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分析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近年来,随着园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园区逐步进入了工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已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条件。我室在深入园区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园区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以供领导参考。
一、生产性服务业概述及发展情况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概述
生产性服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1975年)提出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生产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商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分类,目前我国生产
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等重要的行业和部门。
2、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5%左右,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75%以上。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远远超过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发展速度非常引人注目。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主要经济体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
3、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有制造业企业130多万个,就业人员8300多万人,占工业劳动力的90%;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70%,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由92年的9545.4亿元增长到02年的46084.2亿元,年均增长达17.1%。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4.7%,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48.9%。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差距仍然较大。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还不到50%。可见,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但我国拥有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依托现阶段我国向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契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
4、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总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96年的130.2亿元上升到05年的367.7亿元,增加了182.5%,年均增长12.23%(见图1)。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较高,05年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比重达 31.1%,高于全省、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然而近几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除97年略有上浮外),从96年的34.6%下降到05年的31.1%,减少了3.5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见图2)。
按照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自08年起,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将实现年均16%以上的增幅,到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2%。由此可见,尽管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仍然偏少,但从近年来成都市产业重心的调整以及成都市服务业远期发展规划(2008-2012年)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成都市下阶段重点推进的先导产业,对推动整个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园产业发展现状及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情况
1、科技园产业发展现状
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较为丰富的产业类别和完善的产业基础。截止目前,园区共引进各类项目700余个,行业类别涵盖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印务包装及纸制品、生物医药、建材、纺织服装等。2009年,园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322亿元,同比增长27.2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1亿元,同比增长28.79 %,经济规模位居全省各类开发区前列。
05—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由最初的68亿元增长到322亿元,年均增幅达36.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由63亿元增长到271亿元,年均增幅达33.9%;实现利税由4.8亿元增长到24.2亿元,年均增幅达38.2%,园区经济在总量和效益两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经过四年的发展,园区经济规模在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5倍(见图4)。
分行业来看,05—09年园区四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39%。其中,电子机械产业增速最快,年均增幅达100.5%;食品和印务包装产业增速较快,年均增幅分别为30.8%和44.2%;医药产业增速平稳,年均增幅为3.1%(见图5)。
作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科技园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按照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原则,园区先后引进和建成了成都SBI创业街、四川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HK@谷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载体,目前三个园区已累计登记入驻各类生产性服务项目近百个,业务涵盖电子商务、创意设计、软件设计、法律咨询等。同时园区还引入了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银行在园区设立营业网点,引进了以职业培训、技能培训为主业的天荣科技,设立了正信信用担保公司、海科小额贷款公司。总体来说,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使生产性服务职能的企业较少,远不能满足园区内众多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服务于园区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势在必行。
2、科技园内企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情况分析
此次我室共针对园区内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印务包装、其他产业等六大类行业的12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8份,其中制造业企业问卷90份,服务业企业问卷8份。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7%的企业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其中39%的企业认为很重要,只有少数特殊垄断行业企业认为无关紧要。
从上图可以看出,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是当前与企业联系最紧密,同时也是企业最急需的两大基础性服务,其后依次是科技、培训、信息、商务和咨询服务(见图6和图7)。
(1)物流服务。在被调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通过专业的物流企业来完成产品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96%的企业物流实行全部外包或部分外包,小部分企业仍自己解决物流问题。超过90%的企业认为今后物流外包比例将会迅速增加或缓慢增加。认为物流费用比例占销售额的10%以下企业数占60%,认为占10-20%的占24%,物流总体费用处在生产耗费的较低水平。82%的企业当前最急需货物运输服务,其后依次是装卸搬运、仓储、运输代理。超过60%的企业认为温江物流企业不能满足自身物流需求。有74%的企业选择成都市区内的物流公司来满足自己的物流需求,有50%的企业选择温江或园区内的物流公司。
(2)金融服务。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融资难和较难的企业占22%,认为一般的占53%。从企业融资渠道看,基本局限于企业自有资金、商业贷款和担保贷款,利用其他渠
道如创业风险投资、政策性贷款、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形式的只有极少数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是老问题,企业迫切要求融资手段多元化。57%的企业在温江获得金融服务,53%的企业在成都获得金融服务,只有9%的企业在园区内获得金融服务。39%的企业当前最急需担保服务,其后依次是金融信托与管理、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
(3)科技服务。园区绝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科技创新,73%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研发机构。66%的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开发产品。76%的企业通过自主开发来完成对主导产品的更新。有56%的企业在成都市获得科技服务,只有29%的企业在温江或园区内获得科技服务。74%的企业认为温江或园区内科技服务企业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企业当前最急需的科技服务依次是技术研究与实验开发、技术推广、工业技术检测和科技中介服务。
(4)培训服务。在内部培训、委托培训、网络培训、学历教育和政府组织培训各种形式中,92%的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50%的企业通过委托方式,参加过政府组织培训的企业占37%。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依次是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从培训服务的统计情况看,企业最急需的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其次是一般技术工人和中高级管理人才,企业最急需的培训服务是职业技能培训,其次是技工学校教育、中等专业教育。67%的企业选择成都的培训机构,只有40%的企业选择温江或园区内培训机构。67%的企业认为温江或园区培训服务不能满足
要求。
(5)信息服务。园区企业都非常注重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7%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业网站,通过专业网站进行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和广告,有13%的企业存在网上交易,但网站的主要功能还是停留在商品展示和信息发布,真正利用网络进行网络促销和网上交易的企业数量很少。制约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对网络交易存在一定的顾虑。企业最急需的信息服务依次是电子商务、信息咨询、计算机及网络维护、网站设计和软件服务。有64%的企业在成都市获得信息服务,有22%的企业在温江获得信息服务,只有18%的企业在科技园内获得信息服务。其中有67%的企业认为温江或科技园的信息服务企业不能满足需求。
(6)商务服务。调查中企业对园区商务服务的满意度偏低,50%的企业认为温江或园区内商务服务不能满足要求,有70%的企业从成都获得商务服务,41%的企业在温江获得商务服务,只有13%的企业在园区获得商务服务。在企业最急需的商务服务中,64%的企业选择了人力资源信息,其后依次是会计税务、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广告策划和工业物业管理。
三、科技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行业单一,规模和总量偏小。目前,园区内为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主要基本集中在物流、金融和食品研发领域,其他领域的生产性服务还比较欠缺,现有的生
产性服务企业规模整体偏小,数量较少。单一的生产性服务领域和较低的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仅不能满足园区众多工业企业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园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园区内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科研技术等行业,大多是以国有垄断经营为主,有着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壁垒多,门槛高,市场竞争机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类项目和工业项目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少,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使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新的动力。
3、高层次人才缺乏,集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一般都是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园区人才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在园区4.7万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20.1%,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较缺乏,大多数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才、技术的依赖程度不高,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产业互动较少,产业关联度不高。目前园区存在企业扎堆,但是产业分离的发展局面,尽管园区大量企业集聚发展,但是企业间的联系不大,彼此间优势资源的相互利用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园区产业关联度的提升。园区在制造业产业内部,以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互动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科技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1、依托园区现有的食品医药优势产业资源,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食品、医药产业作为园区传统优势产业,是园区内最成熟,产业链最完善的产业,统一、康师傅、哇哈哈、青岛啤酒、维奥、志远广和、明欣药业等在行业内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实力,园区应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不断完善食品医药产业生态链,大力引进工业检测、技术研发、中介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形成内生的新型产业生成模式。
2、进一步延伸信息产业链,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依托园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园区内已建成的成都SBI创业街、四川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HK@谷以及已规划的柳河信息产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载体,大力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3、加大装备制造业的整合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前园区已拥有南骏汽车、新大地汽车、安吉精密管业、森田消防、煌盛管业等一批优秀装备制造企业,是成都市规划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点之一,园区应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与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加快推动专门面向园区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入园发展。
五、加快科技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1)物流服务方面应加快整合现有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加大对大型、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园区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力度,引导企业更多地选择园区内的物流公司,推进园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金融服务方面应加快对金融扶持政策的完善力度,在现有正信担保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面向园区中小企业的、实力更强的担保企业,同时要加大对金融租赁、财务公司、会计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引进力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3)科技服务方面应进一步利用园区现有的大学资源,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开发力度,同时依托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已有研发机构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引进与园区制造企业直接相关的工业产品研发、工业技术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服务水平。
(4)培训服务方面应加大对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扶持和引进力度,可采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和企业间相互合作的多种方式设立培训机构,以进一步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
(5)信息服务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引进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等专业性服务机构,同时积极引入网络安全、网站设计等专门机构,大力提升企业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快捷性,为企业发展网上交易解除后顾之忧。
(6)商务服务方面一是应继续深化现有就业服务中心
的人才中介功能,建立和完善园区人才供需信息库,二是要尽快完善园区商业网点布局,引进一批专业的商务服务型企业,进一步提升园区商务服务配套功能。
2、加快打造服务于大成都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以建设中的中心商务区和柳河信息产业园为中心,建立专门为制造业服务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区,引入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为园区制造业服务的研发、法律、工程、融资、信息、咨询、物流和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化投资环境,以增加园区知识含量和产业竞争力,打造立足园区,辐射整个成都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
3、推动与周边区域的生产性服务错位发展。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臵于整个成都范围内将为园区开拓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园区应与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县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分工互动、错位发展,致力于打造大成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供应区域。重点应发展以下三个方面产业,一是发展制造型企业的区域性总部,依托园区内发达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将企业的区域性总部或职能性总部吸引过来,形成总部集聚中心。二是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金融服务和金融后台服务型企业,打造金融服务聚集区。三是发展信息服务业,依托现有载体引进植根性强、增长速度快的电子商务产业。通过与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县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打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群。
4、提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拉动作用。根据
成都市对温江的功能定位,以及园区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园区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制造业,因此园区要利用现有制造业,创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引进新制造业项目上应选择技术含量高、产业增长性强的行业领军性企业,最好能够引入研发设计等产前业务,这样不仅能为园区提供新的制造业资源,而且还可以帮助园区培育新的生产性服务增长点。
5、加快人才培养,建设服务业人才高地。加快人才培养,为园区企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服务产业,它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力资本投资。园区应加快培养区内生产制造企业急需的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人才,重点引进一批起到领军作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与园区内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为园区打造面向大成都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6、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按照《关于促进成都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成都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将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吸引500家海内外公司在成都建立服务外包企业,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面对成都市快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业务带来的机遇,园区应顺势而为,紧跟当前服务外包产
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园区重点应发展以下两类服务外包产业:一是IT服务外包。温江紧靠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高新西区,同时近年园区自身电子信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发展IT服务外包具有地域上和自身产业上的双重优势。二是生产服务外包。重点发展物流服务、商贸服务等生产服务外包领域,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制造业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园区生产性服务业。
7、尽快完善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资本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重点引进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强资源整合,组建服务业大集团和企业,争创服务业大品牌,使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调整用地结构,减少工业企业用地比重,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即逐步推动园区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向工业与服务业并重演变;集中各方力量,尽可能的解决园区内企业水电气讯等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难题;出台措施,采用资金资助、税收减免、信贷补助等手段,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金融、科技、商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之我见[最终版]
全省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规划期间,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此,就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如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粗浅意见:
一、准确把握内涵,充分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即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其内涵主要是指制造业的中间分离环节和上下游延伸链。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反作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的原理告诉我们,流通对于生产具有反作用力。如我市苏中批发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既带动北二环形成了市场群,同时在市场周围形成了一群木制品系列加工业。姜堰华东五金城的成功策划和发展,不仅造就了华东地区最大的“五金联合国”,而且催生了五金加工园区。再如常熟的服装市场,促进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海门绣品市场,带动周边乡镇形成了绣品加工的块状经济等等。我市专业市场的发展和外地的经验,充分说明了流通反作用于生产的重要性。
2、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聚合力。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要成功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跨越,必须找材料 到大 秘 书网.da mishu.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聚合力。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的发展,其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营销策划、技术开发、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分工协作,形成凝聚力,才能既大幅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极大地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水平。
3、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辐射力。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功能,因而具有很强的幅射力。如果我们把专业市场的建设定位以区域化为目标,就可以“买全国卖全国”;如果现代物流业以建立枢纽为目标,它将源源不断向外产生扩散力,不仅为本地的制造业服务,同样也对市外的制造业产生幅射和吸引。另外,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也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幅射的重要内容。
4、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催生新兴产业的生产力。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它具有与生产紧密相联的特征。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制造业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唯有将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剥离出来,形成一个循环的、完整的产业链。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在为制造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不断催生新的产业,这些产业不仅服务于制造业,而且对制造业有着较强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它同样在创造价值,并为提高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竞争力作贡献。
二、正视存在问题,真正形成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共识
我市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据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位置没有摆正,位次下移。当前,我市在经济发展中,仍有不少人单纯追求“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地位”,片面强调生产决定流通,忽视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重视制造业、轻视服务业而造成服务业位次下移。有的乡镇和部门把工业作为硬任务,把服务业作为软任务,致使当前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市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自身先天不足,承载力弱。我市现有的传统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绝大多数为生存而挣扎,无力承担为生产性服务的责任。全市为企业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服务的企业诊断、咨询评估、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市场调查等服务机构几乎为空白;法律、会计服务和行业协会发展不能适应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难以承载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任。
3、各自自成体系,严重脱节。我市的传统物流企业在“购进、销售、调拨、储存”方面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服务业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多数工业生产企业,同样在生产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也是“大而全”、“小而全”,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很高,效益降低。两者的严重脱节,既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又相互消耗体力,相互制约发展。
4、优势未能凸现,资源浪费。我市交通便捷,水路有长江岸线,铁路有火车站,高速公路境内有五处立交,但这些潜在优势,我们至今没有充分发挥。苏中批发城的发展壮大,已经带动了市区建材、装璜、家具、摩托、小商品等专业市场群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充分运用优势,形成市场组合群,催生加工产业方面,尚需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大力度,促进发展。还有我市工业企业的化工、机械、纺织业等特色优势的凸现也不理想,在充分利用特色建设化工物流园区、钢材、纺织市场等方面均没有研究,各自为战,形成浪费,资源的配套服务苍白无力。
三、采取扎实措施,切实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以构建发展布局为先导,认真编制生产性服务业规划。要高起点编制我市“十一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子规划,形成“一带”、“三区”的服务业格局。“一带”:建设沿江基础产业集聚带,重点布局和发展港口物流、大件产品的公路物流,规划发展化工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三区”:一是依托城区规划建设商务服务区,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务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二是依托城区北二环路、黄桥镇以及根思立交、河失立交、广陵立交、泰兴火车站等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大型产品交易市场、仓储式超市和大宗物资物流基地;三是依托开泰黄三大园区、乡镇特色工业集聚区和企业主题园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创业等服务项目,形成技术服务密集区。同时,要根据“一带”、“三区”规划格局,编制项目向外推介,建立项目库策划营销,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力求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实现大的突破。
2、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要“抓手”,从培育物流市场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入手,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园区承载”的发展模式。一是大力培植物流企业。要整合现有交通、运输、码头等资源,选择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牵头组建股份制公司,同时吸引各种成份的仓储运输企业成为会员,实行会员制运作。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组建物流配送中心。二是依托特色工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市有2件中国名牌,13件省级著名品牌,化工、机械、纺织、食品、医药产业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因此,要创造条件将物流业分离出来进行整合,催生钢材市场、纺织市场、粮食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通过剥离,各自形成或联合组建为企业配套的物流企业,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也可以建立物流园区。我市经济开发区的化工产业已成特色,应当尽快启动建立化工物流园区。三是借用市场优势催生现代物流业。要尽快确立培育专业市场、催生现代物流业的思路。以苏中批发城为龙头,整合所有城区专业市场资源,一个招牌对外,形成组合式专业市场群,走向组合式现代物流园区,并在这个园区周围催生与专业市场相配套的加工园区。四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交通运输物流业、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3、以制定相关政策为手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议市政府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方面给予与工业企业同等的待遇,在税费征缴方面享受优惠扶持。尽快恢复建立和规范使用我市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大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充分发挥党校、电大、职校的作用,培养急需人才。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
4、以构建组织体系为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目前,省、泰州市均已恢复建立了服务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议我市也要在市和乡镇两级恢复建立。市一级要成立服务业领导小组,建立办公室,落实人员和经费,明确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以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切实推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协调、有序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案
区政府: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与服务的行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形成中心城区新特色的需要,是小城区做大贡献的需要,也是我区实现从“服务立区”到“服务强区”转变的必由之路。从市场需求、硬件设施、环境氛围等方面看,我区已具
备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条件。从江东的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大力发展以知识和信息密集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有利于优质税源的培育,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加快我区都市经济的发展。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政协三届九次常委会议经过专题协商讨论,就发展我区生产性服务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发展方向
(一)要制定发展规划。建议结合“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对《宁波市江东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进行修订,完善有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好江东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是围绕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结合东部新城开发建设规划和“中提升”战略的有关定位,注重与相关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设置企业进驻要求,突出效益产出导向。
(二)要明确发展目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适应并要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前宁波市的制造业正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旺盛,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需求。为此,建议到“十一五”末,我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超过50%,占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接近海曙区的水平。
(三)要确立发展定位。一是我区生产性服务业要服务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宁波市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能源、钢铁、修造船等临港大工业布局的背景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保障。江东作为宁波市的核心城区要立足宁波的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为宁波市企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服务。二是我区生产性服务业要服务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目前,长三角地区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70%以上,许多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产业集群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产业转型迫在眉睫,需要尽快培育研发、设计创意、信息传输、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我区要因势利导,着眼于为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服务,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
(一)要重点发展和培育创意产业与科技信息服务业。一是以产品设计为重点,实现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宁波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和宁波书城建设为契机,引进各类创意机构,构建创意产品展示和交流平台,改革和完善创意设计产业投融资体制,加快发展创意产业。二是提高科技信息服务业技术水平。积极承接国家级高新区的功能辐射,大力引进大公司研发中心,引导外迁的骨干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江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区设立或共建公共创新服务机构。推进虚拟制造、系统集成和信息管理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发展以信息传输服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数字增值、系统集成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要巩固和提升物流业与会展业。一是加快集聚高端物流企业,打响“物流江东”品牌。充分借助国际航运中心和其周边各类高档商务载体的建设,积极发展航运交易、航运咨询、航运融资、海事法律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引进世界航运物流巨头,培育壮大本土物流企业。重点促进物流和周边制造业的联动,使我区成为与宁波—舟山港区相配套的航运商务中心。二是提升展会的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打造“东展西会”发展格局。推进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加快临时展、常年展展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各类高层次办展企业,充分发挥家博会、浙洽会等重点展会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积极扶持电子、通讯设备、家具、服装等专业会展品牌。吸引外商投资会展业,共同创办有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展会,提高江东展会的国际知名度。充分发挥喜来登和香格里拉等酒店高端会务资源的优势,提高大型会议的承办和服务能力。
(三)要做大金融、中介与国际贸易业。一是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抓住东部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三江汇金融街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吸引境内外各类大型金融机构到江东集聚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多种形式股权及风险创业投资机构进驻江东,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壮大证券投资基金,畅通非上市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争取组
建金融控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推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发展。三江汇金融街要以金融后台服务等辅助功能作为主导发展方向,着力发展贸易融资、信用担保、信贷等业务,稳步发展证券、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综合类、衍生类业务,并集聚与之相关的商业、文化娱乐、商务等配套功能。二是提高中介业专业化水平,提升中心城
区竞争优势。针对宁波市临港经济、制造业发达的特点,大力推进海事、海商、船务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业务发展,强化非诉讼业务,鼓励和指导企业参与商务谈判、收购、并购、合作、融资、专利、论证、产品检测等业务。大力发展决策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法律服务、经纪代理等机构,加快发展产品认证服务机构。完善提升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积极发展专业营销机构,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充分发挥载体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国际贸易。积极利用外资和民资共同参与,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平台建设和招商进程,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平台优势,拓展国际销售、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功能,积极吸纳周边乃至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加强与余姚、慈溪、鄞州等周边县(市)区的产业衔接,利用其服装、塑料、家电等产业的强大优势,合作在江东设立产品销售中心,搭建交易平台。
(四)要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加强服务外包企业的集聚载体建设,重点培育以信息技术外包、航运物流外包、创意产业和专业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企业集聚楼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增强产业组织、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接单能力。推动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工商企业将非核心服务业外包,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抓好载体建设,实现统筹发展
(一)推进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要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配套的商务商业设施建设,加大对国际金融服务与咨询业巨头的招商力度,培育金融业务和信息平台汇集、金融资本集散、区域金融创新等功能,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抓住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运营契机,加大标志性商务办公楼和酒店式公寓建设的力度,推动海关、海事、边检、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部门入驻联合办公。
(二)积极参与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建设。要充分利用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地域优势、市区共建的资源优势,因势利导,积极有为,使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成为我区的强势产业,力争在2010年完成设计街区主体建筑的建设,争取在5年内集聚以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动漫、数字游戏等软件设计为主体的百家工业设计创意机构、千名工业设计创意人才,初步形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和生产智力产品为特征的设计之都、创意人才积聚地、自主知识产权的密集地,为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能级提升发挥独特作用。
(三)进一步利用好楼宇等载体功能。波特曼国际高端航运中心要在加快集聚世界航运业前20强企业的基础上,吸引其他境内外知名航运物流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集聚,成为全市国际高端航运物流企业的集聚洼地。区科创中心要加快科技信息类企业孵化壮大,努力建成国家级孵化器,促进全区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全面提速。信息产业园信息平台要充分发挥浙江信电、成功多媒体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信息产业园楼宇功能的完善和提升,有效集聚科技信息企业和机构。宁舟工业小区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有关楼宇、道路和其他配套工程,鼓励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同时在五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要为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
四、落实工作举措,营造发展氛围
(一)要以招商推进发展。一是强化总部经济招商。要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在我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发挥总部经济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引领功能。二是强化产业招商。要着力开展对上、中游航运物流企业招商,积极引进国际航运品牌企业;依托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着力推动世界模具协会宁波研发中心、诺基亚公司设计中心机构等进驻;加大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延伸金融产业链。三是强化楼宇招商。要紧紧抓住资金、信息、管理、营销和研发等要素向江东集聚的态势,着力引进能量大、效益好、辐射强的企业,提升楼宇企业的规模能级;注重产业链的配套集聚,打造特色商务楼宇。
(二)要以政策支撑发展。一是参照执行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审批设立“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二是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抓紧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跨领域的服务联盟,研究制定本行业行为规范和自律规则,建立健全业务流程、服务内容、市场价格和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四是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认定体系,组织认定一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和重点跟踪扶持。五是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投融资保障体系,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设立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主导的不同性质的基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金融保险行业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有效支持。六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强化知识产权中心登记、展示、发布、保护、策划、交易、服务等功能。
(三)要以人才推动发展。一是着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企业家,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储备库。二是进一步发挥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周边高校资源的作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紧缺人才的教育实践。三是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力争使我区成为全市和长三角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交流中心和集聚中心。
(四)要以联动促进发展。一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都市工业联动发展。要构建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制,通过积极构建信用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专业分工、信息和知识共享,提升互动优势,完善信用机制,促进企业间的良性合作关系;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互动模式,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群,提供更好的专业性服务,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竞争力,促进两者互动深化。二是做好市、区联动文章。要加强与市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协调关系,争取支持,为我服务。
(五)要以责任落实保障发展。与都市经济其他门类的发展一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责任分工来落实规划、落实政策、落实项目、落实服务。建议建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各主要经济部门和街道参与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科学分解有关工作任务,细化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资助计划。政府各部门、行业协会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做好相应的管理服务工作,真正实现一个主要领导、一个指导文件、一批相关部门和一套产业政策的“四个一”工作体系。
第四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及其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综述,并从不同角度重点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交互作用;机理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部门,其发达程度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尤其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体,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2014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之路。在此背景下,深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发展的内在机理,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1概述
1.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消费性服务业相对应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称其为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Serv-ice)。Machlup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即知识产出的产业[1];Hubbard&Nutter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涵盖广告咨询、法律、会计与审计、研发、建筑服务等面向生产者的服务活动[2;Coffey认为,广义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公司与组织的运用中被用作普通性消费的功能性服务[3];对外经贸大学课题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与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多环节,如物流、研发、金融保险及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4]。以上学者大多从生产性服务业指向的对象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此外,也有学者从中间需求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Goodman&Steadman根据美国2000年投入产出表,将服务业中间需求率高于60%的部门界定为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低于40%的部门界定为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将40%~60%之间的部门界定为混合服务业[5];尚于力、申玉铭和邱灵利用1997-2002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将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行业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讯服务、批发零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计算机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服务[6]。国内外学者虽未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在其内涵及外延界定上存在共通点,即多从生产性服务业指向的对象、活动内容(如Hubbard&Nutter等)或中间需求、内在属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如Goodman&Steadman、尚于力等),运输仓储、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法律会计、市场销售等管理咨询活动均被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综合各学者及各经济体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及外延的阐述,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即主要面向消费者以外的生产企业、并直接或间接为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需求的产业部门,包括流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五大类。
1.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发展
相关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有四种不同观点:供给推动论、需求引导论、交互发展论和融合发展论。供给推动论认为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生产率及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前者的发达程度决定后者的发达程度;需求引导论认为制造业为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需求基础,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支持;融合发展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出现融合趋势。交互发展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Francois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7];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以中国1997-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且后者对前者的拉动作用大于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8];高觉民、李晓慧从产业视角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型,认为二者互相推动彼此发展,且前者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均呈现互动发展关系[9];焦爱丽根据我国31省市2003-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模型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每上升1%,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上升15.51%,两者正相关[10];陈光和张超基于我国不同省市或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对二者相关指标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交互发展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变动指标与制造业升级系数存在协整关系和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11]。现有文献多从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对二者作用的内在机理的研究尚待深入,因此,本文从以下视角对二者交互作用的机理进行简要说明。
2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2.1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首先,服务收入成为制造业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制造业产品中的服务含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并因此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服务化水平。从典型制造企业来看,国外大型制造企业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已成为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如2011年宝马、GE、施乐公司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51.16%和53%,IBM服务收入占比为82.1%,与2005年的51.9%年相比增长了108.42%[12]。其次,制造业服务化在就业方面表现突出。一方面,制造业内从事服务活动的劳动者占较大比重,2002年,OECD13个国家中约有40%的制造企业员工从事与服务相关的岗位,如科技人员、会计师、律师、管理人员或其他服务岗位[13];另一方面,制造业内从事服务活动的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对从事制造业服务活动的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也使得企业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2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制造业的资源配置
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节能降耗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生产性服务业是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制造业节能降耗的一大动力。企业生产设备的改进、生产工艺的优化(如ERP、能源管理系统等)加强了对能源消耗的监测预警,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推动产业向低消耗、高利用率方向发展。2014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指出,信息业较发达的北上广、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的工业应用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份,这些省份的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发达,信息技术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力度较大,支撑本地企业节能降耗的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低;而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信息产业弱省,应用效益指数较低,信息技术支撑企业节能降耗的能力普遍不足[14]。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及科研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内含的人力、技术及知识资本能够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2.3生产性服务业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利用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及交易成本。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效应会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分工的深化,制造业内部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逐渐外部化并最终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并能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其规模会随着制造业外部化的需求的增加而扩大,最终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这相较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来说,会大大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产品的市场配置中起到简化交易方式的作用,从而降低制造业服务产品的交易成本。例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业、交通、通信等流通服务业通过建立市场网络,在集中固定的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搭建桥梁,将时空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扩大了交易网络的延伸范围和市场规模,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实现了交易成本的节约[15];再如,在市场经济制度日益规范和复杂的环境下,会计、法律、税务等逐渐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专业化的发展有效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交易的执行成本[16],如安永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FESCO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
3制造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1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
分工深化下制造业生产环节的外部化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市场和需求基础。在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考虑,会越来越多的将生产环节中的低附加值部分如研发设计等生产经营环节外包出去,“内部化”的“非市场活动”逐渐变为“外部化”的“市场活动”。此时,随着制造业企业对外剥离的非核心业务环节的增多,其对外部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即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便会产生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和坚实的市场基础。此外,制造业的发展会对服务外包的种类和数量产生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不断完善服务类型以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高质量,这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自1995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加值的绝对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9%左右。根据对我国2002-2010年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得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中间投入率在0.26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有较强的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性在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即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支撑主要是通过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等细分行业实现的。
3.2信息技术加速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工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深化、产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现代制造业转变,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活动,其服务对象是提供终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进而有效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并能改变传统的物流渠道以提高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如广告和银行业的现代化程度;此外,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衍生出新的服务领域,如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其产生大量需求,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交易性大大增加[17]。其次,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升级进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带来远程教育和医疗的国际化,为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提供一个中立和可靠的数码平台,并能够实现产业集群的区域内迁移和合理的产业分布。此外,信息技术及相应的通讯、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正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的支撑平台,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物流运输等行业对区域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依存度越来越明显。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有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小结
在理论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具有累积性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内生性过程,两者因相互需求进一步推动彼此的交互发展和升级,其交互作用过程即彼此发展和升级的互动过程[18]。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促进其转型升级;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大量需求,并对服务质量要求渐高,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的同时也直接促进其发展,两者如此循环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双向互动、高度关联的正反馈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1):16-19,25.
[2]HUBBARDPKB,NUTTERDS.Servicesectoremploy-mentinmerseyside[J].Geoforum,1982,13(3):209-235.
[3]COFFEYWJ.TheGeographiesofProducerServices[J].Ur-banGeography,2000,21(2):170-183.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式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4.
[5]GOODMANB,STEADMANR.Services:businessdemandrivalsconsumerdemandindrivingjobgrowth[J].MonthlyLaborReview,2002,125(4):3.
[6]尚于力,申玉铭,邱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其行业分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87-94.
[7]FRANCOISJ.Tradeinproducerservicesandreturnsduetospecializationundermonopolisticcompetition[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1990,23(1):109-124.
[8]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65-74.
[9]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10]焦爱丽.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4(17):123-124.
[11]陈光,张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2):18-24.
[12]于清笈,董伟龙.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R].北京:德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4.
[13]郭怀英.制造业服务化:国际趋势及其启示[J].全球化,2013(9):100-108,128.
[1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R].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5.
[15]沈家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量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54.
[16]邓丽姝.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J].经济论坛,2010(2):209-211.
[17]祝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2):108-109,205.
[18]郭怀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与升级[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6.
第五篇: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业倍增发展
乘势而上、狠抓落实
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业倍增发展
马明龙
2006年6月20日
同志们,当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快服务业发展,既是我们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增强持久竞争力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也是推进园区新十年发展、落实“两个率先”目标的一项全局性任务。今天我们召开园区服务业现场会,目的就是为了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进一步推动园区服务业加速发展。工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等会儿,市委副书记、园区工委书记王金华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就当前园区服务业发展情况及下阶段工作部署作个报告。
上半年园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预计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同比增长22.6%,占GDP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达25.1%;服务业企业缴纳各类税收约18亿元,其中营业税5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超过6.7万人,上半年新增近1万人;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比达55%。园区服务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注重规划定位,突出发展特色。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区镇联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以苏州东部新城建设与市域CBD开发为契机,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前瞻性、创新性地做好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央商务区详细规划方案业已完成,湖西区将着力培育金融、保险、贸易、法律、会计、咨询等现代服务行业,湖东区将着力发展成为商业街区、文化产业街区和国际会展街区。其中,商业设施空间布局及商业发展的各项专业规划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其规划定位就是着力构建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国际化新城区相适应、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服务业体系,努力形成与古城区及周边地区错位发展、双赢互补的产业格局。
二、强化招商龙头,集聚优质项目。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择商选资理念,积极抢抓服务业扩大开放和CEPA商机,用工业招商的干劲狠抓服务业招商,全力开展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外引外、以商引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大型专业展览、专业论坛的机会,借力使劲、借台唱戏,尽最大努力收集项目源,提高项目转化率。预计上半年新增服务业项目近700个,其中包括星展银行苏州分行、周大福珠宝金行、沃尔玛购物广场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项目,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服务支撑。
三、加快载体建设,健全功能平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推进”的原则,注重运用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杠杆作用,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服务业投资。预计上半年服务业投入将达87亿元,约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55%,环金鸡湖和阳澄湖岛等重点商业设施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国际科技园四期、科技文化艺术等大型生产性服务载体建设进展顺利,左岸商业街、湖滨新天地、现代休闲广场等各类消费性服务设施相继开业,中新科技城、时代广场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工,这些项目建设完成后,园区将新增服务业载体270万平米,为园区服务业的全面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完善服务配套,营造优良氛围。坚持“阳光与月光经济并举”的方针,加强造节、造会、造势宣传策划。上半年,园区依托三体会、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积极带动人气商气集聚,并创新性地借鉴美国拉斯维加斯等地夜间灯光工程的艺术手法,加快李公堤等环金鸡湖重点地段及沿路、沿湖灯光景观工程建设,新落成的城市广场大型主题激光音乐喷泉日均吸引游客超过万人,高峰流量超过5万人次。同时,大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独墅湖桥
隧工程、东环路改造工程相继启动,北环快速公路也将延伸至园区境内与312国道、227省道进行对接。这些畅通工程完工后,园区与古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将更为便利,园区服务业的辐射半径也会更大。同时,园区导入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逐步增设中、英、日等国际语言导向标识,加强区内商贸、住宿、餐饮、娱乐、交通、停车等服务资源间的协调配合,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性化服务水准,努力促进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加速向园区集聚。
五、加强政策扶持,优化亲商环境。重点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的工作机制。管委会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随着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权的下放,园区外资商业企业审批周期大大缩短,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同时,积极落实省、市、园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争取税费优惠、落实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等新规定,并积极争取上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5园区共有十家次企业获上级引导资金615万元,2006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园区还设立了每年5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一季度已发放了1817万元,对区内重点企业给予重奖重扶。此外,园区海关、地税、工商、招商、科技、人事等部门也在物流通关、市场准入、运营成本、服务外包、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营造了良好的“亲商、富商、利商、安商、留商”环境。
同志们,园区服务业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园区服务业的倍增计划,对比兄弟开发区的巨大进步,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如:与区内完善基础设施相比,服务业对外辐射发展所需的外部交通畅通条件尚需改善;与初步制订的空间规划相比,服务业业态布局相对滞后;与快速推进的载体建设速度相比,服务业招商进度稍显脱节。此外,还存在服务业政策落实不到位、考核统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与克服。
面对园区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存在的问题,下半年我们一定要把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能超则超、能快则快,确保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并超额完成:即全年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9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区GDP比重再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5.5万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服务业新增注册外资3亿美元,每平方公里服务业增加值产出6390万元,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2000人。为此,园区下一阶段将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做好服务业规划与建设推进工作,加快展现新城区形象。要以前瞻性眼光和科学化态度,进一步抓好服务业的规划建设工作。一是明确目标定位。围绕“把园区建设成为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市域商务商业区和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的服务业基地”的目标定位,招商、经发、科技等部门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服务业的规划定位,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与上海、与古城区错位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园区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优势,在中央商务区和其他专业服务区内大力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金融、物流、会展、专业服务以及科教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优化和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同时,利用毗邻上海市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配套于上海金融业、地区总部的数据中心、呼叫中心、人力资源外包、第三方物流等服务外包业务,努力形成园区服务业自身发展的新特色与新亮点。二是健全目标考核体系。按照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发展经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必需适应并超前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与其占GDP比重达18%左右的标准相比,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目前统计口径尚不足5%。请招商、经发、统计部门认真研究,对园区现有服务业指标考核体系进一步细化,尽量细分到各行业,不算统帐,分析薄弱行业,引导服务业平衡发展。同时,积极配合上级统计部门,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获取准确的数据资料,更真实地反映服务业发展现状。三是做好规划衔接,依据全市“十一五”
发展规划和服务业发展规划,在《园区2005-2010年服务业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规划、经发、社会事业等部门要和相关专业机构紧密配合,编制好金融、物流、科教、商贸、旅游等专项规划。要以建成全市金融中心区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全金融服务业;以内陆型保税港区申报与建设为契机,加快功能叠加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扩大物流中心的业务辐射范围;以国际科技园、独墅湖高教区为主要载体,形成园区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坚持“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的方针,加快环金鸡湖商圈和阳澄湖岛休闲度假区建设,加快构建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国际化新城区相适应、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都市商业网点布局体系,尽快提高园区商贸旅游业的配套能力和辐射能力。四是统筹业态布局,要遵从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意研究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城市产业的联动性和城市消费的便捷性,按照“突出重点、把握节奏、互动推进”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园区十大重点服务业领域有序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服务业载体的功能引导作用,认真研究周边市场需求,明确自身经营业态,相互之间注意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特色。五是加快载体建设,切实把握好螃蟹节、国庆节、电博会、第八次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等重大时间节点,进一步加大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中新科技城、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金鸡湖大酒店、时代广场、李公堤、重元寺等一批重大实事工程的推进力度,要本着“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实施、高速度推进,力求建成更多的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向中新两国领导人、向全市人民献礼。
2、继续做好招商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招商效率。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一要健全沟通机制,招商、规划、经发、社会事业、城管以及各大载体建设单位要密切配合,定期召开例会,相互沟通施工情况、招商进度、租金成本以及招商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以招商为龙头,从一切有利于招商、有利于企业发展出发,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大胆探索,不断做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层次。二要用好招商载体,载体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要切实按照各专业规划的要求,结合不同需求,统筹协调安排,防止招商项目的同质化倾向。为此,载体建设单位要与招商部门做好衔接,互相配合,努力为园区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三要善于借助外力,通过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充分借助各种外界资源,加快构建起全新的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全球化的招商网络。四要优化招商力量,与制造业招商相比,服务业招商所涉及的业态更多、领域更宽、规律更复杂,需要我们投入比制造业招商更大的精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切实加强对服务业新知识的学习,注重整合各相关部门与单位的招商资源,按照自身特点明确不同重点,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发挥所长,提高成效。
3、继续改善服务业对外辐射条件,不断扩大服务业的服务半径。重点采取三项举措:一要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快速对接。积极配合苏州市尽快完成园区与周边区域交通对接方案,主动做好园区段轻轨项目规划与前期准备,加快启动新机场路等道路对接工程,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吸引更多人流、物流、商流,为流量经济的活跃繁荣创造必要条件。各部门要精心组织,进一步加大东环路改造工程、独墅湖隧道工程、区内道路改造工程的指挥组织协调力度,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速度第一,尽早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快速对接。二要精心策划面向国内外的宣传活动。商贸旅游部门要积极利用螃蟹节、旅游节、啤酒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在国内外组织各种推介活动,宣传造势、培育品牌、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同时,重点解决好就餐、娱乐、休闲、住宿等配套服务问题,使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从过路客变成过夜客,甚至成为回头客。三是要帮助企业对外承接业务。一般来说,专业配送、第三方物流、国际会展、科研教育、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最小辐射范围也要超过1千平方公里,仅靠园区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在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高等教育园区、中央商务区等载体的服务功能的同时,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在国内外设立专门机构和渠道,组建专业队伍,推介、推广园区的服务业企业,将园区的服务业推向更大更远的市场。
4、继续做好政策争取和引导,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降低园区服务业准入门槛。目前,园区的外资和民资服务业比重仍然偏小,从注册资本来看,国资约占76%,外资、民资仅占24%。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以及市工商局、园区工商局出台相关文件大大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的有利时机,在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导向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以更合理的租金、更低的门槛、更优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民资、外资进入园区服务业领域,使园区服务业百花齐放、健康发展,鼓励国资在适当的时候逐步退出竞争性和成熟型的服务业领域。二是争取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园区的服务业企业除了享受国家、省、市已经公布的服务业政策外,没有其他更优惠的特殊政策,特别是在企业赋税率、税收减免期限、外汇进出、货物进出口、地区总部认定等方面,园区与上海市及浦东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请经发、科技部门研究如何发挥中新合作优势,争取将园区列为国家支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特殊区域。三是争取更有力的资金引导。要努力与上级部门做好沟通联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进一步做好资金的对上争取工作,尤其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每年发放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促使其尽早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5、继续抓好服务业人才保障工作,提供强大智力保证。针对当前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制约情况,要加快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才,催生一批服务业创业人才,聚拢一批服务业管理人才。一是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引进知名猎头公司与中高端人才中介机构,发挥校园招聘、异地招聘、海外招聘活动的作用,加快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科学的人才指数体系和人才测评体系。尤其是对酒店管理、写字楼管理、商铺管理等特殊行业,不仅要考虑引进单个优秀人才,还要考虑引进管理团队,以提高整个组织的专业水准,缩短磨合过程。二是健全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载体,广泛建立与国内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支持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职业上岗培训、脱产专业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鼓励企业实施员工在岗培训,从而形成多层次、多专业的人才供应机制,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三是营造创业环境,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开展调研,研究服务业领域优秀人才的成功原因,了解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和背景,以及园区如何营造相同的环境,引进该类人才应该注意什么,全区上下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为优秀服务业人才创业提供合适的氛围,为园区发展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6、继续弘扬园区亲商服务的优良传统,深入强化后道服务。要认真对待“人员增多、效率降低”和“亲商服务有弱化趋势”等潜在问题,继续保持和发扬园区的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一是要继续做好上门走访工作。没有接触就不能真正发现问题。招商、经发、社会事业等部门要主动做好上门走访工作,和服务业企业面对面,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掌握企业未来前景、发现企业存在问题、洞悉行业发展动向。进一步加大对新情况、新矛盾的沟通协调力度,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困难,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服务业工作的基础。二是要提供更周到的政策说明。招商、经发、社会事业部门要切实做好政策的说明解释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新政策的沟通协调力度,及时帮助企业熟悉新政策、研究新问题、提出新举措,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现有各项政策权限,引导企业早日发展壮大。同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积极对上争取新政策、新功能,不断加大对企业全方位的主动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要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发展。要引导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规范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调节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对企业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也可以逐渐
转移给行业协会。经发部门要牵头组织各行业重点企业,成立若干行业协会,邀请专业机构参与研究、出台符合园区自身特点的服务业行业标准体系,对区内服务行业进行指导、规范,从而提高园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同志们,园区已进入“十一五”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大、肩负的责任更重。会后,请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本次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制造业先进、服务业发达、开放度高、创新力强、适合人居创业、社会和谐的现代苏州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