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后进生”心灵世界(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0:3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后进生”心灵世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后进生”心灵世界》。

第一篇:走进“后进生”心灵世界

走进“后进生”心灵世界

宿城区郑楼中心小学 李国营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学校中出现了“差生”这个词,而且常常会和一些学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里不仅使我们感觉到大众对待“后进学生”的态度,也暗示着“后进学生”尴尬的处境。因为我们的许多学生,不可否认,从某些角度来讲,他们入学之初在纪律、学习能力等方面相对要差一点,甚至有的学生已到了相当玩劣的程度。而且他们中有许多学生在中学是真正的边缘群体:他们有的我行我素,经常捣乱,不守秩序;有的是外表有某些缺陷,不太聪明,比较自卑,性格内向,不太敢与人交往;有的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出现某些心理疾病……我们面对今天的这些学生,如果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怎样才能让他登上明天的客船呢?因此,我们教师面对这些“后进学生”必须不断探索适合他们的管理方式。真正关注校园里的边缘群落,走进“后进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也能健康的成长。

一、加强“亲生沟通”,让“后进学生”亲近你

如今,大部人已认识到亲子沟通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也应该懂得“亲生沟通”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你能让你班上的“后进学生”能够亲近你,我相信学生的进步也就水到渠成了。

要想学生能亲近你,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自己主动亲近学生。其实大部分学习成绩和表现不好的学生心底里都是“怕”班主任甚至怀有“敌意”的。因为长期以来他们是在老师的办公桌前训大的,跟老师交流,就是接受“批评教育”,正常情况下你别指望他能来主动亲近你。因此要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消除他们的疑虑,开启他们的心扉,让他们能真正接受班主任,能真正与班主任沟通,那么你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二、多与家长沟通,争取报喜不报忧,让“后进生”信任你

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成人、成才是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共同愿望和期待,也是多方共同的责任。在中小学,能主动与班主任沟通的家长不是很多,大多数都是“老师,我这孩子就交给你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学校只要把小孩看住,不要出什么事就可以了。因此我们班主任要主动多与家长沟通,尤其是对“后进学生”,一定要多方了解其家庭情况,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但在与后进学生的家长沟通时,要掌握艺术,多报喜少报忧。现在我们班主任一般都是学生违反了校规班纪或受到了什么处分时,才会与家长沟通。因为我们的老师与家长一样总是盯着小孩的问题,一有问题,立即告诉家长,和家长结成统一战线而“同仇敌忾”。这样很容易给学生这样一个印象:班主任打电话给父母肯定没好事,一定是去告状的。其实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班主任难管难教的学生,他们中很多的家长更无可奈何。要真正的转化“后进学生”,我提倡“让报喜的电话响起来”。2006年5月10日的《中国教师报》上刊登的一位张老师的文章《让报喜的电话响起来》就非常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意义。文章说到班主任给一位成绩比较差而又很调皮的学生家长打电话时表扬了其小孩,当家长听到老师的表扬时,沉默了很久后竟哽咽着说“谢谢老师,这是我第一次接到表扬孩子的电话,我这就跟我儿子去说,班主任表扬了他”。这个学生回到学校后对班主任说:“我第一次看到妈妈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对我有这么好的态度”。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这个学生有什么进步,班主任就马上给他的家长打电话报喜,随着报喜的电话增加,学生的进步也就更快了。我在平时的“后进学生”的管理中也有意无意的运用了这一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明显能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通过这样,不但学生有了进步,家长对学校也改变了态度,作为班主任的我也从中收获了教育的成功与喜悦。

三、巧用各种策略,让“后进学生”进步为真正的“先进学生

前面提到的两点可以说是我们班主任给“后进学生”提供了一个进步的大环境,使他们明白父母、老师、同学是愿意接受他们的,不会放弃他们的。但真正要使他们改掉坏习惯,在日常管理中还是需要很多策略的。

1、对待“后进学生”学习首先不能要求太高,关键是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我担任任何一个班的班主任时,第一节班会课,我都会与学生讲清一个道理“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许多教育家们提到的“习惯决定命运”。在“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中,我坚持一种策略“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我与学生共同制订目标:原来一周迟到5次,能不能一周只迟到3次或2次,如果少迟到了就能得到奖励或者加操行分,在一定的时间段,达到不迟到;集会时如果不讲小话,认真听报告,就能加操行分。类似的,我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了很多这样的规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适当的惩罚,让“后进学生”知道不遵守“游戏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负责任的。当然惩罚不能演变为体罚,例如他们如果不按时参加值周或打扫卫生,我就美其名要求他们为同学服务教室一周的卫生。如果学生迟到了——要写有关迟到的原因“说明书”;学生闹情绪——要写反映心理活动的“短文”; 上课睡觉——写为什么睡觉的“原因书”等。并且规定字数和要求,达不到要重写,并特别强调,这不是检讨书。现在我还保存了很多学生的这些小文章。这种艺术的惩罚,意外的任务,不仅能保护他们的自尊,而且能了解他们犯错误的真正原因,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谓是一石三鸟。当然对有些学生你别指望“一次谈心”、一次“说明书”就能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作为班主任要学会持久战,有耐心的去转化一个学生。

3、多给他们一点赞美和表扬,少一点批评和训斥。在“后进学生”的成长过程,受到的批评和训斥太多了,他们已经麻木了。清代的教育家颜元先生留下一句教子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先进学生”都需要老师的赞美和表扬,何况我们“后进学生”呢?因此我们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激发他们的自尊,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他们的缺点。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应该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好风劲吹”。如有的同学成绩不很理想但篮球打得不错,当他在篮球赛中为班上争得名次立下汗马功劳时,庆功会上千万别忘了嘉奖几句。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但他大胆的作风值得赞赏,这一切都需要班主任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鼓励赞赏。

4、组织“一对一帮扶小组”,让“先进学生”一起来帮助他们。因为班主任毕竟不能时刻盯住“后进学生”,要发挥整个班集体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们的友谊和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减少“后进学生”对“先进学生”的敌对和不满。例如我让成绩好的学生与“后进学生”坐一桌,让他们督促他们交作业,复习功课,暗示他们上课不要讲小话。通过这种形式,让同学们优势互补,有的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有些“先进学生”还对我说:其实他们还挺讲义气的,很愿意帮忙,蛮可爱的吗!不用再说什么了,我知道我的目的已达到了。

总之,“后进学生”的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当一个人在群体中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时,最渴望的大概就是别人的接纳了,因此让我们真正关注校园里的边缘群落,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最后我以著名作家王宏甲先生的“致老师”文章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们学生的心声:“……即使有一天我们与您分别,即使长大后天空变得迷离,前行的道路埋伏着陷阱,您的教诲依然如长虹如鞭梢放牧我远行的心,依然甘泉般哺育我灵魂的四季。”多么美好的境界,我们老师能达到吗?学生期待着。

第二篇: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走进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随笔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聂懋冰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然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而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班主任,作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作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带路人,我们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下面就拿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个案例同大家一起分享。案例一:2000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就接手了一个人数不多,问题却很多的班级。全班24个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严重、问题儿童较多、课堂纪律涣散、对老师不理不睬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在所有老师眼里这就是一个十足的“问题班”。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我真有些害怕和担心,“不用怕”,我自己鼓励自己。我接手之后,先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他们,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了一次“我们来说悄悄话”的主题班会,首先,我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我自己,然后我让学生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我倾述他们的心里话。说实话,刚开始多数学生都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但我没有放弃,课后我继续坚持有意识的给学生写信,利用课余时间找 1

学生谈心,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系列活动。通过半期的努力,孩子们变了,慢慢地学生开始信任我了,有什么悄悄话都要和我说,自己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找我帮忙,甚至家中的困难也找我解决,私下里孩子们还叫我“知心姐姐”。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对这句话还半信半疑时,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在这次半期考试中显著提高,我感到很欣慰,对班主任工作也愈来愈有信心了。

孩子们的小小进步并不能让我满足,我想要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就必须用心去了解孩子。要想了解学生就必须和他们多接触、多交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磨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总之,我们应该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总有一天你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姐姐”。案例二:我班上有一个叫张芳(化名)的小女孩,当时算是班上最难管的学生了,说脏话、打架、抢东西、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等,比起男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私下了解了一下这个小女孩的具体情况,她本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尤其体育成绩特别好,可是因为家庭原因,她越来越自卑,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于是,常常找她聊天、拉家常,告诉她自己的优点。有一天,她

2突然好奇地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我每次犯了错你都不骂我呢?”我笑着说:“我干嘛要无缘无故地骂你呢?”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许多同学都到你那儿告我!”我严肃地说:“你要是犯了错误,是我没有把你教好;你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这不能全怪你。老师相信你,有一天你懂事了,一定会改正的,你觉得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脸红红的。此后,我惊奇地发现,小芳芳变了:搞劳动时脏活、累活抢着干,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行为习惯也有明显提高……

通过张芳的变化,使我深深地感受道: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去爱。“一株嫩草,从石块底下钻出来时,它希望得到的一定是和煦的阳光,而不是暴风骤雨。”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如果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对小芳芳不闻不问,我不敢想像小芳芳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有了爱心你才会舍得付出。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而对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爱心去发现他们的长处,用耐心去感悟他们。应该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给在他们略显逼仄的心灵有放

3飞个性的空间,一旦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他们的专长,将来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能源,当这种能量作用于学生的时候,不用声张,学生自然会感觉到。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 “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美”。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进行对话,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孩子们的自尊心、自强心,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用自己那颗敏锐而富有感情的心来引导孩子向善、勤奋并不断的战胜自我。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我相信,我们也会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享受到教育的美丽与感动!

第三篇: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概论

 作业:

 任选一篇鲁迅的作品阅读,自选角度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交;

 要求:A4纸,500字以上,打印稿或手写稿;右上角:姓名、班级、序列号,用胶水粘;

第三讲

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下)

 回顾

一、鲁迅创作的基本精神旨向(总主题):  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整体性批判;(“祥林嫂之死” 

二、鲁迅小说的独特魅力:

 思想的骨骼,思想美(深度,广度);

 具体呈现:

 1)情感的多层次性、复杂性;(《颓败线的颤动》、《伤逝》;)    (2)复调性:

1、什么是复调性?

小说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指的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

 一般作家:和谐之美;

 鲁迅:对立、质疑、撕裂;紧张感; 

2、原因:

 鲁迅思想矛盾的结果。(呈现;结论)

3、《孤独者》

 1)知识分子系列;农民系列

 2)故事梗概:

 魏连殳,一个接受过五四民主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看不惯形形色色的封建习俗,断然不肯与社会同流合污,孤独的保持着自己人生信仰。

 但却不免于发生了生存危机,最后在绝望中反抗,悄然死去的故事。

 2)主人公“魏连殳”、叙述者“我”与鲁迅的关系;

1、魏连殳的形象:

 “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  “那是写我自己的。”

 “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学堂去教历史。”

 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2、叙述者“我” :

 笔名;经历(教书;**)

 “有时连烟卷的烟钻出窗隙去,也怕犯了挑剔**的嫌疑。” 

3、结论:

 魏连殳与叙述者“我”实际上都指向鲁迅,或者说也是鲁迅的一部分。

 借助我和魏连殳两个人的生存境遇思考的是鲁迅这一类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生存状况的问题。

4、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人的本性恶与善)

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觉得我有些不耐烦了,有一天特地乘机对我说。 “那也不尽然。”我只是随便回答他。

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里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  含义:

 人性本来是善的,还是恶的,来论辩人类有无希望;  魏连殳;我

 第二次对话:孤独

 “连殳”,我很悲凉,却强装着微笑,说,“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看得人间太坏……。”

 他冷冷的笑了一笑。

 “我的话还没有完哩。你对于我们,偶尔来访问你们的我们,也以为闲着无事,所以来你这里,将你当做消遣的资料罢?”  “并不。但有时也这样想。或者寻些谈资。”

 “那你可错误了。人们其实并不这样。你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你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我叹惜着说。

 “也许如此罢。但是,你说:那丝怎么来的?——自然,世上也尽有这样的人,譬如,我的祖母就是。我虽然没有分得她的血液,却也许会继承她的运命。然而这也没有什么要紧,我早已豫先一起哭过了……。……”  含义:人的孤独处境是怎么造成的;  我(我“造”,自我调整);

 魏连殳(它“造”;继承;命运) 第三次谈话:人为什么而活  魏连殳的请求:“我还得活几天”;  我的追问,“为什么活着”;  魏连殳:    

1、为理想和信仰活着;

视为异端,被嘲笑,被冷落,被剥夺生存权;

2、为亲人、爱人、孩子、朋友而活;

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

3、为“敌人”而活;

你可知道魏大人自从交运之后,人就和先前两样了,脸也抬高起来,气昂昂的。对人也不再先前那么迂。

你知道,他先前不是像一个哑子,见我是叫老太太的么?后来就叫 老家伙。唉唉,真是有趣。……

他也真是一走红运,就与众不同,我们就常常这样说笑。

要是你早来一个月,还赶得上看这里的热闹,三日两头的猜拳行令,说的说,笑的笑,唱的唱,做诗的做诗,打牌的打牌……。 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近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他也用种种方法逗着玩;

要他买东西,他就要孩子装一声狗叫,或者磕一个响头。哈哈,真是过得热闹。

结果:

 “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 魏连殳之“死”

 他吐过几回血,但似乎也没有看医生;后来躺倒了;死去的前三天,就哑了喉咙,说不出一句话。

 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 “为了生存和报复起见,我便什么都敢做”

——《两地书》  复调的意义:

 更深的层面上实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在酒楼上》

 “我”:四处奔波,找不到精神归宿的人;

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 吕维甫:

 过去:敏捷精悍

 “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

 现在:颓唐衰瘦

 迁葬、送剪绒花、教“子曰诗云”;

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 人类的普遍的生存困境:

1、为了理想,四处漂泊,无所归依  ——孤独寂寞,缺乏浓浓的人情味;    

2、沉溺或者屈就于现实,坚实,安定,人情味 ——精神上的平庸,昏昏噩噩

如何寻找理想和现实比较佳的结合点? 引申:究竟该怎样活?

 赵玲:

 1980年出生,重庆人。 本科毕业自华东师范大学。

03保送北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曾任北师大“农民之子”协会会长。北师大农民之子,农村发展促进 会;

 “那时我读安妮宝贝。我和身边所有的大学生一样,迷惘、困惑、没有方向。所有的人都为考研、出国、进外企而拼命奋斗。

 望着上海阴雨连绵的阴霾天空,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那样的环境里,金钱是成功唯一的标准。

 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安妮宝贝笔下的小资,但我的生命却定会因此而缺失什么……繁华炫丽终究不属于我。”

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农民的孩子。当人们在大谈特谈与国际接轨时,又怎么可以和国内脱轨呢?在中国骄傲的走向世界的时候,怎么可以将我们广大的农村丢弃呢?不能忘了,踩在脚下的黄土地,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 “我总是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明天一定会更好,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 《野草》导论

1、一个美丽的“谜”;    (24,形式幽深,深邃的哲学思想);

2、孙玉石的《野草》研究; 在一座山上

有你的家 几百万年前的老杉树

 长有绿的歌

流向你的心  你的心里

没有一丝白发

 把远方的那块古老的土地  放在你的心上耕耘     盼绿叶

哪怕是真的一片绿叶 在悠久的荒凉上发芽

你爱的是更远的一丛野草 没有柔和的月色

 没有香

没有花

 明天清晨唱给你的一曲歌里  没有一丝白发

 “盼绿叶,在悠久的荒凉上发芽”

 概括了鲁迅《野草》全部的生命哲学    

一、“独语体”散文

什么“独语体”散文?(与“闲话风”散文)

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听众的,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自说自话。

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才能逼视自己灵魂的深处,采能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

 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潜意识,进行一种比较高层次的哲理思考。

 “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

 二、为什么要写野草?(24,2,1927)

 《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壕的伙伴,还是会这样的变化。

 并且落得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 4 本谓之《野草》。

————《华盖集·〈自选集〉》自序

 三

《野草》的总体情况

1、“杂”;(总体形式上)

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 ……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 “是看见当时„阿呀啊育,我要死了‟ 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作一首„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  错位;幽默的讽刺;《故事新编》;

 雪

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   ……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好的故事》

 过客

 翁——阿阿。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 客——我不知道。从我还记得的时候起,我就这么走。

 翁——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

 客——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有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会转去。 象征:鲁迅本人的写照 ;鲁迅的人生哲学 ;  狗的驳诘

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 “吠!住口!你这势力的狗!”

 “嘻嘻!”它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 我逃走了。

 “且慢!我们再谈谈……”它在后面大声挽留.

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 短小精悍,对人的讽刺犀利和深刻;

2、美学成就:

 运用特别的形式,塑造独特的意象,营造出了神秘、幽深、奇崛之美;  1)特别的形式:我梦见……

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野的野外,地狱的旁边。

——《失掉的好地狱》 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死后》

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立论》  叙述上自由;美学上奇绝、神秘;

 2)意象之奇、美;

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 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腊叶》、《颓败线的颤动》、《秋夜》;  3)种种意象折射出鲁迅的生存哲学——  反抗绝望;

(绝望:——生存困境;  《死火》:在“冻灭”与“燃烧死掉”;

 《影的告别》:“我不过一个影,要告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 《颓败线的颤动》:祝福,诅咒;爱,复仇;  态度:反抗

 “那我就不如烧完。”——《死火》

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影的告别》  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颓败线的颤动》

 我只得走了。况且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过客》  原因:

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  《故事新编》

1、对《故事新编》的关注; 

2、讲的是什么?  故事: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古代典籍里的部分记载,这实际上表现了古代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理解,一种想象。(后弈射日,女娲补天) 所谓“新编”,就是鲁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重新编写、改写。 注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注入个人生命体验。

3、关注点:  “神”到“人”的遭遇;

 4《奔月》

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淮南子·览冥训》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 “对。太太。我也这样想。明天我想起得早些。倘若你醒得早,那就叫醒我。我准    备再远走五十里,看看可有些獐子兔子。……但是,怕也难。

神性——凡人性;

趣味性:人物新旧文化内涵的冲突; 鲁迅与诺贝尔奖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 静农兄弟:

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 观看影片《伤逝》

1、你认为影片《伤逝》的改编有没有把握住小说原著的精髓?影片对小说主人公的塑造怎样?

2、影片有意刻画了一个涓生推狗——阿随下土坑的细节,你觉得突出这个细节好不好?

第四篇:走进敬老院老年人的心灵世界

走进敬老院老年人的心灵世界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三农”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中国正向老龄化发展,农民工进城打工和城市职员为工作而冷落家人,老人不得不住进敬老院。敬老院设施很完善,但只注重老人的基本生活,衣食不愁,却忽视老人的内心想法和心理需求。老人一生经历了种种困境,到安享晚年时却没有家人的陪伴与关爱,无人倾听他们的心声,为老人排忧解难。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扬这一美德。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了解老人的生活,带给他们一些欢乐,为他们晚年孤寂的心灵世界送上一点温暖,我们将组建团队,拍摄老人家人的日常生活情景,录制他们想对老人说的话做的事,安排各种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共同参与进来,享受幸福的时光,当子女为工作而忙碌无暇照顾老人时,老人可以通过录像看到自己的家人,让家的温暖不因儿女的成长离家而渐渐淡化。随时随刻看到亲人幸福的微笑,不仅会温暖老人的心,而且老人的心态也会越来越健康。同时我们还将联系专业团队多方面的接触老人的心灵世界,为老人的心灵打开一扇窗。

第五篇:走进王安忆的心灵世界1

走进王安忆的心灵世界

——对王安忆及其《长恨歌》进行解读

引言

在中国当代庞大的作家行列中,八十年代以来,女作家层出不穷,在众多的中青年女作家中,绝大多数都擅长表现女性的感情世界,而且善于刻划与自己的文化教养、社会地位、生活情趣相似的女性,王安忆的初期作品也是如此,她是以塑造那个清新、羞涩的、与自己的情感类型相近似的雯雯开始,很快地,她的创作视野开阔起来,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城市和乡村、现实与往事、社会图画与心理探微、理想与信仰等的冲突无不被王安忆囊括于笔下。冰心老人曾说,她“写作的路子很宽,凡是她周围的一切,看到了就能写书”。台湾作家李昂则说,王安忆是大陆女作家中最不显女性气质的女作家。王安忆在当代文坛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步,也留下一串串令人深思的问题。王安忆为何在众多女作家中独具魅力?她何以有如此旺盛又如此持久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走进王安忆的心灵世界,对王其及其她的代表作品《长恨歌》进行解读。

一、沉静的王安忆

(一)生平简介

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从此,具有着说不清、道不白的“双重身份”:既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也永远只是上海的“外来妹”。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赴安徽五河插队落户,1972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主席。

1、作家之家:中外古今并不多见

母亲是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姐姐王安诺从语文教师、上海金山电视台编辑到现在的文学杂志编辑,从编辑记者到作家的道路是相通的。弟弟王安桅从当售票员起是业余爱好者,后来进入电影制片厂当电影剧本编辑,近几年经常有散文、杂文、小说见诸报刊,现为上海艺术博览馆办公室主任,弟媳也

是《桥》杂志社驻上海记者。王安忆的丈夫李章,分居两地五年后从徐州调进上海放弃了原来的音乐声乐的专业,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当编辑。像茹志鹃一家有这么多人涉足文学写作,可能在世界上也是不多的。他们这一家子真可称得上是“作家之家”或“文学之家”了。在这个“文学之家”里王啸平曾经说过:“这几年里,王安忆是我们家创作冠军,茹志鹃是亚军,我只能算是殿军了。”

2、知青经历

求学时代的王安忆正赶上“文革”,没有学校可上,她和姐姐到处借书看,借到的书有《牛虻》、《贵族之家》、《罗亭》等,通过这些阅读,王安忆把空白的学历给补上了。后来,她的父母去了“五七”干校,姐姐插队当了知青,她自己也去了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在穷乡僻壤的农村,除了劳动,生活十分单调,王安忆就一个星期给母亲写两封信,把信当小说写,开始了最早的文学创作。她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3、访美经历

1983年王安忆和母亲茹志鹃受美国爱荷华写作中心的邀请,访美数月,回国后1986年母女俩合写了散文集《母女同游美利坚》等。这次访美对她冲击很大,回来之后,她的小说风格和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改变,开始写出《小鲍庄》等小说。

4、专业作家

1987年进入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二)创作简介

著有小说《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二、《长恨歌》——对男权中心社会的经典反叛

介绍王安忆,不能不提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在王安

忆当选上海作协主席的第三天,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将新设立的“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评论家李欧梵代表18位评审致词。“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说是一部史诗。”

读《长恨歌》,你不用担心会沉闷,王安忆是个讲故事的高手,那些层层叠叠杂乱无章的琐碎生活被她说得淋漓尽致。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各怀心思,一股暗流在清淡中涌动。男女的暧昧,欲道还休,欲送还留,等待与宿命,挣扎与努力„„有读者看了,不由自主地想起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白流苏,觉得王安忆的风格和张爱玲的很相像。王安忆不这么看:“我和她有许多不一样,事实上我和她世界观不一样。张爱玲是非常虚无的人,所以她必须抓住生活当中的细节,老房子、亲人、日常生活的触动。她知道只有抓住这些才不会使自己坠入虚无,才不会孤独。在生活和虚无中她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方式。我不一样,我还是往前走,即使前面是虚无,我也要走过去看一看。”

(一)《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小说以一个女人一生的悲欢离合,演绎了一曲女性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始终得不到真正爱情的“长恨歌”。命运无常的宿命感,深刻反映出了一生都以自我为中心的王琦瑶在耍尽了人生伎俩后不得不承受的悲剧命运安排。

(二)《长恨歌》描写了都市与女性的关系。

作品借王琦瑶的一生,完成了对一个城市的书写。在王安忆看来,王琦瑶的历史就是上海的历史。《长恨歌》集合起了王安忆对于上海的全部的认识和想像。张爱玲笔下出现的众多女性形象,几乎都是封闭的、静止的,对未来对都市充满了恐惧绝望神态的,有着自我折磨的倾向。而王安忆面对城市的一切时,她表现出的是一种无限广阔的包容能力,这种能力使她既可以从容地描写旧上海新上海的一切,又可以对此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当王安忆妙笔生花地指点江山、安排人生时,“女性写作”的独立性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

理解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的所有描写都与她自己的个人记忆有关,而她自己正是一位女性;二是王安忆认为女性与现代都市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都市是为女

人而设的,为女人提供了施展自己的空间,在传统社会中,在现代都市没有出现之前,女人一直是处于社会的边缘,是一个弱势群体,但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现代大都市中,女人所有弱势都变成了优势,她们成了男人追逐的对象,也成为男人欣赏和吹捧的目标,她们也因此而大放异彩。

结 语

在这纷杂的时代,王安忆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一直以严肃文学的书写态度不断地在艺术上突破自己,不但保持着高产的态势,继续以自己的准则从事着心爱的小说创作,而且越写越好,得到读者及评论界的普遍好评。

王安忆文学实践,是试图在表明:“文学作为结合了感觉与抽象经验的话语体系,必须同时对‘生活’和‘观念’保持适度的距离,它既不能完全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又不能与之同步。太近了,过分强调‘反映’生活甚至‘介入’生活,不能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就会缺少认识能力,只重复少数人的感情而形成教条主义;太远则会误入‘为艺术而艺术’,疏离与世界的关系,变成空中楼阁。文学是同时兼备‘认识’和‘拓展’功能的,与生活太近是媚俗,太远则欺世”。王安忆采取了回归历史的方式,对当下进行形而上的思索,执著于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的演示和写真。她既没有逃避生活,一味做风花雪月颂;也不与世俗生活完全投降,感叹烦恼的人生。王安忆的创作,与其说给我们提供多少经典作品,不如说给文学提供了多少新的可能性——包括思想和情感,风格和个性等评价文学价值的标准和规范,这是她给当代文学创作的最好的礼物。

下载走进“后进生”心灵世界(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后进生”心灵世界(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倾听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倾听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内容摘要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常常为了孩子达到他们的要求而滔滔不绝地讲话,却很少倾听孩子说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与父母说出自......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精选五篇)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观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有感 假期期间观看了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四位优秀教师以 “ 爱的教育 ” 为主题做的精彩的报告。他们的先进事迹......

    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我做班主任的理念是: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交流的最美方式。我和学生相处和交流非常融洽,我的做法是:第一让学生走近你,第二是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充分体现......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关键词:教师,谈话摘要:作为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找学生谈话是经常采用的方式,也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对......

    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古人曰:“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因此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

    走进心灵

    走进心灵,关怀人文 ——从《心灵点滴》体会到的医学人文关怀 看完《心灵点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被他的勇敢、执着所震撼,被他的善良、乐观所感动,也被他所具有的医学人文情......

    班主任应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后进生转化

    班主任应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

    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六大绝招(范文)

    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六大绝招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用3年的时间,研究了两万名青少年,研究发现:能够把日常生活的事情经常向父母倾诉的青少年,较少出现学习成绩欠佳或染上吸毒、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