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4、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二、教学目标
了解诗的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诗的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教学重点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三、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四、联系生活,激情练笔(指导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泪满裳 愁何在 喜欲狂 须纵酒 好还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八、测试
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板书设计
示儿 万事空 悲九州 定中原 告乃翁
课后札记
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亦然。而我的这节课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于我的语言不能吸引到学生们,并且语言过于重复,唠叨,造成无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更是使师生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效率。从这节课中使我充分认识到一堂课教师的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他们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中仍认为听讲是一种难耐的“煎熬”。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如果能做到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想这就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
4、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
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三、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四、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五、学一带一
六、指导课外阅读 教学后记:
课堂上抓住一位学生质疑的契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作品发表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八、测试
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教学后记
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教者引导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悟“诗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妙的艺术情境,对学生的心灵是极为有效的净化和提升。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
搜集资料 1.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2.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 知诗音。
1.自由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识记生字“涕、巫、洛”。2.组内按序号轮读古诗,读出全诗的韵味。3.展示朗读。明诗意。
1.轻声读古诗,结合文中插图,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剑外:剑门关外。妻子:老婆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青春:春天,指美好的春光。2.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讨论不明白的地方。3.全班交流。悟诗情。
1.诵读全诗,思考:
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的心情? ②由此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小组交流思考题,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实践新天地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展开想象,描绘杜甫欣喜若狂的样子。
示儿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
搜集资料 1.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2.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
初读全诗,感受诗意。1.自读全诗,想想意思。
2.组内交流诗意,提出不理解的字词。3.全班交流。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1.再读这首诗,思考: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情朗读全诗。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海阔凭鱼跃
1.阅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想想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2.小组讨论、比较这首诗与《示儿》的异同。3.全班交流,感情朗读。实践新天地
。。
第四篇:4、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图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导入新课
1、昨夜又下了一场秋雨,天气更凉了,秋意也更浓了,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在这有着浓浓秋意的日子里,让我们也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2、(出示古诗:《赠刘景文》)
齐读课题:正音——刘、赠(读准平舌音、后鼻音)
赠就是?(送)送给别人的都是宝贝,所以是?(贝字旁)赠送什么?(赠送这首诗)
谁写诗送给谁?(苏轼写诗送给刘景文)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古诗吗?(《赠汪伦》)
3、那苏轼为什么要把一首描写秋景的古诗送给刘景文,诗中又描写了秋天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词
1、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分句读古诗——随机正音
擎(后鼻音)残(平舌音)橙(翘舌音 后鼻音)
3、识记字形,感知字义
擎:手字底——做动作,下面是个手,向上托。
擎雨盖就是?(撑开的雨伞)犹:比一比:优——犹 犹有:还有 君:扩词(正人君子、君主、太上老君、夫君)
这些都是有地位的男性,君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的是谁?(刘景文)须:画一画:三个撇就是男人的胡须 橙、橘:都是木字旁,都是指果树。
4、去拼音读古诗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诗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呢? 课件点红:(荷叶、菊花、橙子、橘子)
2、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深秋时节,荷叶已经怎么样了? 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诗人走进荷花池中。(课件出示初夏——盛夏——深秋荷叶图片)(2)在初夏时节,荷叶、荷花是怎么样的呢?(荷叶小小、嫩嫩、尖尖的,荷花含苞待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3)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大的,圆圆的,绿绿的。)
就像是?(绿色的大圆盘,一把撑开的绿色雨伞。)(课件出示:擎雨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现在到了深秋,荷花荷叶又是怎样?
(荷花已经凋谢,荷叶已经枯萎了,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荷尽(凋谢)已无擎雨盖。)
(5)深秋时节,荷花早已凋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开的荷叶,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指导朗读:读出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深秋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加重。指名读——师指导——女生读
3、理解:菊残犹有傲霜枝:
(1)荷花荷叶已经枯萎衰败了,那深秋时节的菊花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菊花图)
深秋的早晨,气温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霜)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怎么样?
(菊花已经凋谢了,但是它的枝条还在风中挺立着。)(2)菊花已经凋谢残败了——菊残
但它的枝条不畏严寒,依然挺立在风霜中,似乎在与风霜作斗争,这就是——傲霜枝。
听听,它似乎挺直了腰,对着风霜说些什么?
(生想象说话,引导学生感受菊花的勇敢、坚强,遇到苦难不屈服。)
(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指名读——师指导——男生读
4、理解: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寒冷的深秋,荷叶枯败了,菊花凋零了,只剩下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多么萧条多么衰败的季节啊!可苏轼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萧条、衰败的秋天怎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呢?
(虽然花儿凋谢,枝叶枯萎,但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水果都成熟了。)成熟了,丰收了的仅仅是橙子和橘子吗?走进果园,走进田野,还有什么也获得了大丰收?
(梨白了,柿子红了,稻子弯下了腰„„)
原来,秋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衰败,更有橙黄橘绿的美景,丰收的喜悦。指导朗读:读出橙黄橘绿的美丽,丰收的喜悦,语调高亢,充满希望。指名读——师指导——全班齐读
四、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1、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可是,这样一首描写秋景的诗,诗人为什么要赠送给刘景文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资料。
(课件出示: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2、苏轼写傲然挺立在风霜中的枝条,写秋天丰收的景象送给刘景文,是想鼓励他?
(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珍惜这大好时光,坚持不懈,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3、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生试背古诗)
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自己好吗?——生齐背古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山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齐背《赠刘景文》)
2、就像苏轼说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美丽的又何止是橙黄橘绿啊!到了深秋时节,满山遍野的枫叶,一片火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课件播放:香山的枫叶)
这么美丽的景色,如果是画家看到了就会?(画下来。)如果是诗人看到了?(就会写成一首诗)
3、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就被那深秋的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课件出示:《山行》)
4、“行”是什么意思?(行走)“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诗人杜牧在深秋时节的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 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古诗中读一读,找一找,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词
1、指名分行读古诗——正音
径(后鼻音)枫(后鼻音)斜(xié)古时候读(xiá)
2、识记字形,感知字义 径:比一比:经——径
双人旁的字往往和行走和道路有关,径指的就是?(小路)
那直径就是?(笔直的小路)山径就是?(山上的小路)
石径就是?(石头铺成的小路)于:比一比:于——干
扩词:(大于、小于、等于。)——于就是拿两件事物做比较。斜:余+斗 反义词:直
3、去拼音读古诗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深秋时节,诗人杜牧在山上行走都看到哪些景物呢? 请大家再去读古诗,配合课文插图去诗中圈一圈。(课件点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1)秋天的山,为什么被称为寒山呢?
(因为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山上有阵阵寒风吹来,被称为寒山。)在这样的山上行走,你一路上看到的花草树木都?(花都凋谢了,草都枯萎了,树叶也落光了,光秃秃的。)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让人有一种什么感觉?(一种荒凉的感觉)所以秋天的山也叫做寒山。
(2)就在这座带着阵阵寒意的山上,有一条?(师指图片)(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
这条小路怎么样?(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这就是“远上寒山石径斜。”
(3)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师指着图片)(看到了白云缭绕在山顶上。)
就好像是?(人间仙境一样。)这就是“白云生处” 仔细看看,在云雾缭绕之中,隐隐约约还能看到?(隐隐约约看到好几户人家。)
这也许就是?(杜牧要拜访的朋友的家。)(4)指导朗读:读出秋景的宁静、悠远。指名读——指导——女生读——齐读
3、理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
(看到了美丽的枫树林。)
(2)傍晚,在夕阳照射下的枫林,到底没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夕阳下的枫叶图)这一片片的枫叶,红得像?
(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难怪作者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经过风霜吹打的枫叶,真的是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3)这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吸引了匆匆赶路的诗人杜牧,让他也忍不住停下脚步来细细欣赏。指导朗读:读出枫叶经过风霜后的红艳与坚韧。指名读——指导——男生读——齐读
4、全班齐读古诗
四、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图自由说——指名交流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2)配乐齐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六、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补充诵读有关杜牧写的秋天的古诗:(课件出示)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