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自然]谈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_生物论文
自然课主体性教育的研究---谈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主体性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其基本认识: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的继承,古人把教育作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师作用在于“启”,在于“发”,在于指点学生学习的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意义的直接构建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服务者。其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发现儿童的才能、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学生自由、活泼、有朝气,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
在自然教育中,主体性教育显得尤其特出,因为在自然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科学”。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自选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然而,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真正完成以上的任务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实现呢,就我个人的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观念,要改变对低年级学生的认识,不要一味地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能力更差,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很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就是让他们进行观察、实验,教师也不放心,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指挥,讲一步学生做一步,而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学科的认识主体是儿童,教师应该指导儿童去认识,但不能替代儿童去认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探求科学知识,兴趣则成为他们学习的最直接最实际的动力。例如:我在教第二册“春天在哪里”这一单元时,我就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来到田野、公园,让学生自己在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春天,哪怕是找出一点的春天的影子,我就给予肯定,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采用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观察、实验、儿歌、竞赛„„使儿童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三、教师要精心,让学生有东西可“玩”。在苏教版的自然课本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实验,而自然的基本方法就是先把东西给学生,让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先去探索,去研究。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弄就怎么弄。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准备足够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的《动物吃什么》一课时,我准备了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小图片(卡片)及各种动物所吃的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分组找出各种动物所吃的食物,并放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动物吃动物、动物吃植物,两样都吃再来分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东西可玩,才能为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四是合理指导,让学生自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主动的认识过程。而低年级学生的能力相对要低、知识少、又喜欢玩,根据这些特点,教师更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让学生切实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例如:我在教第一册的《沙和泥土》这一课时,学生不能仔细地比较沙和泥土的颗粒和黏性,我就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分别用沙、泥土做两个小玩具,再来让他们自己评价一下谁的光滑。然后再交换做一次,再让他们自己评价。这样,学生从两次的对比中,懂得了沙和呢土颗粒的大小不一样,黏性也不一样。
第五,教师要积极启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在观察、实验中体现出来,在观察、实验之后也要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来,特别是结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教师不能代替,说对了给予鼓励,说错了也让他说完。例如:我教《我们的身体》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学生没有说出有四个部分,有的说五个部分,有的说六个部分,有的说七个部分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总之,在小学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此文2001年8月在全国第三届自然教学与素质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获三等奖
第二篇: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
----《果实的共同特征》教学评析陈幸元老师《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中年级自然教学的特点,突出了“指导”二字,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完成了知识、能力、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在这里,本人想藉此课谈谈对中年级自然教学的认识。
一、重视对中年级自然教学特点的研究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突出的特点就是按低、中、高年级分别对知识、能力、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着重于“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培养他们的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这也是大纲对中年级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年级学生在学习“植物种类”的科学概念之前,虽然知道根、茎、叶等名词,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懂得了这些名词的内涵。因为学生常把非本质的现象当成某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例如,他们认为“凡是能吃的都是果实”,“凡是茎都长在地上”,“凡是根都长在地下”等。可见,学生已有的关于植物种类的认识与我们所说的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完全不同。中年级学习的“果实的共同特征”是在低年级学习“各种各样的果实”的显著特征基础上展开的,但在教学中又不能将果实的详细分类及属性、用途等知识讲得过多、过细、过深。如,“为什么有的果实看不见或者没有种子”,“为什么皮和果肉都叫果皮”,“为什么干果也有肉”等等,这些知识与果实的概念虽有联系,但都不是中年级教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深浅度。
二、注重中年级与低年级的衔接1.重视低、中年级知识的联系在低年级,学生已经获取了一定数量的事实,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对各种各样的果实、根、茎、叶等有了初步的印象。在学习《果实的共同特征》时,教者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教学检查中发现很少有学生将根、茎、叶或明显不是果实的植物带到课堂上来,给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当指导学生观察解剖开的苹果内部有什么时,有的学生说“有核”、“有籽儿”,有的学生说“有种子”“种子”的概念,即是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教者并没有急于告诉“核、籽儿就是种子”,而是通过投影让学生再观察、讨论。虽然这仅仅是教学一个名词的细节,但反映了教者的教学思想,坚持让学生说,坚持引导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续性(1)低年级要求学生能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而到中年级则要求用简单仪器进行初步的定量观察,学习对比实验。这些要求是连续的、发展的。教者在讲《果实的共同特征》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解剖苹果,虽然简单,但比低年级增加了难度。为了增强学习效果,教学中将由教师示范操作改为由学生先动手,教者再进行边解剖边指导,教学效果很好。为了加深学生对“果实的共同特征”概念的理解,教者指导学生同时解剖苹果和胡萝卜,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又巩固了知识。(2)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到中年级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达到这个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概念是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在低年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果实的大孝颜色、形状等非本质特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具备了抽取同类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基矗教者在讲“果实的共同特征”时,就是注意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已有知识,在解剖观察了大量果实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之后总结出概念的。由于学生获得了足够的事实,加上表象的建立和发展,最后得出:凡是具有果皮和种子的都是果实。然后组织学生继续研究讨论,证明:由于马铃薯、胡萝卜只有果皮,没有种子,所以不是果实;西红柿有果皮和种子,所以是果实等等。教师反复指导、训练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演绎推理,鉴别各种植物,巩固了初步的科学概念。这就说明概念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对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模糊甚至错误的概念的纠正决定了对植物进行种类判定的必要性;而植物的多样性,则提供了鉴别植物种类的可行性和趣味性。因此,教者在新课授后又设计了相应的综合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并扩展了本课学习的科学概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三篇:小学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1
本学期已经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工作下,根据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本人认真、扎实地完成了本期的自然科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完成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教育工作方面
1、通过《日晷》、《圭表》两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知道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成就,使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科学自然观的培养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的污染、星座的运动、种子的萌发等,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自然事物是变化的;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正电和负电的相互作用、声音的产生、星座的运动、燃烧和灭火的条件等,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通过指导学生认识雷电的成因,向学生进行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
3、科学态度的培养:通过观察、实验、栽培、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通过讲述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秘密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愿为科学献身的科学态度;通过指导学生探究一些自然事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环境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保护的方法,教育学生自觉保护环境。
在体育方面,向学生进行了营养卫生教育,以及消化、呼吸、血液循环器官的卫生保健教育;此外还有安全用电的教育。
二、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培养了以下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1)通过《星座》的教学,指导学生辨认星座、观察星座的方法;(2)在〈空气的污染〉教学时,通过课内外结合,使学生掌握了考察空气污染的简单方法;(3)通过〈怎样测量太阳高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了用量影作图的方法。
2、实验能力:(1)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比如说明正电和负电的相互作用、振动发声、空气的成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制取二氧化碳,鉴别食物的营养成分等;(2)继续学习设计对比实验,运用对比实验探究自然规律和自然变化的原因。
3、逻辑思维能力:(1)归纳概括能力,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星座运动的规律、产生电热的原因、阳光下直立物体影长变化的规律、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声音的产生、种子萌发的条件等;(2)分析与综合能力,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认识空气的成分、燃烧的条件、声音传播的途径、空气污染的原因等。
4、想象能力:想象雷电的形成过程。
5、动手能力:(1)制作:制作简易电热切割器;(2)栽培:用扦插方法繁殖植物。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
1、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生机,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意,学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2、我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脚踏实地,认真批改作业,坚持做到有教案才能上讲台,全学期完成教案34节,课内实验12次,课外观察实验4次,课外活动2次。
3、我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教学工作,在期末统考中,学生的自然科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小学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年来,我自觉加强业务学习,虚心求教释惑,努力理清工作思路,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时时思索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课堂改革的策略,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充分担当起教研员的职责
1、夯实业务功底。随着课改的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让我越发感受到如果教研员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不广博,那么工作就会肤浅,指导课就不能高瞻远瞩,因此多渠道地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外出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应该是教研员的必修课。
教研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有时间就认真学习课标,阅读教材,分析教师用书,利用一切时间与教师一起研究课堂。外面的课堂教学很精彩,外面的名师各有风格。只要有机会,我就积极走出去领会名师风采,边听边权衡自己做法的利弊。每次外出学习,随带U盘,及时拷贝重要材料带回来细细研究。
2、积淀管理理论。登高望远,先学先行,学无止境。对县、市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我都认真参加学习。与此同时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学校管理理论。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一年来,通过不懈的学习,我对的常识教研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以往拥有的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全校的常识教师的恐惧感也慢慢消退,变得自信满满。
(二)帮助老师寻找教学中的病根,共同探讨医治良药,真正成为教师的`业务同伴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是靠教师来完成的,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研员的理论只有很好的落实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适时和各位常识教师交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策略是教研员的职责所在。20xx年12月27日三位教师成功的展示了三节风格迥异的常识课堂,我组织各位教师及时反思,同时也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在议课过程中,教师们都能以新课改理念认真评价每一节课。谈亮点,找不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项活动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教研活动,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牢固树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教学研究与教师成长融会贯通,达到凸显个性、力促均衡、全面提升。
通过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的发挥,自学、合作、探索、发现等学习方法的实施,这都是课程改革理念中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和力争做到的。我们也力争走在改革的前沿,我校品生教师张秀聪执教的《小小一张纸》在去年的全县高效课堂研讨中,以其巧妙的课堂组织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博得与会人员的好评。在今年四月份的优质课评比中我们也收获颇丰,王桂花老师执教的《蒸发》,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视角及敏锐的洞察力征服了在场的评委,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刘长艳老师执教的《无形的指挥棒》为学生呈现出一场场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在无形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改进实验教学评价方式,呵护孩子的探究欲望
为了激发科学教师的偏激做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上学年我对科学课的评价方式做了大胆尝试,采用定性加定量的评价方式。彻底改变科学课只以成绩评判教师和学生的评定办法,注重考核学生平时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建立平时操作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为了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去年我定期对中心小学的9个科学实验班级的相关实验进行了抽测考核。为使这项活动深入扎实开展,今年4月,我又对中心小学的实验班级进行了全面的抽测,从四个实验年级中的每个班级抽取10名学生,对进度内的不同实验进行操作,做到对学生学习跟踪评价,对学生实验学习的记录和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同时学生的操作水平也作为教师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考核因素纳入教师个人量化,并作为评选实验教学奖的必要条件。
一连串的操作跟踪调查评价,老师、学生充分感觉出领导对实验操作的重视。彻底改变了过去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突击质量检测的现象;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猜想意识、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现在,我校的孩子们都能合理地进行实验猜想,能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孩子们真正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实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证明了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是有利于孩子们发展的,也是值得推广的。
总之,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经验,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坚信,昨天的成绩不只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梳理工作的同时,也认识到了
自身存在的不足:
1、对新的知识的学习不够,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刻,课堂改革的创新力度不大。
2 、服务意识还不强,不能很好的为常识教师提供服务,为他们解疑答惑。
下步的打算:
1、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2、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和常识教师交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小学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3
20xx年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自然教学工作总结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重要一环。
世界的飞速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传统教育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以教育者中心”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知识”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以学校为终结”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终生教育”的教育模式等等。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确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是什么?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功能观;在教育活动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学生终生学习的尊基人的教师观;把教育的对象看作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学生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目前学校课程已经从单一的学科课程向多元的课程结构发展,强化学科之间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意识,发展教师从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并了解隐性课程规律,使教师具备从事多种课程的复合教学能力的课程观;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观。这些都是教育观念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过:
“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现代观念就是教师从教之路的火把。
教学设计是一个计划与设想的过程,因而设计者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等因素将起重要的作用,以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设计将起着定向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因而,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师的“教”,在设计中更多考虑教师的方便和需求,凸现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相应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削弱学生能力作用的发挥。在课程中,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学设计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是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素质的中介或桥梁;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也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的选择与确定上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的,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落在具体的素质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学习不再限于教科书范围之内;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总之,我还要不断的学习,尽量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把自然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4
本学期已经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工作下,根据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本人认真、扎实地完成了本期的自然科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完成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教育工作方面
1、通过《日晷》、《圭表》两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知道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成就,使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科学自然观的培养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的污染、星座的运动、种子的萌发等,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自然事物是变化的;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正电和负电的相互作用、声音的产生、星座的运动、燃烧和灭火的条件等,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通过指导学生认识雷电的成因,向学生进行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
3、科学态度的培养:通过观察、实验、栽培、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通过讲述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秘密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愿为科学献身的科学态度;通过指导学生探究一些自然事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环境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保护的方法,教育学生自觉保护环境。
在体育方面,向学生进行了营养卫生教育,以及消化、呼吸、血液循环器官的卫生保健教育;此外还有安全用电的教育。
二、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培养了以下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
(1)通过《星座》的教学,指导学生辨认星座、观察星座的方法;
(2)在〈空气的污染〉教学时,通过课内外结合,使学生掌握了考察空气污染的简单方法;
(3)通过〈怎样测量太阳高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了用量影作图的方法。
2、实验能力:
(1)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比如说明正电和负电的相互作用、振动发声、空气的成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制取二氧化碳,鉴别食物的营养成分等;
(2)继续学习设计对比实验,运用对比实验探究自然规律和自然变化的原因。
3、逻辑思维能力:
(1)归纳概括能力,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星座运动的规律、产生电热的原因、阳光下直立物体影长变化的规律、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声音的产生、种子萌发的条件等;
(2)分析与综合能力,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认识空气的成分、燃烧的条件、声音传播的途径、空气污染的原因等。
4、想象能力:想象雷电的形成过程。
5、动手能力:
(1)制作:制作简易电热切割器;
(2)栽培:用扦插方法繁殖植物。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
1、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生机,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意,学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2、我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脚踏实地,认真批改作业,坚持做到有教案才能上讲台,全学期完成教案34节,课内实验12次,课外观察实验4次,课外活动2次。
3、我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教学工作,在期末统考中,学生的自然科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第四篇:小学自然教学小结2篇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重要一环。
世界的飞速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传统教育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以教育者中心”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知识”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以学校为终结”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终生教育”的教育模式等等。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确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是什么?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功能观;在教育活动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学生终生学习的尊基人的教师观;把教育的对象看作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学生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目前学校课程已经从单一的学科课程向多元的课程结构发展,强化学科之间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意识,发展教师从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并了解隐性课程规律,使教师具备从事多种课程的复合教学能力的课程观;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观。这些都是教育观念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过:
“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现代观念就是教师从教之路的火把。
教学设计是一个计划与设想的过程,因而设计者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等因素将起重要的作用,以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设计将起着定向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因而,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师的“教”,在设计中更多考虑教师的方便和需求,凸现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相应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削弱学生能力作用的发挥。在课程中,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学设计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是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素质的中介或桥梁;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也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的选择与确定上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的,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落在具体的素质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学习不再限于教科书范围之内;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总之,我还要不断的学习,尽量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把自然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自然教学小结(2):
本学期已经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工作下,根据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本人认真、扎实地完成了本期的自然科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完成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教育工作方面
1、通过《日晷》、《圭表》两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知道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成就,使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科学自然观的培养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的污染、星座的运动、种子的萌发等,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自然事物是变化的;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正电和负电的相互作用、声音的产生、星座的运动、燃烧和灭火的条件等,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通过指导学生认识雷电的成因,向学生进行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
3、科学态度的培养:通过观察、实验、栽培、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通过讲述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秘密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愿为科学献身的科学态度;通过指导学生探究一些自然事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环境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保护的方法,教育学生自觉保护环境。
在体育方面,向学生进行了营养卫生教育,以及消化、呼吸、血液循环器官的卫生保健教育;此外还有安全用电的教育。
二、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培养了以下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1)通过《星座》的教学,指导学生辨认星座、观察星座的方法;(2)在〈空气的污染〉教学时,通过课内外结合,使学生掌握了考察空气污染的简单方法;(3)通过〈怎样测量太阳高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了用量影作图的方法。
2、实验能力:(1)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比如说明正电和负电的相互作用、振动发声、空气的成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制取二氧化碳,鉴别食物的营养成分等;(2)继续学习设计对比实验,运用对比实验探究自然规律和自然变化的原因。
3、逻辑思维能力:(1)归纳概括能力,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星座运动的规律、产生电热的原因、阳光下直立物体影长变化的规律、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声音的产生、种子萌发的条件等;(2)分析与综合能力,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认识空气的成分、燃烧的条件、声音传播的途径、空气污染的原因等。
4、想象能力:想象雷电的形成过程。
5、动手能力:(1)制作:制作简易电热切割器;(2)栽培:用扦插方法繁殖植物。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
1、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生机,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意,学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2、我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脚踏实地,认真批改作业,坚持做到有教案才能上讲台,全学期完成教案34节,课内实验12次,课外观察实验4次,课外活动2次。
3、我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教学工作,在期末统考中,学生的自然科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第五篇:小学自然游戏教学案例
小学自然游戏教学案例
青浦区逸夫小学
沈丽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就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产物。从五年制小学新教材中可以看到,数学、英语、体育等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游戏内容,游戏教学已逐步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成功的游戏教学,能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自然教学中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当今教改的新潮流。
爱玩、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要去看看、摸摸,想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自然课本的内容尽管大多是学生熟知的,但搬到纸面上对他们来说则是新异的,如果把这些“熟知”的内容变为活动,让学生去摆弄摆弄,探清究竟,他们不但想问许多“是什么”,而且会问“为什么”,因为他们总想试探着去认识世界,试试自己的力量。
下面就利用一些实际的游戏教学案例,来阐述游戏教学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一:我的感觉——摸口袋
游戏准备:布口袋、桔子、钥匙、玻璃球、毛绒玩具等。教学片断: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口袋,里面有一些不同的东西,不能打开口袋,比一比哪组的小朋友摸出的东西多。
(评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用手触摸暗袋里软硬、形状、大小不同各种的物品,使学生体会不同物体给手的感觉是不同的。由于教师提供的是暗袋,游戏又要求学生不能用眼睛来观察,完全凭借手的触觉,所以带来一定的未知性和悬念感,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甲生:我们摸到了桔子,它是软软的。
乙生:我们摸到了一个圆圆的硬硬的东西,我们猜是玻璃球。„„
(评析:通过小组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他们通过手 1 触摸到的物体的大小、硬度等,对物体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在不断地体验、猜想中加深了对手这种感觉器官的认识。)
案例二:天气变化——给“娃娃”穿衣
游戏准备:玩具娃娃、天气图片、雨衣、雨鞋、棉袄、太阳帽、围巾等。教学片断:
师:不同的天气我们穿的衣服是不是也会不同呢?这是一个“娃娃”,请小朋友给她选择合适的衣物穿上。
(评析:天气变化与人类的穿衣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如果单单靠教师或学生的讲述,这节课会异常枯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心智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所以选择了他们特别喜爱的“过家家”的形式,设计了给玩具娃娃穿衣的游戏,既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适时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甲组:我们拿到的天气是雨天,所以我们给娃娃穿了雨衣和雨鞋,还带了雨伞。
乙组:我们是下雪天,天气很冷的,所以给娃娃穿了棉袄和棉裤,还给她带了围巾和手套。
甲组:下雪天很冷的,他们小组给娃娃穿了单鞋,我们觉得不太合适。„„
师:通过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甲生:我知道了下雨天要穿雨衣,不能让雨淋湿。乙生:我知道了天气在变化我们穿的衣服也在变化。„„
(评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看到学生愉快地进行着同伴间的交往,有的在热烈地讨论着,有的在轻声地商量着,也有的在激烈地争执着,对于整个小组来说,游戏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小组内的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小组协作、配合的重要。)
案例三:光和色彩——看暗盒 游戏准备:小玩具、有孔的盒子。教学片断:
师:每个小组有一个盒子,透过盒子上的小孔看看里面有什么?(学生分小组尝试)
师:有谁看出来了?
生:老师,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师:谁能想办法不打开盒子,看到里面的小玩具? 甲生:可以在盒子上戳几个洞。乙生:放到亮的地方也许可以看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师:这次看到了吗? 生:我们看到了。
师:是什么让我们看到了盒子里的玩具呢? 生:是光。
(评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悬念式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先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遇到“看不到”的问题情境,在多次受挫之后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为什么看不见”、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怎样才能看清楚里面的玩具”,从而认识到了光与我们视觉的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深入、步步引导,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案例四:无处不在的声音——声音的传播 游戏准备:热水袋、书本、水、塑料袋等。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可以通过物体传播的,那么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生1:我认为是一样的。生2:可能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游戏证明你的想法吗?(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评析: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实验是等同于游戏的,实验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神秘感,而游戏却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所以教师在这里要求设计一个游戏,这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
甲组: 我们想比较声音在水和书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我们想这样做„„ 乙组:我们想证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准备„„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在交流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完善他们的设想。)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试一试吧。
(评析: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无疑是快乐的,而更让他们快乐的是自己能够亲身参与设计游戏的过程。三年级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是冬天很多孩子拿了热水袋在身边,他们就想到了在热水袋里装水和吹气,然后隔着听钟的“嘀嗒”声,也有孩子想到用书本和吹气的塑料袋作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放手,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平台。)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感观上的放松,更使他们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它改变了原有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自然课程组织形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小组间的协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