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人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时间:2019-05-14 11:5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顶岗实习人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顶岗实习人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第一篇:顶岗实习人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州 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顶岗实习人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院 系 中文与传媒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生 班 级 2008级2班 姓 名 方雄敏 学 号 0802402219

指导教师单位 钦州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何洁芳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2012 年月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对外汉语专业2008级 方雄敏

指导老师 何洁芳

摘要

顶岗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一种创新模式。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中严紧把关。从人才的选拔,培训,再选拔、再培训到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这每一步都应该严格过关和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从而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发挥其最大效益。培养出知识文化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

也为基础地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 人才培养流程,人才选拔,创新模式

The Exploration on the Process Model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Post Internship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Grade 2008 Fang Xiongmin

Guiding teacher He Jiefang

Abstract The post internship is an innovational mode of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The proces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be strict in the post internship.There are five steps of the training mode: personnel sele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re-selection, re-training and practice.Every step should strictly pass an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system to guarante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post internship running smoothly so that the process model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post internship can develop its maximum benefit.The applied talents, who should be developed into high educational level, goo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trong practice ability, can adapt to social needs.At the same time, this mode can infuse fresh blood into foundation schools,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group in the poor areas.Key words: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personnel selection, innovational mode

目录

前言···········································································································1

一、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意义················································1

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3

(一)人才选拔········································································4

1、选拔才人············································································4

2、选拨结果··································································5

(二)集中培训··············································································6

1、专业知识培训·······························································6

2、教育教学技能培训·······························································6

(三)再选拔再培训·············································································7

1、从实情出发·································································································7

2、从个人素质出发·································································································7

(四)投放到实习岗位去检验······················································8

1、检验专业知识和从教技·········································8

2、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9

三、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9

(一)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管理体系·································9

(二)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10

(三)做好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安排·································10 结语···········································································································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2

钦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前言

近年来,关于教育实习的学术关注度持续走高。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实习在课程改革形式下出现了许多问题。而顶岗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一种创新模式。由于每个新生事物都要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才可以达到完善。因此,在总结重知识轻能力、重深度轻广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进行了探析和改革。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做到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心,以素质为依托,三者相互渗透,和谐发展。[1] 在定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中,既要保障学生知识结构又要着力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同时,定岗实习也是推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方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往往出现的问题是人才的选拔不够严格认真,培训内容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相关制度不完善等。因此,导致最后人才产出的时侯,实习生出现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欠缺,专业素质差,态度不认真。最后,使得整个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仅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带来阻碍,也给基础地区学校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面对知识差、能力差、素质差的实习生,让基础地区学校吸收不到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教学技能技巧。也误教误导了基础地区学校的学生。因此在定岗实习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对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探析。由选拔人才、集中培训、再选拔再培训到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这一流程工作都要做好安排,严格把关,严格深刻,为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一、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意义

顶岗实习生由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师范教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到基础地区学校,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实习支教。[2] 以强化师范生从教技能为主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为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责任而推行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 这是基于高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毕业生教学技能较差和我贫困地区基础学校师资匮乏、质量不高的现状而进行的一次教育教学改革。在实习期间师范生的日常工作程序、岗位要求、管理制

[4] 度与该实习基地学校的教师完全等同,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与此

方雄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同时,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的老师,到派出顶岗实习师范生的高校,进行一个系统的培训,提高其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高标准实现“两基”任务,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有些农村乡镇一级及乡镇以下的中小学教育,还存在着教师学历偏低、数量相对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思想与业务素质偏低等诸多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众多的高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教学技能差、专业知识不牢固、个人素质和实践能力差等原因陷进了找工作难、就业率低的困境中。因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现存师资的问题而且对于教师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意义。2011和2010年,教育部实施了“国培计划”,其中的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研修项目,就是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该项目的实施,在全国收到了较显著的成效,收到各高校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5]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了实习师范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抓住实习师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差的特点进行专门培训,使实习师范生在真正的实战场上,一边学一边做。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同时,在与基础地区学校的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情况下了解基础地区教育的现状,激发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实习师范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贯通,在教学活动中从多个方面提升实习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还有增强了知识运用的能力。[6]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得到了培训提高,促进了教师职业发展

顶岗实习的实施,使置换出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和时间到高校进行培训提高。通过培训不仅让他们更新了教育理念,完善了教师专业化知识,提高了教学技能,而且促进了其自我的完善,增加了对教学实践的信心。在培训中,教师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水平和语言技巧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到的新理念,使自己的教学观念有所改变,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终身学习的意识。

钦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同时,也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三)密切了高校教育和基础地区教育的联系,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顶岗实习是高校和基础地区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通过顶岗实习的实施,不断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新型人才。基础地区学校早接受实习师范生进行顶岗实习时,也为基础地区学校注入新知识,引进新理念和新教育教学技能。改变其师资匮乏、紧张和教育水平落后的局面。同时置换培训教师的职后提高和实习师范生新血液的注入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

我国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又称普通教育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二是学科专业课程;三是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四是教学实践课程(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等)。[7] 而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一入学,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就在进行了。这一人才培养计划为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选拔、集中培训、再选拔再培训到投放到实践基地去检验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教育实践一直是高校师范生由学生转变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流程中不可以轻率了事,必须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培训制度来规范这一人才培养流程模式。

(一)人才选拔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已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也应该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长者和朋友,是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教育研究者。[8] 社会对教师质量的要求也日趋严格,毕竟教师这一行业面对的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在选拔顶岗实习人才时必须严格审核,严格要求。不能像以往的顶岗实习人才选拔那样,参加顶岗实习的人才鱼龙混杂,来自各个专业的都有。实习生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都参差不齐,有些实习生个人素养极差,以随便找着实习基地应付学校要求的态度参加顶岗实习。而在置换教师方面存在着“潜规则”,有些置换教师以教龄和关系获得置换培训机会。某中学,一置换教师曾说到:“这次置换培训我是去看我女儿的,因为她在钦州。如果不是去钦州,而是

方雄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去南宁或其他的地方,我就不会去的。”一次良好的培训机会有白白的浪费了。因此,在探析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的过程中,应有相应的选拔要求。

1、选拔要求 顶岗实习生

(1)师范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本专业所要求的相关证书

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入学所接受的课程安排已经是高校为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教师而设置的。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长期接受到专业的培养和一开始就有从教意识。这不仅从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优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还在教育教育技能上略胜一筹。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完成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了,就剩下第四学年上半学期开展的教学实践了。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尽管所学的公共基础课程相同,学科专业课程相差也不大,但是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专业课程的培养,在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欠缺。因此,为了避免参加顶岗实习的人才出现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的现象,在选拔人才的要求上一定要说明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只针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而相关等级证书的要求,也应成为选拔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来说,一定要有普通话二级甲等、英语四级、全国计算机一级等证书。而英语、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学与数学应用师范专业也以其专业要求的相应等级考试为考核标准。这些要求都是选拔顶岗实习人才的必要条件。

(2)品德好、有爱心、有责任心

教书不仅是灌输或传受知识那么简单,还要育人。很多农村中小学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性格孤僻,顽皮捣蛋,学习成绩和个人教养都很差。在以往的顶岗实习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尊重实习老师,半途放弃学业等。因此,顶岗实习生要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要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不抛弃不放弃。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知识去使他们信服,用热情去温暖他们。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教会他们坚强的看着前路。所以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专业学生一定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置换教师

钦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长期以来没有接受过任何职后提升的教师

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走关系,连续几年都被选中去参加置换培训。因为外出培训既有人代替上课,又可以暂时逃离忙碌的教学生活,获得一丝清闲,所以都抱着去玩去放松的心态参加置换培训。但置换培训的目的在于让获得机会来置换的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知识、教学技能。之所以要优先考虑那些长期以来没有机会参加职后提升培训的教师,是因为他们的职后培训和职后提升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基础地区教育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我过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当今又是现代科技教育教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农村地区,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小学教师没有条件经常接触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职后提升的教师。所以,让长期没有接受过职后提升教师参加顶岗置换培训,可使置换教师掌握现代科学教育技术和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等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

(2)致力于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师

置换培训教师的名额是有限的,而培训的时间、地点和经费也是有是有限的。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参加置换培训的,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研组或教研部。教研组和教研办一直都的致力于研究新课程改革后的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为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不停的努力。那么,选派致力于研究的教师前往参加置换培训,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在培训期间把平时研究到的难题拿去请教教育界的专家和教授或提出研究的难题和其他一起参加置换培训的教师进行探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把在置换培训期间学到的最新理论和新教学教育方法带回本校,然后组织未能参加置换培训的教师一起学习。从而在大范围内推广了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

2、选拔结果

对于第一轮的筛选,首先把入选者名单公布于公务栏,为期一周。在此期间核实各师范专业实习生的相关材料、证书和在校期间的个人品质。如有被举报或投诉作假的实习生即时取消其参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项目的资格。置换教师方面也应出示近几年来所在岗位的工作情况记录表,避免有些教师在校与校调剂中已参加过职后提升的相关培训了。其次,入选者做好相关工作安排,及时参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的下一步骤。最后,一周内,无异议,无自动退出者和无违章

方雄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违规现象。第一轮选拔结果正式输入电脑存档。实习生和置换教师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任务和时间,做好参加集中培训的准备。

(二)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的选拔人才后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道检验,内容只要是系统的复习相关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巧。然后,补充新的内容,引进最新的有效教育理论。

1、专业知识培训

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在顶岗实习前已经完成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考察。但缺乏对这三年来学到的东西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复习。有时师范生也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感到模糊,不知道哪些是自己要重点掌握的。所以在通识系统地复习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前提下,再进行新课程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备知识的讲解。使师范生了解并掌握新课改的基本理论。[9] 然后开始学习新的有效教育理论知识。广西钦州学院2011年派出的顶岗实习生,就是及时的接受了孟照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育”的知识培训。该套理论论述了四大教育体系和四大教育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即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习和积极主动参与。这一新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上的口口相授的教育方式。实现了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统一。置换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毋庸置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教育的改革,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迫不及待的。集中培训主要开展了新课程解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现代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人格培养等方面课程的培训。[10] 给置换教师所开设的培训课程都是经过高校教师和教育专家、教授到基础地区学校进行调查后应基础地区教师的需要,结合基础地区教学实际和基础地区学生的实际问题来设计的。

2、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所需各种技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因此,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对师范生来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集中培训着重培养师范生如何撰写教学计划,如何在分析学生和教材中备课、上课,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何进行班级事务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等。还有就是“三笔一画”的强化训练和现在教育技术的培训。[11] 在此培训过程有一创新之处就是,培训

钦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地点不仅仅局限于高效课堂上学习,而是组织一周的时间到基础地区进行现在观摩。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基础地区教学的现状,然后结合事情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技能技巧的加强。这一环节为第二次选拔提供了考查内容。

置换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已有总结的经验和方法,但随着新课标和学生心理特点的改变。置换教师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授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采用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制作声情并茂的课件上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滔滔不绝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培训置换教师运用“EEPO有效教育”理论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育。

三、再选拔再培训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两次选拔中,师范生也认识到了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机会难得,从而他们更加认真对待。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去争取这一次机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中再选拔再培训的环节是为了确保所输出的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能为基础地区教育建设做贡献。在一轮又一轮的选拔中,师范生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再培训也是为了更好的结合基础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培训师范生的在实践教学中的随机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实情出发

新的一轮选拔开始,这一轮选拔以集中培训时到实习基地观察到的情况为内容,设计教案、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试讲。教案设计、教学方法和试讲都通过者,正式成为最终被派到实习基地进行时间和提高的人员。这一环节所培训的内容是针对师范生在第二次选拔中出现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完善。如教案理论性太强,内容过多,基础地区学校的学生无法掌握等。

置换教师在此阶段主要是把基础地区教育还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和不足之处总结出来,然后和专家、教授进行探讨。使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置换教师的要求做出调整,培训内容也不只是理论到理论,而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解决了置换教师在实际教学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认识的问题了。从而不仅更新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技巧,而且开阔了思维,加强了独立钻研的能力。

2、从个人素质出发

方雄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顶岗实习也可以叫做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所到的基础地区都是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教育教学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虽然在第一乱选拔的都是才德兼备的人才,但是经过集中培训时下到基础地区去体验一周,很多师范生开始产生后悔,失望,恐惧。由于以往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只有一轮的选拔培训,所以他们硬着头皮上。最后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就出现大量的问题,如实习生承受不了如此落后的生活条件和面对不听话又出口侮辱的自己中小学生,就中途退出了。有些没有退出但是热情性不高,上课草草了事,早早盼望归期。所以,再选拔再培训从个人素质出发。面对如此的实习坏境如有退出者,立即可以退出。顶岗实习人才培养需要的是有坚定的从教信念、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高尚品德。同时,教师都是言传身教的好榜样,所以师范生在实习期间,仪容仪表,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都要大方得体。

置换教师获得职后培训的机会也是很难得的,所以当被选中去培训时,态度要端正,抓住机会,争取在培训过程吸收新理论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努力克服在外培训的各种困难,努力向来自各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学习。做到在知识、能力和个人修养的全方位提高。

(四)投放到实习岗位上去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要放到实践中去,才可以检验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是否完整,从教技能是否有所提高和整个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的成效。

1、检验专业知识和从教技能

师范生在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中,他们处在与实习学校的教师同等的地位。往往要担任所对应专业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他们不仅锻炼实习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检验着他们的专业知识很从教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有效渗透,也检验了他们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当地学生是否接受和吸收实习生所带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最重要的是检验他们在课堂教学的遇到突发情况时的是否灵活处理、灵活应对。还有就是检验他们在课后作业的批改、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工作是否恰当。实习生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实践的考验。

置换教师经过了更深层次的培训,到底有没有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教育

钦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教学技能也是要再培训学习结束都会回到岗位上去接受检验。而从这几年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成效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知道,置换教师所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巧给基础地区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学生厌学退学的人数逐年减少。这与教师个人魅力的能力的提升吸引有很大的关系。

2、检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有选拔、集中培训、再选拔再培训到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这一流程模式对顶岗实习人才的培养在实践中也证明了其成效。参加顶岗实习的人才不再是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的了。他们在严格的选拔和专业的培训中,由一般的实习生晋级为优秀的人才。到岗位后,实习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他们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论进行授课,深得实习基地的校长和教师们的赞扬和一致好评。实习基地的学生也在他们的真心付出,热情支教下深受感动,实习结束时都依依不舍,挥泪相送。而通过对置换教师的访谈,他们也说顶岗置换培训,使他们更新了观念,发展了能力,也提高了素养。不仅学习了中学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也提升了科学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掌握了现代的教育技术。[12] 所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的探析也为以后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面较广,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而制度保证是保证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面较广,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为保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工作有效进行。需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基础地区学校等多元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管理体系。[13] 如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工作细节、教学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校内外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等。尤其是建立严格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才能知道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培养成一个怎么样的人才。[14] 在顶岗实习中每个单元体都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就高校而言,须建立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协调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工作。实习基地教育部门、实习学校也应建立高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办公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领导小组以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同时,各部门还应对

方雄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带队教师和顶岗实习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15] 完善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使得顶岗实习人才的工作流程可以顺利进行。

(二)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为了促进高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科学地构建高校才培养运行机构是关键。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搭建服务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其次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参加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安全。最后完善教学机制,健全考评机制和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16]

(三)做好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安排

在开展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工作之前,要做好师范生的心理工作,避免师范生在实习中感到失落无助。还要明确“双导师”制的责任,对师范生全程负责。投入一定的经费,补贴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高校,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学校应帮助解决师范生的食宿问题,让师范生可以安心开展支教工作。

结语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高校与实习学校的基础地区教育师资平台,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过程和目标方面的融合,是一个创新的教育实习模式。[17] 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的探析,完成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见习到最终站上三尺讲台去实践的综合能力考核。它是一个循环的流程,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反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在下一循环继续探析,继续完善。为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也从思想意识上提高了对高校教育人才的认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实习观念,树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教育意识、终身化意识和现代化教育意识,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了基础地区的均衡发展。

致谢

即将为这篇论文划上圆满句号之时,我心中感慨颇多。从最初的选题、查找

钦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资料、初稿酝酿成型、再几经字斟句酌修改,到现在终于得以脱稿,过程艰苦而繁琐,心中有一丝苦涩,但更多的是欣喜,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做学问的不易。这一切得感谢何洁芳老师。她在繁忙中抽空细致耐心地指导我、鼓励我。我是亲见何洁芳老师为我批改这篇论文的,她治学态度严谨,不放过任何学术上的细节。那句“做学问也是在做人”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它将伴随着我走向日后的工作岗位。而何洁芳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却不失亲切的风范,对致力于想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也将是最好的榜样。谨借此机会真诚感谢何洁芳老师的辛苦指导!

方雄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

参考文献

[1] 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 10期

[2] 苏星.置换培训中教师的收获与失落——基于湖北大学“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项目中置换教师的调查与访谈[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S1期

[3]张爱华;宋萍;刘兆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河北师范大学“3.5+0.5”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4] 苟凤英.对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探究[J].2009年 11期 [5] 刘力;潘立 高师院校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现实思考——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04期

[6]薛文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师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对河北大学“顶岗实习”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8月第13卷第8期 [7] 张仁竞;王静.顶岗实习可持续性调查报告——以忻州师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 07期

[8] 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网络出版投稿.广西师范大学.2008-08-14 [9] 孙刚成;乔刚.西部农村“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探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05期

[10] 方黛春.“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 06期

[11] 左家哺;屈中正;邱运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 01期

[12]徐义云.高师英语3+1人才培养模式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0卷第4期

[13]王彩云.影响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月01期

[14] 唐彩虹;马艳伟.顶岗实习:高职教育与无缝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钦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 10期

[15] 朱丹.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07期

[16] 赖李明.关于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22期

[17]李思殿.改革人才模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和时间探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第二篇: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优化

摘 要:顶岗实习是“2+1”人培养模式下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的关键措

施之一,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学院于2011年从2009

级学生开 始全面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现状予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院实

际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顶岗实习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和层次,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非常直接和密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艰苦的实践、探索而总结出来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要求的一种高技能、实用型、职业性人才培养模式。

二、“2+1”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教育部将顶岗实习规定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进行的教学环节,如教高16号文件中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学生至少有半年

时间到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因此,“2+1”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时间上的具体化,在教学内容上的分段化,使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上进行的合理安排,即用2年时间完成教育部规定的高职理论课程,1年时间(一般为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全部参加顶岗实习,实现教学与学生就业的无缝衔接,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三、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分析(以2009级路桥各专业为例)

1、学生基本情况

公路桥梁系2009级共有学生501人(占学院2009级学生人数的46.8%),其中道路桥梁技术专业262人,工程测量专业59人,工程造价专业94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验检测方向)86人。

2、学生顶岗实习率

截止2012年4月底,公路桥梁系2009级顶岗实习学生241人,顶岗实习率为48.1%,其中道路桥梁专业41.2%,工程测量专业66.1%,工程造价专业48.9%,建筑工程技术55.8%;未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学生260人,其中女生57人,占21.9。

3、学生顶岗实习暨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2009级学生顶岗实习暨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中铁四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一公局、中国水利水电三、四局,广东金东海、深圳高速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山东信诚监理公司,西部中大,省高管局、甘肃路桥集团公司、甘肃路桥实验检测中心等几十家单位,形成了突破行业、跨越省界、面向全国、遍地开花的分布局面。

4、工作环境

鉴于单位性质及专业特性,大多数学生都随单位在野外从事测量、施工、实验检测等工作,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但比以前又相对不错,5、生活环境

近年来,在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单位均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生活保障,管吃住、发日常生活用品,提供文化娱乐设施或场所;同时施工单位非常重视安全生产,管理严格,甚至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6、待遇

顶岗实习期的待遇连年提高,起点由前年的900元∕月到去年的1200元∕月再到今年的1500元∕月,作为学生实习一年不仅学到了技能,奠定了就业基础,又可赚回三年的学费,是一种校、企、生三赢的局面。

7、总体特点

从近两届路桥系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2009级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看,总体呈现:项目招聘的多,单位招聘的少;签劳动合同的多,正式签约的少;路桥主干专业好,非主干专业差;男生好,女生差;参加顶岗实习的赚回了学费,挑肥拣瘦的还在啃爹消费。

四、主要原因分析

2011年是学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学院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2+1”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起始之年,但路桥系2009级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遇到了困难,其原因主要为:

(一)社会层面

1.欧债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世行不断下调包括我国在内的GDP增长率预期(专家曾测算,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创造一百万个就业岗位)造成国际劳务市场疲软和全国性就业难,这是目前的大环境。

2、2011年连续发生的刘志军违纪违法事件、7.23甬温动车追尾事件引发的铁路建设、特别是高铁建设全面停工整顿和大交通建设的放缓,使得原本形势看好的路桥系学生的就业遇到了强劲的倒春寒,这是特殊事件造成的间歇性状态。

3、国家相关扶持学生就业政策的交互影响,近年来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相继出台了诸如、三支一扶、乡村教师、村官、公务员招考及高职学生的专升本考试等利好政策,造成了相应的学生及家长的思想混乱,部分学生既想就业又想领取择业证。据统计这部分学生占近23%,且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

4、政府对校企合作提的多,但未从法律法规角度做出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权责义,没有完善的配套、实施措施,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企业可合作也可以不合作,积极性不高。

(二)企业层面

1、工程建设单位用人情况的限制,没有一个工程单位会整班制的接受路桥专业学生的实习或就业。

2、工程单位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单位因工作性质而婉拒女生,因而女生顶岗实习暨就业更加困难,这也是社会现实问题。

3、顶岗实习安全问题。野外施工实习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人身伤害事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学生参加的实习工伤处于真空状态,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其责任与赔付较难处理,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09年10月份我院已发生一起受伤截肢事件。

4、现代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没有建立在其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教育制度,不愿承担培养未来员工的责任、义务和费用,不愿提供或很少提供实习岗位。

(三)学院层面

1“校企合作”至今无实质性进展,处于“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无法吸引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校中厂、厂中校”这种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模式难以建立和运作。

2、目前为院受校园面积、资金、人员、资质、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建立支撑实现生产性实训的“实体”。

3、学生顶岗实习跟进管理困难,由于师资限制及学生顶岗实习处于点多、线长、面广的发散式状态,系里无法也不可能选派老师下工地带队指导,“工学结合”出现了“以工代学”的“放羊式”的顶岗实习,企业只让干活不育人。

(四)个体层面

1、态度及心态问题:怕吃苦、比条件、讲吃住、论地域,虚荣、保守、攀比、这山看着那山高等心理,由好奇到到失奇、有新鲜到失望。

2、观念问题:顶岗实习是就业的前置反映,而就业观念影响顶岗实习的落实,不愿去基层、私企民企等,出现了有单位无人去、有岗位不应聘的怪圈,去年下半年曾有二十家多家单位、提供160多个岗位无人去实习。

3、期望值问题:处在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心理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身价值,自我经历不准确,易产生失落、失重现象,频繁跳槽,浪费岗位,错失机会。

4、社会上公务员热的影响,近年来公务员热愈烧愈火,受此类招考影响,经摸底登记跟风学生有23%。

5、学生素质上的差距,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缺乏沟通协调能力、缺乏团队创新精神和集体意识等。

6、家长态度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不愿看到自己的小孩吃苦受累、远离家乡、抛开家长、跳出掌心,养儿防老的意识比较强烈。

总之,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相对前几年就业形势较好的就业难,是相对于期望值过高的就业难,是基于突发事件造成的暂时性的就业难,是基于就业观念的假性就业难。

五、对策建议

1、建立双纵双横双交错管理机构,双纵指由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范畴决定的由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系主任和企业主管技术的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纵向实习教学管理机构及由其学生身份决定的由主管学生工作副院长、学生处长、系书记和企业(项目)主管安全的负责人组成的纵向实习思政安全管理机构。双横是指由准员工身份与其帮代师傅之间形成的师徒关系及由学生身份与其实习指导老师形成的师生关系。双交错指双纵或双横之间的沟通、协调与配合,从而形成点、线、面全方位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2、加强市场调研形成两个结合。学院领导与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行业企业等单位用工情况的调研,既跑就业市场,也跑顶岗实习市场;既跑老关系,又跑新关系;既跑大单位,也跑中小企业,积极探索不同的合作方法,针对路桥系学生多,专业性强及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需求量小的特点,尽管多的寻求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各单位、各项目业主的支持,尽可能多的提供实习岗位,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联自荐自主实习,从而形成相对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系部集体安排实习与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最终形成人人有岗位、各个在实习的良好局面。

3、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学分制是以学生为主体,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计算单位,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显著特点是灵活且有弹性,即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课程的选择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及实习过程的实践性。外校的实践经验证明,学分制是一种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进行的优秀管理方式,因此我院应借鉴学习,尽早推行学分制。

4、依托行业,将厅厅共建落到实处。50多年行业办学的历史,不仅为交通行业培养万余名技术骨干,同时也产生良好的声誉和亲情关系,形成了深厚的人脉资源,因此我们不能也无法脱离行业,而要更加精密的依托行业,落实厅厅共建协议,广泛联系交通厅属单位,以与兰州总段的合作为范例,5、深化校企合作,发挥实习基地作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平台,因此我们要以已有关系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良好校企合作育人、用人关系,探讨“订单式”等合作育人可实施性和开发科研项目的可合作性,将校企合作引向深入。

6、创造条件,开办产教实体。抓住“交通大发展”及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历史机遇,整合办学资源,积极申报试验资质,并利用原有资质,创办或恢复交通勘察设计所(院)、工程咨询监理公司、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等产教实体,建立“校中厂”、“校中企”,主动融入行业建设,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优先安排学生实习锻炼。

7、加大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指导、督察等方面的作用:

教务处在学习借鉴、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和细则,完善已出台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统一编印便于记载(实习内容、实习体会、存在问题、解决办法、自我评价等)、双方考核(校企)、体现实效双方考核的《学生实习周记表》,作为对顶岗实习学生平时考核的依据,同时指导、督促、检查各系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招生就业处应按照“顶岗实习”与“实现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宣传,指导各系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充分利用已有单位资源,发掘新资源,提供顶岗实习及就业信息与岗位,做好就业市场的调研与预判,制定好招聘计划。

8、系一级作为教学任务的执行部门和学生管理的责任部门,应做好:(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执行,完善“2+1”模式下顶岗实习的执行计划、实施方案;(2)落实顶岗实习岗位数与学生实习分配计划、指导老师;(3)加强专业调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调整和招生预计划;(4)组织学生学习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明确参加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成绩评定或学分量值;(5)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理论教育及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特征及要求,明确高职人才的就业出路,摆正态度,合理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良好心态对待顶岗实习与就业。

六、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目的,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等资源和环境将学校教育和真实岗位职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加强学习借鉴、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保证“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顺利实施,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1998 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简介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2]和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但时至今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困惑及其改革创新的出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服务。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人才培养,就有人才培养的模式。但我国高校、学界及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并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近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事。高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其内容是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也有一些高校和实践工作者继续讨论医学及经济学等各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改革,但都未明晰何为“人才培养模式”,对其内涵的把握较为模糊。由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需要,理论工作者也逐步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试图界定其内涵。刘明浚于1993年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首次对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界定,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直接表述,是在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度的增强,相关的研究迅速增多,形成了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周远清);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钟秉林);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龚怡祖);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刘红梅,张晓松)等等。这些观点有一些相同的含义,即基本上都是指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但也存在着分歧:在培养模式的指向上,存在强调培养目标还是强调素质结构的差异;在培养模式的属性上,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一种静态的“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更多的学者认为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上,少数学者认为包括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一些学者则把人才培养模式限定在“教学活动”中,此外,更多的则持中间立场。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泛化到高校的整个管理层面;它是一种结构与过程的统一,是静态的样式与动态机制的统一体。这是因为,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它涉及到了教育的全过程,远远超出教学的范畴。但人才培养的过程又不是毫无边际的,在现代大学中,有许多与人才培养无直接关系的管理活动,如后勤管理、大学科技园管理等。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各要素如课程、教学、评价等的结合,但这个结合又不是一个呆板的组织样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强调运行过程的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它是理论与实践的接壤处。人才培养模式要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理想人才的培养之道,是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样式,但它又不是具体的技术技巧或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它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复合体,又是一个诸多环节相互交织的动态组织。这其中涉及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及制定目标、培养过程实施、评价、改进培养等多个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是主导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模式,如素质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专才教育模式;第二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高校所倡导、践行的培养模式;第三层次则是某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我们主要探讨第二层次即高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困惑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亟待改革。但是,改革的进程却又面临着诸多束缚、制约及困境。1.理念的束缚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只有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才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才有人才培养模式可言。否则,就只能是一些教育要素毫无章法的拼凑。

在高等学校中,教育思想表现为“大学的理念”。大学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束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的惯性束缚。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直接管理、封闭与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中,高校没有自主性可言,按照政府的规定办学,难以形成自身的理念。当前,我国高校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制度已有变化,但思想却依然表现出极大的惯性和惰性,一些高校只是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重视规模扩大而忽略理念提升,没有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以至于跟风似的人云亦云。第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办学理念缺位。现代社会,科技革命更加迅猛,全球化更加明显,信息流动更加迅速……身处这样的社会中,高校需进行相应的变革,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人才的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及全面素质,但是,不少高校却没有及时变革自我,特别是在理念层面。目前高等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学术自由、国际化、通识教育等理念。而多样化、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等理念,则基本上停留在学界,还没有被高校很好地付诸实施。

第三,缺乏对高校教学整体改革的理性思考。长期以来,高校缺乏战略思考,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大学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才,没有很好地、系统地进行思考。高校似乎在忙忙碌碌办学,但真正如何办学,如何育人,育人的体系如何建立健全,如何真正引导教师的长远发展并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如何真正满足师生的旨趣,这些问题都没有去进行认真的规划设计。现在形成了一个怪圈,受评价、资源因素的影响太大,高校围着政府转、教师围着领导转等怪现象愈演愈烈,反倒把真正的育人根本任务置于不起眼的位置。

由于理念的制约和困惑,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呈现出趋同化,没有与自身的条件、定位相结合;或者纷纷把各种“好的”词汇都拉进来,进而组合成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毫无主导思想,甚至各思想之间还是相互冲突的。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是一些被悬置的装饰,而不可能被很好地付诸实施。2.制度的羁绊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制约是制度,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内部权力的失衡与错位。随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已经有了较大的权力。可是,高校内部却存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不平衡。目前多数高校依然按照行政管理的思维和模式管理大学,按照行政组织的结构设计大学的内部构造。学校多数事务也都由“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各教学单位基本上都是在遵循行政部门的安排和要求运行。行政权力还通过隐蔽的方式,带着面纱以虚化学术权力。如我国大学,像西方大学一样,也成立了校级学术委员会,以决定学校的学术事务。可是,其组成人员多数是由学校、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很少有“布衣教授”参与,他们更多地是从行政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学术考量,虚置了学术权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事务,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但是,学术权力的缺失,阻碍了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只能流于形式。

二是高校评估制度不完善。对教学和科研的评价失衡,对科研的评价具体、实在,而对教学的评价则空洞、不具体。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的评估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为主。行政性评估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科评估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但基本上与教学模式的改进无多大相关;对于“真正的教学”的评价指标则不具体,对改善大学内部教学的影响有限。另外,教学评价还存在单一化、数量化的倾向,忽视了教学特色、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评估。

学术权力的不足弱化了教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和能力;高校评估制度的单一化,使得高校容易采取趋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估的数量化则导致各校普遍重视科研,而忽视难以测量的教学,更容易忽视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3.资源的约束

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有不少的高校提出了诸多新的培养模式。可是,它们往往陷入表面化、口号化,或者仅仅是培养模式要素的局部改变,而不是整体变革。这与人们对于培养模式理解的偏差有关,与制度的束缚有关,同时也与教育资源的匮乏相关: 首先表现为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改革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自1998年始,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校规模迅速膨胀,而高校所能获取的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以至于高校普遍负债运行。即使获得了一些贷款,也主要用来购置校园、修建“大楼”、增添设备,而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经费则很少。

其次表现为师资建设较弱。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受思想观念和评价体系的影响与制约,教师真正投入教学,潜心教学改革,真正研究教育教学这门“大学问”的不多。教师没有从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外动力和内驱力。从外部来讲,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重显性成果。科研硬指标,教学软指标。科研成果容易测量,产出也立竿见影,而教学的好坏则难以评价,况且育人的周期本身就长,人才要真正到社会上发挥作用也不是短期内能见效的,而且还会受到很多动态因素的影响。这导致教师觉得教学改革的推动似乎应该是高校领导的事,是教务处、人事处的事,自己没有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投入与回报也不成比例,得不偿失。从内驱力来讲,教师似乎对教学没有足够的热情,教学成为了例行公事,而不是自己神圣的职责。做不做改革,是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好像激励与约束的机制都失效、失灵了。所以,教师能上课堂、能讲课好像都了不起了,至于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问题,从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出发,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发展则似乎是一种奢望。

再次表现为课程资源不足。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成长的载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以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本条件。可是我国高校的课程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中国大学在课程广泛性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北大和清华,但都仅在3000门左右。而美国多数高等学校都几乎达到人均一门(次)课程。即5000人规模的本科院校要开设5000门(次)左右的课程。资源不足对于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极大的限制。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路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虽然与政府的评价及社会其他因素有很大关系,需要政府与社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高校自身的努力,高校应勇于和善于承担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性责任。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好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并以此为最高追求,做好顶层设计,整体建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研究人才成长的条件,改善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人才成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有效的创造实践、内外因综合效应、竞争与合作、共生效应等等。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如活动与环境、竞争与合作、期望与激励等。高校要重视对这些复杂因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改善教育条件,创设理想的教育环境。研究人才成长的过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人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不同,其培养方法也不同。人的发展除了具有阶段性之外,各类型人才、各层次人才的最佳发展年龄是不一样的;人的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关键期,等等。在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深入探索人才成长的这些规律,使人才培养有科学的依据。

以学生为本,就要真正追寻学生的兴趣、特长,将他们的优点发挥到极致。面对生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的特征,如何推动所有的学生走向成功,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睛“不亮”,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是由于教育教学不符合他们的兴趣,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符合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兴趣,教学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才能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继续建构自己的心理图式。不研究学生、不针对学生的教学是单向的、无意义的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一个专家型教师,去探究、追寻学生的兴趣和基础,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推进个性化教育,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的愿景,最终使得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高校教学要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此外,以学生为本,还要实现几个重大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以单一课堂教学转向校内校外全方位育人;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等。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整体,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弄清楚理想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是不一样的。要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与之配套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组合。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能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有不竭的动力。新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制定后,还要与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找出改革的重点、难点,并积极实施新的培养模式。

2.建立多方协商的机制,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并不是多方协商的结果,政府以及学校行政权力影响过大,而教师、学生及社会组织没有机会参与。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则须建立社会、教师及学生和高校多方协商的机制。

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方向性。现代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而融入了社会,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身处社会中心的高校,必然要采取一种“社会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改变社会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中缺位的现象。这就需要完善我国社会用人需求的信息系统,因为“我国人才市场反映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十分薄弱,统计指标与数据长期处于粗放状态”。对于高校而言,则要主动地联系行业组织、地方政府、社会中介等,获取相关的社会需求信息,并及时把社会需求的预测反映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确立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理应是人才培养模式决策与设计的重要参与者。可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教务处统筹规划、各院系教学领导具体设计的。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中,往往没有机会参与,而只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者。要改变这种自上而下的路径,确立教师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在考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征求教师的建议,也可以由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学校加以汇总并对照社会需求,形成较为合适的模式。

赋予学生改革的话语权。传统的观点认为,学生是高等学校智力不成熟的过客,不能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可是,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校的“产品”,而这种“产品”是自己生产自己。学生应该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的评价权、选择权。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赋予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上的话语权。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制定。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更要调查一下毕业生对它的评价,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多方协商的机制,各方的利益都能得以表达,所培养的人才也就更接近于人们的期望,人才培养模式也就较为理想了。

3.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物质基础

高校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资源不足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在资源缺口不能迅速解决的情况下,整合与优化资源是一条理想的路径。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共享。目前我国高校内部,跨院系、跨层次的课程共享率低。学生的选修,基本上还限定在本院系。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资源共享的比例就更加微乎其微了。至于高校之间,我国已经建立的一些大学区,但除了图书资料及部分选修课有共享之外,包括课程在内的其他方面的共享没有什么进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整合校内的课程资源,打破门户之别,学校统筹安排,营造共享文化,加强共享管理,改进共享技术,解决共享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收益等利益之争。对于高校间,则要形成更加合理的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地域的优势,加强合作。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主牵头而成立的开放教育资源联盟便使很多高校在网络上共享了教育资源,我国政府通过网络也在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除了网络资源外,利用地域优势,实现校际资源共享空间很大,充分利用别校的优势专业、优势课程,本校学生既可受益,也可节省出盲目求全发展所花费的资源,以加强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

加强教师资源的共享。当前高校师资存在两种情况:第一,随着扩招的推进,高校纷纷出现了师资数量整体不足,且存在学科和地域的结构性差异。第二,师资素质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需要加强师资资源的共享,取长补短。在解决师资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上,杭州的做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2005年开始,依照《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管理办法》,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开始实施师资互聘。即使是一所高校内部,也可以整合资源,形成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发挥教师队伍集体的力量。高校内部,还可以实现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共同发展。通过科研内容积极向教学内容转化、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及时转化、科研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渗透、教学问题与科研问题的双向延伸等,都能促进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柔性、多元发展。对于师资总体数量及师资素质而言,则可以积极引进政府、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补充教师数量,同时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加强教学设施的共享。目前,高校内部各院系的教学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其他各教学单位一般不能使用,这导致了很多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除了院系间资源的共享外,还要加强对产业界设施的利用,开展更多的富于成效的、深度的合作。

第四篇:人才培养模式(本站推荐)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 经概括、归纳、综合,形成“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

“三段式”即将整个人才培养期划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达到“练与教、做与学、导与做”的三合一。

其中,“以验带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辅以新生入学后的企业参观学习,对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验证性、应用性实验方式,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在实验中来熟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性知识,实现“练中教、教中练”合一。

“以训促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双重环境进行实施,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采用实用性、综合性项目载体,以专兼教师为主,在教学模拟生产性实训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合一。

“以习强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以生产性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在企业的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做中导、导中做”合一。

“六步骤”即依据三年学制中的六个学期为实施节点,以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为主线,细分为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环节。

“六递进”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对应“六步骤”实践操作过程,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层次,形成集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或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技能于一体的目标培养体系。

专业“2366”人才培养模式图见下图所示。

专业“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图

培养模式:一条主线、三个体系、五段循环,简称“135”模式,即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线,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内化素质教学体系,实施“五段循环”(见图“135”模式)

图 “135”模式

一是“优化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中注意实践教学必须掌握的知识、需要引用的结论。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注重实验课程、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使之与理论教学大致相当,构建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系统应用实训、岗位适应实训等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内化素质教学体系”,即通过德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养成,使学生在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基础上,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时又将德育、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职业规划课程模块纳入课程体系,如学校将拓展培训、学生技能比武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并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遵循学校“一条主线、三个体系、五段循环”的“135”模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学校各专业及对应岗位群的需求调研、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论证,制定了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培养中等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五篇:人才培养模式

8、十七大对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如何阐述的?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它们在实现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上分析,它规定了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从外延上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要素。如果说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那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就是实质性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凭借性要素。

下载顶岗实习人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顶岗实习人人才培养流程模式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人才的培......

    理解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院办学思想和定位,积极探素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师与技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钟庚宪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

    顶岗实习操作流程说明

    顶岗实习操作指南 1、 学生操作指南 a、登陆 请在浏览器输入以下网址(dgnew.worldve.com/index/13043),出现如下(图一)界面。请输入账号和密码,账号为每个同学姓名的拼音加身份证......

    土木工程系学生顶岗实习流程

    土木工程系学生顶岗实习流程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系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按照院教务处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系实际情况,特制定我系学生顶岗实习流程。 一、 顶岗实习时间:学生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