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朽动力。(1)也是个人在学习工作和事业上的永久的活力源泉。所以创新能力对于现代的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古今,能够在科学等领域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秀品德,那就是能够摒除当时落后的观点,善于创造,用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能够冒先天下之大不韪,发现前人的错误并改正,解决了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揭开了神秘自然的面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学习前人思维的精华,加以发酵利用创造出独特的观点以及成果。所以现代大学生想要有所作为,要在学习不断学习前人的知识上,培养和形成属于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拥有自己不一样的成功的人生。
【关键词】 创造性,能力,行动,创新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及价值体系
现代信息社会之中,对于信息的良好掌握,对于激发个人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会获取、识别、储存和分析、利用等处理信息的一系列方法。(2)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开展创新活动,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另辟路径。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信息的不断刺激。信息的日积月累、触类旁通,就可以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种。这既是创新活动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要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辩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二.创造能力对个人的重要性
创造能力是新世纪知识性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创造能力可改变一个人的修养、思想以及命运。创造能力也是一个现代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科技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所以,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同时善于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
创新活动又能激发我们成才的动力。市场经济急需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型人才才能成为国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骨干,在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活动时,能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正是社会的这种需求大大调动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成才的欲望日益强烈,创新的热情也因此高涨。创新也是一个要求团队合作的项目,因此,参与创新也可以树立我们良好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创新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的谋生能力,增强个人信心,使个人拥有更长远的发展。三.创造能力对企业的重要性
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无论是获取哪一种形式的创新,都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企业可以根据有效的经济原则,组建有效的研究和开发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报酬,激励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增长而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在各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
四.创新能力对国家的重要性
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把这一条上升到国家基本战略地位,充分说明,自主创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3)
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核心就是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这样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新能力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五.总结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新的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党和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面前。创新是提高国家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人类文明的本质是创新的结果。可以肯定的是,为了能在国际中处于一个好位置,必须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为祖国做出重大突破。【参考文献】
(1)--江泽明语录
(2)--陈小娜《北方文学旬刊》(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999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特别指出,人们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科技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实际就是科技创新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科技、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而科技又是这个速度不断加速。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已近成为当代的主旋律。作为21世纪新一辈的高科技人才,时代的车轮把我们推向了21世纪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潮流之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将会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直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的贸易规则的挑战,以及来自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科技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之声型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家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曾经多次指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曾经讲到:“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独有偶,党和国家第四代领导人之一温家宝同志在中科院视察时,也曾经指出:“科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科技对科技能力的提升和相关长夜的发展具有几大的带动作用。
历史也一再的证明,一个国家,没有科技的强的就没有国力的强大,没有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以及长久生存下去的动力。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创新力极强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劳动人民的创新成果匪然,我国也一度代表着世界强国之巅。然而,到了近代,满足于现状的封建帝王们,不思进取,闭关锁国,拒绝新生事物,最终被中华民族所创造技术衍生而来的新技术打败了。在民国时期,当代的政府虽然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技术,但自己却没有大的创新,各项技术依赖于外国人,民族工业一直陷入困境之中。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已经上升到与国家兴亡有关的高度,当代大学生应注意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进入21世纪,人才毫无疑问将成为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作为一名优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必备的素质。
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有许多人重视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事业上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基本素质之一。新浪网的一则新闻指出,许多跨国公司认为,目前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仅有10%符合他们公司用人标准。谈及原因,这些跨国公司用人部门不约而同提到了大学生过于浅薄的创新能力。他们的眼中,最好的员工,值得公司用最好的待遇去挽留的员工是那些创新,勇于开拓的人,而不是那些空有满腹理论而不知如何去运用,去发挥的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知,甚至已经成为人才取舍的标准之一。当代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觅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培养自身科技能力是关键之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科技创新眼部都需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另
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向综合素质,需要多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创新对知识的需要可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主动性。
当今世界,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结合我国现状来说,党是十七大已经确定了我们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代大学生是住过的未来,是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为早日实现党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第三篇: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
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
101310229刘圣康C10电气二班
(浙江海洋学院)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制度的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进行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特别是安全教育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教育政策;研究
前 言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宰,确保大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的重要任务。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无限的成长阶段,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和法律知识,往往遇到各种安全问题而不能正确应对和处置。以往发生在大学校园的一些安全事故也说明了大学生忽视了安全教育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安全防范的能力,有效减少校园的安全事故。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分析
1、对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在学校首先应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学知识,一专多能,多专多能,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危机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的素质应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应懂得尊重市场的变化,用新眼光新方法去处理面临的新问题,才能摆脱被动误打的境地,才不至于被淘汰。因此,大学生如何学会适应社会和求得生存,学会安全进入社会,安全渡过市场经济的检验和锻炼的教育也成了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才能使大学生在社会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力。
2、对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横向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大学生毕业由原来的国家统分统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化。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参与市场大循环,融入到市场经济的熔炉里,学校应对其进行安全防范教育,促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地维护,同时教育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应当做到以诚待人,促进社会发展。
3、对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和学校和谐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迅猛,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逐步显现,人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的人才青睐有加,而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一定的安全知识正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实践证明,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可以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可以有效的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学
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二、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的表现
首先,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另一方面采取金钱收买、物质利诱、色情勾引、出国担保等手段,或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等幌子,刺探、套取、收买我国家和单位秘密。
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许多大学生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因此,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大学生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讲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此种观念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国家安全法》第三章中明确作出了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的规定。因此,在大学生中存在“国家安全与己无关”的这一观念是要摒弃的。大学生应该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享受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但对大学生来说,目前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有的学校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没有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学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法律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新生一进校,就要认真开展以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熟悉校纪校规,特别是涉及日常行为安全的规范。平时,也应随时随地地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教
学和生活秩序。
(二)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例如:《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的等作用,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通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知识教育,应与公检法执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表现形式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要有针对性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生命很可贵,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失去了任凭怎么努力都不会重来。我们又岂能浪费生命呢?所以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任重道远,必须涉及到方方面面,做到宣传有力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编写组.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J].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第四篇: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任学勇
(北京林业大学 木工05-2)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内涵,继而归纳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结合笔者自己的大学经历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都要靠不断创新, 而创新就要靠人才, 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活动的关键。
(三)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及物化创新成果的技能等。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四)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开拓的精神,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良好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和进行创新活动都不可或缺。
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发现并保护好奇心,养成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要使这些灵感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要的创新技能,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所缺乏的。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以及大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我们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是闭门造车,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
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三、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2]。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
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训练项目。去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全国6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万名在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每个学生团队大约可以获得1万到2万元的经费资助[3],这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组织的国家级项目;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校级项目。通过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我们大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
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 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我们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当今,国家和社会上都十分注意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或认可。在参加竞赛活动时,可能会受精神和肉体的考验,经受一些痛苦。去年暑假,我为了参加2007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直在学校和参赛队友训练。开学之后,在三天的正式竞赛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封闭的机房里忙碌,总共只休息了不到六个小时。尽管花费了一些时间、经受一些苦难,但竞赛过后感觉收获很多,不仅是获奖证书,而且是顽强拼搏、善始善终的奋斗精神和经历。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第五篇: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作 者】高宝立
【作者简介】高宝立 《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北京 100088
【内容提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处理好业务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关系、学习和发现的关系,进行高校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 键 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456,495.[3] 林秀华,等.创新能力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Ψ洞笱С霭嫔纾?000.71.[5][6][11]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95,93,102.[8]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7.[10] 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91.[12][13][14][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998)[R].第10条(a),第9条(c),第9条(a),第9条(d).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而教育则为其他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要创新,就要有追求创意的强烈意识、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对新知执著的探究兴趣、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2]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据对清华大学两院院士的调查,认知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据有关调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2.敏锐的思维能力;3.全面的智力发展;4.良好的人格品质;5.强烈的研究动机。此外,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影响创造力的获得与发展[3]。创新能力表现的过程是思维过程、实践过程、探索过程的优化组合。是人类高智能活动的集中体现。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特有,“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4]。作为“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5],大学所进行的教学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创造和加工,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
力,乃是大学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大学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培养学生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学生未来所要起的公民作用时,广博的见解也是为普通教育所必需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转向整个人的教育、全面的个人的教育”[6]。因此,在大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中,应使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等。高等学校要克服那种认为无需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单纯技术倾向,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作为基础的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往往作用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工作中,对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文”“道”之争是教育史上的老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高校要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风、坚强的意志等)协调发展,“把教学论从以认识论为指导推向价值论,使认识论与价值论有机地结合起来。”[7]
在全面素质培养中,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思维的独创性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很强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这都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不可忽视培养聚合性思维,因为,发散性与聚合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模式[8]。
第二,处理好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
对于以学习前人知识为主的大学生来说,经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走着一条快速地掌握知识的捷径。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二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9]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问题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即只注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此,有必要加以分析。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培养。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学好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条件。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基本目标,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探索性。那么,大学生的学习同科学家的研究,在认识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律上,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学,要有科于学生去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使教学过程既区别于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又在某些方面相似于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大学中的探究“确定了强有力地表现联结体的主要条件,充分地使高级的教学和学习与科研的观点和方法整合起来,并和限制在大学学科在实用的知识以内的学习整合起来。”[10]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可以把科学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的独创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适当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性,使教学体现出研究活动的成分,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
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认知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娴熟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究等创造性活动。高校的基础课知识体系和专业设置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与突破,将是高校
教育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集中体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在教育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一,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到发展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时,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大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启发式教学和友爱教学对个人来说是获益最多的教学方法”[11],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中,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考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极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观的创新上,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智慧潜能。要消除教育教学过程中压抑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弊端,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升华为志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求知创新,获得前进的力量。只有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学习才会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行为,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成为一个自身得到提高,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创新的过程。第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素质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更需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素质,创造性地去开辟未来。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应仅仅传授知识,应把重点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上。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12],“应利用和提倡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能力,学会进行创造和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13],教他们“学会学习”。
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是思维能力,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想象等能力,思维能力只能在积极思考中才能得到提高。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大学的教学活动应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掌握正确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追求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第三,将大学生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这种理解有失偏颇。高等院校不但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将他们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主体观得到
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最科学的方法,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现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将无法实现这一转化的工作,学生的主观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对于教学效果极为重要。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以及新模式”[14],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它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应加强教学活动的启发性,广泛采用诸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根据经济、科技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当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宽口径学科教学为基础,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和研究活动,以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经验和创新技能,乃至在某些专门技术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并组织,同时,要审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适时改革培养模式,调整培养口径,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
当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还未形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亟需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育教学评价主体、标准和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因为“测验方法不仅应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15]。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惟有创新,才是增强高等教育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不断进行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