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Word版含解析

时间:2019-05-14 23:5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Word版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州学业水平测试)《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A)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再根据“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现象可知,公有制逐渐被私有制取代。因此,“大道”是指禅让制和公有制,故选A项。

2.(2018·广州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C)A.商夏周C.夏商周

B.商周夏 D.夏周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

3.(2018·临沂高一检测)商代时,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国王自称“天子”。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C)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C.王权神权紧密结合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

[解析] 封建迷信思想是指盛行于封建社会,人们相信星相、占卜、风水、鬼神等的思想和行为,材料仅提及统治者与神的关系,与封建迷信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人伦是封建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商周时期统治者借助神的力量维护自身权威,故C项正确;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是宗法制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2018·长春高一联考)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B)A.王位世袭

C.宗法瓦解

B.诸侯分封 D.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可知,晋、齐的姓氏源自诸侯国晋、齐,故B项正确;材料现象与王位世袭、宗法瓦解、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C、D三项。

5.“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B)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B.拱卫王室统治 D.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 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

6.《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导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A)A.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C.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

B.重视诸侯的态度 D.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

[解析] 依据“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政治就乱了”分析可知,其目的是维护周天子的政治地位,B项为表面现象,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为直接目的。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

7.(2018·长沙高一联考)《孝经》记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孝观念在中国古代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这一观念源自于(C)A.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度

B.三公九卿制 D.礼乐制度

[解析] 依据材料中“忠孝观念在中国古代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指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8.(2018·威海高一检测)“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A)A.嫡长子继承制 C.政治等级森严

B.神权色彩浓厚

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解析] “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说明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并成为同姓中的大宗,故A项与题意相符。

9.(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B)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制。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B项。

10.《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B)A.财产继承的原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D.兄终弟及的传统

[解析] “庶出,不得立”“虽幼,以嫡立”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地位间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11.(2018·郑州高一联考)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材料反映的制度(A)A.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C.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 D.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解析] 从材料中“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可以看出,用血缘的亲疏来区分正、庶,维系大宗、小宗的政治等级,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无关,故B项错误;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是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行政管理制度还不够成熟,故C项错误;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是“家天下”局面开始的标志,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8·广州高一检测)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它们(B)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最突出的相同点”,分封制是将王国的土地分给宗室臣属以巩固统治的制度,而宗法制则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族权和政权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此最突出的相同点是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正确;C项从属于B项,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分封制在西周后期削弱了天子的权威,故A、C、D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南宋]郑樵《通志》

材料二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

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结合。从材料内容可直接得出是分封制。

[答案] 分封制。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概括材料二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说明其特点和等级关系。[答案] 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分封制、宗法制。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解析] 根据材料“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核心内容”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2)材料二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解析] 根据材料“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亡。

[答案] 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第二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9课随堂含解析

第三单元 第九课

一、选择题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七十多年长期艰难的斗争,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是(D)A.君主制

C.联邦制

B.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解析]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之差最终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

2.(2018·无锡高一期末)这一部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立宪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D)A.英国《权利法案》

C.《德意志帝国宪法》

B.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解析] 依据题干中“君主立宪派””共和派”等,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何种政体展开了激烈斗争。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仅以一票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1875年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2018·宜昌高一期末)1890年俾斯麦因为与德国皇帝意见不合而被罢免,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对此有以下看法,其中最准确的是(A)A.合法

C.排斥功臣

B.违法 D.说不清

[解析] 根据所学,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与皇帝意见不合而被罢免是合法的。故选A项。

4.(2018·延吉高一联考)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D)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解析] 根据“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可知,联邦议会对皇帝有制约作用,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

5.(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发展是民主制度的重大进步。英美俄德的议会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得到较大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B)A.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C.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D.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美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因而确立的代议政体相对完善;而德、俄两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不成熟,存在很多弊端。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大国崛起》解说词中的部分材料。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请回答:

(1)德国学生像“奴仆”,美国的学生是“太阳”,反映了各自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解析] 要注意结合对“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的认识以及对“奴仆”“太阳”的理解来分析。[答案] 德国:带有专制色彩;美国:自由民主。

(2)从政治因素上分析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

[解析] 可以从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民众的思想意识等几个方面分析。

[答案] 因为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比较充分和成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制定了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确立了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民主共和政体,确保了政局的长期稳定;而德国的近代化过程不够彻底,没有触动原有的统治阶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具有专制主义色彩,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与防范。

第三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7课随堂含解析

第三单元 第七课

一、选择题

1.(2018·洛阳高一检测)右图为“光荣革命”纪念画,“光荣革命”出现的背景是(B)

A.查理一世推行暴政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B.詹姆士二世危害资产阶级利益 D.英国内阁制度开始出现

[解析] 查理一世在1649年英国内战中被处死;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建立;英国内阁制度开始出现于18世纪20年代,故排除A、C、D三项。

2.(2018·贵阳高一联考)“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B)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解析] 从材料看,内阁大臣的遴选权还在国王手中,同时大臣的意见还是必须向女王报告,说明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B项正确;光荣革命的成果主要是确立了议会主权,从材料看,国王的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说明议会的权力没有动摇,光荣革命成果没有受到侵蚀,A项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于18世纪中叶,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王专权,D项错误。

3.(2018·临沂高一期末)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B)A.贵族阶层

C.城市工人

B.工业资产阶级 D.农业工人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B项正确。

4.(2018·合肥高一联考)宪政理论家高全喜指出,英国十七世纪实现了君主、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平衡;十八世纪完成了向“虚君制”的转变,权重逐渐向资产阶级倾斜。英国完成向“虚君制”转变的制度性因素是(B)A.确立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

B.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

C.责任内阁集体负责制原则 D.工业资产阶级扩大选举权

[解析] 确立议会主权至上原则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项;工业资产阶级扩大选举权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排除D项;随着责任内阁制和两党政治的发展,议会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掌握了行政大权,君主除了形式上还保留着国家元首,作为国家象征和民族团结的意义之外,失去了所有的实权,英国由此完成了向“虚君制”的转变,故B项正确;C项迷惑性最大,责任内阁制与责任内阁集体负责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概念,责任内阁集体负责制是指内阁内部的运作机制,也就是集体负责、共同进退,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5.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D)A.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D.推动了责任制内阁的发展

[解析] 沃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位首相,推动了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发展。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6.(2017·大同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以及一系列议会法……例如: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征集军队,也不得任意拘捕臣民。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为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材料一反映出英国的政治状况发生了什么转变?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征集军队,也不得任意拘捕臣民”可以看出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答案] 君主权力逐渐受到制约,议会掌握真正实权,权力中心由国王逐渐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 [解析] “基本特征”要重点答出英国贵族的权力特点,“如何淘汰”要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来作答。[答案] 特征:少数贵族掌管议会。淘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随堂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一、选择题

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A.禹死后启继位

C.设置官职

B.建立武装 D.制定刑法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最高权力转移方式发生变化,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

2.(2018·临沂高一联考)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B)A.君主制

C.分封制

B.宗法制 D.世官制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这个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所以,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宗法制,故选B项;君主制、分封制和世官制都不能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故可直接排除A、C、D三项。

3.(2018·广州高一联考)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A)A.拥有世袭统治权

C.尊重上级的权威

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解析] 材料中的“地主”指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世”指的是从战国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题目中“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注重血缘性,是一种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官僚政治,用区域代替血缘,故A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从战国开始为土地私有制,允许买卖,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封臣尊重上级的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对君主是绝对服从,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主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也是人民归统治阶级管理,为两者共同点,非“地主”特殊性,故D项错误。故选A项。

4.(2018·银川高一联考)郑国始祖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弟弟,他于公元前

806年被封于郑。据此,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C)A.郑桓公的身份是诸侯 C.郑桓公与周王不同姓

B.郑桓公相对于周王是小宗

D.周宣王是周厉王的嫡长子

[解析] 郑国始祖是周厉王的儿子,被分封后是诸侯王,A项正确;诸侯相对于周王都是小宗,B项正确;厉王的儿子当然也是姬姓,所以C项错误;能成为周王的都是嫡长子,D项正确。

5.(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B)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不符史实;题干材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6.(2018·芜湖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材料二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解析] 依据教材内容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依据材料可见家族祭祀权是政治地位的标志,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答案]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解析] 本问需要对材料二进行概括,重点归纳宗法制在古代政治中的表现。[答案] 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3)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 本问是典型的观点评价类试题,此类问题的答案一般包括:观点的原因或背景+观点的实质+观点的影响。表述的关键是史论结合和史论统一。

[答案] 评价: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如果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治社会的一种障碍。(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8课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A)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解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此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如贫富悬殊、工人阶级处于被奴役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等,A项正确。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高速发展,B项表述不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C项错误;D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三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这三大理论是(C)①德国古典哲学 ②法国启蒙学说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现能力。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借鉴学习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因此选C项。

3.(2018·贵阳高一联考)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D)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运动扩大,对《共产党宣言》的需求就越增长,越需要《共产党宣言》对工人运动进行指导,这说明《共产党宣言》为社会主义运动提

供了思想武器,D项正确。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来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会议上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的口号,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排除C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4.(2018·无锡高一期末)“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则材料认为,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D)A.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C.夺取资产阶级资本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人革命第一步是夺取政权,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而后是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因此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D项。

5.(2018·衡阳高一检测)《巴黎公社公告》第44号向人们宣布:“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近成立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遭到破坏的工业,停顿下来的劳动,瘫痪的商业贸易,即将获得有力的推动。”这在本质上表明(A)A.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 C.巴黎公社获得劳动人民支持

B.巴黎公社旨在恢复发展生产 D.巴黎公社是工商业代表机构

[解析] 结合《巴黎公社公告》的文字“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可知,巴黎公社政权主要为人民着想,站在人民的角度上处理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项。

6.(2018·兰州高一联考)巴黎公社规定:选民对公社所有的公职人员包括公社委员都有充分的罢免权和监督权,及时清除混入公社领导机构的坏人,可以罢免和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及时纠正公职人员的错误和失误。这些规定体现出巴黎公社(D)A.赢得广泛支持

C.是社会主义政权

B.实行直接民主 D.人民主权的特点

[解析] 选民有罢免权和监督权、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等说明权力是属于人民的,即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广泛支持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是选民选代表,是间接民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的信息,十月革命才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项。

7.(2018·聊城高一联考)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意在表明(C)A.巴黎公社的成立具有必然性

C.巴黎公社的探索有其特殊性

B法国民众民主参与意识较强 D.巴黎公社生存环境并不乐观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根据“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可知,巴黎公社的探索是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相关联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8.(2018·珠海高一联考)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巴黎公社取得的成功没有比预示的未来更重要;它作为象征比作为事件更有威力。”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巴黎公社(C)A.标志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兴起 B.提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 C.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D.将由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解析] 工人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没有提出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第一次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持续时间很短,不是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仅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故D项错误。

9.(2018·苏州高一联考)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C)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色彩

[解析] 本题考查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根据题目内容可知,马克思认为新的社会取代旧的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生产力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之前,旧的社会是不会被取代的。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时期的资本主义正处于蓬勃上升时期,所以巴黎公社的爆发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因此它的失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2018·芜湖高一检测)有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评价道:“它是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从此巴黎通过革命迫使全法国接受新制度的时代被画上句号”。这一历史事件(A)A.进行了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B.使法国共和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C.标志着工人运动的兴起

D.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法国19世纪”“巴黎通过革命迫使全法国接受新制度”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公社革命。A项正确指出了其历史意义,而B、C、D三项都与巴黎公社革命不符。

11.(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D)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俄国二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解析] 注意从图中的时间信息分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因此答案选D项。

12.(2018·临沂高一检测)巴黎公社的实践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的宝贵经验主要有(D)①无产阶级革命原则 ②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③人民公仆原则 ④工农联盟原则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影响的理解能力。巴黎公社失败给后世留下的教训之一是没有同农民联系,没有形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故④排除。正确答案为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大批失业和挨饿的工人陷入绝望的地步,以致发生公开的暴动……数以千计的人群涌到赛克斯公司的工厂,冲进室内,捣毁了所有的织布机……同样在普雷斯顿、罗契台尔也发生了类似的捣毁织布机的风潮。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

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除了社会主义,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力量。这就是恩格斯的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基本思想。

——列宁

(1)依据材料一分析圣西门等人与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解析] 结合材料“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来作答。

[答案] 同:都看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异:恩格斯看到了圣西门等人没有认识到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2)材料三谈到的工人运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工人运动有何区别? [解析] 结合无产阶级斗争所处的阶段和斗争的方式来作答。

[答案] 材料二反映了无产阶级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手段是捣毁机器;材料三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自觉的阶段,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

(3)这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何关系? [解析] 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分析。

[答案] 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9月9日马克思写道:“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871年,马克思写道:“愚蠢地不愿意开始内战,好像梯也尔力图用暴力解除巴黎武装不像是开始内战似的……国防政府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便把自己变成了卖国政府。”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他们的第一个企图是什么?就是在普鲁士的庇护之下,用路易·波拿巴的兵卒和比埃特里的警察来谋杀从巴黎开始的民众振兴的事件……但最能说明时代特点的是:它并没有引起官方的欧洲和美国方面普遍的愤怒呼声,反而激发了一股同情和对巴黎狂暴诋毁的逆流。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极端困难的境地”指的是什么?材料二说明了巴黎公社的什么教训?

[答案] 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巴黎,迫使法国投降。教训:没有及时向凡尔赛进军,使梯

也尔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2)材料一中的“蠢举”和材料二中的“愚蠢”是否矛盾?马克思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 不矛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国内阶级矛盾要服从民族矛盾,所以巴黎人民把抵抗的希望寄托在国防政府身上,此时推翻新政府的企图是愚蠢的。当梯也尔政府出卖了民族利益,要解除自卫军的武装时,不推翻梯也尔政府也是愚蠢的。

(3)官方的欧洲和美国为什么“对巴黎狂暴诋毁”? [答案] 欧美资产阶级都仇视无产阶级革命。

(4)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普法两国的关系呈现什么状态?

[答案] 既为本国资产阶级利益而互相争夺,又为镇压国际工人运动而互相勾结。

下载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