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_2018年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阶段质量检测三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它将蛋白质与DNA能分开研究 D.艾弗里提出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B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证明该“转化因子”是DNA的科学家是艾弗里,他提取S型细菌的蛋白质、多糖、DNA、脂质等,分别将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证明了只有加入DNA 时,才可以实现R型细菌的转化。] 2.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加热杀死的R型菌与S型菌混合使S型菌转化成R型菌 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缘故 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有差异;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核糖体,可利用自身细胞内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高温处理可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没有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3.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被S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将其接种在含有S的培养基中培养而获得的 C.若混合保温时间偏短,且其他操作正常,会使得上清液放射性偏高 D.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A [标记噬菌体是通过标记细菌后再让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来获得;若用
323
535
P标记噬菌体时,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上清液中出现较低的放射性;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并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4.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实验①中R型活细菌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的DNA肯定进入了R型细菌中,并实现了对其性状的控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为了排除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能性,还要设计一系列对照实验,题中的②③④均分别与①形成对照实验,说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荚膜多糖、DNA的水解产物等都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即证明了蛋白质、荚膜多糖、DNA水解产物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5.在下列DNA分子结构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A [一看外侧链是否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据此可知,图D错误;二看外侧链是否反向平行,据此可知,图B错误;三看内侧碱基配对是否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出现“同配”“错配”均不正确,图C错误。] 6.关于下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所指的碱基代表鸟嘌呤 B.②所指的碱基是DNA分子中特有的 C.③代表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氢键
D.DNA分子片段中A-T碱基对含量越高,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D [图中①所指碱基为鸟嘌呤(G);②所指碱基为胸腺嘧啶(T),T是DNA特有的;③代表氢键;DNA分子中A-T碱基对有2个氢键,G-C碱基对有3个氢键,若G-C碱基对含量越高,则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7.DNA分子片段中有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90个,因此这个片段中含有的游离的磷酸的数目和氢键的数目依次为()A.200个和400个 B.2个和510个 C.2个和400个 D.400个和510个
B [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而且这两条链的方向是相反的,在每条链的一端都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则两条链共有2个游离的磷酸。在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且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由题可知,氢键的数目是90×2+(200-
90)×3=510。] 8.细胞每次分裂时DNA都复制一次,每次复制都是()A.母链和母链,子链和子链,各组成一条子代DNA B.每条子链和与它碱基互补配对的母链组成子代DNA C.每条子链随机地和两条母链之一组成子代DNA D.母链降解,重新形成两个子代DNA B [每次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都是由每条子链和与它碱基互补配对的母链组成。] 9.如图表示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过程需要能量和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B.真核细胞中此过程发生的唯一场所是细胞核 C.b链中(A+G)/(T+C)的值一定与c链中的相同 D.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
D [据图可知,此生理过程是DNA的复制。该过程需要的脱氧核苷酸有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真核生物发生此过程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b链中(A+G)/(T+C)的值与c链中的此比值呈倒数关系。] 10.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用含有C的脱氧核苷酸合成一个DNA分子,然后加入普通的含C的脱氧核苷酸,经n次复制后,所得DNA分子中含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与含 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是()
A.2∶1 B.(2-2)∶n C.(2-1)∶1 D.(2-2)∶2
C [被C标记的DNA分子在只含被C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复制n次共产生2个DNA分子,含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21
4121
212
14nnnnn+
1-2)个,与含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的比为(2
14n
+1-2)/2=(2-1)∶1。] 11.用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其放入含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a、1
514n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N,b同时含N和N,c只含N。下列表示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1514151
4D [分析题干,DNA分子在含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可形成16个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16个DNA分子中有2个DNA分子同时含N和N,14个DNA分子只含N,只含有N的DNA分子数为0。] 12.一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若此细菌破裂后释放出200个噬菌体,则其中具有放射性元素的噬菌体占总数的()A.1% B.2%C.25% D.50% A [根据题意,一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双链DNA分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按照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所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元素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
二、非选择题(共64分)13.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和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和含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分别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加入__________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________和________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_________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预测实验结果:
32353
5321
415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解析 本实验首先应关注的是噬菌体为DNA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直接在培养皿中培养,所以需将大肠杆菌放入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再通过噬菌体侵染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而使噬菌体被放射性元素标记。由题干可知,甲培养皿中含用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乙培养皿中含用S标记的氨基酸。因而通过上述过程,甲、乙培养皿中得到的噬菌体分别含有
323
532P、S。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搅拌、离心,依35据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的特点,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B图,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A图。
答案 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 T2噬菌体
14.下图为细胞内DNA分子复制简图,请据图回答:
32P
5S 未被标记 B A
(1)图示过程需要__________酶的作用。
(2)该过程发生的时间为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
(3)DNA分子复制时,在有关酶的作用下,以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____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_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4)若亲代DNA分子中A+T占60%,则子代DNA分子中A+T占____________%。(5)若将含N的细胞放在只含N的环境中培养,使细胞连续分裂n次,则最终获得的1
415
子代DNA分子中,含N的占____________,含N的占___________,这说明DNA的复制特点是____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DNA复制需解旋酶和DNA聚合酶作用。(2)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3)DNA分子复制以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4)若亲代DNA分子中A+T=60%,经过复制后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中A+T=60%。(5)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N标记的DNA分子在N的环境中,不论复制多少次,形成的子代的DNA分子中只有2个DNA分子含N,所有子代DNA分子都含有N。
答案(1)解旋酶、DNA聚合(2)分裂间期(3)脱氧核苷酸 碱基互补配对(4)60(5)1/2n-11
4151
5141415 100% 半保留复制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5.DNA指纹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亲子鉴定、侦查罪犯等方面是目前最为可靠的鉴定技术。请思考回答下列有关DNA指纹技术的问题:
(1)如图为通过提取某小孩和其母亲以及待测定的三位男性的DNA,进行DNA指纹鉴定,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则该小孩的真正生物学父亲是________。
(2)现在已知除了一卵双生双胞胎外,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好像指纹一样,这说明了DNA分子具有________性。
(3)DNA指纹技术运用了DNA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据此请回答: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__________;DNA分子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_排列在内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A(腺嘌呤)一定与______(________)配对;________(________)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4)为什么用DNA做亲子鉴定,而不用R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观察图知,孩子的DNA指纹图谱一部分与母亲相同,另一部分应该与父亲的DNA指纹图谱相同,所以孩子的真正生物学父亲是B。(2)除一卵双生双胞胎外,每个人的DNA不同且每个人的DNA是独一无二的,说明了DNA分子具有特异性。(3)DNA分子的主要特
点是: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4)DNA是人类的遗传物质,所以用DNA做亲子鉴定。
答案(1)B(2)特异(3)双螺旋结构 脱氧核糖 磷酸 碱基 T(胸腺嘧啶)G(鸟嘌呤)(4)因为DNA是人类的遗传物质
16.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上的三个片段A、B、C,请完成下列问题:
(1)片段A和C之所以能称为基因,是因为它们都是________。(2)片段A和片段C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3)片段A和片段B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在一个DNA分子中类似于B的片段的长度要________类似于A的片段的长度。
(5)在人类染色体DNA不表达的片段中有一部分是串连重复的序列,它们在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短序列应该位于图中的____________。
(6)上题中所说的短序列可应用于()A.生产基因工程药物 B.侦查罪犯 C.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D.基因治疗
答案(1)一段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一定的生物性状(2)其内部的遗传信息即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或数目不同(3)片段B中的碱基序列不携带遗传信息,不具有遗传效应(4)大于(5)基因间区B(6)B 17.将双链DNA在中性盐溶液中加热,两条DNA单链分开,叫做DNA变性。变性后的DNA如果慢慢冷却,又能恢复成为双链DNA,叫做退火。
(1)低温条件下DNA不会变性,说明DNA有________特点,从结构上分析原因有:外侧________,内侧碱基对遵循________原则。
(2)DNA变性时脱氧核苷酸分子间的共价键不受影响,而________被打开。如果在细胞内,正常DNA复制过程中需要________作用。
(3)部分DNA完全解旋成单链所需的温度明显高于其他DNA,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大量如图1中N元素标记的DNA在变性后的退火过程中会形成________种DNA,离心后如图2,则位于________链位置上。
(5)如果图1中α链中A和T的比例和为46%,则DNA分子中A和C的和所占比例为________。
解析(1)由于DNA的双螺旋结构,所以DNA在低温条件下不解旋,具有稳定性特点。这是建立在DNA分子结构特点上的,外侧有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的骨架结构,内侧的碱基对之间形成的氢键使两条单链稳定相连。
(2)DNA解旋使单链间的氢键分开,细胞内DNA解旋酶可使DNA解旋。
(3)G—C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两条单链间的氢键越多,结构越稳定。(4)α链只能与β链碱基互补配对形成DNA,所以退火过程中只能形成1种DNA,属于中链。
(5)DNA中因为A=T,G=C,所以A和C的和占的比例为50%。
答案(1)稳定性 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基本骨架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2)碱基对间的氢键 DNA解旋酶(3)该DNA中G和C形成的碱基对的比例较高,结构比较稳定(4)1 中(5)50%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训练16
训练16 DNA的复制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DNA分子复制的实验证据
1.沃森和克里克在发表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后,又提出了DNA自我复制的假说。下列有关假说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时,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
B.以解开的两条单链为模板,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C.形成的DNA分子包括一条模板单链和一条新链
D.形成的两个DNA分子是由两条母链、两条子链分别结合而成2.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C.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细胞每次分裂时DNA都复制一次,每次复制都是
()
A.母链和母链,子链和子链,各组成一个子代DNA
B.每条子链和与它碱基互补配对的母链组成子代DNA
C.每条子链随机地和两条母链之一组成子代DNA
D.母链降解,重新形成两个子代DNA
4.女性子宫瘤最长的DNA分子可达36
mm,DNA复制速度约为4
μm/min,但复制过程仅需40
min左右即可完成,这可能是因为
()
A.边解旋边复制
B.只有一个复制起点,但解旋之后可以向着两个方向复制
C.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D.复制起点多,分段同时复制
知识点二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5.DNA复制的结果是形成两个携带完全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这两个相同DNA分子形成在()
A.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B.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D.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6.DNA之所以能够准确的自我复制,根本原因之一是
()
A.不同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排列顺序
B.不同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数目
C.两条链上的碱基严格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D.不同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7.下列有关DNA分子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在复制过程中,解旋和复制是同时进行的C.解旋后以一条母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
D.两条新的子链通过氢键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8.某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DNA分子的复制,从而达到控制癌症的目的。这些药物作用的细胞正处在细胞周期的()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知识点三 有关DNA分子复制的计算
9.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10.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5N的培养基中若干代,其DNA中的N均为15N,把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当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占大肠杆菌总量的12.5%时,15N标记的大肠杆菌DNA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已复制了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能力提升
11.假设将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比例为
()
A.0
B.25%
C.50%
D.100%
12.DNA分子片段复制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如果没有发生变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和c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
B.a和c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
C.a中(A+T)/(G+C)的比值与b中(A+T)/(G+C)的比值相同
D.a中(A+G)/(T+C)的比值与d中(A+G)/(T+C)的比值一般不相同
13.如图为DNA分子复制图解,请据图回答。
(1)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________(部位)。正常进行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链与________链相同,B′链与________链相同,因此该过程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完全相同,每个子代DNA分子中均保留了其亲代DNA分子的一条单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经过科学家的测定,A链上的一段(M)中的A∶T∶C∶G为2∶1∶1∶3,能不能说明该科学家的测定是错误的?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以A链的M为模板,复制出的A′的链碱基比例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三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________,标记的链占全部DNA单链的________。
14.如图是DNA分子复制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1]表示________过程,需要________酶的作用。
(2)图中的[2]过程表示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的碱基的____________,参与配对的物质是游离在周围的________。
(3)图中的[3]过程表示形成两个新的________分子,这一过程包括子链中脱氧核苷酸的__________与________交互连接以及子链与母链在空间结构上的________化。参与此过程的酶有__________等。
(4)分析DNA复制过程所需条件应是:场所一般在____________内;模板是______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___;酶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等;能量由________提供。
(5)DNA复制,一般是严格的________复制,DNA复制的遗传学意义是为________在上下代之间的________准备了物质基础。遗传信息的传递使亲代生物的性状可在子代得到表现,例如(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拓展
15.资料显示,近10年来,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一种常规手段,其原理是利用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性,在试管中进行DNA分子的人工复制(如下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DNA扩增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使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的遗传物质不再受限于活的生物体。请据图回答:
(1)加热至94℃的目的是使DNA分子样品的__________键断裂,这一过程在生物体细胞内是通过________的作用来完成的。
(2)当温度降低时,引物与模板链结合,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引物引导子链延伸,最
终1个DNA分子复制成2个DNA分子,此过程中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
(3)通过生化分析得出新合成的DNA分子复制成2个DNA分子。此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合成的DNA分子与模板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PCR使DNA分子复制时,若将一个两条链均被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试管中作模板,以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产生两个DNA分子,经分析得知:每个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PCR的必需条件除了模板、原料、ATP和酶外,至少还需要三个条件,即液体环境、适宜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D 2.B
3.B 4.D 5.A 6.C 7.B
8.A 9.B 10.C 11.D
12.B
13.(1)细胞核 酶、能量、模板、原料
(2)B A 半保留复制
(3)不能 在单链中不一定是A=T,G=C
(4)A∶T∶C∶G=1∶2∶3∶1
(5)1/4 1/8
14.(1)解旋 解旋(2)互补配对 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3)DNA
脱氧核糖 磷酸 螺旋 DNA聚合酶
(4)细胞核 原DNA母链 脱氧核苷酸 解旋酶 DNA聚合酶 ATP(5)半保留 遗传信息 传递 子女长得像父母
15.(1)氢 解旋酶(2)DNA聚合 4种脱氧核苷酸(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新合成的DNA分子是以原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5)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6)pH 温度
第三篇:基因专题自我检测
基因专题自我检测 说明:限时15分钟
1、控制大肠杆菌抗药性的基因,控制根霉菌主要性状的基因,控制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基因依次位于()
①核区DNA上 ②线粒体DNA上 ③细胞核染色体上 ④质粒上 ⑤蛋白质衣壳内核酸上
A.①④⑤
B.④③⑤
C.②①③
D.④①⑤
2、下列细胞中,若不考虑变异,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①二倍体植物花粉粒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
③人口腔上皮细胞 ④四倍体西瓜的配子
⑤豌豆的极核 ⑥水稻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3、基因组成为S(bb)的雄性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S(b)
B.b
C.S(bb)
D.bb
4、细菌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肽链中一个氨基酸替换成了另一个氨基酸。该突变发生在基因的()
A.外显子
B.编码区
C.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
D.非编码区
5、下列真核生物细胞基因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编码序列的部分和变异后会导致该基因关闭的部分分别是()
A.df c
B.ceg a
C.ceg b
D.abdfh a
6、下列对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编码区完整转录后形成的信使RNA,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B.启动转录和终止转录的有关信息就包括在编码区中
C.真核生物基因中的平均核苷酸数量比原核生物基因中的核苷酸数量要多得多
D.编码区转录后,内含子的切除和外显子的拼接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7、下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分布示意图,与此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R基因中的编码区是连续的,没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 B.R、S、N、O中只有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被转录成m RNA C.每个基因都是由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D.每个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密码子的改变
8、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连接酶能使两个粘性末端之间的碱基结合B.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口一定是GAATTC的碱基序列
C.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唯一用作目的基因的运载工具
D.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的过程可称为分子“克隆”
9、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能使马铃薯块茎含有人奶主要蛋白。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有内含子
B.基因非编码区对于目的基因在块茎中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 C.马铃薯的叶肉细胞可作为受体细胞
D.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处理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可产生黏性末端而形成重组目的基因DNA分子
10、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基因工程是人工进行基因切割、重组、转移和表达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遗传作人为干预/②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③理论上讲,基因工程食品即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绝对安全的/④基因工程打破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⑤DNA探针可用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可用于改造变异的基因,可用于检测饮用水病毒含量/⑥质粒经常作运载体,此外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⑥
1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
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12、下列过程中,能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的是()
A.DNA→DNA B.DNA→RNA C.信使RNA→蛋白质 D.RNA→DNA
13、人们常用DNA 进行亲子鉴定。其原理是:从被测试者的血滴或口腔上皮提取DNA,用限制性内切酶将DNA样本切成特定的小片段,放进凝胶内,用电泳推动DNA小片段分离,再使用特别的DNA“探针”去寻找特定的目的基因。DNA“探针”与相应的基因凝聚在一起,然后,利用特别的染料在X光下,便会显示由DNA探针凝聚于一起的黑色条码。被测试者这种肉眼可见的条码很特别,一半与母亲的吻合,一半与父亲的吻合。反复几次过程,每一种探针用于寻找DNA的不同部位形成独特的条码,用几组不同的探针,可得到超过99.9%的父系分辨率。请问,DNA“探针”是指()
A.某一个完整的目的基因
B.目的基因片段的特定DNA
C.与目的基因相同的特定双链DNA D.与目的基因互补的特定单链DNA 答案:BCBBB
BBDAD
CAD
第四篇: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点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使人感觉迟钝。知识充满了他们,成为了他们的负担,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但却没有给他们指明方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1
知识篇
基因的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F1(YyRr)-隐性(yyrr)→(1YR、1Yr、1yR、1yr)-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②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③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④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2
方法篇仔细审题
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
①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②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③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①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
①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②♀♂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③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显)、佝偻病(--显)等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
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 ①RR × RR ②RR × Rr ③RR × rr ④Rr × Rr⑤Rr × rr ⑥rr × rr
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①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②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 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③ 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 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
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求子代
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
①判断出显隐关系;
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 ?);
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
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化繁为简、集简为繁”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基因),再把结果相乘。
(1)正推类型
要注意写清♀♂配子类型(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组合”成子代时不能♀♀相连或♂♂相连。
(2)逆推类型
①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
②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B?×aaB?
③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
④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伴性遗传
(1)常染色体遗传:
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
(2)伴性遗传 :
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遗传(男子王国);非上述——可能是伴-遗传;
(3)-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患者较多(重女轻男);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
(4)-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患者较多(重男轻女);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
学好生物的三大方法有哪些
一、课前预习
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是靠一次听讲就能做到的,而要通过多次强化,通过预习可使我们上课听讲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因为我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会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提高听课效率。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培养的诸多能力中的第一能力,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就能使我们的学习更主动,更有创造性,更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掌握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
1.首先要通读教材,搞清楚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读之后要掩卷而思,看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要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大概了解。
2.在通读基础上进行细读,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仅要知道书上讲了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要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对重要要领结论及关键字词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边读边注,提高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3.在预习中还要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预习中重点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带到课上,看老师如何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预习中要做到先通读,再细读,并注意总结归纳,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搞清楚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哪些内容还不太理解,使预习达到一较高层次。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课上听讲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可使思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听讲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听讲中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抓住重点,带着问题听课,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看老师是如何分析的,自己为什么没弄清楚,这样不但可以理解这部分知识,还有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听讲目的更明确,注意力更集中。在听讲时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做笔记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楚,特别要记的内容是知识点间的联系,例题分析,对于老师分析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特别重视,这正是我们上课时需要培养的能力,对于预习中了解的内容可通过老师讲解强化记忆。在听讲时速要重视实验,注意能力的培养。
三、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课后及时复习,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加以巩固,是学习习惯中很重要一个环节。课后巩固不单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在做作业前首先要把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即课后及时复习。课后复习就是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对知识的初步记忆,必须课后及时复习。复习越及时,遗忘越少。在复习时可先整理笔记,使老师讲课内容再现,并通过整理、归纳,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预习、听讲、复习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要对知识正理解,能够灵活应用,还必须通过练来达到这一目的。练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练不是跳入题海,做的题多,成绩提高不一定快。我们许多同学在做题时,不善于审题,不在分析的基础上求解,往往拿到题目就动笔,结果常导致失误或失败。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也要养成一良好的解题习惯。即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审题都非常关键,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字词,注意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的基础上进行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我们的解题能力会大大提高,许多高难度的题也会迎刃而解。解题之后对题目的归纳整理是练习巩固很重要的一步。许多同学往往忽略这一步而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在解题后要进行思考,这道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的应用,是如何解答的,还有没有更佳的解题途径。在以后解此类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并注意一题多变,即将已知和求解多角度转化,进行分析和归纳,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在解题之后还要注意一题多联,即有意识地从学过的知识中联系与本题有关的内容、训练思维的创造性。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联,最后发展到多题一解,通过联想,能从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我们真正跳出题海,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
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点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阶段检测质量报告
根据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安排,4月22日学校教务处组织了六年级数学阶段性检测活动,六年级331名学生进行了数学教学质量检测。为全面反思我们的教学得失,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下面就针对六年级数学阶段性检测情况加以分析,并针对凸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同大家交流。
一、相关统计数据
1、平均分情况分析
本次检测试卷由教研室命题,试卷的难度适中。全校平均分达75.76分,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其中最高分为六(1)班的81.06分,最低分为64.3分,平均分相差16.76分;这一差距较大,但对于一个拥有331人的年级学科组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本次检测中共有4个班级的均分高于全校均分,仅2个班低于全校均分。
2、优秀率(80分以上)情况分析
本次检测中全校优秀率达51.66%,总体情况比较理想。其中优秀率较高的班级有六(1)、六(2)、六(4)、六(6),优秀率较低的班级有六(3)、六(5)。最高优秀率比最低优秀率高了约36%,相差20人。实事求是的说,优秀率的差距过大是导致本次检测均分差距较大的最主要原因。这也再次提醒了我们在关注补差的同时,需要重视提优教学。
3、合格率(60分以上)情况分析
本次检测中全校合格率达到82.45%,共有57名学生不合格。其中合格率较高的班级有六(1)、六(2)、六(4)、六(5)、六(6)5个班,合格率较低的有六(3)班。最高合格率和最低合格率相差23%,即相差约26人。这一差距相对较大,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补差。
4、低分率(40分以下)情况分析
本次检测中全校共有23名学生低分,低分率为6.95%,有5个班级出现了低分学生。实事求是的说,低分学生的出现有时是教师无法左右的。作为六年级数学教师,必须正视低分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帮助他们提高,努力减少低分学生人数。
二、失分情况分析
在本次检测中,生均失分为24.34分。
一、填空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
1、“关于圆柱侧面转化”的理解(如:用一张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2、“关于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间的关系的理解”(如用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水,水高30厘米,将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中,水的高度是()厘米。)
二、判断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关于圆锥底面积与体积间关系”的理解(如:一个圆锥的高不变,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6倍,这个圆锥的体积也就扩大到原来的6倍。)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在高不变的情况下,底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理解不清。
三、选择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做一个无盖圆柱体铁皮水桶求用铁皮多少的选择”,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题总是忽略“无盖”这一条件。可能与学生平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有关。学生在做完题后,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
四、计算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两大题:一是口算题中的“400÷25×8”,主要是因为当学生看到25×8时,就先入为主,口算出得400,再看前面被除数又恰好是400,结果是1,这样就更坚定了他们的想法;二是解方程,当学生遇到小数与分数间计算时,总是习惯于用小数进行计算,而这道题的解恰好又是无限小数于是学生只保留了两位小数,而我们平时都要求学生出现这一情况时,都是用分数来表示。
五、补充统计表中失分最多的是“已知计划生产台数与完成计划的百分数求实际生产台数”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知识不能灵活掌握。
六、应用题部分的失分较为分散,系统性失分较少。在应用题部分失分略多一点的是第1、3两题。第1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这是一道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列式为25x=20×30但题目要求用比例解,这样学生就以为刚才所列式是错的,于是又列式25:20=30:x。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讲解不够到位。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学生对存在的疑问不能主动向老师请教。这种现象非常严重,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第3题是一道蓄水池抹水泥的题“,失分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如果每千克水泥可涂5平方米”这一条件不能正确理解,好多同学都想当然的以为是“如果每平方米可需5千克水泥”这样就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
三、对改进教学的建议
1、进一步钻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教研组以备课活动为载体,引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要求,提高自己科学运用教材的能力。教师在钻研教材、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还应肩负起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重任,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2、始终把数学思想方法放在重要的教学位置
从学生的试题解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看到哪做到哪“,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把握,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加工、处理,优化意识还比较淡薄,知识与应用”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数学的模型化方法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应用所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实践。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无数事实在证明: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会有产生的学习效果。
从本次检测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审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书写不工整导致失分的,这些都是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后果,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其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4、平时教学要坚持做到堂堂清、节节清。
堂堂清即要做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特别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既要有协作式学习,也要有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保证每一节课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设计要精、要活、要有层次,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教学反馈要真实、落到实处。节节清指每小结学习之后,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形成性检测,及时了解每一节、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做好查漏补缺工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