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时间:2019-05-13 04:2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第一篇: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 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界定

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自学能力、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和解答,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探索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需要,高考制度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我们高中教育也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数学教学看作为教学活动的数学。

美国数学教育家隆贝尔格曾经指出:“改革数学教学最迫切的问题在于改革学校师生对数学整体的宏观观念,那种认为数学是由专家发明的一系列规律和公式而其他人只能应用以得出固定答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不要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是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背景以供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由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出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试验、猜测、模型化、系统分析等。把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整体、建模、运动与变化等观念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我们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探讨一种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比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抽象复杂,再加上我们的学生自学的习惯不太好,自学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高中数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好高中数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并和同事们共同探讨论证,初步提出了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

三、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学习探索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我认真思考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步骤(1、提示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自学同时老师加强督查;

3、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当堂训练检测。)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二)“民主和谐的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常规模式

陶行知先生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宝山中学要办出有陶行知教育思想特色的

“民主和谐的创造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也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因此,校长李思民倡导建立了民主和谐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迎合宝山中学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其具体环节是:(1)创设情景(2)自主学习(3)当堂巩固(4)探索研究。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掌握教学模式

掌握教学模式,是一种促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系列化和课堂教学管理结构化的教学理论。掌握教学是以能力优劣不等的学生集体为前提条件,以集体学习的教学方式为手段,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班级教学的优越性,又能解决传统班级教学中的“差生”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提问艺术

李如密教授编著的《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教学提问艺术的意义、功能、类型、技巧。李如密教授指出:教学提问艺术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精彩、巧妙的提问艺术能够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往往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

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提高提问的艺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要求科学的设计问题,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能够大胆提问,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等,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较好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操作步骤和每一个步骤的严格要求。

四、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操作步骤和要求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使教育富涵个性、灵性,以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生命的创造冲动,张扬活力四射的个性,唤醒天性中最灵敏、最美好的东西。

(二)引导自学教材,激励学生讨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反应速度等),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教材,思考提出的问题,初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辩论,去伪存真,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在学生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讨论,解决学生中有争议 的问题和学生还有疑问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教师设计问题以外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当堂解决的留在课后师生进一步研究,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设计当堂练习,加强学生训练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设计练习,并让学生当堂完成,最好是让学生上黑板板演,通过学生自查、互查,了解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四)提供思维时空,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兼顾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能够一题多解(多变)的题目或开放性题目,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思维,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去思维,教师要细心地捕捉学生思维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对的地方,都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甚至是要从学生错误的想法中寻找思维的亮点,给予鼓励,激励学生大胆的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五、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案例

课题: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sin2α+cos2α=1,将二倍角的余弦公式改写成以下形式:

cos2α=2cos2α-1;cos2α=1-2sin2α,并能改写成以下形式:

1-cos2α2,cosαα(降幂公式)。

3.运用上述公式化简三角式,求某些角的三角比及证明三角恒等式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三、[教学方法]引导自学,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a的正弦等于,β4

①求顶角β与α的关系;②求顶角β的正弦、余弦和正切。提出问题:我们需要探求如何用α的三角比表示2α的三角比。(由

此引出课题。)

(二)二倍角公式的形成。

引导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师生交流。展示公式的形成过程,创设民主和谐和生生,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学P62:

(1)你能用哪些方法得到二倍角的正孩、余弦和正切公式,并写出其表达式。

(2)二倍角公式的左端和右端的三角比的次数有何特征。

(3)二倍角各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4)能否用cos2α表示cos2α,sin2α,若能,请写出其表达式。

(学生自学后,相互讨论,师生相互讨论,请学生板演出二倍角公式和降幂公式。)

说明: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强,并且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解决了高中有些知识较难理解,给学生自学带来的困难这一问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问题。

(三)应用(巩固与提高)

通过当堂训练,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检查形式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1.引导学生自学P63例1,例2后完成P64的练习1,3,4,5及前面提出的问题。

(熟悉公式,初步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学例3,并启发学生寻找其他证法,总结出其最佳证法。

(通过一题多解,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练习:

求证:

(1)

(2)

(3)

(4)44αcos  -sinα =cosα22

1+cos2α+sin2α=cotα1-cos2α-sin2α

o1-sin10+oocos36sin361o8=2cos1oo1+sin10=2cos5

(四)观察与思考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化简:

(1)cos200cos400cos800;

(2)cosαcos2αcos4α;

(3)coeαcos2αcos4α„cos2n-1α

[五]小结(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1)本节课研究了用的三角比表示的三角比的公式,并运用其解决了相关的问题。

(2)在解题时要注意公式的逆应用,并能创造条件,利用公式,简化计算。

[六]作业:P17、18、19。

六、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了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基本的操作程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堂容量明显减小,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

(2)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力较差的同学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3)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学力较差的同学往往不主动地思考;

(4)在当堂巩固这一环节,学力较强的同学往往感到无事可做。

在此——列出,希望各位同行给予点拨。

第二篇:问题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问题 引导 教学 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由于其本身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数学教学本身严谨的推理思维性质,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能让抽象的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认识到数学并非神话,她就植根在我们的周围与生活中,真切体会到数学是丰富的,生动的也是有趣的,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负担,反而会当作一种求知上的享受。

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技能之一的新课导入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初步认知。这个初步认知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刚开始的数学知识,有些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加入一些分析思考,而这些分析与思考有的时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则教学案例的分析来体会如何进行问题引导。

案例一 分数的?算

在小学数学中,分数的运算教学是一个有难点的课题。

首先,对于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运算,学生们稍加练习基本上是可以掌握的。到了异分母部分,出问题的地方就会多起来。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则简单,容易记忆和操作,而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则要麻烦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分数以及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此时,教师应当用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回忆一下,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理解为是3个的和。

教师再问:加上为什么是呢?我们想一下,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不是5个苹果吗?我们这里的“苹果”是什么?

学生们会回答:是。

教师可以接着说:我们现在不把它叫苹果了,把它看做一个“基本单位”好了。当我们把看做一个基本单位时,加上就是3个基本单位加上2个基本单位,一共就是5个基本单位。5个基本单位就是。

所以我们才总结出了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为什么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的运算规则。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和怎么理解呢?

学生们此时会回答,是3个的和,是2个的和。

教师问,怎样加在一起呢?

学生们稍停片刻,便会回答:“老师,这里出现了两个‘基本单位’啊,不知道这种情况怎么算。”

教师问,那么,什么情况下大家就会计算呢?

学生们会回答:“老师,‘基本单位相同时’我们就会计算。”

教师问,我们要计算与的和,是不是只要把它们化成“具有同一个基本单位的”分数就可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此时,学生们就自然地进入到“将与化为具有同分母的分数”这一个过程中。

这个过程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述做法,加以总结,这就是“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后加减”的计算规则。

经历这个过程的好处是,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数学思考和研究之中,他们认为,这些计算规则是自己“发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教学的“再创造”过程。

案例二 解方程

小学数学近年来的重要变化是引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过去使用的小学算术方法经常要用“逆向思维”手段,而方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看做使用“正向思维”。

但时,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与学生一起分析解方程的内在机理,只是让学生记忆和应用几个规则,效果不会很理想。

我们举一个例子:解方程3x+5=11。

如果学生们只注意具体的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似乎学数学就得记这些规则,否则就无从下手了。如果这样,那就很糟糕。

其实,我们应运用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来进行类比启发。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问:一个数加上5等于11,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结果!

问:那么,3x+5=11,求这个3x,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这个3x,它等于6。

于是,学生们就明白了,移项就是在代数运算中做减法的另一种说法。

下一步怎么做呢?受刚才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他们就会兴奋地说:

一个数x乘以3得6,求这个数,用除法,用3除以6。

这就是代数运算中的“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这样,学生们能体会到数学中的运算方法是在不断得到启发的过程中加以提升的,学习数学就应当对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领悟,而不是靠背诵一些法则进行。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具有许多奥妙之处的,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并加以改进。

总之,兴趣是干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内因和原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教师在进行教法改革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件事情。问题引导法就是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之一。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尤为重视问题引导法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很多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以及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数学的兴趣在逐渐的减淡。数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不仅关系到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这门重要的课程,是教师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刻苦专研,吃透教材,挖掘每一节的切入点,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使数学课生动、有趣,易于掌握。

第三篇:在引导中教学

在引导中教学

李贵凤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现在实行的新课标,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时间就更显得宝贵了,已往在备课过程,我心里总有个想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知道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教给学生。结果课堂的表演主角变成了我们老师自己,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者,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起一个主导作用,但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应明确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应重在导字上下功夫, 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认识相符合的任务性活动。

1.选取合适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自觉学习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数学教学中, 要从数学素材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讲解“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 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 “可与珠峰试比高” 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 ” 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通过讲解中国电脑体育彩票获奖面的大小激起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引导其自觉学习。

2.设计再创造过程,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新知识。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究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例1关于诱导公式(二)的教学设计

(1)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sin60°(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 为证明作铺垫)。

(2)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 sin240°=-sin60°、sin(180°+α)=-sinα(α为锐角)。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α)=-sinα(α∈R)。

(3)引导学生验证。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肯定后, 要他们看教材, 进行比较, 并展开讨论, 获得对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3.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知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向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2, 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 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作出教学设计, 并由学生独立探索。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有的同学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仅凭直觉;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 作图正确, 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 函数性质不教自明。

4.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 引导学生学习中拓展思路

①一题多解

在解题教学中, 不追求学生的思路跟教材一致, 跟教师一致, 而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 “ 已知cotα=m(m≠0)求cosα。”学生先后找出四种思路, 他们思维活跃, 一题多解,(下接第29页)(上接第33页)

竞相发言, 课堂高潮迭起。

②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另辟蹊径, 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 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 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解, 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例3, {an} 为等比数列, a8=8, a10=16, 求a20。

当大多数学生还在求a1时, 一个学生就举手了。其解答过程是: 由a8=a1q7=8, a10=a1q10=16, 得q2=2。a20=a1q9。q10=16(q2)5=512。这种速算很有新意。

5.利用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其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我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 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的成果除了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公式、定理、解题方法,,还有学生的能力、意识、情感等。在教学中,不应只是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总之,应该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活动提供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各种思考和操作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本质过渡。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的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法

在数学教学中的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法

灵宝四中

张建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何让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法是一种陈腐的僵化的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与我们培养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现阶段如何才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用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是我运用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法及其特征

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同时教师应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智慧的启迪、能力的开发、创新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的优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动力。同时,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有条件让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置疑,勇于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应用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善于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于教学模式的应用,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教育对象的认识水平、年龄特征等状况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注重创新,落脚点必须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

二、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法程序: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5分钟),美国“认知研究中心”的创立者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动脑筋,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得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和最简洁的方法。”因此,教师展示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新课导入的佳径。

阅读自学----学生通过阅读自学新知(约10分钟),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避免教师一味地“注入”给学生。实际上,建构主义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同学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启发点拨----教师精讲,给学生以启发和点拨(约15分钟),教师的启发与讲解是很关键的。一方面,讲解应针对学生感到困难、教材中关键的地方进行,具体地说,本章教材应用性强是显然的,教师要注意把实际问题“数学化”。这既需要教师有课前充分的备课设想,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始料未及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要深入浅出。知识表达的深入浅出,不仅意味着教师对教材的叙述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出发,而且还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提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认知兴趣的直观实例,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深入思考并迅速地把握问题的数学本质,在获得数学知识后,还能获得一种理性具体。只有变感性具体为理性具体,才能使新知的内化和迁移变得容易。

练习反馈----通过两层练习来巩固和提高(约15分钟),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和方法的情况,要通过课堂练习来反馈和调控。练习的目的不仅能使新学知识有固着点,也能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块,或者改造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使新知可以纳入其中。

三、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实施:

(一)以境激情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对新课的导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比如在《灯与影子》一节中,我通过学生认识的皮影戏:大家看过皮影戏,但你知道什么是皮影戏吗?皮影戏又是怎样演出的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最后

老师总结: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各种动物或人物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射在银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作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的原理实际就是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灯光做不同的手势,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手影。那么灯与影子有什么关系?这样就会把学生学习《灯和影子》的兴趣提起来了。

2、激趣激疑,导入新知。

对新知识的导入,不采取传统的“复习提问”和以旧引新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或抛出新知识的中心内容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线段垂直平分线》一节,先用多媒体演示: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其中“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这几个字用红色线条划出以强调这几个字很重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很多学生很快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其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可以用折纸给学生演示,让他们很快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证明这一点呢?从而引入本节内容。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这样学生能在疑惑与求解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规律,既获得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研讨论证

1、学法指导,研讨新知。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何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凡是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辅导学习方法,诱导学习思路,指导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教学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微机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作者的孤寂之感。“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只有烽火台的浓烟直冲天空”,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到的

将是这样一幅几何图形: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几何图形呢?请同学们猜想并动手画一画。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①、相离②、相交③、相切。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这节课通过思考和参与,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全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兴趣。

在其他课中,也有类似形象的典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归纳概括的能

2、推理论证,优化思维

通过推理论证优化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和变式训练,使学生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补缺补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系统地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应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之中去。

(三)、反馈评价

1、质疑答辩,排难解惑

师生共同解析易错误、易混淆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提出疑义,展开争论。学生敢于反问、敢于质疑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中,得到了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还必须用公理来证明它。老师:请同学们大胆证明,遇到问题大胆提出,我会给你们提示。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无数个,需要一个一个依次证明吗?老师:谁有办法解决此类问题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一个图形上每个点都具有某种性质,只需在图形上任取一个点作代表。老师及时给以上回答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课堂上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疑难问题,有些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教师善于疏导学习疑难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立、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

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改错的小本子,结合往届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把每个

知识点中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找出错的原因,提醒自己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通过改错辩错、质疑答辩,从中排除了疑难,解决了困惑,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2、互问互检,巩固强化

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为了互问互检,巩固强化,笔者也把课本中的练习题作为互问互检的主要内容。安排“互问互检”教学段,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习”教学环节,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中解脱出来,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机会,学习的主动性能够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多年来,笔者一直采取这种方式,效果很好。事实证明,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每节课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这个环节时,课堂气氛就达到高潮,同学们求知欲空前高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四)应用评估

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外作业,促进全体达标,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会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课堂小结,诊断评估

没有层次就没有全体。在任何一个班级中,由于存在个体的差异,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出现不同的层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但要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还要考虑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个性发展、思想品德等诸多方面的收获。课外作业要有层次,有应用题和开放题,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懂得书本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像储蓄、优惠卡买书、商品换季打折、手机问题等,把书本知识学活用活,他的兴趣得益于平时数学课的教学。

2、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一节课的收尾,怎样才能承上启下,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业务修养,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的结束前,教师可用一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用本节课所讲的知识提出问题,而用下一节课要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束,必然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承上启下,给学习者留下悬念。使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心和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应用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教学成果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重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两年应用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新了学生的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的飞跃,数学成绩有了喜人的提高,学生在升学考试和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体验到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在提高,教学观念在更新,教学实践更加灵活实用,教学经验在充实提高。我应用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在灵宝市举行的新课改賽讲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焦村镇课改模式,并在2008年5月得到河南省教研室认可。

总而言之,用引导自学,以练促能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的作用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来,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怀彬 谢国生 王斌清主编的《新教学方法》1995年11月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 97页—98页,176页--178页,189页--192页,265页--267页。

[2].张世明.对数学课堂提问的诊断及矫治.数学月刊,2006年。

[3].简铭勇.课改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新课程(初中版), 2007年。

第五篇: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专题时,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学习其他三个专题时,成绩差异不显著。

究其原因,学生在解答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问题时,需要从所学的基础知识中提取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化学知识,并需要分析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这与镶嵌图形测验中的去隐蔽能力有着相似之处。

场独立性学生克服隐蔽作用能力强,认知改组能力强,他们善于找到不同知识点间的关系,把握问题的关键,所以这部分成绩较好。而在解答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学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等问题时,由于该部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间的联系较有规律,它有利于场依存性学生的学习,因此,两类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

(2)在化学学习中,场独立性学生的总体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应当指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学生、教师、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学习内容的不同,仅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

结论(1)在化学教学中,当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时,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不同类型化学知识时,学习的效果不同。一般说来,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2)对于学习抽象性的、需要认知改组的化学知识,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对于学习偏重记忆的一般性化学知识,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学习效果差异不明显。

总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为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及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本研究仅是抛砖引玉之举,如何有效地利用心理学依据,进一步优化教学,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何谓“引导自学法”?

引导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28化学教学

2003年,第1期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1.1 教师引导实施引导自学http://www.xiexiebang.com/法,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的前导者。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主要有四种方法:

其一,情景引导:教师创设情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的情景有问题情景、生活情景、实验情景等。

问题情景引导:如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工业上如何将它们分别提取出来?教师据此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两种物质在海水中的含量不同,因而提取时所用的方法不同。

生活情景引导:如节假日里,我们看到焰火闪闪,鞭炮声声。那么在鞭炮爆炸时,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教师将这一类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含有化学知识的生活情景形象地描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到思考的氛围中。

实验情景引导:教师在引出问题前,先做一个实验,然后请学生探究问题。如教师先做一个喷泉实验(不说明做喷泉实验所用的是何种气体),然后请学生探究形成喷泉的条件。学生往往根据喷泉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争先恐后地作出种种假设或推测。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课堂里很快便会形成探究氛围。

其二、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学习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认识和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都构成了学生再学习的背景知识,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用以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化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其它学科知识及化学学习方法知识等。

化学知识引导:常见的医药的说明书上一般都标明药品的成份,化学结构式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二份医药说明书,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分析探究药品可能具有的性质,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日常生活知识引导: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知道,教师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两重性,既能产生温室效应,也能增加光合作用而使农作物丰收。

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化学同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其它学科一样,都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又称为元认知知识。教师运用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极好方式。

如学习了氯的有关化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用比较的方法去探究溴与碘的化学知识,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既会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又拓展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三、方法引导:教师通过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运用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金属镁的有关知识后,学生知道工业上提取镁的主要来源是海水,那么,海水中还能提取哪些物质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些知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图书、上网等方法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并请一些同学汇总各自查找到的资料,出一期有关“海水里的化学资源”

专栏。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

其四、过程引导:学习过程引导,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的引导。教师在引导中,注意把问题按难易、深浅、先后、主次、大小等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并将这些小课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小课题的过程,即学生的自学解疑过程。如有关浓硝酸与铜反应的知识,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下列小课题:①浓硝酸分解时生成什么物质?②硝酸分解的哪一产物能与铜反应?③氧化铜能否在硝酸中稳定存在?

④推断硝酸与铜反应的产物是什http://www.xiexiebang.com/jinronglw/么?⑤在铜与硝酸反应中,硝酸起了哪些作用?⑥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这些小课题一一解决时,有关铜与硝酸反应的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常规过程也逐步掌握了。

1.2 自觉学习引导自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自学,这种自学是学生在学习兴趣或志向激励下的自觉学习行为,因此是一种自觉学习,它包括自动选择、自动求助、自动探究。

首先是自动选择。指学生围绕教学课题,自动选择学习材料、自动选择问题,自动选择方法。如在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时,烧瓶要不要干燥?对这一292003年,第1期

教师论坛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自动选择与此相关的资料,去思考、去探究。有的学生认为烧瓶必须干燥,否则氨气已溶解于水,不能产生喷泉现象;有的学生认为不必干燥,理由是只要通入过量的氨气,烧瓶中照常充满氨气。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实验,学生根据问题自动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通入气体的量的不同分别进行实验,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见,学生自动选择就是能动地、自主地选择学习,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是自动求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自动求助。教师引导学生自动求助书本、求助资料。在求助这些还不能达到目的时,再自动求助同学或老师。在求助老师时,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品质,师生要共同创设民主环境。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探讨,学生心理轻松自在愉悦,各抒己见,敢于“异想天开”,教师正是在学生学习中发现,发现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的。

第三是自动探究。引导自学法注重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所以,还须引导学生自动探究。教师设疑或学生有疑时,学生不断尝试解疑释疑,具体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想象、分析、归纳、推理获取新的知识,或者实验、观察,认识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自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以科学研究为方式进行学习的主人。

1.3 自主获取自主获取是学生自动学习后的一种收获,这种收获来自于自己学习中的习得和感悟,它不是教师的授予,而是自主的体悟和筛选,因而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一是自主实验实践中获取: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或实践获取新的知识,是化学学科教学的特征之一。

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能产生氯气,原因在哪里?如果由此结果就认为氯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比氢氧根离子的失电子能力强,有什么不妥?学生很容易想到离子浓度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通过电解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发现在产生氯气的同时,也产生了氧气,由此得出“氯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不一定比氢氧根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的结论。

二是自主分析中获取: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分析、归纳、想象和联想,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自主分析中获取知识。如: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②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氯气与碱反应生成的产物是次氯酸盐和盐酸盐”正确的认识。

三是自主批判中获取:教师在运用引导自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鼓励学生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勇于向这些挑战。如书本上说“次氯酸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沉淀”,但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而强于碳酸氢根离子,为什么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呢?学生对此会产生质疑,通过与同学、与老师探讨,经过实验证明,不会产生沉淀。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对这种自主批判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精神更要肯定。

四是自主建构中获取: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新知识自我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经常性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己获得的知识网络化、系列化。如学习了氯气、次氯酸、氯化钠、盐酸等内容后,引导学生构建有关氯元素的知识体系。在以后有机化学学习中,学习了卤http://www.xiexiebang.com/chengben/代烃与氯气取代、烯烃与氯加成,学生又将这些新知识纳入到原来构建的氯元素的知识体系中,完整了氯元素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中,一方面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获得了自我综合知识的能力。

1.4 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如自我提升实践难度,自我拓展实践的广度,自我开拓实践的新领域。学生通过电解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后,知道了“氯离子的失去电子的能力不一定比氢氧根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的结论。那么,如何确认哪一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呢?这一问拓展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开拓了实践的新领域,学生自己把这一探究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下载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PBL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模版]

    PBL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的四个班级的120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为教学对象,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

    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数学是强调思维过程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

    问题引导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共5篇)

    “问题引导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1.“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定义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及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 猜想是展开数学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的 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没......

    谈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应用1.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对于刚学习《元角分》的同学,让其解决“一支铅笔6角钱,小明给了售货员阿姨2元,应该......

    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合集五篇)

    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需要优化教学模式,其中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在初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