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
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
全球化时代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要有效开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国家认同被列为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国家主权、国家制度、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认同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直接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关键时期。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小学的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中小学生由于涉世不深,他们鉴别能力明显欠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出现扭曲。另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战略,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是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化时代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取向,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而轻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全球化时代,传统的国家认同观正在遭受强烈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学更应进一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用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
(二)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文化?J同
一个国家或民族形成文化认同,是其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根基。[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对当今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力有时可能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在一些中小学生心目中有淡化的趋势,使得他们对自己国家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缺少强烈的认同感。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三)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爱国必先知国,知国必先学史。历史是国家合法性的源渊,有国必定有史。历史记忆是构建国家认同最为重要的部分。由于历史不是所谓的“主科”,因此一些中小学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匮乏、历史意识淡薄。曾有学者对北京2,107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在学生最不愿意学习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三位。在学生对15门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中,历史位居第二,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五。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低下,不得不让人反思。[2]
中小学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价值观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在全球化时代,历史教育是提高我国青少年历史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故历史教育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大大加强。
(四)通过母语教育强化语言认同
母语无疑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有了语言认同,国家认同才有载体。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就是强化语言认同,以此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掀起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出现重外语教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这是极为不可取的。要知道,中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母语教育都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小学要站在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对母语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把学好汉语、写好汉字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对本国语言的高度认同。
二、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国家观念、文化观念等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国家认同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采取有效的途径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课程是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当前,为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各国都开设了相应课程,例如:俄罗斯的“公民学”“权利与政治”“政治学基础”;美国中学里的“美国政府”“美国文化”等课程。在我国中小学,除了专门开设语文、历史、传统文化、思想品德课程外,国家认同教育也要融入到中小学其他课程和课堂教学中。
然而,想要切实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仅依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活动,并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优势。
(一)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活动
1.发挥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感染力
中小学生认识事物离不开具体的感觉和形象,影视作品中直观的画面、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起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看似远离政治,实际上也带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兵临城下》《珍珠港》《永不妥协》等影片就生动地体现了美国精神。这些影片既给学生带来了视听享受,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美国精神”的认同。
我国同样有丰富的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例如《开国大典》《建党伟业》《林则徐》《大决战》等。观看此类艺术作品,可冲破时空、地域限制,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的历史,接受生动形象的国家认同教育。
2.重视日常仪式活动的教育意义
对中小学生而言,“象征”和“仪式”是符合他们认知特征的教育方式。[3]抽象的国家认同体现在仪式的每一个环节,伴随着仪式的进行而升华。仪式越庄重,对国家认同的神圣感越强烈。政治认同伴随着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而扎根。[4]
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活动是培养学生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方式,在很多国家都备受重视。如新加坡有规定:小学生每天到学校后,都要参加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誓言的内容是:“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的异同,团结一致地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愿为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而共同努力。”
在我国,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有着自己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仪式活动不能只是“走过场”,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才是开展仪式活动的意义所在。
3.开展阅读经典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阅读经典尤为重要,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都集中体现在一些文化典籍之中。不少国家为传承本国传统文化,纷纷为学生开设经典必读书目,例如:美国教育部为中学生开列了《独立宣言》《解放宣言》《常识》等一系列经典必读书目;在新加坡,《战争结束》《新加坡之梦》《建国之父》《独立第一个十年》《认识东盟》也被推荐为中小学生接受历史与国情教育的必读书籍。[5]
我国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也曾推出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除了国家层面积极倡导和开展阅读经典活动之外,各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也广泛开展了经典阅读活动。事实证明,经典阅读活动是?鞒忻褡逦幕?精神和提升学生素质的良好载体。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社会服务活动能增加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极大地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国外一些中小学也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例如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社会服务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多了解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
5.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参观教育活动
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历史遗址是藏有丰富史料的文化场所,其生动的历史场景,容易唤起人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我国各类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良好载体。国家应加快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更多的文化场所。各地中小学应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教育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中对学生实施国家认同教育。
(二)媒介育人:发挥新媒体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优势
中小学要有效开展国家认同教育,除了充分利用广播、报刊、影视等传统媒体外,还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利用好各种新媒体资源。在全球化时代,互联网、微博、微信、电子游戏、数字玩具已普遍进入中小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必备的社交工具和学习的平台,是他们了解信息、表达自我、联系外界的主要渠道。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式活泼。将新媒体技术融入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之中,可大大增强其实效性。
法国就很重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早在1999年,法国参议院就开设了一个名为“少年参议院”的网站,对8―12岁青少年进行相关主题教育。网站集游戏与教育于一体,使青少年在娱乐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的原则、制度、法规和相关政治知识。再以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为例,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要及时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可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尝试把网络游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游戏为背景,赋予游戏一种精神并围绕此精神构建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既能让学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从游戏中学到知识,有所感悟。
总之,全球化时代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要有效开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J].民主,2014(2):6-7.[2]刘颖.中学历史教学对民族认同感的培养[D].云南师范大学,2008.[3]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31-34.[4]冯建军.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J].社会科学战线,2012(7):202-211.[5]谢东宝,梁鹏.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教育[J].中华民族教育,2010(6):41-43.【马文琴,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蚝? 蕊
第二篇:《全球化时代的信息科技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全球化时代的信息科技教育》,使我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特将体会归纳如下: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信息科技教育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信息科技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时代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转变,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现有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创造一个全新的课堂,而只有将信息科技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才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才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都能在同一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如:本课程中所讲的“创感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依据学习者的特征,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设计加入适当创感元素,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所需的、具有创感素养的人才。能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专注,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可以想象学生们伴随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有意思的娱乐环节,能不喜欢上课吗?教学效率能不高吗?
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科技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而本门课程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教育技术,才能提高应用能力,并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并得到持续发展,才能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学以致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谢谢!
第三篇:在全球化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搞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不行的。所以要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故要保护和发展。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的作用。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第四篇:走向全球化思想采购时代
走向全球化思想采购时代
1、紧迫的任务;研究全球化时代的现实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不断开展,全球化问题已经成为报纸、杂志和人们口头最时髦的语言,在世界各个地方,人们都在谈论市场技术和人才竞争的全球化问题。不管是欢呼还是诅咒,全球化毋庸置疑地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在过去的十年里,全世界已经出版了两千多种著作和三万多篇文章来讨论世界全球化问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尔·布劳曾经谈到:全球经济的崛起、全球性机构的出现,以及文化在全球的扩散和交融,都被视为出现全新世界秩序的证明。
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压力,相信我们每人都已有切身的认识。
2002年春天,我受著名筹划大师王志纲先生的邀请,去对欧洲的城市与房地产运作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欧洲,通信业的开展就让我非常惊讶,让我充分意识到了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包围着每一个人。欧洲与中国相距万里,但是漫游的让我们犹如在自己的城市生活一样里。我们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都能够随时听到来自于广州和中国内地的消息,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在著名的山城卢森堡,我曾经利用下榻宾馆的电脑上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看到自己的网站,便通过EImd向自己公司发送了信件,就好似在自己公司一样,很方便。
这种全球化的经验提示一个重要问题,从博弈论角度说,竞争,最重要的还是同时代、同市场、同环境下的竞争,而不是不同世代或者不同语境和环境的竞争。所以我们在谈到筹划时,有人随时都谈到?孙子兵法?如何,中国古代智慧如何。当然,?孙子兵法?是重要,中国古典的智慧也是对人类现在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但是,我们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在同时的环境中,同世界上强大的国家和企业进行竞争。因此,研究即时的企业运作经验和筹划思想更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的市场环境把这种认识提到更紧迫的层面,需要我们更加全面研究我们面对未来市场的和竞争对手,及进行较量的策略,这就是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策略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已经逐渐熟悉了同世界打交道的规那么。我们在汽车业、百货业和电子行业已经走上了以全球化的物质采购来整合资源,节约本钱的创新道路。然而,就我个人的见解,这种全球化的采购,还有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全球化的思想采购将更加有力地增强我们在未来世界的竞争力。这便是我提倡全球化思想采购的一个根本信息。
2.思想全球化是衡量企业领导人的标志
实际上,按照世界上通行的标准,思想的全球化已经成为衡量未来中小企业领导人的重要标志。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肯特和米尔斯,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博罗教授就曾经指出,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领导人来说,思想全球化的重要性已经由5年前只占素质比重中的4.13%提升到目前的7.10%,在未来的5年中,这一比重还要加大到8.78%。对各种企业来说,思想全球化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企业领导人要充分考虑全球性采购和全球化的市场。这个世界不断的开展,需要我们放大眼光,了解天下事情的变化,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处理问题。尤其企业的领导人必须了解整个世界范围的金融环节与汇率、法案的变化。
企业要不断做出对全球化贸易有影响的决定,而进行企业全球化的采购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局部。如人们在亚洲进行采购,在墨西哥进行设厂,就使得采购物料的本钱最低,人工最廉价。在这些教授所研究的企业领导人素质中,当然还包括如占领先机、进行多元化经营的策略、构思企业远景,分权管理,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员,增加企业的团结与合作和鼓励企业应变,采用新型技术和鼓励有建设性的建议等。其实,这些根本的素质都要求新一代的领导人有一种更加开阔的胸怀,更加科学化的管理和拥有更加宏大的视野,这都是所有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而筹划人作为企业的军师,更应该在这一点上走得更远。
全球化的思想采购让我们明白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今天已经看得很清楚,全球化是一种全新的世界秩序的证明。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秩序。尽管在这个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有强烈的冲突,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就是不断扩张,总是尝试克服时空的限制。只有到了20世纪,以信息与通信技术提供的新根本设施为根基,以及在政府与各级机构所执行的解除管制与专业化政策的协助下,世界经济才真正变成了全球性的。实际上在资本主义追求世界性、全球性的趋势这个问题中,马克思早就提出和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
全球化现象的出现,是建立在资本生产、通信技术的一体化的根底之上的,经济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今天在不断地阐述所谓全球化采购问题,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全球市场化和全球共同生存标准相同的情况之下的一种升华。
在全球化的背景里,思想就是资本,其他的只不过是资金。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思想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去挖掘思想这一宝库,才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资金只是我们思想竞争的最后表现形态。全球化的思想采购让我们把思想作为资本的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而使我们把思想的丰富性和采掘,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提出来了。
3,走向全球化思想采购
在房地产和城市运营、街区建设中,根本上可以这样说,我们对土地的使用,也就是我们赋予土地特别意义的过程。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土地所表现出现的对商业流通,不同人种和国家所具有的文化上的特别含义,甚至在人们的梦想中所具有的意义,本身就标示出土地的价值。
特别有价值的土地也就是因为它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全球化的思想采购,实际上是指在共同认可的商业社会里,研究土地在不同环境下的特殊含义的工作。我们必须对土地的性质,即它可以拥有的最主要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找到它最适合于市场环境、文化定位和区域定位的存在含义。土地的开发,房地产业的开展,也就是不断赋予、丰富、更新这种含义。在全球化的市场背景里,我们发现,所谓赋予土地以特别的意义,其实有很多的模式可以相互参照,而并不因为土地的地域性及独一无二的位置,而表现出决然不同的性质。对土地的利用和赋予意义,实际上有些主题是永恒的。
我们前面采购的一整组概念和案例,实际上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伟大的筹划就在于寻找、采购这些特殊的意义,并使之与具体的土地和特定的商业背景进行融合,从而到达一种对土地最高、最深和最广含义上的开发。
其实,不仅在房地产领域,其他商业运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充分研究其他国家和文化中的操作模式,可以加强我们的竞争力,这就是全球化思想采购的意义。
4.全球化视野之下的筹划思维拥有宽广的视野对于解决问题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乘坐火车时,如果离车窗远一点,就会看到窗外的景色非常迅速地飘忽而去,一会是树林、一会儿是山坡,杂乱无章,瞬息万变;但如果我们坐在比拟靠近车窗的地方向外看,就发现窗外的景色非常辽阔,能够比拟清晰地看到山峦起伏、田野和道路的完整画面,就不会再像通过小视窗看到的凌乱不堪的景象。·远处可能呈现.的是一幅完整的田园景象,火车在大地上奔驰,视野只是在逐渐改变,这幅生动、美丽的风景画,大的结构并没有变化,这就是在通过不同的视野看问题所表现出的不同效果。我们之所以强调提倡用宽大的视野看待问题,是因为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结构,更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在目前中国经济飞速开展的时候:中国正在融人整个世界经济的大合唱之中,这都是改革开放和参加WTO所带来的变化。回头再看过去的10年,整个房地产业的开展和与之伴生的筹划业的开展,我们发现其实在市场含义下,人们对土地的使用手段和方法都比拟接近,人们现在把整个大地上各种性质的土地的使用称之为泛地产筹划。其实,人类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赋予不同的土地以不同的价值,在不同的价值观之下进行运用。
人们建造了城市,设定了国土、海疆和领空,这都是赋予土地不同的意义。在市场环境之下,实际上,对土地的使用也是分为不同模式的,这就是我们的筹划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房地产的筹划,在这个意义上讲,便具有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的共同性。目前全球化的运动,又给了我们更为辽阔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土地的更加广泛的意义和价值,为我们借鉴那些市场经济发育比拟完整地区对土地使用的思想,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学家们在预测房地产业时,提到了两个概念:一是中国目前人均住房面积在中小型城市大概是20~25平方米,在大型城市大约在15平方米;而在西方兴旺国家里,人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其次,中国目前正进人高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目前城市化率是30%,根据纳塞姆曲线对全世界城市开展规律的总结,我们发现,当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到达30%左右的时候,就进入整个国家城市化的顶峰开展时期,直到城市化和工业化到达70%后,这个过程才会减慢。由此推算,中国在未来的20年中,将进入一个高速城市化运作的时期,这两个数据正好让我们看到,中国对于土地的使用将进入一个高速开展期,而不是衰退期。房地产业以至于与房地产伴随的筹划业,也将进入一个成熟和更加丰富、全面开展的时期,因此,筹划业在这个意义上讲是大有可为的。
但是,筹划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上那种出点子、拍脑袋、想主意的时代。我们有广阔的市场背景,而全球化的运动又为我们借鉴不同市场环境之下的筹划思想成为可能,因此,在谈论未来的中国筹划时,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全球化视野之下的房地产和筹划业的运作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真正把握未来土地运用的方式和方法。全球化运作的视野,也要求我们对筹划的实操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个方案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仅仅是别出心裁想出来的主意和点子,它必须有非常厚重的现实根底和可操作能力。
曾经有一个故事讲,一群老鼠一起筹划预防猫侵袭的问题,最后,一只绝顶聪明的筹划鼠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筹划方案,建议将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这只筹划鼠洋洋自得收了钱后扬长而去。而众老鼠坐在一起,却为谁去在猫的脖子上挂铃铛而争论不休。显然,这是一个没有实操意义的筹划案。有些筹划人所做的筹划就像这只筹划鼠一样,让人们无所施从,这种筹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是建立在一种空想之上的筹划。全球化视野里的筹划要求我们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要求,从而从根本上为企业解决实操性问题。
全球化视野之下的筹划,要我们更加贴近市场,明白世界上许多重要概念使用的原委。例如说,在房地产业中经常用来炒作城市CBD概念,即中央商务区,就被人们所滥用。在兴旺国家,衡量CBD实际上有五个重要指标:一是所谓城市中央商务区应具有足够的国际影响力,即能够吸引国际性活动和组织并产生聚合力;二是要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三是只有在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才有可能出现CBD;四是城市的根底建设非常完善,该区域应处于城市整个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核心位置;五是必须聚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这五条中间,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只有北京和上海才真正有可能建立CBD。但是,有些筹划人却把CBD的概念借鉴过来用到所有的城市,甚至居住人口只有3万~5万人的小镇,这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就是漠视人们对CBD的真正内涵探索的结果。对于解决企业问题来说,解决问题的框架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框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筹划思维方法。没有方法就没有解决方案。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对清理垃圾来说都存在一个理论框架问题,对没有文化的人来说,唐宋古画可能只是废纸一堆,明清古陶、古瓷可能只是破铜烂铁、坛坛罐罐。工业生产中的边角料和废弃料,对于认识它的价值的人来说,可以分类回收,重新使用,而对于不知道它的价值的人来说,却变成了非常头痛的垃圾。因此,严肃地说,对清理垃圾,我们也需要有不同的理论框架,要不然就会遗漏事物的真正价值,淹没其光芒。
对于一个没有理论框架的人来说,做人是最简单的,因为他看不到任何问题。所以戴明博士就曾经说过,没有理论的人就不会有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本身也是受背后的理论框架左右的。因此,提不出问题的人,本身脑袋中就是一片空白,没有框架,也没有理论。筹划也是这样,那些提不出思路的人,本身理论素养就有极大的局限性;而凭小聪明提出一些花花点子的人,那么可能理论功底并不踏实,大局部属于知道分子,浮光掠影看过一些东西,但是,对真正全球化视野背景下的各种知识并没有作深入的研究,那么,所提出的筹划方案的有效性也就深值疑问了。
5.全球化带来筹划业的文化解放运动
全球化问题对筹划业来说,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的压迫,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解放。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就曾经说过,如果IBM在30个国家里运作,而不仅仅是在一个国家里生产武器,它就被迫要让自己成为更和平的工具,这就是全球化的作用。所有的人都喜爱食物,需要医物、衣服、居所,全球化在这一方面正在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
目前,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让我们看到得更多的是文化、音乐、服装、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等方面的共同兴趣和潮流。这使得全球市场成为可能,也使得人们对市场运作普遍有效的方法成为可能:按照马克斯·韦伯的思想,说到底,人们作为根本属性的东西是无法随意改变的。例如一个德国人、一个基督教徒,他最终的价值选择是有某种确定性的。这正像人类的——些根本需求一样,有非常强烈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历史,卡尔·波普尔反刘历史决定论。他认为我们真正白勺历史是无法事先约定的,它是由无数种可能性中选择出来的——种,历史是被当时的情景和人们的创造共同制造出来的。历史并不是惟一的选择,而是由环境造成的。正因为人的这种稳定性和沟通性。使得不同的思想交流和借鉴成为可能。
全球化思想采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在市场的意义亡对思想的借鉴,是我们在未来竞争中占有先机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也许会有很多批评家批评我们是东拼西凑,如在建筑学里,如果把荷兰的坡屋顶、意大利的廊柱和中国的砖木结构的房子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不伦不类的东西。也许有人会批评我们的所谓思想采购正如这样对建筑元素的采购一样,会出现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东西。
其实并不尽然如此,思想的嫁接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些美妙的杰作。我在研究澳门城市开展历史中,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三巴的建筑就是一种综合东西方文化的结果。大三巴本来是圣保罗教堂的门楼,但是它上面的壁画居然有观音像,圣母和观音合二为一,并且有一些道家文化的符号,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融合。当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剧烈冲的时候,人们采取了一种更加兼容并蓄的态度。一旦人们接受了它,它又成为一个新的文化起点。
同样,我们看到香港和日本的建筑,也非常有选择地借鉴了不同文化的要素,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因此,当有人认为我们的嫁接没有文化,缺乏那种古典文化纯粹性时,我们大可不必理会。我们知道所谓的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纯粹从审美意义上看待的文化,一种是市场经济意义上以市场的尺度衡量的文化,这两者都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独立系统。有的时候,它们并不相容。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劳动成果能够拥有市场价值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它本来就是合理的。6,全球化背景下的房地产筹划
房地产领域目前在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开展的时期。为了让房地产工程具有更好的盈利性,房地产开展商不断在开发销售的热点和卖点。这是房地产筹划在中国大为盛行的原因。
在常规操盘中,房地产筹划无非是在如下六种要素中寻找卖点:
第一是地段。
房地产工程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地段会有迥然不同的价格。地段要素始终是影响房地产销售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区分楼盘时,郊区盘和市区盘几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是配套。
房地产作为人们生活的空间场所,要让消费者感觉方便和舒适。小区的配套以及小区内的设施:幼儿园、中学、市场和医疗等已经成为房地产商重要的卖点,对于成片开发的区来说,这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是环境因素。通过2003年的非典事件,人们看到,环境已经成为左右人们购置房屋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需要清新、自然、宁静、自由的空间和卫生的环境。其中,噪声已经成为我们都市中主要的公害。据有关报道,美国的鸟类已经不能够再像几十年以前那样婉转低唱,因为他们整天面对着噪声,已经开始学习像汽车噪声那样发声,而且变得非常迟钝,不能够分辨同类的歌唱。环境因素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因素,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购楼行为。
第四是品牌。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企业的品牌就是消费者对开发商认可程度的表现。一个好的企业,人们对购置其产品就可能有比拟大的信任度。同样,好的品牌也会给开发商带来丰厚的回报。如广东的恒大集团和城建集团,就是拥有良好品牌的企业,他们所开发的楼宇,往往拥有比拟多的客户。第五是城市区域概念。
在一个城市里,我们看到,由于大型城市不断开展,各种功能分区已经出现。例如北京的教育区就在海淀区一带。又如中央商务区和其他体育、文化等区域的出现,也使得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广州的华南板块实际上就出现了区域开发的趋势,为人们营造了新的房地产热点话题。实际上,这种区域概念经常是一种社区概念,让人们有一种社会归属感,这对迎合目标人群有强大的吸引力。第六是科技的使用,尤其是网络技术。
信息技术革命给房地产业也带来重大的变革。网络宽带进入房地产业形成了网络社会,使人们可以进行远程购物、娱乐和教育,对这种崭新的生活模式的追求也影响人们的购置愿望。当然房地产筹划通过不断挖掘新的主题,还在力求不断扩大消费面。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里,房地产筹划开展就是不断寻找这些主题的过程。
尤其自1997年宏观经济软着陆后,中国经济步人高速、平稳开展的年代,房地产业开始出现比拟平衡的开展,从而出现以营销筹划为先导引领市场的特征,此时人们提出了对房地产业要进行全程筹划的概念。应该说全程筹划的概念对整个房地产业走向市场化,从而促进整个中国房地产业升级换代,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流行的工程运营模式,应该正是对全程筹划概念的一种提升。
过去的房地产开发主要以土地为出发点,寻求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已开展到现在市场、技术、资金和土地并重的新格局。全程筹划使房地产工程真正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定位、规划设计和营销,以市场为最终的导向,使得整个工程的操作在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多兵种协作,有效整合资源,进行理性的运作,立体的作战。这使得市场调研、筹划、规划、建筑、景观、广告等因素都能够以最有效节约本钱的方式进行操作。所以,房地产商在构筑一个全程筹划平台时,实际上也就是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工程运作团体,为房地产工程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这一切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还不够。房地产筹划向专业化、纵深化开展的同时,还应该飞高,从视野上突破,走向全球化的思想采购,理解全球化时代筹划的真谛。
第五篇:全球化时代的信息科技教育学习总结
全球化时代的信息科技教育学习总结
为了完成第四周期继续教育,我选择了学习《全球化时代的信息科技教育》这门课程,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从深层次对教育进行思索与改革。《全球化时代的信息科技教育》恰好正是我所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第一次参加网上学习,看到新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像是创感教育、云时代等等新名词,顿觉脑皮发麻,心底有一份深深的无力感。
然而随着我的坚持学习,我越来越发现,这些我所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我所不明白的东西,恰恰是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李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新知识,还能独立参与论坛讨论课堂内容,也尝试和其他老师互动讨论,这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窗口,感谢继续教育为我提供了这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庆幸我选择了李教授的这门课程。现将学习所得与大家交流分享: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地完善,其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就教育而言,全球化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全球化使教育资源的可用范围大大增加,受教育者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通过出国留学等方式,受教育者可以直接利用他国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资源或者引入他国先进的教育的方式,受教育者也能方便地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福利。
另外,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并使之与本国的实际情况将结合,并切实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这将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是质的突破。
与此同时,全球化带给我们的不只有机遇还有挑战,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冲击不容小觑,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才流失等社会现象正是全球化教育问题的体现。
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化、利用全球化,教育应做好以下准备:
第一,正确认识全球化,尤其是教育全球化,深入研究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
第二,在正确认识全球化教育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教育方式,充分地利用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地完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质。并且充分的利用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丰富教育手段,改善教育的效果。
第三,弘扬人文精神,开展人本教育,着重人格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建设。只有做到这些,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正确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