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铜器动物纹饰研究论文
摘 要:夏禹铸九鼎,翻开了中国青铜器历史的第一页,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历经千年的辉煌的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器最为鼎盛的时期,研究饕餮纹、龙纹等青铜器动物纹饰,并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设计文化、生活方式,对现代的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一种启发。
关键词:青铜器 动物纹饰 艺术设计 特征 启示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凤纹,在东周典籍《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所以大家公认鸟应该是商代的图腾,以至于青铜器纹饰和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系的论断在商代没有体现出来。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自然界美丽羽饰和华丽鸟冠的大集成者,凤纹的鼎盛时期是在不在商朝,而在西周早期,那时候的青铜器纹饰有大量的凤纹出现,那个时代的在青铜史上被称为凤纹时代,凤纹中除了羽饰华丽,在凤冠上面也有很多的变化,根据冠的造型不同、可以分为多齿冠、长冠和花冠等种类。
一般动物纹,是指的从纹饰上看,能够看出动物的具体的形象来,这类纹饰虽然没有占据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种类繁多,例如牛纹、马纹、羊纹等家畜、虎、兔、鹿等野生动物,还有蛇、鱼、蟾蜍等小动物,都在动物纹之列。
虎纹青铜器的经典之作是比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对称的两虎食一人头的形象。一般的虎纹出现的时候,是那种具有威吓、森严的纹饰,这也符合商代的统治阶级的需要;牛纹单独的在青铜器的装饰比较少见,但是饕餮纹的主要造型来源于牛头形象的说法也是比较盛行的,因为牛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牛的地位相对的也是较高,所以有些地方的青铜器上面装饰牛纹。
二、动物纹饰的历史价值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称青铜器的饕餮纹为一种“狞厉的美”,的确有他的道理,同时也体现出了动物纹饰在当时的历史价值。青铜器在商代和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用途是有区别的。在商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酒器居多,以祭祀为主,可见当时的人们特别是上层阶级比较尚酒。并且纹饰以饕餮居多,饕餮纹的威严、恐怖、神秘、诡异、残酷、凶狠的形象,始终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力量,指向某种似乎是超出人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这主要由于在商代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在生活中间解释不了事情,而又想去努力的解释,最后只有走向了唯心主义的神,这也是那时候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统治阶级那些劳心者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占卜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所以不论是在农作、出行、还是战争、祭祀、帝王登基都要巫师占卜问天。在此之前的陶器上面的生动活泼的写实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到了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商沉迷酒色以致灭亡的原因,基本上就不再饮酒,到了周朝青铜器基本上都是食器或者礼器,开始以“礼”治国安邦平天下。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过青铜器鼎的区别来树立统治者的地位,那种威严、狞厉的饕餮纹也逐渐的减少,取代它的是窃曲纹,其实这也是动物纹样的简化和抽象。另外,在周朝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明贵贱,辨等列”“记功烈,昭明德”的铭文,这些主要记载祭祀、战功、婚嫁等的青铜器是上层阶级重大事情发生的见证,也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地位,彰功显德的重要手段。到了春秋战国,铁的出现也迫使青铜器走下坡路。“礼崩乐坏”也验证了周朝的统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铜器出现比较多的是兵器、食器,开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发展。青铜器的应用,则是是钟鸣鼎食的组合,那种以“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已经消逝了。在纹饰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开始向几何纹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大场面战争、狩猎或者生活的图案场面,例如“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的纹饰就属于此类。由于青铜器是只有帝王、将相等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这些器物反映是只是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尽管这些青铜器是由普通劳动者或者是奴隶来制作的,但是,整个造型设计和装饰基本都是当时的上层阶级来实现的,体现的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青铜器文化基本也就是帝王文化。
三、研究青铜器动物纹饰的现代价值
作为现代人来研究青铜器纹饰,只有靠出土的实物和历史记载资料来考察。出土的实物靠科技手段来推测年代比较可信,但是,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就很困难了,因为这些在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文字还不是很成熟,处于发展阶段,后来的文献记载也是自己的研究和听闻。但是,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来考证,就会出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局面。但是这些青铜器纹饰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以及艺术设计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是龙纹、虎纹、鸟纹等,是夸张、想像力的精华和浓缩,是富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究其设计的创意源泉仍是生活、自然界以及当时的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对今天的艺术设计工作者,无论深居高校,还是战斗在设计工作的第一线,在进行设计创意的时候,都在思索同样的问题:设计的创意点是什么?设计创意的源泉在何处?为什么有的设计师作品层出不穷,个个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有的设计师的作品却依然平淡无奇。研究青铜器的纹饰,就会给出我们这个谜底。青铜器上的怪兽纹、夔纹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动物的抽象,那些动物有的生产劳动中所必须的畜力,在生产劳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是部族图腾崇拜的对象;这些都和生产生活有关,我们现在的设计也不能脱离生产生活而存在。这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指出了一个途径:当设计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妨出去深入生活,了解一下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给自己的设计思维添加新的活水。
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否也应该深思一下?设计高校培养的未来的设计师,培养的对象是一些在教室中成长的孩子,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体验真正的生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的学习就是从素描、速写、色彩应试的基础课开始,进入高校就强化基础、构成的训练,一般只有
一、两次简短的采风,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到农村,第一次以设计的眼光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服饰等,当他们毕业成为职业设计人的时候,才思枯竭是不会令人感到以外的。增加采风时间、深入体验生活是我们高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2、中国青铜器宝典,郑春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美的沉思,蒋勳,中国艺术思想刍论,文汇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
5、苹果集,柳冠中,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2月
6、万物,雷德候,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12月
第二篇:关于南方青铜器断代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
一
目前学术界已开始更多地关注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南方青铜器研究也因此成为探索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南方青铜器的年代问题的认识却一直存在着分歧,其原因不仅在于南方铜器多缺乏地层关系或共存陶器、铜器多不带铭文、铜器本身因具有地方性而不能直接与中原铜器进行比较等,更重要的还在于研究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比如有的学者主要就各个铜器群进行个案研究,强调共出的陶器在铜器年代研究中的作用,而有的则是将南方出土的青铜器作广泛的比较;有的学者在将南方铜器同中原青铜器进行对比时注重铜器组合和器物整体风格的比较,有的则注重一类器物或铜器上一类特征的比较。此外,有的学者相信南北方具有相同或相近风格的铜器年代相近,有的则认为南方铜器在年代上存在着滞后。
二
在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中,哪些更具有合理性,或者说我们在进行南方青铜器的断代研究时应当首先考虑些什么问题呢?
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应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入手进行断代研究。南方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广,相互间的年代和文化面貌差距大,所以在没有一个明确的断代标尺以前,我们不宜将这些铜器进行泛泛的比较,更要避免在以一群铜器去说明另一群铜器的年代时陷入一种相互推断的循环论证之中。我认为在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尺的情况下,应首先对各地出土的铜器进行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横向比较。
但如何来选定个案呢?我认为首先可以成为研究对象的个案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铜器群中的铜器自身就含有可用于断代的信息,如其中有的铜器带铭文,或者有的铜器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二是铜器群具有较为明确的地层关系和其他共出关系。具备这两个条件的铜器群,如新干、三星堆和屯溪铜器群都是理想的首选研究对象。
而对一个个案进行考察,至少应包括几个步骤。首先是对个案中存在的地层关系和各种共存关系进行研究。比如与新干铜器伴出的有大量吴城文化的陶器,三星堆铜器不仅具有比较清楚的地层关系,并且出自一个时代明确的遗址。这些都是确定铜器的年代下限和进行铜器断代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对青铜器本身加以考察。考察时,我认为铜器的组合关系更能体现时代的特点,相对于器形和纹饰而言更为重要。同样地,一组铜器在器形和纹饰上的整体风格比某些单件铜器的风格更为重要,而一件铜器的总体特点又比铜器上的局部特点重要。一些南方铜器上的局部的地方特点所含有的可供断代用的信息并不多,依靠这类特点来推断各地出土铜器的年代的方法是缺乏有效性的。第三是可以就一些个案中的重要器类进行专门研究。但这种研究常常超出了个案的范围,如对长江流域出土的铙、尊和卣的分析等。这类研究有助于说明这些器类的发展演变和南方各地青铜器之间的关系,但仅是对个案研究的重要补充,而不应成为整个南方铜器断代研究的基础。最后,我们还需要将南方青铜器与中原出土的相关青铜器进行比较。
三
接下来的问题是南方青铜器与中原铜器进行的比较研究。考虑到南方青铜器自身缺乏一个有效的断代标尺、出土单位的年代和铜器本身的年代可能存在差距、以及同一个单位中出土铜器的年代可能也不完全相同等因素,对南方青铜器进行断代研究还需要利用中原青铜器年代学研究的成果。
要进行这种对比研究并要确保对比的有效性,首先就得确定什么类型的铜器是具有可比性的,这就涉及到要将南方青铜器从文化属性上加以界定、以及如何进行界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南方出土的青铜器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中原型,主要指那些在中原地区铸造后流入南方地区,或者是器形、纹饰和铸造技术等均与中原铜器相同的器物;二是地方型铜器,主要指那些在上述方面与中原铜器有所不同的器物,它们或者是在当地铸造的,或者是用中原铜器改造而成的。地方型铜器的情况比较复杂,若加以归纳总结,那么大概会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只见于一个地区并在该地区具有普遍性的铜器,比如三星堆的青铜人像,它们不见于其他地区,而在三星堆也不只是个例,就属于地方型铜器。第二种情况是那些有可能起源于当地的铜器,比如新干的扁足鼎和长江中下游出土的铜铙,它们也属于地方型铜器。第三种情况是如果铜器具有某种特点,这种特点与中原铜器相比具有特殊性,并且在当地也具有普遍性,那么凡带这一特点的器物就可以归为地方型铜器。比如新干带燕尾纹的铜器,以及长江中下游出土的带蛙纹、蛇纹等的铜器。第四种情况是如果铜器带有某种特点,这种特点尽管在当地不具有普遍性,但如果它与从中原铜器中归纳出的特点完全不相符时,那么带这一特点的器物也就应该是地方型铜器,比如新干的足断面呈半环形的鼎。最后一种情况是与当地的陶器具有相似之处的铜器,比如新干的折肩鬲以及长江下游出土的带棘刺纹的铜器。目前的许多研究还划分出融合型,但一件铜器上的地方特点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方是地方型或融合型,这是很难界定的。
在利用中原铜器的年代标尺进行比较时,对于以上不同类型的铜器对比的有效性是不同的。对于中原型铜器,可直接加以对比。对于中原型和地方型共存的铜器,应首先比较中原型铜器,然后再以此推断共出的地方型铜器。对于具有可比性的地方型铜器,应首先比较器物的组合关系和总体风格,而不是单件的器物或一些局部的特点。在比较一些有可能是起源于当地的铜器时,我们可以参考中原同类器物的年代,但却不能视中原铜器的年代为南方铜器的年代上限。对于那些不具有可比性的地方型铜器,就往往很难直接用中原铜器的年代标尺来推断它们的年代。
四
在同中原青铜器进行比较时,还需要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滞后的理论。我认为,对于那些在中原铸造后又传入南方的中原型铜器,滞后论并不适用。对于那些只见于当地的地方型铜器,因为它们同中原铜器不具有共性,因而很难说是否存在滞后现象。而那些起源于当地的地方型铜器当然更不会滞后于中原的同类器。可见,只有针对那些既与中原铜器具有可比性,同时又不是只见于当地或者是起源于当地的地方型铜器,滞后论才可能有效。但在滞后论适用的范围内,仍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南方铜器滞后的时段不能超出由地层关系和伴出陶器所推定的年代下限;二是铜器组合和铜器群整体风格滞后的可能性要小于某一类器形的滞后;三是在中原型铜器和地方型铜器共出的情况下,地方型铜器滞后的可能性也不大;四是文化滞后和文化的历史沉淀性是有区别的,在具体分析时应对这两种情况加以辨别。
五
最后一个问题是要注意南方青铜器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现象。比如,在南方不同时期的铜器共出的情况比较常见,对此就不能简单地以时代最晚的器物去衡量其余的器物。又比如,一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较大距离的南方铜器常带有某种共同的特点,如新干大墓和长沙、资兴的越墓出土的铜器上都带有燕尾纹,新干和长江下游的屯溪、丹阳等地出土鼎形器的足断面都为半环形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得出这些具有部分共同特点但在时空上又明显存在距离的铜器都是同时代器物的结论,而是要看看这些特点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比如燕尾纹,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种纹饰在长江流域从商代晚期到春秋一直被用来装饰青铜器。但另一种更为可能的解释是,燕尾纹只是一种简单的几何纹样,它们很可能来源于对南方地区常见的编织物的模仿,作为铜器纹饰它们彼此间可能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对这些特殊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定南方青铜器的年代。
第三篇:有关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研究论文
摘 要:农村动物防疫对农村畜禽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死亡的数量,保障农村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动物疫病发生的概率逐年增加,动物防疫工作已经成为了动物疫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基于此,对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提高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动物防疫;农村;畜禽疫病
动物防疫工作是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目前,我国的畜牧业养殖的主要形式是散养,农村很多农家都养有畜禽。我国动物疫病的发生,主要是以散养畜禽和小规模的畜禽为主,这说明我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做好农村防疫工作,是确保我国农村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农村动物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
1.1 防疫意识薄弱 农村散养户对动物防疫的意识比较薄弱,思想守旧麻痹,在养殖的过程中,不重视消毒和动物免疫工作。这些散养户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抱有侥幸心理,不重视防疫工作。这种情况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无疑给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进行带来了负面影响。
1.2 人员素质不高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其主要的人员组成是农民,还有一些是外来人员,大部分人员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养殖的专业知识。有些养殖人员不具备养殖的经验,甚至是零基础盲目投资养殖业,在养殖的过程中听取有经验的养殖户的意见,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1.3 行政措施不落实 防疫工作每年都要开展,它作为一项政府工作,行政措施没有得到落实。部分农村领导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够清楚,只号召,不做实事,对动物防疫工作不检查、不督促。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强制免疫计划得不到落实,这使得农村的动物防疫质量无法达标。
1.4 防疫经费不足 防疫经费不足对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投入的资金较少,这给农村防疫工作增加了难度。资金不到位,很多工作项目无法正常开展。此外,农村防疫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较差,其劳动与所得不成正比,这导致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充满抱怨,对防疫工作马虎,免疫质量无法得到保证[1]。
1.5 免疫质量较低 农村散养户的动物防疫任务主要是由村级防疫员来实行,在实际工作中,问题很多。有的防疫工作人员做事马虎,缺乏责任心,对疫苗不好好保存,造成疫苗的科研价值和使用效率降低,甚至失效。有的防疫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注射疫苗不合格,使得防疫治疗得不到保障。免疫质量较低是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1.6 补偿机制不完善 农村很多散养户为了节省开支和担心损失,减少动物疫苗的剂量,造成动物防疫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国家没有健全的免疫应激死亡的机制,这给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进行带来很大影响[2]。提高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
2.1 加大宣传力度 相关的防疫工作部门要利用媒体介质对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养殖户对防疫工作有重新的认识,提高养殖户对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降低农村地区动物疫情发生的概率,促进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在宣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不能随意扔掉或食用病死的畜禽。加大宣传力度,使养殖户积极配合防疫部门的工作,提高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效果。
2.2 加强业务培训 加强养殖人员和防疫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养殖水平和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相关人员的养殖技术和业务知识,对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进行和防疫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
2.3 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加大对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动物防疫体系,保障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有序进行,对农村防疫工作的落实和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增加资金投入,可以减少农村防疫人才的流失,提高防疫工作的薪资待遇,提升防疫人员工作的质量,保障科研和疫情经费及技术推广的经费。
2.4 加强行政组织领导 各地区要重视动物防疫工作,要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到实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对农村动物防疫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领导。加强行政组织领导,有利于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农村防疫工作的质量。
2.5 建立专业团队 建立专业的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团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防疫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升防疫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防疫人员知识的更新;选拔优秀的防疫工作者进行培养,为防疫人员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深造的机会,防止人才流失;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防疫条件,建立专业的动物防疫工作团队,对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落实具有积极的作用[4]。结语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在农村畜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的农村动物防疫工作面临防疫意识薄弱、人员素质不高、行政措施不落实、防疫经费不足、免疫质量较低和补偿机制不完善等
第四篇: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研究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 刘世发 110834003 【摘要】: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霍布逊(R.I.hobson)通过研究发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存在之后,元代青花瓷器便绽放出摧残的艺术光芒,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元代青花瓷的高潮,其价值和地位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对其的研究也逐渐的成熟。元代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她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质和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进行研究,力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元青花瓷器 植物纹 时代特征 艺术风格 分类 引 言:
元代(1271~1368)虽立国不足百年,但是它是中国经过长期分裂后,又一次出现的大一统局面,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北方落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之间发生碰撞,文化上交流加强,民族间相互融合,使得元代瓷器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元代瓷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论是瓷器的创新还是生产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青花瓷是元代的一个创新品种,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是陶瓷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倍受世人的关注。
植物纹是元代青花瓷器纹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对其的研究是元代青花纹饰研究里极为重要的一环。相信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有利于摸清元代青花植物纹饰的多个类别,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元代青花植物纹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元代青花纹饰的系统研究工作。
一: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元代是个统一的朝代,民族上相互融合,文化上交流加强。因此元代青花瓷器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元青
花瓷器主要分为大型器物和小型器物。元青花大型器物的纹饰一般繁复饱满,构图严谨,层次较多,特别如保定出土的一批菱形器及传世的青花大盘、大罐、梅瓶等,更显得图案纹饰密布全器,这与明代洪武以后的图案具有明显的区别;还有一部分外销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小件器,其图案花纹往往以简笔花草为主,比较简略疏朗,但是却主题鲜明。同样,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也主要呈现出这种两种不同的风格。一般典型的元青花纹饰分为较多层次。在器身上以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相结合,构成整体,一种是一组主题纹饰与多组辅助纹饰相结合;另一种是多组主题纹饰与多组辅助纹饰相结合。不同器型有不同层次的纹饰分部。如盘多见有三层纹饰、瓶多见4或5层。层次最多的是至正十一年(1351)铭大瓶,达到了8层。自上而下的顺序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和覆莲纹。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匠心独运。元代的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多使用进口的钴蓝料来描绘,这种青料蓝色,比较深沉,在浓处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黑疵斑点,并且还经常会产生晕散效果,再加上元代瓷器上的绘画都比较注重现实与写意相结合,所绘纹饰精美大气,多数植物纹的风格比较粗犷、大气,颇似蒙古人的性格。
元青花植物纹注重纹饰的构画与现实植物外形相结合,增加其现实感,以达到归回自然的目的;注重把瓷器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其他装饰技法相结合,如与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等相结合,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纹大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纹梅瓶等器物上的纹饰主要是根据元曲戏剧的插图来刻画的;由于元代的瓷器出口较多,青花瓷器多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和中东伊斯兰等地,因此,瓷器的制作除了运用传统的艺术风格外,还考虑到了所出口地区的艺术风格,因此借鉴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装饰绘画风格,相互间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风格,如收藏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馆的元青花花卉纹大盘,整个盘饰有3层纹饰,分部盘口,盘璧,盘心。盘口为缠枝扁菊纹,盘璧同样是一圈缠枝扁菊纹,盘心外层绘有朵状扁菊纹,内层是由6个如意云头纹结合而成的纹样。此盘最大的特点是纹饰密布,花纹繁多,特别是绘画技法高超,采用双钩留白技法来诠释。此类风格的元青花较多,并且多饰以植物纹样,特色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另有一直植物纹极为特殊,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如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开光花卉纹狮鈕罐。罐的腹部有四个花形开光,开光内为青花釉里红草叶纹,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纹饰有种浅浮雕的效果,比较特殊。
二: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的分类。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丰富多样,题材广泛,从其表现形式上来看,可将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分为三个大类,即主题植物纹饰,辅助植物纹饰以及植物与非植物相结合的复合纹饰。下面将对其进行分别的论述。1.主题植物纹饰
主题纹饰主要是指画在罐腹、瓶腹、盘心、碗壁等突出位置,很好的表现出了主题并且在器物的整体纹饰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的纹饰。主题植物纹饰主要是指用植物来表现主题纹饰的纹饰。这类纹饰在元青花瓷绘上比较常见。有各类缠枝花卉纹或者是折枝花卉纹(以菊花、牡丹等为主)、束莲纹、松竹纹、松竹梅纹(岁寒三友纹)、梅月纹、芭蕉竹石花果纹、芭蕉瓜竹花果纹、菊纹、牡丹纹、梅纹、蕉叶纹、灵芝纹、荷莲纹等。2.辅助植物纹饰
辅助纹饰主要是指画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主要用来间隔主题纹饰的纹饰。如将瓶的颈部、上腹、中腹、下腹、胫部等分段隔开。其作用一是衬托主题纹饰,二是使画面有一个良好和缓的过度,三是使整器的图案更加完整,更加充实。辅助纹饰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主要是指用植物来映衬主题纹饰的纹饰。绝大多数辅助纹饰的题材都是取自植物。应用得比较多的辅助植物纹饰主要有:缠枝花卉(牡丹、菊、莲等)、仰覆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花叶纹、竹叶纹等。3.植物与非植物相结合的复合纹饰
这类纹饰比较特殊,一般是当作主题纹饰分布于罐腹、瓶腹、盘心、碗壁等突出位置。由于这类纹饰中不仅包含了植物纹饰,还包括了其他非植物纹饰,因此,将其分为一个特殊的类别。这个类别一般与人物故事、奇兽珍禽等相结合。题材丰富,构图严谨,别出心裁。常见的题材主要有:鸳鸯荷花纹、凤穿花纹、鱼藻纹、芦雁
穿花纹、昭君出塞图纹、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纹、桃园结义图纹、三顾茅庐图纹、百花亭纹、鬼谷子下山图纹、蒙恬将军图纹、周亚夫细柳营图纹、文姬归汉图纹、敬德救主图纹、陶渊明爱菊图纹等。其中的人物故事图纹几乎全部都出现在瓶和罐上。
三:论述各类元代青花植物瓷器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囊括的种类丰富多样,题材很广泛。有花卉类纹饰、蔬果类纹饰、禾本科类植物纹饰、人物故事图纹饰、动物图纹饰等。
花卉类纹饰最为常见,主要有牡丹纹、菊纹、莲纹、蕉叶纹、栀子花纹、卷草纹等 1,花卉类纹饰。
牡丹纹是元代青花瓷的最常见植物纹饰之一,多以折枝牡丹纹、缠枝牡丹纹来表现。既可作为主题纹饰表现,又可作为辅助纹饰表现。另外还有以整枝牡丹来作为主题纹饰来表现的。在瓷器上绘制牡丹普遍而丰富,因为它有着富贵、喜庆等祥瑞的寓意。元代的牡丹纹层次繁密,却疏朗有致。一般从两个角度出发来绘制牡丹花,分别产生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一个是从侧面绘制(图二),另一个是从正面绘制(图一)。侧面绘制的牡丹花花苞朝上,花苞被七瓣花瓣所托,灵动而活泼;正面绘制的牡丹花花朵攒聚在一起,包围着花蕊,却没有全部盖住,若隐若现,花开烂漫,气息浓烈。花瓣的构画也别具特点,花瓣的外部部分留白,极具视觉效果。缠枝牡丹花纹的叶子一种似葫芦形态,比较肥硕,因而被称为“葫芦叶”,整体细狭而长;一种像五指并拢的手掌一样,叶脉隐现,尽显粗犷豪放之风;还有一种呈卷辫状,叶子长而细,旋转着
伸长,叶尖颇具凌厉之气。这几种叶子也分别的被应用与其他的缠枝花卉纹中,非常流行。
取自《紫禁城2008.2》之《元代青花瓷器的辨识要点》 第124页 中国人向来有种菊、爱菊的传统,文人画家尤甚。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怀,可见菊花自古便是文人逸士所喜爱的植物。元代的菊纹不多,画法比较简洁,粗率。多见于盘或者是高足杯等器物上。可分别用作主题纹饰或者是辅助纹饰,小部分出现在复合纹饰中。元代菊花一般为2至3层,花蕊用一个网状圆圈或者是一个同心圆来表示,外部接以留白花瓣,围绕成圈,从而构成了花的整体,菊花略微闲得有
些扁圆,因此也被称为“扁菊纹”,在明朝洪武时期也非常流行。叶子多为分为3片,看似任意而为,却排布井然有序。菊花纹虽然多绘制在小型的器物之上,但是却给人一种傲然大气的感觉。莲花,又称为荷花、藕花、芙蕖、水芙蓉等,是青花瓷器上的典型植物纹样。宋代周敦颐将莲花比喻为“花之君子“,是”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之花,同时,它也被佛家奉为佛门圣花,佛眼为莲眼,而且佛教中还有妙法莲华经。元代青花瓷器上开始绘制莲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有的用作辅助纹饰。莲花纹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折枝莲纹、一束莲纹(图四)、缠枝莲纹等。还有一部分在复合纹饰中作陪衬,如鸳鸯荷花纹、鱼藻纹等。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莲纹的描绘很有特点,基本上都是勾勒填色小部分留白,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技法多样,有写实、有写意、有白描。仰覆莲花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辅助纹饰,也被认为是变异莲瓣纹。大多数元青花大罐、玉壶春瓶或者是梅瓶等大件器物上的肩部胫部都装饰有这种纹饰,肩部的多为覆莲纹,胫部的多为仰莲纹。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时间很长,往上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往下一直到清代。在元代的青花瓷器上,仰覆莲纹各瓣之间不共用一条边线,相互间隔开,这与洪武时期以及以后的仰覆莲纹大相径庭。不仅如此,边线的绘制多采用粗线和细线的结合,两线之间
留白,也有部分是只用粗线条描绘的。莲瓣肩部方折,内部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图五)、花卉(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或留白、或粗线描画,造型各异,别具一格。
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瓷器上蕉叶纹始见于宋代,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蕉叶纹多用于瓶、执壶等器物的颈部或者是胫部。其排列形式与元代莲瓣纹相同,每片叶自成单元,两片蕉叶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但也有少数为两片叶子之间夹着一片叶子的双层蕉叶。第二层蕉叶往往只画出主叶脉而省略侧叶脉。元代的蕉叶纹的主叶脉是一条较粗的实线,两边的侧叶脉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叶片的边缘富于变化,有的是用平滑的弧线画出,轮廓线比较细,没有波折起伏;有的为波状,有较大的曲折的波线画出,轮廓线较粗。
卷草纹, 中国传统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构图机理似缠枝纹,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多经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元青花上的卷草纹也非常流行,它是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应用度较广。卷曲度高,比较紧凑,卷草呈对称状态。
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2,蔬果类纹饰。
葡萄纹是蔬果类纹饰的代表,元青花大盘上多绘以葡萄与其他瓜果一起组成的丰收画面,葡萄的画法很有特点,与莲花的如出一辙,葡萄部分部分留白,整体感觉比较疏朗通透。葡萄排列错落,略显紧凑,颗粒饱满,累累的果实让人产生一种丰收的喜悦。3,禾本科植物纹饰。
禾本科植物纹常见的有松竹梅纹,松纹,月梅纹等,常见于主题植物纹饰或者是复合纹饰中。松竹梅纹多见于梅瓶或者是玉壶春瓶的腹部。其中,以梅和松树为主,竹子分布于底部,竹叶的画法很简练,寥寥数笔,就把竹的形态表现出来了,叶片比较肥大,颇有写意的味道;梅花多为5瓣组成,还见单独2瓣或3瓣组成的,梅花的描绘是先用细线勾勒出花形,然后再进行填涂,梅枝非常粗壮,如同松干一般;松树沧桑古朴,树干粗壮婉转有树瘤分部,松针呈扇形,非常传神逼真。
松纹还多用于人物故事图纹瓷器上,几乎大多数的人物故事图纹中都可以见到松树的踪影,如“鬼谷子下山图”、“昭君出塞”等。在这里面,苍松参天、枝干粗壮,松针密布,松干显得成熟老到,线条灵活自如,采用鱼鳞皴法处理树干,质感和阴暗面都很到位,松针攒聚在一起,由二三十根细长的松针组合而成,朝向趋向一致,成扇形。仅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纹中的松叶呈马尾形分布。瓷器上松纹的画法较多的借鉴了元代的绘画艺术,与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赵孟頫等人的松树画法颇具相同之处,绘画技法娴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月梅纹常出现在高足碗器物上,相对于松竹梅纹里面的梅花来说,月梅纹中的梅花更加细致传神,疏朗恬淡,隐含逸趣,没有松竹梅纹里梅纹的傲气,梅枝也比较细小,多了一丝轻快之意。梅花的画法基本想同,也是相用细笔勾勒出花形,然后在粗笔点涂,梅花花分五瓣,若干只有2瓣或3片花瓣。4,人物故事图纹饰。
人物故事图纹作为一种复合纹饰多出现在大罐、大瓶之上,主要题材源自于元曲剧本的版画插图。例如三顾茅庐、百花亭、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子下山等故事。这类纹饰非常的精美大方,具有较强整体性,内部描绘了多种植物,非常值得注意。
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纹罐拍出1400万英镑,加佣金后这和人民币约为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会记录(2010年被打破),也因此在国内外收藏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凸显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巨大感染力。这件青花瓷罐的主题纹饰是“鬼谷子下山图”,属于复合纹饰,图中不仅仅描绘了惟妙惟肖的任务,也生动细致的刻画了各类丰富的植物,两者互相融合,排布有序,构成了一个整体。图中的植物纹,尤其是松纹的刻画,有其独到之处,2棵古松几乎占满了图画是上部,松叶密布,松针繁多,图中的人物全部都被松阴覆盖,透显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意境,非常符合故事的背景气氛。松树下有各类矮小的植物,散布于各处,恰到好处,是的整个画面繁而不乱,井然有序,舒朗通透,错落有致。5,动物图纹饰。
动物图纹饰是一种主题纹饰,比较常见,特别是在瓶、罐、盘上。常见的有莲池鸳鸯纹、鱼藻纹等。
元青花八棱鸳鸯莲池纹梅瓶是“至正型”元青花的典型器物,瓶高43厘米,口径5.6厘米,最大腹径76厘米。采用模压拼凑的成型工艺,将瓶体塑成八棱形,扉棱分明,整器比较大气,最具特色的是绘画与其腹部的4个开光莲池鸳鸯纹,开光呈菱花形,内部是一幅精美绝伦的花鸟画。画中有一柳树,满挂垂柳,树荫下湖水清澈见底,一双鸳鸯游弋嬉戏与盛开的莲荷从中,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莲荷伴生着其他的水生植物,漂浮在水面,全部都是用粗笔描绘,笔法飘逸洒脱。更为难得的是,这幅莲池鸳鸯图中多了一颗柳树,柳树枝干粗壮弯转,柳条轻柔纤巧,无一不体现出画工的高超艺术水准。
四: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分类研究的重要意义。
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从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主题植物纹饰、辅助植物纹饰以及非植物与植物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它和目前学术界对于纹饰普遍把纹饰分为主题纹饰和植物纹饰不同,本文的分类更加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现实需要。主题植物纹饰属于主题纹饰的范畴,是用植物的形式来表现主题的纹饰;辅助植物纹饰属于辅助纹饰的范畴,是用植物来映衬主题纹饰的纹饰;植物与非植物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应该可以划归为主题纹饰,因为这类的纹饰比较特殊,多是和珍禽异兽、人物故事相结合,因此被用做为主题纹饰描绘于器物的重要位置。植物在复合纹饰中一般属于从属的地位,突出的是一种陪衬、衬托的作用,但是其所占图画的比例比较大,所以能够很鲜明的表现出纹饰的绘画技法特征和艺术风格。
对元青花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日益成熟,渐成体系。纹饰研究是元青花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元代青花瓷器植物纹饰在整个元代青花纹饰的研究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于元代青花瓷器的植物纹饰的分类研究,这是从一个比较细的方向来对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做一个小型的、系统的、专业的分类研究,尤其是加入了对于元代植物纹饰的复合纹饰的研究,弥补了之前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它属于青花纹饰研究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工作。通过这个子系统研究的工作进展,能够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元代青花纹饰,使元青花纹饰的研究系统更加完善,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元青花,揭开元青花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朱裕平.元青花瓷的辅助纹饰[J].中国收藏,2003,(07).叶佩兰.青花特征的剖析[J].收藏》,2007.黄嘉沙.元青花牡丹纹饰[J].上海工艺美术,2009,(03).田助忠.元青花与釉里红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6.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M],科学出版社,2008.10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刘静.“岁寒三友”瓷画鉴定[J].东南文化,1997,(01).董亮.解析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的松纹[J],收藏界,2008,(03).蔡国声.元青花鱼藻纹坛[J].文汇报,2003,(04).宁钢沈塔.至正型青花瓷辅助纹饰的艺术特征[J],文艺研究,2009,(09).汪冲云.芙蕖何生玉瓷壁 碗底盘心劲争妍——元、明、清瓷上莲纹探源[J].陶瓷研究,2009,(04). 郑白主.中国历代陶瓷纹饰[A].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施倩,王一伟.元青花装饰纹饰风格及其形成背景[J],2010,(02).邱海霞.景德镇元代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丁斌,王莹.元代青花装饰艺术研究[J].中国陶瓷,2009,(01).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05.王怡萍.元明清瓷器纹饰“番莲花”研究[J].东方博物,2009,(01).吴若明.元代磁州窑与景德镇窑竹纹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8.刘昱午.元青花“鬼谷子下”图罐主题纹饰探源[J].寻根,2006,(03).徐铮铮.元代青花瓷器绘画风格及其原因[D].重庆大学,2006.沈平华.元青花八棱鸳鸯戏莲纹梅瓶[J].收藏家,2009,(10).刘珂艳.元代青花瓷器中变形莲纹之来源[J].中国陶瓷,2007,(12).11
第五篇: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民思想觉悟日益提高,对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创新。从古至今,我国诸多的装饰艺术,无论是纹样还是装饰图形,多以民间性和吉祥化为主题,民间纹饰在现代化社会中能够广泛流传,其绝大原因在于我国各族人民对于民间文化的整合和交融,从劳动中不断对民间纹饰进行传承和创新,民间纹饰作为我国民间较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对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作用
1.对产品设计起到装饰的作用
对产品设计起到装饰的作用是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主要作用。在信息化时代下生活中的人们,对于家居装饰和产品装饰的要求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提升,装饰不仅能够反映出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对艺术的感知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对相应艺术设计传达方式的体现。装饰属于设计造型的一种,是对相应外在形态美的着重体现,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相应产品美的意蕴体现出来。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使装饰通过意蕴美、工艺美和韵律美等在装饰对象上获得了深层的意义,被民间纹饰所装饰的相应产品也因装饰美而获得独特美。
2.对产品设计起到寓意的作用
对产品设计起到寓意的作用是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重要作用。民间纹饰在古往今来的传承和发展中,其样式和形式逐渐多样化,但其最重要的寓意吉祥文化的意蕴和内涵始终没有改变,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得以保留。民间纹饰中多为吉祥纹饰,其主要的来源是凝结了上千年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不仅象征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同时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的民间纹饰中不同的符号语言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例如饰品中带有鱼的民间纹饰象征“年年有余”,饰品中带有龙和马的民间纹饰则象征“龙马精神”,通常情况下此两种民间纹饰会在逢年过节时广泛流传于民间市场中。
二、民间纹饰在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装饰形式
1.民间纹饰圆满画面和构图完整的装饰
民间纹饰圆满画面和构图完整的装饰是民间纹饰在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主要装饰形式。民间纹饰圆满画面和构图完整在产品设计中的装饰,主要是指民间纹饰所要装饰的产品,必须要能够符合相应产品的装饰特点,通常情况下民间纹饰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民间纹饰形态的适合性和完整性、民间纹饰的结构性和严谨性以及民间纹饰的转角合适性。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装饰主要以花草纹、龙凤纹以及云纹等表现形式进行装饰,上述纹饰不仅适用于丰富多彩的图形装饰,同时也作为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纹饰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各种产品的设计中,例如在现代礼品瓷的装饰上,民间纹饰通过纹样的可变性有效的完善画面的局部装饰,突出礼品瓷的装饰美感。
2.民间纹饰以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的装饰
民间纹饰以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的装饰是民间纹饰在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重要装饰形式。民间纹饰中多以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居多,由于我国是具有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因此由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民间纹饰多以吉祥寓意为主,不过民间纹饰在产品上的装饰并不因吉祥寓意的纹饰而受到冷落或影响,反而以其具有吉祥寓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间纹饰以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在产品设计中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利用能够表达寓意象征形式的吉祥纹饰,对相应的语意进行表达,例如在产品上设计鸳鸯戏水纹饰,以示夫妻恩爱。
3.以民族象征为符号的民间纹饰的装饰
以民族象征为符号的民间纹饰的装饰是民间纹饰在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关键装饰形式。以民族象征为符号的民间纹饰主要包括龙凤纹饰、十二生肖纹饰以及寓意吉祥和富贵的诸多名花等,上述类型的民间纹饰均广泛流传于产品设计装饰中。以民族象征为符号的民间纹饰在各种产品中的设计装饰,不仅使产品具有观赏的意味和美学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品寄予万事如意的吉祥寓意,使买产品的人会因此对产品产生相应的情感,从而使带有民间纹饰的产品超越了其本身应存在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民间纹饰作为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不仅具有多式多样的表现形式,同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彩的艺术设计在我国诸多产品设计装饰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对产品设计起到装饰的作用和对产品设计起到寓意的作用对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作用进行阐述,同时从民间纹饰圆满画面和构图完整的装饰、民间纹饰以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的装饰以及以民族象征为符号的民间纹饰的装饰对民间纹饰在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装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