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时间:2019-05-14 11: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第一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新的课程体系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数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培养坚

韧的意志、完善的人格等优秀品质。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在多年的教育中,本人深刻地感到:现在学生很娇气、脆弱,怕吃苦,依赖心理严重,一点委屈和挫折也受不了,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激烈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因数学基础差等造成的厌学情绪和自卑感,我将一些习题编成竞赛题,以好带差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积极参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如数学家华罗庚读书时也曾数学考试不及格,后来是如何通过努力成为一位数学家的等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育家赞可夫说:“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也象肌肉一样,如果不加强锻炼和给以正常的负担,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改进,还会变得迟钝起来。”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1、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品质的果断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败,彼此间发生矛盾,这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原因,同时来自周围环境非议的压力也是一个原因。如在回答提问或板演时,由于过去未答好或出现错误而遭受同学的嘲笑时,就会产生想答而不敢答、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在积极地启发、诱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出错误的原因,鼓励学生把甘苦、荣辱置之度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学生的冲动或消极情绪的产生,其外因是来自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意志品质的影响,其内因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自我和存在的片面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什么一学就会、什么数学题一做就会,表现在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对自已的冲动行为不能克制;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认为数学难学,自己学不好,表现在上课怕老师提问、怕板演,练习前犹豫不决,对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能克制,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的意志薄弱。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意志表现,采取不同的措施,教学时要有讲有练,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千变万化的数学课堂中与困难作斗争,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规范化的培养。

二、养成良好习惯,完善人格品质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也是磨练同学们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它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创新,以及严谨、细心等优良的学习品质。因为我们所培养的不仅仅是情感丰富、人格高尚的人才,还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富有个性和充满自信,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

三、强化学生的积极心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时就会自觉投入数学探索当中,会从数学的广泛应用和数学家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萌发一种将来在科学上有所贡献的愿望,这种积极心态,有利于理想的树立。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积极心态,并及时强化,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如教学“圆的认识”,出示三辆车轮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和圆形的汽车后,我让学生判断哪辆车走得又稳又快,学生兴奋地抢着说:“圆形的!”我又问:“你们想看看这三辆车走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更兴奋了:“想!”我借机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什么车轮是圆的?”为条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很快得出了答案,我立即让学生欣赏生动的动画演示作为鼓励。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积极心态,我又说:“同学们想知道圆还有哪些特点吗?”激发学生接着学习圆的特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利用数学美陶冶情操,数学是使人产生美感的基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的应用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中,随处可见数学的形式美。数学具有简单美、和谐美、奇异美的特征,几何形体中那些优美的图案更是令人赏心悦目。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变态性,圆蕴含的广阔性„„我们的房屋建筑、桌椅,甚至茶杯,都具有优美的几何形状。数学的美除了新颖的图形、流畅的曲线,还表现在它特有的抽象符号、严谨的语言、奇特的表

达式等等,以及数学对象的互相联系、数学方法的共通之处。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讲讲与数学形式美有关的小知识,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给人以无限遐想,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享受数学学习的美。

五、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利用我国数学史的光辉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的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一径三”的说法。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运用测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了3.1415926<π<3.1415927,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至少领先国外一千年。又如,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了,使同学们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此外,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总之,数学教材有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有机有序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其效果是其他任何德育活动不能替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真正体现数学的育人价值。

第二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体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体会

实验小学 张桂芳

“顺应天性”的核心,是顺应人类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境”提“思”,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让知识出现在贴近学生实际又逼进数学本质,而且更具一定思考性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某教师这样导入。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学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师:为什么要放大的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二、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3、3.72÷2.4=()÷24、1.36÷0.16=()÷16、0.672÷0.28=()÷28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断?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

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三、以“变”代“搬”,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全等培养能力

全等三角形的地位和作用。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等等知识都是对特殊位置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的提炼,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学生学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地有利于学好相似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知识,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学生很快知道,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有“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这么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而对于直角三角形除了上述四种方法外,还有“斜边、直角”这种判定方法。但是在学生自己独自解决问题时,若给出的条件不是很直接或给出的条件不明显,在解题过程中,他们往往不懂如何转换条件,比如:我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后,曾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题:

已知:如图△ABC中,∠ABC=45°,CD⊥AB于D,BE平分∠ABC且BE⊥AC于E,与CD相交于点F,与BE相交于点G

(1)求证:△DFB≌△DAC

(2)求证:CE=1/2BF

学生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很容易找出DB=DC,∠BDF=∠CDA=90°。

但是再找一个条件时,一个班就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懂如何转换得出∠DFB=∠A,从而得出△DFB≌△DAC,看到这种情形,我便这样引导学生对照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当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一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时,可以再找一个角或再找一组边,但是若找边,根据“边角边”只能找DF=AD。但根据题目的条件,显然不能得出DF=AD,所以只能再找一组角,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知道了解题思路后,很快就由在△BDF中,有∠1+∠BDF=90°。而在△ABE中,有∠1+∠A=90°,所以便可得出∠BDF=∠A。于是第一个问题证△DFB≌△DAC便可迎刃而解,同样对于第(2)问,即使有些同学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同样不懂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中得出BF=AC,故只需证得CE=1/2AC,便可得出CE=1/2BF。

通过这题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度还不够,转换的数学思想也没有培养起来。于是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每评讲一个题,都注意举一反三,还常常作变式训练。比如:

已知:△ABC≌△DEF,AG和DH分别是BC,EF边上的高。

求证:AG=DH

对于这样的题,大部分学生很快都能从已知全等三角形中找得一组角和一组边对应相等再加上一个直角,然后利用“角角边”来证△ABG≌△PEH或证△ABG≌△DFH,从而得出AG=DH,在做完这一题后,我会让学生思考:其它条件不变,若AG和DH换成BC和EF边上的中线,或者AG和DH分别是∠BAC和∠EDF的角平分线,结论还成立吗?

又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碰到这样一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5,5)、B(2,4)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MA+MB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M点的坐标。

这题考查了学生的以下几个知识点:(1)在直线L外的同一侧有两个点A、B,如何在L上找一点,使得A、B的距离和是最小的。(2)一个点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的求法。(3)已知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4)直线与X辆交点坐标的求法。

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作变式训练:已知条件不变,如果换作问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MA+MB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M点的坐标。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类似的题,我都让学生反复做这样的训练一般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变灵活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比以前更完善了,学习的兴趣也浓了。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如何主动学习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培育》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第四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科学思维,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数学教师必须面对而又困惑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协调发展,我做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数学教学进行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各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在数学课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把科技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用“神州七号”发射升空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火箭升空是什么现象”,把学生带进科学研究的氛围中。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我的神州号”的发射图等一系列的科学尝试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想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良好的数学知识作基础。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创造发明的“火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能很好的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抓住学生特点,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华罗庚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就相当于给了学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数学教学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以后,选择一些学生思维的空白点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调查一下你跑步后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块多少”“周三本地会下雨这种说法对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探究,主动去探究,在探究中慢慢走进科学研究领域。

2、创设和谐环境,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都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

3、引导鼓励学生,加注科学探究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正如巴甫洛夫所说“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结合学校春游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游览计划。面对大量的相关信息(乘车所需时间、车型及 租车费用、每 个同学需要缴纳的费用等),学生要学会科学整理信息,学会倾听别人的需求,学会全面的考虑问题,从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计划,对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变化。如:对学生在探究的创新火花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三、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方法。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有潜能的学生。”数学课中很多知识都为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低年级学段图形的拼组、测量长度、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等;中年级学段测量物体体积、表面积,图形的变换等。这些数学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1、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就是要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图形面积的计算,训练学生认真审查题目给出的信息,明确解题的目的,把握解题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进行多方位的科学的思考。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如面对一个实际应用题,采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面对大量的信息,应该怎样合理应用信息,如何进行整理,设计解题的思路。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数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数学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如绳子是农村孩子经常见到的,用它也可以围成我们研究过的线段、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扇形、轴对称图形等任意一种平面图形。进而可以帮助探究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规律;在学习《圆的认识》后,可以启发学生用一根绳子作半径画出很大的圆;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用绳子帮助测量出圆的周长,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进而还帮助计算直径或者半径;通过折叠可以用绳子表示出多个分数;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可以用绳子作为学具帮助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还可以将绳子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写比和化简比;或者任意分成两份,测量实际的长度,写出长度的比再化简;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绳子的长,再改写成小数,可以证明小数的性质。

总之,小学数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要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或瞎子点灯,而是在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能动地自觉地规划自己、发展自己”。所以,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课堂上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改变单

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课堂激情四射。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如我在教《比和比例》时,是这样做的:“同学们,公安人员量一量脚印,就能估计出一个人的身高;知道了一个人的体重,就能说出他身上血液的重量;一个人看看自己面前光照的影子,再看看大树,楼房和塔的影子就能算出大树、楼房和塔的高。你们知道是根据什么道理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就为学生主动地自学创造了有利条件。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不同的自学方法

数学课本中有插图,有文字。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的内容各不相同。有概念,有法则,有应用题的分析讲解,有图形和表格的说明。为了使学生能够看书自学,必须给以具体指导。如:

(一)概念的教学,应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对这样的教材,我告诉学生应当把上面的具体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结论是怎样总结概括出来的,可不能上来先背结论,上面的具体材料是讲道理根据的,结论是从上面的具体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仔细阅读上面的具体材料,就弄不懂结论的来龙去脉。先背会结论,不懂道理,是不会把知识真正学到手的。例如我教分数意义,要求学生按次序看三幅图,每一幅图要看下边小字讲解说明,第一幅说明几分之一,第二幅讲解几分之几,第三幅接触并理解单位“1”,看后就明白什么叫做分数了。分数看懂了,再去看什么叫分母、分子、分数单位。这样教材图文并茂就大大有利于老师讲课了。

(二)应用题的教学,从已知触发未知。如“百分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我在授课时,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己从中发现“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解题的关键和规律。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掌握后,引发对探求未知的渴望。在探求未知中产生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学习的方式

从教育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出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 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把更多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环境,把握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例如在进行“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让学生从已有的多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入手,尝试比较小数大小,用触类旁通的方式探究出新知。他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自主发现、探究、研究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和智力,更重要的是活跃了思路,激发了探求精神,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形成自学动力。

四、引导学习反思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学会反思是学生学会自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能能动地进行反思和评价,就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控和修正,达到有效的学习,为此我们引导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课堂表现、作业状态、课堂检测、阶段性检测和终结性检测做出合情评价,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我们指定每个学生建立反馈纠正练习本,教师坚持当天作业当天批改,让学生及时纠正错题。没有学生的自 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让学生自学,观察、思考、讨论,这样长期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下载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推荐]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任务 1.从科学技术发展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是人在头脑中运......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 河西学校 王祝刚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的学科,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常常借助语言思考和分析问题,表达思维。因此,训练学生说是培养思......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目 录 提 纲. „„„„„„„„„„„„„„„„„„1 论文摘要 „„„„„„„„„„„„„„„„„„2 关 键 词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明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渐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教师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10米、50米、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