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区初中地理课改教学建议
课改区初中地理课改教学建议
作者:BX 来源:《河北教学考试网》 点击:4202次 评论:1条
一、深刻领会课标精神
地理课标有新特点,第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如“天气和气候”),强调“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掌握基础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思想教育”的内涵(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树立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及科学精神等)。第二,提倡探究式学习,课标对知识的数量要求减少了,质量要求提高了,强调从身边走向教学,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
二、改变学习方式
过去的教学是知识教学,是把学生看成接收知识的容器,注重的是教,而不是学。课改前后对知识的要求变化不大,本次课程改革的要改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改革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组织一些恰当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用好地图。
新地理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重视地图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把地理知识放在地图中,同时还可以在地图上找到更多的地理知识,用地图来巩固地理知识,又会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地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从图像上获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的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填图、绘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讲“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节时,有的老师利用地球仪和书中地球卫星照片的插图来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积极求知的意境: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手指地球仪),给我们带了光与热;而每月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一个明亮的圆盘,将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展示地球卫星照片)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都知道,异口同声说:“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然而,千百年来,人类为了了解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此时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很迫切的想知道人类如何探索地球形状的经历。再如讲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有的教师先出示(图片)哈尔滨、广州的冬季风光。让学生观察两地的景观图说出不同。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为什么两地景观在同一季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学生答:因为两地的气候不同,又问为什么两地气候不同?此时同学们说不出原因,此时教师不是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两地的地点标出纬度画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温分布的规律,悟出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得出是两地纬度不同的原因。用同样方法分别把北京与乌鲁木齐降水的不同:夏季青藏高原与成都(在同纬度地区)气温的不同作一比较,同学很快说出了海陆分布的不同,地势高低的关系,问题迎刃而解。
课本中的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功能是多方面的,能够正确运用课本插图,教材就会变得简明易懂,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便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地图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和多种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四、渗透课外地理信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真正实现用教材教。(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中考试题中有很多题就是一些教材中没有的资料,但用教材中学过的内容能分析出来,即材料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这种教学和训练,一看资料陌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本来掌握的知识也可能做不好,如山东潍坊
二、综合分析题、28、给出了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时的位置图。〈3〉、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乘坐载人宇宙飞船首飞成功,当时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中的大体位置位于上图中的------之间)。要在教学中注意联系一些课外的与教材有关、能实现课标要求的地理信息。
五、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地理教学来源于实际,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科,是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生活,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联系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学习日本的发达的经济时,先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日本的产品?(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三菱空调等)
六、注意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不是单一地传授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设问置疑,有意造成悬念,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地理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多动脑筋,运用启发性谈话,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问题不要过易或过难,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如在经线和纬线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既然任何一组经线圈都可以将地球平分成两个半球,为什么把西经 20度和东经160度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教材中没有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对照地图讨论探究,也就是说要注意不停留于知识的表面,把知识下面的问题留给学生。再如:学习日本工业的分布时,教师设置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把学生分成几组,各组分别代表日本的一个公司的策划人员,讨论打算把公司建在哪里?才能保证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原料的运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费,使用最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使产品最具有竞争力。(本土放在沿海,海外放在展中国家)。
七、地理教师应当通过地理知识案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新时期对于地理教学的改革,应当是从“理解──记忆──应试”的模式,转变为“获取──掌握──应用”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地针对问题加以思考,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
八、适当引入热点。随着教改的深入,热点问题是近几年中考、高考试题的重要考试内容。一些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被作为命题的立意中心。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一些国际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 “日本”时,可以联系日本当前修改教科书,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把中日战争的责任推给中方等事件,认识其本质,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结合这些热点问题,使学生思维进入亢奋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九、备课时,我们要认真研究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将它们分配到课堂每一个环节中。否则,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十教学语言要精炼,不拖泥带水,恰如其分地表达所要讲授的地理内容。要适当地选用地理专业术语,突出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十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地理综合分析题一般答案很简短,几个字、最多一两行。要训练学生表述地理问题的简洁性。
十二、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和阅读材料,有时一些重要内容在课文中找不到一个字,只在活动中涉及到了,有的教师就误以为不是重点,其实,新教材包括 “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二种类型,二部分同样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十三、要在教学中体现真正的 “合作学习”,要恰当分组,同桌讨论或者小组合作都是很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要学会发言和倾听并动脑分析。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及遇到的学习困难。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只关注差生,使优秀生可能不再优秀,只关注优秀生,差生会更差,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尤其要关注发言、交流不积极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实现 “强调主体、促进全体、关注个体”,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十四、实现过程与结论的有机统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十五、结合教学内容,可在教学中适当设计训练题,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不是越 “热闹”越好,而要看学生的心(情)和脑(思维)是否“热”起来了。
第二篇:初中地理课改总结
初中地理课改总结
谭雪梅
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教学计划,本人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课改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生自学,突出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学生主要是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开始上课时,教师准确地出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巡视、广泛答疑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重点地辅导临界生。这样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既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后面的“教”环节打下了基础。
二、教师精讲,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 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简单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环节已完成,教师只需要肯定,而有难度的或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以及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认真分析讲解针对性较强,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当堂训练落在实处
在自学展示归纳环节后,教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习题,基础性的学生独立 完成,而有难度的或开放性问题则小组讨论完成,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点得到巩固。通过以上做法,课堂教学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形成了高效、愉悦的课堂。
四、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未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未达到最优化。
2、教育教学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五、今后的做法
1、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
2、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学生在观念上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也轻视地理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应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3、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第三篇:初中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随着课改的全面进行,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几年来对地理教学的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地图是地理课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理试题真可谓“无图不成题”。学习地理,一定要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最终得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地理教学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讲课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精神。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第一,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和合作性。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堂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定课题,诸如此堂课重点讲述的内容、采用的方法、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时间以及授课的时间安排等都由学生自己来定。可以认为,凡是与地理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学生说了算,让学生乐于完成自己选择的一切,教师只帮助学生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识。事实上,地理课程中的某些教学内容并非一个学生能独立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帮助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多设计些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作业,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不必局限于单独完成,也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学思想。
第二,大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的系统学习。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构成了一个“图像体系”。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课后布置作业要科学合理。传统的地理作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上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设计些开放性的地理作业。作业的内容、答题的形式以及问题的答案均是开放或半开放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作业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作业数量、难度和完成时间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多给学生布置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操作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完成作业。
总之,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新课改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 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第四篇:初中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苏克岑
溧河一中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在地理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宜采用适合于学生思维特点和班级特点的不同方法。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到以下方面:
1、导游法
地理课的内容,大多数都离不开某国家或某一地区。大多数课的第一步,我要求学生以导游者的身份出现,自己则扮成问路者,要求学生说出从甲地到乙地所经历的路线。例如:我在讲授西亚和北非时,为了加深了解它的位置,进一步熟悉航线。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想从香港运一批货物去埃及,该怎么走?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涨起来,思维异常活跃。
2、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的第二步是:让学生观看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首都、名胜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数分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知识,陶治性情,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一下子转换到生动的图像里来,使其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3、教师进行新课
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时,要求学生思考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并要求学生迅速作答。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下面要讲授的、归纳的,也正是学生迫切希望了解的内容。
4、巩固提高阶段 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对照世界地图或相关图表、教材内容及智能训练,完成相关练习。然后,教师利用各种信息,图、文、录相、课件等,要学生进行抢答竞赛。
1、教学效果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四步教学法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全面,印象更深刻,记忆更持久,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处于有意后注意状态。
2、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备课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在教学资源薄弱的学校给以普及。
3、对教师的要求
真是台上几分钟,台下数天工。四步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拥有课件制作技术。同时,教师峡时还须用一双慧眼、一腔热情去猎取相关的资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导演能力等要求较高。
以上方法,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纰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鸣。不足之处请加以指正,大家都来献计献策,使地理课的教学法日臻完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第五篇:初中地理课改反思
初中地理课改反思
“321”教学模式是蓝光中学的一种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次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地理课堂教学课改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引导学习,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地图是地理课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理试题真可谓“无图不成题”。学习地理,一定要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最终得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321模式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