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创设生动情景,构建灵动课堂
创设生动情境 构建灵动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情境 构建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要尽量整合教师的经验、学生的经验、教材等资源,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与认识。
一、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愉悦的空间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可以把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引进课堂,将新知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玩中探求和应用新知。如教学“两个数的平方和与平方差”,教师可与学生开展形如“a2±b2”的计算竞赛活动,活动中教师总是领先与学生,于是对老师的“高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于向往。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激活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切入“玩中学、学中玩”的境界。
二、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直观操作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靠已经形成的表象作为进行抽象、概括的支点,理解记忆知识,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深化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师应给予学生充 分的自由度,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教师则只须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这样更能锻炼学生动手、合作交流、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让学生探索、发现,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百听不厌,好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如教学“无理数”时,给学生讲述“2000多年前希巴斯因发现无理数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无理数的热情,更可以充分体现数学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再如教学“乘方”时,可以先讲述故事“棋盘上的学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再引出问题:国王有那么多的米吗?学生此时感到非常好奇,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的到了数学的无限神奇和乐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自己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数学肯定是“活”的数学,运用于生活的数学肯定是“有意义”的数学。过去的数学教育更多的强调“应试”,大多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学生碰到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新课程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挖掘数学资源,创设生活或者准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学习和应用数学,使“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生活成为数学的生活”。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得出了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后,以班级座位的某一排为x轴,某一列为y轴,并且分别规定它们的正方向,随着x轴和y轴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找自己的位置,并说出自己所代表点的坐标。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比单纯出题让学生解答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五、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研究的空间
“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可以使我们从中体会到问题的重要性。学启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或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 2 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是:美观,合理,实用,给出设计效果图,并附设计说明和详细数据。”这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学生必须整合所学知识并融入个人的独特见解,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束语
除了上述各种情境,教师还可根据需要创设其他情境,诗画、音乐、游戏、实验、任务等都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资源。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素材,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与现实相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得到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①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②对掌握主动权的学习很感兴趣;③对学习有鲜明的情感。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这三个倾向,要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就能够“摘得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动力。另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但要注意情境事实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数学美,切不可人为编造虚假事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应该追求以下的价值目标:
1、应该让学生明白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新知的最好“诱惑”。
2、应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冲破认知不平衡的心理欲望。
3、应该为学生所熟知且难度适宜,切忌虚幻莫测或高不可攀。
4、应该体现数学美,具有人文价值,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体现科学性和数学美的生动情境,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可以引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并最终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第二篇:浅谈数学课堂情景创设(范文模版)
浅谈数学课堂情景创设
陕西省凤翔县郭店镇三岔明德小学 王红芳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数学学习。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创设有效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契机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提炼生活
素材,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米尺上1米的长度,剪下1米长的纸条,接着去比较观察寻找生活中1米长的物体,再闭上眼睛想象1米有多长,并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1米的长度体验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在体验中抽象概括出1米有多长,帮助学生提升了知识水平,建立了清晰的空间长度。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每时每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探究,如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各组通过操作,汇报出四种不同的转化方法:(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2)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正)方形;(3)剪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4)剪一个梯形,沿两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图形转化后,我问:“通过所拼成的图形能算出原梯形的面积吗?”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答案。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三、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
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画出示一只青蛙的画面,旁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再依次出示两只青蛙,旁白“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然后让学生自由说下去,此时学生情绪高昂。我适时设疑:“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呢?”有的学生说用图形表示,有的学生说用字母表示。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得了新知识,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认知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已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能否被2、5整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数111、234、456、229„„问:“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456。”有学生立即反驳:“ 229却不能被3整除,111、234个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它们却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
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精巧的提问、幽默的语言,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有的用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铺方格;有的用透明方格直接测量,然后一个一个数方格;还有的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在上面画方格„„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创设这样的情境,就好比在抽象知识和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形象的桥梁。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作者姓名: 王红芳
作者地址: 陕西省凤翔县郭店镇三岔明德小学 邮政编编: 721404 联系电话: ***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教学反思
王学胜
从教十几年,听了很多教师的课,我留意教师们的课堂情景创设。看到优秀的,也碰到不足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谈谈本人对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反思。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
在引入新课时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数学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激起他们强烈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欲望,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课堂。如: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如何理解10+(-4)=6 呢?可这样说的:“把10看作原有10元钱,把-4看作用了4元,则手里还剩下6元钱,故等于6。”通过这个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学生对抽象、难理解的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自然、真切、实用,学生们才会满腔热诚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再比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引入: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答:找排数和一排上的座位数。然后,教师组织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在此基础上补充坐标,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这样引入,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直角坐标系新知识的建构。
二、善用数学故事导入
数学方面的故事非常多,适当的向学生讲述故事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善于运用数学故事进行情境引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浓厚兴趣,对下一步教学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笨汉拿着竹竿进城门,可是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拿比门宽4尺,竖着比门高2尺。这时,有一个聪明的人,教给他斜着拿竹竿对城门两角,笨汉试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学生们听到这个故事后,非常好奇,一下子激起了他们探究结果的强烈欲望。再比如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游戏化情景引入 爱玩是人的天性,所以将游戏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是满足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重要实践。游戏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极具有吸引力的,利用游戏的开展对数学知识进行传递,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游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完,实现初中数学的改革。例如:“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的导入。学“幸运52”,以数学小游戏“猜中即奖”开场,教师(拿着礼物):“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送给谁好呢?——由游戏来确定吧!规则是:谁猜中了礼物的价格,就送给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有的犹豫地观望,有的急于举手,学生1(投石问路):“4.5元”,教师“低了”,学生2(突发念头)“20元”,教师“高了”,学生3(心存期待)“10元”,教师“高了”,学生4(满怀希望)“6元”,教师“低了”,学生5(十分兴奋)“8元”,教师“还高了”,学生6(非常肯定)“7元”,教师“还高了点”,学生7(恍然大悟)“6.5元”,教师“还低了点”,学生8(胜算在握)“6.6元”教师“低了”,学生9(迫不及待)“6.8元”教师“还低了点”学生10(脱口而出)“6.9元”。教师让第一排的同学验证标签,学生顿时鸦雀无声,等待报价。
教师(送出礼物):“让我们祝贺这位幸运的同学。”然后把学生们从游戏中引领到数学中来:“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看到,一部分同学猜的价格大于标价,一部分同学猜的价格小于标价,只有一位同学猜的等于标价,可见,生活中有相等关系,但更多的是不等关系!在数学中相等关系用等号表示,那么不等关系又该这样刻画呢?这就是我们本章要学习的内容——不等式。
总之,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现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情景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第四篇:构建生动教学课堂123
构建生动教学课堂的策略
构建生动教学课堂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所谓生动教学课堂,乃是指教师的调控和引导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遵守课堂教学秩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处于思维的高度敏捷状态,注意力集中,身心愉悦,充分发挥其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这种课堂,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积极进取精神,充满了和谐融洽的气氛,生命的激情被不断激发出来。不仅在智育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品德上得到了升华,用良好的言行、习惯、品质、意志、竞争等促进智慧的增长,才能的提高,人格的铸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形成坚定的毅力,永恒的耐心,百折不挠的斗志,与学生携手共进。“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用良好的精神风貌,互相激励,形成良性循环,将一切杂草、尘碴,一点一点,慢慢清除,实现质的飞跃。
与学生接触,耳濡目染,形成生动教学课堂,这是活的动态过程,充满“变”的因素,不可能机械地按某一方面的要求达成。生动教学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教师起调控和引导作用,是制约课堂的关键;学生起承担和落实作用,是实现生动的关键。构建生动教学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也不是学生的一意孤行。生动教学课堂不是教师自己展示一个表演艺术家,而是引导学生成为千万个表演艺术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感受、体验、要求漠然。“上课是一门艺术”。依我看,上课更是一门调控和引导的艺术。有人认为,课上得好与不好,课上得生动与不生动,全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这话看起来,把道理讲透了,讲完了。殊不知,他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任何讲师的综合素质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课堂教学不仅与教师有关,更重要的,甚至更本质的东西是与学生有关。即使教师十全十美了,也还得针对学生来进行,还要从学生的反映来看教师的课上得如何。也就是说,判断课堂教学的标准,应该唯一的只是学生。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是更重的,更本质的东西却是教师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讲得生动,并不就等于课堂生动,学的生动,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教学充满“变”的因素,教师的素质缺陷,学生的心理问题,环境的突发事件,无不影响着课堂,使你上课失却生动的活力。然而,教师能把握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时刻关注学生学得生动,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则必然减少失误,逐渐构建起自己生动教学课堂的模式。
既然构建生动教学课堂的核心是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问题,那么,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怎样充分发挥这种共同的积极因素,使其充分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
愿望的一致,情感的共鸣,人格的砥砺,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点。所谓愿望的一致,乃指学生求知和教师传授知识之间是一致的,共通的,相映成趣,任何一方不可偏废。这种一致性,共通性,可以从师生之间相互的眼神、表情、体态、语气、语调、举止等表现出来,达到心心相映“心有灵西一点通”的境界。教师的举首投足,学生都能心领神会时,教师的调控和引导功能就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能充分地实现。在这种真正的通沟,良好的默契之中,双方的愿望也能充分地满足。相反,教师的愿望是一套,学生的愿望又是一套,或一方有愿望,一方没有愿望,都必然失去生动教学课堂的基础,造成“对牛弹琴”的局面,最终只能是用强迫命令,训斥等来弥补。所谓情感的共鸣,乃指师生在喜怒哀乐上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笑则同笑,哭则同哭,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感受生命的奇妙和美丽。没有这种情感体验的共鸣,教学是不会真正取得成功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完整的,课堂教学永远不会生协起来。尤其是师生情感体验的不一致,不和谐,还将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我们要注意随时抛弃影响师生情感共鸣的不良因素,切忌意气用事!生动教学课堂是情绪的变化,感情的涌动,体验的激荡汇集起来的喷发不止的活火山。所谓
怎样抓住课堂善“变”的因素,把消极化为积极,把无序变为有序,把呆板变为灵活呢?怎样实现现代教育生动活泼与井然有序的有机结合呢?这就得正确认识课堂秩序的概念,剖析课堂“变”的因素,弄清其内在联系的实质。首先,要正确认识秩序的内涵。秩序是学生求知和教师教学共同遵守的整个操作规范的动态的有规律的发展变化过程。它不是凝固不变,千篇一律,僵化死板,死气沉沉,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变化的,活动的,在运动发展中延续并完成师生共同的追求,达到共同向往的目的的有序过程。它具有规律性,客观性,不是主观臆想就能实现的。教师要把握它的规律性,加以正确的调控和引导,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这正是课堂“变”的因素蕴涵的规律性的体现。只要我们抓住其规律性,避免其盲目性,我们就能实现生动活泼与井然有序的有机结合。学生有序的“变”,正是我们需要的。
导致学生无序地“变”的因素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进入学校的目的。求知和发展是学生进入学校读书的目的。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是利已本性,即趋利避害本性的必然归宿。任何学生,只要他在课堂上,您就不能否定他有追求知识,发展自己,使自己变得更有用、更有价值的目的。这是他尊敬教师,崇拜教师的原因。也是课堂上,师生感情融洽,相互默契的基础。课堂教学只有满足了学生这一目的,他们才会处于愉悦状态,使他们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沿着教师设计的,帮助他们增长智慧和成长发展的有序轨道前进。与此同时,学生的自尊心就应该得到满足,我们应肯定他们入学求知,成长茁壮的正确性。绝不能用一些小小的缺点去抹杀他们这一最大的亮点。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清晰判断的地方。有鉴于此,教师应具备起码的基本功,吸引力;应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应客观公正,民主平等,以理服人;应亲切和蔼,不强词夺理;应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应分寸得当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愿望、需求和感情依托,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后变得循规蹈矩。否则,他们就不会认为秩序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就不会去遵守它。如果他们在秩序中既得不到知识的满足,又得不到情感的蔚藉,心理因此而受到种种折魔和煎熬,那么,他们就会否定秩序,认为那是摧残他们的桎梏,只能抛弃甚至打破它。人的美好愿望不能实现时,人的逆反心理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当管制和镇压不起作用时,恶果更加严重。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循着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这条感情依托的线索去探究课堂“变”的过程,必然是一种有序有规律的过程。这正是放开手脚,大胆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表现,构建生动教学课堂的联结点。这就为教师提出了切实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去做、去练、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去创造,最后达到充实和愉悦,留恋忘返。
也许有人会说,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每节课都辛辛苦苦地讲,一字一句地教,呕心沥血,不正是为了学生能成才和良好的发展吗?只要学生好好地听,哪节课学生没收获呢?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守纪律和秩序的?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人便只能从学生懒惰,家庭溺爱,社会毒害,性格顽固,品行不正,甚或世风日下等去寻找学生不听讲,不爱学习,不守纪律和秩序的原因,似乎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简直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殊不知,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摆在这里,作为需要您帮助的学生,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来到学校不正是为了改变自己,重新做人,使自己重新得到新的更加全面的发展,脱胎换骨吗?敬爱的老师,您为您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和机会了吗?您真正让您的每个学生都听懂了您所讲的内容了吗?您知道您的学生究竟想要什么吗?教师的称号不光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学生之所以要进学校,正是因为他如果流落街头(流落到社会上)就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发展,就不能为其今后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不能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校是他们的希望所在,是他们向往的地方,是他们一切美好情愫汇聚的摇篮。他们饥渴的眼神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他们善良的心灵和美好的愿望。从这里可以看出,构建生动教学课堂,形成良好教学秩序,蕴含着的诸多“变”的因素的核心,正是在这里:那就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追求、渴望,以及他们根
第五篇:创设教学情境 演绎灵动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 演绎灵动课堂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社会思维、思辨能力,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下面,就以个人之见,谈谈对“政治情境”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政治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某些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学生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问题情境探究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问题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大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让学习者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它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问题解决可以将原理性知识与一定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丰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灵活迁移。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中学政治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政治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政治学习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政治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政治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这种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任何价值,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政治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政治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情境可以虚拟,但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策略有很多种,必须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择,因人因时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法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提问题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而未决的有刺激性的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此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相互动性都是非常的强烈, 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学生不但产生了学习动力,也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进入初三复习,讲《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时,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胡锦涛出席了庆祝大会……,而后提出问题:(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路、政治路、文化路?(3)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这样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使同学们将相关的问题都进行了复习,受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讨论法创设教学情景。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这有很多种方法: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像是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就“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同学们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争得是面红耳赤。不管结果如何,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敏捷能力,深刻领会了知识点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实际,模拟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发权益”时,可设置如下情境:一名中学生到商场买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与营业员发生争吵,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的表演虽然和专业演员的水平相差悬殊,但会让他们很自然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如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的行为,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
(四)注重导课时情境的创设
精彩、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明白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方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练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理解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之景深含于情中,以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课程有关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笑话、小品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如笔者在讲《善于与人交往》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现场招聘会的小品,通过同学们惟妙惟肖地表演,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懂得与人交往要举止得体、谈吐幽雅的道理。
2、通过报导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采用漫画、图片、幻灯、多媒体等直观导入新课。如笔者在讲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课时,通过一组改革开放前中国落后景象和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新面貌的图片展示,使学生一下进入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情景之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又如在讲授《持续和谐发展》一课时,用运多媒体播放出山洪爆发、洪水泛滥、泥石流成灾的惨景,播放出河水污染、鱼虾死亡、城市垃圾如山、蚊蝇成群的场景,帮助学生懂得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严重危害,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义务”的心灵共鸣。
(五)注重讲授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有了境的氛围,才能有情的产生。情境交融、师生相互沟通的境界,对于教师来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角色进入。有了良好的导入,更重要的还在讲授阶段。要注意作好以下几点:
1、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七年级第二单元,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学会理解父母》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初中生小丽,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碟片。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八点前回家。小丽想现在已经快七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丽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丽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丽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丽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碟片。”代表小丽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2、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个同学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扮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扮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名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3、鼓励自由思考,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思考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则材料:“一位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幼儿园 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因工作不适应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 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 要好得多。
4、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景、浓厚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惑、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同在一片蓝天下》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巧用板书,创设情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设问能启发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流畅的口语表达,恰到好处的动作,亲和的态度能极大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景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和过程节奏感,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如《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课,主要抓住:问题和保护四个字,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全课内容串连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能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境的统一。
(六)注重结课时情境的创设
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也可采取号召式结束,谈话式结束,诗词抒情式或含蓄式结束。如讲授《学会主宰自己》时,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给一位心理障碍的病人诊治的学生自解法。同学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开出了白云一片、阳光一篓、诚信一袋、平常心一颗、河水一壶煎服的治病良方。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以上几方面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教与学都在愉锐氛围中,共同享受课堂,获得进步。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就能演绎出灵动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