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浅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
所谓的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青少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阶段,生理与心理都已达到成熟,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开始走向完整独立的生活,同时生活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周围的环境因素很容易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某市的三名90后男孩爱慕虚荣,为了和其他孩子攀比,经常偷窃抢劫,甚至在校园附近多次拦路抢劫,或许,这样的做法会让这几个孩子在短暂的一瞬间在虚荣心上获得满足,可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的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醒悟,终究是逃不了法律的惩治的。
这样的事情在当今的社会中并不少见,许多孩子由于心理不成熟,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心理不健康,从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异常心理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之路是个复杂的社会因素,除他本人负主要责任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有不可推卸责任。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有的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在得不到父爱、母爱基本温暖的情况下,幼小的心灵被人为地扭曲,报复社会,而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是因为家庭过分溺爱,形成孩子任性、霸道的坏性格,一旦受挫折或受批评就难以接受;有的家长以打骂代替教育,孩子犯一点小错,或学习成绩不好,就不敢回家,在外流浪,甚至离家出走,碰上坏人教唆,极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是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放任自流,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孩子在外结交狐朋狗友,小偷小摸,滋事斗殴,沾上恶习,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平时成绩不是前三名不能过关,升学非上重点不可,逼得太紧,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当孩子力不从心,“达标”无望时,极易走向反面,做出丧失理智或意外的犯罪行为。
(2)社会因素。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一些影视中播放的犯罪过程和人物语言的腐朽观点,不健康的书刊杂志、电子游戏中的大量宣扬暴力、色情的东西,加之到处可见的美发厅、按摩院,疏于管理的网吧、录像厅不按照规定,随意让青少年进入,都诱发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无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以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抢劫,甚至杀人谋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因素。青少年犯罪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外,学校教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抵消了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各个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少数教师对后进学生缺乏爱心,教育方法简单,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多。有时造成后进学生校门、家门两难进的局面。“破罐子破摔”,他们在校外寻找“知己”,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除了客观方面,青少年的主观因素才是决定因素。案例中的少年大多数都是出于青春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在生理、心理上尚不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变化复杂,极不稳定。这一时期的学生通常是在生理上有“成人感”,心理上却是半成人状态;言语上常有片面性、绝对性;行为上常有冲动性、爆发性和极端性;情绪方面既易喜又易悲,波动幅度大且难于自控。价值观虽在形成,但观念幼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且对评价结果心理反应强烈;特别注重自己在同龄人或朋友中的地位;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一旦受挫,稚嫩的心理既敏感又脆弱,极易导致心理冲突的激化。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早早辍学,没有接受强制的九年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导致他们青春期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必要的法制与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上纷杂的社会环境与浅薄的人生经验,这些懵懂无知的少年就走上犯罪道路,花样的年华发生了转变,不觉让人为之叹惋。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要了解子女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不能固守“长辈”的角色和地位,缺少与子女“交朋友”的意识,对他们不能过于苛求,应给予他们更多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鼓励和诱导。
家长除了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对子女进行: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和培养;伦理、道德、法律教育,使其“习惯成自然”,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而终身恪守。防止溺爱、体罚、控制、放任、庇护,要鼓励、交谈、权威(维护权威,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回答和解决子女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正确地管理自己的家庭,以正确的自身行为,使子女心悦诚服)、限
制(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如逃学、无故夜出、乱交朋友、携带管制刀具等要进行管制和约束,以消除他们违法犯罪的诱因和机会),及时制止越轨行为等。
学校预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又是塑造人格的地方。学校教育对预防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搞好了就会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许多案件表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大都是在缺乏科学管理和健全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实施的,如能及早采取措施,大部分是可以避免和制止其发生的。我认为学校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是改善育人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丰富校园文化,让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让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犯罪,消除社会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是要对其内心进行诱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为己任,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正确引导他们走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道路。
三是要对其外部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学校要不段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严肃校纪校规,充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育功能,各内部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齐抓共管,正确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学校教育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沟通和协调配合,形成一条教育链,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社会预防
要不断地净化社会环境。首先是端正党风,清除腐败。腐败现象,对青少年的言行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成为其违法犯罪的心理基础和关键诱因。要彻底清除对青少年影响尤甚的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以腐败为主要表现的“灰色污染”、以暴力团伙犯罪为主要内容的“黑色污染”,以毒品犯罪的“白色污染”。
要善待曾有不良行为者和违法犯罪者。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他们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回归正常后,初期思想都不稳定,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重新做人的意志也比较脆弱,还会遇到就学、就业的困难,家庭、社会的歧视,犯罪分子的拉拢,腐朽思想的侵蚀等等不利因素,需要得到感情的接纳、人格上的尊重、生活上的帮助、工作上的支持、家庭上的温暖、社会上的关心,要像“父母对待孩子、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因为他们是曾经受到伤害而又急需倍加呵护的“病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帮教成果,使其能够以全新的心情和姿态开始新的生活。
司法预防
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尚不能抵制青少年犯罪产生的情况下,在违法犯罪发生
后,给予其应有的、必要的法律制裁,虽然在预防违法犯罪体系中是一种“下策”,但却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法律存在的本身,就是对青少年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抑制作用;其次,使违法犯罪者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促使其接受教训,改过自新,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使其他青少年通过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司法追究的事实中,看到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以及因违法犯罪面临毁灭自己前程、失去自由甚至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从而,有效地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纪律、道德、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
总之,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爱和保护,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才不是一句空话。保护好未成年人,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各项工作,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实践证明,只靠对青少年犯罪者的处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研究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产生,才是治本的措施,才能真正做到预防青少犯罪。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要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
一、目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青少年负面情绪问题比较明显
所谓负面情绪就是对身体有害的、干扰身体平衡运作的情绪,如自卑、抑郁逆反等[1]。
1.自卑、抑郁情绪的恶化
自卑表现在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A·Ellis1962)的ABC理论认为这些负面情绪如自卑抑郁焦虑都是由个体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造成的。自己对自己期望过高,因而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也容易胡思乱想,把别人一些无关紧要的言行或与自己无关的事都能联系到自身,总认为别人会轻视自己不承认自己。这样他们就会刻意掩饰自己缺点,同时也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其他人沟通,进而导致抑郁情绪产生。
2.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采取的与常理相违背的态度和言行,随着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就特别想摆脱别人的管束。同时这个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自我意识较强[2]。自身对外界认识有较强自我认定,对别人的看法和见解难以接受,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都极力想摆脱。
(二)青少年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薄弱是指做事不够自信,没有坚持下去的恒心,容易被诱惑。
1.不能承受学习压力
青少年这个时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学习意识薄弱,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退宿;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待过高,学生精神压力压力大。这种情绪往复循环,使他们对学习无奈,害怕学习,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信心,严重发展为旷课、逃学、辍学,离开 学校,缺少知识的熏陶,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抵制不了诱惑力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很大的平台,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这一代吸取信息知识的渠道,缩短人际交往之间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给青少年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消极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在这眼花缭乱的的信息时代,受不了诱惑,抵制不了诱惑力。就被这种信息污染,颓废、不上进就成为青少年的最主要的心理特征,照此发展下去,就会将他们带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好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共同生活中过程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疏远
与朋友的关系问题,青少年这个敏感时期,因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就会导致一些错误的想法产生。如好朋友不信任自己,认为朋友不能为自己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觉得没有人可以信任。从而开始独来独往,不愿与身边的人沟通。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和父母经常吵闹,不乐意与父母沟通,然而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又觉得父母可怜,每天在这种矛盾之中生活,面对这种矛盾,对于孩子父母都不会静下心里来沟通,而让这种矛盾继续恶化。这种吵闹,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使孩子不愿在家里呆,整天往外边跑,心里烦闷。同时有些家庭父母有不良行为,如赌博,带给子女的不安全感,开始对父母产生厌恶。
2.师生关系紧张
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老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老师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希望得到老师关心。然而有些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予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会很失望。更有胜者,老师缺乏师尊,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心 理遭受严重创伤。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老师开始产生一种抵抗心理,消极情绪产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二、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家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人的行为习惯、生活作风和教育方式直接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生长环境要是先天不良,缺乏父母的爱护和教育,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问题。宠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青少年这个敏感时期,父母要过分溺爱,孩子就会形成遇事退缩,依赖性强,自制力和自信心比较差;放任型:父母属于完全放任型的,很少管教约束,给子女造成不呢能明辨是非,缺乏教养,性格孤僻冷漠。
家庭的结构的缺失,如(离异、单亲、分居)不同程度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带来较大影响。现在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父母离异,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缺少教育,缺少家人的关爱,造成家长孩子之间关系紧张,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怀疑、冷漠、反抗、孤僻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而演变成自卑,自暴自弃不健康心理。
家庭生活环境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气氛和外在的生活条件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气氛就是在日常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行为,和睦融合的家庭气氛会给孩子安全感,有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相反争吵不断,牢骚满腹的家庭气氛带给孩子孤僻、冷漠、焦虑不良情绪,进而损害了青少年心理健康[3]。
(二)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的学习压力,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老师的个人素质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重大影响。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之间密切相关[4]。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以学生成绩好坏来论定学生的人格以及各方面素质,这种错误的判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应对不了这种压力,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到学生的不只是压力问题,甚至会造成学生在社会生 活和人格完善的障碍,这些突出表现在:学生为学习成绩而困扰,打破正常的生活习惯;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安排不合理,课程太多根本不会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了反面影响,这些极端问题就诱发了心理问题。
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言传身教、个人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很重要,首先老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平等对待学生,所有学生应当一视同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反之,教育理念偏差,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紧张、焦虑、恐惧抑郁不愿于老师、同学沟通;其次老师教育方式简单,例如变相体罚,致使学生精神压力增大,自尊心受挫,从而使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
(三)社会、社区反面信息影响
社会经济秩序,社区的文化、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永久性,社会、社区生活中各种不健康思想,行为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一些负面信息也随之出现,青少年的对社会认识出现了扭曲,社会认知观念出现偏差,例如贪污腐化,金钱美色,是个别青少年产生消极的认定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二代、富二代,这种认知的形成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社区的文化环境、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极大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在社区内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在适应社区生活的同时,也受到社区内各种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社区复杂的环境、消极文化因素给青少年带来百害而无一利的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及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对青少年带来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反之,要是邻里矛盾恶化,社区生活毫无秩序,那样给青少年带来的是懒惰涣散的生活作风,这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社区为家长孩子建立和谐的交流平台
1.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的全面关怀,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可以对父母对青少年的监护进行监督。(1)如果发现父母的某些行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就可以采取社区干预,可以把受影响的孩子组织在一起,进行“心理照顾”,以社区的名义找问题少年的父母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到错误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改变自己的恶性行为以及教育方法[5];(2)可以在社区内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通过活动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以及父母良苦用心,消除心理困惑,保持健康良好的的心理状态。
2.社区外展工作的实施
(1)社区可以成立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遭遇到的问题和目前烦恼做一个调查,及时沟通并和他们做朋友,及时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开展心理求助热线(免费),帮助问题少年与家人朋友沟通,(2)社区可以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社区宣传栏可以留一部分专门宣传心理健康问题,让家长孩子都能认识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学校教育采取的相关措施
1.建立“家庭学校学生联系卡”
(1)学校为学生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时向家长反应学生学校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家长老师学生一线沟通,能及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2)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参加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全面了解青少年的健康学习问题。
2.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方式、方法归纳为,通过引入故事,启发学生的联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经验。(1)组织学生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问题心理困惑问题,开展讨论,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的再现某些语言描述场景,感受和谐之美,感受心态起伏,营造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关系;(2)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思考、行动体验人物角色思想,心理感情[6]。进而增进自我意识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组织游戏,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在各种不安情趣中变得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自己的观点,充分放松,表现自我。
(三)社会更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1.政府加大投资心理健康医疗事业
(1)各地政府提供投资建立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心理医疗卫生中 心,招聘专业的人才,一方面,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专业化人才,定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人才,而且还可以创办“心理卫生”科普杂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民那个素质。(2)城市内可以把各种青少年经常爱去但没什么积极作用的娱乐场所改为规模大,项目比较齐备的公益场所。
2.优化社会环境
(1)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要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的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何自我调适;(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青少年问题行为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家长和老师更应 该把纠正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作为己任,不要消极地等待青少年问题行为,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及时科学的引导和矫正,让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直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为问题的矫正.本科毕业论文.2012.3 [2]黎少游,朱旭.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格因素.医学与社会.2006 [3]石有梅.《关注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吉林教育2006 [4] 张海霞,张涛.《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0.02.20 [5] 王婵.《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9 [6]彭厚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0.04.01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早恋
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行为,是不提倡的。
青少年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朦胧性。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
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网瘾
网瘾(即网络成瘾),又称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之外的事情都没有过多的兴趣,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网瘾的高发人群多为12-18岁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1,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本身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意识也比较弱化,理解判断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他们大多都处于青春期,反叛心理严重,对新鲜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寻求刺激、惊险和浪漫,以满足这个阶段的人生需求,而网络出现之后,网络游戏、色情和聊天,恰好对应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会网络成瘾。所以很多人形象的称之为“电子海洛因”。
社交恐惧
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社交恐怖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1)一般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2)特殊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怖。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怖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
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这两类社交恐怖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战抖。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正确引导
一、需要记录每天个人生活的状态,比如身体的反应和心理的反应,比如担心些什么,又渴望些什么?这对日后进行危机干预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防止一些心结凝冻在心底里,形成创伤。
二、有些人特别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想说就说出来,想写就写出来,甚至想哭就哭出来,这样能够缓解心理压力;而且尽量来接受他人善意的劝解和帮助,还可以通过运动,或者散步、聊天、逛街以及唱歌等等多种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三、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帮助,还没有从困惑中走出来,抑郁的化解没有显著的效果,不妨主动申请,向有关的学校、医疗机构、精神疾病科、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提出心理援助的请求,这样危机就能缓解,痛苦的过程也越来越短,程度也越来越轻。我们出现心理危机,只要应对及时、正确,就能转化成人生资源,有利于我们自身在心理、生理方面的个人成长,也有利于帮助他人,可以理性的面对一切,以科学的态度,以高超的技能,实施危机干预,尽快从危机向资源进行转化。
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全社会各界,尤其向学校团体发出呼吁,我们需要警示安全人生危机,不管遭受任何重大的伤害,每个人都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权利。生命需要保护,身体需要健康,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够引起我们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生命存在、生命危机的自救、救助能够成为我们教育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四篇: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金乡三中焦维国
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思维活跃,乐于交往,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在辨别是非、区分良莠方面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在学校从事学习、交友、游戏,要逐渐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的要求。学龄期是身心发展可塑性最 强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健康与否与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与规模、学校教育的结构、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育方法、教师、校风、同龄群体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和情绪,无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有健全的人格,则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情绪就会是和谐快乐的,教师本人如有人格缺陷即使他具有丰富的学识、认真的态度但仍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纷扰以及学习困难。曾有人做过调查,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具有下列明显特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性格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幽默感;乐于了解学生,不偏袒,对学生公平严正;不易怒,不专横;不讽刺;有使人快乐的人格;体贴学生的情感,有礼貌,使学生感到适意;尊重学生意见……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上述所列特征中绝大多数是属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成熟特征,而这些特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工作中应避免性情暴躁、神经过敏、吹毛求疵、讽刺挖苦、性情偏狭、虚伪偏私、喜怒无常、悲观消沉等人格特点。否则,不但破坏学生的情绪、影响课堂学习,也必将造成学生人格发展的损害。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曾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可见,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疾病表现。当今社会不同与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之种状态,单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不能奏效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那么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来抓:
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人个性才能得以健全发展,智力才能发挥正常,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学习,能将志趣和精力倾注于学习活动中,能正常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能,并将习得的智能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于是就有了成就感,进而产生乐学感,如此而形成良性循环。而有些同学因为意志薄弱、缺乏恒心,或因一次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也有的学生因为个性倔强,缺乏沟通,不愿请教而导致成绩不断滑落,这其中关键在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所致。
其次,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不仅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信息也不断巨增,这就会不同程度地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加之学业负担的加重、升学的压力不断增大,个人抱负水平与现实的不适应等导致了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使其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例如,某些寄宿学校的一些新生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离开父母后“吃不香,睡不安”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提高,而有些班级“帮派现象”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还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不以表面印象评价他人,也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且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会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增进感情。
再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自知”,即能客观正确地认
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遇到挫折、困难、失败时能够正确地去面对。
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也必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为品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渗透。若只单纯地进行品德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若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则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使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调整学生心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等领域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努力吧!
第五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1.请就心理健康和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升学、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他们本身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段时期往往容易受多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多方面的压力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卑、逆反、孤独、嫉妒、惧怕、唯我独尊、贪图享乐、厌学等十种为常见心理状态。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妨碍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种种问题。
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其中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最大,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同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解决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关键还是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及其本身的努力。
学校方面需要完善维护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措施包括: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
2、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4、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就家长而言,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事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家长还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良好的生活习惯
还有自身因素,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等。如认知失调产生的认知矛盾、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均易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应该学会接纳自己,增强自信心;尊重别人,欣赏别人,改善人际关系;善于观察,交往适度,学会变换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