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科、妇产科、脑系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 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 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2.1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约50%~80%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临床有症状和体征的DVT 均由于血栓所致静脉壁炎变及静脉回流障碍所引起的,因而其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ns征(直腿伸踝试验)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当血栓延伸到髂股静脉时,主要有三个特征:①产生局部持续性疼痛,压痛位于髂股静脉的体表部位;②患肢肿胀超过健侧3 cm以上;③浅静脉曲张。广泛性髂股静脉闭塞,称为股青肿或蓝色静脉炎,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类型。患肢剧痛,严重肿胀、紫绀、肢冷,足背与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严重高热甚至出现休克。如果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双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如果血栓脱落,可酿成肺栓塞。
2.2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都在患者较长时间卧床后下床活动或排尿排便时突然头晕、晕厥、休克、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深大呼吸, 继而呼吸循环衰竭, PT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熟悉其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及易患因素综合分析,并作相应检查,从而减少PTE的误诊和漏诊,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将临床表现归纳为:(1)呼吸困难及气促: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约80%~90%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程度与栓塞面积有关;(2)胸痛: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和心绞痛样胸痛,胸膜炎性胸痛发生率约为40%~70%,提示栓塞部位靠近外周,预后可能较好,心绞痛样胸痛的发生率约为4%~12%,体循环低血压、冠状动脉痉挛,右心室张力增高等因素引起冠脉血流减少,加之低氧血症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是引起心绞痛样胸痛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3)晕厥:是由于心输出量突然下降造成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可以是PTE唯一首发症状,多合并呼吸困难和气促,往往为大块栓子栓塞、死亡率高达40%,其中部分患者可猝死;(4)因呼吸困难和剧烈胸痛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惊恐和濒死感,发生率约为55%,大面积PTE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5)咳血:多于栓塞后24 h出现,主要反映局部肺泡血性渗出,早期为鲜红色,数日后可变为暗红色,占11%~30%;(6)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脓痰;(7)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多于栓塞后立即出现,发生率30%~40%;(8)发热:因出血坏死物质吸收或继发感染等因素约43%患者出现发热。结合体检患侧呼吸运动减低,膈肌上抬,肺下界上移,肺底活动度减少,病变部位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细湿罗音和哮鸣音;(9)可有下肢水肿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应体征等有助于诊断。3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治疗 3.1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措施
DVT 的治疗目的可以归纳为3 个方面:(1)预防肺梗死造成的死亡;(2)防止静脉血栓复发;(3)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抗凝溶栓是DVT 的主要治疗方法。(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3.2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落。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
和纠正心率失常。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
PA可使纤维蛋白溶解局限于血栓部位,而不至于出现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4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与护理
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科学有效的机械护理、健康教育。
4.1 密切观察
严密观察术后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活动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大汗、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给予平卧、吸氧,并报告医生及时行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病人卧床期间,应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重点观察下肢肿胀的程度,每天做2次小腿腓肠肌实验检查,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应视为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症状,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发生DVT后,由于组织缺血缺氧,皮肤温度可逐渐由暖变冷,肤色苍白,觉冷,尤以肢端为重。皮肤出现青紫花斑,此时需采取保暖措施,受累肢体可用湿热敷,温度宜在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切忌挤、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及时应用抗凝、溶栓疗法等
4.2基础护理
4.2.1①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热敷,促进血液循环。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主动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每小时12~15次,以增加横膈肌运动,减少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循环。④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力锻炼。鼓励病人在床上多翻身或尽早开始经常的膝、踝、趾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半卧位。对年老体弱者指导家属为其定时按摩四肢肌肉,并进行双下肢曲伸运动,以利于血液循环。术后24 h~48 h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若术后持续卧床超过4 d者,要定时进行下肢的被动运动,多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并定时翻身,也可较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而预防血栓形成。同时注意观察有无静脉血栓形成的指征,例如大腿肿胀、肤色变暗,小腿压痛及肿胀等;下地前嘱病人及家属一定要配合,病人应在床上坐5 min~10 min,在无头晕不适症状后,再慢慢地坐床边活动双下肢,然后床边活动10 min,第1 d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避免PE发生。⑤劝吸烟的患者戒烟,避免因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黏稠度
4.2.2静脉血管的护理 输液时尽量采用上肢静脉输液,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特别是股静脉的穿刺。若非要使用下肢静脉,应保证一
次穿刺成功,减少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选择小分支输液时,针头宜细。要提高穿刺质量,操作力求一次成功。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途经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更应注意,以防诱发血栓形成。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扎止血带不宜过紧。
4.2.3保持大便通畅 用力解大便时,易使已形成的栓子在未溶解前脱落,造成肺栓塞。所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非常重要。指导病人术后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软食,对大便干燥的病人,酌情使用开塞露或甘油剂,以保持大便通畅。向病人讲解术后第1次大便应在床边进行,且旁边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看护,排便时不能过分用力,以防发生PE。
4.2.4警惕肺栓塞的形成,其一般发生在血栓形成1~2周内,且多发生在久卧后开始活动时。当DVT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时,要意识到肺栓塞的可能,并及时处理。对突发性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心悸、气短、胸闷、酷似心绞痛、心肌梗死样疼痛等,特别是出现脑缺氧的症状,如头痛、头昏、晕厥、视物模糊等,更要引起重视。疑似肺栓塞早期症状,应立即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同时给予镇静剂;立即给高浓度氧气间断吸入,观察呼吸困难、发绀是否好转;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0滴/min)及输液量(不超过1500ml/24h),以免加重心脏负荷;及时执行医嘱,并做好时间记录,同时药物交接班要明确,以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滴入。
4.3机械预防措施:主要应用逐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机械方法,其作用是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致损伤,并有防止足、股部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从而减少静脉淤滞,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可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长短及手术等级,可只选用弹力袜,或弹力袜加加压装置。弹力袜穿着长度从足部到大腿根部,要特别注意,不能在袜的近端有弹力圈,以避免近端压力太大,反而影响静脉回流。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应检查各接口的密闭性,捆绑时防止管道扭曲,袖带与患肢接触面以容下一指为宜,避开肢体关节及导管处,同时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个别患者还可使用足底静脉泵,可迅速挤压足部静脉,增加血流速度。
4.5药物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遵医嘱术后4~6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可赛或速碧林)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每日1次。用药时间7~10 d。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时难以判断肢体是否存在肿胀,可用皮尺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进行两侧对比,以了解肿胀情况。在抗凝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为出血,要注意调控补液速度,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指标,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手术切口出血、泌尿系统和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出血等情况。
5康复期患者护理及指导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症状、促进血管再通、消除诱发血栓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要经常采用直立体位,避免血容量降低;足量饮水,保证合理的血容量;预防便秘,避免腹内压升高;禁止在血栓形成的肢体进行静脉输液;禁止在血栓不稳定的肢体进行脉动压力治疗和深部按摩。治疗过程中要严密注意观察肢体皮肤色泽和肿胀情况,以判断效果。6小结
总之,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诊断意识,加强术前、术后宣教,术后护理,对减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减少PE
第二篇: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
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
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TE)导致死亡,为避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结合我科工作实际,制定本措施。
在患者术前,手术医师告知患者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能发生DVT及造成的危害,以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
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措施
(一)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二)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三)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1、低剂量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可以降低DVT和PTE的发生率,但应高度重视以下问题:(1)肝素会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增加出血并发症和严重出血的危险;(2)需要监测以调整剂量;(3)肝素会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甚至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HIT);(4)长期应用肝素会导致骨质疏松。
2、低分子肝素(LMWH)
低分子肝素的特点包括:(1)较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接近90%,结果预测性更好;(2)严重出血并发症较少,较安全;(3)无须常规监测。
3、磺达肝癸钠
高度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较依诺肝素更显著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安全性与依诺肝素相似。
4、维生素K拮抗剂
用于DVT的长期预防。其主要缺点包括:(1)一般情况服药数天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抗凝效果;(2)很难控制,为使剂量不过高或过低,需要常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ational normalized,INR),控制INR在2..0-3.0;INR>0会增加出血并发症危险;(3)易受许多药物及富含维生素食物的影响。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产品为华法林。
5、药物预防措施的禁忌症:
(1)绝对禁忌症。①大量出血:指能够改变患者治疗过程治疗结果的出血。明确的活动性出血或多发创伤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是抗凝禁忌症;②骨筋膜室综合征;③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④孕妇禁用华法林;⑤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
(2)相对禁忌症。①既往颅内出血;②既往胃肠道出血;③急性颅内损害/肿物;④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障碍;⑤类风湿视网膜病患者抗凝可能引起眼内出血。
(四)DVT开始预防的时间和时限
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的高发期是术后12-24h,这一阶段DVT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后果严重,对DVT的预防应尽早进行。
1、DVT开始预防的时间
选择DVT药物预防的时间窗应权衡风险与获益:理论上越接近手术给药,血栓预防的效果越好,但同时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越高。对于大部分接受低分子肝素预防的骨科手术患者,术前给药和术后给药抗凝疗效相似,但术前给药出血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开始预防的时间距离手术越近,抗凝疗效越显著,但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出血风险。物理预防措施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可以在骨科大手术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
2、预防DVT时限
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DVT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所需的抗凝预防时限更长。因此,在骨科大手术后DVT预防时限一般不少于7-10d,必要时可延长至28-35d。
(五)骨科大手术DVT具体预防方案
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
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参照第三部分相关内容、药物预防的具体使用方法。
①手术12h前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②磺达肝癸钠:2.5mg,术后6-8h开始应用。③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用药剂量需要进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应维持在2.0-2.5,勿超过3.0。
上述任一种抗凝方法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物理预防,也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2、髋部骨折手术
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参照第三部分相关内容、药物预防的具体使用方法。
(1)12小时内手术
①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②磺达肝癸钠2.5mg,术后6-8h开始应用。③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用药剂量需要进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应维持在2.0-2.5,勿超过3.0。
上述任一种抗凝方法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2)延迟手术
建议自入院之日开始到手术12h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如术前已药物抗凝,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建议筛查评估后,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与梯度压力弹力袜联合使用预防血栓。术后预防持续时间不少于7-10d。
二、预防肺栓塞形成(PTE)措施
(一)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1、无论是否合并呼吸困难,胸膜炎样胸痛都是PT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这种疼痛通常是由于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引起,胸部X线片上可有实变。
2、迅速出现的单纯呼吸困难通常是由于更靠近中心部位的PTE所致,可能与胸骨后的心绞痛样胸痛有关,这可能代表右室缺血。对于既往有心力衰竭或肺脏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是提示PTE的唯一症状。
3、晕厥和休克是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中心型PTE病人的特点,常伴有血流动力学受累及心脏血流量减少的体征,如体循环动脉低血压、少尿、肢端发凉和(或)急性右心衰竭的临床体征。
(二)肺栓塞的辅助检查
1、胸部 X 线片:通常有异常表现,最常见的为两肺(血管)纹理分布不均匀、肺动脉段膨隆、肺梗死、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及胸膜渗出,但不特异,主要用于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和胸痛。
2、血气分析:PTE 通常伴有低氧血症,但超过20% 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
3、心电图:PTE 患者可有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电图表现(SⅠQⅢTⅢ 图形,V1~V3 导联 T 波倒置,右束支传导阻滞),这种改变通常与严重的 PTE 相关,但各种原因导致的右心室劳损时也可以出现。
4、放射性核素肺扫描检查:是无创的诊断技术,应用安全,但特异性有限,对可疑的 PTE 诊断有一定价值。该方法由两部分组成:灌注显像和通气显像。对于灌注显像,患者仰卧位深呼吸时静脉注射 99m锝标记的巨聚蛋白(MMA)。结果是微粒被均匀地分布到肺毛细血管床,而毛细血管段将出现暂时的阻滞。在肺动脉分支发生闭塞的情况下,更多外周血管床没有微粒分布,随后显影中该区成为“冷区”。通气显像使用包括81m氪、DTPA、133氙和 99m锝标记的碳原子等在内的多种物质。
5、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CTPA):由于敏感性、特异性可达 95%,已成为急性 PTE 一线筛选方法。CTPA 可以直接看到肺动脉内的血栓,表现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液之间;或者完全性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以胸膜为底的高密度区、条带状的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或远端肺动脉扩张及面积大小不等的胸膜浸润。
6、肺血管造影:使用指征为:无创性检查无明确结果或无法得到结果;在有极高出血危险的罕见情况下(如神经外科术后);肺扫描结果异常或高度可疑;使用溶栓和肝素治疗有禁忌证。应注意碘过敏的禁忌证。肺血管造影的相对禁忌证包括:肾功能损害、左束支阻滞、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40 mmHg)。急性 PTE 直接的血管造影征象包括血管完全阻塞(最好是造影剂柱有凹的边缘)或充盈缺损。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肺静脉血流减慢或延迟。
7、超声心动图:可在床边进行。对于鉴别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循环衰竭及需考虑急性大面积 PTE 诊断的其他临床情况特别有价值。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特征仅可间接支持 PTE 的诊断,显示肺动脉近端的血栓也可确诊。
8、血浆 D-二聚体测定:如前述,其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如<500 μg/L 可以除外 PTE。
(三)具体预防方案
(1)如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患肢制动,防止栓子脱落进入血液循环阻塞到肺,导致肺栓塞。
(2)早期肺栓塞症状:患者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脉搏细速、意识模糊,继而颈、胸部有散在出血点。
(3)肺栓塞处理:立即给予高浓度氧5~6升/分钟,查血气分析,行溶栓治疗。
第三篇: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专家建议
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专家建议
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文献报道,我国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但目前国内对于DVT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而且还没有相应的防治方案可供参考。
自2004年3月起,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50多位骨科专家对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病率、危险因素、预防策略等16个子课题进行调研,参考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发表的第7版《抗栓与溶栓治疗循证指南》等大量国内外文献,起草了《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专家建议(草案)》。2005年7月16日,邱贵兴、戴 X戎、杨庆铭、裴福兴、陈百成、曾炳芳、陈安民、王坤正、王继芳、余楠生、周乙雄、孙天胜和刘强等专家在北京对本建议进行了讨论,会后又分别邀请国内血液科、呼吸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相关专家进行了修改。现将本建议公开发表,以作为国内骨科临床医师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概述
1.本建议中“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
2.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DVT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部位可分为远端DVT和近端DVT,位于腘静脉内或以上部位的血栓称为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
3.肺血栓栓塞症(PTE)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通常所称肺栓塞即指肺血栓栓塞症。
4.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两者总称为VTE。
5.致静脉血栓的因素
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6.静脉血栓形成的后果
血栓形成后,可能发展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的VTE,少数可能发展为致死性PTE。
7.国内骨科尚未广泛开展DVT预防,其原因有:
(1)常将术后DVT当作一般的术后反应,认为DVT发生率低,而未加以重视。
(2)担心应用抗栓药物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3)认为预防性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却很少考虑发生DVT和PTE所需要较高的额外费用。
(4)对DVT和PTE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
(5)国内尚无骨科大手术预防DVT的指导原则。
二、流行病学
1.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
DVT的发生率各作者报道不一,这与患者的一般情况、骨科手术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出血量多少,以及诊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有关。第六届ACCP确定了外科(骨科)患者VTE的危险分层(表1)。
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使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有很高的 DVT 发生率。表 2 所示为第七届 ACCP 报道骨科大手术 VTE 发生率。
从表1、2可以看出,骨科大手术在VTE危险分层中,均在高危或极高危层中;在住院患者中,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很高,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围手术期问题。
据Liew等报道,1996~2002年间亚洲人骨科术后DVT发生率为10%~63%。2003年7月,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第21次会议上公布的AIDA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DVT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其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3.2%(120/278例)。
据邱贵兴等报告,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未预防组为30.8%(16/52例),预防组为11.8%(8/68例)。两组病人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余楠生等报告,2001~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20.6%(83/40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58.2%(109/187例)。吕厚山等报告,1997~1998年间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24/51例)。宋琳琳等报告了147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DVT发生率为42.2%(62/147例)。
2.VTE 的危险因素(表3,4)
三、DVT与PTE的诊断
约 50% ~ 80% 的DVT可无临床表现,由于可并发致命性PTE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其危害极大,及时发现和治疗都有赖于对疾病状态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
(一)DVT的诊断
1.有症状和体征的DVT临床特点
(1)多见于手术后、创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偶伴有发热、心率加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征和Neuhof征阳性。
Homan征,即直腿伸踝试验。检查时让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拉长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即压迫腓肠肌试验。
(4)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为: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血栓脱落游走可致PTE(见后)。
2.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 可根据患者病情、医院设备、医师经验等做如下选择:
(1)加压超声成像: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技术,可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DVT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该方法为无创检查,应做为筛查的首选手段。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在5~7天后复查。对腓静脉和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阳性率较低。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率均较高,亦系无创检查,适用于对病人的筛选、监测。
(3)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RDV):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增加,通过扫描而显象,是诊断 DVT 有价值的无创检查。
(4)螺旋CT静脉造影(CTV):是近年出现的新的 DVT 诊断方法,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5)静脉造影(venography):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且费用高。
(6)阻抗体积描记测定(IPG):其原理是在大腿处放置一个袖带,探测充气前后下肢血流量的变化,袖带放气,下肢容量迅速恢复到基线水平被用做是静脉可变性指数。IPG检测对无症状DVT的敏感性差、阳性率低,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
(7)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或PTE时D-二聚体多大于500 μg/L,故如D-二聚体<500 μg/L可以除外诊断。由于在手术后短期内病人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高危病人的筛查。同时,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时,D-二聚体也可大于500 μg/L,故预测价值较低,阳性亦不能据此诊断DVT或PTE。另外,该项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也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诊断 DVT 时,应同时考虑有无 PTE 存在,反之亦然。
(二)PTE的诊断
1.PTE 的临床表现
无论是否合并呼吸困难,胸膜炎样胸痛都是PT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这种疼痛通常是由于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引起,胸部X线片上可有实变。
迅速出现的单纯呼吸困难通常是由于更靠近中心部位的PTE所致,可能与胸骨后的心绞痛样胸痛有关,这可能代表右室缺血。对于既往有心力衰竭或肺脏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是提示PTE的唯一症状。
晕厥和休克是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中心型PTE病人的特点,常伴有血流动力学受累及心脏血流量减少的体征,如体循环动脉低血压、少尿、肢端发凉和(或)急性右心衰竭的临床体征。二)PTE 的诊断
1.(见2月16日第17版)
2.PTE 的辅助检查
可根据患者病情、医院设备、医师经验等做如下选择: ⑴胸部 X 线片:通常有异常表现,最常见的为两肺(血管)纹理分布不均匀、肺动脉段膨隆、肺梗死、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及胸膜渗出,但不特异,主要用于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和胸痛。⑵血气分析:PTE 通常伴有低氧血症,但超过20% 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
⑶心电图:PTE 患者可有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电图表现(SⅠQⅢTⅢ 图形,V1~V3 导联 T 波倒置,右束支传导阻滞),这种改变通常与严重的 PTE 相关,但各种原因导致的右心室劳损时也可以出现。
⑷放射性核素肺扫描检查:是无创的诊断技术,应用安全,但特异性有限,对可疑的 PTE 诊断有一定价值。该方法由两部分组成:灌注显像和通气显像。对于灌注显像,患者仰卧位深呼吸时静脉注射 99m锝标记的巨聚蛋白(MMA)。结果是微粒被均匀地分布到肺毛细血管床,而毛细血管段将出现暂时的阻滞。在肺动脉分支发生闭塞的情况下,更多外周血管床没有微粒分布,随后显影中该区成为“冷区”。通气显像使用包括81m氪、DTPA、133氙和 99m锝标记的碳原子等在内的多种物质。
⑸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CTPA):由于敏感性、特异性可达 95%,已成为急性 PTE 一线筛选方法。CTPA 可以直接看到肺动脉内的血栓,表现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液之间;或者完全性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以胸膜为底的高密度区、条带状的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或远端肺动脉扩张及面积大小不等的胸膜浸润。
⑹肺血管造影:使用指征为:无创性检查无明确结果或无法得到结果;在有极高出血危险的罕见情况下(如神经外科术后);肺扫描结果异常或高度可疑;使用溶栓和肝素治疗有禁忌证。应注意碘过敏的禁忌证。肺血管造影的相对禁忌证包括:肾功能损害、左束支阻滞、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40 mmHg)。急性 PTE 直接的血管造影征象包括血管完全阻塞(最好是造影剂柱有凹的边缘)或充盈缺损。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肺静脉血流减慢或延迟。
⑺超声心动图:可在床边进行。对于鉴别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循环衰竭及需考虑急性大面积 PTE 诊断的其他临床情况特别有价值。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特征仅可间接支持 PTE 的诊断,显示肺动脉近端的血栓也可确诊。
⑻血浆 D-二聚体测定:如前述,其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如<500 μg/L 可以除外 PTE。
四、骨科手术后 DVT 的预防措施
目前,临床上尚不能根据 DVT 的临床、遗传、生化、免疫等预测特征确定高危病例,不能根据个体危险因素对病人进行分层次预防,因此现阶段应对所有下肢大型骨科手术病人进行积极预防。1.基本预防措施
(1)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鼓励病人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2.机械预防措施
包括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逐级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 DVT 发病率。但在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因此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3.药物预防措施:细则见后。
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VT 药物预防
1.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术前 12 小时或术后 12~24 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 小时)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小时开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戊聚糖钠:2.5 mg,术后 6~8小时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 2.0~2.5,勿超过3.0。
上述三种抗凝方法的任一种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 天。
2.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3.不建议单独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逐级加压弹力袜、间歇气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预防血栓,也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IVC)过滤器。
六、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DVT 的药物预防
1.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术前 12 小时或术后 12~24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小时)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小时开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戊聚糖钠:2.5 mg,术后 6~8小时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 ,使 INR 维持在 2.0~2.5,勿超过3.0。
上述三种抗凝方法的任一种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天。
2.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3.不建议单独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逐级加压弹力袜或足底静脉泵预防血栓,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七、髋部骨折手术 DVT 的预防
1.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术前 12小时或术后12~24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小时)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小时开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戊聚糖钠:2.5 mg,术后 6~8小时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用药需要作监测。INR 维持在 2.0~2.5,勿超过3.0。
2.如果手术延迟,建议自入院之日开始到手术期间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如术前已应用药物抗凝,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建议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术后用药持续时间不少于7~10 天。
八、开始预防的时间和时限
对于大部分接受低分子量肝素预防的患者,首剂既可在术前给予也可在术后给予。建议在评价并平衡了药物的抗凝疗效与出血风险后决定开始用药的时机。
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往往于出院时停止抗栓治疗。而临床研究显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途径持续激活可达 4 周,术后 VTE 的危险性可持续 3 个月。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抗栓预防时限更长。因此,在骨科大手术中应该适当延长抗栓预防时限。这一措施可将有症状的 DVT 降低至少 60%,维生素 K 拮抗剂(INR2.0~3.0)也能有效预防 VTE,但出血危险较高。全髋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 术后的 DVT 高危患者的预防时间应延长至28~35天。
九、注意事项
1.采取各种预防及治疗措施前,应参阅药物及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指南或产品说明。2.对 DVT 高危病人应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对出血危险大的病人应慎用药物预防措施,以机械预防措施为主,辅以基本预防措施。
3.不建议单独采用阿司匹林预防 DVT。
4.决定低分子量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戊聚糖钠等药物剂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
5.抗凝药物应用后,如出现严重出血倾向,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或请血液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及时做出处理。
6.椎管周围血肿虽然少见,但其后果甚为严重。因此,在行椎管内操作(如手术、穿刺等)后的短时间内,应注意小心使用或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应在用药前做穿刺或置管;在药物作用最小时(下次给药前 2 小时)拔管或拔针;拔管或拔针后 2 小时或更长时间再用低分子量肝素。
7﹒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禁忌证是血小板减少症(HIT)和严重的凝血障碍。
(骨科专业英文缩写表及参考文献略,全文完)
注 该建议由以下专家共同完成:
邱贵兴 戴 戎
杨庆铭 裴福兴
陈百成 曾炳芳
陈安民 王坤正
王继芳 余楠生
周乙雄 孙天胜
刘 强 胡永成
第四篇: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28例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 分析 我院1999年5月~2006年5月2 000余例腹腔镜手术后出现的28例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0~200min,15例下肢浅静脉血栓 治疗 5~7d后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13例髂―股及股深静脉,经抗凝治疗14~21d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高危因素、co2气腹、体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下肢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vt)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肺梗塞,威胁患者生命,或造成血栓后遗症,长期 影响 患者生活质量。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近年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等血栓性并发症屡见报道[14]。我院自1999年5月~2006年5月共完成各种腹腔镜手术2 000余例,术后有28例出现不同程度下肢静脉血栓,无肺梗塞发生。28例均发生于腹腔镜胆囊或胆道手术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中男11例,女17例。37~73岁,平均47岁。肥胖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5例,缺血性心脏病8例。15例为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为髂股及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全部采用全麻,co2气腹(压力10~12 mm hg)下行腹腔镜胆囊、阑尾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疝修补,脾切除术,辅助切口左半、右半结肠切除术等。取trendelenburg或反向trendelenburg 体位。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时间为1~5d,平均3d。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以肿胀和疼痛为主,深静脉血栓者患肢凹陷性水肿,增粗、疼痛尤为明显,直立或行走时加重,皮温升高。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15例浅静脉血栓确诊后立即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 000u2次/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13例深静脉血栓有10例位于股深静脉,有3例位于髂股静脉。因所有患者拒绝手术取栓,立即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 000u2次/d,连用2~3周,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复方丹参250ml/d,1~2周,并预防性 应用 抗生素治疗。为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梗塞,因此未采用溶栓治疗。
结果
手术时间20~200min,15例下肢浅静脉血栓治疗5~7d后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13例髂股及股深静脉,经抗凝、祛聚、扩张血管等治疗14~21d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本组无肺梗塞发生。
第五篇:浅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
【关键词】静脉血栓;法医学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1—0065—0
2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目前
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复发率高,常遗
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功能不全,影响行走功
能,对生活质量有着长期影响,还有可能发生肢体坏
疽等并发症,重者可因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pe),甚
至危及患者生命。笔者将近几年法医鉴定工作中遇到的3例案例介绍如下。
案例
【案例1】冯某,女,4o岁,工人。2000年1月14
13因车祸就诊,查:左小腿后见15cm长裂口。血肉模
糊,下腹部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i-),双下肢拒
动。x线检查:双侧坐骨、耻骨骨折伴分离移位,右髂骨
骨折。入院后在硬麻下行骨盆切开内固定术。l8个月
后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左股深静脉通畅并见细线状透
亮阴影。诊断:左股深静脉近端有血栓形成。21个月后
右下肢血管造影:右股深静脉变细,部分造影剂进入
大隐静脉回流入腹股沟以上深静脉内。诊断:右股深
静脉通而不畅,血管变细,右股深静脉有血栓形成。活
体检查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侧髋关节功能受限。
【案例2】 陈某,男,54岁,农民。2003年2月26
日因高坠就诊,查: l1. 棘突部压痛,椎旁叩击痛阳
性,双下肢肌力i级,感觉正常,双小腿后外侧麻木
感。ct检查:l1 压缩性骨折(为粉碎性骨折),骨折
片突入椎管内致椎管狭窄。入院后行椎体切开复位内
固定术。出院时双下肢无麻木。肌力i级,感觉正常。
伤后48天彩超检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总、股浅、股深、胴静脉),右侧股浅、胭静脉轻度返流。活
体检查见腰部活动受限。左下肢略肿胀,小腿中下段
皮肤色素沉着,胫骨中段内侧见一皮肤溃疡愈合瘢
痕,约1.0 cmx0.6 cm大小.右下肢见静脉曲张。
【案例3】刘某,男,6l岁,医生。2003年4月29
日,因车祸就诊,查:颈部两侧压痛,左膝青紫肿胀、压
痛。颅脑ct未见异常,x线片未见骨折征象。入院后
予抗炎、止血、脱水、降颅压等治疗,伤后29天感右小
腿胀痛加重伴淤紫,站立后明显。彩色多普勒检查提
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后36天彩色多普勒检
查提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段静脉周围可
见侧循环血管)。近2月ct检查:右额、颞、顶部硬膜
下血肿形成(慢性),脑中线左移约1.0 cm。先后行下腔
静脉滤过器置放术、钻颅血肿引流术。近两个月后出
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不全性血栓,行
介入血栓消融术。活体检查见双下肢肿胀,沿浅静脉
血管可扪及散在索状物,皮肤颜色如常,皮温正常。复
查彩色多普勒:双下肢深静脉栓塞伴栓子机化后部分
再通,双下肢深静脉瓣功能差,双下肢浅静脉稍增宽。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及辅助检查(尤其是彩色多普勒、经足背静脉顺行静
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并不复杂,但在进行伤残等级评
定时。往往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下肢静脉阻
塞性疾病。经典的virchow三大致病因素为静脉血流
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的损伤
使内皮细胞(ec)的天然屏障作用遭到破坏,产生大量的促凝因子和物质,如内皮素(et)、vwf因子、血小板
活化因子(paf)等,这些物质能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血
管收缩、纤溶功能下降,形成血栓;血流滞缓尤其在静
脉瓣处,缓慢的血流易在瓣膜凹陷处停滞和发生涡
流。有利于血小板的沉积、黏附和聚集,且加重血管壁的损伤,促进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或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引起全血黏度增高、血
小板激活、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出现高凝状态,促进
血栓形成。[”
创伤的患者(如案例3)既有血管壁的损伤,又涉
及卧床制动导致血液滞缓,止血药物应用以及损伤后
应激反应、血液成分的改变、下肢功能活动不够、卧床
【作者简介】王建国(1974-),男,江苏省东台市人,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法医学鉴定工作。tel:+8 5l5—5275679.e-mail:wang-000453@163mm
· 66 ·
位置不适宜和长期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