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历史必修一测试6
高三历史必修一测试6
命题:熊家德;审题:谢大凤2013、9、5
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0.[2012·安徽名校模拟]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
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 11.[2012·常州期末] 二月革命后,俄国老百姓的要求集中在“和平、土地和面包”上。但是,临时政府拒不接受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也不实施土地改革,反而宣布要把战争进行到底。在这种形势下,俄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C.继续进行民主革命D.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12.(2013年江苏高考19题)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宣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 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
1、(2012·上海单科·T16)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
B.出版《资本论》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2012·全国卷] 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D.巴黎公社期间 4.D1[2012·广东卷]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启蒙思想B.生物进化论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5.[2012·浙江卷]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6.[2012·全国卷]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7.[2012·海南卷] 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8.[2012·江苏卷]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9.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第1页高一文370,双,13-12-18第2页
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10分)
(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8分)
14.[2012·河南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十月革命本身来说,史学家柳植有如下三点看法:第一,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是一次革命的两个阶段。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十月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没有二月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城市中的工人运动和农村中的农民运动造成了革命形势,而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即夺取政权的战斗中,则具体表现为工人的总罢工、武装起义和士兵转向革命,而且士兵由反革命的帮凶转变为革命的力量,对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因此,工人运动和士兵起义的结合也就是工人运动和“农民战争”结合的一种形式。第三,二月革命前后只有八天时间,先发生工人罢工与和平示威,而后才发展为武装起义;而十月武装起义也是在合法斗争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
材料二如果说,美国对世界的意识形态干预是西方工业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展的历史延续,那么,苏联对世界的意识形态干预,则是十月革命后建构的一种反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模式在“世界革命”的名义下向外部输出。因此,冷战格局作为一种结果,从整体上涵盖了十月革命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解构早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二元两极”世界的重大影响。
——余伟民《十月革命与20世纪——关于俄国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再思考》
材料三历史不是注定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人总是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种种抉择中做了选择,推动历史的发展。因此,历史的选择性乃是人的自觉的选择能力的具体表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历史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二月革命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大革命。十月革命是列宁在人民选择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新的选择,是一次有计划的革命。由于列宁的选择同人民群众的选择完全一致,尽管这一选择同资产阶级、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等的选择相冲突,但斗争的结果还是以列宁的选择取得了胜利。这说明人民的选择是历史选择的基础。历史是在选择中发展的。历史的选择性是历史规律性的重要内容。
——史学专家柳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十月革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十月革命对后来的冷战具有怎样的意义?(3)结合俄国的革命,谈谈你对历史选择性的认识。
高三历史必修一测试5参考答案
1.【解析】选D。马克思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昭示共产主义原则,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选D项。其余三项时间明显不符,A项(1864年).B项(1871年).C项(1859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政治体制。从题干中的“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等关键词来看,英国没有帝国政体,故A项不正确;美国没有帝国与君主政体,故B项不正确;俄国没有议会制,故C项不正确。而法国的巴黎公社建立前,出现过帝国.旧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的君主政体.共和国政体,故只有D项符合题干材料。
4.D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材料中的“自由主义”即资本主义制度,“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者发射的小排炮”即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大炮”即科学社会主义。故选择D项。5.B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材料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存在的局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正是因为这些局限的存在,才使空想社会主义者最终失败,而看到了无产阶级力量的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才最终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
6.A解析]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俄国国内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1917年4月,列宁回国后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本题选择A项。
7.B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工兵代表苏维埃在二月革命后就已产生,排除A项;C.D两项均由十月革命推动,故排除。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俄军的战败加剧了临时政府的困境;反政府叛乱被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首的苏维埃政权粉碎,进一步提高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威望,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故答案选B项。
8.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分析的能力,考查十月革命。解题关键在于材料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这是在俄国两个政权并存时期提出的问题,意味着无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9.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临时政府所以倒台,是因为没有解决人民的愿望。二月革命后,人民最大的愿望是“面包”和“牛奶”,即和平与土地,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C、D两项的说法正确,但和材料信息不符合。
10.B解析]由题干中的“工人.雇农和农民”即可排除A项。C项错误,沙皇专制已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D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俄国没有采用过。《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联系当时两个政权并存的形势可知,列宁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符合题意。
11.D解析]二月革命后,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人民要求和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获得土地,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不满足百姓的要求,因而俄国继续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故答案为D项。
12.【答案】C【考查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3.答案(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第3页高一文370,双,13-12-18第4页
(2)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3)中国:仍维持封建专制统治,人治色彩浓重;虽然部分开明人士开始了强国御侮的探索,但以器物层面为主,制度层面涉及较少。法国: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践行了资产阶级人民主权、权力制衡、法治等原则。
14.[答案](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密联系;工人运动和“农民战争”相结合;和平合法的斗争同武装起义相结合。
(2)十月革命为20世纪的冷战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基础。
(3)二月革命是人民的选择,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以人民的选择为基础的。历史的选择应当顺民心.合民意,应当符合历史规律性,应当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的特点.意义及其认识。第(1)问关于十月革命的特点要从材料中逐条概括,这需要仔细分析材料内部的关系。第(2)问的考查视角非常新颖,问的是十月革命对后来冷战的意义,要在把握冷战特点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3)问考查方式也很灵活独特,实际上考查对历史选择性的理解和认识,回答时要注意结合俄国的革命。
第5页高一文370,双,13-12-18第6页
第二篇:历史必修一
1.I can't remember _____________ made the teacher give Mary the permission to leave the class earlier.A.that it was what B.what it was that C.what was it that D.that was it what
2.He let out an ______________ cry, “we've won!”
A.excited B.exciting C.excite D.excites
3.-Is football John's favourite sport?
--Yes.__________ football, baseball is his greatest love.A.Near to B.Except C.Beside D.Next to
4.Do you think regular exercise ___________ good health?
A.benefit from B.reach for C.make for D.go for
5.Have you applied ___________ Mr Black _____________ the post? It's worth a try.A.for;to B.with;for C.with;about D.to;for
6._______ the loud noise going on in the workshop, I can hardly __________ on my lessons.A.As;put B.As;concentrate C.With;rely D.With;concentrate
7._________, I've never seen anyone who's as capable as Kate.A.As long as I have travelled B.Now that I have travelled so much
C.As I have travelled much D.Much as I have travelled
8.The big fire lasted as long as 24 hours ______________ it was brought under control.A.after B.before C.since D.while
9.The discovery of new evidence led to ______________.A.the thief having been caught B.the thief to be caught
C.catch the thief D.the thief being caught
10.-Would you have helped her had it been possible?
--Yes, but I __________ busy with my work.A.was B.had been C.have been D.am
11.___________ on the small island, the tower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sea water?
A.Being lain B.Lain C.Being located D.Located
12.In this workshop, the output of July was three times _____________ of January.A.that B.this C.one D.it
13.-Well, where did you spend your night that day?
--At __________.A.where it is called Grand Hotel B.what is called Grand Hotel
C.which is called Grand Hotel D.that is called Grand Hotel
14.The thief was brought in, his hands ____________ behind his back.A.tying B.tied C.being tied D.having tied
15.The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took the old sailor nine months, __________ the sailing time was 226 days.A.of which B.during which C.from which D.for which
16.She stood on a brick to make herself ___________ a bit taller.A.looking B.looked C.to look D.look
17.Did your speech ______________ the audience?
A.get through to B.get across to C.get through D.get across
18.A Du's unique voice ___________ especially to young people.A.attracts B.draws C.catches D.appeals
19.The old woman stood still with her eyes ____________ the picture.A.fixing in B.fixing on C.fixed in D.fixed upon 20.I feel it is you who ___________ for the accident.A.is to blame B.is to be blamed C.are to blame D.are to be blamed 21.-Have you seen the film?--Yes.I __________ it three times when I was in Tokyo.A.saw B.had seen C.have seen D.was seeing 22.The thief was caught ___________ his hand into the pocket of a passenger.A.to put B.to be putting C.putting D.put 23.So many students __________ for the traffic jam, the exam had to be put off.A.were late B.been late C.has been late D.being late 24.Seeing her father come back, ______________.A.tears ran down her cheeks B.Her tears ran out C.she burst into tears D.She burst into crying 25.Columbus is known for the great discovery _____________ a new land-America.A.making up B.making into C.make from D.made of 26.This photo was taken __________ stands the Eiffel Tower.A.in which B.in the place which C.where D.which 27.With his money __________, he couldn't go home.A.leaving B.missed C.run out D.running out 28.It's __________ great fun to talk with you.A.a B.the C./ D.an 29.__________ I admit that she has shortcomings, I still like her.A.When B.As C.While D.Once
30.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__________ big changes in the way we work.A.about B.out C.up D.back
31.New technology is being __________ almost every industrial process.A.applied for B.applied in C.applied of D.applied to
32.-Who's the man talking to our teacher?
--A professor __________ a visit to our school.A.pays B.is paying C.has paid D.paying
33.Our bodies are strengthened by taking exercise.__________, our minds are developed by learning.A.Probably B.Likely C.Similarly D.Generally
34.I _________ some English when I was working in a foreign bank.A.picked out B.picked up C.picked from D.picked at
35.I'm sure all will go well as _________.A.being planned B.to be planned C.planning D.planned
36.-Are you afraid of rats?--__________.A.Yes, but not a bit B.No, not a little
C.Yes, never D.No, not in the least
37.I think the English song is _________ worth _________ again.A.very;listening to B.very;listening C.well;listening to D.well;listening
38.The students carrying books come in first, ___________?
A.don't you B.don't they C.will they D.will you
39.___________ and we will complete the task sent to us.A.Another hour B.An hour later C.After an hour D.In an hour 40.My watch __________ five minutes a day, so I have to set it back.A.wins B.gets C.loses D.gains 答案:BADCD DDBDA DABBA DBDDC ACDCD CDCCA DDCBD DCDAD
第三篇:历史必修一小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复习大纲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现)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
地方:郡县制
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
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
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
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设立:明成祖
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军机处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
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秦形成确立: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III.【典型例题解析】
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
(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
(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
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参考答案: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
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
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
第四篇:2012届高三历史必修一选择题巩固试题之一
2012届高三历史必修一选择题巩固试题之一
1.《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中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D.分封制遭到破坏
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4.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菘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B5.右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年的一则日记(部分)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D
6.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7.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
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8.《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
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 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11.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3.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14.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15.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 17.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18.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 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B.俄国十月革命C.《共产党宣言》发表D.巴黎公社革命 19.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2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21.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2.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23.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
①对付苏联威胁②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③抵消美国优势④准备武装解放东欧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2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25.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班别姓名学号
第五篇:高三历史周五测试
高三历史周五测试
提示:先练后学,先学后教,学后总结;不动笔墨不看书,强化基础促能力。
态度决定高度,把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练习。先看书再做题,做题时不看书,做完题再看书。选择题要拿满分!
1、《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①分析书籍的内容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2、1879年该馆注册的在籍学生计163人,其中38人专攻英语,25人攻法语,15人攻俄语,10人攻德语,33人攻算学,6人攻天文,7人攻格致,9人攻万国公法(即国际法),12人攻化学,8人攻生理学。该“馆”最有可能是
A.京师同文馆B.万木草堂C.京师大学堂D.国子监
3、《光明日报》记载“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的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这体现出
A.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B.两部文献属于第二手史料,需要甄别、辨伪
C.清政府方面的解释更接近历史真相
D.两部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会影响历史真实4、1902年前后,粱启超率先主张“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以下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是
A.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B.维新派认识到革命共和才是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C.维新派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不能救中国
D.梁启超开始接受民族主义“排满”的口号
5、“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己断,五脏已瘵(zha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尤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下列表述是对梁启超这番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养B.提倡西学,反对愚昧
C.国民应当为国家而献身D.发展教育,振兴中华
6、晚清世界历史教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了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如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晚晴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B.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C.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秘
7、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这样写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反映 ①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②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1
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B.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C.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9、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 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10、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侮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
11、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12、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解放战争D.三大改造
13、(28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14、(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 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据(唐)刘知几《史通》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 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 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 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参考答案
1-5 CAAAA6-10 BBBDA11-12 CD13、(1)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2分)影响: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2 分),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2分)。
(2)原因:明治维新,日本富强(3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3分); 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2分)。
(3)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2分);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4分)。工人地位提升的背景: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3分)。
(4)主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2分);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3分)。
14、(1)主要内容:统治者的活动(2分)。梁启超受到影响的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2分、进化论思想(2分、救亡图存思想(2分)。
(2)思想潮流: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2分)
(3)①选择第一种分期。依据: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4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4分)②选择第二种分期。依据: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4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
(4)理解:历史有两种:一是客观历史:二是主观历史,被记录下来的历史带有主观性,受 到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人们记录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指导未 来。(3分)
15、(1)选官制度:科举制度(2分);目的:“究天理”(2分)
(2)变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答出一种变化得1分,两种变化得2分)
变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代议制度建立;(2分)直接民主有弊端,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情况,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
(4)粉丝。原意,食品名称(用土豆、大米、红薯淀粉或绿豆做成的丝状食品)。引申义:支持者、崇拜者、追随者,由英语单词“fans”音译而来。
中学。原意:指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国传统学术中国、传统思想等,和西学相对应。引申义:先指适龄人群接受教育的地方,是教育体制中介于小学和大学之间的中间阶段。经济:原意:“经邦济世”、“经国济民”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简化,有“治国平天下”之意。引申义: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原为近代日本人对“economy”一词的日文对译,后来中国人采用了这一说法。
说明:任选一词即可。只答对原意或只答对演变后的含义,只给1分。两个都答对的,给3 分。
文档来自:QQ个性签名寿光人才网 北京DHL快递茶楼设计八九邮免单时尚流行女装香港性别鉴定束河客栈请支持我们易链,提供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