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废水种类和数量增加迅猛,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压力加重,并威胁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工业废水处理比城市污水处理更为复杂、更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工业废水处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总体上看,中国工业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技术问题
工业废水类型复杂。一种工业生产过程可以排出不同性质的废水,一种废水又可能含有不同的污染物和不同的污染效应;即使一套生产装置排出的废水,也可能含有几种污染物。同样,在不同的工业企业,虽然产品、原料和加工过程截然不同,也可能排出性质类似的废水。如炼油厂、化工厂和炼焦煤气厂等,均可能排放含油、含酚等物质的废水。
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多样。工业废水处理虽然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始,且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已趋于成熟。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大致有化学处理、生物处理、膜处理等方法,而对于每种不同成分和特性的工业废水,又有不同的处理工艺要求。由于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和性质多变,至今我国仍有一些技术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仍需深化处理。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和城市,工业废水处理后的达标排放废水主要排入市政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由于我国实行不同的废水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仍含有一定浓度的污染物,需要进一步深化处理。不少未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是一些地方的河流、湖泊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管理问题
1、较大程度上存在“偷排”问题。由于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原因,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偷排”到公共水体,将污染治理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某个地方官员说的一句话“经济越发达水越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共水体污染的事实。这种偷排,不仅存在于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环境保护部曾经公布过一次检查结果,在其曝光的企业名单中就有国有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的名字。
2、存在工业废水处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项重要价值取向。在环保领域,西方国家的“污染者付费”原则,也被中国特色地确定为“谁污染谁治理”,并成为三大环境保护政策之一。如果说这一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得到较好实施的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弊端则不断显现。企业的生产规模、原料来源、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工业废水成分、特性不同,因而需要有专门的处理技术和工艺,社会化大生产也需要分工。强调“谁污染谁治理”,必然会导致规模不经济问题。
3、“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成为中国特有现象。在工业化扩大供应、城市化创造需求的条件下,“老板发财、政府埋单、群众受害”成为一段时期来的“中国特色”。虽然已提出转变生产方式,但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主要原因是我国低成本扩张阶段还没有结束,重化工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持续一个时期。环境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令行禁止”要求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否则中国的环境质量难以得到真正的改观,这与道路问题无关,而是由环境保护特点和企业趋利性决定的。
三、政策性问题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但是,一些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政策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下降甚至被“投机主义”所替代;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出现执行走样问题;废物处理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存在局限性。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有资金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有些地方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各类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废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排污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少数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由于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经济”时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针对以上工业废水处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有关建议如下:
1、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关系。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制衡机制,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关系,不仅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污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应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给予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效”领域,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因此,投资者的盈利必须有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政策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按实际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2、为工业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工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改变我国环境质量不高的现实。因此,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环保设施也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建设,而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工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走向合理。
3、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解决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需要统一管理。进一步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法律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地方政府推进市场化的能力。
研究制定有关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规和政策,界定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律责任,对环保BOT项目,应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使之有法可依。
参考资料:周宏春《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现状与障碍》
第二篇:工业废水处理难点
工业废水处理的十大难题 技术、市场、监管、商业模式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曾有舆论认为,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在中国,这个说法虽然偏颇,但不无道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以密集、高速态势发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之潮同时也降临中国,工业产生的三废问题挤压着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工业废水到底该怎么治理,目前面临哪些难题?我由于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的特性,近年来发生的比较严重的污染事故几乎都和工业废水有关。相关污染事件中,有事故、有偷排、有治理不当,和工业企业本身关系很大,这些事件几乎是工业废水处理现状的缩影,事件发生后处理也十分困难。那么,引发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呢?
工业废水处理的十大难题
工业废水处理的困难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场方面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管理的原因,又有企业操作人员管理的原因。主要问题如下:
1、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目前我们对工业废水处理往往是设计院凭设计
规范来确定容积负荷,在利用给排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经验来进行工艺确定、设备选型。并在业主要求进行杯瓶试验求取设计参数,试验往往不在现场进行,水样也不能代表实际废水的情况。废水不是产品,无标准可循,工艺品种的更改废水中的污染物面貌全非。同一品种在不同企业生产最后排放的废水品质差异很大。我们认为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选择,设计参数的求取必须建立在现场较长时间工业模拟化试验的基础上。从目前掌握的技术水平看,国内很多工业废水的处理在理论上是达不到标准的,也许检查时能应对,但是不能达到真正的长期稳定达标运行。如制药、农药、化工废水、造纸、电镀、味精等废水,处理难度很大,现有的技术水准还有待提高。
2、我国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对经济贡献大的高产污企业还在继续存在。就制药
行业来说,我国很多制药厂是初级制药,产污量很大。国外药厂把这些初级产品买走做一些化学加工以提高药效,这时的产污量比较少,产生的价值更多。但是,我国的制药生产技术没那么发达,只能“干笨活”,不仅附加值有限,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3、工业园区废水处理问题。工业园区本意是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但是现实运
作中又造成了新的问题。工业废水都集中到一起后,末端建有公共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每个工厂的废水要处理到一定程度才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后果是容易处理的污染物质工厂自行处理了,到了末端的污染物质大部分都是难以处理的,最终导致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非常高,无法实现污染物的削减。
4、“负效应”问题。一些产污企业并不想在废水治理方面投入太多,他们认为
工业废水的治理除了应付环保部门检查以免于被责罚外,并无益处,反而增加了成本。企业的趋利性导致工业废水不能真正有效处理。
5、废水治理项目的经济技术评价应是在去除污染物有效并稳定可靠达标基础
上,比较总投资及运行成本的高低,由于企业经济实力以及环保工程本身无法直接产生效益,业在选择环保技术路线时往往着眼于自己能投多少钱,在此前提下总投资成了首选条件,造成一而再、再而的追加投资,不断改造,由于效果不尽人意,原来较低的投资实际则造成浪费。市场混
乱,承接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的治污企业(环保公司)鱼龙混杂,一味降低价格,导致恶性竞争,致使一些技术型致力于工业废水治理领域的企业纷纷转型,能干工程的环保公司,根本不去研究工业废水的治理办法,导致废水工程不能真正的达标,客户买骗。
6、规模效应问题。很多工业废水处理项目的单子不够大,与市政污水处理相比,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生大企业。虽然这个领域也有优秀的环保公司,但是很难像市政污水处理企业那样日处理规模达到百万甚至千万吨。
7、商业模式问题。每个环保公司都有出奇制胜的生存之道,但是主要模式仍为
“设计、采购、施工”,其他普遍适用的商业模式仍在摸索。
8、零排放误区。我国推行工业废水处理零排放已经多年,但实际上,真正意义
上的零排放是做不到的,我国目前也不存在完美的零排放案例。零排放的误区使很多企业在此问题上盲目上设备、上技术。
9、排放标准难落实、监管不严问题。监管不严、“一刀切”、脱离实际是一些
行业排放标准难以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
10、微生物的研究盲区 :由于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科学家将
其概括为“微生物的绝对可靠性或微生物的必然性”理论,使得世界上大多数环保专业人员乐观的认为自发菌或经过驯化的专用菌可完成生物降解的任务,现实告诉我们一百多年之前,英国人发现了活性污泥法,虽有成熟的设计规范,但对一百多年来化学家发明的难以计数的新化合物生物降解途径研究甚少,针对这些新的化合物能有效分解的微生物群及酶研究更少,由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能迅速降解某种特殊化合物都不去深入研究,传统生化处理不断出现的新工艺、新产品的废水只能是束手无策。制药业又是品种更新迅速的行业,新的合成药、半合成抗生菌、抗生菌的生产废水是不可能用自发菌来进行处理的。
哪些废水被解决了?
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污染治理技术、工业行业制造工艺的提高和改进让人看到了污染治理的希望。造纸、味精、制药、煤化工等都是废水处理很难攻克的“堡垒”,在这些方面,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制造企业、环保公司进行了不懈努力。
造纸厂排污曾导致许多的河流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造纸黑液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关停并转多种手段的使用,扭转了局面。在有机酸生产工艺方面,包括味精赖氨酸的生产、制造工艺增加了浓缩液、发酵母液的蒸发回收、多效蒸发,有了这些工艺,产生的废水就容易处理了,否则这些“水”根本无法直接处理。柠檬酸行业开发了新的提取工艺,原来的结晶方式使用的原料是偏酸性的,加完硫酸以后排出来的水无法处理,对环境危害极大;现在改用工业离子色谱法,直接提取,不需要加硫酸,回收率提高了,最终水处理也更加容易。
总之,我国对特殊行业采取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原有的排放标准也在修订,如原来淀粉废水主要是考量有机物是否达标,现在增加了氨、氮的达标考核。
“十二五”如何解决工业废水?
对于工业废水处理来说,严格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体系很重要,技术发展也很重要,要让工业企业有可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
“十二五”期间,国家仍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等角度
重视工业废水处理。
首先,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产品、产能)淘汰相结合。调整的对象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工业行业和小型制造企业。如草浆造纸,煤化工、焦炭,染料、医药、农药等精细化工,酿造、木薯淀粉酒精,铅锌冶炼、电路板,发泡剂、离子膜烧碱等。这些行业废水等污染治理难度大、投资高、运行成本高。要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规模数量,产品最好禁止出口,能够满足内需即可,或者转而依靠进口。针对这些行业,要采取的措施是严格环境管理制度,通过项目审批、环评等手段限制这些行业。
其次,提高排放标准、促进深度治理。当标准提高时,处理技术必须适应,增加工艺流程、采取关键技术、提高去除效率。同时,加强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废水回用,深度处理、发展低排放技术等。
第三,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提高设施运行管理的技术水平。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建设设施、工艺技术的科技支持固然重要,但支撑达标排放和减排的根本还在于运行。先进技术的采用、缺陷的改造和保障正常运行都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且后者要求更高。
然而,遗憾的是“十一五”水专项里涉及工业废水的项目不多,而“十二五”水专项里,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课题。从工业废水角度看,国家应加强技术研发和投入,企业需要经济可行、效果明显的解决方案。
“十二五”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重点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如电路板的蚀刻液在线循环技术、表面处理的电镀液在线循环技术、清洁制浆造纸与综合利用技术。
过程控制技术,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的技术,有价物质回收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废水循环利用与再生回用技术等。如木薯酒精废水处理技术路线、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等。
末端治理技术是关键工艺。物化/生化集成化复合处理技术;精细、高速的过滤分离技术及新型滤料等高效固液分离技术装备;高效低能耗的污泥消化和浓缩、脱水与干化、焚烧技术和设备;高强度、抗污染的超滤、纳滤膜等硬体膜材料、膜组件、膜组器;化学催化氧化/还原技术和高效氧化剂、还原剂与高效催化剂;超临界、声波催化、电解催化、光催化等催化氧化技术;高效厌氧、产沼成套装置与沼气纯化、压缩技术。
4.1.3.1 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排放基本控制项目,执行表1
表 1基本控制一级标准
序号
基 本 控 制 项 目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120① 60①A标准 B标准50 10 60 20 100 30 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悬浮物(SS)10 20 30 50动植物油1 3 5 20 5 石油类1 3 5 1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5 1 2 5 7 总氮(以N计)15 20 — —氨氮(以N计)②5(8)8(15)25(30)9 总磷(以P计)2005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 1 1.5 3 5
2006年1月1日起建设的 0.5 1 3 5色度(稀释倍数)30 30 40 50 11 PH 6~9粪大肠菌群数(个/L)103 104 104 —
①下列情况下按去除率指标执行:当进水COD大于350mg/L时,去除率应大于60%;BOD大于160mg/L时,去除率应大于50%。
②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0℃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0℃时的控制指标。
—
第三篇:工业废水处理教学大纲
《工业废水处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工业废水是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是影响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自然资源能否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为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生存,必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污染,积极开展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本课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主要讲授关于工业废水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清洁生产、废水净化技术途径、典型处理流程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适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从内容上,应使学生牢固掌握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国民经济主要工业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水产生环节;各种不同类型工业废水的特点和典型处理流程。
(二)从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从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①具有工程观点,考虑问题时不仅注意到从理论上探索它的可能性,在实际应用中更需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应具有探索优化过程及改进工艺设计的本领;②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应用书本知识去解决工业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从教学方法上,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阐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条理性。
三、相关课程及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等,本课程的学习应在学生掌握一定数理、化学、微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与此同时,本课程为后续的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总学时:32学时
(一)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2学时
1、清洁生产概论
2、清洁生产审计
3、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
4、循环经济
要求学生了解: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及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熟悉: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以及清洁生产审计的步骤;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实施程序。掌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二)啤酒工业生产及废水处理技术: 2学时
1、啤酒工业生产工艺及水污染源分析
2、啤酒工业废水的治理技术
3、啤酒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啤酒生产工艺和主要的原辅材料。熟悉:啤酒生产废水污染组分的主要特征。掌握:啤酒生产的主要废水来源和分类;啤酒废水的主要治理技术。
(三)酒精工业生产及废水处理技术:2学时
1、酒精工业概述
2、酒精生产工艺与废水来源
3、酒精废水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 酒精工业生产工艺和主要的原辅材料。熟悉:酒精生产废水污染组分的主要特征。掌握:酒精生产的主要废水来源和分类;酒精废水的主要治理技术和资源化技术。
(四)肉类加工工业生产及废水处理技术:2学时
1、生产工艺与废水来源
2、废水处理与资源利用
3、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 肉类加工工业生产工艺。熟悉:肉类加工工业生产废水污染组分的主要特征。掌握:肉类加工工业的主要废水来源;肉类加工工业废水的主要治理技术和资源化技术。
(五)油脂工业生产及废水处理技术:2学时
1、油脂生产工艺简介
2、废水来源及特点
3、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油脂工业生产工艺。掌握:油脂工业的主要废水来源及特点;油脂工业废水的主要治理技术和废水回用技术。
(六)纺织工业生产及废水处理技术:4学时
1、印染废水的产生及其特点
2、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3、印染废水治理工程实例
4、洗毛工业废水特点
5、洗毛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染整工艺流程和废水来源。熟悉:印染废水水质特点;碱减量、退浆废水的局部预处理技术和印染废水回用处理流程;洗毛工业废水废水来源及其特点。掌握:印染废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技术;洗毛工业废水处理和利用技术。
(七)制浆造纸工业生产及其废水处理:2学时
1、制浆造纸工艺简介
2、制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污染特点
3、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4、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制浆、造纸工艺流程和废水来源、分类;造纸废水处理新技术发展动态。熟悉:制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污染特点。掌握:造纸黑液、白水、中段废水、红液等难处理废水的治理技术。
(八)制革工业生产及其废水处理:2学时
1、制革工业生产工艺及废水来源
2、制革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简介
3、制革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 制革工艺流程和废水来源。熟悉:制革工业的废水污染特点。掌握:含硫废水、铬鞣废水、脱脂废水、染色废水、综合废水等制革废水的治理技术;制革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九)化工生产及废水处理:4学时
1、农药生产废水来源及特性
2、农药废水的处理技术
3、农药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4、氮肥生产及其废水来源
5、氮肥生产废水治理技术
6、氮肥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农药生产工艺过程和废水来源;氮肥生产工艺过程和废水来源。熟悉:农药生产的废水污染特点;氮肥生产的废水污染特点。掌握:农药生产的废水的处理技术;氮肥生产的废水(包括含氰废水、碳黑废水、含氨废水等)的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
(十)石油工业生产及废水处理:2学时
1、石油开采工艺及废水来源
2、石油开采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3、石油化工生产工艺及废水来源
4、石油化工生产废水处理
要求学生了解:采油、采气、钻井、脱硫生产工艺过程和废水来源;石油化工生产系统的设置概况及其废水来源和种类。熟悉:采油、采气、钻井、脱硫、洗井生产的废水污染特点。掌握:采油、采气、钻井、脱硫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石油化工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
(十一)制药工业生产及废水处理:2学时
1、概
述
2、生物制药生产工艺及废水处理技术
3、化学制药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技术
4、中成药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技术
5、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制药工业及其产生废水的分类;生物制药、中成药生产、化学制药生产工艺流程和废水来源。熟悉:三大类药品生产的废水种类和特点。掌握:制药工业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
(十二)机械行业废水处理技术:2学时
1、机械行业废水处理概述
2、电镀废水处理技术
3、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机械行业产生废水的分类和特点。熟悉:涂装废水和其它废水的处理技术。掌握:电镀废水的处理技术。
(十三)有色工业生产及废水处理技术:2学时
1、采矿废水处理
2、选矿废水治理
3、有色冶金工业废水处理
4、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采矿、选矿、冶炼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工艺及废水来源。熟悉:有色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水特点。掌握:采矿、选矿、冶炼有色金属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
(十四)焦化生产及废水处理技术:2学时
1、焦化废水来源、特点特处理技术
2、工程实例
要求学生了解:焦化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熟悉:焦化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水特点。掌握:焦化生产工艺及废水来源。
五、实践教学环节
本科课程无独立开课的实践环节。
六、作业(习题)要求
本科课程无作业要求,但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加强阅读同类教材和专业期刊,便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七、考核
本科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所列全部内容,以大纲所列重点为主。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推荐使用教材: 章非娟编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
同济大学出版社
(二)主要参考书目: 北京市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等编 《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曾抗美编
《工业生产与污染控制防治》化学工业出版社 陈忠明译
《工业水污染控制》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环境保护工业废水处理
环境保护——工业废水的处理 【参考文献】
[01]吴军.3 T—I B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废水技术开发.2010.09.[02]陈德义.络合吸附树脂用于化工废水处理.2010.11.[03]陈钧.化学模拟生物降解废水处理综合技术.2009.11.[04]江浩.油田回注废水的处理技术和工艺研究.2010.02.[05]高长华.高效膜分离与活性污泥法结合处理废水.2009.12.[06]穆兴凯.化工废水处理常用技术的创新分析 2013.12 [07]吴舜泽/徐敏/马乐宽/张涛.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水污染防治工作与管理策略建设2014.10 [08]闫向阳.工业废水污染状况及处理的几个技术特征.2013.12 [09]倪庆伟.膜分离技术在印染废水回用中的技术分析.2014.07 [10]王一岭.氯碱工艺废水“零排放”难点和解决对策.2014.01 【摘要】
化工废水对水系的污染是许多地方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是进行环境治理的首要目标。化工废水的基本特征是:有毒有害物质多,生物难降解物质多,废水色度高,污染物含量高,水质成分复杂,副产物多。增加了废水的处理难度。有机废水——炼油碱渣废水的处理
炼油厂的初级油品含有硫、酚、环烷酸等多种杂质以及不饱和烃类,需经精制处理才能成为产品。目前国内炼油厂主要采用碱洗精制,由此产生的碱渣废水是国内大部分炼油厂最难处理的主要污染源。
炼油碱渣废水是石油化工行业炼油厂的油品在电精制及脱硫醇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高浓度生化难降解有机废水,含大量的中性油、有机酸、挥发酚和硫化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焚烧法,是一种简单可靠,且能达到标准的方法,国内外常用该方法进行碱处理。但其能耗大,操作成本高。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CWO)是利用高温高压湿式催化氧化的原理,将炼油碱渣废水和空气共同升温升压后,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被分解成氮气、氧气和水等,同时对废水进行脱色、除臭,处理过程中不产生污泥,无二次污染。CWO处理炼油碱渣废水的COD去除率达95%以上,挥发酚去除率达99%以上。处理过程中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对周边环境无污染。该技术在石化厂的成功应用,为炼油碱渣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3)生物强化技术(QBR技术)是一项专门针对高浓度、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由于污染物浓度高(COD浓度20万毫克/升左右,挥发酚和硫化物3万毫克/升左右,盐含量150毫克/升以上),采用常规方法难以达到处理要求。QBR技术将现代微生物培养技术应用于好氧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生物强化技术将好氧系统中专一性强、活性高的优势微生物进行强化,以高于传统活性污泥法10倍以上的容积负荷。适用对象还包括液体焚烧废水、稀释处理的废水、化学法(高费用)处理的废水等。焚烧和湿式催化氧化都是投资费用、运行费用非常高的处理技术。QBR技术将传统生物法难以处理的高浓度、毒性废水进行生化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成本,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无机废水——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重金属废水是指矿冶、机械制造、化工、电子、仪表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含重金属的废水。如含镉、镍、汞、锌等废水是对一环境污染最严重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工业废水之一,所以国内外一直十分重视其处理,研究出多种治理技术。本着将有毒化为无毒、将有害转化为无害,并且回收其中的贵重金属,将净化后的废水循环使用等措施,消除和减少重金属的排放量。化学沉淀法 a.中和沉淀法
在含重金属的废水中加入碱进行中和反应,使重金属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物沉淀形式加以分离。中和沉淀法操作简单,是常用的处理废水方法。b.硫化物沉淀法
加入硫化物沉淀剂使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生成硫化物沉淀后从废水中去除的方法。与中和沉淀法相比,硫化物沉淀法的优点是:重金属硫化物溶解度比其氢氧化物的溶解度更低。硫化物沉淀法的缺点是:硫化物沉淀物颗粒小,易形成胶体;硫化物沉淀剂本身在水中残留,遇酸生成硫化氢气体,产生二次污染。2)氧化还原处理
a.化学还原法处理含Cr废水,碱化时一般用石灰,但废渣多;用NaOH或Na2CO3,则污泥少,但药剂费用高,处理成本大,这是化学还原法的缺点。
b.铁氧体法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简便、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在形成铁氧体过程中需要加热(约70℃),能耗较高,处理后盐度高,而且有不能处理含Hg和络合物废水的缺点。3)电解法
a.传统电解法处理含Cr废水具有去除率高、无二次污染、所沉淀的重金属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大约有30多种废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可进行电沉积。电解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处理技术,能减少污泥的生成量,且能回收Cu、Ag、Cd等金属。不过电解法成本比较高,一般经浓缩后再电解经济效益较好。
b.高压脉冲电凝系统对表面处理、涂装废水以及电镀混合废水中的Cr、Zn、Ni、Cu、Cd、CN-等污染物有显著的治理效果。比传统电解法电流效率提高20%—30%;电解时间缩短30%—40%;节省电能达到30%—40%;污泥产生量少;对重金属去除率可达96%一99%。离子交换和吸附:
a.离子交换法是一种借助于离子交换剂上离子和水中离子进行交换反应而除去废水有害离子态物质的方法,在水的软化、有机废水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废水中的重金属如果以阳离子形式存在,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其他阳离子交换剂处理;如果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如氯碱工业的含汞废水中的氯化汞络合阴离子,含铬废水中的铬酸根阴离子CrO-,则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
b.活性炭能在酸性(pH值2~3)条件下从低浓度含铬废水中有效地去除铬。含硫活性炭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汞。活性炭还可用于处理含锌和铜的电镀废水。活性炭能吸附CN-。活性炭是一种非选择性的常用的水处理吸附材料。但是由于活性炭再生性能差,水处理费用高,因而难以广泛使用。膜分离技术
利用半渗透膜进行分子过滤,来处理废水的一种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类物质的分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且成本较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结语
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废水处理的技术也在朝着高效以及紧凑还有专一的技术方向发展,各类污染源不管是有机废水还是无机废水,排放量大,是我国水环境质量改善避不开、必须解决的本源性核心问题,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创新开拓新型的更节能经济实用的废水处理办法,以人为本,创新开拓,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持续发展道路。
第五篇: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率比较低
据统计,2011年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已经占到35.1%,而新增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民工高达65.4%。但是农民工基本保障覆盖率相对于城镇户籍就业人员覆盖率的比率分别为:社会养老保险为23.2%,工伤保险为47.9%,基本医疗保险为31.6%,失业保险为20.1%,生育保险为14.5%。农民工作为劳动力供给的主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且不同行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水平差异大。根据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参保情况相对较好,而建筑行业、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为其缴纳各项保险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行业。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退保率高
我国养老保险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镇一级的社保机构尚未健全,许多农民工跨省市流动时不能顺利转移保险基金,致使退保现象严重。按相关规定,民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再接续;也可将其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重新就业重新参保。但一些地方的社保局却更愿意让农民工退保,有的甚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因为农民工退保,所缴保险费的个人缴纳部分由农民工一次性领回,单位缴纳的统筹部分则充入地方社保基金。
二、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保险参与主体的费用负担重
农民工参与社保,不仅农民工自身的费用负担较大,用人单位和输入地政府也承担相应的费用负担。据调查统计,承担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企业缴费约占工资总额的31%,其中,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分别占20%、8%、0.5%.0.7%、0.5-2%;个人缴费达到10%,其中,养老占8%、医疗占2%。这样农民和企业的费用负担都比较重,因而都有逃避缴费意愿。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城乡居民保障制度成本相对较高,除了要面临庞大的建校费用和低保费用外,还需补贴外地农民工随迁家属就地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因此地方政府感到经济压力较大。
(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城乡分隔大
一直以来,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较大,长期在一个地区缴费的可能性很低。同时,由于我国财政支出在地区、城乡之间分配存在不平衡,导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出现城乡、区域、阶层和职业之间的分隔,统筹层级低,无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和不同种类之间的转移。而且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导致存在着多年、多地区、多层次保险关系的转接,以及保障模式转变难度很大的问题。
(三)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之间不衔接
由于我国社保体系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化”和“碎片化”特征,不同区域、城乡之间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异,制度衔接难度较大,阻碍了人口在区域、城乡间流动,进而影响了资源在地区间?A优化配置。同时,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工人和农村居民存在双系统,两者之间的对接是非常繁琐的,养老保险关系在企业间转移接续程序十分复杂,给养老关系转接带来的不便,这也阻止了农民工养老关系的转移行为,转而选择“退保清算”,而且退保程序反而简单,信息清晰,资金到手放心。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促进农民工参保的多元化机制
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保险费率偏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个人、单位和国家的共同努力,扩大本地农民工群体参与社保的范围。国家应将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险补贴制度扩展到全体从业人员,鼓励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一起参加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从而降低保险费率。统筹管理保险费,做到费率相同、计发办法相同,但在缴费基数和待遇上,可以对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实施差别化管理。其中,正规就业者的缴费基数为工资收入,由劳资双方共同缴费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中小企业员工参保,应由国家定额补贴缴费。非正规就业者的缴费基数为当地最低工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应由国家定额补贴缴费。
(二)全面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
全面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工伤保险的比例纳入国家和地方“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标。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城乡统筹,形成“整体的保障体系,不同的保障水平,灵活的保障方式,多样化的保障模式”。即无论城乡职工,不分身份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之中;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统一而有差别的缴费制度,以梯次化的层级设计建立渐进式的保障架构;制定不同的缴费层次,既有区别又不失公平地对待不同情况的城乡就业人员,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
(三)健全不同保险制度间、地区间的转移衔接机制
健全不同保险制度间、地区间的转移衔接机制,建立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统一社保体系。加快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医疗、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办法,为农民工异地流动提供便利。加强社保管理机构的内控和与其他部门协调。劳动监察、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应联合执法,加大对本地用工单位的监督力度,通过严格执法,确保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problems(a)migrant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insurance rate is relatively low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2011 the total urban employment, migrant workers have accounted for 35.1%, while the new urban and rural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as high as 65.4%.But migrant workers basic guarantee coverage rates relative to the coverage rate of urban household employment ratios were: 23.2% of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is 47.9%,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was 31.6%,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s 20.1%, maternity insurance is 14.5%.Migrant worker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upply of labor, can not fully enjoy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And the social insurance level of migrant worker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is different.According to the 2012 China's migrant workers survey monitoring report shows, manufactur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ostal services,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and service industry situation of the insured is relatively good, and migrant worker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dustry, employers or to pay insurance, the proportion of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industries.(two)migrant workers endowment insurance transfer and continuation of difficult, high surrender rate China's old-age insurance and other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s split in more than 2000 Co ordinating unit, is operating in the county municipal co-ordination, co-ordination unit between policy that www.xiexiebang.com and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reg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joy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security exist large differences in system cohesion difficult, hindering the flow of population between reg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by affecting the resources in the region.A optimal allocation.Meanwhile, there is a dual system of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of urban workers and rural residents, the docking between the two is very tedious, pension insur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in the transfer continuation procedures are very complicated, the inconvenience brought to the pension transition between, which has prevented the transfer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pension relationship, opting instead for “liquidation of surrender” and surrender procedures instead of a simple, clear information, money hand rest assured.Three, improve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policy recommendations(1)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w insurance rate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high premium rate.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need for individuals, units and the country's joint effort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local migrant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security.Countries should be will be on urban employment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of social insurance subsidies system extended to all employees, encourage, including migrant workers,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to join the unified urban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for the employees, so as to reduce the premium rate.Overall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premiums, to achieve the same rates, the same approach, but in terms of payment base and treatment, can be the regular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of differentiated management.Among them, the regular employment of the base for the wage income,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 and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insurance and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by the labor and capital, 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mployees insured by the national quota subsidy payment.Non formal employment of the base for the local minimum w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