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
【关键词】静脉血栓;法医学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1—0065—0
2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目前
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复发率高,常遗
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功能不全,影响行走功
能,对生活质量有着长期影响,还有可能发生肢体坏
疽等并发症,重者可因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pe),甚
至危及患者生命。笔者将近几年法医鉴定工作中遇到的3例案例介绍如下。
案例
【案例1】冯某,女,4o岁,工人。2000年1月14
13因车祸就诊,查:左小腿后见15cm长裂口。血肉模
糊,下腹部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i-),双下肢拒
动。x线检查:双侧坐骨、耻骨骨折伴分离移位,右髂骨
骨折。入院后在硬麻下行骨盆切开内固定术。l8个月
后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左股深静脉通畅并见细线状透
亮阴影。诊断:左股深静脉近端有血栓形成。21个月后
右下肢血管造影:右股深静脉变细,部分造影剂进入
大隐静脉回流入腹股沟以上深静脉内。诊断:右股深
静脉通而不畅,血管变细,右股深静脉有血栓形成。活
体检查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侧髋关节功能受限。
【案例2】 陈某,男,54岁,农民。2003年2月26
日因高坠就诊,查: l1. 棘突部压痛,椎旁叩击痛阳
性,双下肢肌力i级,感觉正常,双小腿后外侧麻木
感。ct检查:l1 压缩性骨折(为粉碎性骨折),骨折
片突入椎管内致椎管狭窄。入院后行椎体切开复位内
固定术。出院时双下肢无麻木。肌力i级,感觉正常。
伤后48天彩超检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总、股浅、股深、胴静脉),右侧股浅、胭静脉轻度返流。活
体检查见腰部活动受限。左下肢略肿胀,小腿中下段
皮肤色素沉着,胫骨中段内侧见一皮肤溃疡愈合瘢
痕,约1.0 cmx0.6 cm大小.右下肢见静脉曲张。
【案例3】刘某,男,6l岁,医生。2003年4月29
日,因车祸就诊,查:颈部两侧压痛,左膝青紫肿胀、压
痛。颅脑ct未见异常,x线片未见骨折征象。入院后
予抗炎、止血、脱水、降颅压等治疗,伤后29天感右小
腿胀痛加重伴淤紫,站立后明显。彩色多普勒检查提
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后36天彩色多普勒检
查提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段静脉周围可
见侧循环血管)。近2月ct检查:右额、颞、顶部硬膜
下血肿形成(慢性),脑中线左移约1.0 cm。先后行下腔
静脉滤过器置放术、钻颅血肿引流术。近两个月后出
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不全性血栓,行
介入血栓消融术。活体检查见双下肢肿胀,沿浅静脉
血管可扪及散在索状物,皮肤颜色如常,皮温正常。复
查彩色多普勒:双下肢深静脉栓塞伴栓子机化后部分
再通,双下肢深静脉瓣功能差,双下肢浅静脉稍增宽。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及辅助检查(尤其是彩色多普勒、经足背静脉顺行静
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并不复杂,但在进行伤残等级评
定时。往往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下肢静脉阻
塞性疾病。经典的virchow三大致病因素为静脉血流
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的损伤
使内皮细胞(ec)的天然屏障作用遭到破坏,产生大量的促凝因子和物质,如内皮素(et)、vwf因子、血小板
活化因子(paf)等,这些物质能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血
管收缩、纤溶功能下降,形成血栓;血流滞缓尤其在静
脉瓣处,缓慢的血流易在瓣膜凹陷处停滞和发生涡
流。有利于血小板的沉积、黏附和聚集,且加重血管壁的损伤,促进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或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引起全血黏度增高、血
小板激活、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出现高凝状态,促进
血栓形成。[”
创伤的患者(如案例3)既有血管壁的损伤,又涉
及卧床制动导致血液滞缓,止血药物应用以及损伤后
应激反应、血液成分的改变、下肢功能活动不够、卧床
【作者简介】王建国(1974-),男,江苏省东台市人,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法医学鉴定工作。tel:+8 5l5—5275679.e-mail:wang-000453@163mm
· 66 ·
位置不适宜和长期卧
第二篇: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 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分析 措施 :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调理:
1.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茶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等物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故冠心病患者适量饮茶确有好处,但有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避免喝浓茶。
第三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7
为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促进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本院对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4.9岁;其中2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46例患者为剖宫产;病程最短5 d,最长29 d,平均病程12.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长,且费用较高,加之需对新生儿喂养模式进行改变,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安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下肢疼痛、肿胀等现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应适当抬高患肢,通常应抬高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且不可在膝下垫枕,保持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从而达到缓解肿胀及疼痛的目的。
1.2.3 患肢护理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制动肢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现象发生,保持患者皮肤完整。同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周径、温度的变化情况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且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护的重视,不可碰撞挤压,以防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血栓溶解后应及时利用50%硫酸镁对肢体患处进行湿热敷,以达到消肿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目的。
1.2.4 抗凝及溶栓时护理 给予患者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检查及治疗,且静脉穿刺时应合理调整止血带,不可捆扎过紧,且应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机会;拔针时应嘱咐患者局部按压5~10 min。另外,护理人员在抽取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时应做到一次成功,且应确保标本满足检测需求,避免因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尿血、皮下瘀血等现象发生,且应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溶栓剂顺利滴注。
1.2.5 饮食及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且应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通常术后6 h可进水。另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对患者下肢回流情况造成影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但应嘱咐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走动。结果
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讨论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在深静脉中出现血液凝块,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阻碍的病症[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大腿、骨盆、小腿等部位,患者多伴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2]。临床研究表明大手术、肿瘤、怀孕、分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约占据了全部深静脉血栓的0.6%~1.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及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式主要为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5]。而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抗凝剂溶栓护理等可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处理及操作,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超,陈辰,陈荣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改变.重庆医学,2014,43(23):3083.[2] 曹树伟,郭喜田,王大伟,等.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7):525.[3] 祝春霞,周长钰.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6):602.[4] 邓为民,侯雨生,杨景明,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5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2):134.[5] 陈兆雷,张喜成,潘广锐.经小隐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实用医学杂志,2014,30(9):1511.[收稿日期:2014-12-19]
第四篇: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9-05 08:34:00 ]阅读:1作者:董瑞芳 宋在明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143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43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治愈好转率96%。病程>7天患者 32例,治愈好转率为80%。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且对病程超过一周的患者同样可以考虑溶栓。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尿激酶 局部溶栓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ocal thrombolysis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Methods To treat 143 LDVT patients with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Results After 2 weeks,46 of the patients were cured,91 of them were relieved, which constitutes 96%, while 32 patients last more than one week, which constitutes 80%.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use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 in LDVT patients, which is also useful in patients more than one week.【Key words】LDVT Urokinase Local thromboly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人口构成老龄化日渐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年人常因各种疾病导致卧床,同时存在手术治疗、血液高凝状态、合并心肺及其他系统疾病等易诱发LDVT的因素,所以LDVT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多见。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1~3],我院近3年来收治DVT病人143例,采用局部溶栓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1月 我科室收治DVT病人143例,其中男79例,女64例;年龄24岁-80岁(53.0岁±7.8岁);病程6h至30d,其中≤3d 62例,3d~7d 50例,>7d 31例;罹患肢体51例,右下肢46例,双下肢46例;病变类型:中央型(髂股静脉)18例,周围型(小腿深静脉)57例,混合型68例。1.2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2)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LDVT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探头加压血管腔不能被压瘪,病变处缺乏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消失。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1.3 溶栓方法 入院后检查凝血全套指标(APTT,PT等),将尿激酶25万U 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10cm~15cm 阻断浅静脉,然后穿刺足背或踝部,穿刺成功后连接微量注射泵,以50ml/h 速度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保证药液经过血栓部位,每日1次,用药5~10d。所有病例均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次5000 U,每12h注射1次),后期口服华法林抗凝。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失,测患肢肢体周径与健侧相差<1mm,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血栓消失;好转:患肢肿胀减轻,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部分再通;无效:患肢肿胀无明显减轻,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腔仍闭塞。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 结果
2.1 临床疗效143例病人经治疗l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无效6例,治愈好转率96%。所有病例按病程分,≤7d 112例,治愈42例,好转69例,无效1例,治愈好转率99%; >7d 31例,治愈4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83%。
2.2 并发症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轻,予以止血、制酸等处理后血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d,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减轻下肢肿胀。注意患肢保暖,防止高温,禁止按摩、拍打患肢,床上活动避免动作过大,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做好生活护理,及时更换被服及给予便器,协助洗手进食。
3.2 健康教育 反复讲解卧床的必要性,使患者理解卧床的重要意义,主动执行绝对卧床。嘱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及造成血栓脱落;嘱戒烟、忌酒,以避免尼古丁、乙醇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3.3 溶栓护理
3.3.1 用血压计袖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泵入溶栓药物,易发生局部渗出、注射针眼处出血、局部淤斑。因此,对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针眼处压迫5~10min;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及皮温感觉。本组由于重视静脉选择、保护及患者配合,减少了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使溶栓顺利完成。
3.3.2 自发性出血是溶栓期的主要并发症,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有无皮肤、穿刺点、牙龈、口腔黏膜、鼻黏膜出血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情况;重视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要求PT和APTT控制在正常2倍左右[4]。本组1例溶栓期间PT和APTT超过正常两倍(PT 25s,APTT 68s),通过将溶栓药和抗凝药用药时间隔开,微量注射泵泵入尿激酶针剂3h后再进行抗凝治疗,并减少抗凝药用量,未发生出血情况。
3.3.3 溶栓脱落的栓子可能造成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冷汗等[5]。溶栓期间需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改变。本组143例均未发生肺栓塞。
3.4 出院指导 嘱患者坚持服阿司匹林片0.3g 每日1次,持续6~12个月,以防新血栓形成,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下地活动时坚持穿阶差弹力袜,经常活动下肢,避免久坐、久站、久卧,休息时抬高患肢;多饮水,每日饮水2500ml以上;用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4 小结
DVT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完全溶栓,本科利用下肢踝部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交通支内的瓣膜使浅静脉血单向流入深静脉,用止血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将尿激酶泵入,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达到局部高浓度的灌注治疗。溶栓期间重视健康教育和护理,避免了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参 考 文 献
[1]钱结胜,李征然,姜在波,等.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4):266-268.[2]吴必超,杨树呈,金凤玛,等.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2009,6(2):44-45.[3]夏琛.不同静脉给药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24.[4]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6-227.[5]王红霞,郑漫艳.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05.
第五篇: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28例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 分析 我院1999年5月~2006年5月2 000余例腹腔镜手术后出现的28例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0~200min,15例下肢浅静脉血栓 治疗 5~7d后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13例髂―股及股深静脉,经抗凝治疗14~21d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高危因素、co2气腹、体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下肢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vt)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肺梗塞,威胁患者生命,或造成血栓后遗症,长期 影响 患者生活质量。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近年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等血栓性并发症屡见报道[14]。我院自1999年5月~2006年5月共完成各种腹腔镜手术2 000余例,术后有28例出现不同程度下肢静脉血栓,无肺梗塞发生。28例均发生于腹腔镜胆囊或胆道手术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中男11例,女17例。37~73岁,平均47岁。肥胖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5例,缺血性心脏病8例。15例为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为髂股及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全部采用全麻,co2气腹(压力10~12 mm hg)下行腹腔镜胆囊、阑尾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疝修补,脾切除术,辅助切口左半、右半结肠切除术等。取trendelenburg或反向trendelenburg 体位。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时间为1~5d,平均3d。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以肿胀和疼痛为主,深静脉血栓者患肢凹陷性水肿,增粗、疼痛尤为明显,直立或行走时加重,皮温升高。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15例浅静脉血栓确诊后立即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 000u2次/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13例深静脉血栓有10例位于股深静脉,有3例位于髂股静脉。因所有患者拒绝手术取栓,立即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 000u2次/d,连用2~3周,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复方丹参250ml/d,1~2周,并预防性 应用 抗生素治疗。为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梗塞,因此未采用溶栓治疗。
结果
手术时间20~200min,15例下肢浅静脉血栓治疗5~7d后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13例髂股及股深静脉,经抗凝、祛聚、扩张血管等治疗14~21d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本组无肺梗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