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2 《赤壁赋》文方言知识梳理(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0: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2 《赤壁赋》文方言知识梳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2 《赤壁赋》文方言知识梳理》。

第一篇: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2 《赤壁赋》文方言知识梳理

《赤壁赋》文方言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追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其词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他们两人的词风同属豪放派;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采、体物、铺陈;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兴于《楚辞》,而盛于汉代。汉赋分为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我们在高一学过一篇同一体裁的文章《阿房宫赋》。

二、词语解释 实词 1.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2.清风徐来(缓缓地)

3.举酒属客 /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4.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驾)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8.扣舷而歌之

(同“叩”,敲)

9.击空明兮溯流光(指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10.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11.倚歌而和之(循、依)(应和,唱和)12.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13.不绝如缕(细丝)

14.苏子愀(qiǎo)然(忧愁变色的样子)15.正襟危坐(端正)

16.山川相缪(通“缭”,盘绕)17.方其破荆州(当)

1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长矛)19.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20.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21.挟飞仙以遨游(携同)22.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多次)23.盈虚者如彼(满)(缺)

24.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增减)2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都„„)2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用)27.杯盘狼藉(凌乱)

28.相与枕籍乎舟中(枕着、靠着)29.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30.舳舻(zhú lú)千里: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31.郁乎苍苍(茂盛的样子)

32.举匏(páo)樽以相属(葫芦,用葫芦做成的酒器)(酒杯)33.哀吾生之须臾(片刻,时间极短)34.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秋风)35.逝者如斯(往)(此,指水)

36.是造物者无尽藏(zàng)也(天地自然)(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虚词 之

纵一苇之所如 /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可是)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下)②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③歌窈窕之章(歌,吟诵)④扣舷而歌之(歌,歌唱)2.形容词作动词

①白露横江(横,笼罩)②方其破荆州(破,攻占)③横槊赋诗:(横,横执)④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⑤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用)⑥哀吾生之须臾(哀,哀叹)⑦肴核既尽(尽,吃完)3.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西,向西)②东望武昌(东,向东)

③乌鹊南飞:(南,向南,因为直接引用,可不译)4.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龙(舞,使„„起舞)②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③正襟危坐(正,使„„正,或形作动,整理)5.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本是一代豪杰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这地方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倒装句: ⑴主谓倒装

渺渺兮吾怀

我的心啊悠远茫茫 ⑵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而今安在焉

如今在哪里呢? 而又何羡乎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⑶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客有吹洞箫者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⑷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不绝如缕

如同细丝一样长而不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 寄蜉蝣于天地

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 4省略句:

(予)举酒属客

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

五、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第二篇:高考文言句式考点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句式考点知识梳理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4.受制于人。(„„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练习: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而走()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专项练习

一、指出下面句式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钜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①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 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②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 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 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释】①公:赵公,宋仁宗时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死后谥“清献”。②灾沴:灾害,疾疫。(选自《续古文观止》)(1)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译文:

(2)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译文:

(3)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①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 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 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 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①隧: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

(选自《国语•襄王不许请隧》)1.指出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句()A.王何异之有? B.何辞之有与? C.何政令之为也? D.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译文:

(2)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使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公子重耳对秦客》)

【注释】晋献公:重耳的父王。舅犯:重耳的舅舅子犯。子显(韅):秦穆公的使臣。

1、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B、仁夫!公子重耳。C、子显以致使于穆公。D、父死之谓何?

2、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载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无,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帝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城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 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之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 夫军府充盈,何爱数万缎帛不以杜其馋口乎!”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 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帝怒,李林甫因使人诬告忠嗣,敕征入朝,贬汉阳太守。八载,帝使哥舒翰攻石城堡,拔之。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忠嗣言。

(选自《王忠嗣》)

1.指出下面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A.今顿兵(于)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B.今受责(于)天子

C.(帝)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D.敕征(之)入朝,贬汉阳太守。

2.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句()A.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B.何以知之?

C.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D.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

译文:

(2)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状语后置)

(2)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状语后置)。

(3)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定语后置)

二、1、D(其他三个为宾语前置句)

2、(1)晋文公在郏地使襄王复位后,周襄王用田地来赏赐他,文公谢绝接受,而请求允许他死后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2)我又怎么敢因个人私恩改变先王规定的重要制度,取辱于天下呢?那样做,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和百姓呢?

三、1、D(AC是状语后置句,B是主谓倒装句)

(1)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地在伤心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应该谋划啊!”

(2)君王赏脸慰问流亡的人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

四、1、C(省略成分是“余”)

2、B(A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两个不属于倒装句)

3、(1)您因为爱惜士兵的缘故,不愿意成就延光的功业,虽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而分兵给他),实际要耽误他的计划。(被动句)

(2)现在用几万士兵争夺一座城,得到它不足以制约敌人,不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所以忠嗣不愿意做这事。(定语后置句)

第三篇:《肴之战》文言知识梳理(范文)

《殽之战》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

(间,通“闲”,使……得到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通“餍”,满足)

4、堕军实而长寇雠

(堕,通“隳”,毁弃)

5、乡师而哭

(乡,通“向”,对着)

6、不以累臣衅鼓

(累,通“缧”,绳索,此处用作动词,捆绑)

(二)一词多义

1、免

(1)左右免胄而下

(摘下,脱下)(2)妇人暂而免诸国

(赦免,释放)

2、乘

(1)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四)(2)超乘者三百乘

(前一个,兵车;后一个,一车四马为一乘)

3、辞

(1)公辞焉

(拒绝)

(2)使皇武子辞焉

(辞谢,实为下逐客令)

4、御

(1)晋人御师必于殽

(防御,狙击)(2)梁弘御戎

(驾御)

5、实

(1)彼实构吾二君

(的确,确实)

/ 4

(2)堕军实而长寇雠

(成果)

6、从

(1)敢犒从者

(跟随,跟从)(2)若从君惠而免之

(顺从)

(三)虚词

1、以

(1)劳师以袭远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遂墨以葬文公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为吾子之将行也

(3)为从者之淹

(4)莱驹为右

3、焉

(1)公辞焉

(2)有二陵焉

(3)余收尔骨焉

(4)君何辱讨焉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4)吾子取其麋鹿

(5)吾其还也

(6)其为死君乎

(而,连词)

(用、拿,介词)(来,连词)

(因为,介词)

(在,介词)(因为)

(担任,动词)(他,代词)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于之,到那里,兼词)

(他们,代词)

(他们的,代词)

(它,指秦军,代词)(那,代词)

(其中的,指原圃中的,代词)(还是,语气副词)

(难道,语气副词)

/ 4

(用来,连词)

(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四)重点实词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

2、穆公访之蹇叔

(咨询,征求意见)

3、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4、无礼则脱

(疏忽,纪律不严)

5、为从者之淹

(停留)

6、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放掉,释放)

7、不替孟明,孤之过也

(废弃,撤职)

(五)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若潜师以来

师,名作动

发兵

2、秦师遂东

东,名作动

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

下,名作动

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名作动

做生意

5、子墨衰绖

墨,名作动

染黑

6、遂墨以葬文公

墨,名作动

穿黑色衣服

7、晋于是始墨

墨,名作动

穿黑色衣服

8、先轸朝,问秦囚

朝,名作动

上朝

9、秦伯素服郊次

素服,名作动

穿素服;郊,名作状

10、武夫力而拘诸原

力,名作动

竭尽全力

11、劳师以袭远

劳,使动

使……劳累;远,形作名

12、入险而脱

险,形作名

险要的地方

13、而以贪勤民

勤,使动

使……劳

14、彼实构吾二君

构,使动

使……结怨

15、以逞寡君之志

逞,使动

使……满意

16、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辱,使动

使……受辱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判断句

/ 4

在郊外 远方的国家

2、晋人御师必于殽。

介后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判断句

4、牛十二犒师。

定语后置句

5、使归就戮于秦。

省略(代词“之”); 介后

6、不替孟明,孤之过也。

判断句

7、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介后

8、尔何知!

9、败秦师于殽

10、将殡于曲沃。

宾语前置句

介后 介后/ 4

第四篇: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1、山水诗、田园诗。山水诗模山范水,见山水精神,歌赞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个人胸襟抱负;田园诗写村居田园生活,透露出隐逸思想,抒发闲适心态。二者都要即景即事抒情,都讲究情景交融,情在景中。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

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注意:

1、古典诗歌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感情的,因而分析感情不能离开形象(意象)和意境空谈;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2、对诗歌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①不能拔高②不能曲解。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可模式化,不能随便套用一些现成的词语,使评价不中肯,似是而非。

(三)、了解这类题目的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这一部分的答题要根据所问回答,有几个问要答出几点来。答题模式:

1、问题: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问题: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相同的归并),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当然还有其他的问法。

二、关于诗歌的形象(意象)和意境

(一)熟悉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繁复一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二)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1、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1)斑竹 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5)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6)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21)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

(22)三径 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23)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5)双鲤 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

(26)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27)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

(29)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 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1)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2、常用意象含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偏僻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例如: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三、关于诗歌的语言

(一)明确古诗中常见语言的风格特点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二)、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1)语序颠倒。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可以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将这些诗句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2)叠词、拟声词。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三)了解一些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关于诗歌表达技巧

(一)、了解表达技巧的分类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1、修辞手法

常用的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偶、双关、顶真等

易混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3、其他表现手法

1、赋、比、兴(创作方法)

2、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陈、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小中见大等

3、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总分结合、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承上启下等(篇章结构)

(二)、理解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关术语

1、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

“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1)、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2)、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 兼及“明月”和“关”。

(13)、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4)、倒装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

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

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了解常见的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三)、了解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

答题思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第五篇:高考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散文的基本知识◆

1、文学四大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2、散文的基本类型: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选料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的思考。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乡土情结》。

2、对历史人物的抒写。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3、对传统或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泰山之思》。

4、对人类生存状态(或人与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快乐的死亡》。

5、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如《天地有大美》。

6、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2005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3、散文的特点: ◆散文怎么读?◆

赏读散文,感悟散文之美,要注意遵循科学合理的阅读流程:

(一)宏观把握——学会整体阅读

第一步,善于看题“三问”。散文的题目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味,或点明了文章中心或概括了文章内容或显现作者思想感情。在整体阅读时首先要学会对题目自设三个问题:写什么(主要内容)?为什么写(动机或主旨)?怎样写(思路和手法)?如此以问促读,以读解问,对整体把握文意大有裨益。

第二步,中速初读全文,由“形”入“神”,初步了解整体文意,把握感情基调,读完后尝试回答读前“三问”。

第三步,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再整体快速阅读,努力理清行文思路。这一步又需要做好:

(1)寻找全文的文眼。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它是感悟主旨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捷径,掌握各段关联的关键。能找出文眼,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文眼往往在散文的篇首总起段、篇末总结段。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笼罩全文的淡淡的忧愁,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悄悄流露了出来。赏读散文,应当树立这种自觉的寻找文眼句的意识。

(2)善抓“段眼”。“段眼”即独立成段的关键句子或某一段中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或与全文主旨相关,或直接揭示了段落要点。从表达方式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表示观点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往往是那些领起全段或收束全段的语句;从修辞上看,往往是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如《城市里的蟋蟀》一文,“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等关键段眼不仅作者的生活经历展示出来,也暗示了作者的态度与感情的变化,更是对主题的多次委婉的暗示,抓住了这些语句,文章思路就清晰可辨了。

(3)善找线索。散文结构不拘一格,乍看似乎散漫自由,其实主旨一定是明确而集中的。优秀的散文,总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而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具体事物,它是散文组材的“纲”。如果说散文的材料是珍珠,那串珍珠的金线就是散文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时空、人物的感情变化,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意脉。如《城市里的蟋蟀》一文,就是巧妙地以蟋蟀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托物言志,将儿时的蟋蟀、心中和蟋蟀、城市里的蟋蟀来回穿插描写,虚实交错,形散而神聚。

第四步,主题定位。经过上述几步后,至此要力争将散文的主旨准确地加以定位。定位了主旨,就把握了散文的重心,在主旨观照之下,散文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确定主旨的方法: 看文眼

抓段眼(独立成段的关键句子或某一段中的关键语句)

(二)微观突破,领悟散文的意韵美

理清了思路,把握了主旨,只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散文的重点,而更多散文的美,比如情感美、语言表达美、艺术手法美,还需要读者从各个细微处去咀嚼去涵泳体会。至于在阅读考试中,问题也大多是着眼于散文微观处的美,着眼于具体语句和具体手法的解读。那么如何从微观处体味散文之美呢?

1.学会用反复品读体悟语句的情感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即便是在考场中,手眼心并用的默读也是不可缺少的。抒情、叙事类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因此唯有在反复默读中体会,在体会时融入联想、思考,才会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老舍的如《我爱北平》,在朴素的写景、叙事中渗透的是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而这情同样能唤起读者的乡土情结,这种情感的洗礼反过来又能加深对老舍的北平情结的理解。

2.善于用情品味散文的语言美。语言是作者情动读者情的唯一载体,阅读散文,须善于用情捕捉、感悟文中最有情味的语句,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以“语”入“情”入“境”,以“情境”赏“语”,文章如出己心,情趣和意韵自然就能揣悟而得。如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中写道:“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这一段文字,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

3.善于利用上下文语境求得对含蓄语句的正确理解。在散文鉴赏中,对含蓄语句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和重点,这些语句,在考试中也往往设题的热点。当我们单从这些语句本身一时无法理解时,要学会去考察它们的左邻右舍,从对上下文的研读中努力去探求解题所需的“蛛丝马迹”。比如《城市里的蟋蟀》一文中“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答案必须要从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对蟋蟀这一线索的理解中获取。句中的蟋蟀已然不是昆虫层面上的蟋蟀,而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意味着城市人曾经有过的纯真而自然的生活,意味着对曾经的乡村生活的深切怀念。

4.学会定角度鉴赏情艺。散文或叙事抒情,或议论明理,或写景状物,作者无一例外都要将内容、情感和主旨作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散文美。“情艺”即作者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大而言之,“情艺”包括选材手段、结构手段、表达手段等,小而言之,则有遣词造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伏笔照应,虚实相生、情理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多种修辞综合、渲染铺垫、衬托对比、以小见大等无数具体技巧。善于把握散文写作的技巧,不仅可以让我们掌握众多的散文鉴赏角度,明确鉴赏方向,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到更多的散文之美,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因此,收集、整理已学的散文写作知识与术语,对同学们而言尤为必要。有了鉴赏角度与鉴赏术语的有意识积累,我们对散文的赏读就能更准确到位,在回答问题时也就能结合文本以片言而居要,切中肯綮。比如读《城市里的蟋蟀》一文,问: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怎样写?回答是:作用——①既照应了题目,又与后文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反衬现实中城市生活的茫然和悲哀;写法——撷取片断,点面结合,从蟋蟀的“声”与“形”两个角度进行细致描绘,再现儿时的纯真与欢乐。从这个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定位鉴赏角度,运用鉴赏知识的重要性。

散文的鉴赏方法不一而足,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关键在于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建立起必要的阅读储备,养成爱读美文,勤于思考探究的良好习惯,并且在阅读时遵循合理的阅读流程,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解读紧密结合,反复用读悟情,品味语言,善于利用语境,掌握并积累一定的鉴赏技能,就一定能提高散文阅读的有效性,也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下载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2 《赤壁赋》文方言知识梳理(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2 《赤壁赋》文方言知识梳理(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第一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一、单元复习目标 本单元以“生命的颂歌”为话题组织了四篇课文。它们以不同的文学形式,从......

    高考历史自主复习指引(知识梳理)[5篇]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重难点分析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国家机器的建立。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

    十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

    十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计划 教材简要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4篇课文:《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鸟的天堂》《长江之歌》及“语文实践活动1”。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

    名著复习《西游记》知识梳理4

    开发区国际学校初中部复习教学案 编写:郑志芹审核七年级期末语文复习学教案(4) 名著(二):《西游记》(知识梳理) 一.填空 1.《西游记》,长篇 章回体神话 小说,是 古典神话小说 中成就最......

    四年级语文知识梳理(精选合集)

    四年级语文知识梳理家长您好!现将本学期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告知如下,便于您提前知晓,也期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您的支持和协助。谢谢您!语文上册教材基本结构:本册教材以专题组......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精选五篇)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作副词,全,都。)层见错出(见,通“现”。)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

    《祭十二郎文》知识梳理--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祭十二郎文》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辨析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表达B 致敬亭于幕府送达 C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D 何意致不厚 招引,引来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取得,......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字词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字词梳理 一、字词梳理 (一)、一单元字词梳理 lþngcǎnhàngüngà8、《我的早年生活》笨 冷漠 偏爱 惨境 仁慈 遗憾 尴尬 huÿhuángfþngcìmïutuîqÿngzh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