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4课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C)A.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 D.北京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涨
[解析] 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完全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A项是阶级基础;B项是阶级矛盾尖锐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D项学生是发起者,不是原因。
2.(2018·威海高一联考)孙中山说:“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在孙中山看来,“这次学生运动”取得巨大成果的主要原因是
(D)A.青年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C.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B.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领导 D.社会各阶层爱国力量的联合
[解析] 五四运动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果是由于社会各个阶层都动员起来,爱国力量实现了联合。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只说了一个方面,均错误。
3.(2018·江门高一联考)“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B)A.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解析] 根据“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首先从北京学生运动开始,以后,工人、商人纷纷响应,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A、C、D三项与“学生运动”无关,排除。
4.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A)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五四运动的推动 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②④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答案为A项。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C)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 B.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D.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主要“新”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等方面,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制定的,排除A、B、D三项。
6.(2018·汕尾高一检测)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和以往的政党没有任何区别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解析] 材料“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故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错误;从材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来看,已经明确革命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
7.(2018·兰州高一检测)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革命,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C)A.接受共产同际的统一领导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B.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 D.高估了无产阶级力量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是反帝反封的运动,因此是致力于开展民族民主革命。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国际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深刻地认识”说法有误,应该改为“初步认识”,排除B项;材料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可排除D项。
8.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41人中,有10人是共产党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解析]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合作体现了孙中山的诚意。
9.(2018·常州高一联考)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B)A.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C.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 据材料“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问题,不是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合作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基础和前提,故D项错误。故选B项。
10.(2018·通化高一联考)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克,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A)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解析] 从“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北伐战争,此时的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积极进攻封建军阀,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国共两党配合进行北伐战争,不能说中共右倾,排除C项;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
11.(2018·株洲高一联考)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这说明(A)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中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B.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 D.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926年12月”“1927年1月”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为国民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以
农民运动为核心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C、D三项错误。
12.(2018·巢湖高一检测)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B)A.北伐战争的失误
C.军阀纷争
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解析] 结合1927年史实,“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针对的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B项正确;从题中可知不是表述北伐战争失误,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领导过革命的人”,故C项错误;1927年主要是国民党右派镇压共产党,不是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材料三 杜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解析] 本问根据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以及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的作用回答。
[答案]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特点:劳工(无产阶级)在运动中后期起了主力军作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的含义? [解析] 本问从五四运动的彻底性以及其历史作用答出含义。
[答案] 第一次历史巨变指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以说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第二次历史巨变指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解析] 本问要结合五四运动的过程概括出主旋律。
[答案] 主旋律:是指爱国主义精神,还包括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产生的原因。
[解析] 从材料一中的“独立的攻击的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到材料二中的“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说明中共由采取独立、攻击的政策转变为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原因”应从中共与国民党两个角度去思考。
[答案] 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其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取得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转变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答案] 直接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获得哪些发展?
[解析] 抓住材料三中的“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可知,中共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答案] 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第二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9课随堂含解析
第三单元 第九课
一、选择题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七十多年长期艰难的斗争,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是(D)A.君主制
C.联邦制
B.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解析]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之差最终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
2.(2018·无锡高一期末)这一部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立宪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D)A.英国《权利法案》
C.《德意志帝国宪法》
B.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解析] 依据题干中“君主立宪派””共和派”等,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何种政体展开了激烈斗争。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仅以一票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1875年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2018·宜昌高一期末)1890年俾斯麦因为与德国皇帝意见不合而被罢免,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对此有以下看法,其中最准确的是(A)A.合法
C.排斥功臣
B.违法 D.说不清
[解析] 根据所学,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与皇帝意见不合而被罢免是合法的。故选A项。
4.(2018·延吉高一联考)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D)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解析] 根据“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可知,联邦议会对皇帝有制约作用,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
5.(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发展是民主制度的重大进步。英美俄德的议会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得到较大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B)A.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C.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D.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美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因而确立的代议政体相对完善;而德、俄两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不成熟,存在很多弊端。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大国崛起》解说词中的部分材料。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请回答:
(1)德国学生像“奴仆”,美国的学生是“太阳”,反映了各自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解析] 要注意结合对“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的认识以及对“奴仆”“太阳”的理解来分析。[答案] 德国:带有专制色彩;美国:自由民主。
(2)从政治因素上分析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
[解析] 可以从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民众的思想意识等几个方面分析。
[答案] 因为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比较充分和成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制定了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确立了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民主共和政体,确保了政局的长期稳定;而德国的近代化过程不够彻底,没有触动原有的统治阶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具有专制主义色彩,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与防范。
第三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7课随堂含解析
第三单元 第七课
一、选择题
1.(2018·洛阳高一检测)右图为“光荣革命”纪念画,“光荣革命”出现的背景是(B)
A.查理一世推行暴政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B.詹姆士二世危害资产阶级利益 D.英国内阁制度开始出现
[解析] 查理一世在1649年英国内战中被处死;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建立;英国内阁制度开始出现于18世纪20年代,故排除A、C、D三项。
2.(2018·贵阳高一联考)“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B)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解析] 从材料看,内阁大臣的遴选权还在国王手中,同时大臣的意见还是必须向女王报告,说明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B项正确;光荣革命的成果主要是确立了议会主权,从材料看,国王的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说明议会的权力没有动摇,光荣革命成果没有受到侵蚀,A项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于18世纪中叶,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王专权,D项错误。
3.(2018·临沂高一期末)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B)A.贵族阶层
C.城市工人
B.工业资产阶级 D.农业工人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B项正确。
4.(2018·合肥高一联考)宪政理论家高全喜指出,英国十七世纪实现了君主、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平衡;十八世纪完成了向“虚君制”的转变,权重逐渐向资产阶级倾斜。英国完成向“虚君制”转变的制度性因素是(B)A.确立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
B.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
C.责任内阁集体负责制原则 D.工业资产阶级扩大选举权
[解析] 确立议会主权至上原则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项;工业资产阶级扩大选举权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排除D项;随着责任内阁制和两党政治的发展,议会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掌握了行政大权,君主除了形式上还保留着国家元首,作为国家象征和民族团结的意义之外,失去了所有的实权,英国由此完成了向“虚君制”的转变,故B项正确;C项迷惑性最大,责任内阁制与责任内阁集体负责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概念,责任内阁集体负责制是指内阁内部的运作机制,也就是集体负责、共同进退,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5.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D)A.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D.推动了责任制内阁的发展
[解析] 沃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位首相,推动了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发展。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6.(2017·大同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以及一系列议会法……例如: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征集军队,也不得任意拘捕臣民。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为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材料一反映出英国的政治状况发生了什么转变?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征集军队,也不得任意拘捕臣民”可以看出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答案] 君主权力逐渐受到制约,议会掌握真正实权,权力中心由国王逐渐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 [解析] “基本特征”要重点答出英国贵族的权力特点,“如何淘汰”要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来作答。[答案] 特征:少数贵族掌管议会。淘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8课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A)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解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此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如贫富悬殊、工人阶级处于被奴役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等,A项正确。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高速发展,B项表述不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C项错误;D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三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这三大理论是(C)①德国古典哲学 ②法国启蒙学说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现能力。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借鉴学习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因此选C项。
3.(2018·贵阳高一联考)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D)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运动扩大,对《共产党宣言》的需求就越增长,越需要《共产党宣言》对工人运动进行指导,这说明《共产党宣言》为社会主义运动提
供了思想武器,D项正确。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来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会议上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的口号,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排除C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4.(2018·无锡高一期末)“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则材料认为,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D)A.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C.夺取资产阶级资本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人革命第一步是夺取政权,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而后是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因此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D项。
5.(2018·衡阳高一检测)《巴黎公社公告》第44号向人们宣布:“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近成立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遭到破坏的工业,停顿下来的劳动,瘫痪的商业贸易,即将获得有力的推动。”这在本质上表明(A)A.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 C.巴黎公社获得劳动人民支持
B.巴黎公社旨在恢复发展生产 D.巴黎公社是工商业代表机构
[解析] 结合《巴黎公社公告》的文字“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可知,巴黎公社政权主要为人民着想,站在人民的角度上处理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项。
6.(2018·兰州高一联考)巴黎公社规定:选民对公社所有的公职人员包括公社委员都有充分的罢免权和监督权,及时清除混入公社领导机构的坏人,可以罢免和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及时纠正公职人员的错误和失误。这些规定体现出巴黎公社(D)A.赢得广泛支持
C.是社会主义政权
B.实行直接民主 D.人民主权的特点
[解析] 选民有罢免权和监督权、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等说明权力是属于人民的,即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广泛支持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是选民选代表,是间接民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的信息,十月革命才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项。
7.(2018·聊城高一联考)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意在表明(C)A.巴黎公社的成立具有必然性
C.巴黎公社的探索有其特殊性
B法国民众民主参与意识较强 D.巴黎公社生存环境并不乐观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根据“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可知,巴黎公社的探索是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相关联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8.(2018·珠海高一联考)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巴黎公社取得的成功没有比预示的未来更重要;它作为象征比作为事件更有威力。”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巴黎公社(C)A.标志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兴起 B.提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 C.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D.将由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解析] 工人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没有提出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第一次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持续时间很短,不是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仅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故D项错误。
9.(2018·苏州高一联考)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C)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色彩
[解析] 本题考查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根据题目内容可知,马克思认为新的社会取代旧的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生产力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之前,旧的社会是不会被取代的。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时期的资本主义正处于蓬勃上升时期,所以巴黎公社的爆发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因此它的失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2018·芜湖高一检测)有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评价道:“它是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从此巴黎通过革命迫使全法国接受新制度的时代被画上句号”。这一历史事件(A)A.进行了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B.使法国共和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C.标志着工人运动的兴起
D.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法国19世纪”“巴黎通过革命迫使全法国接受新制度”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公社革命。A项正确指出了其历史意义,而B、C、D三项都与巴黎公社革命不符。
11.(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D)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俄国二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解析] 注意从图中的时间信息分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因此答案选D项。
12.(2018·临沂高一检测)巴黎公社的实践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的宝贵经验主要有(D)①无产阶级革命原则 ②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③人民公仆原则 ④工农联盟原则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影响的理解能力。巴黎公社失败给后世留下的教训之一是没有同农民联系,没有形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故④排除。正确答案为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大批失业和挨饿的工人陷入绝望的地步,以致发生公开的暴动……数以千计的人群涌到赛克斯公司的工厂,冲进室内,捣毁了所有的织布机……同样在普雷斯顿、罗契台尔也发生了类似的捣毁织布机的风潮。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
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除了社会主义,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力量。这就是恩格斯的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基本思想。
——列宁
(1)依据材料一分析圣西门等人与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解析] 结合材料“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来作答。
[答案] 同:都看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异:恩格斯看到了圣西门等人没有认识到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2)材料三谈到的工人运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工人运动有何区别? [解析] 结合无产阶级斗争所处的阶段和斗争的方式来作答。
[答案] 材料二反映了无产阶级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手段是捣毁机器;材料三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自觉的阶段,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
(3)这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何关系? [解析] 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分析。
[答案] 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9月9日马克思写道:“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871年,马克思写道:“愚蠢地不愿意开始内战,好像梯也尔力图用暴力解除巴黎武装不像是开始内战似的……国防政府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便把自己变成了卖国政府。”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他们的第一个企图是什么?就是在普鲁士的庇护之下,用路易·波拿巴的兵卒和比埃特里的警察来谋杀从巴黎开始的民众振兴的事件……但最能说明时代特点的是:它并没有引起官方的欧洲和美国方面普遍的愤怒呼声,反而激发了一股同情和对巴黎狂暴诋毁的逆流。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极端困难的境地”指的是什么?材料二说明了巴黎公社的什么教训?
[答案] 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巴黎,迫使法国投降。教训:没有及时向凡尔赛进军,使梯
也尔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2)材料一中的“蠢举”和材料二中的“愚蠢”是否矛盾?马克思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 不矛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国内阶级矛盾要服从民族矛盾,所以巴黎人民把抵抗的希望寄托在国防政府身上,此时推翻新政府的企图是愚蠢的。当梯也尔政府出卖了民族利益,要解除自卫军的武装时,不推翻梯也尔政府也是愚蠢的。
(3)官方的欧洲和美国为什么“对巴黎狂暴诋毁”? [答案] 欧美资产阶级都仇视无产阶级革命。
(4)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普法两国的关系呈现什么状态?
[答案] 既为本国资产阶级利益而互相争夺,又为镇压国际工人运动而互相勾结。
第五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2课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吉林高一检测)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D)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D.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解析] 1979年之前,我国对台湾的政策是武力统一;之后则立足于和平统一,但也不排除使用武力,故选D项。
2.(2018·聊城高一期末)“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见,“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B)A.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B.台湾问题 D.国际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可以直接推断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而提出的。
3.(2018·铜陵高一检测)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D)A.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C.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
B.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 D.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
[解析] 材料信息“一国两制”“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由此判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香港保持既有的社会制度不变,故应选D项。
4.(2018·广西学业水平测试)根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国首先成功解决了(B)A.南海诸岛问题
C.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D.澳门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5.(2018·长春十二校高一联考)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B)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高度自治 ④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有关特点。根据所学,①②③项正确,第④项社会主义说法错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
6.(2018·山西重点中学高一联考)1984年通过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据此,下面表述合理的是(D)A.《声明》为英国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了伏笔 B.香港可根据需要开展独立外交活动 C.香港获得了独立处理涉外事务的权利 D.香港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
[解析] 从材料可知,香港可独自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经济、文化关系并订立协议,这表明香港有高度自治权,但与英国干涉香港事务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具有外交和国防权,故B、C两项说法错误。故本题应选D项。
7.(2018·南昌高一调研)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B)A.国家统一样本
C.文明交流枢纽
B.社会制度示范 D.经济发展标本
[解析] A、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构想的精髓在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大陆作为国家主体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不能说香港是社会制度示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8.(2018·江门高一联考)2015年春节前后,持续近两年的所谓香港“占中”事件,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各界民众的反对下终于沉寂了。这表明(B)A.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D.香港回归后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
[解析] 题干中的香港“占中”事件与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之间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香港“占中”事件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各界民众的反对下沉寂,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故B项正确;题干所示内容与香港、内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香港回归后
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故D项错误。
9.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十八周年,十八年来澳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事实强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下面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D)A.接纳了葡萄牙“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一国两制”概念的理解。邓小平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应选D项。
10.(2018·常州高一联考)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这一天被台湾《民众日报》称之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历史性”是指海峡两岸(A)A.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B.直接通邮、通商、通航 D.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解析] 根据“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A项正确;2008年直接通邮、通商、通航,1992年达成“一个中国”共识,1979年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B、C、D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1.(2018·阜阳高一调研)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C)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 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 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历史上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现实中两岸还未实现统一,“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都尊重这一历史和现实,故①正确;“九二共识”是两岸民间组织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故②错误;它们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故③正确;它们提出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已经在两岸达成共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12.(2018·通化高一联考)《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蔡英文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1979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
(D)A.力图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
C.赞同“一国两制”的方针
B.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 D.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解析] 本题考查两岸关系,根据材料,蔡英文把大陆称之为中国,把台湾称为一个国家,说明她认为海峡两岸是两个国家,这就违反了“九二共识”中只有一个中国的说法。所以选D项。试题的立足点是大陆与台湾,所以A项错误。蔡英文的核心观点是反对美国把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不是美国的对华政策,B项错误。由题意来看蔡英文不可能赞同“一国两制”。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开始了3年零8个月的日占期。1942年10月中英谈判中,国民政府要求终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收回新界,遭到英方拒绝。在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丘吉尔公开反对在亚洲及中国实行《大西洋宪章》,并声称要让英国国旗在香港上空高高飘扬,他说:“我们也有我们的传统……我就要坚持这些传统和维护大英帝国。”
材料二 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英国国旗在英国国歌乐曲中缓缓降落。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瞬间,这是永载史册的时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结果如何?丘吉尔所谓的“传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答案] 要求:二战期间,国民政府要求收回“新界”,但不是全部香港地区。结果:由于英方拒绝而失败。含义:丘吉尔所谓的“传统”,不过是侵略扩张和炮舰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答案] 问题:中国政府通过谈判收回了香港地区的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方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
(3)从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不同结果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或结论?
[答案] 国民政府软弱无能,无法收回香港“新界”地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力强盛了,中国人民的夙愿才得以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针以其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也必然加快完成祖国统一的进程。
14.祖国统一大势所趋,这是两岸十几亿人民的共同心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三 台湾当局前领导人马英九在主持高雄港两岸海运直航仪式时表示,两岸“三通”启动象征两岸和解,不是走对立冲突的路,希望两岸能够共谋和平繁荣。马英九在致辞时说,两岸直航代表的意义就是两岸不再对立,以谈判取代对立、以和解取代冲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制定了什么基本方针。这一方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答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答案] 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两岸最终实现“三通”是在哪一年。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2008年。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