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印迹
姓名:黄晓芬年级:09班级:09
青春迹印
大学的校园,是繁华都市中一片宁静的栖息地。而我们,一颗颗年轻的心,经过了高考那漫长而又略带迷茫的旅行,在兴奋,欣喜,又有些许狂热中相遇在这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开始了一段激荡着青春的旅行。
我们躁动忐忑,这旅途的未知使我们越发渴望去探知。
我们心怀向往,让梦想自由地遨游,相信一切都会愈发美好。
我们雕刻时光,让略带恣意的青春留下奋斗与拼搏的痕迹。
我们的路途看似沉重而遥远,然而这青春的路途,这求学的路途,这承载着我们梦想的路途,却又这样的如花似锦,哪怕它带着各色各样的风暴。因此,我们做出了选择。
我们选择了用微笑,面对生活的无奈,让沮丧幻化成了泡影。
我们选择了用执着,面对失败与挫折,让失落无法靠近。
我们选择了用仰望,面对各种美丽的诱惑,让颓废失去了栖息的土地。我们没有抱怨,因为我们知道,生活的道路终会平实而坦荡,野花也会在不经意间绽放于两旁。
时光辗转,我们背着求知的行囊,踏着微风铺就的路,携带着跳动的脉搏,做梦的寻觅者。我们一起呼吸着,我们拥有同样的心跳。在这青葱的岁月中,我们并不孤单。夏日里,我们是一群小小的萤火虫,在被黑暗吞噬的夜里,发出光亮点点。萤火虫虽然是很小的昆虫,但却没有人能忽视我们的光亮。冬日里,我们是一群贪恋阳光的孩子,尽管夕阳的余晖浸染天空,释放着最后的美丽。每个人都竭力在寒冷的季节里释放自己的热情,驱散那漫天袭地的寒风。
飞扬的歌声里,传递的是一份份真挚的情怀。
欢欣的笑声中,萦绕的是一串串本真的快乐。
朗朗的读书声内,伴随的是一缕缕知识的见长。
有时,我们厌倦了,因为那茫茫不可预测的未来。
有时,我们闭上眼睛,让心灵寻觅每一缕阳光的意思。
有时,我们倚在窗台沉默,那是对生命与生活的轻叹。
在厌倦,寻觅与沉默中,在阴天与晴天,风雨与彩虹中,我们埋葬了灵魂深处的斑点与污渍,埋葬了我们的胆怯,傲慢与偏见。我们静静地让心绪徜徉,寻觅心灵的一片净土,获得一份宁静与慰藉。
成长,让我们明白,很多事无法顺着自己的意思,但我们可以努力让事情变成最后自己要的样子。
成长,让我们懂得,在人生无数的岔道,在分歧的路口,在诱惑面前,需要在漆黑的静夜想一想,哪条路才是我们真正的渴望。
成长,让我们重拾了逝去的梦,相信阳光与我们同在。
这倏忽而逝的光阴,这段单纯的求学时光,这简单而又不平凡的岁月,承载着我们的忧伤和快乐,承载着我们的幸福与美好,承载着许多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瞬间。这样的日子和青春永不复返。有些东西,我们错过了,就算怎么弥补却也都不再一样了。所以,不要错过青春,不要把自己这美好的花季埋葬在泡影里。路过了青春我们还拥有什么呢。
奔跑吧,欢呼吧,超越吧,在这片属于我们的栖息地里,只为不辜负自己的青春。
第二篇:寻找青春的印迹的散文
2月28日中午,我正在万宁山根镇和万宁的本家兄弟唐东及他的一对同学夫妻吃饭,接到海南林恒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尤仁的电话,说有个由他倡议、发起并出资的知青活动需要全程跟拍,叫我第二天去他办公室一趟。
我和林尤仁是老朋友,他既是海南药业界的翘楚,更是高球界的佼佼者,曾三次打过一杆进洞,我也在绿茵场上多次追逐过他的背影。“知青”一词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村就接纳过武汉和羊楼洞的知青,我家还住过一个叫田苗的女知青。而海南,曾有大批广州等地的知青在这里接受再教育。这些知青,如今有的已功成名就,多次过回海南“探亲”,也组织过高球比赛。这次,莫非是知青们又要逐鹿绿茵,切磋球技、加深感情?
第二天到了林尤仁办公室,我才知道,是和林尤仁一起在琼中黎母山大保农场插队落户的20多名知青,忘不了当年的艰辛岁月,相约回农场寻找青春的印迹。
3月6日上午,六部小车载着从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赶来的知青,和在海南工作的知青,浩浩荡荡地向琼中县黎母山镇曾经的大保农场--大保村委会水上市自然村开进。
大保农场原是琼中县的一个知青点,20多名知青除少部分外,基本是琼中一中和黎母山中学的高中毕业生。41年前的1975年,这群刚刚高中毕业,意气风发只有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依依不舍地离开养育自己的父母,独自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迎接崭新的生活。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得知知青们离开知青点后近40年首次“回家”,当年扎根在农村以及与插队知青一起在大保农场工作的回乡知青,早早就在水上市村等候了。林尤仁套用当前时髦的说法,把这些无论是插队的还是回乡的知青,或是在农场工作的职工,统统叫做“场友”。虽然这些“场友”们如今都已年近六旬,而且除林尤仁曾来过几次外,基本上是返城后第一次相见,但对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的印像,却仍是那么清晰明了。一下车,男人们来了个时髦的拥抱,喊着对方的名字;女人比较含蓄,就紧拉着对方的手,将喜悦写在脸上。话盒子一打开,豆蔻年华的青春影像,立刻在容颜苍老的知青们脑海里激起了涟漪。他们一边找寻不知过了多少遍电影的往日时光,一边讲述当年活力四射的花季雨季,讲勇敢拼搏的生命音符,讲流淌过的岁月长河。他们留恋的,不仅仅是生机勃勃的青春,更是青葱岁月中的情感和印记。
过去的农场,已不复存在。“场友”们住过的房子,也早已拆除种上了橡胶树。农场的原址上,修建了两栋平房,上面挂着大保村委会和医务室的牌子,关门闭户,外面长满了杂草。看来,这村委会和医务室,也只是曾经而已。林尤仁指着橡胶林里的一片残壁断垣对我说:“大保农场曾经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建有糖厂和木材加工厂,我还担任过糖厂的会计。”
和我同一部车去琼中的“场友”,是在珠海工作的琼中本地人。他告诉我,当年的插队知青按季节和男女性别分别从事三种不同的工作:农忙时节,他们在齐腰深的淤泥里干农活,学着耕田、耙田、播种、插秧、施肥、收割、打谷、挑谷。甘蔗上市后,他们就在糖厂把村民们收割的甘蔗集中起来,按照榨糖工序的要求,分送到各个车间。木材加工厂的活儿比较累,基本上是男知青去做。他们在农场里的身份由于工作的性质不同而变换,一会儿是工人,一会儿又是农民。这种身份相互交替的“场友”,估计惟大保农场独有。
记得当年在我们村下放的武汉知青回家过春节,是他们父母的单位派车到农村来接,我还曾搭乘他们的车到武汉看望姑妈。大保农场离黎母山镇约2公里,黎母山镇又距县城38公里,那些家在县城的知青们,回家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在珠海工作的那位“场友”告诉我,黎母山地区属于砖红壤、赤红壤和山地黄壤类型土壤。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村村通,从大保农场往返黎母山镇的那段路,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知青们要回在县城父母的家,得先走这段路,再去黎母山镇坐一天才两趟的班车。当时的工分值很低,一个月的工分钱,不够回一次家的路费。有时回家没有赶上返回农场的班车,只好任凭扣工分、挨批评了。那位知青感慨地说:“吃过了过去的那种苦啊,才觉得现在的日子真是好。”
车刚进村口的时候,我就发现水泥村路的两旁立着城墙似的建筑。心里很是纳闷:难道,这里也有历史遗迹?
依然是在珠海工作的那位“场友”,给了我答案:大保村委会水上市自然村,有过比当年的大保农场更为热闹,更为辉煌的日子。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明王朝为安抚黎民,在这里设置“水会守御所”,修筑城池,故有了“水会所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水会守御所在琼山县林湾都水蕉、大会二营之中”。
这座估计一直使用到清代的所城,东达万宁、陵水,西通儋州、感恩(现东方市),往北是琼山和定安,商贸繁荣,人来人往,为中部的交通要冲。所城内,还设有守御所、社学。至此,明代海南的军事体系变成了“一卫十二所”的新构架。“一卫”即“海南卫”(今海口境内),“十二所”即卫内的“前所”、“后所”、“中所”、“左所”和“右所”,卫外东路的“清澜守御所”(今文昌境内)、“万州守御所”(今万宁境内)、“南山守御所”(今陵水境内)和西路的“儋州守御所”(今儋州境内)、“昌化守御所”(今昌江境内)、“崖州守御所”(今三亚境内)、“水会守御所”(今琼中黎母山镇境内)。明王朝此举,不仅对稳定社会和维护统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使黎母山地区历史性地进入了繁荣时期。
在那位“场友”和林尤仁的陪同下,我来到了那块写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水会所城”的石碑前,仔细地搜索遗址。总长1180米的古城墙,处于一片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城墙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高约1米的土墙一眼望不到边。“那个年代,工厂、学校、生产队和村民都争相拆取城砖回去盖猪圈、校舍和民房。我们年龄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文物保护,既然要建知青点,也就跟着拆城墙搬回去盖房”。说起当年不懂得保护文物的往事,林尤仁还有点不好意思。
“看,那口井还在!”随着一位知青的惊呼,“场友”们都来到了这个惟一可以找到当年印迹的地方。这口井,是当时的大保农场所有“场友”们饮用、生活的水源。大热人,男孩子们在井边打水洗澡,一桶水从头上浇下去,那种感觉,别提有多惬意。现在,村里都用上了自来水,这口井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但村民们并没有忘记它的功劳,用铁链子串着几根小龙柱,把它围了起来。
关于这口水井,还有着两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现在林尤仁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当时是个小姑娘,不认识这位比她早几个月进农场的兄长。小姑娘去井里挑水,但身体单薄,力气又小,把水桶放下去打了几次都打不上水。看到林尤仁在井旁,就怯生生地问:“叔叔,你能帮我一下吗?”回忆那时的情景,林尤仁忍不住笑了:“第一次被人叫作叔叔,而且还是一个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女孩子,挺过瘾的。”
海南有个不成文的习俗,不允许女孩子下到水井里。一名随父母从广州下放到琼中、现在深圳工作的女知青回忆说,她有一次到水井打水,不小心让水桶沉到了井底。当时,她可是急得跳脚:没有水煮饭,知青们干完活吃啥?她看了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心一横:一不做二不休,拼了。她快速潜到井底,把水桶捞了起来,灌满水后立即挑到厨房,也不向任何人提起。直到这次故地重游,她才讲了出来。
生命是循而往复的轮回,“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人生真正的青春,只有一次。青春记录着成长光阴中的点点滴滴,是人生旅途的印记。人去青山在,当我们一天一天老去,坎坷的一生即将谢幕,躁动的心灵开始安息的时候,或许最放不下的,就是曾经溜走的青春给予的快乐与温暖。林尤仁说,这次近40年后的重聚,不仅仅是为了联络“场友”们之间的感情,给现在仍在农村的“场友”送红包和慰问品,更重要的是寻找青春的印迹,深情祭奠已逝的青春和岁月。
第三篇:红色印迹
红色印迹
从原先50多位到现在的8000多万,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秘密组织到第一政党,中国共产党90年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
——题记
暑假刚放假了,入党积极分子社会实践活动迫在眉睫,我组组员在离校前,讨论再三,确定了活动方案及目标。
在“暑假”即将来临之际,我组组织开展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走访老党员。我组组织部组员在湖溪镇村民的陪同下,走访该镇7位老党员,并分别送上鲜花。
当我们抵达湖溪镇老党员家中,前辈正在看书,从房屋布置我们体会到节约情绪,清淡地生活,养鱼、养花。老党员很是热情拿出水果招待。老党员的清淡生活在我们心中激起的是层层涟漪,而他的言语和举止无疑更是暖到心底深处。
稍作闲聊后,老党员陈心发同志便为大家介绍了自己主要的社会经历。已经90岁高龄的陈心发参加过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战场上的故事。在激烈的战场上,大家脑海中就没了“生命”二字。在一
次战斗突袭成功后返回的途中,他们面对身后敌人逐渐增多的援军,临危不惧,依然有序行军。满耳是隆隆的炮弹爆炸的声音,然而他们心中始终秉承着“精忠报国”的精神,早已经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们的革命先辈再怎么残酷的考验都接受了,所以才会出现黄继光、董存瑞、狼牙山五战士等无数优秀革命先烈;平津战役中,常校长他们的队伍五天五夜一直在山上,饿了就吃点炒熟米,甚至吃雪,挨饿受冷已经算不了什么了;百万大军下江南时,由于过度疲劳,战士都是边走边睡觉,到一个地方倒地就睡,身上长了痱子、被蚊子叮了都得忍着„„所有的这些磨练也练就了他们老一辈那硬朗的身体,铸就了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可贵精神。
吃苦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还建议我们到井岗山、延安等红色故地去习共产党的精神。老前辈们说,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干部不能带头享乐,而要带头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作风永远不能丢。
临别时,老人再三言语,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自觉坚持学习、宣传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永葆本色,奉献社会,这是老人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回答,也应该是每一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应该选择的答案。
临走时,我向谢老提出了合影的要求,当我固定好相机的时候,谢老喊了声“等等”。我疑惑得看着他,只见他从架子上拿下了那枚党徽,郑重得别在了自己的胸口后,对我轻声得说了句,“我是一位党员”。刹那间,我的灵魂被震撼了,似乎明白了,什么才是党的伟大精神。
离开的时候,谢老依依地向我告别,不知道为什么,我立马对他郑重得承诺道,“我会常来看您的”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全组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所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伟大精神和一贯优良作风。
相约孤儿院
我们带上了年少用的课本,和崭新的纸笔,准备了许久来到孩子们身边。他们的朝气和笑容,会让我们误会是跌落在人间的天使。
余暇间,大孩子给他们讲起了故事,无关美人鱼,无关白雪公主,这些只是孤儿院老师和阿姨的必修课。故事当然是我们的党和共产党员。孩子们要知道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因
为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每时每刻保护着他们。孩子们只要相信未来,要善良,要努力,要学习,快快乐乐长大,就能更加熟悉热爱我们的党,就会有美好的生活。
虽然孩子们一知半解,但他们亮晶晶的眼睛使我们明白,这么做是对的。谢老说了要想学习党的知识,就要学会奉献,学会实现自身价值。
尽管这次是短暂的活动,但让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及内涵,收获和启示是巨大的,令我在对党的理解和党性修养上得到了又一次升华。我认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个有志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当代青年,必须增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加强个人修养。
这次暑假的牵手老党员活动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明白了很多,也深深的感到,作为新时期的先进青年,先进大学生,我们应该在生活里克勤克俭,严格要求;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勤勤恳恳,不断增强贯彻党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在学习上,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的精神,不断增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我政治理论修养。这不仅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
第四篇:寻访红色印迹
红色华诞——我们共同见证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劳苦大众从此走上了翻身做主人的道路。
今年是建党90周年纪念,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大学生,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共同见证这个伟大日子的到来。90周年,这段漫长的时间,证明了我党绵绵不断的生命力,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我们庆祝这个红色华诞,我们传承党的精神,我们沿袭精髓,让中华民族快速腾飞。在这90周年里,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努力前进,带领新中国走向成功。这个90周年过去了,还会有下一个,下下个,甚至无数个,所有的中国人民共同见证。
在学校里,我们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向往的是真正接触这些老一辈的中共党员,那些老红军。遗憾的是,老红军们大都已不在这个世界上,还健在的那些也早已年迈,让我们不忍不打扰他们。但对于老红军的向往驱使我们踏上了去温州的旅程。
今年暑假浙江外国语学院武艺传薪实践队赶到了温州瑞安市汇头村,虽没有机会见到老红军,可是幸运的是我们得幸见到了一位黄姓老红军的女儿,88岁的黄奶奶。尽管头发花白,可是奶奶的健朗还是让我很吃惊,奶奶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她口齿清楚地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父亲,讲述的时候神采熠熠的黄奶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让人很轻易的被感染,气氛一下变得很活跃。黄奶奶回忆说,1928年的时候,那时她才5岁,她28岁的父亲踏上了当兵的道路。幸运的是,她的父亲最终安全的回到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便经常听爸爸讲那当兵的故事。应该是受了她爸爸的影响,家庭教育也十分得当的缘故,现在的黄奶奶全家都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黄奶奶一共养育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令人羡慕的是,三个儿子中,有一个儿子是村里的书记,还有一个经营酒店,剩下的一个则是经营房地产的。最让人感动的是,每当村里要造桥修路修宗祠的时候,她家的三个儿子总是带头的那几个,而且总是大手笔的贡献公共事业。他们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甚至是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吴桂英也特地见了这一户人家和这位伟大的母亲。踏着他们家人花钱建造的马路,我们见到了奶奶的家,原以为有这么有钱的儿子,老奶奶的家辉很奢侈。没想到,老奶奶只是住在小平房里,并不是儿子们不孝顺,相反的是子女们几次三番要求给奶奶建造大别墅,奶奶一直拒绝,坚持说:钱要花在刀刃上,有这钱还是修修路吧,给学校也行。家里人拗不过她,便只能依着她。
因为怕打搅到老奶奶的休息,我们很快别离开了。可是老奶奶的笑容和坚决的表情却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无法抹去。这就是一个红军的后代,一个健康而高尚的家庭。老奶奶满足的笑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儿孙满堂,老夫妇两个有身体健康,还有比这个更加令人羡慕的吗?
我突然想到了前几年爸爸给我提到过的红军烈士。那是家里的一个亲戚,不同的是没有黄奶奶的父亲般幸运,他就义在四明山。虽然他把鲜血洒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但政府给了他的家庭很多帮助。他们在前线打仗,政府就帮助他们照顾家人;他们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为他们减少负担。
原来中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搭配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完美。中国共产党,你是那么伟大与崇高,你是13亿中国人民的信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驱动。7月,烈日炙烤,却抵不过中共党员的热情;7月雷电交加,却无法止住中共的大步发展;7月,风雨肆虐,却无法撼动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你目睹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艰难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工程,现在的中国,已经有足够强的能力在世界上占据一定重量了,我坚信,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只会越来越强大,中国人民会越来越优秀。
红色华诞,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
第五篇:历史的印迹
历史的印迹
寿县长青中学杨诚
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为祖国的统一而战斗,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斗争。
现在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都归功于前任的开拓进取,没有它们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多少爱国人士倒于敌人的枪下,有多少无辜百姓死于战乱。在抗美援朝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解放军战士黄继光用他的身躯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争精神,牺牲时年仅22岁,他用他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他的一生,他同样“生的平凡,死的伟大,虽死犹生”,历史会记住他的,人民会记住他的,国家会记住他的。虽然它牺牲了,但他却给后人 遗留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人民的英雄楷模。
他是我们安徽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他叫沈浩。2004年,沈浩任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书记,他一直未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带领小岗村民发家致富,先后为小岗村修路,为村民盖住宅楼,并在村里建造“大包干”纪念馆。由于长期的劳累,沈书记在2009年11月6日病逝。
沈浩始终以党和人名的事业为重,创业做事,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岁月虽然带走了他们的生命,但历史记住了他们,历史会给我们遗留他们所流传下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历史把他们印在我们的心中。
历史的印迹遗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