款”的占6%。认为目前最苦恼的事情是“工资收入低”的占24%,“工作不稳定”的占55%,“找不到女朋友”的占20%,“对工作无兴趣”的占1%。青年时期是人格塑造、价值观念确立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思想最活跃、情绪起伏最大的时期,以上数据说明了当前青年思想状况和心理素质趋向于成熟和稳健,也体现了当前青年思想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这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前进。
5、关于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方面。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学习“外语”的占1%,“专业技能”的占75%,“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的占24%。在对学习方式上,希望“参加社会上各等级的考试以获取资格证书”的占45%,希望“公司能组织开设比较适合专业特点的科目”占42%,“与有关高校联合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不同层次学习”的占13%。认为参加学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占42%,“提高学历”的占18%,“更胜任目前的工作”的占29%,“充实自己的业务生活”的占2%,“觉得年轻人应该多学点东西”的占9%。目前最希望公司提供“高层次培训”的占44%,“提高薪酬待遇”的占33%,“更具挑战性的发展平台”的占9%。在近两年参加了各类知识、技能学习、培训的有57%,没有的为44%。由此看来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广大青年的危机意识增强,学习的愿望和热情比较积极,希望经过持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企业目前发展的需要。
6、关于共青团的工作和活动方面。共青团切实解决的问题方面,希望“关心青年”的占39%,“经常组织学习和教育”的占18%,“解决婚恋”的占22%,“多举办活动,活跃生活”的占13%,“多向领导推荐人才”的占8%。认为本单位党政各部门对青年关心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谈心帮助”的占63%,“口头关心,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占18%,“抓得比较有成效”的占10%,“形式单调,内容贫乏”的占9%。目前所在团组织经常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占60%,“组织开会学习、培训”的占32%。所在团组织有独立青年书屋的占14%,和工会组织联办的占24%,没有的占63%。对本单位青年工作的评价认为很好的占23%,一般的占67%,不关心的占10%。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青年都积极支持团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切实反映了对活动的需求方向和最佳的方式方法。基层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未达到很重视的程度,但大部分均能给与关注。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知度不够高,但希望团组织开展活动的却占大多数意见,对于活动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但由于人员分散,不便于集中活动扩大声势的问题,团组织需要更多的活动载体。
四、本次问卷调查的总体数据表明
一是关注自身问题的少,关心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主流。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团员青年把个人的前途紧紧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把企业视为未来的依托。
二是消极怠工的少,积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主流。对工作岗位基本满意的达到67%,广大团员青年的工作心态健康积极,不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尽管团员青年大多数工作在条件艰苦的施工一线,收入并不丰厚,但多半青年仍乐于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进取心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企业走向繁荣。
三是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占主流。大家对学习都有比较正确地认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视。对团组织开展活动也很关注,希望多举办一些诸如培训、学习等内容的活动。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并结合开展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得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夯实团建工作基础。
1、加强组织建设,为共青团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要结合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合理设置团组织架构,加强对流动团员的管理,真正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就有团的组织;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团的活动。
2、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团干队伍和积极向上的团员队伍。做好团干的选拔、配备和团员的教育、发展工作,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团员和团干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公司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团干的业务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结合公司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公司共青团工作制度,保证团的工作任务到位、责任明确、目标统一。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检查、督促和考核,使公司共青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落地有声。
二、改进思想教育模式,加强引导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从业观念。
1、启动新世纪读书活动,改变以往陈旧的说教式思想工作模式。团组织在立足自身想办法的同时要借助工会三工建设等活动,通过整合资源、资源共享,形成读书阵地,党政工团齐抓共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起青年书屋开展读书活动,购买贴近青年职业生涯,贴近工作、学习需要的各类教育或专业知识书籍,发动青年团员业余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
2、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领会和掌握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贯穿于团组织的“三会一课”学习始终。通过辅导讲座、座谈交流和报告会等形式帮助青年把握精神实质,构筑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紧扣时代脉搏,抓住重大社会热点,开展立意高,主题明,内涵深的主题讨论活动。
3、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青年思想教育阵地的占领。通过qq交流学习的平台、博客等方式,关注青年日常工作、思想动态、行为规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教育服务手臂,加强思想工作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三、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活动,为青年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1、充分利用青年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特点,结合生产经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展示青年风采、树立企业形象的活动,如青年突击队、青年岗位能手、创新创效、青工技术比武等容易吸引青年参与的活动,促进企业施工生产经营工作顺利进行。
2、关注团员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施工企业的青年,工作流动性较大,且多在偏僻闭塞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迫切需要加强。各级党工委和领导要加强对团组织活动的重视以及团员青年业余生活的重视。选拔有热情、有责任心、有一定组织才能的人担任团组织的负责人,支持和鼓励团工委(支部)书记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团的活动,令广大团员青年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切实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3、关注团员青年事业发展的需求。调查表明,大多数青年都很注重事业的发展,也意识
到机会的重要性。共青团要为青年锻炼才干、施展才华提供机会,要高度重视“推优”过程中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特别要关注生产一线青年员工的创新潜能,通过组织技术攻关、管理课题研究、技术革新等活动,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勇于创新,使团员青年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主体力量,推动公司在创新中发展,帮助青年在企业发展中成就事业。
4、关注并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调查情况表明,更多的青年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问题,如: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婚姻、住房、职称晋升、培训机会等。如果青年员工有了稳定、安宁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所以团组织要切实维护和反映他们的心声,积极筹措用各种方式方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增强青年对企业的归属感。
第二篇:为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组织实施了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采用典型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升达大学等9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966份。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接受调查者的年级、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以及所学专业。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情况的调查。该部分共设14个问题。从为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组织实施了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采用典型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升达大学等9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966份。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接受调查者的年级、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以及所学专业。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情况的调查。该部分共设14个问题。从社会实践的参与状况、组织状况、实践效果和满意度,以及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社会实践参与程度还不够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随年级的增长,没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比例逐步下降,这是符合实际的,但在大四的学生中仍有9.9%的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在大三的学生中也有15.4%的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比例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使社会实践的组织频率远远大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目前,大学组织本科生社会实践的频率平均是每年两次,即利用寒暑假组织较为正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年3次及以上的也占较大比例。照此计算,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次数应达到8次以上,远超过调查数据显示的以2次为主的社会实践次数,这说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并非所有的学生均能参加。
·实践内容和收获有一定局限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仍以“三下乡”等集中实践为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更缺少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调查数据显示,68.1%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社会认知,而专业认知和专业研究类的实践则仅占23.7%。
从社会实践的作用来看,65.6%的学生认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明显收获,48.5%的学生认为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方面有明显收获,仅有23.7%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部分学生对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尽管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但仍有42.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必要,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观点体现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近1/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社会实践影响最大的两个项目是评优评先和综合评分,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没有硬性约束,总体来说,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人的影响较小。
·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
社会实践需要充分的事前准备,同时需要完善的事中管理,以随时调整实践方案,最后还需要及时进行事后评价,以总结经验教训,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及时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达到丰富知识存量、改善能力结构的目标。然而,仅有21.5%的社会实践具备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大多数社会实践仅具备其中一个环节。
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实践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与专业无关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没有充分利用教师这一大学的优势资源。
·与大学生对实践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50%左右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的评价是一般,即有一定的收益但没有突出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综合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至大四阶段,综合满意度已下降至临界水平以下,说明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较大差距。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知识在不断增加,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而社会实践的组织、内容、方式却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从年复一年的社会实践中,没有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造成满意度下降。
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走出“精英实践”组织模式,逐渐走向“大众实践”的发展道路。
树立大社会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而应该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的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在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的基地的基础上,要根据国情、省情、市(地区)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使过程规范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健全、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要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着力加强组织引导,把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单位选人用人结合起来,与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完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在树立大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着力完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企业)见效益。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完善活动机制,使社会实践持续化。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遵循高校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机制。
社会实践的参与状况、组织状况、实践效果和满意度,以及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社会实践参与程度还不够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随年级的增长,没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比例逐步下降,这是符合实际的,但在大四的学生中仍有9.9%的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在大三的学生中也有15.4%的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比例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使社会实践的组织频率远远大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目前,大学组织本科生社会实践的频率平均是每年两次,即利用寒暑假组织较为正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年3次及以上的也占较大比例。照此计算,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次数应达到8次以上,远超过调查数据显示的以2次为主的社会实践次数,这说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小,并非所有的学生均能参加。
·实践内容和收获有一定局限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仍以“三下乡”等集中实践为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更缺少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调查数据显示,68.1%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社会认知,而专业认知和专业研究类的实践则仅占23.7%。
从社会实践的作用来看,65.6%的学生认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明显收获,48.5%的学生认为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方面有明显收获,仅有23.7%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部分学生对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尽管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但仍有42.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必要,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观点体现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近1/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社会实践影响最大的两个项目是评优评先和综合评分,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没有硬性约束,总体来说,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人的影响较小。·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
社会实践需要充分的事前准备,同时需要完善的事中管理,以随时调整实践方案,最后还需要及时进行事后评价,以总结经验教训,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及时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达到丰富知识存量、改善能力结构的目标。然而,仅有21.5%的社会实践具备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大多数社会实践仅具备其中一个环节。
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实践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与专业无关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没有充分利用教师这一大学的优势资源。
·与大学生对实践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50%左右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的评价是一般,即有一定的收益但没有突出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综合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至大四阶段,综合满意度已下降至临界水平以下,说明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较大差距。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知识在不断增加,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而社会实践的组织、内容、方式却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从年复一年的社会实践中,没有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造成满意度下降。
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走出“精英实践”组织模式,逐渐走向“大众实践”的发展道路。
树立大社会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而应该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的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在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的基地的基础上,要根据国情、省情、市(地区)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使过程规范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健全、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要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着力加强组织引导,把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单位选人用人结合起来,与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完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在树立大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着力完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企业)见效益。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完善活动机制,使社会实践持续化。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遵循高校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机制。
第三篇: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现状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现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作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座谈、走访、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农村团组织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对我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发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基本现状
过去的20多年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20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在农村青年身上烙下了时代进步的深深印迹。
——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中,农村青年是衷心拥护者。农村青年既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又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党的好政策激发出农村青年的勃勃生机。他们率先摆脱束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勤奋耕耘,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响亮地回应了党的召唤。
——在推进科教兴农中,农村青年始终站在前列。科教兴农,青年当先。从普遍学习运用实用技术,到大力传播科技星火,到带头示范、带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村青年都是科技致富和科技推广的排头兵。
——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青年一直是中坚力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大多是洗脚上田的农村青年。“民工潮”冲破城乡分隔,其“主力部队”是进厂进城的农村青年。加快小城镇发展,带头向小城镇聚居、务工经商办企业的,主要也是农村青年。
——在搞活市场流通中,农村青年敢闯敢干。大批农村青年抓住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历史机遇,率先走村串户,走南闯北,内引外联,繁荣市场。
伴随着农村青年的成长进步,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不断向前发展。20多年来,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积极适应农村青年的变化,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团十四大以来,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工作主线,在各项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农村青年科技活动,由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发展到领办科技推广项目、增收成才行动。如玉溪市“城乡互动1+1——畜牧增收计划”的全面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绿化祖国活动,由植绿护绿活动,发展到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青年文化活动,由自发性的“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发展到普遍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广泛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了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服务万村行动,形成了“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的团建思路。坚持党建带团建,开展农村共青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农村基层团现状与共青团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团的基层组织网络不健全,“软瘫散”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较为突出;团的组织设置、团员管理方式、团的活动形式等尚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要求,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束缚;基层团组织的服务方式、服务功能落后,在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方面无所是从;一些行政村的团干部年龄偏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等。
(一)团员队伍渐渐“萎缩”,团员流失现象极其严重。主要表现在:团员自动离团数量不断上升。外出务工的团员青年成为团员流失的重要渠道,开展活动召集不到团员,收团费找不到团员;团员超龄现象严重。现有的团员中绝大多数已经到了离团的年龄,只是团组织没有履行离团的手续,还保留在团员名册之内。
(二)青年思想状态低迷,主动靠近团组织的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的思想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价值观念、利益观念都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金钱替代了追求理想,追求享受替代了追求文明,致使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凝聚青年的团组织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广大农村青年不再把加入团组织当做人生的至高荣誉。走上社会的农村青年除了当兵等政治需要外,极度少有人主动申请加入团组织,现有的农村团员,除了超龄部份,基本上都有是从中学毕业的学生团员中接转过来的。
(三)团组织自身缺乏活力,无力吸引青年、凝聚青年。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些农村基层团组织没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仍然一味地就团的工作抓团的工作,致使团的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虚设机构”。活动开展形式单一,仍以开展思想教育、开开座谈会和搞一些义务劳动为主,空洞乏味,很难迎合现时青年求富、求发展的心理,渐渐失去了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团的先进性难以得到体现。
(四)团干部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团支部书记更换频繁,不熟悉团的工作性质和业务,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这显然很难适应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需要,加之共青团工作是带有“青”字头的工作,年龄的因素减弱了团工作的热情,面对新时期团员青年的特点,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缺乏创新和开拓的意识,面对日益难开展的团的工作束手无策,大多数村级团支部书记仅仅是个可有可无、但上级要求又不得不设的一个岗位。
(五)团的工作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建设趋向薄弱。一是撤处建委后,村干部队伍精简,村两委会成员中任村团总支书记的全部都是兼职,既无工作动力也无工作精力。二是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团组织有形式无内容,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绝大多数村团组织多年不开会、无活动,许多农村团组织已成为“名存实亡”甚至“名实俱亡”。三是团的荣誉的含金量极低,在兑现奖惩上,团的荣誉极少列入其中。
三、对策与建议
鉴于农村基层团建工作中的问题,应坚持以下团建基本原则: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把农村基层团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整体格局;坚持以创新求发展,使农村团组织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坚持以服务促活跃,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延伸工作手臂、丰富活动内容焕发新的生机的工作局面。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争取党组织重视和支持
农村团组织应紧密配合村党支部工作部署,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将农村团组织建设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基层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党建和团建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团组织应号召和带领农村团员青年围绕本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党的农村工作的突击队,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作为求地位,以此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真正把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成为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二)坚持一级抓一级,形成上下联动局面
区、乡镇团委是区域内基层团组织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指导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直接责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县区团委是加强乡镇团委建设的关键,乡镇是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点,团县区委书记是乡镇团委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团委书记是村级团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按照“以作为求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要求,把乡镇团委建设摆上县区级团委工作重要位置,把加强村级团组织建设作为乡镇团的工作的重要内容,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抓紧抓好。一要底子清、思路明。乡镇团委要把村级团组织的现状摸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乡村团的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二是真抓实干。实行县区联系乡镇制度,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三是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县区级团委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要求,对乡镇团委落实责任,并实行严格考核。在实施考核过程中,对完成目标的,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对完不成目标的,进行通报。
(三)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1、探索实施团组织规范化管理。在团组织管理上,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村级团组织的职能定位在对团员青年的日常管理上,重点抓好“四个规范化”:一是组织设置规范化。努力消除村团组织的“空白点”,对于部分基层组织瘫痪、工作难度较大的村,团建工作可与后进村整顿工作一并进行。二是干部配备规范化。进一步强化村级团干部配备,要改善村级团总支书记年龄和文化结构。对于村级团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为保证团干部的素质和年龄,以有利于开展共青团工作为原则,可以作各种尝试,如有的地方是由村小学的教师担任村团支部书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发挥学校的阵地资源。把一些德才兼备,文化层次较高的优秀党团员,选拔到团的岗位上来。三是制度建设规范化。突出抓好团的组织生活正常化和团籍管理两项工作,搞好集中交接、集中办理,杜绝“档案随身带”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团员流失。四是工作考核规范化。要建立农村团的建设“双重四关”考核机制。“双重”就是按照党建带团建的思路,实行上级团组织和同级党组织双重考核。“四关”即把好目标关,制定好党团考核和团内考核的目标,形成考核意见;把好签状关,对工作目标进一步量化细化,制定出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签订;把好考核关,按照考核意见和责任状,对团的工作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主要依据;把好兑现关,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将考核结果与政策兑现相衔接,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主要依据,搞好奖优罚劣。
2、不断优化村级团组织设置。村级团组织建设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团组织如何通过合理调整、科学设置来带动青年、凝聚青年的问题,是如何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创新能力的问题。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行政村团组织的调整、改组力度,发展和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模式。在农业经济为主的地方,要着眼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青年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建团步伐,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种营销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建立团组织;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要着眼于提高工作的开放化、社会化程度,以村企联建、以厂带村、以村带厂等形式,探索中心村、农村小康示范村团组织的建设,打破原来单纯按行政村或居住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格局,配合和协助企业团组织共同抓好亦工亦农团员青年的日常管理,增强行政村团的工作与乡镇团委和企业、社区团的工作的内在衔接。要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选拔有一技之长的“实力型”人物担任团支部书记。这部分人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已形成一定群体,具有相当群众基础。
(四)选准切入点,提高团的自身活力和影响力
团组织团结青年,吸引青年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代表青年的利益。求富、求发展是当今农村青年的最大渴望,团组织要紧紧抓住这一时代特点,发挥团的自身优势,转变观念,以与时俱进的工作状态来赢得青年。一是要大力开展好青年科技活动。科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源泉,是农村青年发家致富的根本保证。团组织要将此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结合青年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活动,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上,帮助青年选择新项目,精心培育青年典型大户,组织致富有方的团员青年现身说法,形成共同求富的良好氛围。二要组织好团的自身业务活动。建立健全团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并认真加以执行,定期组织团员学习,开展团的知识培训;认真履行团员发展手续,规范团员离团退转接程序,保证团的先进性。
(五)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团的工作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素质、改进方法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团干部团员青年的教育培训。强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科技新知识以及实用操作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青年致富的能力。突出农村法律法规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教育引导乡村团干部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善于运用民主法制的方法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处理同青年的关系,减少和及时化解各种消极因素,更好地团结凝聚青年。要把农村团员青年思想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经常给他们上团课、作形势报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青年一代强大的精神支柱,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组织青年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创业致富,同时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青年的民主法制观念。
第四篇:为了解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
为了解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分析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寻求高中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相关规律,本文对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阅读、课堂小结等学习方法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初中学生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开设学习方法课。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功课、发展才智的重要条件。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为了研究初中学生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对中学生在学习方法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1、了解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
2、分析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3、寻求中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相关规律;
二调查对象
从高中三个年级中各抽4个班,共2400名学生。
三调查方法和步骤
调查采取问卷和谈话法。问卷采用学生问卷。谈话法是由实验教师对本班三类不同学习品质的学生进行抽样。
四调查结果
1、预习情况和方法
调查显示,37.5%的学生很少在课前自觉预习;而30.4%的学生能够
在老师布置预习;最后剩下3.6%的学生不预习。课前预习是保证一节课能够顺利进行以取得较高听课效率的前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老师还需将课前预习规范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2、课堂听讲情况和方法
调查表明,教师讲课枯燥是造成学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因素,占整体的35%.由于教师讲课的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所以调动不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听课方式.从整体来看,学生听课时思维不够活跃.影响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为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教师严肃课堂纪律,提高知识的兴趣性,活跃课堂气氛。
3、课堂记笔记的情况和方法
学生记笔记方法的调查情况.调查表明,记笔记的方法是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的。高一学生习惯于抄板书,高二和高三学生开始转向记重点,但采取全记的比率还较高.确实有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写板书,也要求学生抄板书,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讲课思路,也影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通过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和口答等交替使用大脑皮层兴奋域构成多通路的联系,阻塞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对较难学科应该以听、想为主。
4、做作业的情况和方法
课外作业是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一种手段,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对作业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把做作业当成一种学习的需要,也有的当成一种负担;有的学生做作业的速度较快,也有的做作业的速度较慢,有的学生做作业产生一种愉快的内心体验,也有的完不成作业心理出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学生都在寻求做作业的窍门和路子.但是,仍然存在抄作业和完不成作业的现象。统计表明,“先做作业后看书”的方法与学习成绩相关很高。原因是学生先做后看书能够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自检学习效果的作用。特别是当学生遇到难解题时,还可引起学生对解疑的需要,促使他有针对性地去看书,一旦从书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做法和答案,便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
统计表明,学生抄作业或完不成作业与学习成绩是负相关状态,这种情况大都属于差生。
我们从12名优秀学生谈话中发现,他们多数都采用“先做后看书”的方法。他们说:“当我们做不来时再看书印象深”。还有一部分较好的学生边复习边做作业,他们说:“我先看懂书,弄明白道理后再做作业,这样速度快。”他们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根本的一条是必须独立完成作业。
5、复习方法的情况
上课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未必能够达到对知识的长久把握,所以,课后的巩固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笔记是一节课对教师教学重难点的缩影和高度概括,良好的记笔记习惯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必要环节。
6、课外参考情况
学生能否主动有目的地参考课外资料,是促进所学知识深化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因素之一。而会不会有选择地进行参考资料的学习,则反映了学生素质的差异.统计表明,学生不参考任何书籍的做法与学习成绩相关也很低.因为完全靠书本是开阔不了学生的眼界,而是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阻碍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所以合理地选择参考资料,独立自学一些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自学的能力。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参考书。
五调查总结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多数中学生仍停留在教师所要求和布置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被动性较强,他们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很不够,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的被动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死记硬背。他们上课抄笔记,课后抄作业,复习考试按教师指定的背课本和笔记,还有许多学生大量地看各类题解,这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他们的学习缺乏独立性,离不开老师这根“拐棍” ;而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特别是在高三,学生被迫在课上课下大量做练习,重复性的无效劳动占去了很多学习时间,负担过重,这就显得学习被动和方法过死,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中教师中的强制性措施过
多,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能不是个重要原因。它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调查也表明,优等生的学习方法比较灵活,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和学科的特点选择较为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自己进行独立钻研,掌握了一订的学习主动权和自学方法,因而学习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调查还表明,在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环节上,凡采用具有独立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效果的相关程度都很高。但是,不同年级的相关点是不同的,它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不同。因此,对于中学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要开设学习方法课,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指导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程度,有针墩性地进行具体指导,切忌搞统一的模式。根据这次调查报告能够对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一个大致理解.
第五篇:公司共青团工作规范
*建公司
共青团工作规范
一、总的指导思想:建功与育人并举。
二、总体工作思路: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立足基层一线、发挥团的优势、体现青年特色、力求务实创新。
三、团委工作的五个基本:
基本方向:配合党政中心,适合青年特点。
基本方针:创新与务实相一致。
基本任务:带领青年建功立业与培养青年健康成长相统一。
基本对策:合理布局、严细管理、整体推进。
基本目标:增强团内凝聚力,扩大团外吸引力。
四、各级团干部的五项要求:
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自我价值。
精神面貌:朝气蓬勃、雷厉风行。
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精准执行。
关键本领:围绕中心选题目,结合实际著文章。
基本方法:找准方位、主动切入、灵活机动、讲求实效。
五、团的工作管理机制:以青年为主体,以支部为基础、以现场为依托、以活动为联结。
六、团的活动机制:集中决策、分头落实、个别指导、灵活开展。
七、各级团干部的修养:政治要坚强、学习要刻苦、工作要勤奋、作风要扎实、品德要高尚。
公司团委的主要工作职责
1、以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青年,帮助团员青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引导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宣传、执行公司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决议,教育青年在生产和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突击、助手作用。团结带领青年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3、根据公司党委的中心任务和上级团组织的工作要求,结合公司的生产实际,制订公司团的工作方针、计划和任务,指导、检查、督促基层团支部的工作,总结经验,树立先进,负责团代会和工作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
4、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了解公司团的工作情况和团员、青年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现状和要求、愿望,切实研究团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及时向公司党委及上级团委请示、汇报,提出建议和意见,推动公司团的工作发展。
5、从公司实际出发,坚持业余、小型、灵活、多样、经常的原则,组织开展各种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
6、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树立敏捷、高效、主动、负责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团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系统,收缴团费,办理超龄团员的离团手续,积极向公司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对团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
7、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关心青年健康成长。积极帮助有关部门解决青年的社会问题和实际困难,为青年多办实事,为青年服务,勤勤恳恳为基层团组织服务。
团支部的主要工作职责
1、组织本支部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团章及公司有关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的政策、条例、规则。
2、团结带领青年努力完成基层党组织和公司团委布置的各项任务。
3、抓好本支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经常向基层党组织和公司团委汇报请示工作,反映青年的思想情况和愿望,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按照团员的管理办法,做好团员的管理工作,健全各类花名册。搞好本支部团费收缴工作和自筹自创经费活动。
5、定期召开团员大会,团支委会,每月组织团员上一次团课,抓好团员青年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技术学习,做到常抓不懈。
6、积极地、有计划地2191.cn搞好团员发展工作和认真抓好团员超龄离团工作以及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
7、关心团员青年利益,积极开展适合本支部青年特点的活动,增强支部的活力。
公司共青团工作“八项”管理制度
一、发展团员制度
1、认真贯彻“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新团员,向一切先进青年敞开团的大门”的方针,正确把握入团条件,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2、制订接收新团员的工作计划,每季度第一个月召开团委会,研究讨论发展工作,避免发展团员的盲目性。
3、积极做好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考察工作。
4、严格履行入团手续,把握好团员发展的六个重要环节(提出入团申请、确定入团介绍人、填写入团志愿书、支委会审查、公司团委批准、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
5、新团员入团后,团支部要及时登记造册,并要求其积极参加团的各项活动,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
二、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制度
1、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积极为党培养大批立志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先进青年,不断向党输送新鲜血液,是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2、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要以基层团干部,优秀团员,一线青年生产骨干为重点,在具备条件时优先向党组织推荐。
3、推荐工作以团支部为单位,在基层党支部和团委领导下进行,一般每年推荐一次或按党组织的要求推荐。
4、推荐工作具体步骤是:召开团员大会,团支部委员会介绍申请入党的团员情况,提出推荐标准,团员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民主评议,酝酿推举推荐对象,团支部委员会在对推荐对象进行全面考察并征求单位党支部的意见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推荐人选,填写《优秀团员入党推荐表》报公司团委,团委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团支部向党支部正式推荐。
5、担任团支部书记以上职务的团干由公司团委在认真听取团员青年意见基础上,直接向有关党组织推荐。
6、公司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推优”工作的意义,主动争取党组织的领导,完善“推优”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各自职责,使党团组织工作紧密衔接。
7、公司各级党组织在发展28岁以下青年入党时,应听取团组织意见,使团组织“推优”工作正规化、经常化、制度化。
三、工作例会制度
1、团委例会时间每半年召开一次,一般为半天时间。
2、会议内容:
1)基层团支部汇报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或建议。
2)公司团委总结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安排布置下半年的工作。
3)讨论研究其它工作。
4)学习党的重要路线、方针、政策和及时传达公司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有关指示。
四、“三会一课”制度
1、“三会一课”即团支部大会,团支委会,团小组会和团课,它是团的一项重要制度,必须认真执行。
2、团支部大会主要讨论和研究支部的一切重要问题和组织团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3、支委会主要是研究支部的有关工作和问题及提出建设性的工作意见。
4、团小组会主要是研究本小组有关工作和问题,组织团员进行正常的政治学习,完成本支部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5、团课主要是加强团员的团员意识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团员通过学习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全年召开支部大会不少于2次,每月至少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2次团小组会,团课每季度上1次。
五、“创先争优”制度
1、“创先争优”旨在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必须长期坚持。
2、“创先争优”贯穿全年的工作始终,每进行总结、评比,下进行表彰。
3、五好红旗团支部掌握在20%的比例内,优秀团干部的比例掌握在团干部总数的20%的比例内,优秀团员的比例掌握在团员总数的5%以内。
4、“创先争优”纳入公司各项评比表彰中一并进行。
六、团干部管理制度
1、团干部是团的工作骨干,团组织要不断向党组织输送年轻干部人才。
2、团干部的管理,属于中央规定的第二种类型干部管理体制,即以同级党组织管理为主,团组织协助管理。
3、公司各级团组织对协助党组织管理的团干部负责考察、了解、培养、教育。
4、协助党组织物色选拔团干部,加强团的领导班子建设,考察了解团干部,建立干部考评档案;加强团干部的思想教育,有计划地对团干部进行培训;严格管理并健全团的各级委员会审批手续和团干部任免、调动手续。
5、关心团干部的政治进步和切身利益,定期向党委汇报团干部工作情况。
七、团费管理制度
1、团支部应经常教育团员认识交纳团费的意义,督促他们自觉地按规定交纳团费。
2、建立团费收支帐薄,定期公布团费收支情况。公司团委每公布一次,基层团支部每半年公布一次。
3、团支部团费按季度上交公司团委。
4、团费主要用于团的活动和团员教育方面的开支,不得将团费用于团干部的生活福利,严禁使用团费请客送礼。
八、团员档案管理制度
1、做好团员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使团组织对每个团员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利于对团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2、建立团员档案和团员登记薄或团员卡片等。
3、团员转出和离团后,应及时将其档案转出,做到不积压、不丢失、不损坏。
4、定期对团员档案进行清理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