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07: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的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

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的意见

桂政发〔2010〕8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为加快推进我区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对城市新区的带动作用和城市新区对产业园区的保障作用,提升城市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园区的竞争力,推动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3号)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新区建设相结合,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项目集聚和发展,力争“一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有大发展”。到2015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产业园区,形成规划科学、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管理规范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快、财政贡献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基地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二、主要任务

(一)认真制定、完善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引导新区与产业园区有序开发。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规划要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的整体性和科学合理性,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强化产业园区的主体功能,增强城市新区对产业落户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大城市新区对产业园区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推进和扶持力度。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要明确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类型。加快服务配套设施不全的产业园区的规划调整和实施步伐,根据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设施,逐步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区。对已明确的重点产业园区,各相关地方在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统一纳入规划,统筹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城市新区道路、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按照“统筹发展、集约增长、适度超前”的思路,把产业园区的要素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新区整体统筹考虑,保证每年有足够的园区用地用于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城市新区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尽快启动建设城市快速交通、轨道交通等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间的快速通道。加快城市新区科教文卫体以及商业居住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新区的功能和产业园区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加快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各市、县在安排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时,要优先考虑在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成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确保保障性住房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建设,并优先安排产业园区的中低收入的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诚信计生户和其他中低收入的产业工人入住,配套相关的设施,尽快形成产业工人就近集中居住,带动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人气集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要积极探索以划拨的方式取得土地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鼓励远离城市的园区探索建设工业社区,按工业用地的标准供地。

(四)提升城市新区品牌效应,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城市新区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新区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特色强的高新技术型项目落户。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骨干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落户知名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园区发展战略和定位,培育和形成园区特色,增强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逐步形成产业国际化、集群化、高端化。以城市新区的品牌效应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园区独特的企业文化推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三、重点推动中心城市新区建设与发展

(一)南宁市。加快五象新区建设。要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一是通过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美术馆、铜鼓博物馆三个重大公益项目建设,采取“一馆带一街”的组团布局模式,分别带动金融街、文化街、民族风情街建设;二是加快总部基地项目建设,发展总部经济;三是以保税物流中心为重点,建设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四是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五是建设广西体育城等。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总部基地和南宁新的城市中心。

(二)柳州市。加快发展柳东新区。通过整合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整车生产区、汽配生产区、生活配套区、中心商务办公区、汽车职教区、第三方物流区等园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将柳东新区打造为立足广西、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集汽车制造、贸易、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汽车城。

(三)桂林市。建设临桂新区。按照“离开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总体部署,形成产业发达、文明和谐、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临桂新区要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特别是要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将食、住、行、娱、购、会展商务等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临桂新区的发展。依托两江国际机场建设物流园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航空产业等主导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级制造业不断积聚,推进机械、汽配、橡胶、医药、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升级换代,进一步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龙头作用,带动主城外围四塘、苏桥、两江等组团的发展,将临桂新区建设成山水文化、历史传承、生态环保和国际化元素突出的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居住、旅游、创业投资的现代化桂林西部主城。同时,做好会仙湿地生态保护、开发、利用与临桂新区建设相联动,使会仙湿地成为桂林新的重要风景旅游区。

(四)梧州市。按照“改造河东旧城,建设红岭新区,开发南岸片区”的思路,重点发展梧州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工业区、赤水湾区等工业集中区,打造红岭、南岸城市新区。梧州工业园区以中恒制药、神冠胶原蛋白肠衣公司为龙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积极引入生物制药、食品、新材料、光电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为梧州市工业卫星城。苍梧工业区积极引进有色金属、冶炼、林化、医药等产业,尽快形成规模。红岭、南岸新区以玫瑰湖、苍海项目建设为依托,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建设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体育中心、梧州高中新校区等公共设施,尽快形成集商住、商贸为一体的休闲区。

(五)北海市。重点建设海湾新城、铁山港工业区和涠洲岛旅游区。海湾新城组团建设以北海电子产业园为龙头,继续加大北海市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加工制造业,拉动连接合浦县城向南发展,初步构建集商贸、居住、休闲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新城区;同时启动冯家江新区的建设,发展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教育、艺术、会展、体育运动、旅游区开发等综合功能,为城市新中心的形成打好基础。以铁山港工业区为平台,加快石化产业园、冶金产业园、物流园、船舶修造基地和林浆纸产业建设,完善配套生活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把铁山港工业区建设成为港、区、城一体化的新城区。涠洲岛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形成集海洋文化、休闲运动、海岛养生、南珠文化、主题娱乐、海岛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六)防城港市。着力打造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国际旅游胜地。加快企沙钢铁冶金基地和行政中心新区建设。以钢铁基地建设吸引重型机械、能源、粮油加工、修造船及其他配套或关联产业聚集,加快建设园区道路、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尽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企沙半岛新区。建设沙潭江核心区,重点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码头运输、东港粮油加工区、大西南临港工业园等建设。

(七)钦州市。重点建设滨海新城。加快推动新区道路设施和功能性项目的建设。以茅尾海旅游配套设施项目为核心,启动辣椒槌组团;依托主城区,以商务区为核心,启动白石湖组团;依托科教园区,以院校建设为核心,启动沙井岛组团。通过筛选一批关键性项目作为起步区重点项目建设,引领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发展完善商贸金融、会展、居住、文化体育、科研教育、休闲旅游等综合性功能,逐步将滨海新城打造成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的核心城区。

(八)贵港市。重点发展城北新区。依托新的行政中心带动高质量的居住区建设,形成市级的商业服务中心。把城北新区建成集贵港市行政中心和地区性金融、商贸、文娱、教育科研、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区。

(九)玉林市。加快玉东新区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建设成为玉林新兴产业的聚集地、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创业宜居的城市综合新城区。加快推进玉柴新区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为重点,建设成为世界级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及汽车配件基地、全国乃至全球柴油机研发、生产、检测动力城,城市工业经济和人居环境同步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龙潭新区,建设成为新型临港产业基地、综合物流保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次中心;加快铁山港东岸码头的规划建设,完善玉林连接北部湾城市公路和产业园的路网,使龙潭新区成为创业新城和玉林经济发展新一极。

(十)百色市。建设龙景、六塘、迎龙三个新区。把龙景新区建设成百色市行政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带动居住社区的建设;六塘片区以铝深加工工业与研发基地的建设为主,迎龙片区以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为启动,带动商业批发与物流中心的建设,三个片区建设相辅相成,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

(十一)贺州市。结合电子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推动太白湖新区发展。产业园引进先进的铝电子产业和其他高科技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太白湖新区以太白湖公园、市文化中心、农民回建安置房、限价房建设等项目为带动,建设以市级文化休闲、旅游服务、商业金融服务和行政办公功能为主,集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区。

(十二)河池市。按照“东西延伸、中间改造”的城市发展架构,重点加快城西新区、凌霄片区以及东部的百旺—肯旺片区,拓展城北片区建设。配套好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社会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和完善城市路网和其他交通设施,重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加快五圩工业集中区、东江工业区规划建设,适时、分期组织城区周边污染企业搬迁。推进“一江两岸”景观改造,改善城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格局和自然景观。

(十三)来宾市。加快城北新区建设。要加强凤凰工业园、华侨投资区南区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和周边城市产业辐射的功能,扩大城北新区规模,加快建设区域性工业基地、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富有浓郁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十四)崇左市。尽快推动城南新区建设。城南新区要通过加快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科教产业园区和城市工业区建设,开发和保护石景林公园、龙峡山森林公园,加快水口湖左江城区段的整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城市功能,使城南新区成为崇左市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集金融、教育、商贸、文娱、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用地保障政策。

1.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新区、产业园区倾斜。各市、县(市)在分解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可对产业园区实行计划单列。列入自治区重点工程的产业园区重大工业项目用地,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在分解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用海年度计划时统筹考虑,纳入所在市计划。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自治区“14+4”产业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规划的,依法优先予以调整。

2.提高新区、产业园区用地效率。新区、产业园区征用耕地不能在所在县(市区)、市实现占补平衡的,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后,可在本市或全区范围内实行异地占补平衡。产业园区方面,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对建成面积已达到审核面积80%以上的现有产业园区,可依法申请扩大园区。企业可采用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建设用地,降低企业一次性投入成本。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应督促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条件的项目及企业应退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内用地用途不得随意改变。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和联营联办各类企业。

3.加强新区、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管理。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项目的土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对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企业等产品成长性好的企业,可在规定的年限内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要简化报批手续,及时审批进区建设项目用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促进新区、产业园区集约使用土地。鼓励产业园区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园区内住宅、办公楼等非生产性建筑和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进入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生产,以节约利用土地。对投资强度大、厂房设计在三层以上的工业建设项目,优先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减收或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禁止企业随意圈占土地,企业用地规模必须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用地定额指标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对超过定额的用地,予以相应核减。

(二)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1.各市财政每年视其财力情况逐年增加投入新区建设和园区发展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区、产业园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技改贴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考核奖励等。

2.建立和健全新区、产业园区的自我发展机制,增强造血功能。在新区、园区收取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收入,优先用于新区、园区的土地开发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因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搬迁入园的工业企业,在其原有用地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由政府依法收回土地并按规定处置,所形成的政府土地收益可部分用于支持搬迁企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建设。

(三)完善信贷支持政策。

1.建立银行与新区、产业园区经常性的协商联系机制。定期向金融部门推介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争取信贷支持。协调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运用政策性资金支持新区、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推广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方式,解决新区、园区发展资金困难问题。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

2.积极争取和利用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援助资金,用于产业园区的发展。自治区支持工业企业、乡镇企业的资金要重点向产业园区内企业倾斜。有条件的园区应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企业扶持发展基金,为入园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各级政府可向新区、产业园区无偿划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资源代替直接资金拨付。鼓励新区、产业园区成立投资开发公司,具体运作筹集基金;支持新区、产业园区提供公共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和专业公司参与新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鼓励各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根据新区、产业园区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负债比例、偿还能力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银行、新区(园区)、企业”三方封闭运行的土地质押、资产抵押等灵活多样的信贷办法。加快建立担保体系,缓解新区、产业园区部分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5.通过政府出资、对外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融资性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民营担保公司。鼓励有条件的新区、产业园区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新区、产业园区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纳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完善创业投资进入、运作和退出机制。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或短期融资券,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积极推广BOT、PPP(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投资进行基础设施)、BT(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型融资方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放宽新区、产业园区企业准入政策。

凡进入已经自治区、市批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业园区,且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产业园区产业导向的投资项目,除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必须前置审批、核准外,均可直接办理备案手续。对进入开发区、产业园区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以上,或注册资本达到50万元以上从事科研、咨询服务行业的企业,可申请直冠“广西”名称;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企业、年出口额达到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持有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的企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企业、产品属高科技的企业,以及国有科研机构,申请直冠“广西”名称不受注册资本限制。

(五)实行优惠的人才政策。

1.新区、产业园区内企业、科研机构引进急需的高级人才,除享受自治区现有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外,新区、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或管委会可以自行制定更加优惠的办法。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引进机制、评聘机制、流动机制。

2.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和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为新区、产业园区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新区、产业园区创业。

3.对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新区、产业园区主管部门给予职称评定;对技能劳动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组织人事部门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加强对新区、产业园区干部的培养,并纳入干部交流范围。

4.积极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新区、产业园区工作,并由市、县级相关部门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建立绿色通道为其配偶工作安排和子女就学创造条件。鼓励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到新区、园区创业,各类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应积极支持他们在新区、产业园区创业。各新区、产业园区要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用工计划,根据园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符合条件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六)健全创新和激励政策。

1.创新运作机制。支持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在行政职能、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行政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2.制定新区、产业园区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全区十佳新区奖”、“全区十佳产业园区奖”,根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出口创汇、安置就业、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年度考核优秀的新区、产业园区予以通报表彰。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分别享有市、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行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为新区、产业园区引进社会资金和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由新区、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或管委会按自治区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城市 发展 意见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市农委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蔬菜产业,充分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思路

加快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提高蔬菜基地生产能力。以发展名优特色蔬菜生产为重点,大力培育地方区域品牌,积极发展蔬菜精深加工,提高蔬菜产业附加值。突出抓好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创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45万亩左右,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30万亩以上,精细菜比例达到70%,良种覆盖率达到96%,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培育蔬菜加工产业集群,新增蔬菜加工能力30万吨以

上。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学布局“菜篮子”基地。按照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调控保障有力、档期供应均衡的要求,科学布局“菜篮子”基地,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发展,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的提档升级,建立稳定的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保障“菜篮子”

产品有效供给。

1.设施蔬菜基地。采取“线、面”结合方式,在我市蔬菜产业带区域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一是在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双流县建设一定数量的蔬菜种子、种苗生产繁育智能温室;二是在新都区、彭州市、崇州市、双流县、郫县建设一批标准钢架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三是在其他蔬菜主产区域建设一批由专合组织、家庭农庄和农户投资的简易大棚(含中小棚)蔬菜生产基地。

2.特色蔬菜基地。在彭州市、金堂县、崇州市、都江堰市、青白江区、大邑县、邛崃市、双流县、郫县,重点发展莴笋、大蒜、芹菜、韭黄、辣椒、榨菜、大白菜、萝卜等特色优势蔬菜,建设一批特色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

3.规模蔬菜基地。在彭州市、郫县、双流县、新津县、新都区、温江区和龙泉驿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不断完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促进蔬菜基地提档升级。

4.区域合作基地。进一步强化与德阳、眉山、资阳、攀枝花、阿坝、凉山等市(州)的区域合作,建设若干个经过申报、认证和授牌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其中,在阿坝州主要建设白菜类秋淡补充基地,在凉山州、攀枝花市主要建设茄果类春淡补充基地,在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主要建设都市蔬菜和加工蔬菜补充基地。

(二)进一步做强蔬菜产业高端。充分发挥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发展高端蔬菜产业。加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抓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和工厂化制种、育苗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蔬菜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物联网,着力拓展终端市场;突出莴笋、大蒜、芹菜、韭黄、辣椒、榨菜、大白菜、萝卜等成都优势特色蔬菜主导品种,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三)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企业与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生产模式,发展蔬菜初加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推进“专超对接”,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与零售商之间稳定直接的购销关系,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四)积极打造知名蔬菜品牌。帮助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庄等积极申报品牌,适时举办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提高成都蔬菜产品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牧马山二荆条辣椒”、“唐元韭黄”、“成都蒜苔”、“新都泡菜”、“广乐泡菜”、“杜二哥泡菜”等品牌优势,合力打造“天府”蔬菜品牌,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

(五)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一是强化蔬菜就地分级、净菜加工以及包装等处理能力建设,提高蔬菜精细化加工率,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强蔬菜冷链体系建设,在蔬菜基地就近建设气调库,延长蔬菜供应时段;三是在巩固我市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加工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脱水蔬菜等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拉动产业发展。

(六)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在全面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蔬菜产业高端的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发展。配套完善市场、基地检测网络,强化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继续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蔬菜从“田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机制和质量追溯体系。

四、扶持政策

(一)支持科技创新。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重点对蔬菜生产、蔬菜加工及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科研和推广项目给予支持。同时,市科技部门对蔬菜产业科研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支持。

(二)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对建设10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的业主,区(市)县政府优先安排土地综合整治等涉农项目,完善田、水、路等基地基础设施。对新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业主,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按政策给

予一次性补贴或奖励。

(三)鼓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投资建设蔬菜良种秧苗繁育供应中心。对业主建立智能化、工厂化蔬菜良种秧苗繁育供应中心,育苗面积在10亩以上、连续两年亩均产销蔬菜商品苗在30万苗以上的,市财政给予业主每亩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支持蔬菜专合组织实施统一育苗。对实行统一育苗且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市财政按照其购买蔬菜良种价格的10%的比例给予补贴;对引进的外来高科技企业,建立蔬菜育种、制种和工厂化育苗基地且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给予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市农发投公司按相关政策给予项目担保、委托贷款或生产性融资支持。

(四)支持设施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对业主建设100亩以上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区(市)县政府优先安排土地综合整治等涉农项目,支持完善田、水、路等基地基础设施;对业主建设2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在大棚正式投产后,由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给予

业主每亩2000元一次性补贴。

(五)支持蔬菜销售企业做大做强。对与基地农户直接对接从事蔬菜销售的企业(或专合组织),从事蔬菜分级、贮藏、保鲜、净菜加工以及包装等且实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比照市级农业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市农发投公司给予项目担保或委托贷款,并予以贷款利息50%的贴息支持;对在中心城区设立直销网络的,优先办理蔬菜运输车入城准入证。

(六)支持创建知名品牌。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按我市品牌发展政策给予一次性补贴。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5年。

《关于加快推进伏季水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农委

为将我市龙泉山脉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伏季水果产业带,做大做强我市伏季水果产业,并兼顾龙泉山脉生态屏障建设,现就加快推进伏季水果产业发展提出如

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

以龙泉山脉区域的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双流县四区县(以下简称四区县)为核心,重点发展枇杷、桃、早熟梨和鲜食葡萄四大优势特色水果。积极开展伏季水果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比例和果品质量。加快配套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促进生产技术全面升级。支持果品流通及加工产业的发展,延长伏季水果产业链。着力改善龙泉山脉生态环境,依托伏季水果产业基地,发展观光旅游经济,促进一三产业互

动,提高伏季水果产业的综合效益。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龙泉驿区、双流县各新发展葡萄1万亩,青白江区新发展桃1万亩,金堂县新发展桃3万亩;建设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出口备案、有机和绿色认证基地5万亩;打造总面积1.8万亩的9个标准化核心示范片,辐射带动龙泉山脉68万亩优质伏季水果产业带建

设。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布局合理、水土保持良好、品种搭配适度、生态旅游提升的要求,2009年内高质量完成《成都市伏季水果产业规划》,四区县要结合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做好当地伏季水果产业规划。新发展区要避开林地,林地中已种植的伏季水果应逐

步退出林地或实施水土保持改造。

(二)强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土地规模流转、股份合作经营等方式,新建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伏季水果种植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按照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欧洲农业良好标准和出口备案认证标准建设标准化基地。

(三)加大新品种培育推广力度。依托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在龙泉驿区建设桃品种资源圃,在双流县建设枇杷品种资源圃,筛选适宜我市发展的品种,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提高我市伏季水果的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推广果树间套作。结合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开展立体栽培,在果园行间套种耐阴植物和豆科等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果园的景观效果。2009年,四区县要各

建一个果树间套作示范片。

(五)推进一三产业互动。结合伏季水果产业基地建设,配套发展特色农庄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四区县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1-2个产业互动的亮点。

(六)打造地域品牌。借助各类平台,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龙泉水蜜桃”、“双流枇杷”、“成都早熟梨”、“龙泉巨峰葡萄”等产品的知名度,重点推介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四区县要逐步统一鲜果包装和标识,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水果营销企业的合作,整体提升我市伏季水果形象。

(七)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加大对水果储藏保鲜和深加工的扶持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水果销售及加工龙头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延长水果销售期,提高水果加工转化能力,增加水

果产业附加值。

四、扶持政策

(一)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新建5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桃、枇杷、早熟梨、葡萄标准化基地,市、区(市)县政府将在配套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予以扶持。对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出口备案、有机和绿色认证的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新建标准化基地,由政府支农政策性资金给予50元/亩的奖励。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基地建设项目优先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等融资扶持。

(二)支持新品种资源圃建设。对伏季水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给

予科技立项支持。

(三)支持建立标准化核心示范片。对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市、区县政府除了在配套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扶持外,政府支农政策性资金将给予每个核心

示范片10万元的奖励。

(四)支持打造龙泉山脉生态产业带。对参与果树间套作种植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及农户,凡符合贷款条件的,将优先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或贷款贴息等扶持。

(五)支持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鼓励四区县统一伏季水果果品包装、标识,提高采后分级包装水平,市农发投公司对参与贴牌生产的龙头企业给予补贴,市商物投公司对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予以支持。

(六)鼓励发展伏季水果精深加工。将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落户伏季水果加工项目纳入市级农业重点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委托贷款、担保贷款、贷款

贴息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立项等支持。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

重点产业和区域分布

(一)粮油产业

水稻:主要在邛崃、蒲江、大邑、崇州、彭州、都江堰、金堂、新津等近远郊区(市)县建设优质水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示范基地;主要在彭州、崇州、新都、郫县等区(市)县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打造全省杂交水稻制种中心。

“双低”油菜:主要在温江、崇州、双流、新津、大邑、邛崃、蒲江等近远郊区(市)县发展“双低”油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制种基地;在温江区建设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油菜科技研发平台。

主要在上述区域发展国标一、二、三级精制、免淘、袋装优质米系列产品和以优质米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加工,稻谷的综合利用加工,“双低”油菜籽色拉油、精制调和油系列产品

加工,以及红薯、马铃薯深加工。

(二)畜禽产业

生猪:在近远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市)县建设成都市优质生猪生产出口基地;主要在大邑、邛崃、双流等县(市)建设纯外血优良种猪繁育基地。以邛崃、蒲江、大邑、崇州等县(市)为中心,建立生猪精深加工和猪鬃、猪皮、猪血、肠衣等副产物加工产业集群,打

造“川猪”屠宰加工出口基地。

小家禽畜:主要在双流、新津、崇州、彭州、郫县、青白江等区(市)县建设肉鸡生产基地;在双流、彭州、邛崃、崇州、新津、蒲江、大邑等县(市)建设水禽生产基地;在大邑、双流、彭州、新都、金堂等区(市)县建设禽蛋生产基地;主要在新津、蒲江、大邑等县建立兔养殖基地。主要在崇州、大邑、新津、新都、彭州、双流等区(市)县建设小家禽畜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全省小家禽畜种源基地。主要在崇州、新津、双流、彭州、大邑等县(市)发展禽肉、禽蛋、兔肉精深加工和羽绒、兔皮等副产物加工。

牛羊:主要在金堂、邛崃等县(市)发展奶源基地,在远郊区丘陵山区发展肉牛、肉羊

生产基地。

(三)蔬菜(食用菌)产业

蔬菜:主要在双流、彭州、郫县、新都、新津等区(市)县建设常年性、高标准的城市蔬菜基地;在彭州、都江堰、蒲江、郫县、金堂等区(市)县建设优质外销蔬菜基地;在龙门山脉、龙泉山脉一带发展反季节蔬菜基地;在邛崃、崇州、蒲江、大邑等县(市)建设秋淡蔬菜生产基地;在龙泉山脉丘陵地区建设二荆条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彭州、温江等区(市)建设优质大蒜基地;在大邑、龙泉驿、青白江等县(区)建设标准化榨菜基地。主要在新都、都江堰、郫县、大邑、龙泉驿等区(市)县发展泡菜、脱水蔬菜、速冻菜、蔬菜汁和蔬菜休闲系列食品等精深加工和蔬菜储藏、保鲜;在彭州、龙泉驿、双流等区(市)县建

设蔬菜现代营销体系。

食用菌:主要以金堂县为核心,建设木腐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以大邑县为核心,建设草腐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在郫县、双流等地建设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打造西部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

(四)花卉产业

主要在锦江、温江、郫县等县(区)发展鲜切花、盆花、观叶植物,在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区(市)县发展绿化苗木和川派盆景,在彭州等区(市)县发展兰花、牡丹等特色花卉。主要在锦江、温江等地建设花卉苗木现代营销体系。

(五)水果产业

柑桔:主要在龙泉山丘陵地区的金堂、新津和蒲江的五面山、长丘山地区建设优质柑桔

生产基地。

猕猴桃:主要在龙门山脉的都江堰、邛崃、彭州、蒲江等县(市)建设优质猕猴桃生产

基地。

伏季水果:主要在龙泉驿、双流、青白江、金堂等县(区)建设水蜜桃、枇杷、早熟梨

等伏季水果生产基地。

冬草莓:主要在双流县建设冬草莓生产基地。

主要在龙泉驿、双流、金堂等地发展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水果的精深加工,采后处理及贮藏保鲜,以及水果现代营销体系。

(六)茶桑产业

茶叶:主要在龙门山、长秋山一带的蒲江、邛崃、都江堰、崇州、大邑等县(市)的丘陵山区建立名优茶叶出口基地和特色茶叶基地;以蒲江县、邛崃市为中心,发展名优茶加工和茶叶副产物提取产业;以蒲江县、都江堰市为中心,打造茶叶观光旅游、茶文化和茶叶交

易基地。

蚕桑:主要在金堂、邛崃、大邑等县(市)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蚕桑基地,发展蚕丝精

深加工和副产物提取产业。

(七)水产产业

主要在都江堰、彭州、大邑、邛崃等县(市)建设冷水鱼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在新津、双流、崇州、蒲江等县(市)建设名优水产品基地;主要在双流、新津、都江堰、邛崃、大邑等县(市)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与出口养殖基地;主要在新津、龙泉驿、双流、成华等县(区)建设水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在彭州市建设鲟鱼及鱼籽酱加工基地;以成华、温江、郫县等县(区)为依托建设都市休闲观光渔业产业带。

(八)林竹、中药材产业

林竹:主要在邛崃、大邑、彭州、崇州、蒲江、双流、金堂、青白江等区(市)县发展工业原料林基地,在邛崃、大邑、崇州、蒲江等县(市)发展材用竹基地,主要在双流、都

江堰、崇州等县(市)发展笋用竹基地。

中药材:主要在彭州、都江堰、大邑、崇州等县(市)发展川芎、郁金、黄连、黄柏等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和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川芎加工和有效成分提取,开发郁金

产品等。

(九)农产品加工业

主要在近远郊区(市)县发展以本市生产的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改,引进利用先进加工技术和先进加工机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重点镇工业点集中,逐步形成企业集群集约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村企合作”,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加工专业农产品原料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品牌。

(十)农产品物流业

主要在龙泉驿区、双流县建立成都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近远郊区(市)县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域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依托主要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商务平

台。

(十一)生物质产业

主要在金堂、双流、崇州、大邑、邛崃、彭州、温江、新都等区(市)县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菌渣、植物残体、畜禽粪便等废弃物为原料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生物质产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十二)休闲观光农业

主要在城郊区发展以花卉、果树种植和城市生态屏障体系建设等为载体,集观光、劳动实践、趣味活动为一体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在近远郊平原地区发展以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等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主要在丘陵山区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优质特色茶叶、水果基地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

投资扶持政策

(一)鼓励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1、对带动农户参与,按照《成都市标准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及相关农业标准新建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制种、良种繁育基地,根据业主申请,可执行成委办〔2005〕37号文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奖励政策,或对业主投入基地内道路、水利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部分给予30%-40%的补助。

2、对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投资总额的10%-30%予以参股扶持(撤股时间合同约定,下同),属于设施农业的项目,除可予以参股扶持外,另予以基地建设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担保、委托、贴息均不超过三年,担保、委托后不再贴息,下同)。

3、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专合组织新建规模化标准化的基地,除予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部分的补助外,可视规模,另予以总投资40%以内3-5年期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扶持,对林竹产业基地期限可延长至8年。

(二)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1、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本地劳动力占使用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常年使用本市生产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下同)技术改造、扩大投资的项目,一年内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土地,下同)在1000万元以上,属自筹资金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2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贷款的,视项目情况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对市上规划培育的全省同行业最大规模龙头企业和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的项目,可根据业主意愿按20%-30%予以参股扶持,或优先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贴息;内被确立为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的,优先予以参股扶持、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贴息。

2、对企业有自营出口权,内出口本市农产品额达到500万美元的,有技改扩建项目,按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的项目对待;内出口本市农产品额在100万美元以上,对其出口检验检疫费用的50%予以补助。

3、对在上述重点产业和区域新投资农产品加工,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高科技型、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属自筹资金投资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自有资金投入部分的10%-2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贷款的,视项目情况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内被确立为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的,优先予以参股扶持或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贴息。

4、对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且亩平投资强度达到8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用地,由区(市)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规划的要求优先解决;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用地,由市国土资源局优先解决用地指标。

5、农业产业化项目从建成投产起,按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前3年可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技改项目形式全额予以扶持,后2年可减半予以扶持。

6、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含省级)按国家有关税收政策予以所得税优惠,可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或科技开发专用资金,作为对企业和基地生产风险的补偿;市级以上(含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生的经营性损失,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在税前列支。

(三)鼓励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

1、对市上确定重点支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项目,按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的2%-5%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

2、对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执行前述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投资扶持政策。

3、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加工利用等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项目,按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的项目对待。

(四)鼓励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

1、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尝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属自筹资金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2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贷款的,视项目情况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2、对从事农产品运销、连锁经营以及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流通业态企业,年销售农产品收入达1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本市农产品占70%以上,予以部分或全额贷款贴息或予以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委托贷款。

3、对具备条件的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开展农商对接项目,给予1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扶持。

(五)鼓励企业重组整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1、对企业通过新投入资金,以收购、参股、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重组、整合组建企业集团的,根据业主意愿,视项目情况,可按项目投资总额的20%-3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要贷款的,优先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2、对同行业企业通过重组、联合或确立共同品牌,组建企业集团的,可按常年所需农产品收购资金的30%-50%予以有偿资金扶持;有投资新项目的,根据业主意愿,视项目情况,可按项目投资总额的20%-30%予以参股扶持;需要贷款的,优先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3、对按照政府的规划和引导组建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企业,经双方商定,可由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注入资金进行直接投资。

(六)鼓励科技创新

1、对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与科研院校合作,自主创新和专利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的项目,根据业主意愿,视项目情况,可按实际投资额的30%-50%予以参股扶持;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并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可按项目投资额的20%-50%予以补助。

2、对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中,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予以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费用30%-50%的补助。

(七)扶持品牌创建

1、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证明商标”、“地理标识产品”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3万元、4万元、4万元。

2、对我市大宗农产品的品牌和加工制品品牌(加工企业常年使用本市生产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在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上进行连续广告宣传的,经核定后予以10%-20%的广告费用补助。

(八)鼓励发展生物质产业

对新建生物质产业企业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项目,属自筹资金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3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贷款的,视项目情况予以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九)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对依托农业生产(含水产、林竹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一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根据业主意愿,可视项目情况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十)扶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对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投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视项目情况,按固定资产投入部分的20%-40%予以补助。

(十一)市上将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保险费补贴、农业再保险等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篇: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者:投资商贸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8-12-2

5近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又在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新型工业化、抓园区就是抓核心增长极的理念,从落实“一化三基”战略、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产业园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加快我市产业园区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就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当前突出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全市省级开发园区的发展现状

2003年国家对开发园区清理整顿和规范后,我市保留9个省级开发园区,总核定规划面积25.34平方公里。到2008年6月底止,共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51.95 亿元,累计开发面积2138公顷,占整个核定规划面积的84.44%;入园企业992家,其中工业企业289家,占整个企业个数的29.1%;安排就业6.36万人。表一:郴州市开发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全市开发园区努力克服年初冰雪灾害的不利影响,积极组织灾后恢复重建,招商引资和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9月,开发园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个,实际到位外资10188万美元,同比增长45%,占全市到位外资比重的24.5%;实施内联合作项目78个,实际到位资金19.7亿元,增长14.5%,占全市总数的21.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5.3%;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1.5亿元,增长21.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8%;完成高新技术产值40亿元,增长43.7%,占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的40.1%;出口创汇7032万美元,增长49.9%,占全市比重为16.9%;上缴税金4亿元,增长1.2%,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2%;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23.8%,占全市比重的14.4%。

二、对我市开发园区发展情况的基本评价

1、取得的基本成效

(1)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初步显现。开发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基本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已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钻石钨、金贵等项目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得到了较快提升,近三年增长幅度均保持在25%左右,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20%左右。

(2)招商引资初见成效,项目建设逐年增多。近几年来,开发园区利用在政策、体制和承接平台等方

面的优势,吸引了大批项目入园投资办厂,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成效,实际利用外资额一直占三分之一强,先后建设的项目有:青岛啤酒、华录数码、三联机械、郴丰鞋业、众合铸业、三九制药、金箭焊料、台达电子等一大批产业项目。

(3)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值增长迅速。近年来,开发园区已由原来的以引进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以注重引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2008年9月底止,园区高新技术企业 42 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个数的26.3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 亿元,增长43.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40.1 %。

(4)城镇化带动作用较为明显。我市大部分开发园区都是紧临中心城区而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大部分开发园区与中心城区已成为了一体。郴州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滚动投入和开发,建设了五岭大道、万花路、旭辉路等城市主干道,并组织建设了五岭大市场、涌泉小区等商住场所,建成区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发展到8平方公里,促进了中心城市“南延”步伐。宜章、永兴、嘉禾等开发区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了整个白露塘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步伐。

(5)缓解就业压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开发园区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为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多。到2008年9月底,全市9个省级开发园区共吸纳直接就业人员63600多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的11.4%,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规模普遍不大,经济总量偏小,还未能真正成为全市产业项目建设的洼地、经济增长的高地。全市9个省级开发园区,不管是建设规模还是经济规模与沿海发达园区比都显得很小。市属的2个园区平均占地面积不到500公顷,县属开发园区平均面积只有220公顷。宜章、汝城、嘉禾等一些老开发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已无地可用。全市开发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及对财政的贡献率,多年来基本上没有质的飞跃,一直在10—20%之间徘徊,没有真正发挥开发园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

(2)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约集聚度不高。全市9个开发园区几乎都涉及了有色金属加工这一产业,主导产业定位不明显,产业雷同化现象较为普遍。各地以往为了项目建设、为了完成招商任务,采取的是“拣到篮子就是菜”的做法,甚至为了争同一个项目而竞相无原则放宽条件,以致于项目还未真正投产就背负了一大堆债务,导致招商质量不高,产业布局混乱,产业集聚度不高。据测算,全市开发园区产业集聚性为68.6%,较高的为有色产业园99.5%。其次是永兴、资兴和嘉禾,其他园区都比较低,宜章只有24.3%。

(3)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开发园区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开发区没有享有相应的综合经济管理权限,园区管委会形同“联络、协调、服务”机构,大小审批事宜均需找这个部门、求那个部门,没有彰显园区“机制灵活、工作高效”的特殊区域优势。

三、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全市开发园区的快速发展,增强产业发展集聚、经济增长龙头性作用,必须尽快构筑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园区工作。开发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是财源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城镇化的助推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工作,把其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省级开发园区所在的县(市、区)要成立专门的开发园区管理领导小组,县(市、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发改、经委、财政、国土、环保、商务、招商、建设、规划等部门,负责研究确定开发园区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统筹协调解决开发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强园区管理机构的班子建设,要把综合素质强有经济头脑,想做事能做事做得起事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园区领导班子,并通过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等形式配备好中层管理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要赋予园区管理机构充分的管理权限、保障其有高效工作的机制和基本条件。

(二)切实加强园区的科学规划,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园区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根据目前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科学编制好园区土地扩园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各园区所在的县(市、区)要理顺好与园区的财政体制,帮助园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务、咨询、法律、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体系建设;加速以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网络化办公、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管理、国际化交流于一体的信息化园区;加强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努力营造生产与生活、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三)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平台,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信息网络,积极利用政府门户网、红网、泛珠合作网、政府招商网等网络资源,及时发布项目信息。要加强与国外投资促进机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常性联系,互通项目和投资信息,交流招商引资经验,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和成效。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招商引资中介机构,并通过与国外中介机构,我国驻外机构、外国驻华机构的联系,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网络。要积极利用中博会、泛珠论坛、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平台,大力开发招商引资活动。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的要求,紧扣园区的主导产业做文章,形成全市一盘棋,避免园区之间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四)大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切实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要把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当作各级各部门发展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并作为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一是要优化政务环境。对开发园区呈报的审批项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优化服务意识,简化程序,缩短办理期限。二是要优化项目建设施工环境。要坚决杜绝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的现象发生。对园区施工环境恶劣整治不力的,应追究园区所在地政府相关人员的相应责任。三是要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到园区内企业进行检查、收费和罚款;确因工作需要进行检查的,应事先通知园区管委会,共同确定时间,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园区管委会。

(五)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郴州市开发园区发展考核实施办法》,切实加强对承接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管理服务水平、招商引资质量、经济效益状况、环境保持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市政府设立开发园区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发展好发展快的开发园区,在年终考核中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建设速度缓慢、入园企业较少、生产经营粗放、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园区,视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并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园区主要领导相应处分。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 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 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 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 “ 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两化”),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 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 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 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以加快推进为取向,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以协调联动为关键,加快建立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努力推动我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跨越。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3.5万元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5% , 非农就业比重达到 62% 左右,非农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9.8%,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万亿产业带、千亿产业园区和百亿企业,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建成10个左右100万人口特大城市,构建起以“ 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一批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300 个左右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1500个左右小城镇为基础, 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到2020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力争双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高度重视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 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 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和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切实抓好规划统筹,做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统筹安排。

——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 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 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 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有 利于“两化”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创新与“两化”互动发展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生态环保。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更加注重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两化”集约发展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落实低碳、循环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坚持民生为重。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既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结果中充分受益,又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受益。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科学定位、发挥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要避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盲目发展工业和扩大城镇规模。

三、着力优化发展布局

(四)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两化”互动。准确定位、充分论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并强化执行刚性。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的相互衔接,尤其要推进交通、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 探索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 体规划, 加快构建统筹推进“两化”的规划体系。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要统一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县城和规划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镇要按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抓好基 务对接。

(五)加强区域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把城市群发展规划与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 依托“四大城市群”和“五大经济区”,确定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形成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基地)互动发展的格局。

成都平原城市群。积极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挥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 步加快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建设和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步 伐,将成都平原城市群打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 的城市群。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生 物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成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汽车制 造、机车车辆、高端装备、清洁能源、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成德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太阳能、风能、半导体照明为代 表的成德眉雅新能源产业基地,以现代物流、工程总承包、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 金融服务、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为代 表的成德绵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乐一体化发展,建设川、滇、黔、渝接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打造西 部重要的大城市密集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建设沿 江产业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西部重要的天然气精细化工、新型煤化工和盐化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饮料食品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域。

川东北城市群。发展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建成集天然气化工、石化下游产业、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和物流配送基地为一体的城镇群,依托嘉陵江、渠江和重要交通干线,构建联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积极推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发展,加快轻纺、食品、建材 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及汽 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等机械加工业发展。

攀西城市群。加快以攀枝花—西昌为区域中心的金沙江流域、安宁河谷地区城镇发展,努力建成以攀西战略资源 创新开发试验区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城镇群。加强钒钛、稀土、铜、铅、锌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 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烟叶、热带作物等优势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川西北地区。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引导区域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有序发展 特色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农牧产品和藏 药产业化,大力扶持民族民间手工业。大力开发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积极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六)坚持工业化主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 做强工业实力的两大主攻方向,加快发展“7+3”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重要战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从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梳理拳头产品,注重品牌培育,以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壮大产业、做强企业、占领市场。注重发 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整合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大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七)推进“ 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要在“ 两化”互动发展中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 服务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科学确定县城、乡镇和新农村的空间布局。坚持统筹三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做强二三产业,尤其要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依托中心城镇或场镇辐射新村, 探索建设 “ 新农村综合体冶。

四、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

(八)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产业园区。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支持成都、绵阳、自贡、德阳、广安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加 快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加快推动园区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使产业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坚持“ 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冶和 “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要求,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模式,用好引导资金,推动扩区升位,实现集群发展。推进省内区域合作 发展,支持市(州)之间建立合作产业园区, 发展“飞地”园区,加强重要产业之间的协作和配套。构建 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依托中心城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内陆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

(九)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以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根据产业聚集区和人口居住区的需要,科学规划城市新区,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弥补现有城区功能缺陷,突破发展局限。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突出城镇发展特色,注重城镇风貌塑造和品位提升,推进产业文明与城市文化 相融发展,推行低碳建筑,建设绿色城市,把城市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及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

加快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 个“产业成都”,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新城区。依托德阳、绵阳、广元、攀枝花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以重大装备、数字视听、军民结合、钢铁钒钛等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区、宜宾五粮液工业集中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及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沱牌等名酒名镇打造,创建以酒产业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自贡、乐山、内江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以节能环保、光伏硅材料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资阳、遂宁城市新组团,创建以汽车、机车制造和现代物流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

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通信、物流、会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提升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等都市型农业。

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分区,把宜居放在首位,优先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并做到宜居、宜业、宜商的有机统一。主动适应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急剧扩张的新要求,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市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根据区域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道路、防洪排涝、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产业和城镇的保障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体系。

(十一)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功能性项目,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避难场所和生活应急供应系统,增强城市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加强小城镇和乡集镇的公益性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 向农村覆。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加大民生类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建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六、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十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 所(含租赁)的农村居 民,只要本人申请,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均可在当地申请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大中城市要根据实际承载能力,对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 所(含租赁)的农村居民放宽落户条件,尽力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对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实行“ 居住证”制度,持证人员根据条件 在居住地享受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各种公共服务,只要符合居住地转户条件的,根据本人申请转为城镇户口。

(十三)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在区域、城乡、产业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政府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分割,提高土地、水、电力、油气等资源在地区、产业间的集约利用程度。探索建立科学反映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 规模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

(十四)构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及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再分配,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积极落实资源税费改革政策,补偿资源开采区生态修复。大力探索水电、油气等资源地和使用地的利益互补机制,积极向国家争取资源本地留存比例,支持就地转化。

(十五)完善城镇及社区建设和管理机制。社会建设要与城市新区建设同步,合理设置城市辖区,完善市辖区管理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对条件成熟的郊县按照市辖区管理。对常住人口在 10 万人以上的县城可以赋予县级市的部分管理权限和职能,扩大小城镇 管理权限。创新县以下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将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县人民政府驻地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探索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的乡镇、重点镇(中心镇)管理改革, 实行街道办事处行政体制。调整乡镇、村组(社区)建制规模,积极稳妥推进撤乡建镇。创新城镇管理模 式和技术手段,完善社区基本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镇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以社区管理为平台,充实和整合基层力量,强化社区的 自治和服务功能,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

(十六)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建立与“两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让新进城人员享受与 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切实纠正和改变把旧城改造、征 地拆迁作为“生 财 之 道”的错误观念,原则上就地就近安置群众,解决好群众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同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让新进城人员有房可住。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征地拆迁安置房要纳入城市整体布局,合理确定需求规模,原则上与商品房统一规划,保证建设标准和质量,尤其要有利于新进城人员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和分散就业,使之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七、着力完善保障措施

(十七)提高土地供给保障水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优化产业和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向西部地区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占用荒地、沙地等未利用地指标,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用好用活土地存量,提高城市的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防止城市低密度蔓延和扩展。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优先保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要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城市新区的用地需求,保障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用地,确保农用地转用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鼓励合理利用未利用地,未利用地用于工业用地的出让金最低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至50%执行,适当降低开发园(区)建设的基准地价。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 统一市场建设。严格规范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因地制宜推进林权、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租赁、退出机制。推广基础设施节地模式,逐步细化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措施。

(十八)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统筹城乡的财政分配制度,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用好用活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支持的政策,加快国家级产业园区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投资,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建设。加大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没有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加快建立。加大财政对自主创业的支持,建立创业基金,为个人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紧缺高技能人才 培训的投入。各市(州)可在省政府规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内,制定相应的土地等级税额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积极落实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依法减按15%的 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符合条件的 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积极落实资源税改革政策,对原油、天然气等 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对其他资源适当提高税额,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对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以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对鼓励类服务行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合理确定城市供水价格,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加强对涉企收费项目的监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十九)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川设立区域总部或后台作业中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逐步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资本金注入、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和促进政策性担保机构跨区域整合等方式,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三农冶发展提供 担保业务。积极发展再担保机构。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银行、企业、担保机构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以及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联动促贷机制。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地方发展。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二十)完善投融资体系。管好用好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对新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设 立财务公司。积极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范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公司,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快市政公共事 业改革,完善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服务 标准,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推进市政公用 事业发展的价格机制,形成城镇建设、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逐步开放作业市场,建立健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政环卫设施、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及园林绿化基础设施管理与运营的市场运作机制。创新资金筹措、运作模式,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建设管理。

(二十一)强化要素保障。加快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开发,完善跨区域的重大电力输配设施,同步保障产业园区、城市新区的能源供应。积极争取国家直供电政策,争取 提高地方电力留存量,形成合理电价水平。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完善输气管网,积极争取地方用气指标,满足生产生活尤其是重点项目用气需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网络覆盖率和通信质量。

(二十二)强化环境支撑。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排放,为“两化”互动发展提供环境容量。加强城镇污染整治,防范环境风险,提高城镇品位,增强综合竞争力。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资源型企业按规定提 取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税前扣除。矿产资源所在地政府对企业提取的准备金按一定比例统筹使用,专项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和解决因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十三)大力选拔和培养人才。在领导班子配备中,注意选拔懂工业、懂城市建设、懂金融的人才,优化班子结构。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重点加强市场经济、工业、城市建设、投融资知识培训。加快培训一批城市规划师,尤其是紧缺的乡村规划师。采用团队引进、关键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短期工作、项目合作、兼职、技术承包、入股等方式,面向全国或全球积极引进一批“两化”建设的急需人才。重视企业家队伍和高端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 对贡献突出的要给予政治荣誉、社会地位和物质奖励。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由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人员专职负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干部配备上给予倾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冶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二十五)形成工作合力。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履行职责,细化工作措施, 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州)要成立“两化”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协调,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十六)强化督查考评。省纪委、省委组织部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体系,把“两化”互动发展成果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区)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测评体系,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中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等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两化冶互动发展的效果进行考 核测评, 确保”两化”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根据本意见精神,各地要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21日

主题词:经济社会发展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互动发展△

意见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2011年10月21日印

(共印370份)

第五篇: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业倍增发展

乘势而上、狠抓落实

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业倍增发展

马明龙

2006年6月20日

同志们,当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快服务业发展,既是我们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增强持久竞争力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也是推进园区新十年发展、落实“两个率先”目标的一项全局性任务。今天我们召开园区服务业现场会,目的就是为了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进一步推动园区服务业加速发展。工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等会儿,市委副书记、园区工委书记王金华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就当前园区服务业发展情况及下阶段工作部署作个报告。

上半年园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预计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同比增长22.6%,占GDP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达25.1%;服务业企业缴纳各类税收约18亿元,其中营业税5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超过6.7万人,上半年新增近1万人;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比达55%。园区服务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注重规划定位,突出发展特色。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区镇联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以苏州东部新城建设与市域CBD开发为契机,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前瞻性、创新性地做好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央商务区详细规划方案业已完成,湖西区将着力培育金融、保险、贸易、法律、会计、咨询等现代服务行业,湖东区将着力发展成为商业街区、文化产业街区和国际会展街区。其中,商业设施空间布局及商业发展的各项专业规划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其规划定位就是着力构建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国际化新城区相适应、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服务业体系,努力形成与古城区及周边地区错位发展、双赢互补的产业格局。

二、强化招商龙头,集聚优质项目。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择商选资理念,积极抢抓服务业扩大开放和CEPA商机,用工业招商的干劲狠抓服务业招商,全力开展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外引外、以商引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大型专业展览、专业论坛的机会,借力使劲、借台唱戏,尽最大努力收集项目源,提高项目转化率。预计上半年新增服务业项目近700个,其中包括星展银行苏州分行、周大福珠宝金行、沃尔玛购物广场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项目,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服务支撑。

三、加快载体建设,健全功能平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推进”的原则,注重运用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杠杆作用,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服务业投资。预计上半年服务业投入将达87亿元,约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55%,环金鸡湖和阳澄湖岛等重点商业设施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国际科技园四期、科技文化艺术等大型生产性服务载体建设进展顺利,左岸商业街、湖滨新天地、现代休闲广场等各类消费性服务设施相继开业,中新科技城、时代广场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工,这些项目建设完成后,园区将新增服务业载体270万平米,为园区服务业的全面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完善服务配套,营造优良氛围。坚持“阳光与月光经济并举”的方针,加强造节、造会、造势宣传策划。上半年,园区依托三体会、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积极带动人气商气集聚,并创新性地借鉴美国拉斯维加斯等地夜间灯光工程的艺术手法,加快李公堤等环金鸡湖重点地段及沿路、沿湖灯光景观工程建设,新落成的城市广场大型主题激光音乐喷泉日均吸引游客超过万人,高峰流量超过5万人次。同时,大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独墅湖桥

隧工程、东环路改造工程相继启动,北环快速公路也将延伸至园区境内与312国道、227省道进行对接。这些畅通工程完工后,园区与古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将更为便利,园区服务业的辐射半径也会更大。同时,园区导入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逐步增设中、英、日等国际语言导向标识,加强区内商贸、住宿、餐饮、娱乐、交通、停车等服务资源间的协调配合,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性化服务水准,努力促进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加速向园区集聚。

五、加强政策扶持,优化亲商环境。重点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的工作机制。管委会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随着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权的下放,园区外资商业企业审批周期大大缩短,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同时,积极落实省、市、园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争取税费优惠、落实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等新规定,并积极争取上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5园区共有十家次企业获上级引导资金615万元,2006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园区还设立了每年5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一季度已发放了1817万元,对区内重点企业给予重奖重扶。此外,园区海关、地税、工商、招商、科技、人事等部门也在物流通关、市场准入、运营成本、服务外包、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营造了良好的“亲商、富商、利商、安商、留商”环境。

同志们,园区服务业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园区服务业的倍增计划,对比兄弟开发区的巨大进步,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如:与区内完善基础设施相比,服务业对外辐射发展所需的外部交通畅通条件尚需改善;与初步制订的空间规划相比,服务业业态布局相对滞后;与快速推进的载体建设速度相比,服务业招商进度稍显脱节。此外,还存在服务业政策落实不到位、考核统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与克服。

面对园区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存在的问题,下半年我们一定要把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能超则超、能快则快,确保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并超额完成:即全年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9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区GDP比重再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5.5万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服务业新增注册外资3亿美元,每平方公里服务业增加值产出6390万元,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2000人。为此,园区下一阶段将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做好服务业规划与建设推进工作,加快展现新城区形象。要以前瞻性眼光和科学化态度,进一步抓好服务业的规划建设工作。一是明确目标定位。围绕“把园区建设成为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市域商务商业区和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的服务业基地”的目标定位,招商、经发、科技等部门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服务业的规划定位,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与上海、与古城区错位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园区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优势,在中央商务区和其他专业服务区内大力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金融、物流、会展、专业服务以及科教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优化和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同时,利用毗邻上海市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配套于上海金融业、地区总部的数据中心、呼叫中心、人力资源外包、第三方物流等服务外包业务,努力形成园区服务业自身发展的新特色与新亮点。二是健全目标考核体系。按照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发展经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必需适应并超前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与其占GDP比重达18%左右的标准相比,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目前统计口径尚不足5%。请招商、经发、统计部门认真研究,对园区现有服务业指标考核体系进一步细化,尽量细分到各行业,不算统帐,分析薄弱行业,引导服务业平衡发展。同时,积极配合上级统计部门,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获取准确的数据资料,更真实地反映服务业发展现状。三是做好规划衔接,依据全市“十一五”

发展规划和服务业发展规划,在《园区2005-2010年服务业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规划、经发、社会事业等部门要和相关专业机构紧密配合,编制好金融、物流、科教、商贸、旅游等专项规划。要以建成全市金融中心区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全金融服务业;以内陆型保税港区申报与建设为契机,加快功能叠加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扩大物流中心的业务辐射范围;以国际科技园、独墅湖高教区为主要载体,形成园区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坚持“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的方针,加快环金鸡湖商圈和阳澄湖岛休闲度假区建设,加快构建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国际化新城区相适应、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都市商业网点布局体系,尽快提高园区商贸旅游业的配套能力和辐射能力。四是统筹业态布局,要遵从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意研究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城市产业的联动性和城市消费的便捷性,按照“突出重点、把握节奏、互动推进”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园区十大重点服务业领域有序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服务业载体的功能引导作用,认真研究周边市场需求,明确自身经营业态,相互之间注意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特色。五是加快载体建设,切实把握好螃蟹节、国庆节、电博会、第八次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等重大时间节点,进一步加大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中新科技城、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金鸡湖大酒店、时代广场、李公堤、重元寺等一批重大实事工程的推进力度,要本着“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实施、高速度推进,力求建成更多的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向中新两国领导人、向全市人民献礼。

2、继续做好招商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招商效率。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一要健全沟通机制,招商、规划、经发、社会事业、城管以及各大载体建设单位要密切配合,定期召开例会,相互沟通施工情况、招商进度、租金成本以及招商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以招商为龙头,从一切有利于招商、有利于企业发展出发,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大胆探索,不断做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层次。二要用好招商载体,载体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要切实按照各专业规划的要求,结合不同需求,统筹协调安排,防止招商项目的同质化倾向。为此,载体建设单位要与招商部门做好衔接,互相配合,努力为园区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三要善于借助外力,通过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充分借助各种外界资源,加快构建起全新的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全球化的招商网络。四要优化招商力量,与制造业招商相比,服务业招商所涉及的业态更多、领域更宽、规律更复杂,需要我们投入比制造业招商更大的精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切实加强对服务业新知识的学习,注重整合各相关部门与单位的招商资源,按照自身特点明确不同重点,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发挥所长,提高成效。

3、继续改善服务业对外辐射条件,不断扩大服务业的服务半径。重点采取三项举措:一要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快速对接。积极配合苏州市尽快完成园区与周边区域交通对接方案,主动做好园区段轻轨项目规划与前期准备,加快启动新机场路等道路对接工程,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吸引更多人流、物流、商流,为流量经济的活跃繁荣创造必要条件。各部门要精心组织,进一步加大东环路改造工程、独墅湖隧道工程、区内道路改造工程的指挥组织协调力度,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速度第一,尽早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快速对接。二要精心策划面向国内外的宣传活动。商贸旅游部门要积极利用螃蟹节、旅游节、啤酒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在国内外组织各种推介活动,宣传造势、培育品牌、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同时,重点解决好就餐、娱乐、休闲、住宿等配套服务问题,使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从过路客变成过夜客,甚至成为回头客。三是要帮助企业对外承接业务。一般来说,专业配送、第三方物流、国际会展、科研教育、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最小辐射范围也要超过1千平方公里,仅靠园区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在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高等教育园区、中央商务区等载体的服务功能的同时,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在国内外设立专门机构和渠道,组建专业队伍,推介、推广园区的服务业企业,将园区的服务业推向更大更远的市场。

4、继续做好政策争取和引导,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降低园区服务业准入门槛。目前,园区的外资和民资服务业比重仍然偏小,从注册资本来看,国资约占76%,外资、民资仅占24%。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以及市工商局、园区工商局出台相关文件大大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的有利时机,在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导向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以更合理的租金、更低的门槛、更优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民资、外资进入园区服务业领域,使园区服务业百花齐放、健康发展,鼓励国资在适当的时候逐步退出竞争性和成熟型的服务业领域。二是争取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园区的服务业企业除了享受国家、省、市已经公布的服务业政策外,没有其他更优惠的特殊政策,特别是在企业赋税率、税收减免期限、外汇进出、货物进出口、地区总部认定等方面,园区与上海市及浦东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请经发、科技部门研究如何发挥中新合作优势,争取将园区列为国家支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特殊区域。三是争取更有力的资金引导。要努力与上级部门做好沟通联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进一步做好资金的对上争取工作,尤其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每年发放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促使其尽早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5、继续抓好服务业人才保障工作,提供强大智力保证。针对当前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制约情况,要加快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才,催生一批服务业创业人才,聚拢一批服务业管理人才。一是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引进知名猎头公司与中高端人才中介机构,发挥校园招聘、异地招聘、海外招聘活动的作用,加快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科学的人才指数体系和人才测评体系。尤其是对酒店管理、写字楼管理、商铺管理等特殊行业,不仅要考虑引进单个优秀人才,还要考虑引进管理团队,以提高整个组织的专业水准,缩短磨合过程。二是健全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载体,广泛建立与国内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支持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职业上岗培训、脱产专业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鼓励企业实施员工在岗培训,从而形成多层次、多专业的人才供应机制,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三是营造创业环境,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开展调研,研究服务业领域优秀人才的成功原因,了解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和背景,以及园区如何营造相同的环境,引进该类人才应该注意什么,全区上下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为优秀服务业人才创业提供合适的氛围,为园区发展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6、继续弘扬园区亲商服务的优良传统,深入强化后道服务。要认真对待“人员增多、效率降低”和“亲商服务有弱化趋势”等潜在问题,继续保持和发扬园区的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一是要继续做好上门走访工作。没有接触就不能真正发现问题。招商、经发、社会事业等部门要主动做好上门走访工作,和服务业企业面对面,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掌握企业未来前景、发现企业存在问题、洞悉行业发展动向。进一步加大对新情况、新矛盾的沟通协调力度,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困难,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服务业工作的基础。二是要提供更周到的政策说明。招商、经发、社会事业部门要切实做好政策的说明解释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新政策的沟通协调力度,及时帮助企业熟悉新政策、研究新问题、提出新举措,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现有各项政策权限,引导企业早日发展壮大。同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积极对上争取新政策、新功能,不断加大对企业全方位的主动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要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发展。要引导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规范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调节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对企业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也可以逐渐

转移给行业协会。经发部门要牵头组织各行业重点企业,成立若干行业协会,邀请专业机构参与研究、出台符合园区自身特点的服务业行业标准体系,对区内服务行业进行指导、规范,从而提高园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同志们,园区已进入“十一五”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大、肩负的责任更重。会后,请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本次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制造业先进、服务业发达、开放度高、创新力强、适合人居创业、社会和谐的现代苏州新天堂。

下载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升级,早日将我县产业园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定位明确、建设规模......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阜政办〔2007〕8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我市园区发展,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实现......

    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濮阳市统计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 实 施 意 见 (讨论稿)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区”统计工作的意见》(豫统文„2011‟64号),《河南省“十二......

    关于加快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分析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

    加快推进县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模版)

    加快推进县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 加快推进县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渭源县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了加快转变畜草产业发展方式,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

    关于加快金阳新区改革发展的意见

    贵阳市《关于加快金阳新区改革发展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结合金阳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现就加快金阳新区改革发展提出如......

    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旺委发„2012‟16号 中共旺苍县委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我县核桃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2011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

    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定稿)

    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