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宁心理咨询师林晓义,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林晓义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介绍
林晓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长期潜心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矫治工作。一直奋战在全国青少年心理咨询界的第一线,在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后,开创性的将“自我领悟训练法”应用到家庭治疗、家庭教育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而著的“自我领悟平衡训练法”多次被各大媒体如哈尔滨日报,深圳早报,凤凰网等深入采访。曾多次就“青少年成长问题”进行专访并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等各方也参入了积极的讨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近年来,受各方邀请,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大型系列讲座”、“厌学是谁的错”、“让我拿什么来爱你,孩子”、“救救网吧里的孩子”、“你的孩子早恋了吗”等多场针对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的大型公益讲座。
林晓义老师历时七年的时间,成功研发出旨在解决青少年成长困惑与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体验训练法”“问题少年更杰出培训计划”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到目前为止林晓义老师已经成功地帮助了近千名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走出黑暗的泥沼。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教育
青春期少年的偏激行为,表面上是突如其来的,有时连学校和家庭都意想不到的,但实际上都是有先兆的,他们总有一些反常的言语和表现。孩子出现逆反、对抗甚至离家出走,是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学校和家庭要注意对孩子出走的早期预防。应该全面检讨对孩子的教育,要想改变也不是那么简单,以为可以通过
一、两种办法就能够解决问题,而要根本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这包括:
首先,给孩子平等的地位,人格上尊重孩子。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了解孩子,才能对症下药。(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3)作出积极反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从积极的一面思考。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要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和家庭的事情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做父母的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子女,而且更应从情感上亲近自己的孩子。随着少年的成长,家长应理解他们,改变过去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不是经常作片面的禁止,而是与子女一起商量、讨论、适当地给他们有益的具体建议和指导。这其实涉及到我们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大问题,本网站有专门的版块来说明如何与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
其次,用真实的体验来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反映在对命令和说教的反感。父母惟恐对孩子考虑不周,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子女。虽然某些经验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处世良药,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既然想独立,就应该满足其独立的愿望,引导他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自己经历生活的艰辛,经历各种失败和考验,这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比说教更有意义。家长之所以担心,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长期以来都是事事关心指导,一下子要改变这种习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不习惯,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个打算。二是担心让孩子独立,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会吃亏、走弯路。总之,就是我们家长不认为,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确实没有独立的能力,但独立的愿望和独立的能力相冲突时,就形成了反抗和叛逆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卖西瓜就非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儿子不高兴了:“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要我学习,我为什么要好好学?”父亲思量一下后,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但你一定要自己拿回家。”儿子答应了,可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父亲就是不帮忙。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和孩子都达到了目的。这一部分实际涉及的是我们缺失的教育,我们没有把培养孩子独立、成熟和责任作为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本网站也有专门的版块。事实上,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在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是子女教育的当务之急。如果要让孩子的自我决策又不要偏离正确的轨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早把生活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然而,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我们一方面在为孩子的结果在负责,另一方面又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就有可能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就是这种情况。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来都是无条件,他自然不会思考自己的前途。
中国家长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进行这样的转变。家长可能会认为,如果把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还不具有生存能力,还没有学到生存的本领,就可能把孩
子压垮了。其实,我们对孩子教育的转变也不是突然的,当我们把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孩子还不具备生存能力,于是,他就要主动地学习,这时候,我们在孩子需要知道如何生存的时候被动地帮助孩子,就是对孩子成熟最好的帮助。这种被动的帮助,逐渐要从输血式的,转变为造血式的。有一种假象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有的家长让孩子独立思考,但并没有把生活的压力传递给他们,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表现优异,但并没有获得生存的本领,他们表现的某些方面,仍然不会让家长满意,表现出反抗心态,造成走入社会的不适应。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做得很好,到了上大学的时候,选择怎样的专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需要在上学的时候打工,以便赚到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费用,这就会让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很快适应社会。中国家长不让孩子这样做的理由是能够让孩子安心地学习,但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适应社会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第三,要用同理心来看到孩子。亲子之间换位思考是沟通的前提,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很多事情无论结果多么荒谬,但其中也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方面,才能更加理解孩子,孩子也会为这份理解而感动。举例来说,孩子有网瘾,从合理的一面,那是因为孩子有想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积极的。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意识,把这种意识用在有用的事情上,就会化失败的教育为成功的教育。又比如,孩子早恋,那时生理需求的驱动,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种需求。因此,即使孩子做出了某些出轨的事情,也不要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不要把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和孩子做出某些出轨的事情强行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把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我们不可否认,由于孩子受思维发展水平、社会经验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但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再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采取恰当的态度应对。本网站有“面对的缺点和错误”的版块,就是专门负责解决如何纠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的。第四,要调整我们的策略。当施加压力出了问题,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要给孩子施加适当的压力,当出现了离家出走这样的逆反情绪时,表明我们的压力过了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施加压力的方式就完全错误的,而是要调整我们的压力强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不得不承受压力,这个时候,会出现孩子成绩上升或者比较听话的暂时现象,家长以为政策成功,就施加更大的压力。终于有一天,孩子承受不了压力,作出极端出格的事情,没有思想准备的家长,不知所措,不得不向孩子屈服,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完全放松,孩子又处于失控状态,更加有恃无恐。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情后,可以进行某些冷处理,但事情过后,调整对孩子的压力。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施加压力手段也要调整。从过去的直接处罚或责骂转变到把生活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要独立可以,但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能既要独立,又要家长为他做一切。
第五,要加强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主动让他们到社会去闯,不要帮助孩子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虽然可能让孩子做错事很多,但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总结,让孩子吃一些苦。家里较难的家务,孩子能做得到的,应让孩子去做。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抗压能力、对困难和失败的承受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气、自信心、责任感。此外,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罚就处罚,只是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了。
很多孩子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面对逆反心理的孩子,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逃课的孩子,我们采取听之任之的方式,告诉他,你可以完全不需要学习,当你知道要学习的时候再来找家长。这时候,真正慌张的是孩子,他知道,如果不学习,第一个后果就是留级,留级生总是被人嘲笑,他比家长还明白。我们就对孩子说:“不学习没有关系,一样可以成才,如果你不想学习,我们就走没有文凭成才的道路。”这时候孩子反而会说,通过学习好,获得文凭的道路更加保险。
当孩子为此感到恐慌的时候,我们再施以援手,从旁指导,为孩子提供好的指导,确保我们对孩子的指导可以导致孩子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孩子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指导。
孩子之所以敢离家出走,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受到过处罚,不知道失去是什么滋味。如果孩子已经离家出走了,我们不妨冷处理,不要着急上火地去找到,那样孩子是最想看到的。让孩子过一下流浪的生活,相信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让他真正懂得家的温暖。
孩子的反抗代表着要自立,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本来是好事,家长为此应该高兴才对。家长之所以和孩子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主要原因有这样一些:首先,作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没有思想准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过程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喂养期、教养期、鞭养期、圈养期和放养期(详见《成长过程与我们的教育手段》),在这五个阶段中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要求和考核标准。这个孩子的年龄处在圈养期,是从高压的鞭养期向放任的放养期的过度时期。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手段要从事事关心、事事干预、事事指导要转变到让孩子独立,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的方向发展。当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遇事反反复复唠叨个没完。在鞭养期,家长一会儿让孩子注意这,一会儿又让孩子注意那,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出于对家长的依赖和恐惧,这些关怀备至的做法,曾经对孩子的教育行之有效。然而,这些教育方法和孩子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就会形成激烈的冲突,这就形成了所谓第二反抗期。
为了很好地解决反抗期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第二反抗期当中的特点: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倘若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等高压手段,就会引起孩子极大的不满和反抗。或者把孩子完全当成一个小比比,根本对孩子不信任,事事都要孩子汇报,做什么都要给孩子知道,让孩子缺乏成人感。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由于孩子知识容纳量迅速膨胀,而且他们所了解的世界和成人不同,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和大人的想法格格不入,当家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强加给他们不同的观念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在这场冲突中,家长未必是正确的。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其它什么也不要管。这种起源于科举文化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就是这种错误思想所导致的。
三是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信任和认识。大人对孩子能力、态度和表现缺乏信任或者给予过低的评价或者对孩子行为懂动机产生怀疑导致孩子反感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时候,大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情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小环境。
四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这本来有一套应对的办法,但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就会和孩子产生激烈的冲突。
其次,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和对抗情绪。
家长以为只有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自然就不会不满。然而,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分迁就,反而让孩子的需求无限膨胀,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长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宽容他的错误。
当孩子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他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大,家长无法接受而严厉批评他是,不习惯受到指责的孩子,就会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与此同时,父母无法满足他日益膨胀的要求时,也会产生逆反行为。深圳就有这样一个女孩,从小就是祖父母和父母宠爱的对象,上中学时,因为同学家不少住在豪宅,为了能够在家长的家访中感到有面子,就要求家长务必在家长到自己家里前买豪宅,结果,家长没有能够满足她买豪宅的要求使得她离家出走。
第三,学校和家庭提出过高要求,孩子难以达到。
学生感到在校学习负担过重,困难太多,或者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唠叨太多,特别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成绩跟不上去,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每个孩子的天分、发育水平、年龄和基础等因素各不相同,盲目地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参加过多的课程,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硬性地规定孩子的考试成绩,这些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让孩子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反抗。
据浙江省某市对415名中学生调查,有31%的学生反映学习生活紧张、单调,表示出厌学情绪。由厌学发展到逃学,是最常见的情况。同时,师生关系的对立,有些差生抱着升学无望的消极心理。事实上,暂时的落后并不等于永久的落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达到某个成绩,而是尽可能地发挥潜能。第四,人际关系恶劣,环境不适应。
长期以来,不是孩子和周围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关系,就是周围的环境本身十分恶劣。比如,如与父母关系不好。有的时候是因为某件突发事件,让孩子难以承受,比如遭受冤枉、体罚、嘲讽等。此外,我们也不可否认,传媒的负面影响,一些传媒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信息,如少年离家,赞美流浪生活等,令学生去模仿。也存在外力胁迫,如有的孩子受不良青少年教唆。
一项调查对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的调查显示,对于“家庭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都认为家庭具有“求得全家人团圆和舒适的作用”,出走少年是30.6%,不到总数的1/3,而一般少年达到63.7%。这种差别是值得注意的。赞成家庭“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25.3%,一般少年只有6.7%。赞成家庭“是被父母养育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19.3%,一般少年只有5.9%。这两项的差别,也可以反映出出走少年的特征。
第五,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非常有问题,只要有任何一点点危险,决不让孩子去做,凡是不会做的事情,一定要等孩子学会怎样做后,才会让孩子去做。孩子做出了某些出格的事情,也从来不会批评甚至处罚孩子。这种所谓“文明”的教育不仅和孩子未来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也大大提高了孩子对周围恶劣环境的敏感度,一点点小事承受不了就会离家出走。这些都表现出现在的学生耐挫力太差,逃避就是一种表现。
当家庭长期让孩子自由散漫,到了初中阶段,需要中考,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厌烦或想逃避。比如有些中学生,在做功课或复习时,被同学叫去玩了,或被电视机、游戏机吸引过去了,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此,逃学是学习上被动性的反映。
第六,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
我们的教育把学校的学习放在了之高的地位,使得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达到了可笑的程度。我就曾看到,一个出走的孩子,在外面张贴征求父母的小广告。期望能够找一对能够关心他、照顾他的父母。离家出走的许多青少年在走上街头后发现,没有经济地位,缺乏社会经验,增加了其他危险性,使他们常常成为犯罪的受害者,被抢劫、殴打等,或者参与一些非法活动。
在一项对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的调查显示,对“出走有什么好处”的回答,出走少年认为“干什么都不受束缚,自由自在”,占48.3%,认为“能高兴地游玩就好”的,占33.0%,认为“能同厌恶的过去诀别”的,占18.5%,可见出走少年多数是为了轻松地游玩。出走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30.1%,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24.0%,从这两项回答较多的情况可以看出出走少年的心理特征,应当承认这是走向成熟的一种反映。一般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44.8%,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37.3%,共计数要高于出走少年。
第七,孩子个人性格问题。
有些孩子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从而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行为。这类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由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等社会心理的感染。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孩子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性格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复出走的学生中,可能有极个别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他们是出于幻觉或妄想而出走的,对这种人更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寻找。找回来后必须请精神医生对他予以专门治疗和指导。
不同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选择一走了之
第三篇:专家教你撰写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
专家教你撰写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
参加劳动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的学员,除了要通过闭卷考试以外,还需要提交两篇论文,并且通过论文答辩。有许多参加二级资格考试的学员对于如何撰写论文比较迷茫,为此昭良心理(郭博士心理咨询网)特邀请多年来从事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培训的心理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昭良心理首席专家郭召良教授来为大家指点撰写论文中的注意事项,郭博士正在实施“贝卡心理咨询师成长培训计划(BCTP)”,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昭良心理()了解。
一、论文形式选择
国家要求论文形式为案例报告、个人分析报告和研究报告三种形式,论文数量为两篇,其中一篇为案例报告,另一篇为个人分析报告或研究报告。
因此,学员必须撰写一篇案例报告,至于另一篇是撰写个人分析报告还是研究报告,学员可以自由选择。该选择个人分析报告还是研究报告呢?
昭良心理首席专家郭召良博士建议:选择个人分析报告。
首先,个人分析报告是一种将自己所学心理咨询原理和技术方法应用于自己身上的具体成果,它体现了撰写者的心理咨询理论水平。第二,心理咨询师行业历来有先分析自己才能分析别人的传统,尝试对自己做分析是一个必须的经历,答辩专家通过个人分析报告可以判断学员的水平,第三,对于研究报告,由于学员缺少心理学研究基础,往往提交的论文质量不一般论文要求相去深远,不太容易通过。最后,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缺少一个明晰的评价标准,每个学员写得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客观分析有深有浅,答辩专家观念各异,但基本上都能通过答辩,个人之间的差别可能更多是在通过后的分数上。
二、论文标题的拟定
论文标题即文章的名称,它应当能够反映文章的内容,或是反映论题的范围,文字上要简短、直接、贴切、凝练、醒目和新颖,一般不超过25字。在贝卡心理咨询师成长计划(BCTP)的一次活动上郭博士对此做了精彩的说明。他说下面的名称并不不可,但并不完美,需要加以改进。
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有疑病倾向的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夫妻关系问题的案例报告
比较好的论文标题结构应该包括对象、诊断(问题)、疗法和性质四个部分。对象是指个案数量,一例或是数例,诊断是指一般心理问题,还是恐怖症,或者是社交恐怖症,疗法是指采用的干预方法,性质是指文章的性质,是案例报告,还是研究报告,或者咨询报告。像下面的标题就比较理想:
如:
一例由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报告
一例社交恐怖症认知行为治疗的案例报告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案例报告
三、摘要的撰写
在摘要的撰写方面,郭召良博士说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多,许多学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并不知道该如何来写摘要。
有的把摘要写成了引言:
本案例是介绍一个高中女生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一个得了绝症过早去世的男孩,他们之间最纯真的感情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使得这个女生对生命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和焦虑,通过咨询师的咨询帮助,了解到这个女生最痛苦最矛盾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很多心理咨询手段,帮助这个女生可以正确的面对现实的生死的矛盾,走出困境。本案例分为七个部分:一般资料、主诉、咨询师了解观察到的情况、评估和诊断、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过程、咨询效果评估。
有的将摘要写成了故事概要:
求助者李某的一位同事因肺癌病逝,两个月前李某担心自己也会得肺癌,进而失眠,食欲下降,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咨询方法,通过四次咨询,逐步帮助求助者改变了原有的错误认知观念,求助者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还有人把概念解释放在了摘要中: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度紧张、恐惧、不安、头晕等情绪障碍,还可伴有睡眠困难、消化机能减退、身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录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其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本案例是一位初中毕业生因在考试中失利而引起焦虑、紧张、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因担心再次考不好,甚至连考试也不想参加了。根据评估与诊断,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等方法,经4次咨询,基本达到咨询目标。
昭良心理首席专家郭召良博士说,正确的摘要写法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1)简明扼要说明文章内容。
(2)反映文章结构和基本信息
具体而言应该包括:
(a)个案人口学信息
(b)主要临床表现
(c)心理诊断结论
(d)心理咨询过程和方法
(e)心理咨询效果说明
比如,有个学员写了这样一个摘要:
本案例是介绍一个高中女生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一个得了绝症过早去世的男孩,他们之间最纯真的感情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使得这个女生对生命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和焦虑,通过咨询师的咨询帮助,了解到这个女生最痛苦最矛盾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很多心理咨询手段,帮助这个女生可以正确的面对现实的生死的矛盾,走出困境。本案例分为七个部分:一般资料、主诉、咨询师了解观察到的情况、评估和诊断、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过程、咨询效果评估。
如果将摘要写成这样就更好一些,李某、女、高三学生。因好友患癌症去世而出现对癌症图片和文字的极度恐惧,scl-90测评结果显示,焦虑因子和恐惧因子得分分别为2.4和2.8分。诊断为恐怖性神经症。咨询师综合采用系统脱敏,认知疗法和森田疗法,经过六次心理咨询,求助者SCL-90的恐怖分降为2.1分,焦虑分降为1.8分,求助者情绪稳定,对有关图片和文字的恐惧程度明显减轻。
有关论文撰写的其他要求将陆续发布,最新信息请到昭良心理的“心理咨询师”栏目上查询
第四篇:心理咨询师二级个人成长报告 董晓娟原创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题目: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姓 名:董晓娟 身份证号:***8143527 所在省市:内蒙古通辽市 所在单位:科尔沁区丰田镇建新学校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为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阐述了选择心理咨询师的原因。文章通过对自我成长过程的回忆、对自我性格的剖析、对自身所处环境和职业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自身具备的选择心理咨询师的优势,表达了自我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渴望之心和迫切之情。同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地剖析,说明了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的劣势,并针对不足进行分析说明,寻找今后的改进方法,明确了努力方向。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成长经历、自我分析、职业分析 本人现年34岁,是一名小学教师,从事过美术、语文教学工作,2009年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因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先后获得“科尔沁区优秀班主任”、“科尔沁区优秀教师”、“科尔沁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工作原因,我天天接触心理各异的学生,为了从心理学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踏上了心理学学习之路。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幸福的童年
1982年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大家庭,出生时家中有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加上我们一家三口,一共十二口人。父亲是长子,为人老实、忠厚,又孝顺、善良。母亲温柔贤惠、能吃苦、会持家。父母感情一直很好。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由于爷爷奶奶十分宠爱我,导致我脾气倔强,时常和叔叔、姑姑吵架,现在想想简直就是刁蛮公主。我三岁时有了弟弟,七岁时和爷爷奶奶分家,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当时家里条件特别困难,三间土房、两间谷仓、粮食更是少的可怜。但父亲和母亲十分要强,他们承包土地,每天天不亮就赶着马车去锄地,晚上天黑才回来。父母的勤劳踏实也影响了我和弟弟,我们很小就开始帮着做家务,缝衣服、打理菜园等。那时日子虽然清贫,可是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很是幸福。父母每次出去参加婚礼带回糖块,或许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四口人总是要互相谦让几个甚至十几个回合后,才会被吃掉。
童年的经历,父母的影响,培养了我超强的责任心、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二)幸运的求学路
父母特别重视教育,虽然日子拮据,但在读书方面从不吝啬花钱。六岁那年父亲便着急送我去上学,由于还不到年龄,父亲就再三请求老师收下我。可是我头脑并不聪慧,一直成绩平平,偶尔还有不及格的时候。记得那时,父亲经常给我补课到深夜。五年级的时候年轻漂亮的吴XX老师分配到了我们学校,还成了我的班主任,同学都很喜欢她,我的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在心理上产生了“我要学”的主观愿望,成绩也渐入佳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
初中学习的课程多了,难度大了,成绩严重下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一度萌生了辍学的想法。父亲坚决不同意,同时为我办理了留级手续,我开始了初二的复读生活。不久邵XX老师师范毕业成了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邵老师有好多《青年杂志》、《作文周刊》等书,经常从家带到学校分给同学们看。他为人和蔼,做事公道,不以成绩论高低,对我们极好。家里穷困的生活条件,让我渐渐有了自卑感,而正是得益于邵老师的熏陶,让我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让我的心理更加健全,不再感到低人一等。也就是在那时,以邵老师为榜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在我的脑海中扎下了根。
1998年9月17日,我如愿踏进了沈阳铁路师范学校的大门,开始了四年的师范生活。由于在军训时我吃苦耐劳,表现优异,班主任范XX老师选我做了生活委员,负责班级纪律、卫生、班费支出等各项事务。我把老师的信任当成工作动力,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并且加入了学生会。因为我报考的专业是美术教育,在师范的第三年,班主任换成了专业水平极高的白XX老师,在白老师的帮助下我的专业课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师范的四年里我并没有停止写作,写了几本厚厚的日记,经常有文章在校内发表,并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成了一名小编辑。2001年我的作品《往事》获得了辽宁省散文大赛三等奖。师范的四年,是忙碌且充实的,也是我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
感谢父亲的固执和坚持,感谢漂亮的吴老师、儒雅的邵老师、干练的范老师和温柔的白老师,能得到他们的教诲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三)坎坷的求职路
随着毕业的临近,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在我心里越来越强烈,我做梦常常都是手握一根粉笔,脚站三尺讲台,所以毕业后很快就到乡里的中心小学代课。尽管是一名代课教师,可是我对待工作尽心尽力,时常把学生作业带回家批改。我的真诚付出,换来了孩子们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看到孩子们的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我就由衷的感到欣慰。那时每个月100元工资,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所需,可是为了教师梦,我从未动摇。父母一直默默支持,从不抱怨。为了方便我上下班,还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4000多元钱给我买了摩托车和手机,再次感谢我的父母。没想到,课一代就是两年。2004年镇里组织上岗考试,我以0.5分之差与理想失之交臂。当年秋天,中心校解雇了所有的代课教师,就连上个学期拖欠的400元工资都没了着落。一方面是对理想的不甘,一方面是对父母的歉疚,让我觉得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劳而无功的付出让我由失望而绝望,心理上再次受挫。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决定去电脑学校学习习近平面设计。有了努力方向我又满血复活。仅用了一个月时间,我从不会开关机,到熟练操作Photoshop,这项技让我受益至今。
做老师的梦一直没停止,我又找到另一所乡村小学代了四年课。直到2009年8月,我参加了科区的教师招聘考试。许是多年工作的积淀一朝迸发,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那一刻,我边给爸妈打电话边哭,没有人知道这五年我经历的酸楚,对于别人来讲,这可能是一份工作,对于我来讲这还是一个梦想。
1998年9月17日,我踏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2009年9月17日,是我到建新学校报到的日子,为了自己的教师梦,我整整奋斗了十一年。当时的建新学校刚刚建成,各项工作还没有步入正轨,报到的第一天,我便接任了一年二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一、三、四、五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一个月后,学校进行工作调整,我被调任二年一班的班主任承担了语文教学工作。转眼间八年过去了,我第一届学生已
经面临中考,2014届的孩子们跟我也一起度过了三年时间。在建新学校,领导平易近人有作为,同事和谐融洽有情意,学生天真活泼有朝气,我感到工作很愉快,很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荣誉,感激同事,感恩父母,也感谢自己!
坎坷的求职路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珍惜,更懂得了努力,积攒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动机
做教师的动机是想像我的老师一样去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报考心理咨询师的动机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人民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其与教育工作相联系,更加觉得有必要深入学习探究。以前教育学生,靠的是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积累的经验,采用自认为恰当的方式方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所以难免有不妥之处。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味蛮干苦干累了自己不说,还可能作了无用功。面对独生子女任性、脆弱的心理特征,家长溺爱、放纵的心理行为以及社会各界对孩子成龙成凤的心理诉求,除了正常的知识传授以外,从心理学方面入手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2009年以来,我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每天从事着班级管理的工作,深知教育无小事,尤其是道德、性格、心理等“软实力”方面,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加深远。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态?家长们经常向我倾诉“孩子不听话”、“孩子不爱写作业”、“这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这孩子总和弟弟吵架、抢东西”„„最让我吃惊的是班里的一个家长说孩子不想念书了,一个三年级的孩子竟然想辍学?!班级面临的各项工作问题,孩子们的思想波动,以及家长的苦恼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要用所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帮助学生,帮助家长。
(二)自身优劣 优势:
1、写自己是一名从心理上受益的人;
2、写自己的理想是从心理学方面帮助学生、家长;
3、在师范学习的时候有基础。
有人选择工作是为了赚钱养家,而我更多的原因是热爱。我一直热爱着自己的讲台,热爱着我的孩子们。育人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愿付出毕生精力,换来孩子们最大的进步!我是个做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人。由于我活泼开朗、幽默风趣而且善解人意,所以有很多朋友,与同学、同事相处融洽,学生们也喜欢和我接触,喜欢上我的课。自身的成长经历使我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极大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综上所述,我认为自己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心理咨询师的潜质。劣势:
1、多年的工作经验,形成的惯性思维制约(打破);
2、不脱产学习,在时间上制约(加倍努力)。
虽然读师范时,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但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了,学过的知识也已经遗忘了许多。加上时代是变化,以前的方法与现在的问题早已不相符。所以,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零起点,对基础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尚不能得心应手,对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及相关软件的掌握也没有达到的应用自如程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匮乏和专业技术的不了解是我成为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最大障碍。在教育学生和面对家长咨询时偶尔会觉得束手无策,所以不能成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此外,把坚持中立性态度作为心理咨询职业的基本操守这一点我还应加强,尽量避免出现反移情问题。
(三)奋斗目标
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首先用知识充实头脑;其次加强自己职业操守的提高,对待来访者坚持中立性态度;第三努力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理解和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使用适当的方法使咨询阶段发挥实质作用,保证咨询的专业性、实效性。由于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所以比较擅长解决青少年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我想把心理学知识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两方面互相促进,提高班级管理能力、育人能力以及解决心理咨询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本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第五篇:46.浅谈青少年社区心理教育
浅谈青少年社区心理教育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观前街道
成长的愉悦往往伴随着成长的愤怒。近几年来,我们不难发现:斗殴、偷窃、杀人、自杀等一桩桩青少年暴力事件常常出现在媒体上,在这个迅速变化着的社会里,青春有时候让人觉得残酷异常。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也表明: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一组组的数据,一个个的镜头,让我们触目惊心。我们不禁要问:青少年怎么了?他们有什么样的人格基础和心理特征?这些行为的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关注的问题,更是社区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青少年心理情况调查
为了解辖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及对外界事件的应对方式,观前街道青少年成长之家的“阳光姐姐”对街道辖区里10—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次抽样心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20份,收回420份,调查主要针对青少年开心和烦恼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青少年开心时的情况
1.对开心的体验
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61%最近遇到了开心的事情,26%没有遇到,13%说不清。这一情况反映了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大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能体会开心的感觉,对于26%选择最近没有遇到的这部分青少年说明他们最近的情绪相对有些低落,如果不加以调整将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2.对开心的分享
有了开心的事情,我们的孩子愿意与谁来分享呢?位居前三名的分别是——父母(66%)、同伴(48%)和老师(33%),说明这些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比较亲密,他们很乐意将自己愉快、开心的这种正面情绪与父母进行分享,而同伴和老师也是他们乐意选择的分享对象,两者没有显著差别。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9%的青少年愿意与别人分享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这部分学生有一些性格较为内向,需要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从而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5%的学生不愿意与人分享,这是一些更需要引起关注的孩子。
3.对开心的肯定
在遇到开心的事时,43%的青少年最希望与别人一起分享,如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然后他们可以将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说给别人听;40%的青少年最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如:“你真是一个快乐的人呀!”“你真棒!”;13%的青少年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如:“我希望你一直这么开心!”,另有4%的青少年没有写出。从这一项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开心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欲抑先扬”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调查青少年烦恼时的情况
1、对烦恼的体验
在调查中,这些青少年遇到烦恼的事时,有227人选择会找人诉说,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4%,而选择不找人诉说的为192人,占到了46%,从这一调查结果来看,找人诉说和不找人诉说自己烦恼的青少年几乎各占一半,这与上面遇到开心事的反应有了很大的对比,不愿意与人分享烦恼的青少年大大增多,可以看出青少年们更想让大家看到的是他出色的一面,1
而把他认为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
2、对烦恼的应对
在找人诉说烦恼的青少年中,有47%会选择父母作为诉说对象,有43%选择了同学或者是朋友,只有10%选择了老师,这也与以上遇到开心的事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老师分享的比例明显下降了。可以看出老师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他们将开心的事与老师分享,期望得到称赞和鼓励,而遇到烦恼的事则不太愿意告诉老师。在选择不找人诉说的青少年中,有55%选择了闷在心里自己想,有24%选择了看书或者上网找答案,另外21%选择了其他的发泄方式,如哭、吃东西、发脾气等。这些方式中,闷在心里自己想使人产生一定的担心,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问题的堆积,使得小问题累积成大问题。
3、对烦恼的消减
而在问到他们运用的这些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消除烦恼时,有64%的青少年选择了有时能,有25%选择了能,还有11%选择了不能。可以看出,目前受调查的这些青少年中大部分人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解决烦恼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自己的烦恼。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有意的加强一点对这方面的关心。特别是选择不能的11%的青少年,烦恼一直存在中心中,不能解决的话,对他们的心理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4、对烦恼的关注
在遇到烦恼时,有47%的青少年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解决,有37%想得到别人的安慰和理解,有12%选择了放松,另有1%选择了自己独立解决。这次调查的对象为10—15岁的青少年,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有人来帮助他们,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注意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使不能消除现实的烦恼,也希望能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调节,同时可以看到,有小部分青少年已经表现出了独立性,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对青少年表现出的独立性要给予肯定,并适时的使其增强。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到在10—15岁的青少年中有一部分不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特别是遇到烦恼时,即不与人分享有不懂得排解,长时间如此就有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都是以应试为根本,从上学开始学生们便要面对竞争,升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竞争、高考的竞争、考研的竞争……一个孩子,从他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身经百“考”,而且他个人的前途、喜乐、家庭的情绪、学校老师的褒贬都围绕着这个“考”字而变化着,考好皆大欢喜,考差被万夫所指。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教育模式最容易激化矛盾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面对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青少年行为心理的机构的话,那么青少年因发泄而产生行为偏差的事件将会有所下降。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这种处理学生行为心理的专门的辅导机构并没有纳入我们的教育体系。单凭传统的说教、批评甚至行政手段来解决心理问题无疑是一种妄想。心病还需心药治,面对青少年种种“怪异”、“叛逆”的行为,我们的社区教育应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通过社区贴近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优势,在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上做出贡献。
(一)组织丰富活动,让青少年深入浅出地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
要让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要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这个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精神病学者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社会学家波孟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未成年人本身带来快乐。”这些有心理健康的定义各有道理,但又都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要使青少年真正弄懂什么是心理健康,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寻找身边不文明行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青少年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好的,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小抓起。据调查了解,许多青少年都很喜欢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例如听故事,尤其是一些童话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等。这些故事既生动又有趣,十分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的特点。更很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育人道理。社区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以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人和事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也很有效。心理不健康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自暴自弃、嫉妒、自卑、说谎、孤僻、忧郁等等,要让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社区可以及时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例如可以在社区里组织青少年开展寻找不文明行为的活动,让他们在寻找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
(二)开办家长学校,为青少年创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家庭文化氛围、家庭心理氛围与家庭道德教育密切相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否,与家庭心理氛围是否和谐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有道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往往是培养子女健康心理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心理上的负担要比过去更重,有些人受不良影响,人际关系变和淡漠与疏远,给许多家长带来诸多的困惑和孤寂。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和腐败现象,又常使人觉得心理失衡。这一切都说明由于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心理疾病也在悄然增多。家长心理的不健康因素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给家庭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据调查表明:家庭注重民主、知识、家庭和睦对子女成长提供了现实的规范导向功能;放任、溺爱、家庭经常发生冲突,则是导致子女误入歧途,甚至犯罪的直接原因。因此,社区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利用专家讲座、相互交流等方式让家长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父母重视自身的心理卫生,保持健康的理状态,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形成良好的心境,使心理上有轻松感和快乐感,减少心理冲突,避免各种心理疾患,对于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通过正确引导,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1、成立街道社区心理教育站,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到社区开展心理教育和实践活动。观前街道在2004年成立的青少年成长之家里就设立了青少年聊天室,为辖区的青少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积极因素,保持旺盛斗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心理平衡。
2、建立青少年社区报到制度,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所在社区报到,组织青少年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由社区填写意见表将青少年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作为学校评价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依据。
3、开办社区“假日学校”,邀请志愿者围绕诚信、公民道德、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为社区青少年授课,开展知识竞赛、漫画、动漫等评比活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让他们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青少年情绪波动很大,要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喜大悲,要反应适度。
4、成立社区青少年帮教中心,组织对社区失业、失学、失足青少年开展心理疏导和帮教活动,鼓励他们重拾自信,回归社会。对他们要多鼓励,在他们失败时给予帮助,因为反复失败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允许他们犯过错误,但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显然,目前我们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较低,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认识到各国国情的不同。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社区心理教育一定能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