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摘 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近些年来引起中国职业教育实践者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并且成为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焦点之一。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广东省政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共建的“粤新合作”示范性院校,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工厂”下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合作的重要成果。本文重点论述学校数控专业,探索实施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工厂 双导师 培养模式 探索实践
示范校建设期间,笔者学校基于“教学工厂”创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预期成效。
一、实施背景
广东省惠州市装备制造业发达,技术工人缺口很大。笔者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存在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教学不能有效对接生产过程、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大、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学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在学校建立机械“教学工厂”培养技术工人。
二、工作目标
一是建构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弥补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短板;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五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
三、工作过程
1.建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通过对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一起,基于“教学工厂”建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方案,经由专家评审、试行、修订后正式实施。
2.建设“双导师制”教学环境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环境即“教学工厂”,由笔者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投资兴建,具有生产、实训、教学、研发、培训、鉴定、竞赛和创业等功能,于2011年6月正式投产,厂房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拥有360余台机械设备,总价值近6200多万元。拥有钳工、车工、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CAD/CAM、检测等实训室,实现各工种的实训能力。并拥有像美国哈斯五轴加工中心、南通机床厂出品配套西门子系统的五轴加工中心、南通机床厂四轴加工中心、辛辛那提加工中心、辛辛那提车削中心、南通车削中心、沈阳机床厂的斜床身数控车床SL50等一批高端、精密的设备。采用“两个平台、四个中心” 的运作模式,“两个平台”就是基本功训练平台和综合训练平台,“四个中心”就是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中心、设计中心、制造中心、数控机械加工中心。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两个平台、四个中心”同时进行生产性教学。
3.开发“双导师制”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开发《车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数控车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铣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数控铣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和《CAD项目技能训练》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教材、“项目式”合作案例书等,汇编了基于“教学工厂”的生产性实训案例集。
4.优化“双导师制”教学过程
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学工厂”基本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为期35周共七个模块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来源于工厂的生产任务,并由工厂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生经严格考核合格后,根据志愿分别进入数控机械加工中心、设计中心和制造中心进行5~10周的综合技能训练,由教师和师傅“二带一”指导学生实训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5.创新“双导师制”质量评价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生产能力进行定级定岗,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进行互评,学生对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进行评价。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保障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成立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小组,下设各个子项目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
2.制度保障
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教学工厂项目式校企合作管理规定》进行项目建设和管理,根据建设需要制定有关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资金保障
预算总投入5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4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配套资金23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1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每年引进项目合作企业,累计投入100万元用于设备维护保养。同时切实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五、成果与成效
1.主要成果
(1)完成“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见下图。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工厂”为主要教学环境,以“精加工、善维修、会管理”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与评价,注重教师、师傅的教学经验、育人理念和企业经验、企业理念的修养。
(2)完成“教学工厂”升级改造。达到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管理制度、一流的技术工人、一流的培训方法、生产一流的产品”的建设要求。
(3)建成“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在知识面的拓展、加工理念、工艺优化等方面提升变化显著增强。教师以企业项目为案例,撰写论文16篇。合作企业选派的导师全程参与教学。
(4)刷新技能大赛及学生培养业绩。师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7项、市级奖项27项。在第43届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全国选拔赛中,学生陈新兴获广东省第四名、全国第八名;在第六届全国数控大赛广东地区选拔赛中,学生王伟亮和高硕分别获得四轴加工中心学生高级组第三名和第五名,赖茂青获数控铣学生高级组第七名;李永周获数控铣职工组第七名。教师陈懋、张长卢获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职工组第一名,并在全国数控大赛决赛中荣获第三名,刷新惠州市在该项目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2.主要成效
(1)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学校在2012年和2013年荣获广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学校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2)赢得企业更加信赖。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缩小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吸引12家企业主动来学校洽谈合作并签订协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普利司通(惠州)轮胎有限公司为制造工程系设立企业奖学金,每年为制造系捐资10万元为学生颁发奖学金。
(3)辐射带动他校发展。建设期间总计接待了惠州市惠东县技工学校、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等省内外学校达到160多所、500多人次。
六、体会与思考
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虽取得突出成效,但目前还局限于企业需求量大、操作性强的机械、电子、汽车等工科专业。此模式能否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尚需组织教师、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骨干等进行充分论证,研究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应用范式。
(作者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第二篇: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06-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为了论述方便,相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我们暂且简称本科生的导师为“本导”。
一、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导制,是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需要。
(一)实行本导制是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迫切需要
因材施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一般都有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篇载有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的实例。
在当代西方,自觉实践并发展孔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很多,典型的有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布卢姆(B.Bloom)和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H.Gardner)等。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六种不同水平的思维,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我们传统对智力的理解,拓展了“聪明”的含义。他认为人类至少有 8 种“智能”,即口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并且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但掌握情况不一样,有的智能比较突出,有的智能比较薄弱。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2]。本导制的推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得到关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行本导制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从孔子纳徒授业开始,就有良好的师德相承关系存在。今天学术界仍然重视师承关系,也说明教师直接培养学生这种体制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的情形不鲜见,课堂上师生缺乏心心交流更是普遍现象。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任课教师也肩承起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等这些使命仍远未实现。实行本导制,让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以及学有专攻且学有专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行本导制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等思政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这样一来,往往是一个思政人员要做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令他们抽身乏术。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全员育人的愿望相违背。一般来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一个导师大约能够指导八到十名学生。这样,本导制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贯彻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宗旨。本导制的显著优点也在于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实行本导制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前提
众所周知,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下。这些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都得到了突出的爆发式的表现。那时候我们嗟叹,恨铁没成钢,但为时已晚。本导制的实施,可以让我们救失于未晚,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应有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本导制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课题和挑战,推动着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于 14 世纪诞生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导师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在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时,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早在 1922 年发表的《我见之牛津》的著名散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3]从此导师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仿效。
(一)导师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时至今日,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学纷纷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普遍地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分制成功运行的有效保证。在国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闻名于世,其中,长久得到坚持和改进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从其学分制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本科生的导师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以及学生选课的自
由性,是其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先行在化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随即 2002 年秋季在全校部分院系推开。
(二)本导制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廓清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扩大外延建设的同时,都在不失时机地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工作的有力推进,需要全校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导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本导制的成功推行,将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共同前提。
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我们感到,对于那些二级院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生师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状态,同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且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梯队也合理的学校,可以先行本导制。
三、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实行本导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本导制的实施可以灵活地遵循制订规程、双向选择和指导提高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一)制订规程阶段
在对学校办学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者职能部门教务处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制订形成《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讨论研究通过。《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要认真分析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能制约本导制实施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规划出学校推行本导制的初步运行规程、安排步骤以及前进方向。
(二)双向选择阶段
学校要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 6~8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比如在 2004 年 10 月,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先请 2004 级新生和 2003 级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四年的学习目标。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
本导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二级学院和系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二级院系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二级院系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1.本科生导师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
(1)熟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2)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安排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地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安排二小时辅导学生,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向学生布置必读书目 2~3 本,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1~2 篇,并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优秀论文。
(4)指导学生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和撰写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考研和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2.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细则由学校制定。
(2)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考核不合格,取消当年职务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3.导师的待遇及“优秀本科生导师”遴选
(1)二级院系将选定的指导教师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学生处备案。
(2)导师所担负的指导工作折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3)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称号,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比例不超过本科生导师总数的 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时给予特别关注,同等情况下优先聘岗。并可优先考虑招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来有权优先选择免试研究生即本硕连读研究生。
4.对学生的要求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在试行本导制的过程中,学校和二级院系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比如,师生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互相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师生均可以调换自己的对象,逐步完善完全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导师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所在二级院系提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学生每学期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等。
1998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就曾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建树,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前进的不竭动力。参考文献:
[1] L W 安德森,L A 索斯尼克主编.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 年回顾[M].谭晓玉,袁文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Diane Heacox 著.差异教学[M].杨希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严艳.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144.[4]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8.
第三篇:“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10月,通过邀标资格审定,湖南省湘潭市和平小学从省内1万多所中小学中脱颖而出,成功承办了“国培计划(2013)”-湖南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培训对象为省内长沙、娄底、邵阳、株洲、湘潭五个地州市的34名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时间为10天,项目完成时间为2013年11月8日至11月17日。在培训中,我们采用了“双导师引领,同伴互助”的“双线并行”培训模式,达到了“低耗高效”的目的,并且重点就“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全过程双导师制”建立的背景
湖南省从2012年启动了将国培项目放在一线学校的试点,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有益探索,改变了教师培训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局面。在培训前期的学员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90%的学员提到了培训要接“地气”,希望有更多的一线专家、教师进入导师团队。于是我们采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将“天线”与“地气”有效连接起来。在培训方式上,更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专题学习与反思体验相结合。任务驱动式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经常出现在课堂上,让学员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分享”,主动建构,总结反思,学用结合。这一培训模式真正实现了参培学员从教育理论到教学行为的转变,并有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内涵
⒈导师配置
所谓“双导师”就是指专业导师(校外导师)和班组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一般由高校或外校的具有相关专业水平、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导师担任,我们称为专业导师。校内导师就是指从学校优秀教师中聘请的班组导师。这样,学校就精心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班主任加盟的培训团队。事实证明,这样的专家团队既有效保证了培训内容的学术水准,又贴近了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成功地实施了课程方案,受到了学员的欢迎。
专业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5人,为减少对专业导师工作的影响,专业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班组导师所带学员一般不超过3人,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员协商约定。班组导师与专业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班组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还要承担学员与专业导师联系的工作。专业导师与班组导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培训学员,这一做法贯穿培训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培训学员进入集中培训阶段才由基地学校配备指导教师。
⒉导师职责
“全过程双导师制”要求导师训前沟通,训中陪伴,训后跟踪指导。专业导师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等培训形式更新参培学员班主任工作理念,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帮助参培班主任由经验操作型向教育专家型转变。班组导师则分别与2~3名学员结成对子,全程跟踪指导学员学习、实践,为学员提供最真实、生动的观摩、学习、实践现场。学员可以随时深入导师所在班级跟班学习,学习真实、完整的班级管理经验。班组导师也参与课程学习,与学员教学相长。
三、“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实施及意义
国培项目长期由高校承担,而高校培训一般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实践课程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而中小学承担国培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整个校园为国培校园;二是每位教师为国培教师;三是所有课堂为国培课堂。国培由中小学承办,可以在整合高校和培训机构优势师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线基地学校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互为人师,教学相长的培训方式。而“全过程双导师制”就是这样一种培训模式。下面我从三个阶段来阐述它的实施及意义。
⒈训前沟通
在研修前期,我们的国培学员就已经和我们的专业导师和班组导师建立了联系。如:我们依据《学员需求调查表》认真设计了学生喜欢的课程,课程主题均来自于学员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学员的生活,满足了学员专业发展的需求,学员根据在班级群共享中的“项目实施方案”可找到专业导师所开设的课程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以便授课的专家、教授在讲课前就能根据学员的需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而不是等到上课前匆匆忙忙才见到《教学互动卡》。我们要求所有的班组导师研修前期也要进入群共享,指导学员撰写德育论文、“我”的教育故事等,并且相互交流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学员们说:“我们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培训。” “全过程双导师制”的这种训前沟通努力缩短了学员的培训适应期,使他们在培训前就对今后培训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早熟悉、早了解、早准备、早进入状态,从而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也为国培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⒉训中陪伴
“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要求学员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及时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和实践等活动,并在导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在校期间的班主任工作状况和未来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状况进行动态的考量,发现不足,及时整改,同时,以此检验在培训中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班队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实际运用情况;以此及时反馈我们的培训实施方案和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缺漏,其核心就是边学边做,边做边改,边改边悟,边悟边长。培训期间,专业导师与学员除了训前的沟通,还进行了课前的交流。专业导师就学员课前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有较高价值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这种交流方式很受学员欢迎,也进一步提高了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我们还要求所有授课专家开放课堂,增加“案例辨析”等交流互动环节,为参培教师提供参与、辩论的机会,充分提供学员发表见解的时空与平台,以辩促研,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引力场”。学员们思维活跃,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开放式的课堂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效率。
本次培训,我们每天都为学员安排了观摩、实践活动。12位班组导师挂牌上岗,上班队活动课、主题班会课、班级文化展示课共17节,这些活动课真实、新颖,质量高,极具示范性。通过观摩,学员能够具体感知相关活动课的操作方法,真实感受到一线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领略一线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艺术与风采,从而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热情,并习得有益的策略与方法。在这次培训中,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培训亮点就是我们设置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课程是由我们的专业导师与班组导师共同建构的。所有班组导师和学员一同学习专业导师开设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然后班组导师分组全程指导学员进行团辅课设计,第二天,专业导师和班组导师同时观摩学员上课,课后,又组织学员对课进行再反思、再重建。这样,学员在双导师的帮助下专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导师训中高质量的陪伴既体现了培训的人性化,又保障了培训的实效性。
⒊训后跟踪指导
此次培训,我们要求所有专家都在授课时将自己的邮箱或电话号码留给了学员,方便学员训后请教。培训结束后,我们的导师仍然经常和学员联系,长期指导参训学员,给学员带来了良好的后续跟踪服务。学校构建了国培网络平台进行后续培训,如:组织学员在网络平台上互动交流,在线指导学员解决班级管理中的新问题,上传新的学习资料,研讨和点评学员班主任工作案例等。训后跟踪指导有效实现了培训的延续性。
双导师全过程的引领、大量任务驱动及参与式的学习,让此次培训内容和方式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更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让学员们学到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班级管理的“他山之石”。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满意率达100%,其中“非常满意”达90%以上。一位学员在结业典礼中说道:“可亲可敬的导师们让我在培训中如同在家一样心情舒畅,充分感受到了心灵的放松!” 另一位学员在研修总结里写道:“此次国培带给了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震撼,收获了很多操作性强的班级管理方法,增强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全过程双导师制”加大了培训指导力度,强化了实践性培训环节,丰富了实践培训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升了培训效果,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索和推广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第四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五篇:“教学工厂”模式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联动、“教学工厂”式工学结合模式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探索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黄如君 张梅
内容再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可靠途径,但是在实施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离校企合作的要求太远。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通过校企联动、“教学工厂”式工学结合模式顶岗实习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校内外“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合理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联动 教学工厂 顶岗实习三导师制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重要环节之一。但在顶岗实习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合理的职业定位,对于底层工作岗位环境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就想返回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习地点分散、岗位多样化的实习组织管理方式等都给顶岗实习教学的有效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企业兼职实习指导老师对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不熟悉;共同管理顶岗实习的保障机制与管理体系有待于校企双方共同探讨。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有效的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开展校企联动、“教学工厂”模式的顶岗实习,对汽车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是一个不错的探索。1.校企联动、“教学工厂”式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当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还具有极大 的局限性,“校企合作”仍然不够深入,我们通过对新加坡“教学工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建设教学工厂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2009年开始我院与广州和港汽车维修有限公司于共同合作开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广州和港汽车与我院共建“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承担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并提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实训指导教师,并在学院和企业之间建设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教学工厂”,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找到了有效实施的平台,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实施校企联动、“教学工厂”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创新校企合
作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创新办学特色和扩大毕业生生存空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1校企共建“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是资源相互利用
校企共建“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模式是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以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
1.2 校企联动是校企深度合作
当前,许多职业院校还只是把校企合作理解为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和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阶段上。我院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是全方位的合作,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理论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学生实训、教师实践、企业生产和管理、企业科研攻关、学校建设、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优势互补、紧密的互惠合作。1.3 校企合作是双赢合作
首先职业院校在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遇到了专业技术教师不足、实训场所和设备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生产场地、设备和技术等优势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和发展是有利的。其次校企共建合作对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给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符合生产需要的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发展。1.4 校企联动合作是长效机制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 通常做得较多的是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阶段性实习, 校企之间进行某项合作活动等。那种长期、紧密合作关系还未形成,影响了校企合作效益的发挥。我院的校企共建合作,建立了利益共享的持续合作关系,广州康大学院将共建专业学费的一部分划拨给企业,用于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的建设,激励了企业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合作是没有终点的,只有不断地发展、提升、创新、融合, 学校和企业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的建立
“校企合作”的精髓是学校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才和资源。当前,高职教育普遍面临着“目标”和“途径”的困
惑,一方面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明确,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上又存在着缺失。在理论的层面上,能够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有效的实现途径和载体。因此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其个性特征,是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是企业工厂与大学课堂一体化,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 术先进、设 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教学工厂”的目的在于解决至今仍困扰高等学府的办学难题,即如何试图在一个典型学府里,建立一个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2.1 建设思路
我们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遵循学生认知学习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先进性标准、实用性功和系统化布局” 原则,满足学生学习“五渐进”(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创业能力训练)的需要,在现有的实践条件基础上,建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工厂”—汽车技术中心和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广州和港基地。2.2 建设目标
从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工厂”建成集教学、生产体的真实生产场所,并开发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切实提高“教学工厂”对学生核心技能的训练水平。
2.3 硬件建设
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化教学对“教学工厂”的要求,对现有的实训室进行 整体规划和布局,使其达到符合真实生产任 务和生产环境的要求。在内部结构中,考虑企业的生产过程,依照企业真实环境和生产任务、工作规范的要求,科学划分区域,实现专业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满足人才培养需要。2.4 制度建设
汽车工程系汽车技术中心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负责指导,中心实行服务经理负责制;服务作业中常规项目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在兼职教师指导下进行;技
术服务有偿进行;技术服务标准依照汽车维修行业相关标准执行;服务体系参考汽车维修专营店模式,保证服务质量,并具有一套符合学院要求的相关规章制度。3.“教学工厂”工学结合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实施 3.1 顶岗实习实施程序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共同确定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共同编岗实习任务书和实习计划、共同指导顶岗实习、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的教学实施结构由三个阶段、15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阶段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由四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系部成立顶岗实习工作小组,负责考察实训基地的设备、生产、生活、安全措施、交通等条件,落实实习单位;第二个环节,根据实习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学校确定专业指导老师,企业确定兼职指导老师由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选取顶岗实习的项目,选定项目后确定项目完成的内容和质量以及项目的要求;第三个环节,学校与企业、学生签订相关协议,共同编写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制定实习计划;第四个环节,顶岗实习前培训,下发顶岗实习任务书,对学生进行安全、职业道德、就业观等培训教育
第二个阶段一顶岗实习实施阶段。顶岗实习实施阶段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企业岗前培训,包括企业管理制度、车间管理规定、劳动安全、劳动保护等规章制度。第二个环节,跟班作业,轮岗实习,由师傅指导进行岗位操作。第三个环节,独立承担工作任务,顶岗实习,完成相应的顶岗实习项目。
第三个阶段一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阶段由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总结报告等实习作业。第二环节,实习班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第三个环节学生自我评价。第四个环节,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四个阶段一顶岗实习总结反馈。顶岗实习总结反馈阶段由四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召开顶岗实习总结会议,对实习的成效、问题进行总结;第二个环节,学生填写实习情况调查表,对实习组织等情况进行评价反馈;第三个环节,实习单位填写实习单位调查表,对学校的指导、组织等环节进行评价反馈;第四个环节,学生家长对实习进行评价反馈。
3.2 顶岗实习教学组织
顶岗实习教学组织形式采取“三导师制”,顶岗实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训课程,具有管理形式多元化、实习场所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专业指导教师外,聘请企业一线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对于关键岗位是师傅一对一的指导,明确师徒关系、责任、目标、实习内容及要求等,学生在岗位师傅的指导下,熟悉岗位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的职责等,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习工作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系部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要求学校指导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现场实训指导,及时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按时填写实习指导记录。另外,系部还安排辅导员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思想、心理及就业指导,完成学生从“学生到员工”的心理过渡与角色转换,实现合作就业。3.3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与评价
校企共同开发开放、多元、全程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要求实习基地单位与学校共同进行绩效考核,从岗位技能、工作业绩、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安全意识、遵守纪律、团结协作、项目完成情况和实习手册文本等方面,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学校指导老师综合评定成绩占顶岗实习成绩的30%。企业综合评定成绩占总成绩60%。学生自评占综合评定成绩占顶岗实习成绩的10%。
4.校企联动、“教学工厂”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要注意的问题 4.1 注重“教学工厂”项目开发
在“教学工厂”理念中,教学是由各类项目贯穿起来的,从课程项目、专能项目到毕业项目,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项目导向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主要方法,各个时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项目来满足教学需求。到了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操作规程,能解决汽车基本的故障能力,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开发的项目要求教师具有把握知识全局和适应学生知识结构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开发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开发的项目就是根据具体车型解决具体故障,在故障排除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关键是要进行汽车的维护与保养工作,所以在设计顶岗实习项目时就以维护与保养为主,从发动机大修到底盘大修、再到电器维修以及钣金喷
漆都设计一个个实际项目,学生根据每天的工作安排完成每一具体的实际项目,学生解决一个项目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才会爱上这个专业,才能深入这个专业,这样一个个项目解决下来,顶岗实习项目也就完成了。2.2师资队伍要能够适应“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要求
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这也是“教学工厂”顶岗实习成功的关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所招聘的教师一律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这样的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相当丰富,能把企业的理念和学校教育两者合二为一,指导学生完成毕业项目没有一点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理论型教师多,实践型教师少,教师大多来源于应届硕士毕业生,出校门即进校门,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样的教师队伍已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所以要制定相关政策,多渠道引进“双师型”教师可以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内部培训机构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通过引进,逐步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的职业培训能力。加速培养现有师资,使其尽快具备“双师”素质,职业院校现有教师学历较高,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较强,所缺少的只是实际工作经验。为此,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或实践,参加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参与或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获得前沿专业知识,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
4.3 创新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指标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和考核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控制和考核,实行由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制度。
4.3.1制定顶岗实习考评方案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实施细则,根据岗位特点性质确定考核指标,并进行量化,以求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4.3.2考核时要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一方面由合作企业指导教师或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百分比,另一方面,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实习工作报告进行考核和评价,其结果也占总成绩的一定百分比。
4.3.3要注重总结和提升
实施顶岗实习过程记录、实习总结考核评比制度根据专业性质,编制顶岗实习记录簿,要求学生填写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顶岗实习结束后书写实习总结,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对记录、总结进行评审,并对优秀学生要进行表彰和奖励。5.结束语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开展顶岗实习教学还一直在探索之中,但是顶岗实习它在实践中展示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优势。笔者在组织和安排汽车工程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总结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1)方案设计必须真正以学生为本,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2)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尽责,关键在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任务驱动,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懈怠;(3)坚持每年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和校企研讨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
参考文章
[1]郎丽香等.教学工厂模式下人才培养基地的探索[J].辽宁高职教育,2011(2):9-14 [2]李军雄.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43-45 [3]冯薇.三段式顶岗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44 [4]董春艳等.高职四方联动的“224”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践[J].职教论坛,2011(23):56-60 [5]刘彦.依托校企合作,探寻高职院校“教学工厂”建设思路[J].文艺生活,2010(12):163-165
说明:论文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教改课题课题“构建校企联动平台“教学工厂”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DGZ11Y013)”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