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浅谈“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内容摘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太多的包办,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则是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习作 自学—辅导式 教学模式
一、“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重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而要实现这种目标,首先,要形成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于是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
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把“学”放在教学过程里的中心位置,寓“导”于“学”,教学相长。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它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结合以上特点,我在小学高段的习作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探索、总结。糅合了情境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流派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了“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情境导入、自学反馈、精讲点拨、达标练习、反馈矫正。
1、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融入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学反馈
自学是该模式的核心程序和主要教学活动。自学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自学的过程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主动的过程。
正如皮亚杰所说,“学习必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思维首先通过对教材的感知,达到理解,继而进入由想象而产生的评价和创造阶段。教师如何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了解学习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注意并做好学生自学期间的巡视工作,去获得知识信息,达到课堂内的及时反馈。这一小
步是教师精讲的过渡与基础,是控制、调节教学步骤的有效途径,绝不能忽视。
巡视中,要注意对象和方法,不能无的放矢。可按照好、中、差三种类型,结合教材的重点,了解三至五人。一是了解学习速度,二是发现共性问题,三是进行个别化帮助。对优生要提出不同情况的设问,对差生的重点辅导,不能只注意思维的结论,而要了解其思维的过程。如果仅从文字表象的观察中轻率地下结论,往往会失去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学生也会因此而失去真正教育的机会。布卢姆认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一对一的关系是代价最大的帮助形式,在个别教学条件下,学生们能得到更多的强化和鼓励,而且,只要个别教学过程继续进行的话,学生就必须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因为差生学习的能力倾向低,在教师没有充裕时间讲解的情况下,自学中会感到一定的难度,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会大于优生,及时提供个别化的矫正与帮助能使每个学生学会未掌握的重点。学生如果“得到了客观与主观的认可,那么学生的自我观念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布卢姆语)
自学中,要强调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进行自学,把阅读、思考、操作统一起来,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渠道吸收知识,才易收到好的效果。
讨论与自学紧密相连,是自学的延伸,一般在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
通过讨论,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及时弥补漏缺、矫正误差、加速知识的同化。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能够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能从中得益时,小组研究程序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它使得每个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困难,并且通过不褒此贬彼的方法加以矫正。”
讨论可分小组讨论,学生质疑,师生总结三个步骤来完成。小组讨论初期,由于一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往往会出现聊天说闲话的情况。对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讨论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兴趣要大于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兴趣,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同一思维水平上产生的。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一些问题提得较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这样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精讲点拨
讲授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是在学生自学、讨论基础上的讲授,是对获取的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这个定义表明只有吸收信息、输出信息,没有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讲授的意义正在于此。讲
-5
四、本模式的适用范围
本模式适合小学高年级的习作教学。
五、实现条件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缺点是学生如果对自学内容不感兴趣,可能在课堂上一无所获;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教师非常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进行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
结合以上情况,所以实施本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以便进行很好的分组,这样自学和讨论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觉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学条件。
4、学生参与意识强,能积极动脑思考并大胆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
5、学生应具备自学、合作、探究的意识。
“自学—辅导式 ”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同样也是一种现代
社会必须的学习习惯。当学生的这种习惯养成了,不仅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对他的一生将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会立足于本模式的研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争取培养出更多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二版
2、《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智库·百科 http:dir.mbalib.com
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
第二篇:浅谈互助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互助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实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改变一道题目讲了多遍,还有学生不会,灌而不进、输而不入的问题,已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采取互助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互助式教学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和对话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通过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实现互助双赢。
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助式教学
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开展互助教学的先决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个性特点等把学生划分为四个类别: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然后按照优秀与一般、良好与较差搭配座位,两个人中成绩好点的就是师傅,成绩差点的就是学友。师徒搭配是实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前提。小组建立后,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先“导”,学生再“学”。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互助交流活动,如“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同桌听听”“同桌商量一下怎样估算出结果”;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如“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也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如“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哪一组来展示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要求小组成员有合作的意识,相互信赖,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
二、在互助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助式教学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新课的内容,学生互问互答,对概念、定理、方法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等环节,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题目,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就由老师讲解。这种转变,使后进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慢慢变得自信起来。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机会,使人人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满足和喜悦。
三、在互助式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互助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设计的总规划师,要为学生的集体学习和合作交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评定、总结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观点是否存有不足,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进行讨论和练习,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出现过分高涨的情况,或者讨论中出现“鸡蛋里挑骨头”等钻牛角尖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处理好与同伴、与集体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对小组成员进行点拨。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对于学生互动之后所生成的一些知识和问题,教师应有一个短而精的归纳,为学生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互助式教学的优势
1.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由教师主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而小组互助式教学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助教学模式把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探索发现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训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提供参与时机,提升综合素质
互助式教学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大大增强了学生表达、交流、展示、锻炼的欲望和多方面的能力。它营造了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互助合作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在个性上的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共同发展,因此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提高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互助式教学中,学生由原来的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学习,学习变成了群体性的探讨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原来的学习模式是单人单桌,许多问题都需要自行思考、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无人商量和研究,而互助式教学是若干学生联合在一起学习,合作性极强。学习时成员之间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对于相同的问题可以持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可以独树一帜,也可以另辟蹊径,因此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为木乃伊。”互助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师生力量的整合,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值得推广。
(责任编辑赵永玲)
第三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是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世界科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而提出的。进入21世纪,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区域性发展的极不平衡;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发展环境。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打破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探寻适合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不同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永远都存在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小学生也不例外。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个体间差异在学生中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密切的关系;个性差异的不同使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但同龄的学生身上总能找到他们共有的心理特征,如: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好奇心,渴望对未知事物了解和认识;他们都会因为听到褒奖而高兴好几天;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或一项任务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共性与差异,在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讨上以此为据。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要通过学习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就不能只一味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上几方面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成为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理论依据和前提。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阐述
探究式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 学观,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式和学生一味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由原来学生“使动”状态到“能动”状态的转变,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以实现由若干个问题的研究、分析和验证最终通过学生不断解答心中的疑惑,使新知融汇到旧有的知识结构中,充实学生认知、形成技能、提升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究——验证探究结论——练习、运用。教师以提问、找到特例或指出思维漏洞方式加深学生探究力度,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结论,最后将所理解的知识运用到练习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去。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不断深入。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或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第二,教师设问要清楚明确,要有导向性,不能因设问不精导致学生错误理解知识或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第三,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可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探究氛围。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学习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好地解决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符合学习认知规律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究——验证探究结论——练习、运用。这一操作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人在接受新事物时,先是由不了解而产生好奇,然后是对新事物有些初步的认识。当然这时的认识不会十分透彻,总是需要一个深入再学习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完全符合这种认知规律。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符合 2 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学生乐于在这种模式中学习。
符合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知识系统环环相扣(不论纵向还是横向知识线条清晰),要求考虑问题要缜密,且数学知识应用性较强。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学习知识,条理清楚,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协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能动的学习。数学学科特点也保证了探究范围的适度,有利于教师有效的发挥主导作用。
简约性
探究式教学模式简化了教学结构,以精练的语言、精练的引导、精练的应用来概括和表述教学过程。它使一节课的结构更加清晰,目的性更明确。小学生年龄小对复杂的事物或程序接受慢且效果不好,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简约的特点很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
开放性
虽然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固定的,而且十分严密,但其内容和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它不拘泥于某一种思考方法、解决形式、运用技巧,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开放的教学环境也为每名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可能。所以说探究式教学模式从指导思想到实际操作都是开放性的。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
下面以五年级数学“比例尺”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
一上课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今天要学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分组画教室黑板面的形状示意图,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教师为学生提供黑板的实际长和宽,并要求分组研讨画出示意图。经过几分钟的研讨合作学生完成了示意图,教师选出其中一部分在黑板上展示,并要求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制图的方 3 法。再由全班学生对这些图进行点评,同学们七嘴八舌评价起来,这时就会有学生说有的图画得不像。本课所学“比例尺”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接触并不多,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从学生天天都要见到的黑板入手,黑板对于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学生画示意图时自信满满,可画完一看又会发现许多毛病,从而产生一种急切的探究动机,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一节课的探究,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蕴涵所学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使他们情趣盎然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二)提出问题
由于全班学生对这些示意图进行点评发现许多图画的不准确,教师适时提问:“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问题产生了,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比例尺”。这时教师问学生“看到‘比例尺’这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想知道什么是比例尺?”“我想知道比例尺有什么用?”“比例尺的知识能帮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虽然现在课堂教学要求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通常还是被教师领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以往师带生的模式,从上课伊始就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有备而学,为解心中疑惑精神集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由师带生思考方式转向知识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式。这一环节虽然用时少,但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起点。
(三)学生探究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由于五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答案,学生边读边想,记下自己的疑问。作为探究式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中要加大力度,通过自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自己找到答 4 案的方法。
由于是新知学生自己探究总会有疑问或疏漏,然后小组讨论互相解答小组同伴的问题,有全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研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开展学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达到了在本课初始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生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通过自学、讨论、小组探究,学生对新知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学生面对实际问题,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再次实践(给黑板面再画一幅平面图)。这次探究实践活动学生的目的性更强了,也有了一些方法,知道将长和宽都按相同比例进行缩小(也就是找到一个比例尺来统一缩小的比例)。学生再次完成平面图后,教师又选出其中几幅展示,并请学生叙述其制图方法。这次学生方法叙述的十分详尽,这个过程的完成说明学生对比例尺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就在学生认为任务圆满完成时,老师又抛出了新问题:“都是画黑板的面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找到其不同的原因在于——每组使用的比例尺不同,所以图画的大小也不相同。
整个探究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由一点引向全面,由不严谨向思维严密发展。探究过程紧紧围绕着问题进行,环环相扣。在探究中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验证探究结论
学生在自学后画出符合黑板比例的示意图,验证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初步感知是正确的,同时又引出了新的问题,教师用问题不断提出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深处探究新知,做到了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教师要求学生得出的结论要验证,是教给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环节不是可有可无的,知识只有经过验证才能在实际中应用。本节课验证环节是通过画同一标准的黑板示意图来完成的。当学生画出同样的黑板示 5 意图时,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的心情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成为驱动他们热爱学习的内动力。
(五)练习、运用
学生对比例尺的本质有了较深的认识,下面就是实际练习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了。为了让学生对比例尺有全方位的认识,使其更深入的明白比例尺的作用,老师拿出一个很小的零件,让学生画出它,学生觉得这个小东西太小了不好画。教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聪明的学生就会利用比例尺画一个放大的平面图。练习中体现了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是知识在一节课中的再循环。
五、探究式教学模式使用后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摆弄常见物体、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加以检验和定性描述,从事分组和分类的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知识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融洽的氛围,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心态下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没有被禁锢,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开放的思维方式,还学到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作风,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验证环节,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缜密。学生乐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还因为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学习思维方法的机会。相比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学生更乐于这种模式,不仅如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更多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各环节时间安排要合理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需要比直接传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时间,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很好的探究新知。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有 6 效地控制时间,协调活动和总结、练习的时间,就会导致探究无结果,使探究流于形式。
教师课前充分备课
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课堂设问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节课的整体调动和时间调控,探究引伸都依赖于教师的设问,问题的提出必须目的明确、指向性强、有利于知识的层层推进。若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必然会对学生不同理解方式不知所措或由于学生想法、解法太多而无从解答,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被学生想法所左右。
验证要充分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严谨性就表现在它不单只是探究,对探究结果一一接受,而是对探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筛选出好的思维方法和好的做法。不仅如此,验证的环节使最终归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论证,验证同时也是对前面不完善的思考加以补充,这样使学生能更为科学地得到学习方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理论上的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表现,不同实践者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无论进行怎样做,都始终应该把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为实践的追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使学习成为自己的需要,树立学习者创新精神、提升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南开区五马路小学
胡怡宁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西关小学
五年级数学组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地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五年级组制定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阐述
探究式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式和学生一味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由原来学生“被动”状态到“能动”状态的转变,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以实现由若干个问题的研究、分析和验证最终通过学生不断解答心中的疑惑,使新知融汇到旧有的知识结构中,充实学生认知、形成技能、提升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①创设情境,引入探索。②探索新知,合作交流。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④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教师以提问、找到特例或指出思维漏洞等方式加深学生探究力度,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结论,最后将所理解的知识通过练习去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新课的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抓住新知识的起点,使复习铺垫做到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与方向。创设情景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创设的情节可以是现实的问题情景,也可以是虚拟的童话情景,可以以文字、图像展示,也可以以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等为呈现形式。情景的创设不仅蕴藏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求情景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相适应,这样的情景创设才能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课时,先和学生谈话,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但这个故事讲着讲着会有问题出现,请你们认真听,看谁最先发展这个问题。“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从前有……我说第三遍时,我们班学生也跟着集体来讲这个故事,讲着讲着他们突然大笑起来,有个学生就站起来说了:“老师,这个故事讲不完呀,它在不断的重复”,其它同学也跟着说:“是啊!是啊!”师:你们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聪明孩子,像刚才这种一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就称为“循环”现象。
让我们找找日常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师举例:星期
一、星期二……星期日 生一举例:白天、黑夜夜……白天、黑 生二举例:一年四季冬……春夏秋冬
师:生活中有许多循环现象,教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我们一起去找找。
上面这个例子,利用游戏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游戏中发现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并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重复现象以及用语言描述循环现象的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循环现象的理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重视加强操作感知的指导和加强知识迁移的指导,善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导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又注意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后,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探讨它的面积,锐角、直角、钝角,师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后,1.提问:哪怎样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准备的三角形,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那些图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摆。3交流反馈:生展示他们小组的拼法。4.比较归纳:在交流比较中概括出结论,即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拼不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接着用课件出示题目,(1)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时什么关系?那么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5.揭示公式:(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同桌两人互相讨论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师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在巩固练习阶段中,要求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将书本知识转为能力。
练习题的设计从易到难,一般分为巩固性练习题和综合性练习题。巩固性练习题注重基础知识练习和专项知识练习。综合性练习题注重深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尽量设计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可让学生求出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了解班级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窗户上缺失
了一块玻璃,买多大面积的玻璃,又如在学习了《众数》后,想想服装上的“均码”是怎么回事吗?请大家寻找生活中那些地方可以用到与众数相关的知识等类似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根据学生目标要求进行总结,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收获体验,教师及时评价,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如果课堂中还有那些问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讨。
例如“在学习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应用》一课后,让学生回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生1:我知道了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可以用四舍五入法。生2: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生3:比如用油桶装油,算需要的油桶的个数就要选进一法。师:及时予以肯定,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对于计算题我们一般选用四舍五入法,对于应用题,通常根据题目的实际意义和具体要求决定取近似值的方法。到底那种情况要用进一法,哪种情况要用去尾法,大家课后去探讨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以上几个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使用后效果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摆弄常见物体、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加以检验和定性描述,从事分组和分类的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知识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融洽的氛围,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心态下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没有被禁锢,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开放的思维方式,还学到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作风,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验证环节,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缜密。学生乐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还因为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学习思维方法的机会。相比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学生更乐于这种模式,不仅如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更多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五、通过实践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1、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的组织与调控,自主课堂中产生的非预设生成问题如何应对等。
2、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要求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有的学生倒不会听课了,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学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拉越远了,学生中产生的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
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将是我今后需要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今后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探讨学习方面,还要做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以探究为基石,以探究为动力,促进学生成长,提高高效课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