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文化结课论文
本科生《数学文化》选修课程论文
数学与科学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指导教师: 职
称:
论文完成日期:二〇一五年11月29日
摘要
一般人对数学的印象,多半是理性的、精确的,因此很少人会将它跟柔美浪漫和感性的音乐联想在一起.虽然音乐也有理性和精确的一面,但是在过去,数学和音乐一向是壁垒分明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符号体系的使用使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音乐则是研究现实世界音响形式及对其控制的艺术,它同样使用符号体系,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艺术.从表面上看,音乐与数学是“绝缘”的,其实不然.关键词
起源
发展
美
目录
1.数学与音乐皆为艺术 2.音乐与数学结合的起源 3.乐理中的数学规律 4.乐曲结构与黄金分割 5.和声的傅立叶分析 6.乐器中的数学奥妙 7.相关名言
8.数学与音乐融合的必然性
引言
J.J西尔威斯特曾经问道:“难道不可以把音乐描述为感觉的数学,把数学描述为理智的音乐吗?”这实际上是对音乐和数学联系的间接描述.数学是对事物在量上的抽象,而音乐是对自然音响的抽
象,我们所提到的两者的关联,正是在抽象这一点上将音乐与数学连结在一起.因此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说:“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而爱因斯坦说得更为风趣:“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两者都有各自的抽象符号,又为各自的规则支配.数学符号不等于数学正如曲谱不等于音乐.1.数学与音乐皆为艺术
何谓数学?何谓音乐?各种解释与说法不一,其中有以下的看法:
(1)数学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界规则事物的观察,它是一种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2)音乐是对于声音中规则变化的认识,而不规则的声音,即属于噪音(黄嘉彦、张如梅,民89).由此可知,数学与音乐都同样是在对自然界的事物作描述或探求,人们藉由数学和音乐,都可以了解到自然世界部分的现象数学和音乐位于人类精神的两个极端,一个人全部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就在这两个对立点的范围之内展开,而人类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分布在这两者之间,音乐和数学正是抽象王国中盛开的瑰丽之花,它们的美交相辉映。音乐在演奏中得到生命,数学符号在数学者心中呼吸.两者在各自伯乐的眼中都美的惊人.2.音乐与数学结合的起源
2.1早期的古希腊包括中世纪时期的作曲家和理
论家,都是被当做科学家来看待的。早期的音乐大概有两个大的分类,“music as theory”和"music as practice“,前者从纯粹的理论方面来研究音乐,后者是从表演方法的角度来研究。前者的研究,很多都是和数学重合的.另外,从很多音乐创作技法和观念上来说,也是和数学有紧密联系的.比如早期音乐中时值最开始是以三等分来划分,后来才发展出两等分;以及各个模仿声部之间的比例的确定(早起音乐是没有我们今天乐谱上的小节线的,所以,音与音之间的时值比例在那时是一个更本质的音乐理论和创作元素);早期对八度、五度的运用,到逐渐加入三度和六度的过程,以及一直避免三全音的观念;音乐高潮放在黄金分割点上的技法;另外,一个实际的音乐作品的例子是Dufay的Nuper rosarum flores.这部献给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委约作品,其音乐结构中包含了各种影射教堂建筑结构的数学比例,比如:talea的6:4:2:3的比例就是教堂圆顶的nave, transept, apse和高度的比例等等.巴洛克时期发展成熟的各种复调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数字的游戏.比如对主题的倒影,逆行和倒影逆行.整个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通用的功能和声,也是和数学模式紧密相关的.比如V-I(i)就能确立一个新调,或者传统的转调都是在近关系调之间转,或者模进中的“首调模进”和“变
调模进”的区别在哪(音阶不变或者音程不变),本质上都是长久以来从一个数学的逻辑推导出来的.20世纪初,勋伯格打破传统调性体系后,不论
是自由无调性还是序列音乐,还是再往后一点的octatonic音乐,都是建立在”音集“(set或者collection)理论上的.这个”音集“,就是把一个音高组合的材料数字化,然后再去用各种方式进行变形和”变奏“来发展.另外,不论是十二音的完整matrix,还是octatonic的音阶的移位,还是梅西安自己的有限移位调式,只要涉及到调式或者音阶的移位(transposition), 那都是和数学紧密相关的.2.2乐声的协调与所联系的整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拨动一根弦发出的声音取决于绷紧的弦的长度,协和音由长度与原弦长的比为整数比的弦给出, 被拨动弦的每一种和谐的结合,都能表示为整数比,由增大成整数比的弦的长度,能够产生全部的音阶.五度相生律是毕达哥拉斯的首创,故又名毕达哥拉斯律.基础音: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础音,是由一根弦或空气柱整体振动时产生的泛音:以基础音为标准,其余1/
2、1/
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根据第一、二泛音间频率比为2:3的关系进行音的繁衍,以此为纯五度,进行一系列的五度相生,从而得到调中诸音.纯律取泛音列中第一、二泛音之间的纯五度以及第三、四泛音间的大三度这两种音程为繁衍新音的要素,由频率比为4:5:6的几个大三和弦确定诸音高.纯律的实际应用及乐谱记载在六世纪由我国梁代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直至十六世纪我国在数学运算上有所突破,在算盘上用开两次平方和一次立方的方法求出了十二次方根,这实际就是一百多年后由德国人沃克梅斯特提出的十二平均律,公比为1.05946,是2开12次方的算数根.3.乐理中的数学规律 3.1音程转位
音程:两个音之间在音高上的关系
单音程:八度以内的音程
音程转位:将音程的冠音和根音相互颠倒位置 音乐中的音程有严格的数学理论,一个大调中如果以根音C(do)的频率为1,那么其他音的频率分别为D(re)=9/8, E(mi)=5/4, F(fa)=4/3, G(so)=3/2, A(la)=5/3, B(si)=15/8, 高音do=2,而如果我们从B大调出发就可以得到其他音的频率:小二度(升do)=16/15, 小三度(升re)=6/5, 三全音(升fa,增四度)=64/45, 小六度(升so)=8/5 ,小七度(升la)=16/9.对单音程而言,原音程及其转位音程的度数之和为9.在音符方面,小于全音符的诸音符由除法确定,如二分音符为全音符的 ½,四分音符为全音符的 ¼.拍子是拍的分组,如 ¾ 拍子是以全音符的¼为1拍,每小节有3拍,即3×¼=¾,而 6/8 拍子可认为以全音符的 1/8 为一拍,每小节有6拍,即6×1/8=6/8.4.乐曲结构与黄金分割 4.1对称
在数学上就是1:1,由上下句构成的乐段,由起承转合四部分构成的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的交响曲,都体现了造型的对称美
4.2黄金分割
把线段L分成两段,使其中较长段x为全段与较短段(L-x)的比例中项,即满足等式L:x=x:(L-x).x=0.618034…倍
巴托克的顶峰之作《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 这部作品第三乐章89小节 55小节 A34小节 B34小节 A21小节,高潮 一21小节 二13小节 一13小节 二21小节 一13小节 二8小节 →34:55 13:21 21:34 8:13 黄金分割 8、13、21、34、55、89等小节数数字本身,则均含于黄金分割的另一种形式——斐波那契数列(即1,1,2,3,5,8,13,21,34,55,89,144等,且从第三项起每项均为前两项之和).这个数列前两项之比1:1反映对称关系,而自第三项起,每相邻两项之比如2:
3、3:
5、5:
8、8:13等均近似反映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且愈往后精确度愈高.由此可认为,上述乐曲的结构明显受斐波那契数列的制约.5.和声的傅立叶分析
5.1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其图像就是一个正弦函数.任何乐声的图像都是周期性的图像,它有固定的音高和频率.而傅立叶定理指出,任何一个周期函数都可以表示为三角级数的形式,如任何一个周期函数都可表示为
f(t)a0ancosnxbnsinnx,即f(t)Ansinnxn。n
12n1
其中频率最低的一项为基本音,其余的为泛音。由公式知,所有泛音的频率都是基本音频率的整数倍,称为基本音的谐波.根据傅立叶定理,每个乐音都可以分解成一次谐波与一系列整数倍频率谐波的叠加.5.2傅立叶还发现每种声音都有三种品质:音调,音量,音色与曲线的频率有关 与曲线的振幅有关 与周期函数的形状有关 6.乐器中的数学奥妙
低音乐器发音低,声波长,所以要求共鸣箱有较大体积;高音乐器则反之,发音高,声波短,所以共鸣箱需较小体积.由于一件乐器可以发出多个乐音,所以又要求其形状复杂,以利于在各个不同方位上形成不同长度
的共鸣空气柱,适合于不同高度音响的需要.如中央C音频率为261.63Hz,波长1.3米,波长的 是0.325米,为保证该音共鸣,则共鸣箱的内空至少有一个方位为0.325米(或其2、4、8等倍数).音越低,波长越大,跨越障碍的本领也越强,再加上频率低,能量损耗小的特点,决定了低音的传远性.乐器之王——钢琴的键盘,其琴键的音程恰好与斐波那契数列有关.在钢琴的键盘上,从一个C键到下一个C键就是音乐中的一个八度音程,其中共包括13个键,分别是8个白键和5个黑键,而5个黑键分成2组,一组有2个黑键,一组有3个黑键。2、3、5、8、13恰好就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前几个数.6.相关名言
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莱布尼茨
音乐是由数规定的运动.——奥古斯丁
8.数学与音乐融合的必然性
音乐中出现数学与数学中存在音乐并非偶然,而是音乐与数学融合一体的完美体现.音乐可以抒发
人们的情感,是对人们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应和对客观世界的感触,因而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来描述世界,而数学是以一种理性的、抽象的方式来描述世界,使人类对世界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虽然音乐与数学描述世界的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因此两者可以从根本上统一起来,成就了一种必然.致
谢
在研究时感谢任课老师对基础知识的传教,使我更加有基础来进行研究,同时感谢室友给提供的关键信息.也感谢众位学者专家的论述使我得以顺利完成此次研究.
第二篇:数学发展史结课论文
数学发展史结课论文
交通运输学院
1502班
刘文涛
15251041
2016年6月
浅谈古代和近代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先贤开始对无穷无尽的数学世界进行探究,很多数学方法的研究都是来自于社会生活。数学发展中的很多思想也体现了人类不断发展的历程,很多数学结晶是用无数汗水与经验总结出的。通过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文章对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尽可能全面的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指出研究数学发展史的重要意义,并将这数学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对今后数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灿烂的文化瑰宝中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也同样具有许多耀眼的光环。研究中国的数学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未来数学发展的规律也许会有一点启发。
关键词:数学
发展史
古代数学 1.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
起源与早期发展。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中国数学发展的萌芽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记数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可以找到记数的文字。如独立的记数符号一到十,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还有十进制的记数法。在春秋时期出现中国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古代的算筹多为竹子制成的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以此类推,并以空位表示零。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在几何学方面,在《史记·夏本记》中记录到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勾股定理中的“勾三股四弦五”已被发现。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共 400 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形成在秦汉时期,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系统化、理论化,相应的数学专书也陆续出现,如西汉初的《算数书》、西汉末年的《周髀算经》、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一系列算学著作。《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及普遍形式以及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年,以问题形式编写,分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特点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以筹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中国数学在魏晋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赵爽和刘徽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赵爽证明了数学定理和公式,详尽注释了《周髀算经》,其中一段 530 余字的“勾股圆方图”注文是数学史上极有价值的文献。刘徽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在南北朝时期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出现了《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祖冲之、祖父子撰写的《缀术》,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推导出球体体积的正确公式,发展了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盛衰时期。宋、元两代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数学家是秦九韶和杨辉。秦九韶在其著作的《数学九章》中创造了 “ 大衍求 1 术 ”(整数论中的一次同余式求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在近代数学和现代电子计算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所论的“正负开方术”(数学高次方程根法),被称为“秦九韶程序”。现在世界各国从小学、中学、大学的数学课程,几乎都接触到他的定理、定律、解题原则。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在1261 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给出了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这个三角形数表称为杨辉三角。“杨辉三角”在西方又称为“帕斯卡三角形”,但杨辉比帕斯卡早 400 多年发现。随后从十四世纪中叶明王朝建立到明末的 1582 年,数学除了珠算外出现全面衰弱的局面。明代最大的成就是珠算的普及,出现了许多珠算读本,珠算理论已成系统,标志着从筹算到珠算转变的完成。在现代计算机出现之前,珠算盘是世界上简便而有效的计算工具。但由于珠算流行,筹算几乎绝迹,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古代数学也逐渐失传,数学出现长期停滞。2.近现代数学的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是指从 20 世纪初至今的一段时间,开始 于清末民初的大批留学生的回国后,各地大学的数学教育有了明显的 起色,很多回国人员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中国近现代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著名的数学家及其贡献主要有:陈景润及其代表作。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1966 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于 1978 年和 1982 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邀请,在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在世界领域也是遥遥领先的。华罗庚及其贡献。华罗庚是近代世界著名的中国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推进华林问题、塔里问题的结果,在圆法与三角和估计法方面的结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著作有《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量函数论》及合著《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他在普及应用数学方法、培养青年数学家等上都有特殊贡献。苏步青及其成就。苏步青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内外享有成名的数学家。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对培养中国早期的数学人才曾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吴文俊及其贡献。吴文俊是数学界的战略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0)、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4)、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2006)。他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他的“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广泛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中国数学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师都对数学史都有着深远的研究。研究数学发展史可以为我们提供 经验教训和历史借鉴,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方向少走弯路或错路。从数学发展史中,我们要明白数学是一种文化,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是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数学的概念来源于经验,与自然科学的生活世纪密不可分,在经过数学家严格的加工与推理后形成数学这门科学。研究数学的发展历史,弄清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影响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的历史因素,有利于了解数学的现状,指导数学的未来,更好地接受以及学习数学,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借鉴和汲取教益,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从而使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更加贴切。4.数学科学与社会发展
从历史上看,远在巴比伦、埃及时代,由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积累了一系列算术和几何的知识。经过希腊时代,将这些比较零散的知识上升为理论的系统。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数学方面,创立了解析几何,发明了微积分,使数学由常量数学发展到变量数学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时期,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将数学应用到很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积累了大量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为了使成果可靠并且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人们在19世纪又建立起微积分的理论基础和严格体系。这一系列数学理论进展催生了20世纪前期纯粹数学的大发展。数学理论得到空前发展,其中数学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至影响到基础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纯粹数学还在迅速地发展,并进入更加广泛深入应用于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的时代,数学发展史课程论文。数学与数学的应用在更高层次上结合,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的进展层出不穷,甚至出乎人们的预料,展现出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篇:园艺文化结课论文
花中君子--梅花之鉴赏
【摘要】 梅,是我国传统果木,经过人工选择和培育,原始的野生梅种实现了从果梅向花梅的过渡,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花卉。经过历代文人的咏赞,位居“花中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本文旨在从梅花的起源及分布、梅花的生物属性及分类、梅花的文化资源以及梅花的应用四个大的方面对梅花展开论述,从而增进对梅花的了解。
【关键词】梅花,梅花起源与分布,梅花属性及分类,梅文化,梅花的应用 梅花的起源及分布
梅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有着广泛的野生分布和悠久的栽培历史。目前,学术界关于梅的起源,尚无定论,但争论主要集中在梅起源的时间、地点以及日本梅与中国梅间的关系问题1。1.1梅花的起源中心
中国有广泛的野生梅分布与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梅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五藏山经》,它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末年的作品,其中有多处关于梅的记载:在《中次八经》中记载“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在《中次九经》中记载“山民山,其木多梅、棠”,“歧山,其木多梅、梓”;在《中次十二经》中记载“云山之上,其实干腊'。而据考古学家证明,《中次八经》源于湖北的中部和西北部;《中次九经》源于四川;《中次十二经》源于长江流域以南。又南北朝时期萧梁时期的《名医别录》中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据此,江、汉之间到四川一带自古以来是梅树分布较集中的地区。而从清代、民国时期的地方志可以看出,陕西南部的勉县、四川北部与山西毗邻的广元、川中崛江沿岸的汉川、川西南大渡河边的汉源、以及川南的威远等县皆有野生梅的分布。至今,在中国南方多处边远山区,仍然保存着处于自然状态的野生梅树群落。
所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认为,中国川、黔、滇、藏交界的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一带是梅的自然分布中心,同时也是梅的起源中心之一。1 1.2 梅花的应用时间
据相关考古发现,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有梅核,其为七千五百年前左右的遗物;1958年至1959年,在江苏省吴江县梅堰镇东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8个梅之果核,据检测已有4000一5000年历史;1961年至1976年,在上海市青浦落泽遗址中发现的果梅核碎片,距今约5200一5900年;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了较多的梅核,距今己有2150年。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载有“脯梅”等字样。这些资料表明,早在西汉初期,江南人民已经引种栽培梅树,并用于加工食品。此外,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中也发现了炭化的梅核。3
上述考古发现最早的当属裴李岗遗址,可以看作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一个代表。其次是裕泽遗址,它代表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裴李岗、秘泽遗址中的梅核,可以说是梅之应用最早的考古遗迹,距今约六七千年。1.3 日本梅与中国梅的关系
关于在日本等国是否有梅之原产,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中国园艺学者普遍认为,梅为中国原产,日本学者土原敬二等基本持此观点。但以日本学者宫泽文吾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日本有梅之原产。他们列举了日本所谓“野梅”的形态特征,以区别现有梅树品种。由此看来,日本等国有无梅的真正原产,尚需进一步考证。从史料来看4,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梅引种到朝鲜,公元8世纪又被引种到日本,在此之前,日本、朝鲜没有关于梅的记载,梅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应是可信的。从梅的历史分布来看,新石器时代的梅分布比现在偏北,其北界可达到黄河流域一带,其分布纬度范围包括了朝鲜、日本,梅在日本、朝鲜也有自然分布的可能的。1 1.4 梅花的分布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梅的栽培分布区域,远较自然分布区域大,除自然分布的栽培之外,在北京、陕西、河南以及甘肃等地,均有梅的栽培。在北方栽培地区,绝大多数是以栽培观赏的梅花为主。且据大量史料所作的研究表明5,中国历史上的气候是温暖与寒冷反复交替的。因而,早期我国梅分布的北界比后世偏北,尤以西北诸省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各地对梅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苏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数品种,某些品种已在华北引种成功。梅花的生物属性及分类
2.1 梅花的生物属性
梅,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常具枝刺。干多褐紫,有纵纹;小枝绿色或以绿为底色,无毛。叶广卵形、卵形至阔卵形,长4-10cm,宽2-5cm,先端长渐尖或尾尖,边缘具细锐锯齿,幼时两面被短柔毛,后大部脱落,成长叶多仅在下面沿脉腋处具短柔毛;叶柄长0.8-1.5cm。梅花为落叶小乔木,花多每节1-2朵,多无梗或具短梗,淡粉红至白色,径2-3cm,有芳香,白色至水红,也有重瓣品种。其多在早春先叶而开,5瓣,常近圆形;核果近球形,一般径2-3cm,黄色或绿黄色,密被短细毛,味酸,粘核;核近卵圆形,表面具蜂窝状点纹。6 2.2 梅花的分类
梅花按种型分为三个种系,分别为真梅种系、杏梅种系、李梅种系。其下,主要又按枝姿分为五个大类。
第一类叫直枝梅类,枝直上或斜生。这是梅家族中历史最悠久,成员最繁茂的一类,下分品字梅、宫粉等9种; 第二类名为垂枝梅类,枝自然下垂或斜垂,有粉花垂枝等5型; 第三类名为龙游梅类,枝天然扭曲如龙游,仅1类(龙游梅类)1型(玉蝶龙游型);第四类名为杏梅,乃梅与杏(山杏)之种间杂交,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谱》中首次对它进行了记载,花、叶、枝居于梅杏之间,‘杏梅类’不香或微香(非梅香),花托肿大,下有单瓣杏梅型及春后型;第五类是樱李梅类,乃紫叶李与宫粉梅之人工杂交种,紫叶红花,重瓣大朵,抗寒。7 梅花的文化资源
梅文化资源是我国古人在赏梅、艺梅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梅从经济作物到文化象征的转变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传播甚广。梅的文化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梅花这一物象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应用。3.1 梅花与文学
梅花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意象,在各种文学体裁中都有表现。在众多体裁中最为突出的是诗歌,可谓浩如烟海。无数文人雅士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寄予梅花,形成以梅为主题的琴、棋、书、画、诗、歌、曲、赋等艺术作品,汇成我国蔚为灿烂的特有的梅文学。梅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诗经》中的《召南·有梅》开始,到《梅花落》曲调名的广泛流传,直至《红楼梦》梅花诗,文人墨客的赞美之词也是洋洋洒洒几千年。梅花诗蕴藏着人们对梅花的欣赏习惯,并且指导着梅花的造景。汉初的《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佳树,有朱梅、胭脂梅。”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南北朝时期,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杨万里《和梅诗序》)。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赞语。宋、元年间,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如北宋林逋(和靖)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至今广为流传。南宋诗人陆游作有《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颂扬梅花敢于同恶劣环境作斗争而不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元代王冕有《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实际上是以梅花精神暗喻自己的名节。明、清时期,艺梅规模与水平进一步发展。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赏梅咏梅的同时将梅花精神进一步升华。1960年12月,陈毅元帅一首《冬夜杂咏·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从正面点出梅的刚正与顽强。这也是用梅花精神来比拟中国革命者不畏险阻、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89 3.2 梅花与绘画
梅因其自然属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是画家最爱表现的题材。画梅的原则是“贵稀不贵繁,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嫩,贵含不贵开”,体现了一种自然隐逸的心态。踏雪寻梅,为文人雅士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画梅艺术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工笔填色到水墨写意的演变过程,经过历代画家的不断创新完善,梅花绘画日益成为我国梅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据相关史料记载,南朝梁代张僧慈画过《咏梅图》,晚唐画家边莺画有《梅花图》、腾昌画有《梅花鹅图》等。五代时期,画梅作品也日益增多,已经有梅花谱的出现。宋代宫梅盛行,代表作有赵估的《腊梅山禽图》、马麟的《层叠冰绢图》等。明清以降,画梅名家辈出,如明代的刘世儒、陈继儒、陈淳,清代的汪士慎、金农、吴昌硕等。
元代大画家吴镇,对梅花一往情深,他在居处遍种梅花,自号“梅花道人”,“梅花和尚”。每当梅花盛开时,则坐卧其间,吟诗作画,为其传神写照,终生不倦。扬州画家金农,也极喜画梅,金农画梅都是出自自己的创造,他爱写繁梅,千花万蕊,满幅生香,从梅干到花朵,与前人确有很大的不同,打破了前人画梅“贵稀不贵繁”的清规,显得更有生气。
在以梅花为题材的大部分画卷上,诗、词、散文等已成为画面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绘画的文学性特别突出,这类作品对笔墨的要求比较高,在形神关系上,重神轻形,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更注重画家主观情绪,即物外之情的作用。梅花题画诗使单纯的梅花形象因书法、诗文的介入而更富审美价值。10 3.3 梅花与音乐
音乐中的梅花主题大致经历了悲情感发、审美欣赏和品格赞颂三个阶段。体现了世人对梅花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11
隋唐以前,与梅花有关的乐曲有《探有梅》、《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四首;唐宋时期是梅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与梅花相关的音乐主要有《望梅花》、《落梅香》、《岭头梅》、《红梅花》、《落梅花》、《霜天晓角》、《早梅芳》、《雪梅香》、《折红梅》、《赏南枝》、《梅花曲》、《早梅香》、《梅花引》、《江城梅花引》、《江梅引》、《一剪梅》、《东风第一枝》、《玉梅令》、《暗香》、《疏影》、《扁溪梅令》、《角招》、《莺声绕红楼》、《梅花影》、《翠羽吟》等;元明清时期的梅乐是我国古代梅乐发展的最高阶段,以《梅花三弄》12为代表。《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梅花的应用
4.1 观赏价值
梅花的观赏价值极高,其树姿苍劲,花色清丽,风韵洒脱,暗香沁人,尤其当满树梅花,迎春开放时,即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占天下春”的壮观景象,又给游人以“踏雪寻梅”的意趣享受。在园林中,在地势高燥、阳光充足之处,均可自然配植。最好用苍翠的常绿树种或深色建筑物为背景,方可格外衬托出梅花冰清玉洁之美。可与松、竹相搭配,构成一幅相得益彰、互为补益的“岁寒三友”图,也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还可栽成专类园形式:梅园、梅岭、梅山、梅溪、梅径、梅坞、梅峰等,在花开时,能形成“香雪海”的美景,更使游人心旷神怡。梅花也可作切花,或用于盆栽、盆景。4.2 梅花及梅果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梅果的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鲜梅果内含碳水化合物8.51克,脂肪2.84克,蛋白质1.67克,以及多种有机酸、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能使人消除疲劳,并调节胃肠功能。同时,梅果是强生理碱性食品,能中和酸性食物,使血液pH值保持在7.3—7.4,维持人体健康状况。因此,梅果被誉为“健康食品”。因鲜梅果有机酸含量高,含糖量少,格外酸涩,故很少鲜食,绝大部分加工食用。梅果可制成多种食品,如话梅、糖青梅、渍梅、梅干、梅酱、梅脯、陈皮梅等。此外,梅子还可制成风味特殊的梅酒、梅醋。乌梅是用青黄梅子加工制成的名药,有治肺气、燥咳之功效。酸梅汤是夏季理想的清凉饮料,且可防治肠道传染病。梅仁有明目益气的作用,煎服可治呼吸急促和气喘,晒干后可治便秘。另据《药典》所述,梅花,微酸、涩,平,其开郁和中,化痰,解毒,可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4.3 其他 梅花作为人格教育的典范极具现实意义。梅花的贞士形象使抽象的人生价值标准有了形象的参照,使抽象的标准社会化、通俗化和直观化。由于梅可以群植,可以盆栽,经常出现在堂前屋后,因此,还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另外梅木坚韧而富弹性,是理想的手杖、算盘珠和雕刻等细木工用材。梅树的根可制作书架和根雕,梅核可用作制活性炭的原料。梅酸还可作为媒染剂,以之染布,久不褪色。6-10 结语
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梅花,它形态集疏、瘦、古于一体,给人以幽香,它精神上不畏严寒,坚韧不拔,不愧是“花中君子”。
参考文献
[1]程大峰.梅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2]褚孟源.中国果树志·梅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6.[3]张艳红,赵凤军.浅谈中国梅文化[J].丹东师专学报,2001,23(4):22-23.[4]增井义昭.梅花传入日本的历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4):14-17.[5]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6]张艳芳.梅花欣赏栽培166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53-154.[7]陈俊愉.中国梅花的研究(Ⅱ)中国梅花的品种分类[J].园艺学报,1962,1(3~4):327~350.[8]陈艳华,陈建荣.试论我国传统梅文化之精神文化[J].云梦学刊,2001,32(1):116-117.[9]薛芸,王树栋.中国梅文化及梅花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1):69-72.[10]常敬宇.谈梅文化[J].汉字与历史文化,2008,4:87-89.[11]程杰.中国梅花题材音乐的历史演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2):27-33.[12]胡天虹.关于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思考[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l:13-15.
第四篇:经济法结课论文
经济法学结课论文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1124130 班级:11241 姓名:贾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相比,由于其具有设立门槛低、组织机构简便灵活、经营具有封闭性等优势而更受青睐。而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性,其人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对股东转让出资应进行限制,这是保障公司股东的稳定性和公司健康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司法实践中常常因立法的欠缺,不能真正保护股东的权益及维护公司正常的运行。本文,作者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 股权转让 问题研究与分析
引言:
《公司法》第72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第2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第3款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有明确规定,但并不全面,个别条款甚至有失偏颇。本文将就《公司法》相关不足之处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股权与股权转让:
1、股权:
股权又称股东权,指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权既是财产权,又是社员权。以其行使目的为准,股权可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此种分类方法是股东权最为重要的分类方法,为日本学界通说,也逐渐为我国学术界广泛采用。
2、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权原则上归属于股东的自益权,但具有特殊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主要通过股权的买卖来实现,狭义的股权转让仅指股权买卖行为,而广义的股权转让则还包括赠与、继承、互易、夫妻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法院强制执行以及公司收购等特殊形式。
二、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1.股权转让自由原则——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股份的自由转让和股东的有限责任一起,被誉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股权转让自由和股东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司制度赖以存在的理由。因此,即使是在兼具人合、资合双重属性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股权转让自由仍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股权转让限制仅为例外。
2.股权对外转让法定限制制度——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例外: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按受让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内转让)、另一类是第三人与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外转让)。对于股权对内转让,《公司法》未作特别要求,只是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根据该规定,在我国,除非公司章程另有约定,否则股权对内转让只要出让方与受让方协商一致即可。而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则占据了《公司法》第72条的主要篇幅。因此,如果我们从现行立法角度出发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法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主要体现为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
三、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
瑕疵出资指股东未缴纳出资、未足额缴纳出资或抽逃出资。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效,实践中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瑕疵出资股东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其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目前,我国理论界也是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的原始取得以对公司的出资为必要条件,股东不出资,即没有股东权,也不享有股份,其所签的股权转让合同当然无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出资瑕疵的股东仍具有股东资格,股权转让合同不因出资瑕疵而无效.我国《公司法》第28、200、201条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发起人、股东应承担的责任规定为补足出资以及向已出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从这三项条文分析,我国《公司法》没有否定瑕疵出资者的股东资格,但对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的效力未作规定。
2、转让部分股权权能的股权转让:
近几年来,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股东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而引发的股权转让纠纷。例如,股东仅将其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转让,而保留公司经营管理权,或者,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转让,仅保留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对于此类新型案例,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我国的施天涛教授认为股权的转让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可见他认为不能仅仅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韩国学者也认为,虽然股份是由盈余分配请求权、表决权等多种权利组成,但不能分离其中一部分进行单独转让.美国学者克拉克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相反协议或特许条款,所有这些权利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转让,而无需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同意。
股权的部分权能能否转让,或者说,以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为内容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将打破传统的“股权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理论,很值得探讨。
3、侵犯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股权转让: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向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认购权。但是立法没有规定其他股东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及其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措施。对股权强制执行时股东如何主张优先购买权,《公司法》也未作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可能造成强制执行中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的现象。
4、股权的非协议转让问题:
上述几种情形均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协议转让。除此之外,实践中还有股权的非协议转让,即由于一些法定事由的出现导致股权的转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形:一是由于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而导致的夫妻共有股权的分割;二是由于股东死亡而引发的股权继承问题;三是因股东生前对股权的遗赠行为而发生的股权转让问题;四是股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发生的依法强制转让股权的问题;五是因股权出质所导致的股权主体发生变动的问题。新《公司法》只对股权继承和强制执行这两种情形做了规定,没有涉及其他情形。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股权非协议转让的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1)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股权的赠与或遗赠等,也可能导致股东的增加或变更,是否当然允许,我国《公司法》没有涉及。
(2)对股权出质导致股权转让的情形,《公司法》没有规定。我国《物权法》第226条第1款的规定明确了以有限公司股权出质的,以公示(即工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为质权成立时间。根据《物权法》第229条及208条,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股权优先受偿。那么,此时债权人能否取得股东身份呢?《公司法》的失语造成了另一个法律漏洞。
5、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超过50人上限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将致使此种情形下的公司面临“违法还是死亡”的两难选择。法国针对此问题的做法是,股东超过100人的,原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一年内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否则公司必须解散(法国商法典第二卷《商事公司与经济利益合作组织》第223-3).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类似规定(《澳门商法典》358条.但是这种做法并不适合我国。首先,公司转型将使公司在短期内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增资一项,由于我国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差距很大,大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在短期内将难以解决融资问题。其次,解散公司不符合商事营业维持原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变更问题不作规定,会使法定的50名的股东人数上限很容易被规避,同时也对有限公司的人合性造成冲击。
相比之下,日本的方式值得借鉴。日本《有限公司法》第8条规定除非有特别事由并经法院认可以外,股东总数不得超过50人,但因继承、遗赠致股东人数发生变更时,不受前款限制。第19条第8项规定:“因转让致使股东总数超过了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限制时,除遗赠外,其转让无效.这样既考虑到继承和遗赠的特殊性,又避免了公司的解散或变更形式,同时也维护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四、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理论基础:
1、资本多数决与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大股东的出资多,承担的风险大,资本多数决的原则体现了对大股东利益的保护。大股东也会积极的行使其权利,规范的运营公司,以期实现其出资收益。由于实行资本多数决原则,公司股东会的决议通常反映并代表着大股东的意志和利益,公司董事会也为大股东所控制,按大股东的要求和愿望行事,少数股东的地位越来越弱化,为体现公司的民主与公平,应赋予小股东相应的权力以回应大股东可能发生的滥权或对其产生侵害行为。
2、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资本维持原则,又称资本充实原则,是指公司成立后,必须保持与其注册资本相当的资产,以保证公司经营能力及偿债能力,维护债权人利益。资本充实原则体现在各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中,如为防止公司资本实质减少,各国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非法定情形,公司不得认购自己的股票等。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注册资本一经确定,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增减,公司资本的任意减少,会削弱公司的偿债能力及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因此公司资本的增减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尤其是减少资本时,必须经股东会决议,修改公司的章程,通知公司的债权人。允许债权人提出异议,或应债权人的要求提供担保,最后到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3、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及我国学者的观点:
股权转让即出资转让不会改变公司股份的总数,只是改变公司的股东,公司的注册资本等不会因此减少,从资本不变原则而言,不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所以无须债权人同意。但是其人合性的特点要求对公司股权转让有一定的限制。在国外立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转让有不同的规定或限制,但总而言之,对内转让并无太多的限制,但允许章程加以限制。差别主要在于对外转让的限制上,有些国家的公司法对转让出资的价格也做了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对外转让须经过半数以上的股东表示同意,但未对可否由股东指定他人购买,优先权行使的期限,不同意转让自行购买的期限及价格的确定等问题做相关的规定。
虽然综观以上可知多数国家做了相对严格的限制,以维护公司的人合、封闭性。但我认为公司成立是基于股东间的彼此信任合作,股东退出公司,不一定是对设立公司时自己承诺的一种违反。面对控股股东的危害,小股东无义务对自己的承诺,承担全部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在严格限制的同时,应给小股东留好救济通道,这样才能保障投资者的积极性,及维护公司内部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语: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是公司法的重要制度,公司法赋予公司自治与股东自治的权利,股东可以自由地转让其持有的股权。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转让制度仍处在发展之中,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
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要求每个国家都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其成长。公司企业法律问题的研究还会继续下去,新问题还会不断产生,由此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并注重实践,讲法律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推动经济腾飞。
第五篇:报关结课论文
浅谈报关员记分考核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07-2班
记分考核是海关对报关员实行岗位考核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对于无法区分责任主体是报关员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海关不予记分。报关员享有申辩权、复议权、诉讼权等权利。
所谓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是海关在注册登记、检验等传统管理手段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程序加强对报关员曰常动态监控,并对其报关单填制不规范、报关行为不规范以及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或者有走私行为未被海关暂停执业、撤销报关从业资格的行为进行量化记分考核的管理方式。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取得报关员资格的约有13万人。虽然自实行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后,报关员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受利益驱动而违规操作的情况仍十分普遍。报关员业务和服务水平不高、超范围报关、私自报 关、借权报关、无序流动、诚信缺失,甚至参与走私违法等,已成为增加海关监管成本、制约通关效率、影响海关对外贸易统计、扰乱进出口秩序、阻碍国家投资软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海关行政管理实践当中,已有部分海关开始尝试实施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深圳海关2003年7月报关员扣分管理系统启用以来,该关预申报质量较启用前提高了一倍,全关区报关单电子报关退单率从4月的2.82%下降到11月的1.04%,降幅达63.1%;全关被扣分报关员人均扣分值从8月的5.01分下降到11月的3.8分,降幅达24%。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文锦渡海关报关差错已从2002年3月的1126条下降到目前的每月30条以下,降幅达97.3%。
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促使报关员自觉增强诚信守法意识,努力提高报关单填制质量和业务素质、服务水平,积极减少报关差错;并对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秩序,降低海关行政成本,提升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有效预防走私违规行为发生等作用明显。
与行政处罚不同的是,记分考核是海关对报关业务水平不高且记分达到一定分值的报关员实行岗位考核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提供的不是惩罚手段。海关对在记满分至考核合格期间的报关员,中止其报关员证效力,不再接受其办理报关手续,是基于报关员的报关行为无端浪费海关管理资源、影响通关效率,海关必须加强管理的需要,是具体的行政行为,而非行政处罚,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海关向企业、报关员发出了一个警示信号,时刻警醒和督促企业和报关员自觉增强诚信守法自律意识,努力提高报关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主动减少报关差错和报关不规范、走私违法行为发生,促进通关效率提高。
哪些行为将被记分?不少报关员都害怕海关记分范围无限扩张。根据《办法》规定,并不是报关员的所有行为都列入记分范围。目前,列入海关记分范围的都是报关员曰常报关工
作中与通关业务紧密相关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直接影响海关通关效率或增大了海关监管成本和风险。
记分的类型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是报关单填制不规范。包括海关电子审单系统接受电子数据报关单后进行逻辑处理,发现差错自动将报关单退回的;海关接受纸质报关单申报后,报关单证及其内容因报关员填制不规范导致需要修改或撤销的;影响海关统计的。
二是报关行为不规范。包括未按规定在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上加盖报关专用章及其他印章,或者使用印章不规范的;未按规定在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上签名盖章或由其他人代表签名盖章的;出借本人报关员证件、借用他人报关员证件或者涂改报关员证件内容的;因报关员原因,导致海关退回或撤销报关单的。
三是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被海关予以行政处罚,但未被暂停执业、取消报关从业资格的。
四是因走私被海关予以行政处罚,但未被暂停执业、取消报关从业资格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行为的认定应当遵循责任明确的原则,仅对报关员在报关单填制不规范、报关行为不规范以及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或走私但未予资格处罚的行为实施记分,对不在此范围之列的其它行为则不予记分。在记分时,海关有责任认定报关员是否对该记分情事负有责任,而对于无法区分责任主体是报关员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海关不予记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9号,以下简称《记分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效果良好。对提高报关员申报质量和业务水平,减少报关差错,提升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秩序,降低海关行政成本,有效预防走私违规行为发生等作用明显。
但随着海关业务以及报关服务市场的发展,《记分办法》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海关对报关员和报关服务市场的需要。一是报关员记分项目不够全面,未涉及报关业务所有内容,如加工贸易方面;二是记分标准不够细化,只有大类的描述,海关原因还是报关员原因无法准确区分;三是积分返还操作全国不同意,容易引起行政争议;四是记分结果仅作用于报关员(除影响企业的报关差错率和企业分类外),未对企业加强报关员管理形成压力;五是报关员IC卡借用现象严重,出现考场“枪手”,一些企业报关往往使用一个人的IC卡申报,并由该人专门负责记分超限后的考试。为了进一步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的发展和报关员的报关行为,有必要对《记分办法》进行修订。为此,海关总署主管部门已将该办法的修订列入工作日程,并计划配套的报关员IC卡管理系统程序进行同步修改。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规定对报关员有法定的管理职责。报关员代表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办理报关手续,其行为是否规范对海关通关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