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论文
我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论文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艰难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这一探索和实践大致发端于党成立的初期,于土地革命前中期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194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表述为重要标志,完成于抗日战争中期。然而,这一探索和实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两种趋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面对的是一个“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的旧中国”。实践证明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其他种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因此,历史在党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责任,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使命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提出了寻找一条能够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大众悲惨命运的革命道路的任务。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艰难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
这一探索和实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两种趋向。错误的趋向以当时居于领导地位的一些中央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为代表,导致在中国革命中发生一次右倾和三次“左倾”错误。几乎陷中国革命于绝境。中国革命所遭受的这些严重挫折无情地证明了,在苏
俄成功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这一探索和实践的正确趋向,则是以身处革命斗争前沿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他们活跃于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残酷险恶的斗争环境,促使他们能够更直接和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也因此而能够比较自觉地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力求以马列的革命学说,对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分析,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予以结合。毛 泽 东作为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以此为重要标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 泽 东思想初步形成。然而,在遵义会议以前,毛 泽东 屡次受到非难和排挤,毛 泽 东等人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和理论,也还没有转化为全党的共识而被普遍接受,“左”倾错误仍然在全党占据着统治的地位。遵义会议,坚决结束了王 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 泽 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次由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成为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转变,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此后,全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引下,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逐步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以此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短短14年,党领导渴望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求了百余年的梦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可争辩地证明了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于中国革命的真理性,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
所以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党的领导,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在近代社会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雄起,人民生活才能富裕,所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篇: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是什么?
试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是什么?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和进行武装斗争的依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第三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
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发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无产阶级必需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则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能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隔离的半殖民的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斗,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创造生存空间。(2)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决不允许任何势力对中国的内政进行干涉,中国要走自己的路,不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说:“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乡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4.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起到了启迪作用。毛泽东指出:“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1982年9月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取得成功的。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第四篇:第二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2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检查学生听课准备情况,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复习提问: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逐渐认识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讲授新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第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毛泽东在1936年底至1939年底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有一个本身强大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就可以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再联合农民的革命力量,把革命推向全国。而在中国,如果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占领中心城市的,即便一度占领了也无法长期巩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战争。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三个主要法宝的著名论断。他说:“十八年 1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
(一)革命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策略。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下面三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特殊国情和阶级构成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第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可能的。第三,能否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
第四,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
3、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1)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坚持革命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
(2)巩固工农联盟。中国共产党认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其次,要不断用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3)对资产阶级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4)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中国革命的全部过程中,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这就导致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使革命力量最终战胜反革命力量,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1)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在内部,既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外部,既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的矛盾。同时,各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和矛盾,又造成中国统治阶级的四分五裂,呈现出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革命阶段里,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①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②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3)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2、武装斗争
(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武装斗争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完全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第二,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形成的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坚决依靠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的全新的战争思想。
(三)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1、党的建设的特殊环境:
首先,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其次,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又联合又斗争。
再次,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武装斗争的环境中。这种情况给党的建设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武装斗争的成败直接影响党的发展与倒退;另一方面,党员大多数在军队中活动,军队的党组织成为党的最主要的组织。
2、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毛泽东建党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和最核心的内容。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是党员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建设问题。
3、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解决党员思想入党问题,也是党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
5、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党的命运。
6、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搞好党的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7、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8、从党性原则的高度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9、创造了通过整风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1942年到1945年,全党开展整顿党的作风的运动。内容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法是:精读若干马列主义著作和中央文件,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思想,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检查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工作。通过整风运动比较显著地清除了教条主义的影响,提高了党员的马列主义水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得到更好的坚持,全党的团结空前加强,有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巩固新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
作业布置:【复习思考题】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五篇:建国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建国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建国以后,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自身状况和所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怎样建设执政党,怎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新课题,必须进行新的探索。
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有一定思想准备的。1949年,毛泽东明确提出,因为胜利,党内可能产生骄傲、以功臣自居、不求进步、贪图享乐等情绪;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党的主要考验;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论述表明,党重视执政条件下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标志着党在把握执政党规律的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从1949年建国到1956年党的八大,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这一阶段是党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党的执政理论得到重要发展时期。由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由于党在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成功地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党的组织得到空前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党员朝气蓬勃,努力工作,党风很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很高,这是后来能够战胜“文化大革命”那场大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当时党内也发生了不少问题,有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而腐化堕落,一些党员干部滋生了官僚主义作风。但是,这些问题一经察觉,一般都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并能从中引出必要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这一时期开展了整党整风、三反五反,以及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行为的斗争,在这些运动和斗争中,毛泽东等同志提出的一些意见,党中央发出的一些文件、指示,都及时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至今仍然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原则。到八大时,党在如何领导国家,如何处理党群关系,如何进行组织建设,如何防止和克服不良思想和作风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执政经验。八大根据当时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虽然还有阶级斗争,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还把加强民主集中制
与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的纪律,使党不犯与少犯错误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可以说是我们党执政初期的经验总结。
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在这一阶段,党的建设成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也不少,党的建设理论和党的执政理论在曲折中前进。一方面,毛泽东曾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另一方面,政治上、组织上“左”的错误也逐步发展。1957年以后,毛泽东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不断发展,给党的建设和党执政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从1966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是党的建设遭受空前破坏的时期,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和党的建设理论出现许多混乱和迷误的时期。
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以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二大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正确道路。历史的代价是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的,“八大”以后20多年的曲折发展,深刻教育了全党。和八大时相比,十二大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成果主要有:进一步明确了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从而正确解决了党的领导的含义和领导方式。提出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重要原则。还明确指出,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坚持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改革干部制度,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必须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等。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一阶段,我们党领导全国人
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们党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东欧共产党执政的经验和教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断探索执政经验、方法和规律。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党进行自身建设和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纲领,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概括。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的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执政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同时,为了使全体党员保持先进性,中央决定自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4日,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总结党执政60年建设和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以下执政经验和规律: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过去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而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在新世纪,党要巩固执政地位,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仍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二)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才有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教育科学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政权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才能不断增强。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体现。纵观人类历史,进步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根本原因是它的理论和实践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反动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径和目的之所以失败、流产,根本原因是它的理论和实践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在新世纪,党要避免脱离人民群众,避免失去政权,就必须时时刻刻像自己在过去80年奋斗历史中已经做到的那样,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四)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消除腐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是对客观世界不断进行改造和对自身不断进行改革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不仅要领导各方面的改革,而且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要有领导、有步骤、积极稳妥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整顿党的作风,惩治腐败,纯洁党的队伍,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党的作风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切入点。在作风建设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反腐倡廉,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的要求。
(五)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实现;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实现;才能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保障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实现。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执政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