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把农民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农民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社区体育也将是未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采用查阅文献、逻辑推理等方法,阐述了中国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区体育 现状 作用
1.农村社区体育及发展现状
1.1农村居民休闲时间、生活状况、健身观念行为。闲暇时间是体育锻炼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和文化发展有较大差距,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闲暇时间、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他们为生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神生活的享受。但居民健身锻炼的需求意识较高,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居民认为有必要开展体育活动。
1.2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组织。部分乡镇领导在群众体育锻炼的发展中没有起主导作用,没有把全民健身工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中,对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真正采取积极措施的不多或甚少。体育设施的配套工程还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还有的乡镇或社区没有商业性的体育健身或休闲活动场所。
1.3农村学校体育需要关怀。农村学校体育本可以承担起推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增加体育人口的功能,但是,各种原因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也削弱了学校在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方面的功能。体育经费、体育场地、体育师资严重不足是农村学校目前面临的窘境。村级小学几乎没有像样的体育场地,乡镇级中学体育器材严重不足,体育师范生毕业不愿去农村,众多民办学校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更不要说保证场地器材了。另外,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活动中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体育健身指导员为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社区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2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2.3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2.4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3.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村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生活。农村人是中国居民中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昌盛,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国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3.2做好群众体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体魄强健的高素质劳动者及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居民喜闻乐见、休闲为主的社会活动,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健康文化;体育活动中讲求平等、互助、公正等行为规范,具有高尚的文化品位,丰富健康的体育活动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另外,体育活动作为生活活动内容的一个部分,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积极的促进。
3.3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络,建立了友谊,增进了团结,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团结友爱的局面。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给人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需要通过某些活动来加以解除,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对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消除紧张跑,转换心情,带来无情乐趣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现代独门、独户、独子的生活方式,使邻里关系变得淡薄,而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同时体育活动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尤其适合社交活动。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加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社区体育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局面,对改善社区人际关心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无疑对促进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乡镇体育,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促进乡镇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是推动中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对于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壁娟.论新形势下中国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2,(3).[2]顾渊彦,等.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李卫平,等.山东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4]肖新烈,等.从总体小康生活到全面小康社会[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6).
第二篇: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对广大农民的生活、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水利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 解决农村生活用水问题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广大农民的饮水问题以及厕所清洁问题。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村落多,对于村镇集中地区,饮用水工程多为集中构建的大型供水设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导致农村饮用水出现问题,而农村季节性的缺水问题又常常导致农村厕所清洁用水不能得到保障,这两者都迫切要求大力建设农村自来水安装工程,实现农村人人饮用洁净自来水以及保证厕所清洁用水的供应。
1.2 捍卫农民的生命安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关系广大农民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只有广大农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新农村。
1.3 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是关系广大农民对赖以生存的耕地保护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38%。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 库淤积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效益衰减,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而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水利工程的合理建设降低土地沙漠化的程度,减轻洪水对土地的侵蚀。所以,水 利工程在农村水土保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PPP模式融资活动的主体是项目本身,通过该项目的正常运行和政府的扶持来偿还贷款。使用PPP模式进行融资,能够让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项目中归来,不仅能够让民间资本直接参与到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还能够尽可能的降低融资风险,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对项目的规划与控制。另外,在开展PPP模式的时候,国家政府应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制度去促进项目的建设,在保证民间资本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提升他们对项目的参与性,从而帮助政府解决财政支出方面的问题。
2.2 农村水利建设与社会经济相结合
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农村水利建设中来,积极践行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 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
2.3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现阶段要通过“花钱买机制”等方式,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调动各方推进改革的积极性。
2.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这就需要合理确定编制,科学设置岗位,加强人事管理,优化人才结构。当然,要兴起高效的水利工程也需要改善基础设施,配备相关的设备装备。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是重中之重,而?r业基础薄弱、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1.4430001湖北省十堰市河道管理处
2.442000湖北省华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体育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体育建设
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又在我国深圳成功举办。中国健儿们一举夺得75枚金牌,创造了历史新纪录。而社会各界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此中,新农村中的体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傍晚时分,笔者来到一个靠着小山旁的村子活动点。这里的体育设施不仅有篮球场等大型设施,还有各种小型的体育健身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开小轿车的,有走路过来的。他们把场地一分为二,似乎有着一种男女平等的概念。女的,在哪一边,放起音乐,跳起了时尚的舞蹈。男的,在这一边组队打篮球,输了则自动换组。
笔者访问了一位大妈和一位打篮球的小伙。大妈乐呵呵的跟我们说,新农村自从有了这么一个好地方,大家晚上就有事情干了,不会再围在一起打麻将了。晚上来这跳跳舞,身体啊,跟健康!而另一位小伙则说道,我们平时都在办公室里干活,一天到晚处在空调里,身体老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好了,每天晚上出来打打球,身体爽了,人也舒服了!
听了大妈和小伙的话,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点优势:发展体育事业,把我国从体育大国发展成体育强国;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摆脱不良风俗习
惯;促进邻里和谐,间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当然了,在体育建设中,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体育建设不够完善,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在器械种类上还不够齐全;体育设施无人看管,破坏了也无人修理,风吹日晒,以致失去其功能;农民群众素质还有待提高,随地扔垃圾的现象还是能够随处可见的,也无人阻挡,更无人清扫了。
总之社会主义中的体育建设,有利于人民的,也是贯彻可续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第四篇:、充分发挥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新举措,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一次新探索,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个新途径,在完成这项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就在于加快创新步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围绕以下七点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
一、以建设新农村为统领,明确新思路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从内外两个层次提出了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新思路可以分为内部、外部两个层次。从外部层次看,突出跳出“三农”抓“三农”,实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中央、省的各项农惠政策,把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内部层次看,突出加强农村自身建设,提高自我发展壮大的能力。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继续优化农业结构,突出特色,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组织化的协作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1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农村产业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先进农业和未来农村发展的必然方向,是现代发达农业的最核心内容,是推动经济走向全面发展的关键,关系着城乡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要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推进区域经济中农业和工业的换位,不断完善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效益和附加值。同时,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能人带动、信息先行、技能培训等有效措施,使农村人口压力和富余劳动力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或外出经商务工,把劳务输出培育成为加速农村资本积累、促进农村观念转变、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三、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依托,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业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结合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在农、工、贸、服等各领域全面发展社区性和跨社区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能力。组建新组织应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自主自愿、形式多样的原则,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创办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型、股份合作型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产业发展、财政、税收、信贷等各方面给予倾斜,营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抓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加强农村道路、通信、电网、饮水、沼气、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镇容镇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综合管理水平,形成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内涵丰富、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要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五、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打造新班子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积极探索研究锻炼使用干部的新办法和新途径,不断把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线,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充足的内在动力。打造新班子要在巩固区、镇、村党组织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范围,与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星级化管理”和党员“双培”活动结合起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不断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增强自治能力,理顺两委关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完善“一事一议”、民主监督等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水平,解决好税费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营造良好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六、以促进素质升级为途径,造就新农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关键是造就新农民。造就新农民要立足于党的方针政策,要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进一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把党的各项主张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要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七、以构筑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依托,提供新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注重实效、搞好服务”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增强对农业农村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农业主管部门要深入基层,指导和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并通过抓好示范和典型,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农业发展;金融部门要落实倾斜政策,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科技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攻关、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和农村适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把农业科技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及时做好村镇规划编制落实工作;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规
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应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规划设计;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教育、文化、卫生和计生等部门必须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把抓好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农村,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提供优良服务。
第五篇:科学技术普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普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农村科普工作的现状,成效和问题(一)现状和成效
1.科普工作网络健全。科协组织并设有兼职科协秘书长,科普协会。2.科普宣传活动丰富多彩。一是广场科普活动,每年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已成为科普活动的重点活动。二是阵地科普活动,在电视台开设了科学时刻,广播电视台中开设了科普园地,报纸上开设了科技科普之窗,科普板块,科普画廊。
3.基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我们一直把创建省市级基层科普示范单位,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活动当做向广大群众进行科普宣传的有效形式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4.科技培训成效显著。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列入政府“一号实事工程”,大力开展“送训下乡的就近式培训”,“满足个性的自助式培训”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段式培训”到呢个培训,“远教助创送服务”活动,科技入户工作,农技人员结对农户,充分发挥农函大分销的作用。5.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作用明显。共建有农村科技科普示范基地,主要是种植,养蚕,特种水产,畜禽和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等。6.农科协工作不断加强。强化对农技协的管理,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增加资金投入。(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农科协科普工作的观鸟和机制与形式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二是农村科普组员开发的力度俞快速发展的科技信息化水平不适应。三是农村科普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不适应。四是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调查研究不够,应对措施较少。二.农村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作用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确立3.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实施三.新时期农村科普工作的任务第一,以提高农村公众科学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一要以中青年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为主题,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健康成长,科学生活的能力,提高农村公众反对愚昧迷信,各处陈规陋习,识别和抵御邪教的能力。二要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把全国科普日,科技生活周,青少年科技传播行为等重点科普活动深入到农村,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农村科普大合唱,极强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合作,在媒体开设科普项目,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使农村科普工作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四要加强与宣传教育卫生文化和科技等部门的联合,加大面向农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技传播力度。五要采用群众易于理解,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采用科普演唱队,中小学生科普宣传志愿队,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网点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构建集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民学习的平台,广泛开展农村网络知识普及教育,帮助农民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沟通信息,参与娱乐的能力。第二,围绕培育现代农民,突出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一要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为契机,以农民素质培训为切入点,按照“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的要求,开展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要把抓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民心工程和创建科普示范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二要把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作为农村科普的主体,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生产力学习科学知识,运用新技术,健康成长,科学生活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民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识别和抵御邪教的能力。第三,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实施“科技兴农富民”工程,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实效。一要以实施“科技兴农富民”工程为突破口,积极实施“10+1”工程,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作为农村科普的重要内容。大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为科技成果进入农业生产过程提供了有效的体制切入点,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二要把创建科普示范乡,村作为农村科普的主要载体。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把科普工作与地方党政的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全社会的科普资源,全面推广县域科普工作。三要继续大力推进“一站,一栏,一员”建设,是提高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由针对性的措施。第四,围绕推进科教兴农,整合社会资源,探索为三农服务的长效机制。要整合力量,形成农村科普新格局。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方式,提倡大联合,大协作,要发挥有关部门和团体的各自特长,形成合力优势。要充分发挥乡街道组织网络健全的优势和在科普活动中的组织协调功能,发挥各学会和农业专业技术作用,做好农村科普工作;要齐抓共管,努力开创农村科普新局面。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普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大力支持。要根据【科普法】的要求,把科普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列为党政部门目标管理与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实施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的支持政策。农村科普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也是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为社会各方面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将科普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科普,通过财政,企业,个人等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科普的投入,为农村科普提供有力支撑。
科协要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努力搭建社会化的农村科普服务平台,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政策。要加大投入,为农村科普提供有力支撑。四.加速科学技术普及,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为实现新农村跨越式发展,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核心是人才。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速科学技术普及,加快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是新农村新阶段能力建设的新要求。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和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一要建立自主创新体系。二要激活自主创新机制。三要探索自主创新模式。二药提高科技应用致富能力。“科技兴农”对于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因此,“科技兴农”将成为农村科普的重点。一要择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示范基地。二要建立农科推广体系。三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根本点海华丝普遍存在的整体素质较低,而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二药建立科技联合机制。三要加强培训队伍建设。四是提高科技超前服务能力。以科技为本,满意服务为宗旨,构建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为农科人员服务。二药强化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三要强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要强化为构建和谐农村服务。五是提高基层组织协调能力。一要在农字上想办法。二药在科上做文章。三要在协字上起作用。四要在新字上求发展。五要在巧字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