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活动3完善影片乐分享

时间:2019-05-14 10:3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活动3完善影片乐分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活动3完善影片乐分享》。

第一篇:安徽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活动3完善影片乐分享

完善影片齐欣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字幕添加的方法,能为字幕家庭电影添加字幕。2.能够家庭电影的输出方法,理解多种输出格式。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给家庭电影添加字幕,体验字幕在影片中的作用。2.通过输出家庭电影,体验输出影片的整个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和制作兴趣,创造性的编辑、制作影片。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添加字幕、输出影片作品; 难点

添加字幕并设置字幕的显示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屏幕展示:播放上节课完成的家庭影片及教师课前已添加字幕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比较,体验出字幕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影片。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上节课完成的影片添加字幕并输出影片格式为.mpg,且要保存源文件,格式.vsp。

二、任务驱动、展开活动

说明:考虑到学生已经花了三节课的时间来认识“会声会影”,且课本上有非常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本课时的操作一律采用“先让学生操作练习,然后教师简单演示、评价、总结”的模式来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可以互相讨论。

三、添加影片字幕

任务1:给片头添加字幕:学生打开活动3保存的家庭影片文件,参考课本步骤为影片添加片头字幕。(教师巡视指导,并不断提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简单演示操作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和大部分学生犯的操作错误等。

任务2:给片尾添加字幕:参考片头字幕的添加方法给片尾添加字幕。字幕内容:“制作:XXX, 2010年7月”,并设置字幕的格式及放映时间。(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能力)(教师巡视指导,并不断提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评价、总结: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对比操作步骤,找出自己操作的不足部分,教师简单演示操作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及大多数学生犯的操作错误。

任务3:添加影片主体字幕:参考课本步骤,给素材添加字幕,并设置文字格式和放映时间。(教师巡视指导,并不断提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先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然后边演示操作步骤边强调注意事项及学生容易犯的操作问题。

1、输出家庭电影

教师介绍:家庭电影编辑、制作好以后,要将影片输出为.mpg或其他视频格式,便宜保存和播放(结合课本 “研究室”)。

任务驱动:学生参考课本步骤,将影片输出为.mpg格式并保存源文件.vsp格式。(教师巡视指导,并不断提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提示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强调小蚂蚁部分提示。(结合课本 “知识库”部分)

【活动小结】 注意事项:字幕格式及放映时间的设置、影片的三种编辑视图、如何将电影作品直接刻录到光盘等。

《快乐的家庭生活 》

【教学目标】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倒霉熊》、《幸福拍手歌》、贫困山区孩子影片。

学生准备:准备自己快乐时的照片或成果,以及收到的礼物、笑脸等。【活动过程】

【课前互动】:播放《倒霉熊》

【活动一】:体验快乐,激发快乐细胞。

1、播放《幸福拍手歌》 通过这歌曲,我看到了大家开心的笑脸,听到了大家爽朗的笑声,我感到很快乐。是啊,老师从大家的脸上看到了快乐。所以,其实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能不能做个快乐的表情?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吧!

【活动二】:寻找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1、师:今天,老师先为大家带来了几个快乐的场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课件:感受快乐]

2、师:他们有属于他们的快乐,我们也有属于我们的快乐,总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

3、[播放课件]: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让你们完成的“快乐大寻找”,把你从生活中找到的快乐晒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同时也交流一下,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又有哪些快乐呢?你们可以一边口头描述,一边展示记录你们快乐的图片或者照片等东西。

4、小组内交流课前完成的“快乐大寻找”,并向同伴展示一些快乐照片或画面。

5、师生交流,相机引导补充: ①师:现在请同学们上来晒晒你们的快乐。哪位同学愿意当第一位快乐天使,展示一下你的快乐或者别人的快乐。②学生上台展示述说。

饭桌上,全家人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多开心呀!过生日,收到大家的祝福和礼物,多快乐呀!.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玩耍,真开心。……(.随着快乐音乐播放展现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快乐生活的画面。如:欢笑的脸、庆祝生日、红花榜、流动红旗、旅行照片、运动会冲刺……)

(互动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个人快乐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如:“汗水换来的快乐”……)

6、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对,快乐在生活中!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大家的身边!

【活动三】:创造快乐,延续幸福生活。

1、过渡:虽然快乐无处不在,但是,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与快乐不协调的音符,接下来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课件播放:一组组贫困山区儿童的生活画面或自然灾害的苦难画面,辅以忧伤的旋律)

2、面对这些镜头,我想让同学们思索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呢?(“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3、学生交流汇报:(“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让自己、家人和老师更快乐”或“要多帮助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等。)

第二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要点: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6、《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7、《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9、《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10、《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五、注意事项: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六、课时安排:(总共13课时)

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 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黄河两岸)二.研析新课,音乐创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听录音。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三、整体感悟:

1、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3、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

4、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

四、再次齐读整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

五、讨论诗歌主旨。(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六、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七、小结: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八、作业: 抄写、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诗歌。三.拓展延伸:

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

四、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

学习这首诗歌要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六、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附:板书设计

黄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

河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

颂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内容研讨 :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三、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五、小结: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呼告: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六、作业:《学习指要》 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3、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二、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

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三、介绍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听录音,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六、小结: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七、作业:抄写词语、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二、体味语言、理解思想

(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指导诵读,加深理解,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后学生散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 一.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三、激活思想,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迁移运用:

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

五、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学习指要》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深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20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作者介绍: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3、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二、感悟内容,朗读课文。

1.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____”的形式各抒己见。

3.、选取本文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归纳: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三、小结: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

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者。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体味。

1、分别请五个学生一人读一段,2.、男女生分段轮读。注意把握语言的铿锵有力,读出文间磅礴激越的情感。

二、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名言。)板书: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三、.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雄健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靠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

五、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5个比喻句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

二、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了解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 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四、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

炽痛(chì 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蕻(hóng)镐头(gǎo)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

五、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师指导朗读后,全班齐读全文。

六、研读、揣摩语言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2.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六.反思归纳与拓展:

1.让学生谈谈学过本文后的感受,教师总结。2.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文章或歌曲? 七.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忆背景,导入新课: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三、讨论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其要点在于“誓言”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作业:

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A、“当我…当我…当我…”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10木兰诗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复述课文。

2、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默写法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巾帼英雄”,我们脑海中便不禁想到:穆桂英、秋瑾、刘胡兰……在古代,还有一位奇女子,她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领略这位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文本疏通 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师投影正音,生齐读字词二遍。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 胡骑(jì)啾啾(jiū)戎(róng)机 朔(shuò)气 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bàng)2.生齐读全诗,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根据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三、分组朗读,联系背诵。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小结: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五、作业:工整抄写1-4节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互动对话,品读体验

1.散读全诗 2.思考、讨论、交流(问题导读)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假如你就是木兰,请说说你代父从军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战场上的木兰表现如何呢?(用文中相关诗句来回答)

(4)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你认为木兰是怎样一个人?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7)这首诗的情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

三、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

1、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四、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希望同学们能将木兰爱国家、爱亲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五、.布置作业:工整抄写5-7节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2、《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3、背景:《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三、探究课文内容:

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四、课外延伸,背诵全诗。

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五、作业: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第四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3)“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三、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拓展延伸: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

六、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

七、小结: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八.作业:《学习指要》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黄河文化大巡视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黄河文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活动设想:学科渗透、课内外结合安排活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活动重点: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五、活动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分析资料的能力。

六、活动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二、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

2、黄河流经九个省(按顺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3、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三、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1.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黄河“污染帐”越写越长,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企业。

3、污染 :黄河是母亲河,也是我国北方惟一纵贯东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然而,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人们在对黄河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从黄河中上游到下游,水质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尤其是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河流出现断流。

四、小结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二课时

一、学习黄河第三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 悠悠中华情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7、黄河晓渡(唐)罗邺 ye4大河平野正穷秋,羸lei2马羸僮古渡头。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0、唐·李白: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11、三国·阮籍: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12、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唐·岑参。

13、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二、.歇后语: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黄河里的水——难请(清)。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跳下黄河——洗不清。

三、谜语:

【音乐词语谜】 黄河谣(猜:音乐名词一)。谜底: 流行歌曲 【政治词语谜】 欲渡黄河冰塞川(猜:政治用语)谜底: 经济封锁 【水利词语谜】 治理黄河(猜:水利名词一)谜底: 管水 【经济】 不到黄河心不死(猜:银行用语二)谜底: 贴水,有息 【成语谜】 黄河出昆仑(猜:打成语一)谜底: 高山流水 【中国地名】 黄河解冻。(猜:打一省名)谜底: 江苏 【单字谜】 黄河入海流(猜:打字一)谜底: 可

四、成语:

1、跳到黄河洗不清 〖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2、不到黄河心不死〖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示例〗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罢哩!★茅盾《清明前后》

五、.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六、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二、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三、黄河颂:

1、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2、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3、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4、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6、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们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第四课时

一、黄河流域的有关数据,摘自《黄河报》

1、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全国的8.6%,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其中城镇人口2506万人,占全国的6.8%,城市化率23.45,低于全国城市化率的30%。

2、黄河流域共有9个民族,即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少数民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10%。

二、黄河治理主要成就

1、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

2、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

3、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黄河水电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在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共8座大中型水电站,目前小浪底、万家寨、李家峡3座水电站正在建设,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共900万千瓦,年发电量336亿千瓦时。

4、水土保持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4年黄土高原地区第一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治理水土流失,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摘自《黄河治理开发的光辉》

三、作业:以黄河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单元小结 一课时

1.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2.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诵读,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历史的兴趣及习惯,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习的热情。

5.了解中华民族极具象征性的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体验来提升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如果你要查找有关她的资料,应查阅()A.《资治通鉴》 B.《史记》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作为一位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4、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5、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A.尚书省 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 D.遣唐使

6、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A、市 B、坊 C、瓦子 D、勾栏

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8、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10、《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1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1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3、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14、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时代特征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C、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5、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结束了双方较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6、南京境内的将军山曾是宋代牛首山大捷的古战场,有位将军曾在这里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了建康城(今南京),将军山因此得名。这位将军是()A.项羽 B.曹操 C.谢安 D.岳飞

17、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娱乐 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

18、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19、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0、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因为()

A、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B、农民的需要 C、士大夫的提倡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1、“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22、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①宋对夏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 ③重新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3、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A.岳飞、赵高 B.郑成功、和绅 C.戚继光、兀术 D.岳飞、秦桧

2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5、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 交子

26、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27、历史中国家机构的称呼不断发生着变化。你知道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A.行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28、张择端为后人留下了一幅描绘北宋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属于()A.人物画 B.山水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29、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30、“杯酒释兵权”事件是下列哪位皇帝所为()?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3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宋代的诗句描写的是当时哪一节日的情景()。A.元旦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3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气节。你认为文天祥是()。A.抗金名将 B.抗辽名将 C.抗元名将 D.民族英雄

34、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A.造船技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35、我国现在有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于哪个朝代()A元朝 B 宋朝 C明朝 D清朝

36、某位同学拟写一个历史剧本,其中描述的历史情节与史实相符的是()A.隋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唐朝时,人们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宋朝时,商船上装有指南针 D.明朝时.有人研读《红楼梦》

二、材料分析题

37、阅读材料

材料一: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材料二: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材料三: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材料四:(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

二、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一签订时宋朝的皇帝是谁?材料二签订时西夏国主是谁?

(3)材料三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结合材料四,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三次和议的?

38、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3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各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A

8、C

9、C

10、B

11、C

12、D

13、C

14、B

15、D

16、D

17、D

18、C

19、C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B

27、D

28、C

29、B 30、B

31、D

32、A

33、C

34、A

35、A

36、C

二、材料分析题

37、(1)材料一:澶渊之盟(宋辽和议)材料二:宋夏和议 材料三:宋金和议(2)宋真宗 元昊

(3)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4)和议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38、(1)苏州和湖州;水稻(2)南京(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39、(1)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3)元朝:行省制度;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第四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啾()柝()..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2)惟闻女叹息制作老师:段周格 ..

(3)愿为市鞍马(4)赏赐百千强【自主复习】 ..

(5)出郭相扶将(6)著我旧时裳第6课:《黄河颂》光未然 新诗 ..

(7)双兔傍地走(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

(9)万里赴机戎(10)旦辞爷娘去颠():.....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澎()湃():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合作探究】 狂()澜():..1.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屏()障():.. 哺()育(): .. 九曲()连环:九曲:有很多曲折的.连环:一环套一环而连成串的环,比喻互相接续、关联 .2 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2.填空:《黄河颂》选自组诗《》,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词,()谱曲。

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他歌颂黄河(),(),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

第7课:《最后一课》都德 小说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3.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文章郝()叟():法文人名的音译。..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 哽(): . 懊()悔(): .. 祈()祷(): .. 踱()步赚()钱气氛()...

《最后一课》是()国作家()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战争。作4.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 品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 的男孩()作为主人公,并以他的视角来观察、描写()先生这一形象,通过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目标检测】 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1.用原文填空。

(1)木兰替父从军原因是: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2)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 逼()狭():

(3)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 崎()岖():

(4)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 阻()抑():阻止抑制。

回()环()曲()折():

(5)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 亦()复()如是:

(6)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 一泻()万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作者是(),这是一篇用()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以长(7)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

(8)表现木兰回家后家人喜悦的诗句: 江大河比喻()的进程

第9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9)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句子: 炽()痛():

(10)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高声呼叫。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谰()语():

怪()诞():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亘()古():远古。

默()契():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田垄()蚱()蜢()污()秽()镐()头

《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现代作家(),原名()。这是一篇()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国热情。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第10课 木兰诗乐府民歌

3.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代()编的《》,这是()时北方的一首()。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全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第五篇:2017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

2017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求] 1.要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3.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学汉字文化,传词语瑰宝 字词、文学常识积累

2课时 单元导读课 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

主题二:2课时

群文阅读课

谁人曾听黄河壮

学习内容:

1、《黄河颂》、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2页《倾听黄河》、第9页《奔腾吧,黄河》、第59页《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第87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第173页《赠裴十四》

主题三:2课时 精读拓展课

悠悠课堂情

拳拳爱国心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都德、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69页《最后一课》、第74页《读<最后一课>》

主题四: 2课时 情感意蕴课

巧用排比,妙抒感情

国耻勿忘

学习篇目:《土地的誓言》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128页《不跪的中国人》、第193页《有人问起我的家》

主题五:3课时 古文赏读课 千古情怀(文言文)学习篇目:《木兰诗》、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62页《白马篇》第175页《诉衷情》、第244页《金陵驿》

主题六:3课时 自主阅读课 自由选择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其他文章 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主题七:作文教学 2课时 写作训练课

单元写作训练《学习抒情》 内容前置,任务驱动

主题二:黄河,母亲河

【教学篇目】《黄河颂》、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2页《倾听黄河》、第9页《奔腾吧,黄河》、第59页《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第87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第173页《赠裴十四》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2.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黄河的视频)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自先祖以来炎黄子孙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提起黄河谁不为之动容?这就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今天我们要走近母亲河,体会黄河的英雄气概以及龙的传人对黄河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说黄河,激发诗情

话说黄河: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颂黄河,学习《黄河颂》 1.背景介绍。

2.音乐欣赏,自由读文。

(播放音乐《黄河颂》)欣赏后,我们的胸中是否也激情澎湃呢?下面自由读文,你们觉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激昂、雄健、悲壮!)

3.指名读文。

选择你最喜欢的章节,读给大家。

4.美读课文。

选取几个片段,美读体验。要求:①读出感情,气势;②语音清晰,准确。

5.研读诗歌。

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③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④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师生齐诵。

伴音齐诵,领悟诗意,再现美景,诵出诗情。(配乐诵读)

交流展示黄河版《龙的传人》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从昆仑山奔向黄海边,惊涛澎湃掀起狂澜。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文化从此发源。浊流宛转九曲连环,英雄故事在身边上演。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百年前划破了宁静夜,枪炮震醒了国民心房。谁人曾听见黄河壮,筑成民族的精神屏障。鼓舞祖国的英雄儿女,抗击敌寇伟大坚强。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和平年代它还未欢喜,断流污染酿生态危机。中华儿女齐心协力,保护黄河谱新的传奇。盼再听黄河的壮丽,爱国情怀永不移。

全班握拳高喊: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大声高喊“中国得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节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作者:王怀让)

四、听黄河,学习《倾听黄河》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黄河声音的语句,想象黄河的样貌,说说作者听到了怎样的黄河?

2.交流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3.你能理解文中的“聆听黄河的声音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为什么这样说?

4.从作者对黄河的默默谛听中你理解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颂黄河,学习《奔腾吧,黄河》

1.速读课文,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几句,找出来,仿写一下。

2..有人说“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这种情感?

3.探讨交流:怎样理解炎黄儿女的“黄河情结”?

六、激情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

七、主题荐读

提升体悟

阅读篇目:《赠裴十四》、《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等关于黄河的诗词。阅读、理解、积累。(第二课时)

主题三 : 爱国情切切

《最后一课》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最后一课》都德、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69页《最后一课》、第74页《读<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作者所撰写的同一题目的文章《最后一课》,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这不同的“最后一课”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容和怎样相同的情感。

二、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

1、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

明确: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镇上的人。(2)请你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谈一谈。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3).课文里有没有交代这一背景的文字?

2、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对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做总体评价?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无形中“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指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3、再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明确: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4、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明确: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明确: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三、对比学习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1、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2).请你结合文章背景谈一谈。

2、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本文的“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2).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3、研读读课文,感悟真情

(1).文中的“我”在最后一课里与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有什么相同之处?我的表现与韩麦尔先生有什么不同?

(2).文中的学生与小弗朗士的表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找出文中语段,深情地读一读。

(3)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气氛,却有一种相同的心里,相同的情感。说说这种情感。

四、体验反思,情感碰撞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不同作家笔下,写出来的都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2、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五、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热爱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努力!

六、拓展阅读:绿原的《读<最后一课>》

主题四: 巧用排比,妙抒感情 国耻勿忘

【教学篇目】 《土地的誓言》、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128页《不跪的中国人》、第193页《有人问起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文中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阅读赏析,永记国耻。【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思,情景导入:

你们知道我们的国耻日吗?(学生交流)板书课题:国耻勿忘。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就是其中之一。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作者发出了“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的誓言。

二、自学研讨《土地的誓言》

1、默读课文,圈画文中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课下注释解决。

2、自学课文,问题牵引:(1)问题出示,小组内合作完成。①文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

②题目《土地的誓言》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

③ “誓言”是谁发出的?发出的是什么“誓言”?你能结合原文中的句子来解释吗?

④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为什么对“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⑥课文中描写了很多极富地域特色的景物,你认为哪些景物最具有地域特色?作者写这些景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作者在这些景物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可以结合修辞特点分析,也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⑦读完全文,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并说明它的作用吗?

⑧哪一段写到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它的作用是什么?

3、精读赏析,体会情感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低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笑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3)文章开始称关东原野为“她”,后来却用了“你”人称的这一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三、链接学习《有人问起我的家》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2、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提到家乡,作者为什么会内心悸痛?作者说“故乡在我眼里给我安放下痛苦的记忆”,结合前文,你知道故乡带给我哪些人事的痛苦?

(2)说到风景和特产,文中作者提到了家乡的什么,你怎样理解他的情感?(3)综合以上两篇文章,作者表达了对家乡怎样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历史不容篡改,血腥的杀戮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和平稳定绝不能说明我们可以马放南山,时时刻刻都要抱有忧患意识,今天的你选择安逸还是努力?

六、拓展阅读:《不跪的中国人》

读完全文,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并说明它的抒情作用吗?

主题五:家国栋梁,可爱女子

千古情怀(文言文)

【学习篇目】 《木兰诗》、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62页《白马篇》第175页《诉衷情》、第244页《金陵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2、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

3、梳理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赏析人物

小组内讨论学习: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四、教师小结: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识。

2、重点文言词。

二、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手法并体会作用。)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质疑探究

1、第一段“唧唧复唧唧”声中“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

2、你怎样看“木兰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她不慕功名富贵吗?

五、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古代诗人笔下的少年,颇多慷慨侠义之士,他们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建安时期最富盛名的曹植,他著名的《白马篇》里,就寄托着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爱国情怀。

二、学习《白马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

2、指名读文,规范字音及节奏、停顿。

3、展示读文,初步体会文章内容。

4、小组内合作学习:根据注释和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精读课文,体会形象及情感。

1、文中的白马少年“游侠儿”可谓德才兼备,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德”,哪些可以看出他的“才”?

2、最能体现白马英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什么?

3、试说说文中白马少年与木兰有哪些相似之处?

四、背诵课文

五、主题拓展:

理解并积累背诵陆游的《诉衷情》和文天祥的《金陵驿》。

主题七:作文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阅读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94页《我爱我的祖国》第180页《愁乡石》、第217页《故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作品的“根”,也是我们写作的根基。然而,不少作文缺少真挚的情感,缺乏现实的气息,写作与心灵无关,与情感绝缘,难以写出触动人心灵的人或事。要解决这一弊端,首先要培养我们一颗敏感而温柔的心,让生活感动自己,然后体悟写作手法,追求感动别人。

【方法指津】

一、观察、体验生活,收获心灵的感动,找准动情点。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体验和思考,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写实事、抒真情,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的确,生活是平淡的,就像那波澜不惊的湖面,然而当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注视每一朵浪花时,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朵浪花都藏着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一份感动。人如何才能写出让大多数人为之感动的文章呢?我想,首先要能感动自己,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别人。这就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在自己内心深处贮藏很久的东西写出来,选材要小,要掂量一下材料有无“动情点”,能否让人感动。

妙处可言: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体验,悉心捕捉,就可以收获心灵的感动,就能找到写作中最好的“大米”。

二、借助相关手法,抒发真挚的情感,融情于境。首先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环境中, 将抽象的感情“过程化”,通过具体的叙述、描写,使之化抽象为具象;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叙述、描写、议论中,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经典语段:父亲望见我,一边跑,一边挥动手臂。父亲离我越来越近了,我听见了他粗重的喘息,看见了他身上的雪花,头顶的热气和手里的一把零钞。原来,父亲给我送钱来了。

父亲跑到窗边:“钱……5元……够吗?”我使劲地点头,几乎是用哭腔答道:“够了,爸爸,够了!”我慌忙去接那把零钞,可是一股风吹来,一张5角的纸钞被卷跑了。父亲迅速转身去捡,可是风偏偏戏弄我的父亲,纸钞上下翻动,向远处飘去。

父亲佝着腰去追,一连扑了几次空,旁边的人们一阵又一阵哄笑。终于,我悬着的心放下了,父亲捉住了那张纸钞。瞬间,我的心又提到了噪子眼儿;因为汽车已经开了,而父亲却在追赶正在加速的汽车。我急忙朝父亲大幅度地摆手:“爸爸,别追了!别追了!”可父亲不肯停下。我猛然想起父亲冻伤的脚,恨不得跳下车扶住我的父亲。父亲与我的距离渐渐变短了,他高扬着手臂,5角的纸钞在风雪中颤抖。我尽力伸长手臂去抓那纸钞,可父亲怕纸钞再被风吹走,捏得紧紧地。“哧”的一声,纸钞裂为两半。我的心一下子碎了,泪水夺眶而出。透过闪闪泪光,我看见我的父亲高高举着半边钱,呆立在雪地中,像一尊雕像。——(《半边钱》)妙处可言:这三段文字记瞬间曲折,兴尺水波澜,让父亲在雪地里捉纸钞,融真情于特定环境,就把人物写实、写足、写活、写透。由于曲折多姿,所以催人泪下。

其次把真情附着在适当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让人物实实在在地活起来。文章要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各种表达技巧,以强化文章感情,激活人物形象。

1.细节、对比手法 抒情可以借助细节描写完成,同时也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感染力,经典语段:“王阿姨两手使劲攥着墩布的把儿,双腿跨成弓字步,腰弯曲着,一下一下用力地移动着墩布,拖着地板。她每拖一处,那一处就显得格外明亮。”

妙处可言:这段话描写行为的动词“攥着、跨成、弯曲、移动、拖着”把王阿姨写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阿姨是一个工作踏实、细致、认真的人,也可以体会作者对王阿姨的赞赏之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基础,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要精练,并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间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做媒介来抒发感情。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差异。经典语段: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青春的大地也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秦牧《土地》)

妙处可言:这里就是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地最深沉的爱。

三、科学加工、提炼,化情为实。

我们提倡抒真情、写实感,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真情实感都可以写进作文呢?笔者认为,有的真情实感只适于在日记中倾诉,不适宜公开发表,因为那或者是一己之隐私,或者会在读者中产生消极的影响。你私底下练笔可以,但写进考场作文或公之于众就值得考虑了。为此,文章就得提炼,斟酌。

经典语段: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纪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节选自优秀作文《芬香永存》)

妙处可言:由于前文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材料:勤做家务、关心妹妹和蓄留长发。这两段抒情总结全文,言辞尤为真切,感情倾向鲜明,既交代考生的写作意图,又巧妙点明题目。使主题积极明朗,引人回味无穷。【写作例话】

经典片段一:今天是六月13日,中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已经站在了考场门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的。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狠狠的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节选自优秀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

这几段写“有幸”遇见一位仁慈温柔而关爱学生的老师,从外貌、服饰、谈话、写信、送考等细节着笔描写,感人情景历历在目,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最后抒发对老师那种母亲般的关爱的歌颂之情,对人生情感的体悟和认识,水到渠成,余音绕梁。此情此景,可谓相当真切、感人至深。

经典片段二: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双一颠一颠的双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颠一颠的手…… ——(节选自优秀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细细草绳、深深亲情,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挚爱。稻草绳是默默的亲情的载体,亲情的力量加上这一凝重的意象,文章自然深沉耐读。

【本次作文训练】

请以《乡情》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下载安徽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活动3完善影片乐分享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活动3完善影片乐分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气魄pî 浊流zhú 澎湃bài B.哺育fǔ 惩罚c......

    人教七年级美术下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单元教学总目标 本单元以对春天景色的感受与表现为媒介,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并从较简单的铅笔淡彩画开始,学习用色彩这种艺术语言描绘景物的基本技法;基本......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非洲的灵感(共五则范文)

    第二单元 非洲的灵感 一、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非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

    七年级下第一、二、三单元文学常识检测——djm

    第一、二、三单元文学常识检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是选自他的(书名),他是中国著名的家 、家和家。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在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2016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五课《鲁迅自传》 教案.doc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

    七下第3单元 活动1 家庭相册初了解

    第3单元 制作家庭相册 活动1 家庭相册初了解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活动1内容,本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是了解相册结构;第二个部分是制作相册封面。 教学目......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二单元练习(2010、3)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二单元练习班级____姓名____学号__ 填空题(每空2分,共100分) 1、鸦片输入造成中国____大量外流,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_____年,_____在虎门销烟。 3、_______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3 报刊中大多是文字,在其中一定可以得到宝贵的语文知识。 在报刊有许多版块,其中有一版是刊登作文的,我们可以读一读那里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