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关行业统计报表调整说明
附件1
相关行业统计报表调整说明
一、商贸流通业汇总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类指标采用全口径统计,不再进行限额以上、限额以下的规模类型划分。效益类指标统计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数据。
2.统计指标调整:效益类指标删除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累计折旧和所有者权益合计四项,增加主营业务利润指标。
3.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资产负债、损益及分配类指标计量单位由亿元变为万元。
二、批发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由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变更为大、中、小微型企业。
2.行业(业态)划分类型调整:由“农畜产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贸易经纪与代理、其他批发”等9个行业小类,变更为“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文体用品批发、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批发、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家用电器批发、贸易经纪与代理”等7个行业小类。
3.统计指标调整:增加效益类中主营业务利润指标,删除贡献度中增加值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4.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购进额、销售额以及效益、现代化程度、贡献度指标计量单位由亿元变为万元。
三、零售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由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变更为大、中、小微型企业。
2.行业(业态)划分类型调整:法人企业数量、法人企业从业人员由按行业划类设置调整为按业态划类设置,包括“大型超市、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6个小类。
3.统计指标调整:增加效益类中主营业务利润指标,删除贡献度中增加值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4.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购进额、销售额以及效益、现代化程度、贡献度指标计量单位由亿元变为万元。
四、住宿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由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变更为大、中、小微型企业。
2.行业(业态)划分类型调整:法人企业数量、法人企业从业人员、法人企业营业收入由按行业划类设置调整为按业态划类设置,包括“高档饭店、中档饭店、经济型连锁饭店、其他旅店”等4个小类。
3.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规模类中法人企业营业收入、法人企业营业面积、效益类中主营业务利润、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删除贡献度中增加值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4.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营业收入以及效益、现代化程度、贡献度指标计量单位由亿元变为万元。
五、餐饮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由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变更为大、中、小微型企业。
2.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规模类中法人企业营业收入、法人企业营业面积、效益类中主营业务利润、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删除贡献度中增加值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3.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营业收入以及效益、现代化程度、贡献度指标计量单位由亿元变为万元。
六、家庭服务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划分为规模以上、规模以下两类。
2.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规模类中法人企业营业面积、效益类中资产总计、负债合计、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三项费用合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3.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
七、沐浴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划分为规模以上、规模以下两类。
2.行业(业态)划分类型调整:删除 “大众浴池”业态。3.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规模类中法人企业营业面积、效益类中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其他业务收入、三项费用合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4.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营业收入以及效益、现代化程度、贡献度指标计量单位由亿元变为万元。
八、洗染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划分为规模以上、规模以下两类。
2.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规模类中法人企业营业面积、效益类中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其他业务收入、三项费用合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3.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
九、家电维修服务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划分为规模以上、规模以下两类。
2.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规模类中法人企业营业面积、效益类中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其他业务收入、三项费用合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3.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员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
十、美容美发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划分为规模以上、规模以下两类。
2.行业(业态)划分类型调整:由“生产和销售企业维修服务、特约维修服务”两类业态调整为“生产企业维修服务、销售企业维修服务、特约维修服务”三类业态。3.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规模类中法人企业营业面积、效益类中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其他业务收入、三项费用合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4.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活动单位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数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
十一、人像摄影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划分为规模以上、规模以下两类。
2.行业(业态)划分类型调整:增加“综合类”业态。3.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规模类中法人企业营业面积、效益类中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其他业务收入、三项费用合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十二、会展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划分为规模以上、规模以下两类。
2.统计指标调整:增加贡献度中工资总额指标。
十三、直销行业统计表
报送周期调整:由年报调整为月报。
十四、生产资料批发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由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变更为大中、小微型企业。
2.统计指标调整:增加效益类中主营业务利润指标,删除贡献度中的增加值指标。
3.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数量计量单位由万个变为个,法人企业从业人数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销售额以及效益、现代化程度、贡献度指标计量单位由亿元变为万元。
十五、药品流通行业统计表
1.报送周期调整:法人企业数量、法人企业从业人数两项指标报送周期由月报调整为年报。
2.统计指标调整: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3.计量单位调整:法人企业从业人数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购进额、销售额、库存额以及效益、现代化程度、贡献度指标计量单位由亿元变为万元。
十六、仓储业统计表
1.规模划分标准调整:由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变更为大、中、小微型企业。
2.统计指标调整:增加仓储设施、仓库租金、仓库利用率三类指标,删除贡献度中的增加值指标,纳税额指标名称调整为应交税金。
3.计量单位变动:法人企业从业人数计量单位由万人变为人。
十七、再生资源回收统计表 统计指标调整:删除报废机动车、报废船舶两类指标。
十八、茧丝绸行业统计表 调整部分指标解释。
十九、生猪屠宰行业统计表
报送周期调整:由年报调整为月报。
二十、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表
1.统计内容调整:对农产品流通企业部分暂不统计。2.统计报表名称调整:由农产品流通企业及批发市场基本情况表变更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表。
3.统计指标调整:增加基础设施、农产品交易情况两类指标。
二十一、散装水泥统计表
暂不由地方商务部门承担,由各省级散装水泥管理办公室负责报送。
二十二、汽车销售行业统计表 暂不由地方商务部门承担。
第二篇:2009人才资源统计报表解释及说明
2009人才资源统计报表解释及说明
第一部分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概述
一、填报说明
1.统计范围与统计对象
本表统计中国钢研所属各单位各类人才资源情况(不含借调人员和返聘人员)。
2.统计依据与分工
独资、控股公司的人员由所在公司统计;派往参股公司的人员,由派出单位进行统计。
原则上由人员工资关系所在单位负责统计。在两个以上单位兼职的,原则上按最高职务统计。负责统计填报的单位,要主动与兼职的单位联系,以防止重统漏统。
已到新单位任职,但其工资关系暂保留在原单位的人员,由其新任职单位按其新任职务进行统计。
3.统计报告期
统计起止时间为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4.填报要求
(1)各单位在上报前要认真核对人员原始登记材料,确保基础数据完整、准确。特别要注意审核表内数字是否齐全,相互关系在逻辑上是否正确等。
(2)各单位上报的报表要经单位领导审核并签名、加盖公章。
二、报送内容
报送材料时,需要报送:
1.统计报表打印件及其电子文档。
2.统计报表有关问题的说明。
统计报表电子文档请在集团公司网站()人力资源最新动态板块下载。
三、报送时间及联系方式
请各单位于2010年2月26日前将统计报表、电子文档及统计报表有关问题的说明报送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
联 系 人:曹小明贾媛媛刘鹏
联系电话:
62***0476218259
5第二部分人才资源统计报表部分指标解释
一、人才资源增加、减少情况(第二表)
1、上年末总数:指上年末本单位统计报表中的“本年末实有数”。
2、本增加“其他”:指通过除上述途径外,新进入的人员。包括留学回国人员、其他单位整建制转入、落实政策等。
3、本减少“其他”:指通过除上述途径外,离开本单位的人员。包括:参军、单位整建制划出等。
4、本年末实有数:指统计截止时间的实有人数。
5、本年末实有退休人员总数:指统计截止时间的实有退休人员的总人数。
6、本年末实有数 = 上年末总数+增加数–减少数
7、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本年末实有数–本年末应有数
因特殊原因造成实有数与应有数不等的,其差额填写在该项中。
二、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党群工作者基本情况(第三、四表)
1.出资人代表:指出资人任命或推荐任职的董事(包括内部董事、外部董事)、监事(不含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其中,内部董事是指由本企业员工担任的董事;外部董事是指由非本企业员工担任的董事;内部兼职董事是指既在公司经营班子或党委(党组)班子任职,同时又兼任董事的人员。
2.经营管理人才:指具体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各级经理人以及具体从事规划计划、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资本运营、财务审计、生产管理、法律事务、质量安全环保、行政管理等业务工作的人员。其中,经理人指由出资人机构管理的经营班子成员(例如: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部门负责人指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3.党群工作者:指主要从事党务、纪检监察、工会、共青团、老干部等工作的人员。其中,党委(党组)负责人是指党委(党组)书记、副书记以及列入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的党委常委(党组成员、党委
委员)、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等。
4.同时担任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导职务的,按所担任职务中较高层级职务进行统计。
三、科技人才基本情况(第五表)
1.科技人才:指直接从事科研、技术或在技术管理、技术服务岗位上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
2、科研开发人才:指科技人才中直接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
3、国家级科技人才:指本单位在职在岗且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奖项负责人和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的所有人员。一人有多个称号的,在“国家级科技人才”栏内只填写一次(不得重复计算),但在下面所列人员对应的称号栏要逐项分别填写。
4、集团公司级科技人才:指除上述国家级科技人才以外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及以上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二名)。
四、技能人才表彰、获奖和培训情况与人才资源补充资料(第九、十表)
1.本技能人才获各类表彰人数:指本内获得各类表彰的技能人才的人数,一人获得两次以上表彰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在表内所列的“国家级”、“集团公司(省部)级”和“其它表彰”栏内要按实际次数分别进行填写。
2.本技能人才在技能竞赛中获奖人数:指本内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的技能人才的人数,一人获得两个以上奖项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在表内所列的“国家级”、“集团公司(省部)级”和“其它表彰”栏内要按实际获奖数分别进行填写。
3.本技能人才参加培训人数:指本内参加培训的技能人才的人数,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培训时间累
加。
4.有境外学习、工作经历者:指本单位在境外连续学习培训6个月以上或连续在境外工作1年以上的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党群工作者和科技人才,以及在境外连续学习培训1个月以上或连续在境外工作半年以上的技能人才。
五、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基本情况(第十一表)
1.在管理岗位工作的:指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工作或在管理岗位工作且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
2.职业资格: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为职业准入资格和职业水平认证资格。
3.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包括两类人员,一是指单位已经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本人取得任职资格,但未聘任技术职务的人员。二是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尚未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六、导师基本情况表(第十二表)
“指导关系”栏中,所涉及的导师均以正在指导的学生层次为准,与导师资格无关。(例:具有博士资格的导师实际只带硕士生,属于带硕士的导师)
七、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情况表(第十三表)
本表由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填写。
1.面上资助:面上资助的资助比例大约是当年进站博士后人数的三分之一,资助强度分为3万元和5万元两档,面上资助每年评审资助两批。
2.特别资助:特别资助是对在站期间取得了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和在研究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博士后,中央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特别资助经费,每年评审资助一批。
八、留学回国人员基本情况表(第十四表)
1.留学人员:是指通过公派或自费等途径出国留学一年(包括一年)以上的人员。
2.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根据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
关于印发《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25号)中界定的高层次留学人才。
3、本表只统计留学回国的中国人(含已经加入外国籍的中国人),不包括外籍来华人员。
第三篇:统计报表
固定统计表
人力资源报表划分为固定统计表、动态报表、卡片、花名册、综合分析五种类型。
【操作流程】
1、进入固定统计表功能,从〖窗口〗下拉菜单的菜单项〖表样〗。
2、选择〖增加〗下拉菜单的菜单项〖表样〗,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报表相关的业务、查询分类、报表周期。
3、设计报表:格式设计、设置统计区域、定义统计条件、公式。
4、保存表样。
5、统计:选择报表(表样),点击〖统计〗按钮执行报表统计。
6、从〖窗口〗下拉菜单的菜单项〖数据表〗,双击鼠标打开数据表。
7、汇总。
8、归档。
【操作说明】
如何新建报表?
新建报表支持两种模式:空白报表和复制已有报表。
点击〖窗口〗下拉菜单的菜单项〖表样〗,切换到表样模式;
选择?参照已有报表?模式,可选择一张报表,确认后复制该表样,进入报表设计界面。选择?空白报表?,需要设置报表的数据来源(在U8HR中数据按查询分类方式组织),选择业务及查询分类。
业务:从业务下拉框中选择当前定义报表的业务属性。
查询分类(对象):从查询分类下拉框中选择当前定义报表的业务对象。
周期类型:如果是周期型报表,可以按选择的周期进行归档。如周期类型是月,则按月将数据表归档;如周期类型是年,则可按年对数据表归档;如周期类型是无周期,则这类报表的数据表不能进行归档,下次执行统计操作将覆盖以前的数据表。
确定后进入报表设计界面。
报表设计完毕,点击〖保存〗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报表编号、报表名称,并选择报表存放的目录。确认后保存表样。
如何修改表样?
1、窗口切换到表样:点击〖窗口〗下拉菜单的菜单项〖表样〗。
2、选择要修改的报表,点击〖修改〗按钮进入表样设计界面。
3、如果已经存在该报表的数据表或归档表,则不允许修改报表的全表条件、行条件、列条件和单元条件。如果想要修改报表条件,则必须新进入数据表、归档表窗口,删除该报表的数据表、归档表。
4、报表修改完毕,点击〖保存〗按钮保存。
报表格式设计
如何定义统计条件?
如何快速生成报表行、列条件?
870HR改进版中增加了快速生成报表行、列条件的功能(菜单中增加了“参照设计”子菜单,包括两个功能:插行(条件)、插列(条件))。
行、列条件快速生成功能仅对参照型字段有效,在表格中选择要插入条件的行或列,从“参照
设计”菜单中选择“插行”或“插列”,进入“参照定义条件”界面。
界面左侧的列表中显示查询分类包含的所有参照型字段,选择一个字段,在界面右侧显示该字段对应参照档案的内容。每选择一个,生成一个行或列条件。对于多级档案,选择“包含下级数据”表示统计条件为“包含”,而不是默认情况下的“等于”。如生产一部下有三个车间,统计生产一部的人数,选择“包含下级数据”,则统计生产一部及其下属三个车间的人数;如未勾选“包含下级数据”,则只统计生产一部自身的人数。
各类条件之间的关系
如何利用CELL自带的公式计算功能?
如何批量打印报表?
如何进行统计?
点击工具栏上的〖统计〗按钮,从弹出的对话框中勾选要统计的报表(可多选);确认后,如所选择的报表可以按部门统计,则弹出部门选择对话框,选择部门,确认后执行统计功能并生成数据表。
选择部门:只能选择用户有权限的部门,统计结果包括下级部门的数据。
统计后需要从〖窗口〗菜单转到数据表,才能查看统计结果。
如何进行报表汇总?
报表的发送与接收
如何将报表配置到业务模块?
人力资源每个产品都有统计分析子模块,可以查看分配到该产品的报表:包括固定统计表、动态报表和综合分析。
选择一张报表,点击工具栏上的〖设置〗按钮,进入报表分配功能。
从产品列表中勾选,可多选。
确认后该报表将分配到相关产品的统计分析子模块。
如何对报表授权?
【相关主题】
报表基本操作
第四篇:《行政复议案件统计报表》说明
《行政复议案件统计报表》说明
一、1栏中的“复议前置”,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才能起诉的行政复议案件。
二、2栏中的“选择复议”,是指行政复议前置以外,申请人可以选择行政复议也可以选择行政诉讼,并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
三、5栏中的“其他”,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决定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前,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案件;符合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的案件。
四、7栏中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公民和法人作为共同申请人的案件。
五、8栏中的“行政处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一)项的内容。
六、9栏中的行政许可包括:行政审批,颁发许可证、执照以及资质证书、资格证书,核准等。
七、10栏中的“行政强制措施”,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收容审查、劳动教养、强制遣返、强制戒毒等)和对财产的强制措施(查封、冻结、扣押等)。
八、12栏的“不作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八)、(九)、(十)项规定的行政行为以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不作为行为。
九、13栏中的“其他”包括:(1)除8-12栏以外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2)一个行政复议申请涉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事项的;等等。
十、21栏中的“其他”包括:(1)除14-20栏以外的被申请人;(2)一个行政复议申请涉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被申请人的;等等。
十一、“已审结”一栏,是指受理后在本统计单位时间内已审理终结的案件。
十二、28栏中的“其他”包括:(1)部分维持、部分撤销的决定;(2)部分维持、部分变更的决定;(3)部分维持、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4)部分撤销、部分变更的决定;(5)部分撤销、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6)部分变更、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7)行政复议申请受理后转送的案件等。
十三、29栏中的“未审结”,是指受理后在本统计单位时间内尚未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以未以撤回申请或转送结案的案件。
十四、30、31栏所指的行政赔偿是指申请行政复议时提出的行政赔偿,“件数”和“赔偿数额”,是指申请行政复议时提出的行政赔偿案件的件数和行政机关依法支付的赔偿数额。
十五、地方政府在填写报表时,在“类别”一栏填写案件比较多的部门;部门在填写报表时,则在“类别”一栏填写案件比较多的地区。
十六、32栏中的“旧存”是指本统计时段之前留存的未审结的行政复议案件。
十七、指标核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3=22+23+24+25+26+27+28+29。
《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报表》说明
一、10栏中的“其他”包括:(1)除3-9栏所列种类以外的被告,如政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等;(2)一个诉讼请求涉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被告的。
二、报表中的“应诉总数”,是指人民法院已决定受理并通知行政机关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数。
三、报表中的“审理与判决”,是指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经二审的,只填写二审结果。19栏中的“其他”包括驳回起诉、终结等情形。
四、地方政府在填写报表时,在“类别”一栏填写案件比较多的部门;部门在填写报表时,则在“类别”一栏填定案件比较的地区。
五、指标核对:1+2=3+4+5+6+7+8+9+10=11+2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第五篇:关于针对服务业统计报表填报说明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服务业统计报表填报说明
1、统计调查对象:除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单位,均需上报各类服务业财务状况统计报表,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12个行业及其他房地产业1个大类。
2、上报网址:http://60.190.71.140:8010(温州市统计局服务业统计报表在线填报系统)。
3、上报时间:2007年年报2008年1月25日前上报。2008年定期报表:3月15日前上报1-2月份统计报表,6月15日前上报1-5月份统计报表,9月15日前上报1-8月份统计报表。
4、报表调整说明:
为与2007年新会计制度做好衔接,2007年年报和2008年定期报表《服务业行政、事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调整了以下几个指标:
(1)“财政拨款”调整为“财政拨入(补助)收入”,2007和2008年数据对应行政单位“收入支出表”中的“拨入经费”,事业单位 “收入支出表”中的“财政补助收入”;2006年对应“收入支出表”中的“财政拨款”。
(2)“人员支出”调整为“工资福利支出”,2007和2008年数据对应“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工资福利支出”;2006年数据对应“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人员支出”。(3)“公用支出”调整为“商品和服务支出”,2007和2008年数据对应“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2006年数据对应“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公用支出”扣除“各种设备、交通工具购置费”、“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科目后的数据。
(4)“各种设备、交通工具及图书资料购置费”调整为“各种设备、交通工具购置费”,对应数据都可以从当年“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相应科目加总得到。该指标由原来“公用支出”的小项调整为“商品和劳务支出”的并列项,对应的平衡关系也作了调整。
5、主要指标审核关系:
(1)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F103-1):04≥05;05-06-07-08=14;当13≥0时,08≥09+10+11+12+13。
(2)服务业行政、事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F103-2):01≥02;04≥05+06+07+08;09≥10+11+16+17;11≥12+13+14+15;17≥18+19;20=03+04-09。
6、其他填报、操作说明:
(1)修改信息:点菜单项“修改信息”,可以在此页面修改密码,输入旧密码和两次输入新密码后,点“确定”,即可修改登录时的密码;同时也可以进行单位用户信息修改,比如修改统计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要求所有单位都填写正确的服务业统计人员的手机号码,以方便我们短信群发,有利地工作开展)。
(2)查看与修改报表:点菜单项“查看与修改报表”,进入查看与修改页面,点击列表中相应月份上的“查看”,即可查看该月报表,同时点击页面上的“打印本页”即可打印报表留底存档。
如果报表仍处于填报期内,则用户还可以点击“修改”,对报表进行相应改动;若已超出上报截止日后,则不允许修改,显示“---”。
(3)公告栏:点菜单项“公告栏”,可以看到管理员的联系方式以及公告信息(包括主要指标解释、工作通知等)。
7、联系电话:市统计局(88967589)鹿城(88030255)龙湾(86966795)
开发区(86995502)瓯海(88509932)洞头(63482212)
永嘉(67222186)平阳(63733857)苍南(68881663)
文成(67862462)泰顺(67592446)乐清(62522484)
瑞安(65812928)
服务业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一、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F103-1)
本表适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服务业法人企业填报。服务业企业会计制度包括运输(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运输(铁路)企业会计制度、运输(民用航空)企业会计制度、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邮电通信企业会计制度、水利工程管理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会计制度等的企业(单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1、资产总计: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计”项的年(期)末数填列。
2、固定资产原价:指企业在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的年(期)末数填列。
3、本年(期)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由于有形或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价值,按固定资产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提(算),根据会计“财务状况变动表”中“固定资产折旧”数据填列。
4、全部营业收入:指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年(期)末累计数填报。
5、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活动的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项的本年(期)累计数填报。
6、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从事主要业务活动而发生的成本。根据“利润表”或会计科目中对应项的本期累计数计算填报。
7、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报告期内从事主要经营活动取得收入按税法规定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消费税、资源税、营业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根据“利润表”中对应项的本期累计 数计算填报。
8、费用合计:指企业报告期内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费用的合计。营业费用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利润表”中对应项的本期累计数计算填报。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的本期累计数计算填报。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已减汇兑收益)、调剂外汇手续费、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企业筹资发生的其他费用。根据“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的本期累计数填报。
9、税金:指企业按照规定从管理费用中支付的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根据“管理费用明细表”或“管理费用”科目中有关项目归纳填报。
10、差旅费:根据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中的对应项目填报。
11、工会经费:指企业按规定计提的拨交工会使用的费用,根据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中的对应项目填报。
12、上缴的各种费用:是指企业报告期内实际交纳的工商管理费、税务代理费、年检费、消防费、卫生费、联防费、绿化费等。
13、利息净支出: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利息支出扣除利息收入后的净额。根据会计“财务费用”科目归纳计算填列。
14、营业利润: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利润,根据会计“损益表”中“营业利润”项的本期累计数填报。
15、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消耗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亏盈总额,包括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期末累计数填列。
16、应交所得税:是指企业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报告期应交的所得税。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年(期)末累计数填报。
17、应付工资总额: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应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它反映企业本期累计提取的应付工资总额,而不是会计“应付工资总额”科目的余额。根据会计“应付工资总额”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如果企业工资不计入“应付工资总额”科目,可根据有关会计科目填列。
18、应付福利费总额: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累计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总额,它反映本期应付福利费总额的全部发生额,而不是会计“应付福利费总额” 科目的余额。根据会计“应付福利费总额”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如果企业提取的福利费不计入“应付福利费总额”科目或不提取福利费,而是直接在有关费用中直接列支,其福利费可根据有关会计科目分析填列。不包括企业按净利润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本期发生额。
19、保险费:包括劳动、失业保险费和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费。劳动、失业保险费是指企业支付离休、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价格补贴、医疗费(包括支付离休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异地安家费、职工退职金、6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照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各项经费;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交纳的失业保险基金。根据会计“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科目中的相关项目归纳计算填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 险费。医疗保险是指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费,如果医疗保险费从应付福利费总额中列支,则不包含在此。根据会计“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科目中的相关项目归纳计算填列。
20、住房公积金及住房补贴:指报告期内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企业支付的职工住房补贴。根据会计“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相关成本、费用项目归纳计算填报。
21、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在报告期内在企业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平均人数。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其它人员。计算方法: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报告期内各月从业人员报告期内月数平均人数之和
其中:从业人员月平均人数=(月初从业人员数+月末从业人员数)÷2
二、服务业行政、事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F103-2)本表适用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填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包括各类行政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但不包括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执行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如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家物资储备资金会计制度等)以及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但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1、年(期)末资产: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末(或报告期末)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合计”年(期)末数。
2、固定资产原价: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该指标根据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资料计算填列。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原值”年(期)末数。
3、上年结余:指行政、事业单位上年结转本年的经常性结余、专项结余及经营亏损。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上年结余”项填报。
4、本年(期)收入合计:指行政事业单位在本年(或报告期)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收入合计”项填报。
5、财政拨入(补助)收入:拨入经费是指行政单位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预算经费。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拨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包括经常经费和专项资金,不包括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行政单位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拨入经费”项填报,事业单位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财政补助收入”项填报。
6、上级补助收入: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上级补助收入”项填报。
7、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事业收入”项填报。
8、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经营收入”项填报。
9、本年(期)支出合计:指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情况,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包括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事业单位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结转自筹基建等。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支出合计”项填报。
10、工资福利支出:指单位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具体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和上述未包括的人员支出。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工资福利支出”项填报。
11、商品和服务支出:指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具体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暧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图书资料购置费及上述科目未包括的日常公用支出。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项填报。
12、福利费:指单位按国家规定提取的福利费。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项的其中“福利费”项填报。
13、劳务费:指支付给单位和个人的劳务费用,如翻译费、咨询费、手续费等。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项的其中“劳务费”项填报。
14、工会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扣除按规定边准发放的住房补贴)的2%计提并拨交给工会使用的经费。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项的其中“工会经费”项填报。
15、差旅费:指单位工作人员出差、出国的住宿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干部及大中专学生调遣费,调干家属旅费补助等。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项的其中“差旅费”项填报。
16、各种设备、交通工具购置费:指单位购置办公家具、一般办公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的支出。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其他资本性支出”项的其中“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项汇总填报。
17、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指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无偿性补助支出。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项填报。
18、助学金:指支付给各类学校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学生贷款贴息、出国留学(实习)人员生活费,青少年业余体校学员伙食补助费和生活费补贴,以及按协议由我方负担或享受我方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进修生生活费等。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项的其中“助学金”填报。
19、抚恤和生活补助:抚恤金指按规定支付给烈士家属、牺牲病故人员家属的一次性和定期抚恤金,革命残疾人员的抚恤金,离退休人员等其他人员的各项抚恤金。生活补助指按规定支付给优抚对象、退伍军人的生活补助费,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家属生活补助,因公负伤等住院治疗、住疗养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长期赡养人员补助费等。根据“基本支出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项的其中“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项汇总填报。
20、收支结余:指行政(事业)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的合计项。行政(事业)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事业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经营收支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根据“收入支出表”中的“收支结余”总计项填报。
21、经营税金(限事业单位填):指事业单位提供劳务或销售产品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销售税金”项填报。
22、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在报告期内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平均人数。计算方法: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报告期内各月从业人员报告期内月数平均人数之和
其中:从业人员月平均人数=(月初从业人员数+月末从业人员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