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划生育国策”不能动摇
“计划生育国策”不能动摇
2010-04-12 11:38:01
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两会”后,“生二胎”呼声越来强烈,生育观念激辩来势汹涌。在继续控制人口总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备受前所未有的关注。有个别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生二胎”。个别媒体和少数国民随之起哄。其理由不仅忧国忧民,还忧人类忧世界——“生二胎”是为了人类
生态平衡、为了国家后继有人、更是为了救国和拯救全人类!好高的理论!好高的口号!那么,且问?“生二胎”的物质精神底气和理由又是什么?因为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因为我们地大物博,因为我们物产丰富,因为我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我们已成为大国或强国,因为人家国外提倡二胎甚至多胎,因为可以开发和利用太空或月球甚至更多星球,因为多子多孙必多福,因为人多力量必定大,因为我们已摆脱温饱迈上了小康,还是因为什么?无论如此种种或更多的理由和想法。愚人之见,“生二胎”不可取,至少当前不可取。“计划生育政策”不可放松、不得动摇。为“国家计生委表态:‘十二五’期间不放开‘生二胎’”叫好!
“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优生优育,晚婚晚育,一个正好;要幸福和谐之家,从少生优育出发。”这是上世纪人们常挂口头的顺口溜。自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计划生育口号”就像晴雨表,反映着人口政策的变化。回溯我国人口演变的三个时期可以看到其发展路径: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政府则主张“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导致人口快速猛增,当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提出要限制人口增长,受到严厉批判,在历经1959年~1961年天灾人祸后,才开始注意人口控制问题;第二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这一时期,“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随后,宋健、田雪原等人根据“适度人口”论提出“适应人口”规模,“优生优育、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第三时期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口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社会日益逼近。
也正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关键时期,个别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为,如果不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和“生二胎政策”,因生育失衡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可能给中国未来,甚至人类生态平衡带来影响。的确,如今人口发展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放任自流时期,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格控制时期,然而,急于放开“生二胎政策”,还是为时过早。假设为了满足少数民众“生二胎”的意愿,一旦人口数量出现大幅反弹,所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什么不能放开“生二胎政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二胎”建议的人大代表和委员反问“计划生育政策”。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应该很清楚,我国人口早已饱和,目前人口基本上与国力、国情、经济等成正比。当前之所以导致人均国力不够的现象,很多人都没看清“人均”这个概念。相对全球而言,我国人口不仅饱和,且依然众多。咱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不能放弃?是因为人太多,需要提供劳动岗位。随着科技发展,很多劳动密集型工作逐渐被机械化代替,太多的人口让中国难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即使我国全面城镇化,所有城镇均不宜推行“两个独生子女夫妻可生二胎”或其他“生二胎”的政策。如果现在就急于提倡和放开“生二胎”。敢问,想不想50年或100年后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接近、达到或赶超发达国家?如果想,而且还要圆这个百年梦。那么,现在“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政策依然是国富民强的重要一环。
“独生子女会孤单,会养成自私的性格。”的确是一针见血,如果仅仅出自这种想法而提出“生二胎”也未免太过于自私?简直是无视国情、无视国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发表言论“要求放开计生政策,提倡和支持生二胎。”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脚。就说“80后”、“90后”、“00后”独生子女们自私和孤单等现象,其实,与我们的社会环境、居住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关系密不可分。面对独生子女孤单和性格等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而是拿“生二胎”和“超生”来“垫背”。可以大胆地放言:如果不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即使生二胎、三胎,甚至多胎,都无法改变子女们身所犯的“孤单”、“自私”等问题,更不会因为少一个或多几个兄弟姐妹方能解决他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问题。
“4-2-1”家庭将是中国普遍的家庭模式,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父母、一个孩子。这让社会对独生子女的压力感到担忧,其实,“4-2-1”只存在于理论上,单就“家庭GDP”的而言,很难成熟和变为现实。在国人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是一种普遍性的愿望。而现实生活中呢?恰恰相反,基本上都在“啃老”。子女从出生、上学到工作,再从买房、结婚到生孩子,几乎50%都靠父母。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越来越好,在逐步推进和实现“全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只要父母活着就有医疗和生活的保障,维持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只要子女不继续不断地“啃老”,自然也不需要子女们负担什么。故而可知,“4-2-1”现象不用担忧,更不会像泰山压顶一样的压在独生子女们身上。同时,要适当控制“农村一胎是女孩的,还可生男孩;城市夫妻一方是农村户口的,可生二胎。”等现象。只有控制“生二胎”或“多胎”,才能确保因严格“计划生育”所节省的经费用到改善老龄化人口的医疗和生活保障等方面。至于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等现象,应通过其他行之有效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而不应急于迈出“多生”之步!
历史经验证明,人口问题在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全国少生4亿多人,同时,“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得到全面普及和认可。使我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4年,减轻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全球压力。
据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55亿,成为不折不扣的“银发社会”。专家观点:即使从现在开始实行普遍的“生二胎政策”,也只能将老年人口在峰值时的占比由31%降到29%,只能稍微缓解老龄化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惟有增加就业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挖掘老年劳动者潜力,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全面实施普遍的“二胎”政策,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大,一旦放开,其经济、资源、环境等根本无力承受。
由于国人深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四代同堂”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若一旦放开“生育二胎”,我国人口不仅会迅速大幅反弹,甚至会成覆水难收之势。人有忧虑:与富裕的G8国家相比,中国将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一胎政策”造成了“民工荒”、“用工难”、“高离婚率”、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等,甚至威胁到社会、家庭的稳定。现在正是放开“生二胎政策”的关键时期。我认为,这是一种偏极的观点,仅仅用“人口多少”而论剑实际问题是极为片面和极端的。多子女固然多福,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更是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养一个孩子,已不是多煮一把米的问题。假如要养大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要投入的养育和教育成本至少是大几十万,还不谈买房和结婚等。特别在城市,“生得起养不起”的现状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生活状况。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家庭能够承受得了吗?能挑得起“二胎”或“多胎”的重担吗?
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基数下降、廉价劳动力枯竭等因素。这都是暂时的,生态失衡还没有上溯到政治理论高度。我承认,人类要繁衍,社会要延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繁衍与养育后代,可我们总不能老用“养儿防老” 和“多子多福”来作为我们永恒不变的生育观念。随着社会和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固有的传统生育观念更应坚守现在“少生优育”、“男女同喜”的新型生育观念上。
针对目前和未来可能预计的我国人口问题,反思以往我国的人口生产状况及其政策决策,充分论证其成败得失,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策调整指示方向,已成为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首要重大战略决策。让一个个“优生快富”的家庭在和谐康庄的大道上迈出更稳健、更美好、更幸福的步伐。
“计划生育”坚持了30年不变,后30年变还是不变?历史关口——“生育二胎政策”正在激辩。好在国家计生委表态:“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强调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所采取的重大国策。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符合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期望今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生育标的”,以便为决策层、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提供重要参数。看能否到“十三五”即2015年后,国家能作出“二胎政策”的决策。“生二胎政策”是一个逐步调整、平稳过渡的过程。哄不得,急不得,急不来!
第二篇:熊传东:“计划生育国策”不能动摇
“生二胎”不可取,至少当前不可取
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两会”后,“生二胎”呼声越来强烈,生育观念激辩来势汹涌。在继续控制人口总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备受前所未有的关注。有个别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生二胎”。个别媒体和少数国民随之起哄。其理由不仅忧国忧民,还忧人类忧世界——“生二胎”是为了人类生态平衡、为了国家后继有人、更是为了救国和拯救全人类!好高的理论!好高的口号!那么,且问?“生二胎”的物质精神底气和理由又是什么?因为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因为我们地大物博,因为我们物产丰富,因为我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我们已成为大国或强国,因为人家国外提倡二胎甚至多胎,因为可以开发和利用太空或月球甚至更多星球,因为多子多孙必多福,因为人多力量必定大,因为我们已摆脱温饱迈上了小康,还是因为什么?无论如此种种或更多的理由和想法。愚人之见,“生二胎”不可取,至少当前不可取。“计划生育政策”不可放松、不得动摇。为“国家计生委表态:‘十二五’期间不放开‘生二胎’”叫好!
“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优生优育,晚婚晚育,一个正好;要幸福和谐之家,从少生优育出发。”这是上世纪人们常挂口头的顺口溜。自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计划生育口号”就像晴雨表,反映着人口政策的变化。回溯我国人口演变的三个时期可以看到其发展路径: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政府则主张“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导致人口快速猛增,当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提出要限制人口增长,受到严厉批判,在历经1959年~1961年天灾人祸后,才开始注意人口控制问题;第二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这一时期,“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随后,宋健、田雪原等人根据“适度人口”论提出“适应人口”规模,“优生优育、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第三时期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口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社 1
会日益逼近.也正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关键时期,个别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为,如果不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和“生二胎政策”,因生育失衡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可能给中国未来,甚至人类生态平衡带来影响。的确,如今人口发展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放任自流时期,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格控制时期,然而,急于放开“生二胎政策”,还是为时过早。假设为了满足少数民众“生二胎”的意愿,一旦人口数量出现大幅反弹,所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什么不能放开“生二胎政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二胎”建议的人大代表和委员反问“计划生育政策”。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应该很清楚,我国人口早已饱和,目前人口基本上与国力、国情、经济等成正比。当前之所以导致人均国力不够的现象,很多人都没看清“人均”这个概念。相对全球而言,我国人口不仅饱和,且依然众多。咱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不能放弃?是因为人太多,需要提供劳动岗位。随着科技发展,很多劳动密集型工作逐渐被机械化代替,太多的人口让中国难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即使我国全面城镇化,所有城镇均不宜推行“两个独生子女夫妻可生二胎”或其他“生二胎”的政策。如果现在就急于提倡和放开“生二胎”。敢问,想不想50年或100年后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接近、达到或赶超发达国家?如果想,而且还要圆这个百年梦。那么,现在“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政策依然是国富民强的重要一环。
“独生子女会孤单,会养成自私的性格。”的确是一针见血,如果仅仅出自这种想法而提出“生二胎”也未免太过于自私?简直是无视国情、无视国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发表言论“要求放开计生政策,提倡和支持生二胎。”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脚。就说“80后”、“90后”、“00后”独生子女们自私和孤单等现象,其实,与我们的社会环境、居住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关系密不可分。面对独生子女孤单和性格等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而是拿“生二胎”和“超生”来“垫背”。可以大胆地放言:如果不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即使生二胎、三胎,甚至多胎,都无法改变子女们身所犯的“孤单”、“自私”等问题,更不会因为 2
少一个或多几个兄弟姐妹方能解决他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问题。
“4-2-1”家庭将是中国普遍的家庭模式,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父母、一个孩子。这让社会对独生子女的压力感到担忧,其实,“4-2-1”只存在于理论上,单就“家庭GDP”的而言,很难成熟和变为现实。在国人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是一种普遍性的愿望。而现实生活中呢?恰恰相反,基本上都在“啃老”。子女从出生、上学到工作,再从买房、结婚到生孩子,几乎50%都靠父母。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越来越好,在逐步推进和实现“全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只要父母活着就有医疗和生活的保障,维持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只要子女不继续不断地“啃老”,自然也不需要子女们负担什么。故而可知,“4-2-1”现象不用担忧,更不会像泰山压顶一样的压在独生子女们身上。同时,要适当控制“农村一胎是女孩的,还可生男孩;城市夫妻一方是农村户口的,可生二胎。”等现象。只有控制“生二胎”或“多胎”,才能确保因严格“计划生育”所节省的经费用到改善老龄化人口的医疗和生活保障等方面。至于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等现象,应通过其他行之有效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而不应急于迈出“多生”之步!
历史经验证明,人口问题在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全国少生4亿多人,同时,“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得到全面普及和认可。使我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4年,减轻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全球压力。
据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55亿,成为不折不扣的“银发社会”。专家观点:即使从现在开始实行普遍的“生二胎政策”,也只能将老年人口在峰值时的占比由31%降到29%,只能稍微缓解老龄化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惟有增加就业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挖掘老年劳动者潜力,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全面实施普遍的“二胎”政策,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大,一旦放开,其经济、资源、环境等根本无力承受。
由于国人深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3
“四代同堂”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若一旦放开“生育二胎”,我国人口不仅会迅速大幅反弹,甚至会成覆水难收之势。人有忧虑:与富裕的G8国家相比,中国将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一胎政策”造成了“民工荒”、“用工难”、“高离婚率”、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等,甚至威胁到社会、家庭的稳定。现在正是放开“生二胎政策”的关键时期。我认为,这是一种偏极的观点,仅仅用“人口多少”而论剑实际问题是极为片面和极端的。
多子女固然多福,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更是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养一个孩子,已不是多煮一把米的问题。假如要养大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要投入的养育和教育成本至少是大几十万,还不谈买房和结婚等。特别在城市,“生得起养不起”的现状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生活状况。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家庭能够承受得了吗?能挑得起“二胎”或“多胎”的重担吗?
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基数下降、廉价劳动力枯竭等因素。这都是暂时的,生态失衡还没有上溯到政治理论高度。我承认,人类要繁衍,社会要延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繁衍与养育后代,可我们总不能老用“养儿防老” 和“多子多福”来作为我们永恒不变的生育观念。随着社会和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固有的传统生育观念更应坚守现在“少生优育”、“男女同喜”的新型生育观念上。
针对目前和未来可能预计的我国人口问题,反思以往我国的人口生产状况及其政策决策,充分论证其成败得失,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策调整指示方向,已成为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首要重大战略决策。让一个个“优生快富”的家庭在和谐康庄的大道上迈出更稳健、更美好、更幸福的步伐。
“计划生育”坚持了30年不变,后30年变还是不变?历史关口——“生育二胎政策”正在激辩。好在国家计生委表态:“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强调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所采 4
取的重大国策。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符合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期望今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生育标的”,以便为决策层、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提供重要参数。看能否到“十三五”即2015年后,国家能作出“二胎政策”的决策。“生二胎政策”是一个逐步调整、平稳过渡的过程。哄不得,急不得,急不来!
第三篇:计划生育是国策
计划生育是国策
——第十三课《持续和谐发展》第一目
渭滨区宝桥中学罗丽芬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陕教版七年级第十三课《持续和谐发展》中的第一目《计划生育是国策》,通过具体数据调查、图表对比、归纳分析引导学生明白我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通过活动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二、整合思路;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必须正视和结局业的问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只有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状况,才能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增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教学中,首先观察中国体现人口众多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通过具体的数据调查、图表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其特点;通过观看宋丹丹和黄宏主演的小品视频《超生游击队》,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最后,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意识,支持和拥护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分析的能力以及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懂得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附:板书设计
13.1 计划生育是国策
一、我国人口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国情)
二、我国人口的特点: 1①人口基数大
②新增人口多
③农村人口占多数
2、其他特点:①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②人口素质偏低③人口老龄化加快
三、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四篇:计划生育能否动摇中国经济
计划生育能否动摇中国经济
主题: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探讨 时间:2012年7月5日
主讲人:李建新、穆光宗 主持人:焦洪昌 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 编辑:周东旭 精彩摘要:
任何一个人都不假思索地认为人多是负担,30年来这个观念在中国人中根深蒂固,我们一直处在误解中。
社会发展带来人口转变,人口转变必然带来人口老龄化,但中国的计划生育加快了中国老龄化进程,这就是为什么说“未富先老”。
林毅夫乐观预测中国经济还能快速增长20年,也就是60后全部退出舞台的时候,但如果从人口的因素看,其实并不太乐观,可能80后、90后、00后要支撑整个社会,就非常艰难。
计划生育理论把人口负面化、妖魔化,认为出生的孩子就是负担,没想到这个孩子在二十几年以后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劳动力和人才,可以回馈家庭的抚养、国家的哺育。
生育率是越低越好吗?当然是否定的,生育率下降应该有底线,国内、国外古今都有答案,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开发是相互关联的,量变会引发质变,对人口数量的调控一定要适度。
以下为对话实录: 计划生育的“功”与“过”
“预测表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将从2013年到2015年减少,未来十年内,20岁到40岁年龄段减少一亿以上”
焦洪昌(主持人):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先做一简单的背景介绍。
近日媒体爆出陕西镇坪县怀孕7个月的冯建梅,因交不起4万元罚款,被计生委人员强行引产引发社会关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的一句话。1949年到1953年,国家的政策是鼓励人口增长,限制打胎。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6年,提倡生育,但有计划的节制提倡。第三阶段,1957年到1964年,政策反复期。其中1959年到1961年后人口反弹,1962年周恩来再次提出节制生育。第四阶段,1970年到1984年,严格控制人口。1970年2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说,现在人口多,70年代人口要注意计划生育,1973年,国家计生委把人口计划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5年2月,毛主席在国家计委《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作“人口非控制不行”的批示。
计划生育成功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压力,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和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改善青少年的教育。
其消极影响有:第一,人口性别结构问题。据资料统计,我国近几年新生人口男女比例是117:100,男性比例过高,造成婚姻压力增大,加剧犯罪,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社会现象,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
第二个是老龄化。我国进入“未富先老”困境,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区域差异明显。
第三,劳动年龄人口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靠人力实现增长的中国经济面临持续衰退。预测表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将从2013年到2015年减少,未来十年内,20岁到40岁年龄段减少一亿以上。
第四,对家庭规模结构的影响。“421”家庭结构导致独生子女“老难所养”和老年父母“老无所依”。
从刚才所呈现的内容来看,弊端明显比积极影响要大得多,特别是国家现在又在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行修改,我们就此做一讨论。
下面我们有请主讲嘉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李建新教授和北京大学人口所穆光宗教授。
计划生育加快中国老龄化进程 “另外一个非常特殊之处,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极具偏高,严重失衡,是人类人口史上没有过的现象,而且持续这么长时间”
李建新:只要梳理最近频频发生的事件,就会看到人口问题迫在眼前。
说到人口,大家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90%的回答都会惊人一致,脱口而出:多。任何一个人都不假思索地认为人多是负担,30年来这个观念在中国人中根深蒂固。我们观察思考任何问题,都带着这个预设,比如堵车或者学生食堂拥挤,肯定会抱怨一句,“中国人太多了”。我们一直处在这种误解中。
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大的方面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生育权利,基本人权的问题。第二层次是人口,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首先人口自身的变化,其次是人口作为变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最高一个层次是从宏观、长远看人口作为国力的力量,怎么影响文明兴衰。
人口是一切之基础,人口变化必然会影响方方面面,甚至平稳。人类人口史上99%以上的时间处于高出生、高死亡。到20世纪为中心,更确切的说是以工业革命启动人口变化,开始增长,不到20%的发达国家率先变化,20世纪开始加快。
20世纪里发生人类史上两个“前所未有”,第一,人类人口的增长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第二是增长量,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人口数量上是二元变化,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人口转变,而发展中国家处在转变之中。未来世纪谁引领人口变化?是发展中国家。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数量的变化只是一个方面,内部结构还会发生变化,这里指的是自然结构,即年龄和性别,比如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一结构变化不是特别大,但是从21世纪开始变化非常迅猛。儿童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这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老龄少子化”。
中国人口有什么特殊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的压缩性,出现许多结构问题出现,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少年人口迅速降低,不同的生育水平会影响内部结构急剧变化。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更快。社会发展带来人口转变,人口转变必然带来人口老龄化,但中国的计划生育加快了中国老龄化进程,这就是为什么说“未富先老”。
另外一个非常特殊之处,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极具偏高,严重失衡,是人类人口史上没有过的现象,而且持续这么长时间。2020年婚配失衡三、四千万,有理由相信还会高,因为2010年普查数据出生比指数依然偏高。
更要命的是,实际上我们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在同一时期是相互叠加的过程,严重失衡。
从人口结构看中国经济并不太乐观
“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是庆幸的,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破坏了人口内部结构,使老龄化、少子化加剧,使性别结构严重破坏,动摇了国力强盛的稳固基础”
李建新:人口结构发生如此剧烈变化,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把中国建国60年分为前30年、后30年,我认为前30年的人口是顺势而为,是积累能量的过程,而后30年则是逆势而发的过程。
这30年是谁在创造中国的成就?是50后、60后、70后,现在的80后、90后、00后,真正创造是在30年以后,也就是从2010年开始,现在等于是在交接之中。
现在已经开始变化,前一阵子在讨论退休年龄要不要推迟,从2010年起50后开始退休,又讨论常回家要不要入法,这些看起来与人口没有关系,但仔细一想,其实在前30年就已经种下结果,人口变化有一个滞后性,还没有全面爆发,现在是最辉煌的交接期。
林毅夫回国后的第一次演讲就做了一个乐观的预测,说中国经济还能快速增长20年,也就是60后全部退出舞台的时候,但是如果从人口的因素看,其实并不太乐观,可能80后、90后、00后要支撑整个社会,就非常艰难。
上升到国力,国力分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包括领土、人口、军事等。国家军力肯定与年轻人口有关系,前一阵子将军们已经发现招兵难了,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硬实力。
软实力实际上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指秉承这种文明的人口,人口越多,文明的影响越大,这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另外就是人口结构是否合理以及人口素质的传播,保持活力,能够应付各种挑战。
欧洲今天面临的问题首先是结构性挑战,表现在经济上是养老金什么的,还有文明,担心要不要移民,移民可能带来对欧洲文化的挑战。另外,奥巴马选举胜利有很多解读,如果从人口结构版图上看,50年前不可能出现,到奥巴马选举时,白裔已经由80%缩减至不到70%,尤其是在选民中,年轻人比较多。与美国和印度相比,中国老龄化速度最快。另一社会发展潜力指标,即24岁人口数量及比例,中国是1.2亿,但50年以后减半,美国数量不多,但一直持续的,保持在10%左右。印度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一直在10%。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追赶美国不够有后劲,与印度之争同样没有后劲。我们常常嘲笑印度这只大象非常迟缓,但它非常稳健,龙可以高高的跃起,也可能重重摔下,从总体上评价,中国人口变化无助于中国国力进一步扩大。
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是庆幸的,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破坏了人口内部结构,使老龄化、少子化加剧,使性别结构严重破坏,动摇了国力强盛的稳固基础。
我们怎么办?回到刚才那两个层次,从人权上彻底给予保障,在人口层次上鼓励多生,多生不是追求数量,而是追求结构目标,只有结构合理,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民主国家。
短缺经济催发计划生育
“1980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的国度,计划经济本质上是短缺经济,短缺经济对人口增长是非常敏感的,因为人口增长马上要分享福利资源”
穆光宗:首先从历史上看一看,计划生育政策是怎么出台的。人口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人口政策需要大历史的眼光。
现在回想起来1980年9月25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不仅是人口史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天,出台《中共中央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一封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后来实际变成只允许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或者是多数的夫妇和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是一胎化,不完全是一胎制。当然,也有农村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儿的话,间隔几年可以生第二个孩子。
一胎化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中国进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新时代,追求低生育率,生育越低越好,少生就是一切。我们现在还比较怀念上世纪70年代的政策定位“晚、稀、少”,晚婚晚育,生育进度拉长,生育子女相对减少,少生不等于独生,从5个孩子到2个孩子也是少生,5个孩子向一个孩子就发生了本质变化。1980年的转折点,从“晚、稀、少”过渡到一胎化的强制计生。
现在讲以人为本,可当时是以数为本,追求人口总量和增量要减少,以零增长、负增长作为战略目标。代价也是非常大的,人权、生殖健康、干群关系,还挤压出少子高龄化、性别鄙视、独生子女问题等等。
为什么会出来这么一个政策呢?可以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对人口的认识来分析,这么一个政策绝不是历史偶然。1980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的国度,计划经济本质上是短缺经济,短缺经济对人口增长是非常敏感的,因为人口增长马上要分享福利资源。
人口控制理论有一定道理,我认为马寅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至今依然有一些核心价值,比如说生育权,鼓励生两个孩子,用经济办法调节人们生育行为等等,是可取的。
计划生育理论把人口负面化、妖魔化,认为出生的孩子就是负担,没想到这个孩子在二十几年以后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劳动力和人才,可以回馈家庭的抚养、国家的哺育,是有生命周期的。
1981年以后中国进入政策性低生育、少子化,追求1.5个孩子,地方上更加严格,少于1.5个,最好不要生,误认为生育率越低越好。计划经济具备自觉减少人口压力的制度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人力得不到好的投资和开发,很多新成长的劳动力窝在农村蓄水池中,隐性失业,包括几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政治的年代,这已经成为历史必然。
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转向优化人口
“治理当下人口问题是为20年以后的中国打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人口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是需求问题,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穆光宗: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下来讲,人口的负面被严重夸大,是见数不见人,看见人口的数量,没有看见人的创造力、生产力。人口数量论、负担论、过剩论、分母论、人均指标论、压力论甚嚣尘上,也从国外也引进一些理论,人口癌细胞扩散论,人口无限增长论等等,现在都成为垃圾理论,强制计生无视超低生育的巨大危害。人口是一个生态系统,男女、老少比例失衡后,功能会发生变化,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了,这是表象之见,中国人口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相对性。
低生育目标实现,并不意味着人口问题终结。什么叫人口问题?学界有个界定,就是人口内部失衡,性别年龄结构失衡,或者从外相来看,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达到一定层面。
生育率是越低越好吗?当然是否定的,生育率下降应该有底线,国内、国外古今都有答案,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开发是相互关联的,量变会引发质变,对人口数量的调控一定要适度。
我们已经进入后马寅初时代,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人口问题转向复合的人口问题,增长型人口问题转向结构性人口问题,体制型人口问题转向政策型人口问题。政策型人口问题是与一胎化政策有关的人口问题,现在所讨论的很多人口问题实际上都与一胎化政策分不开的。我们要调整政策的呼声为什么如此强烈、迫切,如此异口同声,不是没有理由的,有依据。
人口问题的确林林总总,非常复杂。人口成为问题的面向,需要问什么人口,因为人口分青少年、青壮年、老年、残疾人,有男性、女性等等,有很多不同的社会标识。
人口问题具有变异性,有潜伏期和爆发期。如果说人口多是问题的话,人口少也是一个问题,需要一个参照系和评判的标准。
人口具有周期性,也具有强大的惯性,是一个慢变量,特别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当下人口问题。治理当下人口问题是为20年以后的中国打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人口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是需求问题,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人口的城市化,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在知识上竞争压力的上升,以及新生人口对家庭抚养能力的挑战等因素都会导致持续的超低生育率,不用担心生育率不会低,要担心生育率会不会太低。
年轻人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年轻人的规模比重决定着国家的人口实力,年轻人具有极其宝贵的开拓力、创新力、生产力、消费力和战斗力,这是一个结构的概念。
我判断中国已经进入“超低生育陷井”,难以自拔。人口少子化比老龄化危机更为深刻,已经爆发进而深化扩大。政府要正确引导生育,不能强制干预。虽然计生委被大家批的体无完肤,但希望能够把一些后遗症问题承担起来,转型成“人口家庭委”,需要思路创新,保障家庭的权益,优化人口。
我们要提出四个发展理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家庭健康幸福发展,社会团结和谐发展,人口优化持续发展。不要过分陶醉于低生育的胜利,我们已经付出沉重代价,还将面对巨大的挑战,中国生育过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年轻人不足,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转向优化人口,从限制生育转向鼓励生育。
第五篇:计划生育是国策
计划生育是国策
甲 竹板一打笑开颜我们把计划生育来宣传计划生育是国策政策英明人称赞
优生优育讲科学干群观念大转变(重)乙 我市年年喜事多各项事业都红火就是有一点不如意计生工作有欠缺个别居民太守旧
生了女,还在男
东躲西藏要“理想”
丙 生了孩子一大窝
顾了小,顾不了老
又缺吃,又缺穿
老人有病难住院
东挪西借跑百家
成了村里的困难户
甲 今年是二O一一年
构建和谐奔小康
传统观念要去掉
国富民强最重要
生男生女都一样
乙 孩子少了少负担
为国为民多奉献
孩子少了少负担
生活水平大提高
男孩、女孩教育好
成龙成凤成栋梁
丙 说一千,道一万
女孩也是顶梁柱
优生优育政策好
人才辈出竞风流
合 计划生育就是好
青年人要听党的话
计划生育是国策
众志成城齐努力
硬是把计划生育的后腿拖 有儿没女不周全 把国家的政策放一边(重)一年四季苦奔波 为吃为喝常争吵 住房窄小心理烦 孩子上学还困难 外债累累没法还 年年要国家的救济款(重)经济建设大发展 还要把(这)计划生育来宣传计划生育要搞好 个人的私利是最小 不要拣来不要挑(重)全力去把工作干 要当时代好青年 精力充沛去挣钱 一家大小乐陶然 全面发展智商高 同样为国立功劳 要破除传统旧观念 同样能把大事干 男孩、女孩都是宝 建设祖国称英豪(重)搞好宣传很重要 晚婚晚育要记牢 科学发展巧安排 “3111”工程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