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造型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之上的。而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探究学习为主的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和因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训练的契机。为此,我注重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因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一、坚持民主教学。
在课堂内创设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中那些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各种科学奥秘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在教学中强调指导学生直接认识科学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给学生第一手材料,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积累进行科学探求活动的经验,给他们进行自我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的经历研究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尝试着用他们思考的方法、程序和手段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以使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三、引导质疑。
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促进科学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每一处契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并能“自圆其说”。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得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其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在学完了《电磁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关于电磁铁,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连提出了十几个课内没涉及却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问题。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我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经后来的反馈交流,得知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到了答案,自己解决了问题。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玩教师精心设计的“拉人打滑溜”科学小游戏时,兴趣被调动起来,从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有时省力(拉人),有时却费力?”“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这是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你们利用这些材料(不同光滑程度的长木板、木块、钩码、小车、测力计等)设计实验,尝试自己亲自做一做,看看摩擦力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实验探究、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才被真正地巩固,切实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四、启发学生善于想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切创造思维、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我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模型和实验的演示,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把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尽情翱翔。
小学科学课内容丰富,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宏观来看,宇宙天体的运动,数十亿年地球变迁的演变;从微观来看,生物体内部的细微构造,科学事物现象发展的微妙联系……很多过程都无法再现直接观察,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重现性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用动画或声像的形式模拟出科学事物的运动及变化。如再现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的全过程;绿叶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神奇过程;将动物进化的漫长历程压缩至短短40分钟内;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过程;太阳系、无限宇宙的神秘浩瀚等等。很多课程我都应用了自制的教学课件或现成的教学软件,将本来复杂难解的内容,转化成形、声、光、色鲜明生动的印象,创设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在比较、综合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我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在加强对科学规律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情况的异同,通过比较、归纳、达到对科学科学知识独特、创新的认识。在学习《平衡》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平时玩跷跷板游戏的感知,初步理解了“平衡”与“不平衡”这两种现象后,让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支架等材料分组研究,在杠杆尺左边不同格处挂不同数目的钩码,在杠杆尺右边不同格处挂钩码,想办法使杠杆尺达到平衡。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研究中,通过表格记录了各种平衡情况的有关数据,除了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概括“两边挂的钩码数目一样多,钩码距中心必须一样长(格数相等),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的结论外,有的学生还发现当左右距离不一样长,钩码挂的也不一样多时,杠杆尺也能达到平衡的现象。据此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综合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多种实验现象,从中找出相同之处,总结出了“钩码挂得多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近时,杠杆尺才能平衡;钩码挂得少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远时,杠杆尺才能平衡”的规律。这样有利于增强实验研究的群体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反映实验现象的多样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综合中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的因素和条件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更新教育思想,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捕捉把握创新契机,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篇:创新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1
创新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教育是一个国家一项必不可少的国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是很重要的。美术教育是对学生的基础性教育,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我们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但是应该更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审美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用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1、思维
2、发散思维
3、创新思维
4、审美想象
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的创新,不单单强调形式的创新,更是内容的创新,更多的是创新思维的开拓。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今天的学生,是中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今天的教育,应在各门学科中,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上,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 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学生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得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是一事无成的人。
(1)情感是想象的动力
审美想象的培养是创造的前提。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嘲笑,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是在批改作业时,不要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要看谁的作品不落俗套,有独到之处,体现自己的个性,谁的作业才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先调动其情绪,事实说明:越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学生越能积极参与,情感不仅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而且学生还会将极大的热情再现在作品之中。
(2)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在绘画中,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往往会束缚人,使思路闭塞,思想僵化。因此,我所上的每一节美术课,都告诉学生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而是先围绕题目,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山水写生这一节课,我要求每个学生画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个,有的画出三、四个,而有的学生按部就班的照抄了教材上的作品,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的画所想、所见、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在对于画面着色的这一部分,我引导学生从光学的角度看,告诉他们 不只是看到什么颜色就画什么颜色,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作为美术教师的我更要从课本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时间,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在石膏像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感受因人而异,加进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画自己的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样。共性中有个性,艺术大师潘天寿说过:“艺术不同于自然,”在谈到艺术特征事,鲁迅曾说过:“人物的模样也一样(指文学中描写),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的起来的角色。”(鲁迅全集第四卷394页)有的同学用结构方法表现;有的用明暗。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去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象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石膏像写生课,要求学生会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启发自己的思维,“思”即思考。给学生留一个空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方法去讨论、去探索、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画自己头脑中真正理解的东西,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练”即练操作、练技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头脑中想做的事物。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美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美术形象自然也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他们想要表现的东西,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鼓励,把他们看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表现出很崇拜他们,树立他们敢于创新的自信心,让他们放下一切“包袱”来开启创新的大门。无数事实说明:美术课上单一临摹,长期反复,只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积累型的人才,不能让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敢想敢做。
三、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坚持以大纲为指导,遵循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学科特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培养有审美情趣、积极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材。
(1)坚持写生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静物写生,石膏写生,人物写生,使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了解了景、物、人 的自然形态、结构、比例、透视,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能够准确地、敏锐的、快速的记下事物的典型特征。不少学生反映,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在生物课、地理课、几何课上占据优势。
(2)坚持临摹与创作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培养是多种途径的,美术课上形象思维的创作活动,使学生积极的想,主动的想,培养了勇于探求的精神。比如,前一阵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古代山水画的临摹,虽然是临摹课,但是我要求学生重新组合画面山水的位置,自己拟一张草图,上交的草图我全部看了一遍,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是照抄原稿,没有任何改动,而有的学生只把山水的位置互换了一下,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一名学生居然把山水画倒过来的影像表现在了草图上,这让我很是震撼,而这名同学是平常在美术课上表现不是很积极的一位,通过这堂课这说明,学生的艺术思维不只是在学生中能够表现不来,其实临摹是很能够表现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的锻炼的。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传统美术在学生心里的根深蒂固,要想全面的打破原有的艺术形态,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业务水品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提高。
(3)坚持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艺术学科的教学中,作业也好,作品也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也不因智商高低而决定优劣,正是具有这种优势,促进了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发散性思维使人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心脑开阔,情绪乐观,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伴随着创造奇迹的出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以一系列 独特的教育手段触及人的情感的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坚持用发散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责任,使学生再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感情,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要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一定先尝试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预见和设计。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深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新精神,不仅能搏得学生深深佩服,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改革评价方法
为了改变学生仅想要有个好分数的思想,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走出了分数的误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方法是:摒弃分数,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受学生们的欢迎。其实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和抽象的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教师必须用孩子的眼光,才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特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
六、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另外,作为美术教师,创新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是分层次地因材施教而不再是单一标准的统一要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也就不会有一样的两个学生,分层次教学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这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较全面地了解,并指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我在设计作业的要求里规定:“最 好是自己的创意作品,可以借鉴和改造别人的作品,起码要有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弊端,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一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因此只有教师认清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落实到行动,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应新形式的创新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四卷 394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把心灵献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红旗出版社译著
3、《中国教育百年》 瞿葆奎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三篇:创新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肖 老 师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思想品德教育要围绕创新教育这个中心,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但是真正成为天才发明家的只有少数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现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的甚至扼杀学生自然发挥的创造力,让学生“死学书,学死书”。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创造力是核心。
创新人人都知,但并非人人都明,它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创新,是充满个性色彩地对所见所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想法是非常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有灵感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创新,对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要从抓创新基本功入手,力求使他们达到初级创新的要求,然后循序渐进,形成独特个性,变成人才。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要为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而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搞“一言堂”;教师要有激情,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存储、应用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而全体又是由个体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每个人发挥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如果只拘泥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就难有创新精神可言,因而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起灵魂作用的,而这种培养绝不是空喊口号,或什么几步法、几步式所能奏效的,这种培养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思想遨翔,鼓励学生爆发思想火花。也许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法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实际,考虑较多的却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自己怎么学、用哪种方法学、效率怎样,效果如何,却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思考、研究,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要根本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展开研究,寻找规律。只有深入到学生之中,才能取得指导学生学习的发言权,教法与学法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教师更要研究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政治教师自己更应该注意求新的基础。求新必须研究,教师的研究应从教材和对学生的训练开始,创新应体现在把书教活,教学随时有新招,多搞教研,多亲自写论文,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做到教师自己创新不断,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用反面事例得出正确的结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是曲折的,但大方向总是向前的,创新往往就是总结以往的反面事例,孕育而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根求源,用反面事例引导学生追求创新。如:在讲述控制情绪时,给学生举例,有的同学生了气,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闹别扭,摔盘子,砸碗,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 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最后的结论合不合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
二、用对比事例得出全面的结论。创新应鼓励学生置疑,创新思维,应让学生在正规答案的基础上找到不同的途径、方法,甚至结论。如:现代教学提倡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给自己曝光,以达纠错目的,但有个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每天让学生进行表扬与自我表扬,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问:以上两种做法,你认为那个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会从自己心里出发,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发展观,联系观及全面的分析观。
三、根据不同的现象,得出共通的结论 学生接触到的众多事物,纷繁复杂,他们常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创新思维要求引导学生从高处着手,纵观全局、找到共通的结论。
如:请同学们运用所学初一知识分析以下几类现象
1、小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立即动手,决不拖延;
2、小王练长跑时,常常不能坚持到终点;
3、小李在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可能就立即请求别人帮助;
4、小赵面临复杂情况常常举棋不定。
所列几例,看似无关,有对有错,让学生统一去分析,有难度,学生只有开动脑筋、异中求同,找到这几例都是有关意志品质的问题,方可用其来分析例中几人的不同表现。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曾经运用过的好方法,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问自答等,只要常用、巧用,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多变,而老师方法不同,学生方法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大胆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激发创新之源,盛开创新之花。
创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大 理
中 荣祥
四 肖
第四篇:创新思维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
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摘要:21世纪,在这个知识爆棚的时代,墨守成规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公共关系,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有利于公共关系的维护。为了适应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出于公共关系自身的发展,创新和突破是公共关系当今需要研究的课题。不断创新是公共关系的灵魂。
关键词:公共关系;创新思维;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操作模式只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江泽民同志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说:“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在这段话中,江泽民同志连着说了六个创新,这无疑为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共关系作为一项社会分工,毫无疑问,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共关系也应与时俱进,将创新思维与公共关系尽可能地完美结合起来。
一、公共关系与创新思维 所谓的公共关系,简称公关,即一个组织为了生存发展,运用合理的原则和方法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协调和改善组织的内外部关系,以取得理解、支持和合作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而创新思维是指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提出新颖而有效的方案的思维过程。具有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创造性思维的最大本质特征就是要有创造性。一般认为凡属创造性成果,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新颖性、先进性、价值性、时间性。在公共关系中,创新又包含什么含义呢?公共关系学中的创新既包括创造学中的创新(主要指方法),也包括经济学中的创新(主要指运作领域)。还应包括管理、传播等一切相关领域中的创新。而且这些创新又必须能为主体与公众都带来好处,这样,才不失为公共关系的创新。
公共关系要如何做到创新,总结下包括3个方面:
1、观念创新;
2、内容创新;
3、方法创新。
2、观念创新。公共关系如何体现观念上的创新,这是一个较大的课题。人们常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观念现代化”,又说“改革,改革,首先是观念改革”。这确实很有道理,也符合客观实际。事实上,公共关系能在中国兴起、发展,本身就是人们观念创新的产物。集中到一点讲,那就是公共关系的开展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分析新情况、研究新形式、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观念才能不断创新,并进而推动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2、内容创新。公共关系工作面临的是各种各样的公众,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众的情况又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毫无疑问,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是公共关系如何展开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工作内容上推陈出新,新招迭出,关键在于要适合时代的变化要研究公众不断变化的各种消费或服务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的公共关系部门理应不断设计出新的项目或服务内容。
3、方法创新。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因此,为了提高公共关系的工作效率,其工作方法必须不断创新。公共关系工作方法的创新,主要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那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产品。这一认识与古人所说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道理上是一致的。
二、公共关系创新的原因
1、中国入世。自从中国进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经济类产物进入中国市场,包括外国的公关、广告宣传、营销战略。相较于他们,中国要扩大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公共关系的创新必不可少。
2、新型公众的要求。新型公众是新时代的产物。他们告别了艰苦奋斗的,谋求温饱的生存时代,他们不满于可以多样选择的小康生活,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们的欲望,这欲望象脱缰的野马,让人喜来让人忧,使人看到潜在的巨大市场,也感到了“欲海无边”的压力。“体验经济”、“感受经济”浮出海面,新型的公众不仅买物质产品,而且买精神产品,追求服务,追求体验,追求满意、追求刺激,追求个性,张扬个性,稍不满意即可能诉诸法律,引起诉讼。公关策划创新势在必行。
三、创新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
说了很多创新与公关之间的关系和原因,那该如何将创新应用到公关中,很多人都打不开思路,想不到,要么就是思路太开,有点异想天开,实施的成本太高,不可行。在这里,我会提出几个实际案例。一个就是前两年轰动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个时候奥巴马刚上任为美国新一届总统,从奥巴马强力救市谈下公关和创新。这次的金融危机在公关中可以称为:危机公关,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危机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公共关系的一个概念,是公关实务的一种。主要指组织遇到产品、服务、信任和形象危机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来争取公众的理解,进而挽回损失的一项工作。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在大选结果揭晓之时起,就要直接面对源于美国的全球经济低谷,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危机公关难题。这正如知名危机公关专家游昌乔先生对奥巴马上任的形象评价:“奥巴马当选是美国人伟大的危机公关”。“救市”是摆在这位新总
统面前的首要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在其总额达819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获得了众议院的支持后,为了推动参议院尽快通过这一“救市方案”,奥巴马正在马不停蹄地展开公关活动。近日,他将亲自会见多位国会领袖,向参议院阐明实施新刺激方案的紧迫性,以期说服更多参议员在审议中投票赞成该方案。
上任伊时就面临金融危机大难题,因此在奥巴马总统的救市方案中不乏很多实用性强的创新元素。例如,“共和、民主两党携手救市”、“问题资产纾困(TARP项目)”、“银行高管限薪令”等。由此我们足以看出,创新是破解危机公关难题的秘密武器之一。
通过奥巴马总统的危时受命与全力救市,我们看到了美国政府的信心与底气。当然,我们也充分体会到了创新对于改变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形势的重要性。
另一个就拿去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其实当时问题奶粉只是其婴幼儿奶粉,而不是全部奶粉。三鹿在处理奶粉误上黑名单事件中就表现的很出色,由最初的少数媒体进行负面报道到最后的上千家媒体进行正面报道,可见三鹿的舆论掌控能力非同一般,这也是其度过危机的重要原因。这归纳为就是善待媒体主导舆论法。企业在危机中,如果能开展有效的媒体公关对于处理危机则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危机如火,媒体如油,如果媒体公关不到位,导致舆论失控,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火上浇油,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平时要和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忌以“有事找上门,无事撂一边”的态度对待媒体。
对舆论的有效掌握,就如同给危机踩了“刹车”,为化危为机打下基础,也是创新思维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要化被动为主动,至少不用疲于应付媒体的攻击,在这种情境中,危机可以妥善处理,创新也就有利多了。
最后要提一下的就是08年的奥运公关。奥运公关对于众多的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个比较新的课题,很多企业对其理解或失主偏颇,或未能真正深谙其道。有的企业甚至把奥运公关误解为就是单纯的赞助,一锤子买卖。事实上,奥运公关远不止是把五环印上企业广告。奥运公关需要的是创新的公关理念和介入手段,而这也是国内公关业最大的机会所在。
奥运会绝不仅仅只是十几天的比赛,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赞助企业在让更多人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就在身边的同时,还要把企业文化带给这些未来的消费者,这就是奥运公关的实质所在。奥运公关的创新也不必仅仅局限在针对奥运文化上,很多企业就跳过奥运本身,很好地利用了奥运运动员,用他们体现出了奥运精神,同时采用拦截式传播策略,对奥运公关进行了新的尝试。
公共关系与创新思维不仅仅体现在我上面所说的这么内容,这一课题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要真正做好公关,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吸取好的经验,善于把握机会,一切都是契机!
参考文献:
(一)潘国锦.企业危机公关理论与方法初探.南方经济.2005.第7期
(二)贺善侃主编.《创新思维概论》.第一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三)个别案例取自网络
第五篇:思维可视化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设计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黄志坚 江苏省江阴长泾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叙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记忆的工具,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脉络,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效率,通过教师发散性的思考,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改善学习效率。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物学、课堂教学 1.课题的提出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结构是网络式的,要求知识元素的呈现和表达应该是非线性的。与传统教学作比,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思维导图的引入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能力和知识网络的快速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编码和信息提取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思维导图的认识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的,是一种发散性思考并能增强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能力的可视化的学习工具。它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协同运作,以树形分支延伸出去,形成一种树状思维。由于模拟了人脑的工作方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开启人类大脑的潜能。
思维导图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图表、颜色遵循着与人类大脑处理事务的思考模式相吻合的规则,利用导图把长串枯燥的信息变化成容易记忆,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让学习者更有效的把信息储存进大脑或是迅速提取。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有效的并具有个性色彩的做笔记的方法,用文字将个人的思维完全展现出来。
思维导图式笔记,与传统的线性记录方法完全不同,以中心主题为中心向周围发散的直观形象的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发展,思维导图理论日渐成熟,受到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和工作者的追捧,新加坡等国已经把思维导图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用“画”的方式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具有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等优点,被誉为 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3.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
3.1导图绘画课堂教学板书,构建核心知识体系
传统的教学板书,通常呈现的方式为线性关系,各知识点间缺乏逻辑联系,教师展示思维也比较零散,没有整体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性把控薄弱。
导图式教学板书就是使用思维导图,利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把零散的知识点都列在图上,在头脑中以全景图形式全面整合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创设情境,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教学设计逻辑结构清晰明了,更加系统、科学,能够有效整合各知识点很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板书
思维导图式板书
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式板书有效促进师生间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与专注度。在良好互动中共同构建课堂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思维引导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2导图设置探究路径,实现思维逻辑的可视化
教学就是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深加工,信息加工的有效性,准确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运用导图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承接关系,对学生提高综合探究能力,探究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借助图示更为明确的构建合理化的知识框架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
例:选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导图式探究性问题。
透过导图,能够清晰把握知识脉络,构建过程学生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不断强化所学知识的意义。运用思维导图,设置探究要渐进式呈现材料信息,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秩序,采用归纳式教学顺序,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思维导图为勾手,实现思维逻辑的可视化,组织学生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在共同体组织中完成探究,展示合作成果。教师以案例为线索,在实例问题解决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点的能力。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记忆模式,让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爬坡状态,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体验和成功的乐趣,激起主动学习的欲望。3.3思维导图在复习课、试卷解题分析中的运用 教学复习课阶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章节内容复习时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系统归纳,把知识编织成网,整体上掌握和运用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例:选用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示例如下:
思维导图能够在习题解题分析中有效地推动思维的深化,捕捉试题的有效信息,排除题目的干扰因素,从而为更为准确的推向考核的知识,更好地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解析:依据题目主题,列出思维导图如下:
通过构设的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分析并罗列出核心考点知识材料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原理,从而根据答题要求做出具体化的回答。此外,把做题的方法策略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加以陈示,也有利于清晰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步骤要求,更好的掌握解题的方法策略,解题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回顾知识,促进知识网络构建,拓展解题思路,变枯燥的解题过程变得灵活,轻松,有趣。
4.教师思维导图引导教学后的思考
4.1有利于备课组集体思考,完成教学设计
在备课活动中,每个教师补充发言时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集体备课活动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且容易跑题,按照思维导图的方法逐一解决整理,可以做到集思广益,智慧共享。例:
4.2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合作与对话
在思维导图引导教学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案例分析,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教学情境中,各自对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先通过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生探究的动手和学习能力,后进行合作协商,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和拓展。寻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实施合作化学习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并引发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4.3改善师生信息加工,提升思维发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应该借助思维导图对其课堂设计、学习进行辅助并养成习惯,这样长久坚持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问题,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也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思维的发散,促进思维的灵敏、快捷,增强学习乐趣和成功感。参考文献:
[1]徐晨红.蔡亚萍.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22-23.[2]伊向超.胡彩莲.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教学系统设计”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7)59-61.[3]耿夫相.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以“人口的增长”为例 [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8)35-36.作者简介:黄志坚 中学一级 硕士 研究方面:生物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