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
1,1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理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
1,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1,3重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新课程下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1,4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丁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1,5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致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构想
2,1建立校长选拔聘任制
在我国,多数校长都是上级指定委任的,校长的“上下”,教师毫不知情,即使任命前有“民主”咨询,也多流于形式,实际上早已“内定”。群众只是举举手而已(不举也没关系)。对于校长的来去。教师根本没有什么权利选举去留可言。一旦校长上任只要他没有多大过错,一干就可以干上多年,有的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直至退休,这样容易滋生腐败和不能更好地去为学校发展。因此,国家和地方应建立独立的校长人事制度,其涉及校长的选拔、罢免程序、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待遇和监督考核等方面,使校长选聘成为一种制度,减少主观因素。增加客观因素,避免校长的“聘任”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杜绝腐败。
2,2健全学校日常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加强民主监督制度。
首先,实行党政分开,校长不能兼任书记。学校党组织要独立发挥指导、监督作用,保证学校行政工作的正确方向。
其次,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教师代表的选举、产生应在党委指导下进行。教代会在党委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校长不得干涉,同时校长不得担任教代会的领导职务,保证教代会的公正、独立性。
再次,学校重大的人事任免、财务规划必须交由党委和教代会讨论通过。党委和教代会共同享有批准、否认校长重大行政命令的权利,享有对学校大政方针提出建议的权利,以及享有考核校长、向上级提出嘉奖或罢免校长的权利。校长的聘选和罢免须由上级政府、学校党委和教代会共同商定,避免一家之言,杜绝校长候选人拉关系而当选的现象。
俗语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选出的校长应当是比较客观、公正、善任的贤人。
第二,改革财金用人制度。
学校的会计、出纳、后勤主管在学校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督使学校教育行政廉洁,也可以加速教育行政的腐败。
由于会计、出纳、后勤主管由校长任命,受命于校长,怎敢不听校长的话他们完全可能屈从于校长的“淫威”而不得不同流合污。共同腐败。如果学校的会计、出纳、后勤主管实行独立任命,或由上级,或由教代会单独行使任免权,财务人员才能严格地遵守财务制度,可有效地截断校长腐败的源头。可以说扼制财务腐败。就等于阻止了教育腐败。
学校党组织和教代会发挥监督作用,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并不意味校长无权决定问题或拥有指挥权,而是对校长负责制的保障。只有教师群体参与学校管理,才能保证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
2,3完善教师聘任制,优化教师配置机制
教师聘任制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师聘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公开聘任,张榜公布
首先由学校、教委和上级政府共同协商,张榜公布每年每个学校的已有配置情况、需要配置学科、数量,公开向全社会招聘优秀教师。然后,统一组织考试(笔试和面试),公布录取分数,由高到低地聘用和分配教师。这样可避免暗箱操作,也省去人事关系的繁杂。坚持聘任制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学校选拔到真正需要的人才。
②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学科和学段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城乡分布不合理。对此,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教师资格的认证工作,严格限制或不聘用饱和学科及学段的教师,把政策更多地倾向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科和偏远农村。做到教师结构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
③加强教师交流制
中小学教师队伍存着教师流动的不平衡问题,表现为优秀教师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将加剧教师结构失衡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并不是某个学校所能完成的,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
首先,通过政策倾斜、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提高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小地区差异。
其次,以行政手段形式强制城市和强校的优秀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定期向偏远农村流动。同时,政府和学校辅以“支边”教师一定的物质补助,及同评优晋职挂钩。“强制”和“诱导”同时使用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当然,农村地区的教师也应选派到城市学校,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合理的“双向”流动,给教育薄弱地区注入一股永久流动的血液。
最后,放开偏远地区的教师聘任名额限制,只要是合格的教师都可以聘任,并约定一定的聘任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实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
2,4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制度
目前的教育评估片面地强调对教学的评价。总是围绕教学质量,特别是围绕学生考试分数来进行。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分数就代表老师的一切,造成中小学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分数”来教与学,有悖于教师“授道”的本质。真正的教学评估应参考教师教学专业素质、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育科研成果、继续教育、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绝不能单纯以学生“分数”论英雄,更不能采用“末位淘汰法”等类似的考评制度。我们应当按照《教师法》的规定,采用一系列的综合性科学判断标准,加强教师评估制度建设。
第二篇: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
摘 要:青少年学生是人类的未来与希望,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新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环境教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1)01-0011-02
一、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的号角宣示了人类向现代化的迈进,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的开始。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应该看到,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日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工业化和技术化代表了机器变成社会中心这一过程。除了生活的完全机械化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使人类社会自身尽可能像一台高效机器那样运转的倾向。①生产程序中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每一位工人都足工业机器中的一个可更换的元件。②人成为了经济动物,人际关系淡漠,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种种不安全与不确定,正如伯杰所说?quot;现代性是 1 以无家可归为标志的。“③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做为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同时,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环境教育。
二、对环境及环境教育的界定
提到环境,人们通常将其等同于自然、生态环境,而很少联系到人文社会环境。《汉语大词典》对环境的释义为:”环境:(1)周围的地方。(2)环绕所管辖的地区。(3)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④《社会学大辞典》的解释为:”环境是从物质上、精神文化上或制度上影响人们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适应的周围的境况。人们周围的境况有两种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⑤《社会学百科辞典》中的解释为:”通常讲的环境,多指以人为物质主体,围绕在人周围并与人产生相互影响的客观外界事物。环境包括多个侧面,如自然环境、人口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等。“⑥从以上对环境的界定可知。环境大体上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大类。
何为环境教育?1977年10月在第比利斯召开的”第比利斯环境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第比利斯宣言》中对环境教育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2 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为生活作好准备。“⑦
三、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联邦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于1982年的声明中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为:”学校应努力通过环境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⑧具体说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授环境知识。
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诸如宇宙的生成、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人类进化、人与生物圈、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通过环保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
3(三)使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养成新的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发展观。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这种个人主义不仅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对立物,认为自然界是毫无知觉的,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主宰,而且强调个人独立于他人,独立于社会,把社会理解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地结合到一起的独立的个人的聚合体⑨,于是形成了一种为了自我实现而不择手段的生存和发展观。
因此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决策在现在和将来对资源、对当地社区,对全球以及对整个环境所造成的影响[10],从而自觉树立与环境、社会和谐共存的生存和发展观。
四、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内容(一)生态知识。
讲授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如生态系统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规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等。
(二)人类学、人口学知识。
介绍人类的进化、繁衍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环境社会学知识。
介绍环境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习俗和道德习惯的影响以及环境与社会管理、人口控制、生态平衡的关系。(四)生存观、发展观教育。
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五)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与学校教学与管理密切相关,旨在改善学校的微观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中小学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一)开设环境教育课。
在中小学应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而且应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录像观摩和图片展示等手段,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教学。除单独开课外,环境教育还应贯穿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中,结合各具体学科的知识进行环境教育。(二)主题班会。通过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三)环保专题讲座及演讲比赛。
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四)团队、夏令营活动。
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五)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六、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施原则(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牛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将历史上的环境变迁、重大环境事件与当前的环境状况结合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三)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应从整体上考虑环境教育,即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另一方面环境教育应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全局出发,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白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既要重视自然环境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环境教育。
(四)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具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注释
①②③⑨(美)大卫·雷·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8、13、5页。
④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辞典》(4)[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640页。
⑤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412页。
⑥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697页。
⑦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01页。⑧转引自(德)Hans·GuenterWagner,《职教应强化环境保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
[10]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9期。〔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1〕
第三篇: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
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2010-06-29 18:43:2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2)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决定精神,全面准确掌握全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办学规模、师资结构、教职工配备等情况, 以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为重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提高质量,减轻财政负担。我办于今年11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
基本调查的通知》(泉委编办〔2008〕134号),组织开展了对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基本情况及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查研究,并深入到基层和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听取基层学校对中小学核编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 基本情况
(一)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现状。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市共有中小学1617所,其中中学328所、小学1289所、教学点76个。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57516名,其中高中部教职工编制12269名,初中部编制19852名,小学编制255名。
(二)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情况。截止2008年9月底,全市中小学在校生共980568人,其中:高中部在校生150320人、初中部在校生312534人、小学在校生517714人。
(三)执行编制标准情况。自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编办、省教
育厅、省财政厅关于**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文[2002]121号)文件下发后,各级编办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职工核编问题,每学年开学后牵头组织教育、财政等部门,深入到各中小学校,详细核查在校生数、班级设置、师资队伍结构及学校教职工配备等情况,认真了解基层学校在核编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准确、合理地核定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几年认真、细致的核编工作,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数根据在校生逐年减少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核定,编制数由2001年底的70170名,降至2007年底的61654名,共精简编制8516名,有效地减轻了各级财政负担。
(四)全市中小学校撤并情况。根据省委编办、省财政厅《关于清理整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通知》(闽编办[2001]61号)精神:“教育事业单位要继续做好结构和布局调整,适当撤并大中
专学校和中小学。”我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因地制宜调整学校布局,结合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积极稳妥做好撤点并校工作。几年来全市共撤并中小学573所(2008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71所),其中:中学17所、小学556所。
二、中小学校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和分析中小学机构编制的变化情况上看,全市中小学校在校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地区分布不均,而现有中小学校教职工超编现象仍然居高不下,学科缺额仍按各校需求继续补充,造成了超编人员难以调整分流、教职工队伍仍呈上升的态势。究其原因,除在校生数减少和定编标准由原以班生数定编调整为以学生数定编的客观原因外,在管理上缺乏总体布局、规范管理,其主要表现在:
(一)中小学教职工管理不规范。从政策层面上来讲,尽管对中小学机构
设置、教师编制核定与管理等机构编制有专项的政策规定,但对中小学校教师岗位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及教职工补充、转岗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造成了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管理工作无章可循。一方面中小学校超编,另一方面学科缺额又继续补充增加,已经超编的教师没有及时的调整分流安置,造成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自聘雇用临时人员。
(二)中小学落实核编制度不到位。市委编办早在1999年就已出台《关于教育系统全面实施核编制度的通知》(泉编办[1999]18号),从调研的情况看出,我市部分县(市、区)目前仍停留在“编办只管数字增减”的方式上。编办对中小学撤并、教职工调配等实际运转情况难以及时掌握,有的县(市、区)并未按照规定的核编程序执行,缺编学校继续对外招录,超编学校人员难以调整分流,中小学校整体用编计划缺乏统筹规划、合理流动调剂的办法措施,把“先办理核编手续、后办理招考调配手续”执行为“先补充录用、后补办核编”。造成了对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不够到位,超编人数逐年累积上升。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中小学整体超编问题严重,但超编部分大都集中在基础学科的专任教师,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等专业教师却比较紧缺,且由于教师知识更新步伐较慢、部分在早期由民办转公办的教师学历层次、专业知识较为单一,无法有效进行转岗,造成了一方面大量超编,一方面个别专业的教师却严重缺乏的结构性缺编现象。同时,由于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滞后,造成中小学后勤工作实现社
第四篇:中小学教育管理调研
三穗县农村中小学管理现状、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
前言
一、基本情况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全县辖5镇4乡,159个村、5个居民社区,总面积1035.8平方公里。总人口21.22万,其中农业人口19.11万人,占总人口的90.06%;少数民族人口15.8万人,占总人口的74.8%。
全县有中小学95所,其中高中3所(其中职业高中1所,民办高中1所),初级中学10所,普通小学57所,教学点25所,在校生28708人。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基本现状
我县实施“两基”工程以来,学校在硬件建设、软件设施、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仍然存在着一定得困难和问题,有的还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通过调查、分析、综合,我县中小学的发展不容乐观。
(一)“四制一目标”管理实施力度不强,存在一定失效性
1998年我县从湖南学习引进“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以来,对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县中小学教育走出了低谷,各项管理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州的排名不断提升,居于前茅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制度化、程序化。全州的“四制一目标”管理现场会曾经在我县召开。十多年来,我县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近几年来,我县的“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力度有所削弱,有的管理内容难以实行下去。
(二)学校管理科学缺乏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我县有的学校没有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做出如实科学的规划,即使有有野只不过是用作应付检查的一张“护身符”,并没有认真去实行。由于办学目标模糊,导致学校的办学水平不高,停滞不前;甚至于有极少数学校没有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方案,在管理上往往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目应付现象,工作十分被动;更不要去谈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了。
(三)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存在一定得随意性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起着“组织”作用的“无形”领导,对学校师生有着共同的约束力。然而,由于有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领导主观愿望强、不公平、以偏概全,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能体现全体师生的共同一致,造成很大的难度,在再加之执行过程的随意性,管理者处理事务时存在“人凌驾于制度之上”等现象,许多制度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也没有受到处理,大大刺伤了制度遵守者的心。
(四)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存在一定失衡性
学校的评价是对师生的工作、学习的一种正确引导,是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激发师生超长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但是,我县有的学校制定的评价措施及评价过程往往出现一些失衡现象,挫伤了师生的信心和工作积极性。
(五)学校教师除了担任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非教学方面的工作,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时间少,精力不足,常常因为一些非教学方面的事情被搅得焦头烂额,从而冲淡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一性。
三、原因分析
(一)“四制一目标”管理方面。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竞聘上岗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目标管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校长在人事调整、岗位调整、工资分配等方面都没有实际的权力,因此,对于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取心,工作不踏实,竞聘落岗的教师无法处理,出现优秀教师体现不出优秀,落岗教师脸不红心不跳,一旦调整其岗位,又不愿干,甚至与学校领导对着干的尴尬局面。把情况向上级领导反映后,领导最多也只能将其调换一个工作环境了事,这种现象在边远的中小学比较突出。
(二)在学校的没有总体规划方面,究其原因:
1、除了极少数学校领导存在管理无方,目标不明外,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规划了,但难以实现”的想法,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学校只能根据其要求开展工作。
2、学校工作的延续性不强,一旦学校领导班子调换后,前届领导所规划的东西在实施起来就得大打折扣。
(三)学校规章制度执行上,由于多数制度是学校少数管理者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制定出来的,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等级色彩和管理者的主观性,教师的共同意愿和心声得不到采纳或很少得到采纳,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就成了“弱势群体”,教师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极大的挫伤了教师作为主人翁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制定要严,执行要活”的观念影响,因而得不到公平公正的的执行,特别是一些管理者违反制度,往往会变通执行或不执行,这样,就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极大的造成学校教师抵制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再则,有的学校只注重一些显性的制度执行,而对学校整体性的制度执行得甚少,这也是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存在随意性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的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对教师的评价有失偏颇。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全面评价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在评价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成绩的评价,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评价;只注重利益分配的评价,如评优选先、考核等,而忽视工作开展的具体基础和起点,造成担任好班级的教师工作永远优秀,担任容易做的工作的教师永远优秀,从而打击了一大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一些“反正怎么干,优秀都不会降临到我们头上,随便一点吧”的言论。况且评价人员由于存在一些主观上的原因,也导致在评价上出现一些失衡现象。
(五)由于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很快,但随之而来的非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断的加重。使得学校领导和教师应接不暇,疲于处理、应付,因此,在专心考虑学校发展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一些影响,分散了精力,冲淡了主题。
四、解决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四制一目标”管理的内涵,拓宽管理思路。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的研究力度,不断丰富其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内容,不断完善,充实,形成一套学校管理的特色。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真正将“四制一目标”管理落到实处,对于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取心,工作不踏实,落聘的教师除了要加强教育和再上岗培训外,还需要真正落实降级使用和解聘工作,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其他教师,达到警示的目的。
3、适当放权给学校领导,使其在学校管理中有一定的主动性,特别是在学校的人事调配、资金调配等方面,真正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酬、优劳优酬”。
(二)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总体规划上,要加强调研,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满足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同时要从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发展规划,创造办学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做到一校一品,达到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打基础的目的。
在人事调配和培训上,要注意强调加强学校工作的延续性,使学校的规划得以充分的实现。
(三)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对学校管理作出宏观的要求外,还要努力为学校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拓宽学校的管理空间,经常性的教育学校领导在执行规章制度要以人为本,听取教师的心声,保护教师的权利,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不搞特殊化。并将此项内容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的标准之一。
(四)努力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改变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
1、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完善学校的工作评价体系,不但要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优选先、考核等比较显性的评价方案,而且要完善诸如后勤工作、教学常规过程和其他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隐形工作评价体系,使整个工作评价体系全面而完整。
2、领导对下属的评价要求实,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的下属。
对于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领导要做出多方面的理性的综合分析,不能草率的下结论,应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实事求是的作出评价,达到促进下属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助于下属的发展成熟。
3、教师应成为评价学校领导的首席。单纯由上级评价和认定学校领导,必然会导致学校领导讲主要精力放在对上级领导负责上,却很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将学校领导的政绩交由教师去评价和认定,有教师担任学校领导政绩的见证者和裁决者,就会促使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教师所想,干学生所需上,这样,学校的评价体系就会体现出一股浓浓的民主气息。
(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不断的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其他各部门应为学校保驾护航,解决困难和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宁的育人环境,而不应该将一些非教育方面的其他事务分派到学校,分散学校领导、教师的精力,冲淡教育主题。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县农村中小学的常规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经验,决策科学、管理民主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正在引领全县的教职工在实践中不断挖掘管理潜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八日
第五篇: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
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管理:就是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和各项工作,高效益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包括国家教育的行政管理(宏观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学校管理,微观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古代把”管”理解为主其事,把”理”理解为治其事.教育管理的二重性包括: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教育管理学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大分支.教育行政管理学以国家教育事业管理为研究对象,学校管理学以学校内部管理为研究对象.管理是管理思想质的飞跃,是人类社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专门的教育组织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社会出现时产生的.20世纪前50年,教育管理在”科学管理”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下,逐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一.为什么说管理是社会的一种基本职能?
答:通过管理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管理的研究,认为管理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由于重视管理,人类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成就,还推动文化,教育,信息的发展.才能实现对社会自然的改造与发展.二.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
答:1 是一门边缘学科.既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研究管理的一般规律.2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产生于教育管理的实践,又要指导教育管理的实践.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主要由哪两门学科组成?
答: 教育管理学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大分支.教育行政管理学以国家教育事业管理为研究对象,学校管理学以学校内部管理为研究对象.四、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五、试论述教育管理的二重性.答: 教育管理的二重性是指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教育管理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也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不同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教育管理思想,组织机构,领导体制都不同.第二章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包括哪三层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共性)
答: 管理包含三层意思:1 管理要有正确的目标;2 管理要有合理的组织措施;3 管理要讲效率.目标是科学管理的核心,合理的组织措施是科学管理过程的主体,高效率是科学管理的生命力.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必须统一.管理效益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目标和措施都要表现和落实在效益上.二、与一般管理相比,教育管理有什么特点?(特性)答: 教育管理与一般社会管理除共性外,还有其特性.1 管理内容的教育性.2 管理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3 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三、怎样理解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
答: 教与学的统一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的主要矛盾.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以教学为主.这些思想都是对这一主要矛盾的反映.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培养目标都是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四、了解教育管理的基本范畴.答: 1主体与客体2共性与个性 3质量与数量4 有效与无效集权与分权 5权威与服从
第三章 教育管理的目标
目标: 是人们的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管理目标: 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某种结果或境地.教育管理目标: 教育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某种结果或境地.目标管理: 围绕管理的目标所进行的管理.一 教育管理目标的作用是什么?答: 1 导向聚合作用 2 激励作用 3 控制作用
二 教育管理目标如何分类?答: 1 按时间长短划分: 长期目标中期目标 短期目标2 按管理范围分:国家一级地方一级学校一级3 按管理内容分: 教育管理综合目标 专项目标
三制定教育管理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 1 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2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3 教育科学理论4 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四制定教育管理目标的基本过程是什么?答:1 调查研究 2 分析讨论 3 确定目标
五目标管理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从产生到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目标管理.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目标结合为中心的目标管理.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长期规划或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目标管理
六 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什么?答 1 目标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2 目标管理是对组织整体的系统管理3 目标管理是重视成果的管理.4 目标管理是全员的管理.七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包括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答 1 计划阶段包括三项工作: 一.论证决策二.分解目标三.定责授权2 执行阶段 包括三项工作: 一.咨询指导二.反馈控制三.协调平衡3 检查总结阶段 包括: 一.目标成果考评二.实施相应的奖罚 三.总结经验
八试论述在教育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是什么?答: 1 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 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效率.3 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4 有利于改进管理作风,提高管理能力.第四章教育管理的过程
管理过程理论: 以管理的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职能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管理理论.教育管理过程: 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机关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职能,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有效运转预定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职能: 教育管理系统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教育管理职能通过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管理行为表现出来.教育管理过程的职能有: 计划 组织 控制 教育 指挥 协调 激励
一、管理过程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说?答: 1 法约尔学说.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区分开来.第一次提出了管理职能的思想.2古利克的”七职能说”.3孔茨的”五职能说”
二、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是什么?答: 1 教育管理过程是一种教育性的活动过程.2 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过程.3 双边活动过程 4 动态的活动过程 5 可控制的过程.三、教育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 一.教育管理过程是由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的.计划是指确定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案.方法.实施是教育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检查是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判断.总结是对教育管理过程某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二.教育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关系:1 有机结合,有序运行.2 相互渗透,相互促进.3不断发展,螺旋上升.四、教育管理过程各环节的内容及基本要求是什么?答 一 计划阶段 1 计划的程序: 1)确立目标 2)集思广益 3)做出决策2 计划的撰写:
1)指导思想 2)管理目标 3)任务 4)措施二 实施阶段 内容包括:1)组织 2)协调 3)控制 4)激励三 检查阶段 基本要求:1)要有端正的态度 2)要灵活运用多种检查方式3)要避免走马观花,走过场4)要做到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结合,动员全体成员积极参加5)要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相应的奖罚处理.四 总结阶段.内容包括:
1)要对过去的工作情况作简要回顾,明确所要总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背景情况和大体规划.2)要对教育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做详细的分析.3)总结经验,汲取教训.4)提出以后管理活动的构想和建议.五、教育管理过程在检查阶段中有哪些检查方式,及基本要求?答: 1 按检查时间分:平时检查 阶段检查 2 按检查范围分: 专题检查 全面检查3 按主体分: 领导检查 个人检查 相互检查4 按性质分: 过程检查 结果检查.六、教育管理过程在总结阶段中有哪些总结种类,及基本要求?答: 1 按时间: 总结 阶段总结3 按内容性质: 常规总结 专题总结 个人总结2 按总结范围: 国家教育管理总结 地区教育管理总结 单位教育管理总结
七 为什么说教育管理过程是一个可控制的过程?1 相对一般管理过程或企业管理过程,教育管理的内容和过程相对比较稳定,包含很多常规性,程序化的改变缓慢的因素.2 有纵向的组织机构.横向的部门机构,从而对教育管理过程的发展产生控制和约束.3 有各种法律,法规,制度,而且管理者被赋予一定的权力,从而对教育管理过程产生一定的控制.八 为什么说教育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答: 教育管理过程总是随着系统内外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1 连续,平滑的变化过程.在这情况下,管理过程处在循序渐进,持续稳步上升的状态,没有大起大落.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体制或学制的改变,应该保持这种状态.2 不连续的变化过程.在这情况下,管理过程处在突然,不同常规的状态.所以,教育管理过程通常是一个由连续性变化到不连续变化,再由不连续变化到连续变化的交替过程.第五章 教育管理的质量
质量: 指产品或工作满足规定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效益: 指某一特定的系统运转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利益.质量管理: 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教育质量管理: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育工作的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以保证教育目标和教育管理目标达到最优化效果.质量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如何?答: 两者密不可分,效益是管理活动的中心,但其重要前提是质量,没有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效益将要落空.要提高效益,必将保证提高质量.怎样理解现代管理的效益观?答:现代管理的效益观是一种”大效益观”.包括:1)经济效益即管理活动在经济上所达到的目的程度, 2)目标效益即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程度 3)社会效益指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教育质量管理的特点如何?答: 1)教育管理质量标准的综合性.2)教育管理质量控制的复杂性3)教育管理质量评价的模糊性.4)教育管理质量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答:全面质量管理是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把组织内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纳入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它的特点体现在:1)管理的对象是全在的.2)管理的环节是全面的.3)参与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4)使用的方法是全面的.5 理解教育管理质量的内容?答: 1)全员管理.2)全程管理.3)全局管理.6教育质量管理的四个步骤是什么?答:一制订质量标准.(如何制定质量标准?)1)数量表示法 2)程度表示法 3)专家判定法二分析质量情况.(怎样进行质量分析?)1)分层分析最低层次是被管理者做自我分析上一层次是部门分析最高层次是教育系统整体分析 2)状态分析是教育工作质量的某些基本情况对照所设标准进行分析3)因果分析在了解质量的一般状况后,对提高或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三控制质量的形成.(怎样控制教育管理质量?)1)确定质量控制线 2)工作控制 3)组织控制
四评价质量结果.第六章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科学研究: 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科学方法论: 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以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以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内容所建立起来的体系.系统方法: 是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有序: 系统由较低级的结构转变为较高级的结构.无序: 由较高级变为较低级的结构.科学研究能够进行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答: 1)世界上的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的,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是必要条件之一.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必要条件之二.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体系是如何划分的?答: 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 具体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论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是最高最抽象的方法论层次.保证研究的正确方向.2)一般科学方法论是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具体化,是一三层次的中介.3)具体研究方法是在教育管理研究中运用的手段或技术.如何理解唯物辩证对教育管理研究指导作用的五个基本观点?答: 1)实事求是的观点: 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教育管理中也有规律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研究分析评价时要贯彻.2)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教育现象的本质特征.3)动态发展的观点一切东西都
是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之中.动静结合.4)矛盾统一的观点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考察特殊性.5)质量结合的观点同时重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系统科学的三条最基本的原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答: 三条最基本的原理是: 反馈原理有序原理 整体原理1)反馈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2)有序原理: 只有通过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3)整体原理: 要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的新的功能.系统方法论对教育管理研究有什么指导作用?答:1)教育是个大系统:研究教育管理,要把教育作为整体的系统来考察2)反馈原理的作用: 教育总是使受教育者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要随时了解教育现状,找出差距,从而改进教育管理.3)有序原理的作用: 在教育管理中,促使学生,学校成为开放系统,就要开强学校与社会,学校组织与非学校教育组织的联系.4)整体原理的作用: 管理者要以追求整体优化为目标,就要进行合理组合.教育管理研究都有哪些具体方法?答: 主要有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其他方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
1)调查法收集客观事实材料,并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基本特征:因果关系推论,进行自变量操作,控制无关变量.3)经验总结法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主观回顾,分析思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行动研究法由研究人员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5)观察法 通过感官或仪器考察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6)测量法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7)文献法从古今中外有历史或参考价值的资料中去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法.8)个案分析法以一或几个人作样本或一个群体作样本对教育现象问题进行研究.经验总结法与行动研究法的最大不同是什么?答: 经验总结法是一种主观回顾式的研究方法,是先干后总结,而行动研究法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具体问题先制定研究计划后干.在教育管理研究中运用调查法的作用是什么?答: 1)可以发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并通过不断的解决,促进发展.2)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3)为实现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在教育管理研究中运用实验法的作用是什么?答: 1)实验意味着改革,创新.是连接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办好学校的动力.2)可以检验修正和发展教育管理理论,形成新管理思想,指导推动改革实践3)推广普及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为新的管理理论假设应用实践寻找操作程序.调查法的分类?答: 按调查目的: 描述性调查,相关性调查,比较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 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普遍调查.按调查方式: 访谈调查,问卷调查,成品分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