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o.1)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课堂中引入艺术初探资料新课标 新人教版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数学课堂中问题引入艺术初探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知道,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宛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入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动形象、立意巧妙的引入设计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觉主动地步入智力振奋状态,充分调动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经过反复实践、多方借鉴、不断总结,发现高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设计也是有多种模式可循的。在设计引入问题时,不管这样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以下四个环节:①“描述”:“我是怎样设计的”;②“领悟”:“我这样设计意味着什么”,寻找隐藏在设计背后的假说、观念等;③“正视”:“我怎么会这样设计”,以了解自己的假说、观念或设计活动中的其他因素;④“改造”:“我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问题设计”,寻求完善创造性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一、类比法
案例:第六章《不等式》中,“绝对值不等式”第一课时的课堂引入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有abab,abab(b0),那么abab,abab成立吗?学生很快可以通过举反例发现,这两个式子并不成立,那么必须进一步思考:ab、ab与a、b之间有没有联系呢?进而引出本课研究的绝对值不等式: ababab。
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事物间具有相似性.类比也是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新命题的过程来看,大量也是从具体问题或素材出发,经过类比——联想等途径,形成命题(猜想)再加以确认的。教材中属性相似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四种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四种二次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空间几何性质与平面几何性质;三种多面体及四种旋转体等。在教学时,可抓住其发生过程、内涵、结构、性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来设计问题的引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归纳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案例:在“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这样设计的: 观察下列各数列,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 ①1,2,3,4,5,6,7,8,„ ②3,6,9,12,15,18,21,24,„
③-1,-3,-5,-7,-9,-11,-13,-15,„ ④2,2,2,2,2,2,2,2,2,„
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它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性质。
从个别的或特殊的经验事实出发而概括得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即归纳法在数学思想方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是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新命题的过程看,大量是从具体问题或素材出发,经过归纳、观察、实验等不同的途径,形成命题(猜想)再加以确认.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及部分公式、定理都是使用归纳法来验证与推导的。按照“观察—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培养学生完整地认识数学体系。
三、实验法
案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设计如下: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让大家按这样的步骤进行,①在圆内部任意找一个不同于圆心的点A;②在圆周上30个等分点,分别记为B1、B2、„、B30;③折叠圆纸片,使圆周上的点B1与点A重合,展开纸片后得到一条折痕;④重复上一步骤,使圆周上其余各点与A点重合,得到30条对应的折痕;⑤最后展开纸片,可以发现未被折痕覆盖到的区域正是一个椭圆的形状。
这样的引入方法比之常规引入法更新颖、更具吸引力,使学生感性地认识椭圆这一几何图形,尤其是通过操作实验,营造了“做”数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四、整合法
案例:在直线的四种特殊方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初中时就已经很熟悉的直线方程ykxb出发,给出名称“斜截式”,再由此方程求已知斜率k、过点P(x0,y0)直线方程,得by1kx1ykxy1kx1,代入ykxb得,整理后即为“点斜式”方由程y1kx1byy1k(xx1)。
这样的处理与教材中先介绍“点斜式”再得出“斜截式”的顺序不同,但这样的顺序却更符合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学生认知规律,由旧知得出新知,循序渐进,体现了初高中数学的巧妙衔接。整合就是“打乱”教科书上线性排列的知识,注重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情境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知识与价值的整合,有助于学生领悟数学不是一堆孤立技巧和任意法则的集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在本质的认识,这是将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艺术之一。
五、实例法
案例:在一次调研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居然迟到了,让调研员和学生们在“他为什么迟到了?”的疑惑中等待了两分钟,任课的老师匆忙进教室后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3.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17章的17.1变量与函数”,单价3.18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生答:y=3.18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
“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老师,而这样的一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有控制地再现数学思维过程(包括问题的抽象过程、规律的猜想过程、推理中的分析与综合过程、推导中的演算过程等),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最高、最终目标。
其实,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的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各样的引入设计,有的引入设计所反映的教学观念陈旧不可取,有的引入设计尽管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不符合学生实际,也是不可行的。总而言之,一个引入设计,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必苛求人人相同、堂堂相近,但仍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要求:紧扣教学目标,渗透学习主题;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学生在长期生活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的沉积)和认知结构(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的知识积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背景学生是熟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是学过的);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必须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达到新课的目标要求。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彩的、匠心独具的引入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数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引入问题是实施创新教学的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引入问题必须着眼于应用和创新,必须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设计引入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当然,这更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因此,教师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真正“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no.1)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复习课上法浅谈 新课标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高中数学复习课上法浅谈
一、在课堂教学结构上,更新教育观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二、趣浓情深,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覆”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三、讲究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一些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好坏和收益的多少.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②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③分类化归,集中讲评
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集中讲评;形异质同的题,集中评讲;形似质异的题,集中评讲.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原创:教学资料如何有效引入课堂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引入相应的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提升和拓展。教学资料利用得好。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之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怎样引入教学资料才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一、连接经验“源点”
在语文学习中,文本描绘的情景,是可以借助学生的经验来获得新的意义建构。适时地出示图片资料、声音资料、文字资料,能帮助学生连接生活情境,唤起内心感受,成为有效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学习新知的“源点”。
如二上《识字5》是一篇有关冬天的韵文:其中有一个词“北风”,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读读,便无法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先出示一组秋天的图片,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知――秋天过后冬天便来临了。此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大雪纷飞的画面,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这时再出示“北风”一词,引导学生仔细看看图片中被风吹得萧瑟、弯曲的树木,听听“北风”的声音。引入描写北风的词语:北风怒号、寒风刺骨、寒风凛冽、北风呼啸。学生从风的声音、大小、给人的感觉等角度对北风形成鲜明的认识,这样“北风”一词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就深入、立体了。连接学生的经验“源点”恰如一泓泉水,将课堂与生活紧紧连通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扫清认知“盲点”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当课文涉及到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时,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或因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经验欠缺,学习时往往理解困难,思维阻滞,造成认知上的“盲点”。
如六上的《石灰吟》一诗,诗人于谦以石灰为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首先要了解石灰的产生过程,、因此,教学中在理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三个词的意思时,呈现图片、文字资料。展示从开采的石灰石到经过烈火焚烧成为石灰粉的全过程,学生借助资料弥补了生活经验的不足,读懂了石灰的产生,从而为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教学资料的呈现,及时扫清了学生认知中的“盲点”,使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得以突破,思维照着学习目标得以深入下去。
三、撞击兴趣“迸发点”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便会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成为一股强大的思维动力。
教学《大禹治水》一课,在学习完第一小节,学生了解了洪水的破坏力之大,认识到必须要治理洪水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后,可以补充历史资料介绍禹的父亲鲧采取了“堵”的方法治理洪水,以失败告终。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好洪水,那么禹又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呢?治水成功了吗?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到禹治水的方法,并与父亲治水的方法进行对比,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不畏艰辛的禹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了。将教学资料的补充作为切入文本的“联系点”,有效唤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
耐高温密封胶www.xiexiebang.com iyd 步推动学生研读文本,探究答案。发展思维。
四、激活情感“兴奋点”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恰当地使用音乐资料渲染情境,用图像资料显示情境,用影像资料烘托情境,用文字资料诠释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共鸣,激活学生的情感“兴奋点”,便可促进学生情感的涌动和升华。
如《再见了,北京!》第一节中的“深情回望”一词,展现了即将离开北京的外国运动员的复杂心情。此时,扣住“深情回望”,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想些什么呢?出示一组图片和文字介绍,“盛大的开幕式”“紧张的比赛场景”“夺得奖牌的胜利”“在北京奥运村的生活”“志愿者的服务”“北,京大街上人们热情的笑脸”„„感性的资料把学生的情感点燃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表达着对北京奥运会的“不舍与留恋”,更充满着无限的自豪和荣耀。这一刻学生激情澎湃,朗读自是声情并茂。此时,学生的情和作者的心已融在一起。及时地引入教学资料。为学生搭建通向情感世界的桥梁。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更能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体会出作者那份发乎情理、言为心声的思想情愫,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五、建立思维“生长点”
第斯多惠指出:“知识不应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设计上,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思维的“生长点”,将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
如《石灰吟》一诗,在学生理解了全诗意思,对石灰的生产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入明史中关于于谦的一段介绍。启发学生思考,把于谦的一生浓缩成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几个词,你有什么发现、什么感受?回想于谦的一生,千锤万凿他在意吗?烈火焚烧他在乎吗?粉骨碎身他怕吗?因为他要“只留清白在人间”。通过对于谦生平经历的资料引入,启发学生将人与物一一对照起来。体会诗句的深刻内涵,从而准确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教学资料的呈现。很好地为学生建立了思维的“生长点”,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思维激辩,不断将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发展区”,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六、提升体验“顶点”
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引入相关教学资料。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体验文本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意图,体会课文意蕴。使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如《孔繁森》的教学,文中讲到拉萨发生地震,孔繁森收养了三个藏族孩子。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对待他们。读到这里。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你们的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孔繁森又会怎样对待这三个藏族孩子呢?出示孔繁森悉心照顾三个孤儿的文字资料:“孔繁森每天晚上和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有个年龄小的孩子经常尿床,孔繁森不厌其烦地换洗床单、被子。没有半句责怪。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有营养,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有时工资用完了。他就悄悄地去卖血,以此来维持生活。”此时。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藏族孩子,你想对孔繁森说些什么?孔繁森又会说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孔繁森对待这三个藏族孩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这份关爱,那么,学生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对待他们”这句的体会,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而是建立在丰厚的思想情感之上,对“孔繁森是
耐高温密封胶www.xiexiebang.com iyd 一名优秀的援藏干部”的认识也随之血肉丰满起来。通过呈现教学资料,有力地推动了学生情感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理解、体验的高度,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把握。
教学资料的有效引入是补充,是深化,是提升。当学生认识能力与教材存在差异时,当学生的思维之路遇到阻滞时,当学生的情感之线扭结不清时,当学生的想象之火花缺少碰撞时,及时地呈现教学资料,便可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想象的线,帮助学生缩短认知距离、扫清思维障碍、打开想象闸门、激活情感之泉,为深入学习“推波助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利用教学资料,准确把握教学资料出示的时机,让“它山之石”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真正达到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灵动、更生态、更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耐高温密封胶www.xiexiebang.com iyd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概念[最终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概念
张献洛
现在,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解题、而忽视了概念,造成解题与数学概念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只要求学生记忆,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入地了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数学课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趣味性少,学生听课难引兴趣。为此在新课的引入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入的教学情境,及早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节“概念课”讲完以后,就完成了它的任务,剩下的时间就是赶紧做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如何搞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引入教学呢?
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而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概念。下面,我就如何引入概念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第一步,这一步如何做、怎样做,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引入方法:
一、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以实际问题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实际意义,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
例如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先展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当学生找出时。老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定义”这个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为:
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异面直线,最后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此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就有了明确的认识。
再如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让学生做一个折纸游戏,将一张厚度约为0.1毫米的报纸进行对折1次、2次、3次、„30次,你知道会有多高吗?学生动手去折,折到7-8次时,就折不动了。用计算器算一算,对折30次,结果大约为1087千米。若我们把折叠次数用x表示,得到的高度用y表示,那么y与x 又有怎样的关系?于是我们得到
这个函数。通过引入,我们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指数函数,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指数函数的增加的速度,体会到了指数爆炸。
二、以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以复习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概念引出新的概念。许多数学概念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的旧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概念引出新的概念,可以加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概念,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任意角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先复习初中定义的角的概念,并说明初中研究角的范围只局限在0º到360º之间,然后举出实例如:钟的指针转过的角度显然超过了0º到360º的范围,自行车的车轮在转动时,转过的角度也明显的超过了0º到360º的范围,从而引入“任意角”的概念.再如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时,讲解单调递增函数的概念时,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一次函数y=kx+b,并画过它的图像,从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y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在把解析式抽象化,就能得到递增函数的概念。由于y随x的增加而增加是同学们在初中经常见到的,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比较容易接受,这就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又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时,传统的方法是直接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故事式引入
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 „„ 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
例: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引入中,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
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上学后不久,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 “ 把从 1 到 100 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 ” 小高斯略略思索就得到了答案 5050,这使老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通过这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的强烈欲望。
又如在专题讲授换元法时,用 “ 曹冲称象 ” 中以石代象,“ 孔明草船借箭 ” 中以借箭代造箭的故事作为引入;在讲授正难则反易的数学解题思想时,用 “ 司马光砸缸 ” 救人是通过变人离开水难而水离开人易的故事作比喻引入。这些故事耐人寻味,独具匠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思想无时不在,博大精深之处。在讲授立体几何的祖口恒原理及二项式定理时,适当介
绍一些我国的数学史作为引入,既使学生了解一些古典的数学史,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用这些古典的、现代的故事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生的目的。
利用演示或实验,借助教具,可以揭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正弦函数图像等等的产生;学生通过动手及不断观察、思考、比较,从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清楚、明白这些定义的产生过程,就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有助记忆,并且来自于形象感知的概念,印象也比较深刻。
四、通过学生实验引入概念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的结论可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讲授椭圆的概念时,我们可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硬纸板,一条细线绳,两个小钉子。上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将两个小钉子固定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让绳子长度大于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再用铅笔将绳子拉紧开始画线,最后画出的曲线就是椭圆图形。然后再改变绳子长度,让绳子长度等于两钉子间距离,再画图,此时得到的图形是一条线段。再让绳子长度小于两钉子间距离,此时我们不能画出图形。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画图过程归纳出椭圆的概念。这样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样由学生亲自实验,然后归纳概念。此方法也可用于双曲线和抛物线概念教学。
五、通过概念产生的背景引入概念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适当介绍与数学概念产生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概念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教师在授课时以新概念的产生背景为基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新概念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入新的概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概念的实质垫定了基础。
例如在对数概念一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课前收集与对数发展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对数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航海、天文学中数的繁杂计算,更重要的是将对数
与指数概念联系起来,这对数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再如学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部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是笛卡尔,微积分的创始人是牛顿、莱布尼茨,以及他们在文艺复兴后对科学、社会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作用。
再如在讲复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从数的发展历史讲起:在几千年前,人们为了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后来人们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概念;人们为了分配一个整体的量的需要,引入了有理数概念„„到了16世纪人们要解形如x²+1=0这样的方程,在实数集内显然无解,从而引入了单位复数i, 数集的每一次扩充都解决了原有数集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六、通过类比、联想引入概念
类比、联想引入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如果学生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
例如:在讲分数指数幂时,教材上只是给出定义:。为什么引入分数指数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概念,以及相反数、倒数的概念。乘法的引入,就是当多个因数相加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法;当多个因数相乘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方。还有一些看起来是规定的概念,也要让学生了解其规定的合理性。相反数的引入,将加法和减法统一为加法;倒数的引入,将乘法和除法统一为乘法;那么分数指数幂的引入,将乘方和开方统一为乘方。
又如在向量概念教学时,提示学生联想物理学中的力、加速度等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与质量、时间等标量有怎样的区别,从而可自然地引入向量的概念。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时,可与等差数列进行类比;在学习余弦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时可与正弦函数加以比较,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强化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题。
另在教学中,注意选编一些具有探索性、应用性的内容,且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数学学科特有的数与形的表象关系,知识结构上的内在逻辑关系等,都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 教学的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列宁)”,教学最忌照本宣科,尤其是每节课的开头,俗语说 “ 万丈高楼平地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努力创设不同的激趣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欢声笑语,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将引入的兴趣转化为所讲的主题,无疑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恰当的引入能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这样,不仅对学生以后做题有好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第五篇:(no.1)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因此,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魂”,从而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思维.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能够改进数学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问题情境,学生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又能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结果造成表面上一无所获的局面,但这却是学生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才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次目的.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例如,在讲“均值不等式”时,教师可设计测物体质量的实验,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通过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教师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