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9-05 08:34:00 ]阅读:1作者:董瑞芳 宋在明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143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43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治愈好转率96%。病程>7天患者 32例,治愈好转率为80%。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且对病程超过一周的患者同样可以考虑溶栓。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尿激酶 局部溶栓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ocal thrombolysis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Methods To treat 143 LDVT patients with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Results After 2 weeks,46 of the patients were cured,91 of them were relieved, which constitutes 96%, while 32 patients last more than one week, which constitutes 80%.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use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 in LDVT patients, which is also useful in patients more than one week.【Key words】LDVT Urokinase Local thromboly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人口构成老龄化日渐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年人常因各种疾病导致卧床,同时存在手术治疗、血液高凝状态、合并心肺及其他系统疾病等易诱发LDVT的因素,所以LDVT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多见。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1~3],我院近3年来收治DVT病人143例,采用局部溶栓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1月 我科室收治DVT病人143例,其中男79例,女64例;年龄24岁-80岁(53.0岁±7.8岁);病程6h至30d,其中≤3d 62例,3d~7d 50例,>7d 31例;罹患肢体51例,右下肢46例,双下肢46例;病变类型:中央型(髂股静脉)18例,周围型(小腿深静脉)57例,混合型68例。1.2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2)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LDVT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探头加压血管腔不能被压瘪,病变处缺乏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消失。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1.3 溶栓方法 入院后检查凝血全套指标(APTT,PT等),将尿激酶25万U 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10cm~15cm 阻断浅静脉,然后穿刺足背或踝部,穿刺成功后连接微量注射泵,以50ml/h 速度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保证药液经过血栓部位,每日1次,用药5~10d。所有病例均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次5000 U,每12h注射1次),后期口服华法林抗凝。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失,测患肢肢体周径与健侧相差<1mm,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血栓消失;好转:患肢肿胀减轻,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部分再通;无效:患肢肿胀无明显减轻,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腔仍闭塞。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 结果
2.1 临床疗效143例病人经治疗l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无效6例,治愈好转率96%。所有病例按病程分,≤7d 112例,治愈42例,好转69例,无效1例,治愈好转率99%; >7d 31例,治愈4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83%。
2.2 并发症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轻,予以止血、制酸等处理后血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d,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减轻下肢肿胀。注意患肢保暖,防止高温,禁止按摩、拍打患肢,床上活动避免动作过大,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做好生活护理,及时更换被服及给予便器,协助洗手进食。
3.2 健康教育 反复讲解卧床的必要性,使患者理解卧床的重要意义,主动执行绝对卧床。嘱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及造成血栓脱落;嘱戒烟、忌酒,以避免尼古丁、乙醇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3.3 溶栓护理
3.3.1 用血压计袖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泵入溶栓药物,易发生局部渗出、注射针眼处出血、局部淤斑。因此,对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针眼处压迫5~10min;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及皮温感觉。本组由于重视静脉选择、保护及患者配合,减少了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使溶栓顺利完成。
3.3.2 自发性出血是溶栓期的主要并发症,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有无皮肤、穿刺点、牙龈、口腔黏膜、鼻黏膜出血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情况;重视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要求PT和APTT控制在正常2倍左右[4]。本组1例溶栓期间PT和APTT超过正常两倍(PT 25s,APTT 68s),通过将溶栓药和抗凝药用药时间隔开,微量注射泵泵入尿激酶针剂3h后再进行抗凝治疗,并减少抗凝药用量,未发生出血情况。
3.3.3 溶栓脱落的栓子可能造成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冷汗等[5]。溶栓期间需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改变。本组143例均未发生肺栓塞。
3.4 出院指导 嘱患者坚持服阿司匹林片0.3g 每日1次,持续6~12个月,以防新血栓形成,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下地活动时坚持穿阶差弹力袜,经常活动下肢,避免久坐、久站、久卧,休息时抬高患肢;多饮水,每日饮水2500ml以上;用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4 小结
DVT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完全溶栓,本科利用下肢踝部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交通支内的瓣膜使浅静脉血单向流入深静脉,用止血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将尿激酶泵入,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达到局部高浓度的灌注治疗。溶栓期间重视健康教育和护理,避免了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参 考 文 献
[1]钱结胜,李征然,姜在波,等.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4):266-268.[2]吴必超,杨树呈,金凤玛,等.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2009,6(2):44-45.[3]夏琛.不同静脉给药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24.[4]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6-227.[5]王红霞,郑漫艳.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05.
第二篇: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专家共识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专家共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DVT急性期可因血栓繁衍致静脉阻塞进行性加重,甚至造成股青肿导致肢体坏死需截肢,游离血栓一旦脱落还可引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在自身纤溶活性物的作用下,血栓最终趋于消融或经历机化、新生血管发生,被血栓堵塞的静脉腔逐渐再通,而静脉瓣膜结构却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毁损。因此,DVT的后期,通常是由近端静脉堵塞致静脉回流障碍以及由静脉瓣膜破坏导致的静脉逆流两者并存,引起下肢静脉高压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即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bosis syndrome,PTS),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DVT一旦发病,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血栓蔓延、清除血栓、恢复静脉的通畅性以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栓复发与PTS的发生率。
本文就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达到形成共识、规范治疗的目的。
一、急性下肢DVT治疗现状 目前,用于急性下肢DVT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血栓清除术。抗凝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但并不能清除已存在的血栓,治疗效果有限。血栓清除术包括:外科取栓术、机械性血栓清除和CDT等。外科取栓术由于其并发症如出血、血管损伤等及血栓复发率较高,始终未能成为治疗骼股静脉急性血栓 形成的首选治疗手段;CDT是在DSA透视下将溶栓导管经深静脉直接插入髂股腘静脉血栓中的一种介入性溶栓方法,能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血栓清除 率,提高药物的溶栓效率,快速开放受阻的静脉。并在临床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
二、CDT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急性骼股静脉血栓,无溶栓禁忌且能够成功置入溶栓导管者都存在CDT 适应证: ⑴急性骼股静脉血栓形成; ⑵急性股腘静脉血栓形成; ⑶病程≤14天的DVT 目前认为非卧床的年轻健康患者可能受益最大,而长期卧床、高出血风险、高龄、伴有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注: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指病史 < 14天;亚急性期指病史15~30天;慢性期指病史>30天。
三、CDT治疗的禁忌证 ⑴使用抗凝剂、造影剂和溶栓药物有禁忌或过敏者; ⑵近3个月内有颅脑、胃肠等活动性内出血史或脑梗塞史; ⑶近4周内有严重外伤史或接受过大手术者; ⑷妊娠; ⑸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⑹细菌性心内膜炎; ⑺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三、CDT的操作方法及路
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DSA下,患者取平卧位,采用Seldinger技术,健侧 股静脉进入,首先行健侧髂静脉及下腔静脉造影,如发现血栓累及下腔静脉,改由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造影,观察血栓情况、双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 分叉部位,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在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对于置入的滤器为可回收性的患者,拔除溶栓导管前再行下腔静脉造影,若滤器下方 无血栓残留则将其取出,若有则永久放置。滤器置入指征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导管溶栓入路及方法 2.1顺行入路: 2.1.1经小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俯卧位,取患肢外踝与跟腱中间处皮肤纵切口约50px,暴露小隐静脉,经小隐静脉置入4-5F导管鞘,选取侧孔长20-1000px的4-5F溶栓导管置入患肢髂总静脉。2.1.2经大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内踝上方的大隐静脉常可在体表下显露;也适用于患者伴有骨折无法翻转体位时。⑴大隐静脉置管 方法:①经内踝大隐静脉起始部直接穿刺置管;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视下穿刺;⑵置管:穿刺成功后置入4-5F血管鞘,在路径图技术辅助下将导丝经交通 支置入腘静脉经股静脉至下腔静脉。2.1.3经腘静脉置管:适用于血栓仅局限于髂股静脉的中央型DVT,同时患者无肢体活动受限。患者俯卧位,超声引导或经足背静脉造影显示腘静脉定位下穿刺腘静脉置入导管鞘,其余操作同上。2.2 逆行入路:经以上入路无法置管者可选择以下入路 2.2.1经颈静脉置管:穿刺右颈静脉置入导管鞘,将溶栓导管经颈静脉置入患肢髂股静脉内,溶栓导管头端尽量放置在患肢股静脉远端。2.2.2经股静脉置管:穿刺健侧股静脉置入导管鞘,在cobra导管的帮助下将导丝逆行置入患肢髂股静脉内并最终交换为溶栓导管,溶栓导管的头端置于患肢股静脉远端。
四、抗凝溶栓药物的使用 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可采用皮下注射或静脉点滴的方法。普通肝素注射后可立即生效,迅速达到高峰,继而作用逐渐下降,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为90分钟,2-3小时作用即消失。低分子肝素多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其半衰期时间较长,为12小时。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链激酶是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因过敏反应及出血风险较大等原因使用受限,而尿激酶与重组t-PA因为均有 较好的溶栓效果、较低的出血发生率等特点成为临床治疗DVT的首选,但由于后者的费用较高,临床仍以尿激酶使用较为普及。尿激酶的使用剂量和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推荐导管溶栓时首先将25万单位尿激酶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一次性经溶栓导管注入,然后①用高压泵经溶 栓导管脉冲式注射尿激酶,60-80万单位/24h,分2次给药,每次1小时内注完。注射尿激酶间歇期经导管滴注肝素100-150mg/24h;②经导 管持续匀速泵入尿激酶(24h总量 60~80万单位),同时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rt-PA可选择性地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全身行纤溶状态的不良反应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常规推荐使用总剂量是 50mg,最多不超过100mg。给药方法是将rt-PA50m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首先给予10mg 静脉推注,其余40mg在2h内匀速静脉泵入;溶栓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每 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rt-PA的缺点是不能长时间应用,计划的剂量用完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溶栓效果不能再追加剂量。抗凝、溶栓过程中需每日复查凝血指标。抗凝治疗时需监测①凝血时间,肝素用于治疗目的时要求凝血时间延长2-3倍,即20-30min,当凝血时 间 < 12min时应加大肝素用量,凝血时间>30min时应减少肝素用量。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可因实验室不同而异,用肝素后以延长1.5-2.5倍为宜。有条件者还可监测血清肝素浓度,使达到0.3-0.5u/ml。溶栓治疗中应监测的指标包括:①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值为11-13s,超过25s为异常。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正常值为2-4g/L,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1.5g/L则需减少尿激酶用量,继续监 测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L则立即停用。③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16-18s,溶栓期间不宜超过正常的 3-4倍,60s较为理想。置管溶栓后每48h行深静脉造影复查,若显示导管侧孔段血栓大部或全部溶解,根据溶栓段长度可将导管后撤20-750px。病史在7天内者溶栓导管在术后4-5d拔出,病史在7-14天者拔管时间延长至6-8天。导管溶栓的中止指标包括:⑴溶栓过程中发生出血或严重感染并发症时;⑵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L;⑶腘静脉以上主干静脉恢复通畅;⑷连续4-5天溶栓后造影见溶栓结果无进展。
五、髂静脉狭窄的处理 随着左髂静脉解剖异常在DVT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仅仅清除血栓而不处理髂静脉狭窄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多组临床研究显示,左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病例中,其髂静脉病变发生率高达65~73%,病变部位多在左髂总静脉汇入IVC处。文献报告采用支架治疗无继发血栓形成的髂静脉狭窄或闭 塞,3年通畅率 89-94.6%,证明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病变是安全的。同时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下肢DVT的治疗中髂股静脉血栓清除后放置髂静脉支架以纠正髂静脉狭 窄,支架置入者的深静脉一年通畅率明显高于未放置者,说明当骼静脉狭窄合并血栓形成时,自膨式支架的置入是必要的。我们推荐对于股腘静脉血栓完全溶解的病例,经造影发现患肢髂静脉存在狭窄,对于髂静脉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置入支架,推荐球囊直径10-12mm,支架 直径 12-16mm。
六、出院后的随访及治疗 DVT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出现血栓发展或复发。通常应用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包括以下4种:
1、伴有恶性肿瘤的首次发作DVT;
2、无明显诱因的首次 发作 DVT;
3、首次发作的DVT,具有与血栓复发危险行增高有关的基因和预后标志(如蛋白C、蛋白S缺乏,因子V Leiden突变等);
4、反复多次发作的DVT。华法林对于防止DVT复发非常有效,监测华法林抗凝效果的标准是凝血酶原时间和 INR,用药期间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0%以上(正常值为12-14s),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0~2.5之间。在原发性DVT患者中进行的延长华法林疗程的试验显示,华法林疗程延长至1-2年比3-6个月更能有效的降低 DVT的复发,但出血危险增加,因此对于原发性DVT的抗凝疗程需根据患者情况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近年来一些新的口服抗凝药已应用于急性DVT的治疗,如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现有证据显示,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治疗急性DVT同DVT的标准治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 剂)疗效相当,但能显着提高抗凝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利伐沙班的约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较少受性别、体重或年龄的影响,较少发生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每天 1次固定剂量,不需监测特殊血液指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口服抗凝新药,为DVT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及持续治疗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单药治疗方案。同时要求患肢穿 弹力袜6个月~2年。
七、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出血:穿刺点周围出血。可表现为渗血或血肿。文献报告,CDT术后出血发生率为5-11%,其中颅内出血 < 1%,腹膜后出血为1%,肌肉骨骼系 统、泌尿系统及胃肠道约3%,出血可发生在穿刺局部或远处组织、器官。因严重出血需输血的病人为0-25%,其与溶栓药物的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也与 同时抗凝的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关。因此所有导管溶栓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的鞘管、尽量避免多次穿刺、切开的皮下组织应妥当止血,对于小的毛细血 管出血应确切结扎或缝扎,适当加压包扎等措施可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穿刺点周围渗血也常常是溶栓药物剂量过量的征象。2.导管周围血栓形成:导管周围血栓形成的原因导管置入后致静脉回流受阻和/或抗凝治疗不充分。避免该并发症的要点包括:(1)选择适合尺寸的溶栓导管,如经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置管时应选用4F的导管,避免导管过粗,干扰大、小隐静脉的回流;(2)可以从外鞘管内滴注肝素。(3)充分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 素 5000U,每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或注射尿激酶间歇期经导管滴注肝素 100-150mg/24h。
3、导管继发的感染:多表现为导管置入途径的浅静脉炎症状,可伴有发热。处 理时可先应用硫酸镁湿热敷患处,同时给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如3天后症状仍不能改善时拔除导管,中止溶栓。如患者有菌血症症状还需行血培养+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共识起草专家:李晓强 陈忠 核心专家团: 蒋米尔 符伟国 陈忠 郭伟 吴丹明 张福先 舒畅 郭曙光 李晓强 李鸣 赵渝 陆新武 金毕 金星 金辉包俊敏 郭大乔 黄新天 姜维良 章希炜等。
第三篇: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临床观察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临床观察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13-01-09 11:21:00 ]阅读:3作者:隋成旭李巍张雪松编辑:studa1211 【摘要】目的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探讨。方法采用2007年4月-2010年8月,19例患者均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证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10例,右下肢9例)。对19例患者均行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治疗。术中采用 Seldinger 穿刺健侧股动脉后留置动脉导管,在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情况后行用尿激酶30万单位于30分钟缓慢灌注,造影观察血栓开通情况,若血栓未开通或开通不全则留置导管回病房,每天用尿激酶 30万单位经导管分6小时缓慢泵入,持续 2-6天。根据皮肤颜色及温度改变再次行造影,评价血栓溶解情况。结果治疗后造影复查,19例患者中,24 小时内即获完全开通11例,72 小时内完全开通 5例,部分溶通 3例,19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结论: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有效。【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尿激酶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Methods nineteen cases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April 2007 to August 2010,whose diagnosis were confirmed by CTA(left,n=10;right,n=9).The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thrombosis were used as researched objects , by Seldinger method to puncture contralateral femoral arterial vascular and the catheter was placed in specific parts of the blood clot and narrow in line with the urine dared enzymes 300,000 u in 30 minutes slow, then observe full and open.If the thrombus does not open ,the catheter should be taken back to the ward every day with urokinase 300,000 u / h slow infusion catheter 2-6 days.Based on skin color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to decide angiography, evaluation of thrombolytic situation.Results: The DSA was repeated after therapy, 11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24 hours, 5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72 hours, 3 cases were partly recanalized, but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ll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in relief was relief or disappearance.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s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Key word】 lower limb vein thrombus;inventional therapy;clincial curative effect 下肢动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管痉挛及血管的异常刺激造成原已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而形成的血栓。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后常造成肢体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导致截肢致残。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取得了好的疗效,对患者来说创伤小[1]。介入动脉置管灌注尿激酶来激活血栓是治疗外周血管血栓栓塞优先选择的方法。2007年4月-2010年8月年我科运用此方法治疗19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例患者,男 13例,女 6例,年龄 37~68岁。其中外伤 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动脉粥样硬化5例。发病部位:右下肢动脉9例,左下肢动脉10例,阻塞部位: 股动脉起始部6例,中部7例,动脉6例。19 例均有下肢疼痛,10例出现下肢剧烈疼痛,9例为阵发性疼痛。7例小腿皮肤青紫、皮温下降。17例足背及腘动脉均消失,2例足背动脉及腘动脉较对侧减弱,其中有11例足拇趾皮色已呈暗紫色。1.2 手术方法
穿刺健侧股动脉, 选用Seldinger穿刺法后,造影明确患肢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的程度。导丝穿过血栓及狭窄处使导管尽量靠近血栓后,沿导管使用微量泵30分钟泵入尿激酶30万u+ NS50 ml。溶栓后造影了解血管通畅情况,如未开通或开通不明显则保留导管反病房后继续溶栓, 每天尿激酶用微量泵按5万单位每小时经导管泵入6小时,连续2-6天。同时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共用14天。每2天监测凝血指标。根据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进行造影,若血管通畅或患肢无缺血表现后则拔管,并且给予华法林2.5 mg/d口服。1.3结果
全部19 例患者中,其中11例患者手术中已完全开通。5例病人回病房后继续使用尿激酶溶栓之后复查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溶通。3例患者虽未完全溶通,但造影复查证实血栓也已部分开通,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3 讨论
血栓形成后导致患侧肢体的缺血表现。一旦出现肢体完全缺血则病情严重。早诊断、早治疗、尽快开通血管、恢复血流通畅、尽可能缩短组织缺血时间[2]。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很多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救治,免去了截肢的痛苦。传统经静脉行溶栓治疗药物用量大、副作用多且疗效不确切。外科治疗手术创伤及风险均较大且易再次形成血栓等缺点[3]。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在理论上可以促进闭塞动脉血管的再通,使缺血组织的血流恢复或重建,并且限制梗死灶的范围扩大。改善局部梗死组织周围的缺血带,溶栓后临床症状的恢复与闭塞血管的再通治疗时间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密切相关[4]。采用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溶栓效果好、手术创伤小、用药量小、成功率高、出血并发症少、及时恢复肢体血供等优点[5]。本组病例均选用尿激酶作为溶栓用药,对新鲜较软的血栓尽可能用注射器将其吸出,以缩短溶栓时间。经导管溶栓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可发生在胃肠道、颅内等重要器官,所以在溶栓前及溶栓过程中,要观察监测血凝指标,使INR波动于1.8-2.3为宜[6]。溶栓时定位要准确,防止溶栓过程中栓子脱落、返流而造成异位栓塞。使用导丝导管开通闭塞段时,动作要轻柔,以防损伤动脉内膜而导致动脉夹层、破裂穿孔等[7]。通过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可靠、有效,对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有较大帮助。参考文献
[1] 无.经皮腔内动脉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报告标准——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SCVIR,2001).放射学实践.2003.18(10): 744-746.[2] 陈根生, 刘伟, 姚红响等.周围动脉创伤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9): 598-601.[3] 史德刚, 张家雄, 彭加友等.下肢缺血性疾病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7): 438-440.[4] 李志欣, 梁则霞, 于黄河.急性肢体动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8): 469-470.[5] Thrombolysi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limb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a consensus document.J Vasc Interv Radiol.2003.14(9 Pt 2): S337-49.[6] 刘章锁, 谢海富, 张军祥.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6例体会.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6): 1108-1109.[7] 连耀植, 杨敏, 张钰等.经股动脉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急性栓塞.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17(2): 92-93.
第四篇: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 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分析 措施 :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调理:
1.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茶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等物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故冠心病患者适量饮茶确有好处,但有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避免喝浓茶。
第五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7
为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促进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本院对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4.9岁;其中2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46例患者为剖宫产;病程最短5 d,最长29 d,平均病程12.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长,且费用较高,加之需对新生儿喂养模式进行改变,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安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下肢疼痛、肿胀等现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应适当抬高患肢,通常应抬高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且不可在膝下垫枕,保持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从而达到缓解肿胀及疼痛的目的。
1.2.3 患肢护理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制动肢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现象发生,保持患者皮肤完整。同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周径、温度的变化情况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且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护的重视,不可碰撞挤压,以防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血栓溶解后应及时利用50%硫酸镁对肢体患处进行湿热敷,以达到消肿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目的。
1.2.4 抗凝及溶栓时护理 给予患者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检查及治疗,且静脉穿刺时应合理调整止血带,不可捆扎过紧,且应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机会;拔针时应嘱咐患者局部按压5~10 min。另外,护理人员在抽取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时应做到一次成功,且应确保标本满足检测需求,避免因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尿血、皮下瘀血等现象发生,且应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溶栓剂顺利滴注。
1.2.5 饮食及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且应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通常术后6 h可进水。另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对患者下肢回流情况造成影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但应嘱咐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走动。结果
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讨论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在深静脉中出现血液凝块,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阻碍的病症[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大腿、骨盆、小腿等部位,患者多伴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2]。临床研究表明大手术、肿瘤、怀孕、分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约占据了全部深静脉血栓的0.6%~1.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及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式主要为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5]。而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抗凝剂溶栓护理等可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处理及操作,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超,陈辰,陈荣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改变.重庆医学,2014,43(23):3083.[2] 曹树伟,郭喜田,王大伟,等.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7):525.[3] 祝春霞,周长钰.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6):602.[4] 邓为民,侯雨生,杨景明,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5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2):134.[5] 陈兆雷,张喜成,潘广锐.经小隐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实用医学杂志,2014,30(9):1511.[收稿日期: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