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书法才俊闫振
中国书法才俊闫振
书法才俊闫振朱广志书法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瑰宝。“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一个没有特质和独立思考的人是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的。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具有观赏性的书法作品,而是缺乏能感动人的作品。青年书法家闫振多年来坚持把自己的作品融于生活、以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和生命感悟,创作出了让人心动和喜爱的书法作品,并在书法艺术的探索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一中国书法史上凡有大成就者,无一例外要通过一个艰辛漫长从先贤法帖汲取营养的过程。受家庭熏陶,闫振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一生临池不断,遍临诸家法帖。因他常年追习经典,“取法乎上”,写出的字自然不俗,一点一划颇有雅致金石意味,字里行间展现着古朴自然之姿。X闫振1973年出生于杞县一个书香门第,6岁开始练习书法。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军人。虽然军营生活紧张艰苦,他却未舍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而是挤时间更加刻苦研习,并将部队的作风融会到书法之中,使作品更具阳刚之气,成了当时在部队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被调至军区宣传部工作。有了更好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闫振对书法越来越有心。外出时,他常常会为购买书帖、书法杂志而花光所有的钱,而只能徒步回部队。坚持临池、研帖、学习理论的他,自费参加庞中华函授学习班,并喜获1992年中国第一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连续四年荣获广州军区黑板报一等奖。对艺术拥有极大热情而从不循规蹈矩的闫振,找到了自己的方式——“能者皆为师,习百家之长”。他始终认为理论与临池不可偏废,一边研读书法著作,汲取前人论书精粹,着力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书艺境界;一边本着取法乎上、碑帖互参的原则,大量临帖,汲取运笔技巧、体悟用墨之道,从而 逐步形成个人的技巧习惯。他还善于把握时代的审美发展,在学习古代书法资料的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变化、运用和发挥。所以,他的书法虽然是传统的风格样式,但在具体技巧及面目上并不囿于某一名家或某一经典作品,而是始终透露出个人独有的意态趣味。闫振认为,临帖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临好的。每临一遍帖,就能够得到一遍的体会,对这个帖的学习有一种提高,就揣摩出了一种悟,这种别人不一定能体会到的。在临帖过程中,要牢记欧阳中石先生“先吃透一家,打好基础,再遍临百家,集众家之长”的教诲,先专一,后博学。首先选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认真去读,用心领悟,对原帖的形态、神韵做到烂熟于心,融化在自己的大脑中,之后专心致志去临,临像了,写熟了,掌握了基本技法,再换其他字帖。他还认为,想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就要对每个朝代的书法特点,都得去研究、掌握。汉代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明代尚趣。到了明末清初的王铎,他讲究一种质朴,结合前代所长,开创清代之风格。包括康有为这些代表人物,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比较质朴的。中国书法的内涵很深,需要掌握和学习的东西也非常多。闫振先后研临了几十种碑帖,广采博取,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书法艺术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自出机杼。一名真正的书法家要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古铸今,走出自己的路,创造有鲜明个性的艺术特色。闫振就是这样一位继古求新的执着探寻者。谈到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闫振认为二者也是分不开的。水有源、树有根,学书之人要善于从传统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之中汲取营养。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要在坚持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果一味地去追求创新,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站不住脚的。可能会得到一时人的吹捧,但是长期下去,不可能留存下来。因为真正好的东西,还是有根基的、有传统的。只有继承传统,师法古人,从中真正感悟、体味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要领与精髓,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师古出新,才能自成风格。二自古及今,凡是能够达到艺术巅峰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学养深厚的文人,有着开阔的社会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闫振非常重视学养修为和文化浸润。他深知“汝果欲学书,功夫在字外”的道理,多年来,他坚持广识博览,潜心读书,用心体会。足至大江南北,饱览名碑名帖。举凡唐人写经,名贤手迹,无不浸淫其中,心仪手追。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字外功夫。他说,字外功夫的修炼,虽说费时费工,效果不能立现,但可潜移默化,这就是修养。书法进入一定境界,就是拼修养,修养引领境界、眼界,是成就大家的基础。正如一位书法名家所说:“书法是禾苗,学养是沃土,不植根于沃土的禾苗会营养不良,长不壮,花不鲜。”闫振把书法置于当代文化大背景中进行思考,不断扩展对书法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他认为书法是艺术,是文化,是精神家园,书艺无止境。长期以来,他始终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不断提高素养,开阔眼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闫振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要求,用书法艺术的形式抄写了党章全文,把新党章书写成了一部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上乘佳作,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所言的三种境界,正是闫振对书法艺术不断追求之境界,借笔墨写精神,借笔墨抒胸怀。毋庸置疑,这种执著的艺术追求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正是他的书法向更高境界迈进的有力保证。知不足者,方能找到进步之阶梯。闫振对学习书法,总是心怀敬畏之感。他说,对经典、对读者、对历史,是不能“得罪”的。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做人。他认为一要敬畏经典。古代优秀碑帖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经典。每每临写,总是临深履薄,油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不敢率性而为,生怕有违先人法度。二要敬畏读者。他说,书法一定要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不然就“脱离群众”了。因此,他敬畏读者,尊读者为上帝。三要敬畏历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学习书法时,他深深体会到历史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浩瀚历史如战鼓般,紧催他向前探寻书法艺术的步伐。正是闫振对学习书法的敬畏之心,才使他的书法不断精进。超越别人难,超越自己更难,因为这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意味着对既有名利的舍弃。但闫振没有被名利所左右。他在不断地否定着自己,超越着自己。他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毁弃许多别人看来已经足够成功的作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多年来,闫振始终保持着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执著的求索精神,借笔墨写精神,借笔墨抒胸怀,每创作一幅作品都十分认真。他说,书法家要想写出好的作品,一是要耐得住寂寞;二是要有精品意识;三是要不断超越自己。书法家要耐得住寂寞就必须远离物欲喧嚣,摒弃名利诱惑,守得住精神家园,不为世俗功利所累。惟有如此,才能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书法精品。四闫振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儒雅洒脱、俊美灵秀、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独特书风。中国文论中分析文艺之美有阳刚和阴柔之分,阳刚之美是一种壮美,雄浑刚劲;阴柔之美则是一种幽美,温婉柔和。艺术家得其一者,即有特点,而能兼有二者,则为大家风范。闫振的书法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很值得赞赏的。沙孟海先生说,真正好的书法是雅与俗的高度结合,也就是“雅俗共赏”。闫振的书法作品这些年来之所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就是他始终坚持笔墨当随时代,做到了雅与俗的高度结合,创作出了人们都可以看得懂、喜欢看、展示美的书法作品,与习总书记强调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也是一致的。他的作品是高格调的,能从中感受到力和美,感受到思想和感情的启迪。这种“雅俗共赏”的品格是难能可贵的。在创作上,闫振特别注重作品的布局、线条的使转、墨色的变化、轻重的搭配,同时把传统和创新、技巧和意境妍美和质朴等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显示出了其书法鲜明个性。他的笔墨技巧运用得相当娴熟,尤其是对笔法中的提、按、顿、挫等要旨驾驭得极其巧妙。他的章法布白疏密有致,浓淡相映,稳而不平,奇而不险,妙合自然,充分体现了他“艺术创作应是自然的流露”的艺术观点。观闫振的书法,不但神、气、骨、肉、血,五者具有,而且也体现出了美、韵、趣、气四个要素。其楷书追求势态,赋予生命;魏碑大气磅礴,奇崛方雄,变化多端,美不胜收;隶书巧中有拙,拙中寄巧,浑穆淋漓,独具一格;行书点画沉静流畅,结体端庄舒展,俊美灵秀,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谨法度;草书则如龙蛇竞天,大气磅礴,典雅闲适,朴茂自然,自成面貌。从他的每幅作品中,我们仿佛都能看到历代书法大家的影子,他对传统极强的消化吸收能力,为当今青年书家中实属少见。五书法是书法家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创作理念的直接体现。书者,心画也。闫振始终认为写字首先是做人,只有人品好,才能写好字。人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雅刚正之气。观其书法,就让你知道“字如其人”的说法实在不虚。闫振还是一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书法家。身为开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他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他积极提倡“一手坚持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要求,创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启迪人们的思想,温润人们的心灵。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艺术家个人的才智、学养和创造力,还体现了当代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文化担当。他也具有兼收并蓄的艺术气质,是当代实力派书法家。他还具有德艺双馨的艺术魅力,在潜心艺术创作同时,热衷于公益事业,善于用书法作品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六在中原大地,人们常说: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字一腔都是美、都是戏、都是艺术;我谓:青年书法家闫振一运笔、一挥毫、一笔一画、一点一撇都是美,都是佳作,都是艺术。
第二篇:教师退休申请闫振尧(范文模版)
退休申请
尊敬的领导:
本人是王家庄街道王家荆阳小学教师闫振尧,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现年60岁,大专学历,一级教师。1976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教龄40年。
四十年来,我先后在石头崖小学、王家荆阳小学任教过。在这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本人始终以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把学生放在首位,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履行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呕心沥血,四十年孜孜不倦,我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献给了王家庄街道伟大的教育事业。四十年中,我教过千余名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而如今,我已年过花甲,两鬓沧桑,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曾经为之奉献过,为之奋斗过。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我选择了平凡,为了这份平凡,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心中无比的荣耀。
四十年的教师工作,也让我患上教师的“职业病”,颈椎炎,在工作上,虽然我努力了、尽心了,但已经觉得自己力不从心。
本人特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退休,请给予批准为盼!
申请人:闫振尧 2015年12月28日
第三篇: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简明目录
苏世英
整理
总第215期
2011年第3期
要闻
“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特征研究”征文活动评审揭晓人物
陶博吾专题
学术主持
邱振中 陶博吾作品选
封二/51 关注
西部书法教学专题
林岫:把关注留给西部(庄园)58 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甘肃省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的书法教育(牛霞梅)61 中国书协西部教育基地教学剪影
“伏羲班”书法课堂剪影
学术
陶博吾专题
我的学书过程和体会(陶博吾)32 石块高垒的肃穆——陶博吾价值解读(陈政)33 文本之外
别无世界——陶博吾语用技巧浅析(赵感鹤)36 陶博吾石鼓文、散氏盘书法与明清以来“写意”篆书(邱才桢)39 从黄宾虹的“一以贯之”到陶博吾的“变徵之音”(梁培先)44 中国女性书家梗要探研(成联方)89 女性印家评传(高申杰)94 学院文萃
西泠八家的笔法和刀法(徐咏平)98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倪文东)101 韦诞书事综考(尹冬民)102 《书苑菁华》不同版本题跋考释(郭建平、杜汭)106 关于《张迁碑》若干问题的思考(赵楠)108 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
赖非
论坛
个人时间与空间(朱以撒)85 创新西泠印社学术活动机制的探索实践(西泠印社)87 创作
林岫作品选 69
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中青年书家提名
秦玉、柳正梅、沈一丹、李砚、王春云
7476788082 1
我说我印
范正红、鲍复兴、朱奉先、宋春青
130131132 撷英
学书自绎(俞建良)122 半世推开一扇门(陈凤珍)124 展厅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第三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作品选
墨海选萃
女书家作品选
来稿精选
篆刻九方/书法七件
新作自解 胡秋萍
封三
文采
陶博吾诗词选
陶博吾联存
林岫论书、题画诗选
资讯
新书架
《权希军书法作品集》出版、《张源山水画集》出版等
信息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等
134
广告
东方书店常年邮购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四季拍卖会
封底
第四篇:中国书法
浅谈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展示自我的审美情趣和激发个人的情感。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和完美的章法,以及深远的意境。将这些美的组合足以使书法爱好者所痴迷,甚至以终身相许。因此,要使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很难的,其难主要解决以下六个难点:难在用笔,难在结构,难在墨法,难在章法,难在意境,难在统一。能否突破这六个难点,是写好书法的关键。
中小学生要把书法写好,则需掌握好这六字要领: 笔画+结构+布局。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更应该用心去体会。做到
一、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
二、寻求科学的的习字方法;
三、习字中要善于思考。
下面我再谈谈练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书写工具的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无论是钢笔还是圆珠笔都要选用书写流畅,线条粗细均匀的好笔。墨色太浅,难以辩认;墨色太黑,又给人以压抑感。在考试时往往会因此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笔迹的墨色以蓝黑色为最好。
第二个问题:练字应注意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由于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使用的是圆珠笔,我就以圆珠笔为例谈谈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用圆珠笔写字要采用坐姿,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由于圆珠笔写的字小,所以笔尖的活动要在视觉效果最好的区域。一般右手执笔,笔的位置要略偏右侧。眼睛距纸面约30厘米,胸部距桌边约10厘米。两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分别按住笔杆的左右两侧,中指第一关节左侧抵住笔杆的下方,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贴靠中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起直辖市控制作用。拇指与笔杆接触点到笔尖的距离约4厘米。笔杆斜靠在虎口上,与纸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如用钢笔写字还应注意笔尖在外,笔舌在里,让笔尖的中缝接触纸面,以保证出水均匀,线条流畅。
第三个问题:练字要心平气静,善始善终,不能心浮气躁,敷衍了事。写字的时候要做到一笔不苟,每一笔都要写得实实在在。有人练字的时候,喜欢在结束前乱画一气,这种乱画是练字的大忌,不但有损笔尖的寿命,而且让练了半天,刚刚取得的进步化为乌有。
第四个问题:不要轻易变换字体。练字要有恒心,有毅力,要练好扎实在基本功。练字要坚持经常,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须知: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在掌握了字体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坚持不懈的练下去,轻易不要变换字体。因为一旦变换字体,又得从头练起。
第五个问题:要学用结合,练写合一,有的同学练字的时候写得很好,但写作业的时候又瞎写一气,这们是永远练不好字的。练过的字平时用到了,应该写的象练时那样好,练一个用一个,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才能练好字。
第六个问题:各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教师要写规范字,其次还要鼓励学生练字。对作业书写潦草的学生要批评教育,让其改正。督促学生练字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每个教师都有责任。
让我们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坚持不懈的学习,让我们走进汉字书法的艺术世界,尽情的挥毫泼墨吧!
第五篇:著名书法艺术家王振宇
王振宇河南开封人,王振宇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室创作员,现役军人,上校军衔。2001年6月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美协、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青海省“油田杯”美术、书法作品展览;
2002年5月书法作品荣获由青海省文联、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书法展优秀奖;
2002年8月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宣部、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02年10月书法作品荣获“中国西部书画大赛及展览”优秀奖;
2002年11月3日由青海省文联和青海省书协为入选“中国书法兰亭奖”的7人在紫恒大厦举办了专门的书法展览;
2003年7月书法作品荣获青海省直属机关庆祝建党82周年举办的书法、绘画、摄影展特别奖;
2003年11月书法作品参加了《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广东七省区书法联展》,并被编入作品集;
2004年1月书法作品被青海省档案馆收藏;
2004年8月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2004年8月书法作品荣获由青海省文联、青海省书协、美协、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青海省“国税杯”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一等奖;
2004年9月书法作品荣获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化厅、青海省文联主办的“庆祝建国55周年暨青海省书法家协会成立20周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三等奖。
2005年7月作品被选入《全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集》。
王振宇,一位把生命与真情注入笔端的军旅书法家,他用勤奋与灵感撰写佳作。许多部队、机关、学校及楼堂殿馆有他题写的标牌及悬挂于墙上的大幅书法作品;许多书画展览,有他参展的得意之作;许多书画作品集收录有他的精品力作„„
王振宇,河南省郑州市人,现为兰州军区青海军事法院院长,上校军衔,中国书协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室创作员。
作品展示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刚柔相济,既有“飘若浮云,行若蛟龙”的羲之神韵,又含誉苍厚雄浑、大气磅礴之豪放书风„„欣赏王振宇的每一件书法作品,一种“韵外之致”的神韵美感,常常在不经意间浸润心田。
王振宇自幼受父亲影响,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从军入伍后,他更是把寄情翰墨当作乐事,别人休闲娱乐,他却埋头读书临池;训练间隙,他以树枝代笔在沙土上练字,体会锥画沙的妙趣;遇到节假日,他常
临帖至深夜,有时竟通宵达旦,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没有合适的书写空间就在学习室里练习,没有宣纸就用旧报纸替代„„凭着这股刻苦钻研的精神,入伍不久,他创作的字幅双联就在母校乌鲁木齐陆军学院的书法篆刻观摩展上展出,这对于当时书法水平和技艺不高的王振宇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
毕业到部队后,尽管工作繁忙,岗位多次变更,但他始终临池不断,笔耕不辍,期间他得到了诸多书法前辈悉心指导,书法水平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书法中,王振宇最偏爱行书。
作品(2张)
王羲之的《兰亭序》用笔丰富、结字潇洒、布局流畅,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巍峨的艺术高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振宇把它作为学写行书的第一个范本,从用笔到结字再到布局,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心追手摹,循序渐进,为了进一步了解王字特点,他研究王羲之其他的法帖,以及与王字一脉相承的孙过庭《书谱》、米芾、王铎诸帖,从中不断加强线条、结体的锻炼,行气、意境、气势的培养,提高审美情趣,丰富作品内涵。
经过20年的心摹手追,王振宇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书风格。他的行书,用笔洒脱而谨慎,点画饱满清健,常常以方笔入字,多为中锋,绝少侧锋,有的笔画夸张技长,犹如兰叶伸展飘逸,起笔转锋顺势而过,线条瘦劲唆哨,干净利落,一尘不染,形成了其书法艺术的基本特点。造型上字体挺拔,线条舒展,聚精有度,每个字的内部结构在松紧、长短、粗细、宽窄等方面对比明显,和谐统一,特别是字画、线条的动静、起伏,抑扬顿挫,富有一种跳动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给人以心灵和视觉上
王振宇作品展示(6张)的强烈冲击。
王振宇认为寻求书法艺术的真谛光靠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素养。为此,他除了勤奋习字以外,还不断加强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通过对“字外功”的锻炼不断提高作品的内涵。他广泛涉猎文学、艺术、美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做到一切学问皆为书法所用,力求对书法艺术达到融会贯通,纵横捭阖之境界。
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王振宇还以书法作为与广大官兵沟通的渠道,拉近情感距离的纽带。每逢下部队,“文房四宝”是他必携之物,为官兵写字乐此不疲,每年干部转业,老兵复退之际,很多战友向他求赐墨迹,他总会放下自己手头的事,蘸墨挥毫,以书法的形式寄语勉励老兵,兄弟之情,战友之谊,都在书法线条的飘逸婉转中凝结,亦成为老兵在军营中最后一瞬的美好回忆。
天道酬勤,艺无止境。20年来,王振宇学书不辍,挥毫不止,创作成果颇丰,作品先后十余次入选“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西部书画大赛及展览”、“选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全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等比赛,并于2005的荣获第五届青海省省政府文艺创作奖,2006年、2007年连续
荣获兰州军区第五、第六届书法“昆仑文艺奖”书法一等奖;并有多幅作品在《人民军队报》、《青海日报》、《书法导报》等报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