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时间:2019-05-15 00:4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工资报表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第一篇: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第一部分统计范围

根据劳动统计改革的要求,目前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劳动统计报表范围逐步扩大的计划,2005年劳动统计年报城镇以上单位范围将依然与2004年一样扩大到规模以上私营企业。

城镇以上单位范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不包括个体和私营经济单位和乡镇企业局管理的企业)

规模以上私营企业范围:

(1)指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工业企业

(2)具有专业资质等级的私营建筑业

(3)具有专业资质等级的私营建筑业

(4)房地产开发企业

(5)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批发业企业

(6)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零售业企业

(7)年营业额在2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餐饮业企业

(8)具有住宿业星级等级的私营住宿业企业。

第二部分统计报表

劳动工资报表包括2005年年报《劳动情况》I101-1表和季报《劳动情况》I102-1表。其中年报上述所有单位均须填报。而季报私营企业无需填写,只由城镇以上单位填写。

年报:

年报表的“

一、在岗职工”项下新增了“临时职工”项。

在补充资料中,新增“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一项指标。

第三部分指标解释

人数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 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

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中,现仍保留农村户籍关系的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是单位从业人员的其中项。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包括由单位派出学习、劳务及病伤产假且仍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专业技术人员 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1、受聘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4、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

5、持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长期职工 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

临时职工 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其他从业人员 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做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外单位的内退人员、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从业人员。

聘用的离退休人员 指聘用的本单位或外单位的已办理正式离退休手续的离退休人员。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内部退养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的人员、长期病、休假职工、下岗职工等。这里的下岗职工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放长假,下岗待工,轮流歇工等职工,即包括下岗未就业人员和下岗分流人员,但不包括内退人员和下岗后仍在企业参加转岗等培训的职工。

内部退养职工 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长期病、休假人员 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死亡 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中的“死亡”指标是指因各种原因死亡而发生的减员。

劳动报酬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计件标准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即在计算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时不论其经费来源,不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不论是政策规定的还是单位自行建立的,只要是属于支付给本单位的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均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国家规定的保险福利费及劳动保护费。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支付给再就业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和外籍、港、澳、台人员的劳动报酬等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总额。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 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

补充资料

人才资源 具体包括:

(1)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委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和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以及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公务员;

(2)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3)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4)在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技术工人。

经营管理人员 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统计对象为企业、事业单位中中层级以上管理人员。(不包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技术工人 获得技术工人等级证书或技师证书,在技术工人岗位或技师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 指本单位在岗职工中,本年度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人数(包括参加政治理论知识培训,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学习,接受学历、学位教育,各类管理知识培训,新知识适应性短期培训等各类学习培训)。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培训时间累加。

第四部分 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

期末人数:指报告其末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常用的期末人数有月末人数、季末人数、年末人数。

例:2004年的期末从业人员数即2004年12月31日的单位的实际从业人员数。

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

月平均人数: 指报告月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项价值和,被报告月的日历日数除求得。

月平均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月平均数=(月初的人数+月末的人数)÷

2年平均人数 指 报告年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十二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被十二除求得的。

年平均数=12个月的每月平均人数之和÷12

劳动报酬总额:时期数。即2005年1-12月的劳动报酬总额

第五部分 表内平衡关系

1、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01)=在岗职工数(04)+其他从业人员(08)

2、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01)应分别大于等于其中项女性人数(02)和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人数(03)

3、在岗职工人数应分别大于等于其中项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长期职工人数。

4、代码为06的女性人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其中项,应小于等于专业技术人员数(05)

5、其他从业人员数(08)应大于等于其中项聘用的离退休人员(09)和聘用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10)项之和。

6、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末人数(11)应大于等于其中项内部退养职工(12)、长期病、休假职工(13)和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的人员(A1)之和。

7、平均数部分平衡关系以及劳动报酬部分的平衡关系与期末人数部分一致。

8、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部分增加人数和减少人数均等于各个分项之和。

9、单位数这一项一定要填写,应大于等于 1。

10、补充资料部分大学本科及以上(B1)、大专(B2)、中专及高中(B3)、初中级以下(B4)四项人数相加应等于在岗职工年末人数(04)。

11、年末在岗职工中人才资源数(B5)应分别大于等于专业技术人员(05)和在岗职工中的技术工人数(B10)项。同时还应小于在岗职工年末人数。

12、在岗职工年末人数(04)应大于等于在岗职工中经营管理人员数(B6)与在岗职工中技术工人数(B10)之和。

13、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数(B7+B8+B9)相加应等于专业技术人员数(05)其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包括没有职称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在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如刚毕业的大学生)

第六部分 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

1、工资总额的统计以劳动报酬为根据

工资总额统计是指包括属于支付给职工劳动报酬的费用。这里指的劳动报酬是从广义上讲的,即:既包括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也包括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规定,为了不使职工的工资受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而支付的工资性津贴、补贴,以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2、工资总额的统计以职工范围为前提

工资总额是指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这就明确了支付劳动报酬的对象是职工,因此,工资总额统计时,确定某项费用是否属于工资总额的范畴,应考虑支付的对象是不是职工,也就是说,如果支付的对象是职工,支付的费用又属于劳动报酬,则此项费用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如果支付的对象不是职工,而是职工范围以外的人员(如: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聘用和留用的离、退休人员,从事教育工作的民办教师等),即使支付的费用(或补贴)具有劳动报酬的性质,也不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3、工资总额的统计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势

目前,支付给职工的标准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等,其经费来源相当复杂,有工资基金、经理基金、福利基金、搬运费、材料费、加工费、技术协作收入、业务收入和劳务收入、上级下拨经费等等。在计算工资总额时,只考虑某项开支是不是职工劳动报酬,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势,也就是说,只要是职工的劳动报酬,不论其费用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其支付的项目,不论是国家承认的,还是国家不予承认的;不论是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免征奖金税项目的;其支付的形式,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都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4、工资总额应按报告期实发数统计

为了反映一定时期内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并考虑到统计的实际可能性,从统计核算的目的和需要出发,各单位在计算工资总额时,应以报告期内实发的工资数为准。这里所指的实发数,包括下列两层含义:

(1)实发工资数是指实际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而不是已提取未支付或可提取的工资。如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提取的效益工资,在报告期内尚未使用完的,统计报告其工资总额时,只能统计报告期内已经实际支付的工资,而不能统计提取的全部效益工资。

(2)实发工资是指报告期内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不包括报告期内应发未发的工资。如报告期内应发的奖金、加班工资、补发工资等,在报告期内实际未支付,而是跨报告期(如跨月、季、年)支付的,这些费用均应统计在实发月的工资总额中。但对逢节日提前预发下月的工资,国家统计局做出特殊规定,仍统计在应发月中。因补发调整工资影响当月工资总额变动较大时,应在统计表中加注说明。

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5)支付给聘用的外单位下工职工的各项补贴

(6)支付给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人员的各项补贴

(7)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8)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家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以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9)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10)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和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11)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12)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13)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等 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14)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5)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16)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第二篇:劳动工资报表指标解释

指标解释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非全日制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非全日制人员不包括不定时工作制人员,如:老师、编辑等不坐班人员。

管理人员指在单位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员。如在企业及其职能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包括:企业董事、企业经理、企业综合职能部门经理或主管。在建筑业中管理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为单位中层及以上人员。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

(2)处于试用期人员;

(3)编制外招用的人员;

(4)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在岗职工不包括:

(1)本单位使用的且由本单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人员,应统计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指标中;

(2)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由承包劳务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

劳务派遣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注意: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指本单位中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是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具体包括:非全日制人员、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等,以及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方人员。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季度、月度)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季度或平均人数按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不得用期末人数替代。

(1)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 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 2

在计算月平均人数时应注意:

①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应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②对新建立不满整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报告月的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建立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

(2)1-本季平均人数是季报基层表中应填报的平均人数是“1-本季平均人数”,以年初至报告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除以报告季内月数求得。计算公式为:

一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

二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

三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2月平均人数3月平均人数 31月平均人数...6月平均人数 61月平均人数...9月平均人数和 9

或(用本季平均人数计算)

一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1季度本季平均人数

1季度本季平均人数2季度本季平均人数 2

1季度本季平均人数2季度本季平均人数3季度本季平均人数三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 3 二季度:1-本季平均人数=

本季平均人数以报告季内三个月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3求得。计算公式为:

本季平均人数=报告季内3个月平均人数之和

3(3)年平均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计算公式为:

年平均人数=

或:

年平均人数=报告年内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 4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 12

在年内新成立的单位年平均人数计算方法为:从实际开工之月起到年底的月平均人数相加除以12个月。

年平均人数=开工之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 12

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国家统

计局发布的一号令)进行修订,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之和。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工资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四部分组成。工资总额不包括病假、事假等情况的扣款。

各单位在填报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四项构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应项目;如不能确定调整项,可扣减基本工资项。

基本工资也可称为标准工资、合同工资、谈判工资。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按照法定工作时间提供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各单位给个人确定的底薪可作为基本工资。包括工龄工资(年功工资)。基本工资不含定时、定额发放的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也不包括补发的上一季度或上一的基础工资。

绩效工资也可称为效益工资、业绩工资。指根据本单位利润增长和工作业绩定期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奖金;支付给本单位从业人员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具体包括:值加班工资、绩效奖金(如、季度、月度等)、全勤奖、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和其他名目的奖金;以及某工作事项完成后的提成工资、年底双薪等。但不包括入股分红、股权激励兑现的钱和各种资本性收益。

工资性津贴和补贴指本单位制定的员工相关工资政策中,为补偿本单位在岗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津贴,以及为保证其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的物价补贴。具体包括:补偿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如:过节费、通讯补贴、交通补贴、不休假补贴、无食堂补贴、单位发的可自行支配的住房补贴以及上的各种商业性保险等。上述各种项目均包括货币性质的,也包括实物性质的和各种形式的充值卡、购物卡(券)等。

其他工资指上述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三类工资均不能包括的发给在岗职工的工资,如补发上一的工资等。

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指实际用工单位(派遣人员的使用方)在一定时期内为使用劳务派遣人员而付出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用工单位负担的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绩效工资以及各种津贴、补贴等,但不包含因使用派遣人员而支付的管理费用和其他用工成本。

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

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劳务派遣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 劳务派遣人员平均人数

其他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其他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其他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其他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工程技术人员指负担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工作能力的人员,包括:

(1)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已被聘或任命工程技术职务,并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

(2)无工程技术职务,但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中专理工科系毕业,并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

(3)未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无学历,但实际担任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

(4)已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学、中专理工科系毕业,在企业中担任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总工程师、车间主任以及在计划、生产、生产准备、检查、安全技术、设计、工艺、劳动定额、工具设备、动力、基建、环境保护等科室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中,不包括已取得工程技术职务资格或从大学、中专理工科系毕业,但未担任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一级建造师指按照人事部、建设部制定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

[2002]111号),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建造师注册证》,并在建设部或其授权的注册管理机构备案的人员。

现场施工人员指在施工现场从事建筑安装工作和直接服务于施工过程的工人。

持证上岗人员指经过企业培训或劳动部门培训后,考试(考核)合格,经主管部门批准承认并持有各类证书的人员。

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指建筑业企业(或单位)报告期实际拥有的、与建筑施工活动有关的人员的平均人数,包括参加本企业(或单位)建筑施工活动的非本企业(或单

位)人员,但不包括企业内部社会服务性机构的人员以及由本企业支付工资但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

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注意事项:

(1)如果企业自行完成施工产值中,包括分包给非独立核算经济实体完成的那部分产值,如:分包给一些非独立核算的零散的建筑业包工队(组)等。为了保持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包工队(组)参与施工的人数也应统计在总包企业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内。

(2)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是以人员在哪里干活就在哪里统计为原则,不是以支付工资(即谁发工资谁统计)为原则。

(3)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劳动生产率是按“产品法”计算,因此确定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必须遵循可比性原则,即生产的产品与劳动消耗在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4)计算月平均人数应注意两点:(1)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应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2)新成立企业(月中或月末成立),在计算成立当月的平均人数时,应以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求得。

(5)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是一个时期指标。

本表数据包含的单位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工资统计原则上以填报基层年报表(I102-2表)的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数的依据。但是,目前有些地区的工资统计报表仍然采用由主管部门整体上报,例如县教育局将全县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统一报到当地统计局,该指标主要针对这种情况设置。单位需要填报本报表数据所包括的法人单位个数。

第三篇: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有关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依据,特制定《劳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二)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社会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情况。

(三)本报表制度的综合范围为广州市辖区内城乡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及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

(四)本报表制度中的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的资料来源为各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基层资料由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基层单位妥善保存,存档以备待查。劳动情况表(I102—1表)未经市统计局同意,不得抄报其他机关或单位。社会从业人员情况的资料来源是:统计局、工商管理局和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三家综合报表。各类专业人员的资料来源为:1.人事部门的事业、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2.本企业人事部门档案或职称办公室资料。

(五)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直报单位应按照广州市统计局报表制度和具体要求,按规定时间和报送方式报送广州市统计局。

(六)对本报表制度中的各项规定,统计范围、指标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与部门不得随意修改。

(七)本报表制度中的所有基层表和综合表中的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劳动报酬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八)《劳动情况》表表头基本情况填写说明:

1、“登记注册类型”:按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表601表中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类型代码“18”填写。

2、“行业类别”:按照国家统计局2002年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填写。

3、“企事业机关划分”:企业一

1、事业一

2、机关一3

(九)本报表制度由广州市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处负责解释。

主要指标解释

------------------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一)人数指标

1.年末人数

指填报单位年末的总人数。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在单位领取劳动报酬(生活费)的人数都应由发放单位统计。这里包括以下6种人:(1)在岗职工;(2)不在岗职工;(3)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4)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5)民办教师;(6)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人员。

注意:在年末人数中不包括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2.单位从业人员

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包括临时工、外来劳动力)、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3.职工

指在国有、城镇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其他各种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含在岗职工(包括临时职工、外来劳动力)和不在岗职工。

4.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包括由单位派出学习、劳务及病(病假6个月内)、伤(工伤)、产假且仍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5.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指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单位、股份制单位、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单位、其他单位的职工中,现仍保留农村户籍关系的人员。

6.省外员工

指户籍在广东省外的人员(不包括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

7.省内市外员工

指户籍在广东省内,广州市辖区(包括两个县级市)外的人员(不包括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

8.长期职工

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单位的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9.临时职工

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10.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不在岗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长期病休职工(吃劳保人员)。

11.内部退养职工

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12.长期病、休假人员

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13其他从业人员

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并包括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人员。

14.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

指本单位聘用、留用的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包括留用的本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和聘用的外单位的离退休人员。不包括聘用的社会上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的各类人员。

15.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不包括临时访问、讲学和以从事某一课题(或任务)进行短期(半年以内)研究或工作的人员。16.专业技术人员

指在岗职工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前评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1)工程技术人员;(2)农业技术人员;(3)科学研究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4)卫生技术人员;(5)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校、中学、小学);(6)民航飞行技术人员;(7)经济人员;(8)会计人员;(9)翻译人员;(10)统计人员;(11)图书、档案文博人员;(12)新闻出版人员;(13)律师、公证人员;(14)播音人员;(15)工艺美术人员;(16)体育人员;(17)艺术人员;(18)海关专业人员;(19)船舶技术人员;(20)政工人员等。

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具体指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企业、事业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二)平均人数指标的计算方法:

1.月平均人数:以报告期内每天拥有的人数相加除以报告期日历日天数。

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月初人数+月末人数新成立的单位要从实际开工之日起到月底每天拥有的人数相加除以日历日天数。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

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2.年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

其计算公式是:

年平均人数= 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或:

年平均人数= 报告年内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

(三)人数增减变动指标

1.新增和调入的人数 ⑴从农村招收的人员:指从户口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农村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⑵从城镇招收的人员:指从城镇社会青年、失业人员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城镇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⑶录用的复员军人:指从部队复员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的人员,包括参军前是职工或已办理了招工手续,服役后又回到原单位复工复职的人员。不包括复员回农村参加生产后,又被城镇单位招收录用的人员,这一部分人应计入“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人数中。

⑷录用的转业军人:指退出现役,转到地方由国家分配到各类单位直接录用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而录用的部队转业军官和干部。“录用的复员军人”和“录用的转业军人”统称为“录用的退伍军人。

⑸录用的大学毕业生:指从大学、专科学校及研究生院(部)毕业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人员。包括由学校推荐、本人自行联系工作单位而录用的各类应届毕业生。⑹录用的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指从中等专科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人员。

⑺不在岗职工重新上岗:指的是原无岗位的职工本年内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包括本单位的不在岗职工重新上岗,同时也包括社会上的不在岗职工到本单位上岗工作。

⑻由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调入:指在报告期内由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单位调入的人员。

⑼其他增加入员:指除上述几类人员以外的各类增加的人员。包括增加的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人事档案关系保留在原单位的人员。2.减少和调出的人数

⑴离休: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离开生产或工作岗位,正式办现了离休手续并享受离休待遇的人员。

⑵退休:指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和条件,退出生产或工作岗位,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并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条件,在单位内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能统计到退休人员中,仍应统计为单位不在岗职工。但如已被社会统筹机构承认并发放退休费的提前退休人员,可计入本项中。

⑶退职:指职工本人自愿,或因丧失工作能力,又不具备退休条件而办理离职手续并享受相应待遇的人员。

⑷开除:指职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犯有其他严重错误,受到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并由单位办理开除手续的人员。

⑸除名:指根据有关规定,对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由单位办理除名手续的人员。

⑹辞退:指按有关规定,对犯有违纪行为,由单位办理辞退手续的人员,以及由于其他原因按有关规定办理辞退手续的人员。

⑺合同制职工终止或解除合同:指根据有关规定,单位与职工签订合同后,因正常或非正常原因,与单位终止或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合同制职工。⑻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不在岗职工:是指年内新增加的不在岗职工,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的减少。

⑼调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在报告期内调到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单位的人员。

⑽其他:指除上述几类人员以外的各类减少的人员。包括减少的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

(四)劳动报酬指标

1.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

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使用的全部劳动力的报酬(生活费)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在岗职工生活费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即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民办教师劳动报酬;兼职人员、借用外单位人员及从事第二职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其中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不包括不在岗职工生活费)。

2. 过节费

指遇节假日各单位自筹资金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人员的过书费用,是全年劳动报酬总额的其中数,同时应分别统计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中。这个指标原来在工资总额外统计,为与国家统计局保持一致,进行了指标口径调整,统一调整在各类人员的劳动报酬中。

3.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过节费、交通费、洗理费、书报费、伙食补助等以及由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大病统筹基金、房租水电费等。但单位应缴纳的各项保险基金不应统计在工资总额内。

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资金来源,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税项目还是免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4.计时标准工资

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

⑴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

⑵机关新工资构成中实行职级工资制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实行岗位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制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岗位工资。

事业单位新工资构成中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职员职务工资、运动员的体育基础津贴。⑶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生活费)。

⑷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技能工资和岗位(职务)工资。

⑸合同制职工按规定缴纳的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3%的退休养老基金,职工受处分期间的工资,浮动升级工资。

⑹凡是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明确纳入基本工资(即计时工资)的各项物价补贴性质的补贴。

5.计件标准工资

指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单位按照批准的计件单价和规定的劳动定额或工作量应支付给计件工人的劳动报酬。

6.计件超额工资

指计件工人超额完成定额任务后所得的工资。即计件工人实得的全部计件工资减去应得的计件标准工资后的数额。

7.奖金

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1)生产(业务)奖

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2)节约奖

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奖;

(3)劳动竞赛奖

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和实物奖励;

(4)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节支奖励、岗位责任奖励及年终一次性奖金、机关工人的奖金、体育运动员的平时训练奖。

(5)其他奖金

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运输系统的堵漏保收奖,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从各项收入中以提成的名义发给职工的奖金等。

8.津贴和补贴

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1)津贴包括:

①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贴。包括邮电人员外勤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班组长津贴、环卫人员岗位津贴、流动施工津贴、盐业岗位津贴、废品回收岗位津贴、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科研辅助津贴、卫生临床津贴和防检津贴、口岸鉴定检验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环境监测津贴、收容遗返岗位津贴、责任目标津贴、领导职务津贴、专业技术职务津贴、技术等级岗位津贴、机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包括公安干警值勤津贴、警衔津贴、海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基层审计人员外助工作补贴、人民法院及检察院干警岗位津贴、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监察、纪检部门办案人员外出办案津贴、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津贴)、机关工作人员临时职务补贴等;

②保健性津贴:包括卫生防疫津贴和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以及其他行业职工的特殊保健津贴等;

③技术性津贴:包括特级教师津贴、科研课题津贴、研究生导师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特殊教育津贴、高级知识分子特殊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④年功性津贴:包括工龄工资、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⑤、地区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 ⑥其他津贴:包括直接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性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卫生费、书报费、工种粮津贴等。

(2)补贴包括:对于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后,原按国家和地方规定发放的物价、福利性补贴及自行建立的津贴,扣除冲销的各项补贴32.44元外保留归并的各项补贴。如副食品价格补贴、肉菜补贴、粮差补贴、生活用煤补贴、房租补贴、水电补贴等。包节假日的一次性补贴和“过节费”。

9.房贴

指在城镇住房改革中,对提高公房租金后发给个人的房改补贴。不包括发给个人的住房维修费,亦不包括单位发给个人的住房公积金。

10.其他工资

包括对法定节假日和公众假日工作的职工以及在正常工作日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职工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加点工资,也包括其他根据国家规定支付的工资,如附加工资、保留工资以及调整工资补发的上年工资等。

工资总额不包括以下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5)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国务院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6)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7)出差伙食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8)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的从业人员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9)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10)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11)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12)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和管理费。(13)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14)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15)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16)单位发给个人的住房公积金。

11.不在岗职工生活费

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用。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兼职人员、第二职业人员的劳动报酬)。

12.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

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在填报此项时,应将外币折合成人民币。

13.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劳动报酬

与“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指标相对应。指支付给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但不包括离退休费。

五、单位支付给个人的其他收入

指单位发给职工工资总额以外的各种现金和实物。包括:劳动保险福利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以及按规定未列人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

具体内容如下:

1.保险福利费用

指各单位在工资总额以外实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个人的劳动保险和福利费用。包括: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各种非工资性补贴(如托儿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防暑降温费等)以及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单位直接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医药费等。

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

指职工从单位得到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夏季冷饮费等。

3.按规定末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

包括: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稿费、翻译费、讲课费、评审费、课题费,以及各单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职工进行生产、咨询服务、科研、设计和其他活动,从中得到的收入中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和实物,单位之间业务往来收取的回扣、好处费、手续费收入中给职工个人的提成等。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指一些单位职工集资入股或购买企业债券后发给职工的股息分红、债券利息以及职工个人技术投入后的税前收益分配。

5.其他收入

指在上述各项以外职工得到的其他现金收入,包括实行租赁经营单位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职工的误餐补贴,下基层补贴,出国置装费以及职工从出差补助和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中净结余的现金等。

六、职工平均工资

指各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职工平均工资可分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不在岗职工平均生活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报告期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不在岗职工平均生活费=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不在岗职工生活费总额

报告期不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七、按劳动岗位分组的在岗职工人数

工人

工业企业的“工人”,指在基本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直接从事工业性生产的工人及厂外运输与厂房建筑物大修理的工人。

建筑业的“工人”,指从事建筑安装、附属辅助生产、多种经营与运输工作的工人。

学徒

指在熟练工人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领取学徒工待遇的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

指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工作能力的人员。

管理人员

指企业的厂长、经理以及在各职能机构、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附助生产单位)中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包括长期(连续六个月以上)脱离生产岗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工人在内。

服务人员

指服务于职工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包括:食堂工作人员;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工作人员;文化教育(如职工文化技术教育站、图书馆、俱乐部)工作人员;卫生保健(如医务室、保健室)工作人员;保安警卫和消防人员;住宅管理和维修人员;勤杂人员(与生产有关的车间的勤杂工算工人,不算服务人员),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工作人员和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

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

指某些与本企业生产无直接关系,但由企业举办的社会性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如企业办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中小学、医院、商店、粮店、邮局、派出所等的工作人员。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是“服务人员”中的其中项。

其他人员

指由本企业支付工资,但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包括:农副业生产人员;出国援外和出国劳务人员;长期(连续六个月以上,下同)学习人员;长期派出外单位工作人员。

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指标解释

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报表中仅指事业、企业单位中已经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现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在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转的二十九个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的基础上,将事业、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归并为: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共十七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另外,为保持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口径的一致,广州市仍对海关人员列入统计范围。

表中未列出的计量检定人员按工程技术人员统计;民航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并入工程技术人员统计;专利技术人员按科研人员统计;法医技术人员按卫生技术人员统计;幼儿园的教师按小学教师统计;审计人员按会计人员统计;群众艺术馆(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按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统计;纺织品设计人员、服装设计人员按工艺美术人员统计。现在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与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或原取得的专业技术职称不一致的,按现在担任的专业技术工作的相应职务进行统计。如聘任职务或原职称是工程师,现在从事的是科研工作,则按助理研究员统计。

第四篇:劳动工资统计说明的有关问题

劳动工资统计说明的有关问题

一、有关问题及其说明

(一)有产值没有人数

根据制度规定,工业、建筑等均有月度统计报表,每月按时上报,即使某些单位年中破产,但统计部门已搜集到从年初到破产时的有关数据,如果不想放弃已收集到得数据,该单位在一套表中必须保留;而劳动工资统计实行年报或季报,没有实行月度统计,一是没有搜集企业从年初到破产时的数据,二是劳动工资统计在季度()报表时根本找不到或联系不到企业,导致了无法上报劳动工资报表。因此制度规定不同,是导致缺少102报表的主要原因。同时,个别地方,对一套表的直报率理解有偏差,认为直报率越高越好,导致一些企业提高空表。

但是,我们必须高度,由于其他原因应该提交报表而没有提交报表或者提交了空报表的企业。

1、制度规定不同,导致了有产值没有平均人数

根据企业一套年报表制度规定,在企业一套表年报填报时,对2011年已经注销、破产和停产的企业,虽然已经找不到人了,但工业等专业考虑可比因素,仍然保留这些单位,并分别通过导入、代报、填报方式将已经取得的数据进入一套表平台;由于找不到企业和人,劳动工资报表无法填写,同时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规定期末没有人数、没有工资总额的单位可以不提交空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县市区为保证企业上报率提交了空表。

2、不是法人单位,年报已经注销的单位,提交空表。在企业一套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中,有一些是非法人单位,已经注销,但仍保留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比如某分公司,为非法人单位,2011年年报已经标明注销的单位,工业仍然保留这些单位和代报、填报数据。

3、系统原因,没有发布劳动工资报表。没有发布劳动工资报表,当然就无法填报劳动工资报表。

4、企业报表责任不清。一个集团公司,一般要填好几张表,应该有专人(部门)负责,否则,容易漏填报表。比如某供电公司,就漏填工资报表,等到发觉还要报劳动工资报表时,一套表服务器已关网。

5、搞生产统计人员填写工资报表,因财务人员不在只能空着上报

6、新老人员交替,工作交接出现空隙,提交空表。

7、应填写劳动工资报表而提交空表。

(二)人均应付职工薪酬与平均工资差异较大

1、指标不同含义,客观上人均应付职工薪酬和人均工资存有差异

(1)含义不同。应付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属于人工成本范畴,既包括用于个人支出项目,也包括用于职工集体项目支出,既有属于劳动报酬性质的项目,也包括非劳动报酬性质的项目,比较复杂。

(2)构成项目不同。主要表现为:职工福利费中用于集体项目的支出,医疗卫生费,“五险一金”中单位支出部分,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比如某酒厂,应补交拖欠的“五险一金”造成了应付职工薪酬数据大于工资总额数据,2011年应付职工薪酬为4260千元,工资总额238千元。比如某酿酒有限公司,因企业改制需要买断职工工龄,这部分资金统计到了应付职工薪酬,而工资总额则不包含这一部分,导致数据差异,2011年应付职工薪酬为26310千元,工资总额为129千元。

(3)借(贷)方不同。应付职工薪酬来自于会计科目的报告期贷方累计发生额,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一般来自于应付工资科目、应付职工福利等多个科目借方中多笔会计支出。

(4)人均水平大小,不易区分谁大谁小。

2、统计范围不同,主要是大法人小法人的影响

(1)大法人、小法人的影响。尽管两个制度规定都按法人单位统计进行,大小法人范围不同导致数据差异较大。比如一个集团公司,包含很多小法人公司,有的在本地,有的在外地,甚至在外省。劳动工资统计本地的法人单位,未包括外地、外省单位的数据,而工业按集团公司统计,不仅包括本地法人单位,还包括外地法人单位,甚至还包括外省法人单位数据。比如,某开发公司,按集团口径,包括外地的法人单位,人数为6144人,应付职工薪酬为347460千元,而劳动工资则按本地法人统计人数为1044人,工资总额为25848千元。

个别企业,只统计本部从业人员和工资情况,不包括外地的产业活动单位、办事处人员和工资。(2)一家企业,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法人单位代码。在工业统计报表里,产值、效益好分,而人员不好分,劳动工资统计是按劳动工资统计历史惯性填写,主要填写在一个法人码上,而其他只填写一个人,导致数据差异较大。

3、工业统计数据审核条件过宽,导致数据差距过大

(1)计量单位错误,误将百元当成千元填写。比如某食品有限公司,“本年应付职工薪酬”应为690千元,而企业填写成6900千元,扩大了10倍。

(2)核定数据影响。

4、专业审核进度不统一,影响跨专业审核

工业企业单位个数相对较小,审核验收较晚,而劳动工资统计单位报表多,需要边审边验收,否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审核验收不完,以后很难再找到人进行修改,专业如此,跨专业审核更是如此,两个专业都验收通过,如果专业之间不匹配再找人复核,更是难以操作。

比如某公司,工业财务年报表上报的比较早,而劳动工资102-1表上报的晚,等企业填报人员发现财务表应付职工薪酬填报有误时,一套表服务器已关网。

5、培训工作不够完善,缺少协调,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对某些指标理解存有偏差

(1)填写工业财务报表和填写劳动工资报表的不是一个人、部门,专业之间缺少沟通,出现不衔接。

(2)受培训人数限制,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没有能够参加集中培训,对某些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比如,将从业人员理解为企业行政人员,误将管理人员人数和工资填写成整个单位的情况,比如,某建材公司,实际从业人员和工资总额应为265人和6954千元,而填报的是20人和489千元;将从业人员理解为正式工、长期工,漏填短期、临时工。

(3)基层劳动工资报表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更换频繁。参加培训人员与实际填表人员不是一个人。部分企业法人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把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填写成“管理人员工资总额”。

(4)估计数据。部分企业法人单位,由于第一次填报工资报表,同时,又是外聘和兼职会计,人数和工资都是估计出来的。

(5)按缴纳“五险一金”的人数填写。部分企业填写不是企业实际用工情况,而是企业按缴纳“五险一金”的人数填写。

6、在实际填报过程中,填写不认真造成的

(1)提交空表。如某重工有限公司,实际工资总额3225千元,平均人数128人;某造船厂,实际年末人数为400人,平均人数为395人,工资总额为23690千元。而在企业一套表填报过程中都提交了空表。基层综合统计部门审核、验收都没有发现。

(2)将月度数据当成数据填写。比如,某能源公司,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平均人数应为420千元和4人,而填报为35千元和4人。

(3)部分企业法人,人员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大,统计起来比较繁琐,对工资总额和平均人数时取整数,导致平均工资为整。(4)赶时间,财务报表出来之前估计人数和工资。部分企业法人,在全国各地都有办事处,年报时具体数据还没汇总出,部分地区的情况是个大约数,以取整来统计从业平均人数,导致平均工资为整,或者利用上月的工资情况评估年报数据数。

(5)基层单位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原始台帐。部分企业法人,基层单位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原始台帐,对企业人员流动较多,有些人员没有工作完整的月份,缺少必要的统计,企业统计员填报具体数据比较困难或者根本统计不出来,以估计数上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以年底的人数代替,导致平均工资取整。

(6)部分企业填写了劳动合同数据。企业和劳动者签署了月工资的劳动合同,会计人员按合同工资填报了年报表,而没按实际发放的工资数填报。

(7)部分企业只填基本工资或按工资条统计,工资总额未包含奖金等其他统计项目。

7、基层综合统计部门受统计力量的限制,把关不严,导致数据出错

(1)计量单位错误,未能及时查出;

(2)填写月度数据未能和其他低工资的企业区分出来;(3)应该填写劳动工资报表,而提交空表;

8、系统问题。

因企业劳动工资报表未发布,而无法报报表

9、专业制约,影响劳动工资数据 从企业一套表情况来看,无论是七加一或六加一,劳动工资统计都是一,没有名录库单位的管理权限,跟着专业跑,让别的专业捎带着,别的专业数据算多了找你,你的人数算少了,别的专业算少了找你,你的人数算多了,受伤的总是劳动工资专业,劳动工资专业怎么看都是拖油瓶的。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能是“无可奈何,顾全大局。比如,某公司,原应付职工薪酬为580260千元,工资总额为47900千元,平均人数为1155人,修正为580260千元,工资总额为580260千元,平均人数为7100人。

二、认真对待出现的问题

(一)对未报劳动工资报表的单位建立审查、备案制度 为确保能够填写劳动工资报表的企业都按要求填写劳动工资报表,各地在企业一套表填报过程中,对未能提交劳动工资报表或提交空表单位,从2012年第2季度起建立审查、备案制度,主要包括:企业法人单位代码,企业名称,报表类别,未报表的原因(破产、注销、非法人单位),在企业一套表结束时,要把审查、核实结果上报省局。

(二)关于企业一套表数据的使用

劳动工资统计季报中所包含的一套表企业,从2012年第2季度起,原则上使用京云万峰平台上搜集来的数据,如果青岛锐普平台仍然要企业填报,要保持两者的主要数据的一致。

(三)关于“工资总额”指标统计口径,仍按劳动工资统计专业执行的统计口径执行 本年应付职工薪酬与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虽然都属于人工成本的范畴,尽管谁大谁小不能确定,但二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四)关于法人单位统计范围问题

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或季报)中所包含的一套表企业,一律按一套表数据的统计范围执行,企业一套表包括外地(外省)的法人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也要包括外地(外省)的法人单位,企业一套表按集团统计,劳动工资统计也要按集团统计。别的专业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上报,劳动工资最好也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上报。

(五)充分利用模版搞好数据审核问题

1、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必须切实解决总计不等分项之和的问题。解决临时工及其工资统计问题。

2、加强对人均工资水平审核。在切实控制好人均工资过高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均工资的过低的问题,防止把季度工资填成月工资或者把工资填成月度工资。

(六)大力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设

主要包括:(1)建立健全企业原始台帐;(2)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3)加强对企业的检查和指导

(七)不断提高基层综合统计人员的统计能力

主要包括:(1)加强对企业一套表、青岛锐普平台的培训;(2)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业务知识的培训;(3)提高在网络信息条件下,开展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7、加强调研和交流活动,避免共性问题的发生。如:漏报临时工人数和工资、误将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当成整个单位的情况填写;把月度数据当成年报(季度)数据填报,预计和估计数据等问题发生。

三、上报蓝黄两区县级季度综合数据

从2012年第2季度起,全省17市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每个市的综合数据外,蓝黄区还要上报所辖县(市、区)综合数据(因2012年第2季度开始上报,各市要上报2011年第2季度数据)。

半岛经济包括: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市的全部县、市、区,滨州的无棣县、沾化县。

黄三角:淄博的高青县(1个)

东营的全部县(市、区)(5个)

烟台的莱州市(1个)

潍坊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3个)

德州的庆云县、乐陵市(2个)

滨州的7个

第五篇: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和问题解答

(2005年11月)

一、指标解释

1.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2.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丧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3.其他从业人员:指各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民办教师、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

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单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5.内部退养职工: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办理正式退休手续前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6.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个部分。

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的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8.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用(不论资金来源,只要是通过企业发放的,都应统计在生活费中)。

9.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民用航空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及政工人员。

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具体指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企、事业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10.国有控股单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1998]204号文)精神,国有控股是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占较高比例,并且由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该项指标由全部法人企业单位填报。

“国有控股”可分为国有绝对控股和国有相对控股(含协议控股)两种。国有绝对控股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大于50%的企业。国有相对控股(含协议控股)是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所占的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例的企业(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由国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协议控股)。

11.单位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劳动统计原则上以填报基层年报表(I102-1表)的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数的依据。

12.长期病、休假人员: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13.死亡:减少人数中的死亡指标,指因各种原因死亡而发生的减员。

二、问题解答

1.停薪留职人员、挂靠人员如何统计?

答:停薪留职人员、挂靠人员应作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来统计。

2.银行储蓄代办员、保险公司保险代办员以及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员应如何统计?答:金融保险单位雇佣的专职代办员应由金融保险单位统计为单位从业人员,其分组放在“其他从业人员”中,发放的劳动报酬放在“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中。兼职人员暂不统计。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则无论兼职或专职都应作为从业人员统计。

3.兼职人员应如何统计?

答:兼职人员应由其档案关系所在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其兼职单位统计为“其他从业人员”。如其档案关系在“人才交流中心”,则其所有工作的单位都作为“其他从业人员”来统计。

☆4.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如何计算

答:建筑企业在编在册人员应统计为在岗职工。另外,建筑企业外发工程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承包方的工程完成量计入发包企业,因此,承包方使用的用工人数应计入发包方单位从业人数,统计为其他从业人员;相应地,其劳动报酬统计在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中。5.单位一次性发放或按月发放的旅游费、保险费、餐费、过节费、劳务费等,是否应统计为工资?

答:单位以各种名义发放的现金和实物,只要属于劳动报酬性质,并且现行统计制度未明确规定不统计为工资的都应作为工资统计。

6.单位代职工个人交纳的各项扣款,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大病统筹、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房水电费等是否应计入工资?

答: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代缴的社会保险费、所得税、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各类代扣款都应计入工资统计。但是按照单位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单位拨付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各项费用则不计入工资总额。简单讲就是个人缴的各项费用都进工资总额,单位缴的则不进。

7.一次性买断工龄所支付给职工的费用应如何统计?

答:一次性买断工龄所支付给职工的费用从性质上说属于保障性质而非劳动报酬性质,因此,不应统计为工资。

8.房改一次性补贴和按月发放的补贴是否统计为工资?

答:由于各地房改政策不尽相同,因区别对待。总的原则是:如果该项补贴为专款专用,应不作为工资统计,如由职工自行支配则应统计为工资。

9.金融保险单位职工的误餐补贴如何统计?

答:各金融保险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统计口径要求。按月发给职工的误餐补贴应按统计制度要求全部计入职工工资总额。

10.职工借调到外单位应如何统计?

答:按现行制度规定,职工借调到外单位应由支付工资的单位统计。但由于借出单位和借用单位都支付工资(奖金或补贴)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借调人员在借出单位仍统计为在岗职工,如仍发部分工资,统计在本单位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中;借用单位统计为本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所发工、奖金或补贴统计在“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里。

11.单位使用的劳务工如何统计?

答:单位使用的未列入职工统计的劳务工、费用工等,其劳动报酬由用人单位核定发放的,暂统计为本单位从业人员,列入“其他从业人员”中,其劳动报酬也列入相应项统计。

12.单位登记注册类型改变为私营企业如何统计?

答:单位登记注册类型改变为私营企业后,仍应要求该企业按照统计部门的要求报送相应的报表,在登记注册类型分组中选填“170 私营企业”项。

13.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储蓄性保险及其他各种商业性保险如何统计?

答: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暂不做工资总额统计,其他各种商业性保险其性质为劳动报酬,因此应计入工资总额。

14.由单位给职工个人实报实销的费用(如电话费、服装费等)如何统计?

答:由单位给职工个人实报实销的职工个人家庭使用的固定电话话费、职工个人使用的手机费、职工个人购买的服装费(不包括工作服)等各种费用,其实质为岗位津贴或补贴,应计入工资总额。

15.职工不休假补贴如何统计?

答:为不休假的职工发放一定的现金或补贴,其性质为劳动报酬,应计入工资总额。

16.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经营者工资如何统计?

答: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经营者,其工资正常发放部分和年终结算后补发的部分属劳动报酬性质,应计入工资总额。

*17.讲课费如何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劳动报酬和工资总额的定义可知,各单位发给本单位从业人员或在岗职工的讲课费均应统计为劳动报酬或工资总额。

*18.使用劳务输出机构(公司)提供的劳务工,其人数和工资应由谁统计?

答:要看具体的用工方式,如果劳务工的使用方不直接支付劳务工的工资,而只向劳务输出方支付劳务费,则应由劳务输出方统计其人数和工资;如果劳务工的使用方直接向劳务工支付工资,则应由劳务工的使用方进行统计。

注:1.以上带*号的指标解释或问题解答是根据“国统办字〔2004〕48号”文件规定增加的。

2.带☆号的问题解答是根据“苏统人口函(2006)12号”文的规定修改的。

下载劳动工资报表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工资报表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报表编制说明

    **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报表编制说明一、填报范围 本表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各类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也在报表编制范围内。......

    初级职称呈报表-填表说明

    要求:反正面打印,提取左侧装订。16k纸型 附:填写《呈报表》说明 一、封面: 1、单位:天津市管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拟聘职务:填全称。 3、填表时间:据实填写。 二、第1页“基本......

    税收自查报表填报说明

    税收自查信息报表填报说明税收自查信息报表共分为2张报表,分别为: 《企业基本信息表》 《企业税收信息表》一、《企业基本信息表》填报说明 《企业基本信息表》是记录和反映企......

    规范津补贴报表说明

    河北省机关规范津贴补贴自查情况表填列说明 一、在职人员、离休人员、退休人员津贴补贴发放情况分别填列。 二、“归并设立的津贴补贴项目”,是指归并设立的在职人员工作性......

    银行帐户清理报表填表说明

    附件3: 银行帐户清理报表填表说明 填报单位范围:按照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与财政直接发生缴拨款关系的预算单位填列,主管部门负责汇总本级及所属基层单位各表,并向“小金库”专项......

    劳动工资管理办法

    劳开工资管理方法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适应大集团开展战略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劳开工资管理制度,标准劳开工资管理行为,根据?公司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集团公司实......

    劳动工资管理办法

    劳动工资管理办法 ( 试行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劳动工资政策、法令,加强企业的劳动管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使职工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

    相关行业统计报表调整说明

    附件1 相关行业统计报表调整说明 一、商贸流通业汇总表 1.规模划分类型调整:规模类指标采用全口径统计,不再进行限额以上、限额以下的规模类型划分。效益类指标统计批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